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星百科 > 明星百科 > 正文

青岛大学

橙山网(www.csnd.net)2015-03-11

[摘要] 青岛大学,是山东省与青岛市共同建设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09年开办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1993年,原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

青岛大学,是山东省与青岛市共同建设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09年开办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1993年,原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四所具有光辉历史的高校合并组成了新的青岛大学。青岛大学是教育部首批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卓越...

青岛大学,是山东省与青岛市共同建设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09年开办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1993年,原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四所具有光辉历史的高校合并组成了新的青岛大学。[1] 

青岛大学是教育部首批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卓越工程师计划”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山东省首批重点建设的“应用基础性特色名校”、山东省与青岛市共建高校,是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

截至2014年,学校在校生达到43700余人,其中本科生341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8300余人,外国留学生1300余人。经过多年的建设,青岛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规模较大,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大学。[2] 

青岛大学学者云集,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著名教育家杨振声、赵太侔,著名学者闻一多、沈从文、梁实秋等曾在这里治学执教,著名诗人臧克家、开国元勋罗荣桓曾在这里求学。[2] 

青岛大学是由原来的青岛大学与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等四个学校合并而成的。追寻青岛大学办学的起点,可以上溯到四校合并前不同学校经历不同时期的历史源头。[1] 

1909年,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就正式开办了。学堂设置了法政、工艺、医科、农林等学科。当时学制健全,是青岛近代第一所综合大学,曾被当时的《协和报》誉为“蒸蒸日上之青岛大学”。

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医科依托胶澳督署医院举办。胶澳督署医院就是现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前身。胶澳督署医院为学堂的医科教育提供了医学师资以及教学与临床实习场所。

由于战乱,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于1914年停办。医科中还没有毕业的学生转学到上海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学堂医科的师资、教学设施及教学资料都留在了胶澳督署医院。胶澳督署医院改称为青岛病院。依托青岛病院,在原有医学教育的基础上,举办了青岛医学校。这个医学校后来曾在不同时期先后启用了青岛医科大学、青岛东亚医科学院等名称,到1943年定名为青岛医学专门学校。尽管经历了多次战争的创伤,青岛的医学教育也从未间断。

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停办后,当时的北洋政府拟在青岛继续设立综合大学,于1922年特派李贻燕赴青岛调查高等教育。李贻燕在1923年3月呈报的《调查青岛教育报告书》中认为: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成功的办学实践,为青岛的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

1924年,私立青岛大学举办。私立青岛大学聘请了国内学界名流梁启超、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等二十四人为名誉董事,确定了“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开设文、理、法、商、工、医、农林七科,一开始的目标就是办一所综合大学。

1929年,国立青岛大学在接收私立青岛大学的基础上举办,设文学、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校长杨振声效法北京大学“兼容并包”、“科学民主”的办学方针。校内名师云集,学术气氛浓厚,在教学和科研上有许多建树,很快形成了自己优良的传统和学风。青岛病院旧照

1932年,国立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赵太侔任校长。学校设文理学院、工学院两个学院,下设8个系,包括中文、外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土木、机械等学科。校内人才荟萃,师生勤奋教学、成就斐然,成为学界仰重的国内知名高等学府。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立山东大学曾辗转迁至安庆和万县办学。1938年办学中止。抗日战争于1945年结束。

1939年4月日本商人和日本海军联合在市立医院内创办的学制五年的青岛医科大学,1940年5月,青岛医科大学改成同仁会青岛东亚医科学院,1944年,改制为4年制的青岛医学专门学校(又称“东亚医专”)。1945年11月,医专被青岛市政法派员接收,并于1946年1月,医专划给国立山东大学筹建医学院,校舍归还市立医院。[3] 

1946年,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

国立山东大学合并了源自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青岛医学专门学校及其附属医院,从而设立了医学院。同时设立的还有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国立山东大学复校时还曾规划设置师范学院。

国立山东大学医学院附设大学先修班和高级护士学校,学生修业年限为六年,实行分学制和必修制、选修制。学校聘李士伟教授为医学院院长,并聘请了沈福彭、冯雁忱、戚天昌、张之湘、梁福临、何森等一批有造诣的专业课教师。

1949年,青岛解放后,国立山东大学用名山东大学。华岗任山东大学校长。魏一斋任山东大学医学院院长。到1951年,徐佐夏任医学院院长,沈福彭任附属医院院长,并延聘徐佐夏、潘作新、穆瑞五、沈福彭、冯雁忱、陈慎昭等国内医学界的权威为学科带头人。

1956年,医学院从山东大学分离出来,独立建院,定名为青岛医学院。1958年,山东大学迁往省会济南。

1978年,青岛医学院成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专业设置从单一的临床医学专业向多专业医科院校发展。此后,青岛医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发展成为一所学术力量较为雄厚、具有较大影响的医科学校。[1] 

1985年重建的青岛大学也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源头。

山东大学迁往济南后,青岛一直期盼有一所综合大学。1984年5月,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原国立山大教授、中科院院士曾呈奎、青岛市市委书记王今吾等代表提出“关于创办新型的综合性青岛大学”的议案。同年8月,青岛市人民政府向山东省人民政府呈报“关于建立青岛大学的请示”。山东省人民政府经研究同意青岛市提出的建立青岛大学的意见,并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建立青岛大学的报告》。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来青岛视察工作,听取了关于重建青岛大学的汇报,不久,胡耀邦亲自为青岛大学题写校名。

1985年9月13日,举行开学典礼。首任校长是来自南开大学的何炳林院士。建校之初青岛市领导和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对学校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援,有全市六百万人民每人拿出一元钱帮助学校建设之说。[4] 青岛大学重新建立起来,并把“高水平有特色的综合大学”作为办学目标,设立了文、理、工、商等多门学科。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和支持,同时得到了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以及山东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大力支持与帮助。[3] [1] 

青岛大学工商学院合并之初称为山东纺织工学院。山青岛大学

197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山东纺织工学院,并于恢复高考的同年开始大学本科招生,1982年起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纺织工程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3] 

山东纺织工学院源于1950年举办的青岛纺织技术训练班,先后历经青岛纺管分局干部学校、青岛纺织管理局干部学校、青岛纺织专科学校、青岛纺织工业学校、山东省纺织工业学校等办学时期。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山东纺织工学院在山东省纺织工业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历史上青岛的纺织工业非常发达,与上海、天津一起被称为“上青天”。青岛纺织行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山东的纺织行业的发展。山东纺织工学院为纺织行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工程类的人才。[1] 

青岛师范专科学校源于1951年举办的青岛教师业余进修学院,先后经历了青岛教师进修学院、青岛工读师专、青岛师范专科学校、青岛师范学校、青岛师范专科学校、青岛市教育局干部教师训练班、青岛教师进修学院等办学时期。1981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在青岛教师进修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作为青岛市唯一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学校设置多门教育学科,为青岛市教师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

青岛师院现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只在青岛本地招生,管理上较为独立。音乐系现为青岛大学音乐学院。[3] 

1993年5月原青岛大学、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医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新青岛大学。

1994年,青岛大学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7所准备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11工程扶植对象建设费每年1000万元。同年,青岛大学正式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列为硕士授予单位。

学校在学科初步整合的基础上着手进行院系调整,设置了医学院、纺织服装学院、文学院、理工学院、国际商学院和师范学院等六个学院。此后,学校通过学科的进一步融合,相继组建了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及自动化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学院。资源得到相对的优化配置,学科综合优势得到发挥。学校不断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理顺体制机制,逐步实现了全校规划、制度、管理、机构、财务的统一。[1] 

1995年,青岛市向青岛大学建设方面投资达1.2亿元。[5] 

1998年,青岛大学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这是合并办学后学校在学科建设上取得的第一项重要成果。

“十五”期间,学校顺应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趋势,抓住机遇,扩大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到“十五”末,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从2000年的19000余人增加到2005年的34000余人。

这一期间,学校继续进行学科调整,设置了22个学院。医学、材料学、系统科学、经济学等学科迅速发展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

2005年年初,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纤维新材料与现代纺织实验室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十一五”期间,国家高等教育的重点由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实行了转变。学校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摆到了学校工作最重要的位置。

2006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同年,学校获批成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此后,学校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成了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共获批44项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人才培养质量显著上升。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眼科学、生理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获批成为博士学位培养一级学科;临床医学获批成为专业博士学位培养类型,实现了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学位培养一级学科以及专业博士学位培养类型等三个突破。

2013年5月13日,在合并办学20周年之际,青岛大学确定了学校校史起

学校实施特聘教授人才工程,截至2014年3月,拥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1000余人,特聘教授120余人,院士2人、外聘院士9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长江学者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或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山东省杰出基金获得者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6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3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2个。[7] [2] 

两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嗣瀛[8]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信、陈秉聪[9-10]   

青岛大学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与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1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41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6项。2004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44项,其中包括国家“973”计划子课题与前期专项9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3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或技术发明一等奖15项,二等奖110项。[2] 

截至2014年3月,参考资料来源[11] 

青岛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截至2014年3月,学校设置了文、艺、史、哲、理、工、医、经、管、法、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开设了100个本科专业,设置了240余个硕士学位点,涉及到40个一级学科,53个博士学位点,涉及到10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7个。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山东省重点学科2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13个。[7] 博士后流动站7个。根据ESI数据统计,近十年内署名青岛大学发表的进入全球前1%的高频次被引用论文有25篇,在山东高校中名列前茅。临床医学和工程学在全球研究机构中排名均进入了前1%,化学、物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学术影响力紧随其后,均具有进入全球1%的潜力。[2] 

国家重点学科

眼科学

生理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

汉语言文学

应用物理学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纺织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

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史

数学

物理学

生物学

生态学

机械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电气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化学工程与技术

纺织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基础医学

口腔医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药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

公共管理

音乐与舞蹈学

美术学

[12-15]     

截至2014年3月,青岛大学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6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41门。[16] 

计算机控制技术

更多资料参考[17] 

中共党史

分析化学

[18-20]    

青岛大学主办《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齐鲁医学杂志》、《青岛大学学报(工程版)》、《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版)》和《复杂系统和复杂性科学》5份科技核心期刊。

截至2014年3月,青岛大学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山东省“十一五” 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9个,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个,其他省属实验室13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与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17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与技术中心7个。[5] 

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纤维新材料与现代纺织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级重点实验室

天然色素实验室

电力电子工程实验室

纤维差别化工程实验室

新型成纱实验室

医学营养学实验室

分子病毒实验室

脑病防治实验室

功能纤维及纺织品工程实验室

材料微复合优化设计实验室

计算机应用重点实验室

物证技术应用试验室

口腔临床医学实验室

骨科学实验室

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实验室

山东省级研究中心

山东省功能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多项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神经科学研究中心

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21] 

2007-2010年间,青岛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5项2010年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18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1项,纵向科研经费达6411万元;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3项,发明专利22项;青岛大学出版学术专著448部;发表学术论文10041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910篇。2009年教师学术论文被SCI、EI、ISTP系统收录302篇,A&HCI收录1篇;出版学术专著107部;申请发明专利46项,授权发明专利19项。[22] 

2007年,外聘院士张仲华教授和自动化工程学院陆大荣教授、迟宗涛教授合作的《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10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2008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2009年,夏延致教授获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谢俊霞教授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个项目获得省自然科学或科技进步二等奖;获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2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获省社科奖励一等奖1项。[5] 

科研项目

项目名称

项目层次

经费额度

负责人

神经相关疾病防治新方法研究

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

660万元

谢俊霞(协调人)

重大疾病治病机理及药物研究

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

1030万元

李长贵(协调人)

高浓度海藻盐酸溶液制备及液晶性和纺丝流变性能研究

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

海藻资源制取纤维及深加工关键技术开发

863计划重点项目

1415万元

夏延致(课题组长)

抗帕金森新药2,3-吲哚醌的临床前研究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岳旺

学校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所院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设立了交流学生、交流学者、学术合作、联合办学、留学生教育以及海外孔子学院等118个交流项目。[7] 

青岛大学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校园坐落在黄海之滨、浮山之麓,环境优美,气候宜人。[16] 

中心校区

青岛大学中心校区坐落于青岛市中心的香港路与宁夏路交汇处,背依浮山,面朝大海,校园风景秀丽,被誉为青岛东部花园。邻近青岛东部商圈,校园内的青岛大学体育馆和青大剧院是青岛市主要的公共活动场所,经常举办各类文体活动。

中心校区驻有文学院、法学院、经济学院、国际商学院、旅游学院、外语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科学学院、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的大二大三大四学生;文学院艺术设计、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纺织服装学院、医学院、机电学院工业设计、师范学院、汉语言学院全部学生;全部研究生、留学生。

东校区

青岛大学东部新校区位于青岛市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三面环山,一面向海。

东校区驻有文学院、法学院、经济学院、国际商学院、旅游学院、外语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科学学院、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的大一新生;国际学院、软件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霍尔姆斯学院、高职学院全部学生。

西校区

青岛大学西校区1952年至1956年为第一次院系调整青岛工学院从国立山东大学迁出后的校区,1956年青岛工学院纺织系调入华东纺织工学院(东华大学),测量系迁往武汉,建立武汉测绘学院(武汉大学),土木系调至西安,并入新组建的西安建筑工程学院(长安大学),其他系调往西安交通大学。1956年青岛医学院从山东大学独立建院后的迁此。西校区是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的另一处历史遗存。西校区位于青岛市台东商圈、登州路啤酒街,毗邻青岛啤酒厂。登州路校区驻有医学院护理学专业学生。[23] 

青大图书馆

青岛大学图书馆是山东省面积较大的现代化图书馆之一,图书馆主楼位于校园中心,设有14个书库,21个阅览室,有3000多个阅览座位。是山东省最早实现图书自动化管理的图书馆之一,是山东省首批获得“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先进”称号的单位。基本形成了以社会科学、 政治、经济、中国文学、语言文学、自然科学、工业技术类为主的藏书体系。[24] 

2013年中国大学综合实力100强(武书连) 99位青岛大学

2013年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100强(武汉大学) 97位

2013年中国大学科学贡献排名(校友会) 64位

NATURE&SCIENCE论文排名 28位

2014年中国大学综合实力100强(武书连) 96位[25] 

明德博学、守正出奇 详细资料参考[26] 

校徽由学校中、英文校名和建校年份等三个基本元素组成,中文校名沿用了胡耀邦的亲笔题字,中英文校名呈不对称构图,以蓝色为主基调,交替出现的四部分色块寓意今天新青大主体由四所学校合并而成。[27] 

泰山升旭日,

黄海映霞光,

壮丽的齐鲁簇拥着山海气象。

这里有仁者兴学,

这里有智者安邦,

风雨沧桑锻造了民族的脊梁。

这里曾燃烧五四的火炬,

这里播撒着文明的希望。

群星璀璨谱写开新的序章,

啦啦啦啦,

银涛推雪浪。

啦啦啦啦,

青大出东方。

浮山连着泰岳,

半岛通大洋,

开放的青大沐浴着潮汐成长。

这里有人文家园,

这里有科学殿堂,

海魄山魂是我们精神的风光。

这里传承着不灭的薪火,

这里凝聚着民族的力量,

心中珍藏龙飞云天的夙望。

啦啦啦啦,

天道贵健动。

啦啦啦啦,

生命要辉煌。

青岛大学校歌

党委书记

夏临华

党委副书记、校长

王安民

党委副书记

王大文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邵 彬

党委常委、副校长

谢俊霞

副校长

邵峰晶

党委常委、副校长

汪黎明

党委常委、副校长

张铁柱

党委常委、副校长

杜方波

党委常委、副校长

夏东伟

党委常委、副校长

李进京(挂职)

详细资料参考[28] 

更多资料参考[29] 

山东抗白青岛白癜风研究所所长

更多资料参考[31] 

[责任编辑:kemi]
  • 分享到:
标签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热 门
明 星
蔡珩 高耀太 阿伊·阿什顿 景冈山 阿诺德·科派尔森 布鲁思·麦勒 许亚军 邱淑珍 史蒂夫·福里斯特 胡军 李芳雯 朴春 雅克·拉兰德 徳井义実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张献民 谢伟才 龙刚 柳乐优弥 魔发奇缘 蔡安荞 麦考利·卡尔金 林国华 男子汉 尿布 查理曼帝国的密码 1982-04-10 利诺·凡杜拉 母女:梁欢与谌容 恐慌障碍症 1967-07-09 吉约姆·卡内 孙泰英 夫妻:方中信与莫可欣 克里斯·阿姆布罗斯 丹尼埃尔·韦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