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星百科 > 明星百科 > 正文

厉家班

橙山网(www.csnd.net)2015-03-09

[摘要] 厉家班是京剧教育家厉彦芝于1936 年在上海创办的京剧科班。主要成员有厉彦芝的孩子厉慧斌、厉慧良、厉慧敏、厉慧兰、厉慧森、厉慧福等一班童伶。... 厉家班是京剧教育家厉彦芝于

厉家班是京剧教育家厉彦芝于1936 年在上海创办的京剧科班。主要成员有厉彦芝的孩子厉慧斌、厉慧良、厉慧敏、厉慧兰、厉慧森、厉慧福等一班童伶。...

厉家班是京剧教育家厉彦芝于1936 年在上海创办的京剧科班。主要成员有厉彦芝的孩子厉慧斌、厉慧良、厉慧敏、厉慧兰、厉慧森、厉慧福等一班童伶。

厉氏昆仲

厉家班建立后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于是厉家班由武汉乘船溯江而上,辗转在湘、鄂、黔、滇、川各地,最后落户扎根在重庆。20年间,历经艰难坎坷,培育造就了一批杰出的京剧表演人才,编演过许多给广大观众留有深刻印象的剧目,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厉家班舞台艺术风格,为京剧艺术在西南地区的生根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近代京剧艺坛上颇有影响的京剧科班之一。

成立背景

始建于大上海、抗战后扎根于大后方重庆的京剧班社“厉家班”,当年红遍南国。号称“厉家五虎”的厉氏五兄妹,也随着时光流逝而相继凋零——工铜锤架子花脸的厉慧斌,幼年在沪有“小金少山”之称,文革初在渝自缢;工生角、老旦的厉慧兰在1990年去世;厉派艺术创始人、兼容并蓄的京剧泰斗厉慧良1995年在天津寓所猝死。现在,硕果仅存的“五虎”只余下京剧名丑厉慧森与工旦角兼小生的厉慧敏。 与厉家班一起变老的厉慧森老人今年77岁。尽管“厉家班”已是人事全非,但老人依然孜孜不倦做着传承的事,静心埋头写下了30多万字的手稿《厉家班史》和《忆二哥慧良》。

老人感言

老人说,“我不能再上舞台,怕丢人。但记录厉家班的历史,就责无旁贷了。” 从沦陷区举家迁渝 厉家班创始人厉彦芝,1896年出生于北京旗人之家,从小酷爱京剧,常与票友学演京剧,操练京胡。厉慧森说,“行伍出身的祖父清末驻守得胜门,常与八旗子弟摔跤练武。祖父性情暴躁,生活无计划,所以父亲虽享受朝廷俸禄,但仍入不敷出,不得不靠给投递公文的差役刷马、遛马,以微薄的收入填补家用。” “父亲变声后专攻京胡,时常天一亮便去城墙根练琴,他的京胡被公认拉得刚、亮、脆、准、快,民国建立后就以此养家糊口。”厉慧森说,父亲对子女家教极严,条条家规如有违反,轻则骂重则打:如大人说话不许插嘴,不许当人面要钱,不许打闹,吃饭不许挑菜,不许掉饭粒……兄弟们见父如见阎王。 1930年,广东人周筱卿在上海闸北建立“更新舞台”,聘请厉彦芝主管业务。周老板对京剧是外行,但办事干练、管理严格,他的杀手锏是当时戏剧少有的机关布景加五彩灯光。“在我们七、八岁时,父亲开始延师教授京剧。慧斌学净,慧良学生,慧敏学旦,我学丑,慧兰幼小未归行当。我们弟兄除在更新舞台《西游记》中扮演小猴、云童、娃娃生旦外,有机会还插演其他剧目。”厉慧森说。 两年后一场意外的大火使更新舞台化为灰烬,1934年更新舞台迁至南京。无经费、无计划、无招生和开学日期,无后台赞助,甚至班名都没有,厉彦芝白手起家收了陈慧君等十大弟子。在周老板慷慨为小演员们添置了一批小桌小椅和简易服装道具后,就在厉家兄弟和十弟子基础上,厉家科班初具规模。 1935年更新舞台回到上海牛桩路。

回忆

厉慧森回忆说,那时更新舞台除演机关布景戏外,还由成年人与小演员合演传统戏,“上海戏迷很喜欢厉家兄妹这批小演员,常去售票处问,小把细格节目有哇?厉家班格戏有哇?从此,我们就被观众定名为‘厉家班’。”随后上海戏曲刊物开始关注厉家兄妹,上海丽歌唱片公司还特地约了五兄妹灌制了《法门寺》、《霸王别姬》等唱片。由于训导有方,厉家兄妹很快成为全班栋梁,被热心观众称为“厉家五虎”。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性情刚直的厉彦芝不愿在沦陷区当日寇顺民,于是携带班社百余人从武汉入川,辗转于大西南。1944年厉家班来到陪都,后改名“斌良国剧社”,从此在山城扎根开花。重庆解放不久,厉家班改制为国营的重庆市京剧团。 几经磨难的“厉家班” 1945年8月15日,对于“厉家班”是个非常难忘的日子。厉慧森说,那天“厉家班”正在“一川大戏院”(今五一路)演出《十三太保》,“我演完僧人了空改扮老军时,突然听到外面鞭炮齐鸣,叫卖号外声不断——日本鬼子无条件投降了!中国和世界人民抗击法西斯的战争胜利了!” 厉彦芝立即放下京胡,拿起“号外”走上舞台,向观众宣布特大喜讯。随后他马上宣布《十三太保》后加演《得胜回朝》!这时激动的观众齐声助唱,台上台下欢笑不止。厉慧森说,按照解放前班规,笑场是要挨打的,可这次开禁任你大笑,“我们全体演员特有精神,‘五马江儿水’牌子唱得特别响,回场跑得特别欢。最后慧斌、慧良一段即兴趟马,把戏推向高潮。当晚精神堡垒(现解放碑处)灯火辉煌,中外人士通宵达旦唱啊,跳啊。” 国共重庆谈判时,张治中将军找到厉家班说,“延安来人了,你们演一场如何?”由于当晚票已售出,厉彦芝只得临时分包亲自把场,安排演员们为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代表团演出了全部《十三妹》等节目。回到延安后,喜好京剧的毛泽东专门向延安评剧团介绍了厉慧良高超的演出水平。 50年代中期厉慧良因腿伤离开重庆,先到上海作了短期演出,演毕北上加盟天津市京剧院。据说有次毛泽东想看厉慧良的戏,碰巧那时厉慧良身体不适,联系人不了解情况,要厉慧良演出《挑滑车》,厉慧良只得咬牙演出,勉强演到挑完滑车就力竭倒下,连幕也没有谢成。谁也没想到这次演出在文革中也成了他罪证之一:“为毛主席演戏太不卖力,连幕都不肯谢。”文革中厉慧良受到的冲击最大,当时街头流传批判他的一本小册子,题目就叫《枪毙厉慧良》。 厉慧森说,当时位高权重的康生看不上慧良,1964年北京现代剧观摩演出时,慧良在《六号门》里演出地下党,“康生当时说了句,有厉慧良的戏,我不看!”就这样不久厉慧良的演出被停止了,而后有人罗织了一大堆罪名,加之其生活作风确实放荡不羁,数罪并罚被投进监狱,先说判死缓,后又改无期,最后于1966年6月宣判15年徒刑。 厉慧良身陷囹圄,却从不消极过日子。管教干部考虑他是演员出身,照顾他做轻体力活,可他偏不识抬举一再要求干重体力活,做劳动量大的搬运工。厉慧森说,“二哥怕把功夫弄丢了,搬货时他特意运用京剧的舞台步法,洗澡时他趁人不注意练习双腿劈八字,申请到厕所里解手也是为了抽空练蹬腿。他始终盼着出去后重登舞台,他一心想的是早晚还要演戏。” 厉家几代人的足球情结 厉慧森老人是个不折不扣的体育迷,尤其对足球更是情有独钟。他说,“我多年前就参加了市老年足球队,现在每周二、周四还在重钢练习两次,内容主要为传球、射门。我们拉线、插旗围个小球场,十几个老头摆开战场就开打,有的年过八旬仍在场上生龙活虎。”回首往事,使他想起六十多年前,厉家班组建“慧光足球队”的情景及几场难忘的比赛。 “父亲是个球迷,30年代在上海就常常偷闲看球王李惠堂的比赛。1941年,厉家班在昆明演出时,他特许班内组建了‘慧光足球队’。”厉慧森说,“那时架子花脸刘慧刚球艺最佳,常常带球射门得分;勇猛武生陈慧林腿功特好,踢球时常常把腿高抬,与对方争夺高球;厉慧良爱踢球,但又怕受伤,棉背心、护挡、护膝装备齐全,全副武装披挂上阵。他踢后卫,当敌方带球而入时,他迅速转身,用臀部把来将撞倒在地,趁机将球踢出,这就是他得意的杀手锏。” 他说,幸好当时比赛规则宽松,否则师兄们将通通被罚下场。师兄们敢打敢拼,但在绿茵场上却从不讲究战术配合,只顾自己踢球过瘾,所以常常败北。但慧光队的观众却不少,他们既来看球,也来看人,还可看到精彩的筋斗表演。当慧光队破门得分时,球员们一个个兴高采烈,纷纷使出戏剧演员拿手本领,一个个“前空翻”、“后空翻”从敌方驾起“筋斗云”凯旋。 40年代的“东方足球队”由港澳球星组成,他们个个身怀绝技,侯容生的铁脚铁头与曹钟的底线射门堪称一绝。1943年,他们从香港到贵阳比赛所向披靡,即便是当地一流球队在比赛中也很难杀过前沿。东方队队员大都爱好京剧,尤其喜爱厉家班的这些小演员。一次,他们提出与慧光队举行友谊赛。那天贵阳南场兵营球场人山人海,东方队有意来了个“乾坤大挪移”,由守门员踢中锋,前锋当守门员,而且还常常主动“诱敌深入”。尽管如此慧光队仍然得分无望,结果背了二十几个鸭蛋,高高兴兴“败”回老家。 解放后,重庆市京剧团组建“精艺足球队”,踢前锋的厉慧森被选为队长。当时他身体非常瘦弱,但尽职尽责在球场一不踢人二不怕死,赢得“拼命三郎”的尊号。他说,“那时市京剧团星期天要演两场戏,于是球员们便安排好时间上午踢球下午演戏,戏后步行走到大田湾体育场看西南队与战斗队的精彩比赛,然后再赶回去演出夜场,真正做到了工作娱乐两不误。” 唱了一辈子的戏,有时候厉慧森真觉得累了。可一旦告别舞台,还是有点恋恋不舍。1988年60岁那年,他从市京剧团退休,不甘寂寞又接着在重庆艺校继续教了两年书。可学生一毕业分配,他就又成了真正的大闲人。厉慧森说,“我是个既怕多事,又怕没事的人。怎么办?只好自己无事找事干呗。” 厉慧森是个收藏迷。解放后他购买了大量的书籍,什么《二十四史》、中外古今名著及诗词,各种画册、字帖塞满了几大书柜。文革抄家后,大部分书籍丢失,仅有《京剧丛刊》、《京剧汇编》戏剧资料等被发还,他又重整旗鼓重新购买,还把自己在较场口的陋室取名为“雅馨斋”。他说,“我是小学也没上过的人,仅有的这点唱戏墨水,全是看书得来的。”他给自己撰了个墓志铭:“好读书,不求甚解;好写作,水平甚低;好作诗,打鸭子上架;好发言,打胡乱说;好交友,不尚空谈;好旅游,跑马看花;爱时间,无事忙碌;性嗜酒,偶尔过量”,但身体愈发“返老还童”的他怎么也没用上这墓志铭。[1] 

厉慧斌(1921-1966)工铜锤架子花脸。擅演曹操、包拯、张飞等。幼年在沪有“小金少山”之称。

厉慧森(1927-)重庆京剧团著名演员,擅长丑角角色,如蒋干、贾桂、徐九经、大师师、芝麻官等。

厉慧敏(1924-)工旦角兼小生,曾演出《十三妹》、《穆桂英》、《白蛇传》、《金钵记》、《谢瑶环》、《芦荡火种》、《春香传》等。

厉慧兰(1928-1990)工生角、老旦。代表作如《战太平》、《定军山》、《钓金龟》、《三进士》等

五人被誉称为“厉家五虎”,是厉家班中的生、旦、净、末、丑五根台柱,他们数十年来足迹遍布祖国南北,一生从事京剧事业,深得民众喜爱。

厉慧良(1923—1995) 京剧演员,工武生。其父厉彦芝早年曾在天津演出,母韩凤奎,亦为京剧演员。后组科班“厉家班”。厉慧良家学渊源,天赋甚佳,1930年随师刘晓香在上海练功,后向潘奎祥、李桂春、沈玉秋、敖伯言、罗孝可等请益。在南宁、上海等地演出时,被观众誉为“神童”。厉慧良在17岁变声前以演文戏为主,变声后以武戏为主,唱做念打皆精。尤其对于武戏的表演,基本功扎实,程序娴熟,注重以武打程序刻画各种不同人物,并善于不断进行探索,根据剧情灵活运用程序,有所革新。其常演剧目有《盗宗卷》、《问樵闹府·打棍出箱》、《失印救火》、《八大锤·王佐断臂》、《珠帘寨》、《战太平》、《走麦城》、《艳阳楼》、《英雄义》、《赚历城》、《闹天宫》、《铁笼山》、《长阪坡》、《挑滑车》、《钟馗嫁妹》、《金沙滩》等。1956年参加天津市京剧团,曾演出《火烧望海楼》、《六号门》等现代戏。[2] 

教职工

侯云亭:武行教师

侯云峰:武功教师

关盛明:生行教师

厉彦芝:班主

吴永桐:净行教师

吴芷香:旦行教师

孟宏垣:生行教师

孟燮卿:净行教师

崔韵玉:教师

张富胜:武功教师

张庆喜:武戏教师

张荣生:生行教师

戴国恒:教师

李松亭:净行教师

杨富荣:丑行教师

杨桂庭:武功教师

潘奎祥:武戏教师

王蕙芳:旦行教师

赵瑞春:教师

郭三增:武功教师

金燮臣:音乐教师

韩凤绮:教师

韩凤英:教师

慧字科

丁慧轩

乔慧杰

乔慧秋

何有智

佟慧春

侯慧义

刘慧元

刘慧刚

刘慧峰

刘慧鑫

卢慧荣

厉慧侬

厉慧兰

厉慧庚

厉慧敏

厉慧斌

厉慧森

厉慧玉

厉慧珠

厉慧琴

厉慧福

厉慧良

史慧樵

吴慧士

吴慧津

周慧江

奎慧虎

孙慧勇

孟慧安

孟慧志

孟慧棠

孟慧祥

宋慧昌

张慧华

张慧南

张慧川

张慧忠

张慧才

张慧涛

张慧瑞

张慧章

张慧连

张慧鸣

朱慧文

朱慧芳

朱慧震

李慧仙

李慧娟

李慧岩

李慧来

李慧桐

杨慧友

杨慧喜

杨慧龙

武慧贤

武慧香

汪慧洲

潘慧仙

潘慧娥

潘慧贞

王慧喜

王慧群

王慧银

王慧鹏

石慧亭

祁慧茹

秦慧芬

穆慧青

童慧荃

苏慧群

董慧宝

蒋慧凤

薛慧萍

许慧颖

贾慧松

赵慧超

邢慧山

郑慧武

郭慧芸

钱慧宸

陈慧君

陈慧柏

陈慧楼

陈慧艳

陈慧英

陈慧贤

陈慧霖

高慧录

福字科

任福胜

况福莲

刘福薇

刘福麟

史福正

叶福娴

叶福蕴

吕福华

吴福汉

周福东

周福臣

唐福广

夏福通

孙福众

孙福娥

张福海

张福鸣

戴福铸

方福利

曹福昆

曾福浩

朱福侠

朱福艳

朱福蕙

杨福山

林福蕊

毕福寿

汪福增

沈福姃

沈福存

温福堂

王福元

王福在

王福征

盛福泰

程福鸾

苏福顺

袁福蔷

许福冠

许福喜

谢福安

谢福崇

谭福玉

谭福秀

谭福茂

赵福庆

赵福康

赵福贵

赵福鸿

邹福为

邹福录

邹福金

金福娜

金福秋

闫福德

阮福蓉

韩福俊

韩福兴

韩福初

韩福香

高福勇

高福春

高福茹

黄福天

黄福玲

齐福芸

[责任编辑:kemi]
  • 分享到:
标签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热 门
明 星
李芳雯 许亚军 史蒂夫·福里斯特 谢伟才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龙刚 布鲁思·麦勒 朴春 张献民 雅克·拉兰德 阿诺德·科派尔森 邱淑珍 阿伊·阿什顿 胡军 蔡珩 高耀太 景冈山 徳井义実 约翰·里特 1978-04-11 1953-12-17 意大利再拒难民船 宋新妮 尼古拉斯·鲍尔 人都 宏远 杨群 风云决 于是之 克里斯蒂·吉 俄罗斯帝国 卡罗尔·巴拉德 博格对战麦肯罗 伊丽莎白-班克斯 苏心宁 理查德·威德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