橙山网 > 电影 > 影评 > 正文

《香港电影史记》:影人撑起香港电影百年

橙山网(www.csnd.net)2013-11-02

[摘要] 《香港电影史记》 魏君子 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 郑渝川 1913年,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故事短片《庄子试妻》问世。处于起步阶段的香港电影,有许多取材于我国古典文学作品

《香港电影史记》 魏君子 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 《香港电影史记》 魏君子 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

  郑渝川 1913年,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故事短片《庄子试妻》问世。处于起步阶段的香港电影,有许多取材于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片段和知名的的民间故事,比如《聊斋志异》和《三国演义》。粤剧名作被大量改编为电影,既有古装剧,也有时装剧。今天看来,这一时期的香港电影,制作周期短、剧本质量和拍摄工艺大多不高,还出现了在后来造成香港电影走向衰落的过度迎合观众、跟风拍摄和电影产业内人才无序流动等问题。但也必须认识到,早期的香港电影作品对后人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后来的神怪片、武侠片、黄飞鸿系列、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等等,都体现出艺术形式、文化观念等传承。

  抗战结束,大批内地电影人从上海赴香港定居,并在此重新发展电影事业,形成了左右两大力量。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来源,早期粤剧电影所形成的电影拍摄和票房管理等操作经验,两大阵营的激烈竞争,让香港电影界迎来了一个繁荣时期,各种类型的电影都获得了积极尝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演职人员,尽管当时的电影票房和作品质量仍不能与后来相比,但香港电影界作为行业以及这个行业的运作套路、竞争方式却开始成熟了起来。

  1950~1960年代的香港电影在繁华背后,也存在重大隐忧。当时的“邵氏”、“电懋”、“国泰”等片商都形成了各自擅长的题材领域和拍摄运作方式,对市场规律的把握可圈可点,但各家片商的运作管理却依旧流于粗放。以“邵氏”为例,方逸华1969年加入后才建立起拍戏预算。无论在最基本的拍摄过程中的成本控制,还是剧本评估和演员选拔环节所遵循的标准,都延续着早期的粗放模式。这就不可避免导致部分最终受到市场追捧的新人新戏,所获得拍摄和营销资源不足,片商发放给艺人的预期酬劳过低,一部卖座戏造就一批对片商离心离德的演职人员,“叛逃”违约、单飞屡见不鲜;反过来,许多所谓的大制作,不仅成本严重超出预算,而且也无法换来可观的票房收入,让电影公司的财务和经营陷入困境。并且,粗放模式还导致香港电影界长期不能开展对卖座影片的资源深挖,电影公司和艺人都没有意识到像好莱坞那样开发衍生产品的重要性。

  香港电影再后来的历程,今天的内地观众已经相当熟悉。成龙影片让我们了解了“嘉禾”,广义上的“嘉禾系”走出了陈可辛、许鞍华、关锦鹏等知名导演,以及梅艳芳、张曼玉、钟楚红、叶童、吴君如等代表性影星;纵横十年的“新艺城”异军突起,培育出了许冠杰、张国荣、周润发、郑则仕、梁家辉等“影帝”,程小东、黄霑等知名幕后大师也让人难忘;许多资深影迷不会忘记“德宝”,即便这家公司的代表影星仅有杨紫琼、林子祥、沈殿霞等寥寥几人,代表作品也均可归为打女电影和二傻喜剧两个小类;“永盛”及后来整合出现的“中国星”,“寰亚/英皇”两家则成为香港电影全盛期之后能够适应,分别来自内地、台湾、好莱坞、印度、日本、韩国等地电影产业竞争和互联网文化转型挑战的香港电影公司。“中国星”和“英皇”相对完整地引进了成本管理思想及制度体系,这要比香港电影业的全球其他主要竞争对手要晚上很多,尽管这并不能成为香港电影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但至少在加速人才流失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破坏性作用。

  香港电影的存在,就足以驳斥香港是“文化沙漠”的说法。香港电影中的艺术片、商业片,或者以更细分的标准形成的分类,都出现了大量制作精良、完美融合文化元素和技术成果、反映对社会底层人群的人文关怀的代表作。也正因此,香港电影、电影界、电影人是香港商业和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香港电影史成为了中国电影史、现当代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策划人、电影报道资深媒体人魏君子编著的《香港电影史记》一书,基于对多位名家所著的香港电影史的借鉴,并通过大量史料收集和梳理而写成。这本书既有针对香港电影产业历史的专业阐述,又有兼顾读者影迷从影片作品和电影明星的欣赏角度而提出的通俗诉求,对百年来香港电影作了全景式描绘。

  这本书题为“史记”,采用《史记》的记述体例,列出了十二卷“本纪”,从产业角度入手,选择了对香港电影史有影响力的十一家知名或大型公司,在书末再单设一卷本纪,将与香港电影业存在密切交流的台湾市场、公司和影人的相关情况悉数列入。“本纪”之下的“世家”,则是大型电影公司的子公司或外研制下的卫星公司、独立制片公司、工作室。从某种意义上讲,“世家”即那些规模稍小的电影公司、独立制片公司和工作室,其与大型电影企业、院线企业的关系及创作活力,更清晰地反映出了香港电影的盛衰历程。

  “列传”收入对香港电影及其产业发展影响深远的电影人,包括导演、演员、编剧、摄影、美术、音乐、剪辑、配音、动作指导等。无论是电影业行业内,还是影迷,对电影人的理解通常限于演员和导演,大量香港武侠片、动作片的走红让动作指导有时也成为票房保证。而其他在电影制作中发挥着同样重要作用的电影人,则长期遭致冷落,这显然也是许多电影公司无法稳定电影出品质量的重要原因。《香港电影史记》书中的“书”是香港电影重要类型、重要事件的名词解释,“表”是香港电影与社会百年大事对照表。

  《香港电影史记》为人们更为全面、完整、连续性地了解香港电影史,有着目前不可替代的工具价值。这本书的编著者在叙述中尽可能地注意到了企业、人物及事件评价的公正性,没有因为对香港电影及部分电影人的个人偏好而改变记录“史”的客观性,令人赞赏。

 

热 门
明 星
凯思·雷尔夫 亨里奇·希姆勒 徐飒 努里·比格·锡兰 杨顺清 堤辛彦 约翰·威瑟斯庞 董亚春 张辛苑 张震岳 杰夫·高布伦 何果轩 森田彩华 陈志云 查祥康 彭小莲 艾瑞克·宗卡 刘敏涛 张也 白素贞 肯尼 模样 生死新纪元 巩峥 艾什丝·安金 1959-04-06 罗杰·艾伯特 1973-06-17 周瑜公瑾 PG_ONE 1922-04-04 艾梅柏·希尔德 丹·马丁(II) 中国上海 莺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