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星百科 > 明星百科 > 正文

西南政法大学

橙山网(www.csnd.net)2015-03-11

[摘要] 西南政法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mp; Law)位于美丽的山城重庆,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学府之一、教育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首批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新

西南政法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 Law)位于美丽的山城重庆,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学府之一、教育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首批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新中国法学教育的“西南联大”。学校原名西南政法学院,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由刘伯承元帅担任校长的西南人民革命大...

西南政法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 Law)位于美丽的山城重庆,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学府之一、教育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首批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新中国法学教育的“西南联大”。

学校原名西南政法学院,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由刘伯承元帅担任校长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1953年,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政法系为基础,合并重庆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重庆财经学院的法律院(系)正式挂牌成立。建校伊始,学校得到时任西南局负责人邓小平、刘伯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出任首任院长,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了校名。199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95年,学校更名为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成为首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截至2014年6月,学校有渝北校区、沙坪坝校区和宝圣湖校区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3067.76 亩;馆藏纸质资源190万册,中外文数据库64个;有教职工1500余人、在校全日制学生24000余人;下设14个学院(系),开办23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 

西南政法大学历史沿革

学校原名西南政法学院,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由刘伯承元帅担任校长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

1953年,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政法系为基础,合并重庆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重庆财经学院的法律院(系)正式挂牌成立。建校伊始,学校得到时任西南局负责人邓小平、刘伯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出任首任院长,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了校名。

1954年,学校从嘉陵江畔的化龙桥迁至歌乐山下的烈士墓旁。

1958年,中央公安学院重庆分院并入学校。特殊的建校背景,使学校聚法学之名流,纳实务之精英,被誉为新中国法学教育的“西南联大”。学校先后经历了由西南大区、司法部、四川省、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重庆市等多次隶属关系变更。“文革”期间曾被迫停办。

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率先复办。

1978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重点大学,也是司法部部属政法院校中唯一的重点大学。

199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1995年,学校更名为西南政法大学。

2001年,学校开始建设位于两江新区的渝北校区。

2003年,成为首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2004年,经人事部批准,设置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7年,学校办公中心由沙坪坝校区迁至渝北校区。

2008年,学校成为教育部支持重庆市重点建设高校。

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开展自主招生试点工作高校; 10月,学校进入“部市共建”大学行列。[1] 

截至2014年6月,学校有教职工1421人,其中专任教师1157人;教授206人,副教授411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到师资队伍总数的58%;拥有“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人、全国教学名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2人、“国家特支计划”首批青年拔尖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8人、全国模范教师先进个人3人、重庆市“两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3人、重庆市教学名师3人、重庆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入选重庆市首批“百名学术学科领军人才培养计划”1人、重庆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3人、重庆市“巴渝特聘教授”5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重庆市教学团队10个。[1] 

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田平安[2] 

重庆市教学名师(3人):赵中颉、孙鹏、田平安[2] 

“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人)[3-4]   

重庆市“两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1人)[5] 

重庆市“巴渝特聘教授”(5人)[6] 

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7] 

重庆市教学团队(10个)[7] 

经济法教学团队

李昌麒

2007

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团队

田平安

2007

刑事诉讼法教学团队

徐静村

2007

法理学教学团队

付子堂

2008

侦查学专业教学团队

管光承

2008

民法学教学团队

李开国

2008

刑法学教学团队

刘建宏

2008

商法学教学团队

赵万一

2009

政治学教学团队

肖唐镖

2009

行政法教学团队

王学辉

2009

西南政法大学

院系设置[1] 

专业设置[8] 

质量工程

西南政法大学毓秀湖

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刑事诉讼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法理学、商法学、民法学[8]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民事诉讼法、中国法制史[8] 

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2门):外国民商法、国际贸易法成案分析[8]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商法学[8]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法学专业、侦查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新闻学专业[8]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侦查学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知识产权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证据技术实验中心[8]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西南政法大学法学教育实践基地[9] 

教学成果

2000年-2014年,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28项,其中有3项教学研究成果分别获第四、五、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有4部教材获得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二等奖,9部教材分获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评奖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9部教材获准进入“十一五”规划教材项目序列。[10] 

1

2009 年 2 月

法律实务教学平台的建构与利用

陈彬、唐力、王学辉、杨建学、胡晓春

第三届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

2009 年 2 月

双师同堂解析民事案例教学模式

田平安、张玉敏、唐力、刘有东

第三届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3

2009 年 2 月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方法——项目参与模式下的社会调查

陈苇、张华贵、朱凡、李俊、曹贤余

第三届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4

2009 年 2 月

法理学教材建设新思路——以应用法理学为导向(教材)

付子堂、赵明、张永和、周祖成、赵树坤

第三届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5

2009 年 2 月

经济法回应型教学模式探索

岳彩申、沈萍、黄茂钦、李永成、甘强

第三届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6

2009 年 2 月

“多维协同”教学管理模式下优质教

学资源培育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刘想树、胡雅彬、周文全、何滨妤、贾晅

第三届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7

2009 年 2 月

高级知识产权实务人才培养模式

张玉敏、张耕、李雨峰、刘有东、马海生

第三届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8

2009 年 2 月

JM 教育专门化实务性培养模式

邓瑞平、李燕、王成、穆静、邓纲

第三届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9

2009 年 9 月

构筑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链接平台,培养法学理论与法治实践融通人才

陈彬、付子堂、王学辉、杨建学、胡晓春、唐力

第六届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10

2013 年 7 月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法学本科人才分流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刘想树、周文全、钟曼娟、胡雅彬、胡朝明

第四届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1

2013 年 7 月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嵌入与法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岳彩申、黄茂钦、叶明、王怀勇、张波

第四届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2

2013 年 7 月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法律实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赵万一、张耕、汪世虎、王洪、孙鹏、韦忠语

第四届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3

2013 年 7月

传播校友事迹,创新育人途径

郭增琦 胡晓春 张闻 蔡伟 李雁

第四届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14

2013 年 7 月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着力提高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宋宗宇、谭启平、秦鹏、张舫、王莉、刘丹、李延思

第四届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学校大门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重点学科[11] 

国家级重点学科

经济法学

2002

诉讼法学

2007

重庆市重点学科

哲学

2011

应用经济学

2011

法学

2011

政治学

2011

新闻传播学

2011

公共管理

2011

工商管理(立项建设)

2011

学位授权点

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

截至2014年6月,学校拥有市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7个、校级研究所5个、校级科研基地14个、中央与地方共建“优势特色学科实验室”1个。[1] 

中央与地方共建“优势特色学科实验室”(1个):中国社会稳定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13] 

毒品犯罪与对策研究中心

重庆高校物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经济法研究中心

法学研究所

中国农村经济法创制研究中心

法社会学与法人类学研究中心

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

欧盟法律研究所

市场交易法律制度研究基地

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房地产法研究中心

司法鉴定中心

诉讼法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

外国家庭法及妇女理论研究中心

应用伦理研究中心

国际法研究所

人权教育与研究中心

美国法律与政治研究中心

统筹城乡发展制度创新研究中心

法律诊所

西南民族法文化研究中心

俄罗斯法研究中心

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资料来源:西南政法大学科学研究网)[14] [13] [15] 

截至2014年6月,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千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46项,以李昌麒教授为首席专家的“改革发展成果分享法律机制研究”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A级),是重庆市高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零的突破;省部级项目627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3项;横向课题353项,大型国际合作项目25项。2005年以来,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省部级奖74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4项,司法部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22项,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0项,中国法学会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3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社会科学)2项,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1项,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1项,中国社会保障论坛2008年主题征文奖一等奖1项。学校教师多次应邀为中央、地方党政部门领导授课,受托参与150余部法律、法规的立法及修订工作。[1] [16] 

1

一等奖

经济法理念研究

李昌麒、黄茂钦、李永成、陈鹏飞、薛克鹏

专著

2

一等奖

生态法新探

曹明德

专著

3

一等奖

民法与人性

刘云生

专著

4

一等奖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

付子堂

教材

5

一等奖

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

卢代富

专著

6

一等奖

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

赵明

专著

7

一等奖

羌族习惯法

俞荣根、龙大轩

专著

8

三等奖

对流行的“重新理解马克思”理论解释框架的评析

王贵明

专著

9

三等奖

关于意识指称的严格哲学确证

崔平

-

10

三等奖

抗日战争时期影响毛泽东美国观演变的因素梳理

龚鉴瑛、邓斌

-

11

三等奖

侦查程序与人权保障

孙长永、李昌盛、李昌林、高峰、张吉喜

-

12

三等奖

国家干预法治化研究

种明钊、卢代富、应飞虎、郑鹏程、叶明

-

13

三等奖

权利是如何实现的:纠纷解决过程中的行动策略、传媒与司法

李雨峰

-

14

三等奖

完善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立法建议

洪海林、向桔

-

15

三等奖

信息时代的监狱管理模式创新

王利荣、曹大友、冯卫国、但彦铮、张武举

-

16

三等奖

民事诉讼法学

常怡、蔡彦敏、陈刚、范愉、廖中洪

-

17

三等奖

农村民主选举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对4省市68个村选举的跟踪观察和研究

肖唐镖、王欣

-

18

三等奖

上市公司非公平关联交易研究

刘建民

-

19

三等奖

中国农村法治发展研究

李昌麒(卢代富、岳彩申、曹明德、沈萍)

专著

20

三等奖

自白制度研究——以西方学说为线索的理论展开

牟军

专著

21

三等奖

区域法治建构论——西部开发法治研究

文正邦(付子堂、宋玉波、黄顺康、张谦)

专著

22

三等奖

中国土地法理论研究

刘俊

专著

23

三等奖

道与中国法律传统

龙大轩

专著

24

三等奖

法经济学论纲——基于经济学帝国主义的解析

李树

专著

25

三等奖

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

李光辉(冉志、陈应琴、文学平、秦文志)

专著

26

三等奖

康德伦理学的方法论缺陷

崔平

论文

27

三等奖

从民法与宪法关系的视角谈我国民法典制订的基本理念和制度架构

赵万一

论文

28

三等奖

宪法学札记

唐忠民

专著

29

三等奖

意大利刑法学原理

陈忠林

译著

30

三等奖

从农民心态看农村政治稳定状况—一个分析框架及其应用

肖唐镖

论文

31

三等奖

比较法视野中的刑事强制措施

孙长永

论文

32

三等奖

《蛮夷律》考略

曾代伟(王平原)

论文

33

三等奖

当代重庆简史

俞荣根(张凤琦、李进军、胡攀、方大浩)

专著

34

三等奖

中国实施反贫困战略的法学分析

李昌麒

论文

35

三等奖

论平行进口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谭启平

论文

36

三等奖

关于隔离措施的法律制度亟待完善

龙宗智

论文

37

三等奖

生态法的理论基础

曹明德

论文

38

三等奖

21世纪中国刑事程序改革研究

徐静村(熊志海、潘金贵、牟军、黄文)

专著

39

三等奖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

种明钊(许明月、卢代富、石慧荣、刘俊)

专著

40

三等奖

民法的伦理分析

赵万一

专著

41

三等奖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与我国的策略选择

李树

论文

42

三等奖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赵中颉

系列论文

43

三等奖

中国古代哲学纵与横

曾凡跃

专著

44

三等奖

法律意识形态的演进——从马克思到邓小平

黎国智、付子堂

专著

45

三等奖

结婚与婚姻无效纠纷的处置

陈苇等4人

专著

46

三等奖

民主政制比较研究

宋玉波

专著

47

三等奖

从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到可持续发展伦理的转变

曹明德

论文

48

二等奖

土地所有权国家独占研究

刘俊

-

49

二等奖

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引发的法学及媒体责任思考

谭启平

-

50

二等奖

知识产权管理与运用若干问题研究

乔永忠

-

51

二等奖

外国婚姻家庭法比较研究

陈 苇(宋豫、朱凡、李俊、张华贵)

专著

52

二等奖

枪口下的法律:中国版权史研究

李雨峰

专著

53

二等奖

什么人在当村干部?——对村干部社会政治资本的初步分析

肖唐镖

论文

54

二等奖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思想理论环境的合法性

王贵明

论文

55

二等奖

国家能力基本理论研究

黄清吉

论文

56

二等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新—邓小平理论创新点研究

钟枢

专著

57

二等奖

消费者保护法

李昌麒

编著

58

二等奖

法律的私人执行

徐昕

论文

59

二等奖

内幕交易及其法律控制研究

胡光志

专著

60

二等奖

法治政府建构论——依法行政理论与实践研究

文正邦(郑传坤、王学辉、杨明成、范履冰)

专著

61

二等奖

权利的由来——人类迁徙自由的研究报告

张永和

专著

62

二等奖

中国刑法史精要

高绍先

专著

63

二等奖

结果加重犯基本理论研究

李邦友

专著

64

二等奖

自由、人权、法治——人性的解读

陈忠林

论文

(资料来源:西南政法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网)[17] 

馆藏资源

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

学术期刊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是西南政法大学主办的包括法学在内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办于1999年,是西南政法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以法学为主的综合性社科学术刊物,其宗旨在于及时传播法学领域和其它社科领域的创造性研究成果,反映学术界的最新动态;主要栏目有:专家论坛、理论前沿、争鸣与回应、司法实务、教育与教学、学术动态等,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全文收录期刊。[19] 

张国林

付子堂

温良

王建华

刘俊、孙长永、曹春华、袁永新、刘想树、岳彩申

刘革[21] 

1978.5-1979.11

杰出校友(部分)

全国人大代表

梁慧星

66级

中国社会科学院

李连宁

78级

全国人大

姜兴长

68级

全国政协

周强

78级

湖南省委

康为民

79级

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南英

98研

最高人民法院法院

崔伟

85级

安徽省人民检察院

柯汉民

78级

最高人民检察院

徐睿霞

86级

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

韩德云

78级

重庆索通律师事务所

陈忠林

83研

重庆大学

陈俊平

函授82级

贵州省人民检察院

郑向东

刑86级

重庆市巫溪县委

沈长富

95研修

重庆移动

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2011年)

贺卫方

北京大学

孟勤国

广西大学

吴大华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夏勇

国家保密局

谭兵

海南大学

景汉朝

最高人民法院

邱兴隆

湖南大学

许章润

清华大学

应飞虎

深圳大学

顾培东

四川大学

左卫民

四川大学

肖永平

武汉大学

曹明德

中国政法大学

谭世贵

浙江工商大学

张新宝

中国人民大学

李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

梁慧星

中国社会科学院

王卫国

中国政法大学

赵旭东

中国政法大学

范忠信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卓泽渊

中央党校

江必新

最高人民法院

陈苇

西南政法大学

付子堂

西南政法大学

孙长永

西南政法大学

田平安

西南政法大学

张怡

西南政法大学

陈桂明(已故)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

夏勇

1995年,第一届

顾培东

1995年,第一届

陈桂明

1999年,第二届(2010年11月逝世)

卓泽渊

1999年,第二届

江必新

1999年,第二届

张新宝

2002年,第三届

景汉朝

2002年,第三届

吴大华

2002年,第三届

赵旭东

2002年,第三届

谭世贵

2004年,第四届

邱兴隆

2004年,第四届

许章润

2004年,第四届

左卫民

2004年,第四届

孙长永

2007年,第五届

曹明德

2007年,第五届

付子堂

2011年,第六届

肖永平

2011年,第六届

应飞虎

2011年,第六届

大法官、大检察官名单

现任大法官名单(14名)

首席大法官(1人)

周强(78级)

一级大法官(1人)

刘季幸(79级)

二级大法官(12人)

江必新(78级)、南英(98级)、景汉朝(78级)、张建南(83级)、杜万华(78级)、李少平(78级)、张述元(01级)、张忠厚(81级)、康为民(79级)、王海萍(女,78级)、白泉民(78级)、胡云腾(83级)

原任大法官名单(8名)

现任大检察官名单(5名)

一级大检察官(1人)

胡泽君(女,78级)

二级大检察官(4人)

柯汉民(78级)、游劝荣(79级)、贾志鸿(98级)、李钺锋(89级)

胡克惠(女,64级)、张穹(78级)、张学军(62级)、李春林(64级)、秦信联(62级)、陈文清(80级)、崔伟(85级)、陈俊平(82级)、朱孝清(78级)

(以上为部分校友,详情请参考资料[23] 

“博学笃行,厚德重法”

含义:“博学笃行”取自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又《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在今天,我们可以赋予它新的含义,“博学”指广泛学习各种知识,包括人文、社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掌握法学知识,造就法学大家;“笃行”指重视实践,坚持实践。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理解理论,深化理论,升华理论。“博学笃行”汲取了传统文化典籍的精粹,又具有时代气息,展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精神。

“厚德重法”不仅是传统文化与时代召唤的结合,亦体现了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突出了学校办学特色及办学目标。《易经·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使品德厚实,即胸怀宽厚,与人为善。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究其根源,道德是一种内省自觉的价值力量,法治的真正实现是以道德为基础的,社会道德水准决定着法治的面貌,法治建设一定要与道德建设相结合。法治思想是荀子的重要思想之一,“法者,治之端也。”“至道之大形,隆礼重法则国有常。”《荀子·君道》。法治理论亦是韩非思想的核心。 法治德治相辅相成,德法结合,厚德重法,这是时代的呼唤,是法制的发展。总之,“厚德重法”不仅体现出学校作为政法大学的办学特色、办学目标,亦适应了时代的召唤。

“博学笃行”与“厚德重法”的关系:在政法大学,“德”、“法”要在“博学”的沃土中成长,在“笃行”的平台中成熟,没有“博学”的坚实基础,“笃行”的坚强后盾,“德”、“法”将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难以造就博雅之士;“博学”、“笃行”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德”、“法”,没有“德”、“法”这个目的地,“博学”、“笃行”将是失却航向的舵手,难成大器。

总体而言,校训融传统色彩与时代气息于一体,集文化底蕴与学校特色于八言。[24] 

西政校歌曲谱

作词:周应德、高绍先

群山逶迤,两江回环;

巍巍学府,屹立西南。

自强不息,历创业之维艰;

精思睿智,穷学术之浩瀚;

博学笃行,育时代之英才。

日新月异,志在峰巅;

继往开来,吾辈当先;

扬西政精神,垂久而传远。

[责任编辑:kemi]
  • 分享到:
标签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热 门
明 星
张献民 雅克·拉兰德 景冈山 李芳雯 阿伊·阿什顿 徳井义実 布鲁思·麦勒 龙刚 谢伟才 邱淑珍 史蒂夫·福里斯特 朴春 阿诺德·科派尔森 许亚军 胡军 蔡珩 高耀太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泰拉-班克斯 牧羊犬比泽尔 好友:冯小刚与冯巩 岛茂子 冷天 1991-09-09 孙佳仁 布鲁斯·鲍 四川趴 白雪公主 2D转3D 回收站 呆萌可爱 1983-05-24 宋晓波 王者之剑 玛利亚·施奈德 水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