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星百科 > 明星百科 > 正文

三原县

橙山网(www.csnd.net)2015-03-10

[摘要] 三原史称“甲邑”,古称“池阳”,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因境内有孟候原、丰原、白鹿原而得名。三原为古京畿之地,自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置县,已有1560多年历史,素

三原史称“甲邑”,古称“池阳”,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因境内有孟候原、丰原、白鹿原而得名。三原为古京畿之地,自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置县,已有1560多年历史,素有“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美誉。总面积57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7万亩,辖11镇3个发展服务中心208个行政村,是陕西...

三原史称“甲邑”,古称“池阳”,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因境内有孟候原、丰原、白鹿原而得名。三原为古京畿之地,自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置县,已有1560多年历史,素有“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美誉。总面积57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7万亩,辖11镇3个发展服务中心208个行政村,是陕西关中“一线两带”建设的经济腹地和省会西安的北大门。[1] 

《元和郡县志》卷1京兆府三原县:“以其地西有孟侯原,南曰丰原,北曰白鹿原”,故名。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移龙桥镇,即今三原县治。[2] 

前秦苻坚于县西北今淳化县固贤置三原护军,以其地南有丰原,西有孟侯原,北有白鹿原故名。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改置三原县,永安元年(公元528年)三原县治由今淳化县固贤迁今城关镇西北15千米清水谷。

北周析东北部设华池县。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撤销华池县。三原县夜景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迁治清水谷南故任城,并更名池阳县;武德六年复迁治故地更名华池县,并析县境东北地另置三原县,属泉州;贞观元年(公元624年)撤销另置的三原县,复改华池县为三原县,属雍州;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属鼎州,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属雍州,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属京兆府。

五代梁属永平军。

五代唐属耀州。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原县治迁唐高祖献陵附近。

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又迁治龙桥镇(今城关镇)。

明、清属西安府。

1913年属关中道。

1939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

1953年,县改隶渭南地区;1956年10月改由省辖。

1984年,咸阳地区改市后,三原县为咸阳市辖县至今。[3] 

周代初,三原县是焦获的组成部分,焰狁族定居之所。

秦汉至西晋,与泾阳同为一域,治所先名泾阳,后曰池阳。秦属北地郡、汉属左冯翊。

前秦苻健皇始二年(352)设三原护军;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罢护军置三原县,属北地郡。三原之名始于前秦,护军幕府县治治所在今马额乡以北的耀县境内。

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诏析北地郡之三原县为建忠郡,属北雍州。《北史·毛遐传》载:“明帝以鸿宾兄弟所定处多,乃改北地郡为北雍州,鸿宾为刺史。诏曰此以昼锦荣卿也,改三原县为建忠郡,以旌其兄弟”。

北魏孝庄帝永安元年(528),于三原县(境内)置北雍州治所。因永安年筑城,故名永安。故城在今淳化小豆村。《陕西通志》:“毛鸿宾义栅即永安故城,有唐贞元间碑载此地遗事;今地属淳化,嘉靖间淳化人磨作儒学碑矣”。《贺志》:“毛鸿宾义栅在县西北六十里小杜村”。据此可知小杜村在淳化境内,今名小豆村;与三原县城北11公里之杨杜村实非一地。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以县三原县人民广场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又徙(隋)故所,改华池县,仍分治三原县(《新唐书》作“析置三原县”),隶北泉州。“分治三原县”,即华池与三原并列,南北分治。华池县治在北,三原县治在南。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省(撤销)泉州,改华池县为三原县,隶雍州。《新唐书》载:“贞观元年,……华池改为三原县,永康陵在北十八里,献陵在东十八里,庄陵在西北五里,端陵在东十里。”按此方位,唐初池阳及贞观后之三原县治当在今西阳镇东北不远处。附近有城南管、城南李村可做参考确定县治处所;又据康马堡一带老辈居民回忆,民国时期当地有“古池阳”残碑一方,农人曾用作打胡墼基石之用,所打胡墼之上“池阳”二字,赫然在目。

五代梁朝,三原县属西安府,县治仍在西阳镇东北之故任城。

五代的唐、晋、汉、周时、三原县改属耀州,县治在故任城。

宋、金、及元初,三原县仍属耀州府。县治在故任城。

元朝至元二十四年(1287),县治迁徙至龙桥镇,即今之三原县城。历七百余年至今。

明代,三原县先属耀州;后因西安省府公文、差旅,反溯倒行,实为不便,弘治三年(1490)改属西安府。清承明制,县名、隶属均无变化。

民国时期,先实行省、道、县三级建置,后废道,在省、县间设行政督察区。三原县属咸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省第十区)。

1949年5月14日三原解放,县人民政府迁入城内。县城设陕甘宁边区三原分区专员公署,辖三原、泾阳、高陵、富平、耀县、铜川、淳化7县。1950年5月撤销三原分区,县隶属咸阳地区。

三原县乡村风貌

1958年12月,泾阳、三原、高陵、淳化四县合并,统称三原县。合并的县人民委员会设在三原城关镇,辖14个公社;另设三原城市管区,辖城关镇。1961年8月国务院批准陕西省调整专县行政区划,撤销泾、三、高、淳大县建制,恢复三原县制,隶属咸阳地区。

1984年,咸阳地区改市后,三原县为咸阳市辖县。[4] 

三原县辖10镇4乡,2009年共有人口40.67万,其中农业人口32.46万人。总面积576.9平方公里。三原县辖城关镇、高渠乡、渠岸乡、安乐镇、陂西镇、独李镇、大程镇、西阳镇、鲁桥镇、徐木乡、陵前镇、马额镇、新兴镇、嵯峨乡等10镇4乡,205个行政村,9个居委会,815个自然村。[5] 

三原县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渭河以北,为省会西安市的北大门,距西安约36公里,咸阳约40公里,距咸阳国际机场22公里

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褶皱带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362~1409米之间,南北以四十里原坡为界,东西以清河相隔,自然分割成三个明显不同的地形地貌形态,即南部平原、北部台原和西北山原。整体地貌以平原、台原为主,占总面积的72%。河流主要有清峪河、浊峪河和赵氏河。

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4℃,降水517.7毫米,平均无霜期215天,太阳总辐射113.18千卡/cm2

县境内除嵯峨山有少量奥陶系、二迭系、三迭系基岩出露外,其余大部地区均为第四系覆盖,矿产资源除石灰岩和少量的花岗岩、红砂石外,至今尚未发现其它种类。县境内分布最广的第四系全新统黄土状砂质粘土、亚粘土,是烧制砖瓦的优质原料。[7] 

本区林用地20619亩,其中有林地8287亩,占40.2%;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907亩,占4.4%。森林覆盖率为7.8%;树木覆盖度为2.5%,天然草地面积较大。

乔木主要有栎类、侧柏、榔榆、河北杨、山杏、山桃、杜梨等。

灌木主要有酸枣、连翅、密刺、蔷薇、橡子等。

草本植物有白草、菅草、艾蒿、铁杆蒿等及药用植物板蓝、何首乌、葛藤、金银花、丹参、防风、远志、苍术、茵陈、柴胡、地榆、穿山龙、紫花地丁、车前、马兰、蒲公英、苦参、漏芦、五加皮、麦冬、南沙参、黄精、麻黄、翻白草、艾叶、野菊花、黄芩、续断、杜仲、黄柏、山萸、甘草、射干、百合、甘遂、白头翁、天南星、仙鹤草、天麻、西洋参等共50余种。[8] 

野生兽类主要有狼、豺、豹、豹猫、獾、狐、野猪、青羊(野羊)、狍(羊鹿子)、松鼠、仓鼠、鼢鼠、田鼠、黄鼠狼(黄鼬)、水貂、旱獭、野兔、蝙蝠等。

野生鸟类有鸬鹚(水老鸦、鱼鹰)、苍鹭、池鹭、黑鹳、鸳鸯、野鸭、老鹰、黄鹂(黄莺)、石鸡(嗄嗄鸡)、鹌鹑、雉(野鸡)、岩鸽(山石鸡)、斑鸠、大杜鹃(布谷鸟)、雕雀鹰(鹞子)、猫头鹰、夜鹰、燕子、麻雀、喜鹊、乌鸦、啄木鸟、山雀、山麻雀、蜡嘴雀等,主要分布沟壑崖缝或林中。[9] 

三原县城隍庙牌坊

建国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人口增长较快。1965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收效甚微。1975年后,切实推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得到一定的控制。

1990年三原县总人口36.01万,比1949年净增2.5倍。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26人;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基本达到国家限定的指数,成为省、市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

2007年,三原县人口总户数为131047户,总人口为40665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82077人。农业人口324581人,非农业人口82077人,分别占总人口的79.82%和20.18%。迁出人口4470人,迁入人口579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迁入2915人,迁出1816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7.58‰,死亡率为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8‰。

2010年,三原县户籍总人口为420316人,其中农业人口333437人,非农业人口86879人。总人口中男性212156人,女性208160人,人口性别比为101.92。总户数141196户,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为3人。全年出生率9.82‰,死亡率5.35‰,人口自然增长率4.47‰。[10] 

2012年,三原县户籍总人口为423591人,其中农业人口279820人,非农业人口143771人。总人口中男性214144人,女性209447人,人口性别比为102.24。总户数143136户,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为2.96人。常住人口40.6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11‰。[11] 

建国前,农业科技落后,作物品种单一,栽培技术古老,农业生产发展缓慢,林业无成片森林。建国后,三原县进行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兴水改土,发展农业科技,引进、培育优良品种,改革耕作制度,农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

1965年,粮食、棉花总产量分别比1949年增长1.2倍和2.4倍。后受“大跃进”和自然灾害的影响,1959~1961年,粮棉大减产。经过纠正高指标、浮夸风和“一平二调”等“左”的错误,至1966年,除棉花因虫、涝灾害有所减产外,粮食总产量比1958年增长18.9%。“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只强调“以粮为纲”,排斥多种经营,农业民手中钱少,生活仍不富裕。

1990年,三原县粮食总产量达到1.68亿公斤,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1978年增长39%,比1949年增长4倍,平均亩产比1978年和1949年分别增长73%和150%。油菜亩产92公斤,比1949年增长5倍多。烟叶播种面积从1970年以后,逐年增加,到1990年达到3.66万亩,亩产106公斤,总产量387.1万公斤。[12] 

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67.77万亩,总产23.59万吨,其中:夏粮36.92万亩,总产12.31万吨;秋粮30.85万亩,总产11.28万吨,其中玉米27.34万亩,总产10.52万吨果园面积16.8万亩,总产18.49万吨。其中:苹果9.76万亩,桃1.92万亩。蔬菜播种面积23.75万亩,总产81.69万吨。油菜3.83万亩,总产6053吨。大牲畜存栏4.73万头,家禽存栏168万只。肉类总产量1.52万吨,其中:猪肉10467吨,家禽产肉量2625吨,禽蛋产量1.76万吨,奶类总产量3.87万吨,其中牛奶产量3.8万吨。[13] 

2012年,农业总产值完成45.07亿元,增长6.5%。粮食播种面积63.16万亩,总产20.65万吨,其中:夏粮36.18万亩,总产11.43万吨。果园面积18.07万亩,总产18.97万吨。其中:苹果11.2万亩,桃2.17万亩,柿子1.02万亩,葡萄1.07万亩。蔬菜播种面积28.79万亩,总产88.79万吨。油菜2.9万亩,总产3800吨。[14] 

建国后,人民政府扶持地方工业发展。1953年,三原县城关第一和第二铁业生产合作社成立,生产小型农业机械零配件。1955年,工业总产值523.2万元,比1953年增长1.3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5.8%。1956年,三原县建成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2个,从业人员(包括国营工业)共计1317人。1957年,工业总产值690万元,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18.4%。从1958年开始,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虽然1958~1959年工业生产总产值增加,但1961~1962年却接连大幅度下降。1978年,三原县工业企业共85个,其中全民所有制28个,集体所有制57个;三原县工业总产值3596.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8.26%。

1990年,三原县工业企业共2001个,其中集体所有制222个,个体1747个;工业总产值2.62亿元,其中集体所有制1.38亿元,个体7442万元。[15] 

2012年,三原县工业实现增加值59.13亿元,同比增长20.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8.95亿元,同比增长22.2%,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2.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80.96亿元,同比增长29.22%。按属性分,重工业完成75.14亿元,同比增长34.31%;轻工业完成105.82亿元,同比增长25.84%。支柱产业中:食品加工制造业完成产值53.16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9.63%;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51.4亿元,占比为28.4%;医药制造业完成产值10.5亿元,占比为5.8%;冶金建材工业完成产值38.92亿元,占比为21.51%;家具制造业完成产值3.08亿元,占比为1.7%。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饲料348354吨,乳制品1143.3吨,中成药1080.5吨,钢材313738吨,水泥614927吨,化肥54589吨。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61%。[16] 

三原县友思大街

1960至1965年,结合农田基建,改造县乡公路。1970至1976年,县境内国省干线全部改造为次高级路面。同时,各单位自用汽车大量增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交通事业发展迅速。先后在清河上架起四座现代化大型公路桥梁和两座铁路立交桥。1987年实现乡乡通油路。1992年西北第一条高等级公路——西铜公路建成通车。

1990年,三原县有次高级路面公路217.1公里,形成了由一级公路为主干,省、市、县干路相联钴的四(条)纵、六(条)横的交通网络。有各种汽车1406辆,拖拉机3000余台,年客运量达198万多人次,客运周转量2665万人公里,货运量184万吨,周转量14853万吨公里。[17] 

2010年,新建通村公路48.6公里,三原县通村公路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通过陕西省农村公路交通示范县创建验收;池阳大桥主体竣工。[18] 

2012年,三原县境内公路总里程达到1533公里,营运的载客班线汽车130辆、载货汽车906辆。[19] 

民国30年(1941)至建国前,县内有医院、诊所24处,有名望的医生48人,病床20余张,医护人员100多人。民国21年(1932)虎烈拉(霍乱)流行,三原县死亡508人。1949年,三原县人均寿命不足40岁。

建国后,建立健三原县级医疗、防疫、保健机构,实行公费医疗、合作医疗制度,防治各种多发疾病。1952年在五个区新建5所卫生所。

1990年,单位医疗组织共有职工212名,医疗技术人员181人,其中有中西医师(士)121名,设置病床123张,为三原县防病治病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20] 

2010年,县医院急救中心住院大楼主体基本竣工,乡镇卫生院的改建也在逐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药品“三统一”工作稳步推进。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06个,床位1168床,卫生技术人员数2492人。建成标准化村级卫生室320个。[21] 

2012年,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药品“三统一”及零差率销售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覆盖。三原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1个,床位1342床,卫生技术人员数2739人。新建村级标准卫生室65个。[22] 

三原县

1957年,部分教师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同时受“浮夸风”影响,教育盲目“大跃进”,教学质量有所下降。

1961年后,调整学校布局,缩短战线,提高质量,教育事业又稳步发展。至1965年,三原县中学发展到11所,学生4206名;小学333所,学生39473名。

1985年普及初等教育。1986年,三原县共有高中6所,初中24所,在校学生21861人;小学197所,在校学生37970人,三原县入学人数达59831人,比1949年增长近5倍。

1990年,三原县有普通高中5所,职业高中3所,初中26所,完全小学166所,教学点57个,教师进修学校1所,幼儿园1所。三原县共有中、小学生53574人,教职员工3676名,其中公办教师2406人,民办教师1207人。工农文化技术业余教育也不断完善提高。[23] 

2010年,三原县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6%;高考二本上线人数1250人;共招生1900人。共有各类学校103所,其中小学83所,初中17所,高中3所。各类专任教师4958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2256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2702人。小学在校学生人数23092,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人数31985人。[24] 

2012年,三原县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1%;高考二本上线人数1693人,;共招生1892人。共有各类学校98所,其中小学78所,初中17所,高中3所。各类专任教师4799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2105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2487人。小学在校学生人数21605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人数29653人。2012年新建中心幼儿园9所。[25] 

1980年8月1日,三原县职称评定委员会公布有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名单。其中:工程师3人,助工24人,助理农艺师3人,工业技术员27人,农业技术员21人,共计78人。

1981年上半年,公布第三批名单,各类技术职称人员增至127名。1981年11月15日,三原县职称评定委员会对职称评定工作复查,重新公布技术职称名单,各类技术职称人员共计16名。

1985年,共有科技人员1101人,被授予专业技术职称的601人。其中:工程师21人,农艺师4人,畜牧师1人,兽医师2人,主治医师35人;助理工程师67人,助理农艺师30人,助理畜牧师9人,医师137人,工业技术人员51人,农业技术员30人,兽医员9人,护(医)士195人;其他技术人员201人,助理会计师13人、会计员48人、统计员8人、中教5级125人、小教3级5人、记者2人。

1990年底,各种专业技术人员不同级别职称(含教育系统)共3050人。其中高级职称107人,中级职称803人,初级职称(包括助理级、员级)2135人。[26] 

2010年,围绕新农村建设,科技富民示范工程力度进一步加大。新栽植中早熟苹果1.2万亩,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5个,建设市级新农村示范村7个,一村一品示范村达到63个。[24] 

2012年,三原县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3项,其中:国家项目4项、省级项目8项、市级项目11项;取得科技成果14项;申报国家专利40项。[25] 

春节期间,民间有耍社火的传统习俗。社火内容以狮舞、走马、旱船、龙灯、大头和尚、高跷较为普遍,个别地区有独特的形式。民间社火由农民自由结社,大多以村为单位,也有数村(称社)合作者,领头的叫会首,春节前由会首组织排练节目,筹措经费。演出前给邻村或商号、富户下红帖,演出后收帖者需付赏钱或食品。50年代以后,民间社火由乡、村组织,费用由集体开支。

剪纸

窗花剪纸艺术,最早流行于北部原区,适于窑洞装饰,城隍庙正门

刺绣

刺绣是农村妇女的一种手工艺,北原一带较为流行,与剪纸流行历史相近。一般用于儿童和妇女的鞋头,小儿背搭、枕头、门帘、信插等。所绣多为花、鸟、鱼、虫。明、清及民国时期,龙桥铺面有几家丝绣、专门刺绣裙裾、戏装。建国后70年代发展为缝纫机刺绣,种类又有门帘、床围、被罩等。[27] 

三原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位于三原县城东渠岸街中部。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原城隍庙供奉的唐代名将三原人李靖。城隍庙为宫殿式建筑,用均衡对称方式把楼、殿、廊、庑、坊、亭等40多座单座建筑按主次布局在纵横轴线上。五个廊院相套向纵深和两侧伸展。中轴线上布着三道门、四重排坊、五座重檐殿楼。应门、戏楼、钟鼓楼、献殿、拜殿、陪殿、寝殿等主体建筑各具特色。[28] 

位于三原县城东南10华文峰木塔

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横跨于三原南北两城间的清浴河河谷上,由工部尚书温纯集资倡导修建。桥的建筑设计采用三孔拱桥形式,桥长110米,宽11米,桥身用石条铁钳构成,桥面青石筑铺,两侧石雕栏杆,上刻人物花卉,桥体造型宏伟壮观,是陕西现存的一座古建石拱桥。“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是对古龙桥的形象描绘。[30] 

于右任故居是中国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国民党元老、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青少年时期的居所,位于三原县城西关斗口巷。于右任经常在回忆中提及的“三间老屋一株槐”院落及其伯母房太夫人居住过的院落,已全面维修恢复、对外开放。通过参观故居展出的于先生生前用过的器具及图文等,将更加感受先生一生发展家乡教育事业、兴修水利、兴办农场等造福桑梓的乡情。[31] 

李靖故居位于三原县城北9华里的鲁桥镇东里堡,是驰名渭北的古典园林。占地面积48亩,为唐卫国公李靖修建。园内亭、台、楼、阁建造奇巧,名花异树,更有鱼池,石舫、假山、奇石、“关中八景”缩影等建筑景观合理布于园内,使整个园林步移景异。1918年,靖国军司令部曾设于此,1930年始,杨虎城将军主持陕政在此居住,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也曾亲临此园。[32] 

系光绪年间城内“悦来馆”的伙计,绰号“帽盖李”者创制。其特点是:面条细长柔韧,臊子油而不腻,浇酸而香。细品慢咽,回味悠长。该品食用的方法也很讲究。食用前,先舀一小碗酸汤,谓之“渴汤”尝鲜。食用时需小碗两个,一碗盛酸汤,一碗盛面条(约50克)。食汤面时,向面碗内浇上臊子,倒入酸汤;食干面时,用筷子挑起面条,在酸汤内涮热涮匀,然后放回原碗,浇上臊子。[33] 

泡油糕

三原县蓼花糖,始产生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年),已有490多年的历史。三原县蓼花糖,其外表包裹有白糖粉与芝麻仁两种。系用新鲜优质糯米,上等黄豆、白糖、植物油等为原料,佐以熟芝麻。其加工工序,经选料、淘洗、浸泡、磨粉、蒸料,和面、擀片、搓条、制坯、阴干、贮存、发坯、油浸、炸制、浇浆、挂皮等24道工序制成。一般冬季制坯,四季加工成品。从投料到出成品大约需要半年时间。[35] 

李靖(571~649年),字药师,唐代著名军事家。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他生长在一个官宦世家,祖父李崇义在北魏朝任过刺史,父亲李诠在隋朝担任过郡守,其母韩氏通书画。李靖自幼受母亲薰陶,喜习经史,工书法,尤其喜欢学习兵法战策。

王恕(1416~1508年),字宗贯,号介庵,晚号石渠。明代大臣、学者,陕西三原县人。王恕于正统十三年(1448)中进士。由庶吉士授大理左评事,进左寺副。至弘治六年(1493)退休,为官46年,刚正清廉,始终一致,家居时专心著述,编集《历代名臣谏议录》124卷,耄而好学。深得全国百姓敬仰。于正德三年(1508)四月去世,终年93岁。他平日饭量很大,临终时略有减少,闭户独坐而死。他的著作有《玩易意见》、《石渠意见》、《王端毅(谥号)文集》等。

温纯(1539-1607)字景文,三原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历任知县、巡抚、吏、工部尚书等职。《明史》载:“(温)纯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肃百僚,振风纪,允称名臣”。他一生为创建地方公益事业不遗余力,虽三朝为官而家无积,是三原古龙桥的倡建者。

刘自椟(1914~2001),号迟斋,男,汉族。生于圣哲辈出、文风极盛的于右任故里三原。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书协主席,陕西省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他“中国书法艺术荣誉奖”。书法四体具佳,尤以篆书为最。沈鹏、谷溪先生所撰《刘自椟书法选·序》中评:“刘自椟以刚与柔与渴三种因素互相渗透奠定了他成为当代颇有成就的篆书家的地位。”出版《刘自椟书法选》、《刘自椟书法艺术颉英》等。[36] 

[责任编辑:kemi]
  • 分享到:
标签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热 门
明 星
朴春 邱淑珍 张献民 李芳雯 阿诺德·科派尔森 雅克·拉兰德 胡军 阿伊·阿什顿 布鲁思·麦勒 谢伟才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高耀太 许亚军 史蒂夫·福里斯特 蔡珩 徳井义実 龙刚 景冈山 眉佳 孙云玲 大卫阿耶 泪奔 侑莉 保险公司 超能少年之烈维塔任务 1969-04-06 高钰雯肤白貌美长腿逆天 彼得·亨特 1971-04-22 百场 东京都 葛饰区 温柔霸气 容你 iphone6s芯片 机壳 1982-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