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星百科 > 明星百科 > 正文

适应制运作管理

橙山网(www.csnd.net)2015-03-12

[摘要] 适应制运作管理是机械工业出版社的书... 适应制运作管理是机械工业出版社的书 作者:陈剑 丛书名: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丛书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11379553 出版日期:2

适应制运作管理是机械工业出版社的书...

适应制运作管理是机械工业出版社的书

作者:陈剑

丛书名: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丛书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379553

出版日期:2012 年5月

开本:16开

页码:1

版次:1-1

本丛书是“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项目的成果。该项目是国务院领导批示、财政部支持项目,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联合会、清华大学于2005年联合发起,通过对中国式企业管理背景、成功企业案例、管理专题和理论等的研究,总结概括中国企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和经验,并将中国模式概括到理论高度。

《适应制运作管理》在综合运作管理经典理论和中国企业运作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了中国企业“适应制”运作管理理念。全书内容共分9章,前两章分别总结了世界运作管理沿革和中国企业运作管理30年发展历程,第3章提出了适应制运作管理的思想并系统陈述了适应制运作管理的框架,后续章节分别就运作管理各环节的管理问题结合中国企业的案例进行了深入研讨。全书紧紧围绕“适应”二字,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丰富的企业案例展示了中国企业运作管理的成功之道。

《适应制运作管理》

“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项目

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丛书编委会

“运作管理”专题研究组成员

总序

前言

第1章世界运作管理沿革

运作管理及其发展概述

现代运作管理发展历程

运作管理的发展展望

第2章中国企业运作管理30年

中国运作管理的发展历程

中国市场的主要特征以及带给运作管理的挑战

第3章适应制运作管理框架

适应的必要性

适应的定义和范畴

适应的方法

《适应制运作管理》后续章节安排

第4章适应制运作管理战略

概述

企业运作战略制定框架

企业的运作战略要点

适应制运作战略制定

案例李宁:根植中国的运作战略

第5章适应制采购管理

概述

采购布局选择

采购主体选择

采购风险控制手段选择

适应制采购策略

案例云南白药的采购管理

第6章适应制生产管理

概述

生产主体选择

生产布局选择

生产模式选择

产品—流程匹配

适应制生产管理

案例神东煤矿的生产管理

第7章适应制库存管理

概述

推/拉式库存管理策略

分布/集中式库存管理策略

库存管理决策主体选择

适应制的库存管理思想

案例海尔的拉式供应链系统

第8章适应制分销配送

概述

分销渠道策略

配送策略

案例蒙牛的分销配送

第9章适应制服务管理

概述

服务竞争战略选择

服务运营策略选择

适应制服务管理实施方法

案例招商银行的服务管理

从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企业经历了高速的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经攀升至世界第二位,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世界各地。在向市场经济快速转变的过程中,我国企业不断在实践中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并总结自身实践的经验,同时也在努力探索真正适合自身的运作管理发展道路。

什么才是适合中国企业的运作管理发展之路?首先,这条发展道路应当来自于中国企业特定的发展经验和历史积淀,才能适合中国企业所面临的特定国情与文化背景;其次,这条发展道路还应当对世界企业未来的运作管理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指导作用,才能保证发展经验的可复制性和拓展性。

为了寻找这样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运作管理发展之路,“十一五”期间,清华大学现代管理研究中心配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联合会等机构开展了一系列针对中国企业的调研和总结工作,足迹遍及云南白药、振华重工(原振华港机)、李宁、神东煤矿等企业,通过实地考察、材料收集和理论研究,总结和分析了各企业运作管理的特点和经验,并总结出一系列其他同类企业可以借鉴的管理与发展模式。这些内容已经形成企业调研报告和案例并陆续发布或出版。

在进一步深入回顾改革开放中国企业发展的历程,深入分析和总结一批优秀企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生物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在企业经营中同样适用。通过整理我国企业在运作管理的主要方面(如运作战略、生产、库存、分销配送、服务等)的实践,总结了新时期、新环境下运作管理所面临的环境多样性与内外部条件的动态变化性等特征,以系统思想为指导,我们提出了“适应制”运作管理。

整个研究工作从2007年10月持续至今,具体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7年10月到2008年12月的调研阶段,课题组走访了多家企业,并结合项目其他专项的调研报告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开始形成“适应制思想”的雏形;第二个阶段是2009年1~12月的形成阶段,课题组针对调研的资料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和研讨,同时针对研讨中发现的问题和新的思考进一步开展更具针对性的调研或尝试收集更具有针对性的资料;第三个阶段是2010年1月至今的写作期,在前两个阶段收集的各类资料和系统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多次征求专家意见并进行公开的学术研讨来进一步调整《适应制运作管理》的框架和内容,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企业实践的意义。

回顾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企业运作管理所走过的历程,企业的规模、类型、体制千差万别,同时也受到我国各类宏观经济政策和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确实很难用一两个字准确地涵盖其所有的特征。我们认为,“适应制”这三个字牢牢把握住了中国市场的结构复杂、瞬息万变,同时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管理创造了“无穷”的可能等特点,强调通过内外部的动态“适应”来形成企业的运作管理竞争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深入,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不断融合,世界经济也越来越呈现出这种“牵一发动全身”的特征,因此,“适应”在世界范围内的意义也将进一步凸显出来。

《适应制运作管理》的写作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联合会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此次“中国式企业管理”项目的各家调研企业的全力配合,课题组才获得了大量翔实、具体的第一手企业信息和资料。正是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通力配合和密切协作,才使得对中国企业运作管理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思考成为可能。《适应制运作管理》的创作也饱含着清华大学现代管理研究中心各个研究团队成员特别是“运作管理”专题研究组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两年多的心血和努力。参加《适应制运作管理》写作的包括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陈剑老师、肖勇波老师和黄朔老师,华南理工大学的吴鹏老师,以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窦一凡、温源、关磊等博士研究生。研究组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70890082)和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20101081741)的支持。

希望我们的总结能为中国企业的成功找到一条新线索,即中国企业的成功不仅仅依靠低成本等“客观”因素,更是企业经营人员“主观”努力的结果。同时,也希望《适应制运作管理》的出版能为中国乃至世界企业未来的运作管理发展展示出一种新的值得借鉴的思路。当然,一种新理论或体系不能期待它是完善的,我们还希望《适应制运作管理》的出版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人投入相关研究,使之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这个西方世界眼中的“庞然大物”,高举改革、开放、稳定、发展的大旗,以不可思议的姿态和速度和平崛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现象”,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现象,引起了中外学界的高度关注,其中,最广泛、最直接的研究集中在经济领域。这是因为,在20世纪中叶以前,大国是以军事力量为手段,以地域征服、资源掠夺为标志的;而历史走进20世纪下半叶之后,大国则是以综合国力为基础,以技术引领、市场认同为标志了。

研究经济,离不开对企业的关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众多企业的成功崛起密不可分。如何诠释中国企业成功的“神话”?答案颇多:政策的支持、环境的改善、广阔的国内市场、廉价的劳动成本,等等。这些都是,但又不止这些。因为这些一般的经济因素,难以对中国很多产业中出现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甚至成为新兴领先者企业的现象做出较为全面、深入、具有足够说服力的解释。如果说在20世纪初,支撑美国工业化成功的是泰勒的科学管理和福特的标准化及流水线生产;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崛起的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的企业则得益于丰田的看板管理和精益生产方式。那么,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中国企业,其担此大任的管理因素又是什么呢?

2005年春节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联合会、清华大学的有关同志共同商讨,提出了挖掘中国企业成功奥秘的动议,提出从实证研究入手,系统总结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进而创建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以指导企业提高竞争力。

大家达成上述共识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一是中国要成为经济强国,必须同时有一批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国外企业的强势冲击,造就了宝钢、华为、中远、海尔、联想、振华重工、万向等一批企业,它们汲取国际经验,结合国情和企业实际不断创新,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也有不少企业辉煌一时,昙花一现。而我们对中国的企业管理,在微观层面系统的、较长时间的实证数据和综合研究严重不足,缺乏对优秀企业成功奥妙、基本经验和管理模式的挖掘与剖析。基于案例研究的中国式管理课题,通过深入探究成功企业的成功之道,对它们的管理实践进行梳理、总结和理论提升,使之惠及众多企业,有助于冲破目前存在的“企业管理能力和水平还不适应企业的规模和经营模式,企业管理理论还落后于企业管理实践”的“瓶颈”,对普遍提高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中国的市场环境和企业发展路径与国外企业有很大差异,照搬国外的一套不能解决中国企业管理的全部问题。提出“中国式企业管理”这一命题,旨在探求国外先进的科学管理理论在资源配置和合理组织生产力方面的普适性,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在实践中怎样实现有效的融合,诠释企业成功的管理内涵,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中国式企业管理理论。可以说,这是历史赋予中国管理学界的特殊任务,也是不容推卸的责任。伟大的时代应当产生创新的理论,“中国式企业管理”的研究成果,不仅应体现中国国情和特色,能在理论上概括中国式管理的基本构架和特点,反映中国企业成功的经验;而且要用国际通用的学术语言进行描述和概括,以期最终能得到国际理解和认可。

这一创意提出后,很快得到国务院领导的支持,并由发改委、财政部通过国资委立项实施,名称确定为“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项目2006年开始启动,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式企业管理背景研究、中国企业成功之道之企业案例研究、企业管理专题研究、中国式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等,最终目标是提出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和崛起的“中国式企业管理”模式和理论,形成旨在促进和提高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纲要性的企业管理指导政策。

研究工作已历时4年,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中企联管理现代化工作委员会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三家机构组织了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山东大学、长江商学院等多所院校的上百位专家学者参与了研究。项目开展了历史传承、管理输入、改革开放等3个背景专题研究,宝钢、中兴通讯、新希望、振华重工、用友、大庆油田、青岛港、五粮液、联想、万向、招商银行、神华、云南白药等30多家国内成功企业的案例研究以及战略管理、创业管理、技术进步与研发管理、组织管理与企业制度、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市场营销与品牌、人力资源、生产与供应链管理等9个专题研究,为课题总报告的理论总结打下实证研究的基础。

截至目前,研究取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合理的研究框架及内容,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式管理科学基础研究”的研究框架及内容,确定为管理背景、企业案例、管理专题及中国式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等四个方面,四方面相辅相成、相互印证,组成一体。

背景研究着重分析中国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体制和市场环境变化对企业管理的冲击、启迪和提升,深入探求产生中国式管理理念的历史文化根基以及西方管理思想和方法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广泛影响。背景认知是形成成功案例和管理研究的重要基础,本身亦有独立的价值。案例研究主要是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企业进行全景式案例研究。样本企业的选取原则是:业绩业内领先,长期稳定增长;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有相对较大的资产规模和较强的实力;管理水平较高;注重社会责任。通过一批个案研究,挖掘企业成功之道,对成功原因、机理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既独立形成研究成果,也为管理专题研究提供重要依据。管理专题研究的任务是归纳比较案例研究结论的共性及特点,在9个不同领域内总结出相应的管理经验。理论研究则是在上述三项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成功之道及若干专题进行综合的、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总结、提炼,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提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总结出中国企业在管理实践中创新地使用各种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的一般规律,初步创建体现中国企业管理特色的、具有丰富内涵的管理理论体系。

上述研究成果将以“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丛书为载体,陆续与读者见面,大家共同分享经验,共同探求管理奥秘。

2?基于管理二重性的“中国式企业管理”

管理与技术和资本不同,管理不仅具有生产力的性质,还体现为一定的生产关系,因此具有明显的二重性。涉及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和生产经营组织的部分,理论科学的意义比较强,具有普适性;涉及生产关系,如在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以及法律、民族、文化、道德等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方面,却体现出强烈的特殊性。因此,管理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民族和文化的差异。历史上,理性的官僚科层组织产生于德国,创新的变革理论产生于美国,强调精神力量的企业文化和严格精细的管理风格则产生于日本。这不是一种偶然,其中包含着地域、历史与民族特色的必然。

发达国家工业化期间积累的管理科学是全人类的财富,中国企业正不遗余力地从中汲取营养。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发展的路径与国外企业有很大的不同,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困惑以及破解的办法,几乎全部标注了明显的中国特色,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情的现实规定性。

管理的二重性决定了“中国式企业管理”的存在。它存在于将管理的一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而取得成功的企业之中,企业管理理论、方法的普适性与理念的特殊性有机融合,往往是企业竞争力和成功的关键所在。

3?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企业管理是沿着“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轨迹前进的

改革开放后,企业外部环境迅速变化,基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已经成为提高企业效率和活力的桎梏,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需要建立,中国企业的管理面临脱胎换骨的变革。面对经济体制转轨的大势,众多企业管理者既兴奋不已,又茫然不知所措。

1978年10月,受国务院指派,袁宝华同志曾率领马洪、邓力群、孙尚清等人组成高级代表团赴日本考察经济管理。考察期间代表团发现,中国工业企业1976~1978年所面临的情形与日本企业1945~1950年非常相似,同样处于恢复生产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起步阶段。整顿企业管理、转变管理理念、以现代化管理改造传统管理势在必行。代表团认为,日本的文化传统与我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学习日本企业的管理经验可以成为中国企业改善管理的重要途径。进入20世纪80年代,学习日本的企业管理就成了中国企业走向现代化管理的起步阶梯,现场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价值工程、看板管理等管理方法迅速传入中国,令很多企业管理者耳目一新,纷纷效法。

[责任编辑:kemi]
  • 分享到:
标签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热 门
明 星
张献民 龙刚 雅克·拉兰德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胡军 布鲁思·麦勒 谢伟才 景冈山 朴春 高耀太 邱淑珍 史蒂夫·福里斯特 阿伊·阿什顿 徳井义実 许亚军 蔡珩 阿诺德·科派尔森 李芳雯 上法 憨豆特派员 梅斯·诺伊菲尔德 时间脱离者 弗朗西斯·贝尔兰德 狼溪 纯属 刘向京 数据 韩佳人  陆妍 利息低 松川佑衣子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 不看 干啥 障碍 葛荟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