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星百科 > 明星百科 > 正文

北京电影学院

橙山网(www.csnd.net)2015-03-08

[摘要] 北京电影学院(Beijing Film Academy,缩写BFA)是中国唯一、亚洲最大、世界知名的电影专业院校,是北京市主管、国家广电总局和教育部重点支持建设的艺术高校。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是

北京电影学院(Beijing Film Academy,缩写BFA)是中国唯一、亚洲最大、世界知名的电影专业院校,是北京市主管、国家广电总局和教育部重点支持建设的艺术高校。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是1950年创建的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1951年更名为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1953年更名为北京电影学校,1956年最...

北京电影学院(Beijing Film Academy,缩写BFA)是中国唯一、亚洲最大、世界知名的电影专业院校,是北京市主管、国家广电总局和教育部重点支持建设的艺术高校。

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是1950年创建的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1951年更名为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1953年更名为北京电影学校,1956年最终改制为北京电影学院。建校60余年来,北京电影学院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培育了2万余名电影工作者,被誉为“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1] 

学院建立了完整、科学的电影学学科体系,形成了以本科教学为主体,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和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的电影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北京电影学院是国家动画教育研究基地、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和中国儿童电影研究中心的挂牌单位。

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是1950年创建的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在陈波儿的领导下,谢铁骊、巴鸿、王赓西四石老娘胡同,成立于1950年。[2]

1950年9月14日,第一个大专三年制的演员班38名学生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

1910-1951,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所长陈波儿,新中国刚建立,表演艺术研究所由陈波儿担任所长,王逸担任副所长。所址设在西城区石老娘胡同4号院,后又逐渐发展了三处校舍,即:石老娘胡同9号院、受壁胡同、大成巷等四座四合院,占地面积共3200平方米,房屋使用面积有2000平方米。

1951年更名为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

表演艺术研究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支部,隶属电影局总支,为第8支部,首届支部书记谢铁骊。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所长陈波儿[2]

演员一班的主任教员开始由严恭担任,不久改由谢铁骊任主任教员,直到这一届学生毕业。这个班并于1951、1952年招收了两次插班生,毕业时共有55名学生。

1951年新学年开始,又招了演员二班、编剧班,演员二班有24名学生入学,主任教员是陈怀恺。编剧班有37名学生,主任教员开始是林艺,不久由耿西担任,直到这一班学生毕业。

1951年5月,表演艺术研究所改名为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简称电影学校)调任白大方为校长,并兼中国共产党的支部书记。

1951年秋,演员一、二班、编剧班先后赴湖北汉阳参加土地改革6-8个月。之后,编剧班又深人石景山钢铁厂参加车间工会工作和石钢工人共同生活了三个月。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以孙明经教授为首的南京金陵大学电影播音专修科、以陈河声教授为首的苏南文化教育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以钱家骏、范敬祥教授为首的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动画专修科的师生连同三校的教学设备,调来电影学校。在北京组建的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

院系调整后,1952年电影学校参加了全国高校统一招生,开办了新闻摄影专修科、洗印专修科及苏州美专转来的动画专修科三个两年制的大专班,洗印专修科除大专班外,同时招收了洗印中专班;为发展民族地区的电1953年改名为北京电影学校[2]

1953年3月,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改名为北京电影学校。校长白大方,副校长兼党的支部支记卢梦。

1956年最终改制为北京电影学院。[2] 

1953年12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199次政务会议上做出决定。"……电影局应积极准备条件,争取四至五年内创办电影艺术学院,培养电影人才,首先是编剧、导演、演员……"。在电影事业管理局制定的电影事业1957年苏联专家伊凡诺夫指导学生[2]

1955年7月,北京电影学院筹建小组"关于筹建北京电影学院工作的报告",经文化部上报政务院。周恩来总理于7月24日亲自批示给高等教育部并由综合教育司于8月4日正式列人计划。

1956年6月1日国务院批准北京电影学校改制为北京电影学院,任命电影事业管理局局长王阑西兼院长,章泯为第一副院长,钟敬之、吴印咸、卢梦为副院长,卢梦兼党总支部书记。建院后,校址设在新街口外大街的小北京电影学院搬迁至小西天新街口外大街25号[2]

建院后,专业学系设置为电影导演系、电影演员系、电影摄影系和放映师范专修科。同时参加了全国统一招生。三个本科系(四年制)还要进行专业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招收了86名学生。他们正是新中国电影队伍中的第一批本科大学生。放映师范专修科招收了29名大专科学生。

1958年8月,文化部批准建立北京电影学院实验电影制片厂。

1959年,增设了电影美术系,本科五年制。并进行了招生。

1960年,文化部决定新成立的北京电影工程学院的电声、化工、机械三个专业班的新生及教工全部转人电影学院,建立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工程系。

1961年,建立电影文学系,由文化部文化学院转来二年级15名学生学习电影编剧和电影艺术理论,于九月初56班导、演、摄联合毕业作业《穿山巨龙》[2]

1963年,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撤消后,美术系在校学生转入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美术系(美61届)继续学习。

从1960年到1965年,由实验电影制片厂组织的本科生各届毕业班摄制的联合毕业作业,短故事片20部、71本,纪录片多部。其中《穿山巨龙》、《大木匠》、《父子俩》三部短故事片、《高炉电花》、《装卸之歌》二部纪录片曾在国内发行上映。

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电影教育完全陷于瘫痪。1970年5月,全体教职工下放部队农场劳动,接着又把全部校舍房屋、设备、影片资料、图书移交出去,电影学院被扫地出门。

这一时期,电影学校在压力下坚持了办学、先后招收了"工农兵学员"的大专、中专、进修班等22个专业班。1977年,恢复了原建制北京电影学院[2]

1973年江青等人把文化部所属在京的艺术院校合并为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北京电影学院被改为中央五七艺术大学电影学校。“文革”结束“四人帮”被粉碎后,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又恢复了原建制的北京电影学院。[3] 

"四人帮"被粉碎后,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又恢复了原建制北京电影学院。

1978年3月建立了由副部长王阑西任组长,卢梦、 钟敬之、申伸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大力拨乱反正,恢复被文化大革命摧残、扼杀的电影教育 。当年,恢复了导演、表演、摄影、美术、录音五个系本科的招生,文学系先以举办进修班主逐步恢复本科招生。举办表演师资进修班,各系并举办干部专修班。为给民族地区 培养电影干部,1981年招收了新疆、内蒙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表演、摄影、美术、录音四个专业的本科班。 随着教学秩序的正常化,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的建立,使课堂教学和教学实习配套成龙,教师的艺术实践也开始得到安排。迁建新院址的报告经中央和北京市领导机关批准后得到落实。1980年10月,国务院任命成荫为院长。1983年7月沈嵩生出任院长。

1982年7月,罗光达、周传基以观察员身份赴澳大利亚参加 CILECT(国际电影、电视高等院校联络中心)会议之后,学院先后派出考察团考察了东、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电影电视教育的现状。

北京电影学院于1984年被吸收为CILECT的会员学校,并于1988年被选为理事学校。1991年6月6日,受CILECT的委托,由学院主持召开了"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电影、电视培训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亚太地区22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个高等影、视院校代表,CILECT的四位副主席和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马约尔先生参加了会议。会议对亚太地区影视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会议并决定在中国建立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影视培训基地。[2] 

1984年,电影学院受权招收硕士研究生,并逐年扩展研究方向和扩大招生人数。此后又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研究方向为电影历史和电影理论的硕士研究生教学班。

1989年建立的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培训中心,有来自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分别学习导演、表演、摄影、美术、中国电影史、中国当代电影创作、汉语及中国书法等专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代表泰勒先生在考察了该中心的教学质量和师资条件后,建议在北京电影学院建立国际影视教师的培训基地。

1991年5月,学院在回顾四十年特别是近十年来的办学历程后,制定了《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学院将建设成以艺术创作专业为主体,结合理论、管理、技术等多种专业学科、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综合性影视高等学校,并提出:为使教学活动符合中国影视创作和生产的实际,开设新的专业,有选择地吸收东西方各国电影创作和电影教育的有益经验,以我为主,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电影教育体系,实现学院既是影视教育中心,又是影视创作及研究中心,把学院办成国内外第一流的社会主义电影电视学院。

1991年9月,王凤生出任学院党委书记。1992年12月刘国典出任院长。

1992年,学院决定建立"金烛奖"、"北京电影学院奖",前者为奖励在校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和职工;后者则为表彰学院师生及历届校友在电影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电影作品而设立的荣誉奖,以弘扬电影教育并推进中国电影艺术的提高。奖项分大奖、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美术、录音奖七项,1993年5月5日,隆重举行了首届"北京电影学院学院奖"、"金烛奖"颁奖大会,获奖作品及作者名单以金字镌嵌在校园的金字塔碑上。

1993、1994年,是全国处于深化改革的历史阶段。学院党委为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文件的精神,提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层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加强理论研究;加强教学和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等若干措施。并提出了"育人是根本,教学是中心,改革是出路,管理是关键"的工作方针。

从1994年开始并扩大了研究生的招生计划。

到1995年,在职的教授、副教授已占教师队伍总数的43%。继1991年首批获学院优秀教材奖的11本教材之后,1993、1994年又有16本教材获奖。学院电视剧部摄制的《跨越生命线》,青年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姗娘》、《黑骏马》及《红樱桃》等坚持主旋律的影片,受到观众的欢迎。

综合管理改革不断深化,1993年学院被广播电影电视部授予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称号。随着一部分老龄干部、教师退居二线,一批中青年干部相继走上领导岗位,成为学科的带头人。[2] 

并有《中国动画产业年报》以及《中国电影产业年报》的编辑部。[5]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0年至2002年的12年期间,共计出版电影文学、电影表演、电影导演、电影摄影、电影录音、电影美术、电影管理、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港台电影、电影理论、电影美学、电影动画、图片摄影、电影数字技术等专业15大类,142本,近2000多万字;其中,译著25本。有21名次教授、副教授获得全国优秀图书“金钥匙”奖、全国高等学校国家级优秀教材奖等。此间,学院教师发表重要论文143篇,其中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刊登103篇,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刊登11篇。2002年学院出版了《新世纪电影学论丛》系列专著丛书12本(近430余万字),其中历史、理论6本,美术1本,数字技术1本,动画1本。2004年6月,完成《电影分析读解手册》专著(22万字)。2004~2005年继续完成《银幕访谈系列》后续的专著6本(美术设计、数字电影技术、录音创作、表演、制片、动画创作)预计150万字。2006年完成《中国电影学史系列专著》14本,预计300万字。

在理论研究和科研立项方面,“九五”期间学院有34名教授、副教授及教师275人次参加项目课题组研究工作,共承担国家、教育部科研项目、部委科研项目58个;申请到科研经费254万元。其中,有18个项目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1999年参加国家和部委级科研立项38项。学院在广泛进行电影历史、理论、批评、制作、艺术、管

2007年成为首家主持国家“863”项目的艺术院校。2012年,参与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申报成功北京市2011计划培育项目———中国电影高新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 

根据教学和艺术创新以及产业发展的需要,学院建有电影理论研究所、数字电影技术研究所、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中国动画艺术研究所、影视文化产业研究所、中日动画漫画研究中心、中国影视文化研究院(筹)、中国电影教育情报信息研究中心(筹)。

其中,导演、摄影、美术、表演等四个专业是该院北京市本科品牌专业,也是国家广电总局本科重点专业。动画专业是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5] 

院系

专业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6]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戏剧影视导演专业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

表演创作专业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影视摄影与制作

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

录音艺术专业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戏剧影视导演专业

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

动画专业、戏剧影视文学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

摄影专业

北京电影学院有教职工501人,其中专任教师262人,包括教授49人、副教授104人;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102人、博士学位6人,在读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21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教师中大部分是国内外电影专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优秀教师或者电影艺术家,具有丰富的电影人才培养、电影技术应用开发和艺术创作实践经验,在电影创作、教育和学术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过国内外影视创作的多项大奖。[1] 

学院还聘请校外的电影艺术专家如吴贻弓、张艺谋、陈凯歌、张丰毅、田壮壮、黄建新、顾长卫等担任学院的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7] 

教学成果

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既是学生电影创作实践的组织指导单位,又是教师艺术创新实践的生产单位,能够进行正规的商业电影生产,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影片和学生毕业作品。

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底,新中国所拍摄的7326部电影,由该院师生校友担任主创的为4663部,占北京电影学院校门

学院毕业生(含教师)在1990-年至2003年共荣获的“金鸡奖”、“百花奖”、“政府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奖”、“铜牛奖”580人次,获奖影片上千部次,其他片种120多人次;荣获柏林、嘎纳、威尼斯、莫斯科、东京等电影节各种奖项240人次,获奖影片上百部次,其他片种60人次。此外,根据初步统计,在1990年至2003年的13年间,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拍摄的影片58部(170人次),荣获国外电影(文化)各种奖项112个。[3] 

教学特色

学院有计划的组织、领导教师的教学、艺术创作,科研工作,理论研究工作,积极为教师的艺术创作和科研创造条件,实行教学、科研和艺术创作三结合。

学院的具体做法:在本科一年级中对新生进行学军和国防教育;在本科二年级中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和“三下乡”活动;在本科三年级中结合专业课程深入生活进行艺术创作;通过所有这些活动,增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近几年完成的本科生、研究生毕业作业,做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三性统一。[1] 

学院每年要请一些著名电影导演来放映他们拍摄完成的影片:例如:学院先后邀请了著名导演谢飞、郑洞天、韦廉、张艺谋、陈凯歌、王家卫、唐季礼、冯小刚、张国立、冯小宁、陈国星、张元、梁天等来放映他们拍摄完成的影片,与学生进行电影创作的交流,使学生收获很大。[7] 

精品课程

截至2007年,学院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部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25门。

北京电影学院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专业教室和专业试验室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数字电影技术与艺术实验室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录音实验室是全国高校唯一获得国际声音权威——杜比公司资格认证的实验室,声音实验中心是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电影学院社会实践横店影视基地是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学院生均教学科研设备值达到11万元,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科研和师生艺术创作的需要。 [1] 

学校是中国信息传播领域科学研究的重镇,文化产业研究院学院重点加强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室建设,一些独具特色的电影专业实验室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例如:灯光室、暗室、画室、拉片室、特技棚、摄影棚、录音棚、动效棚、剪接室、非线性编辑室、放映室等。尤其是学院建有三个电影学专业重要的实验室,在电影学专业的技术、艺术方面具有领先作用:

动画传感、图形图像实验室。可以实时进行人物实物动作图像捕捉,制作各种类型的计算机动画作品,其中教师、学生制作的动画片已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国内、国际获奖。

录音技术实验室。有多个对白录音棚、动效录音棚和混录棚,可以进行电影和电视的声音制作。该录音棚曾经承担了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拍摄的影片《英雄》的后期声音制作。曾经承担了著名电影导演陈凯歌拍摄的影片《和你在一起》的后期声音制作。

数字电影(高清电视)实验室。拥有国际先进的数字电影前期摄制和后期编辑设备,开始进行数字媒体技术、数字电影制作方面的应用技术研究,该实验室已经开始承担制作数字电影短片拍摄,并拍摄2003年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数字高清电视纪录片。[3] 

学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加强与世界各国电影院校、著名电影制作公司、国际间著名电影、电视公司、学术研究机构、科研机构联系,开展多种双边合作和交流。八十年代,学院被接纳为“国际电影电视院校联合会”(CILECT)的正式会员。九十年代初,成功的举办了该组织亚太地区电影电视院校年会和培训研讨会,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于2000年10月成功的举办了“北京21世纪电影教育国际研讨会。”2002年,学院成为该组织亚太地区电影电视院校年会的主席,学院与国际上著名的院校如美国的纽约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加州大学电影系、爱默森学院、美国电影学院、巴黎第八大学、日本大学、德国慕尼黑电影学院、意大利罗马电影电视培训中心、韩国中央大学、汉阳大学电影学院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经常邀请国际著名、知名电影院校的学者和世界著名电影公司的专家来学院进行交流和讲学,同时,学院也派出教授和青年教师出国进行访问、交流。学院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达成协议共同开发、建设中国电影数据平台(库),并开展与美国多家著名大学进行中国电影历史及理论、中国电影文化和中国电影交流。

1993年以来,学院共接纳了外国留学生约1000人次,接纳港澳台学生约100人次。目前有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韩国、日本、加拿大等20个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约80名学生在国际交流学院就读,其中有香港学生、台湾学生10名。[3] 

2007年6月,学院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2011、2012年美国《好莱坞报道》杂志对全球25所最佳电影院校的排名中,北京电影学院连续两年居全球第三名。[1] 

2014年12月,北京电影学院荣登亚太地区动漫教育机构综合实力指数第一。[9] 

党委书记
  

侯光明

院长

张会军

党委副书记

王黎光

王宏民

副院长
  

谢晓晶

孙立军

王鸿海

尼跃红

纪委书记

王宏民

姓名

任期

备注

陈波儿

1950-1951

白大方

1951-1956

王阑西

1956-1959

章泯

卢梦

1978-1982

代行院长职务

成荫

1980.10-1983.7

沈嵩生

1983.7-1992

刘国典

1992-1997

王凤生

1997-2002

张会军

2003年至今[11] 

北京电影学院新校区选址于东六环附近的通州宋庄,占地约500亩。新校区将成为一座“电影博物馆”。一座高80米的电影大厦将落成,成为新校区的标志性建校园指示图[12]

从西直门乘375路公共汽车“蓟门桥北”站下车。北京电影学院方位路线图[12]

从西客站乘21、388路公共汽车“蓟门桥北”站下车。

乘304、392、490、498、562、604、617、658、671、691路公共汽车“蓟门桥北”站下车。

乘运通103路公共汽车“蓟门桥北”站下车。

地铁10号线“西土城”站下车,C出口南行500米。[12] 

建校以来,北京电影学院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培育了2万余名电影工作者,被誉为“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其中有张艺谋、陈凯歌、韩三平、顾长卫、田壮壮、贾樟柯、李少红、陆川、宁浩、王小帅、娄烨、高希希、滕华涛、唐国强、张丰毅、张铁林、蒋雯丽、赵薇、黄晓明、陈坤、黄渤、徐静蕾、海清、黄海波、张嘉译、王志文、姚晨、刘亦菲、杨幂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导演、演员、电影艺术家及电影专业人士。他们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事业的中坚力量。[1] [14] 

北京电影学院占地105亩(即7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学历生2570人,成人教育、专、本科生、留学生、在职研究生和研究生课程班、进修及培训共约1500人,各类学生共计4000余人。学院位于通州区宋庄镇的新校区,占地500亩,可容纳约4000名学生。[1] 

北京电影学院拥有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艺术学理论等三个一级学科,具有系统、科学的电影学科专业体系。[1] 

年级

导演系

其他专业

59级

郭宝昌、黄蜀芹

60级

谢飞

美术系:李前宽

61级

郑洞天、丁荫楠、广春兰

童星:李玉婷

64级

滕文骥

76级

吴天明(进修班)

78级

田壮壮、陈凯歌、李少红、胡玫、吴子牛、张军钊

美术系:霍建起、冯小宁、尹力、王鸿海、何群;摄影系:张艺谋、张黎、顾长卫、张会军、吕乐

82级

文学系:翟俊杰

83级

韩三平、黄建新(干部进修班)

84级

尤小刚、孙周(干部进修班)

85级

王小帅、娄烨、张元、胡雪杨、路学长

文学系:曹保平

86级

章家瑞(进修班)

87级

管虎、谢鸣晓、

89级

美术系:丁晟;摄影系:李大为

90级

高希希(研究生)

91级

文学系:滕华涛

93级

文学系:贾樟柯

94级

乌尔善

95级

伍仕贤、程耳、陆川(研究生)

文学系:程青松

97级

美术系:郝艺

99级

摄影系:宁浩;文学系:刘伽茵

01级

曲江涛(进修班)

06级

孙睿(研究生)赵薇(研究生)

10级

摄影系:傅子恩

年级

表演系本科

其他专业

56级

马精武、李苒苒、许还山

78级

张铁林、张丰毅、周里京、谢园、方舒、张潮、陈国星、袁牧女、沈丹萍、陈浥、刘佳、吕小刚

80级

业余表演班:张光北、李成儒、李强、李勤勤、朱琳、赵宝刚

82级

臧金生、娜仁花、林芳兵、赵军、张晓林

84级

王志文、胡亚捷、孙松、常戎、张建栋、庞好、罗钢、陆剑民、张鸣鸣、纪玲、相峰、麦小琴、杨莉莉、王大为、陈大明、田少军、金宏、王建军、高宝宝

85级

寇振海、唐国强、宋春丽、姜黎黎、郭凯敏、肖雄、李凤绪

87级

王全安、邢岷山、孔琳、郭晓晓、胡晓光、钱雁秋、张子健、张嘉译、刘奕君

88级

蒋雯丽、许晴、邵峰、杨青、刘江、米学东、赵燕国彰 、李婷

89级

俞飞鸿、朱宏嘉、邵兵、柳云龙、王茜

90级

王劲松、黄磊、姜武、赵宁宇、闾汉彪、贾妮、谢兰、李琳

进修班:李进荣

92级

高鑫、王新军、丁军、袁莉、刘威葳、李易祥

93级

徐静蕾、刘孜、谢润、刘琳、林龙麒

留学生:贾静雯

94级

金巧巧、蒋勤勤、富大龙、向进、向能、蒋竹青、陈创、陈紫函、林静、刘红雨、初星一

进修班:周浩东、李宜娟、徐光

95级

余男、左小青、孙莉、邢佳栋

进修班:陆诗雨

96级

赵薇、黄晓明、陈坤、郭晓冬、颜丹晨、何琳、孔维、张恒、许还幻、祖峰、刘牧、史光辉、赵雅莉、李佳、郑佳欣、许云帆、郭昊伦

97级

海清、黄海波、温峥嵘、李解、王慧娟

98级

苗圃、潘雨晨、于滨、阿斯茹、赵正阳、李修蒙(李俊嵩)

99级

姚晨、杜淳、凌潇肃、黄小蕾、于波、杨志刚、姬他、叶静、隋兰、马元、马路、刘冠翔、潘星谊、梁镜珂、孙艺菲、崔波

留学生:柯有伦

进修班:郝柏杰、张昊翔

高职:韩晓、韩雨芹、杨蕊

00级

董璇、关悦、崔鹏、李东霖(李杰)、彭心宜、呼延晓辉、卢卓婕、兰晓霞、许双、卢卓婕、张雨提、浦蒲、童琪佳、陈奕霖、李卓、赵志刚、王迪、杨洋、殷旭

进修班:厉娜

高职:车晓、周一围、林家川

01级

王珞丹、黄圣依、贾乃亮、曹炳琨、姚星彤、赵柯、戚迹、爱新觉罗启星、季晨、王骏毅、郑罗茜、万思维、王佳音、边潇潇、李奕娴

高职:姚笛、马苏、张浩天、练束梅、蒋依杉

02级

刘亦菲、江一燕(江燕)、罗晋、马文龙、齐奎、朱亚文、刘竞、邓紫飞、周扬、王黎雯、王嘉、芦芳生、李健

进修班:裴秀彬

高职配音班:黄渤

高职:郭明翔、万美汐、熊乃瑾、热依扎、黄明、肖雨雨、张天其、赵文琪、舒砚

03级

李悦铭、周牧茵、徐翠翠、屈玥、蒋婧、沈泰、唐于鸿、李东学(李源)、楚轶男、侯京健、张函宁,何华东

高职:张嘉倪、叶一茜、穆婷婷、于莎莎

04级

叶项明、何亚男、郑凯、何珺、萧浩冉、鹿凌桀、刘娴、刘恩佑、路晨、康飞、张晓飞、亓航、李羲儿、李净洋、赵仕瑾、朱子岩、苏倩薇、马容莉、赵婷婷、胡蝶、王宣予

表演系大专班:包贝尔

进修班:何晟铭

05级

杨幂、袁姗姗、朱晓华、白恩、焦俊艳、宋雷涛、张璇、王仁君、戚九洲、张小斐、崔婕、端木崇慧、唐婉、吕蒙、马薇、翟文斌、张然、包文婧、季肖冰

高职:方安娜、周子涵、屠育玮、肖莹

进修班:马天宇

06级

翟天临、彭冠英、马晓灿、蒲冰墨、王笛、张一鸾、杨淇、芮伟航、康馥麟、朱一龙、王亦凡、陈伟栋

高职:叶芝泛(叶青)、张檬、赵思、李若嘉

研究生:翟天临

07级

郑爽、景甜、阚清子、钱柳吟、柴碧云、徐行(徐飒)、王今铎、卢杉、龙雨、张倩如、郝好

高职:林晓凡、贡米、林园、吴承轩、张若昀、沈陶然、谭松韵、冯丹滢、洪连城

继续教育学院:何杜娟

08级

种丹妮、窦骁、潘之琳、伍冠峯、蔡文静、啜妮、乔乔、夏子涵、孙健淇、王子媚

高职:李昊宇、盛君、张逗逗、赵越

09级

李梦 谢昀杉 张仁博 崔倓 李纯 白卉子 韩承羽 张云龙 吴谨言 董晴 王妤婷 王若涵 解月

研究生:陈大伟

10级

白雪、余玥、张一山、杨紫、洪洋、关雪盈、李现、鲍天琦

专升本:翟浩然

进修班:刘萌萌

11级

周冬雨、古力娜扎、肝儿哥、田宇汉、大赖超、曲老蔫、猴屎娃

研究生:黄恺杰、张芷溪

录音系:孙雪宁

12级

严禹豪、孙兰秀梅、祝向阳、唐沸潮、孙嘉璐、靳逍紫若、董方、胡馨、王艺诺、宋伊人、王欣怡、王千一 郑嫣然

表演系硕士:潘之琳

徐好、孙佳雨、孙晓伦、牛然、文成良敬、龙雨濛、李婉媚、杜孟云 、李韧韧、杨赢、吴遥、王一鸣、聂子皓、刘海宽、吕鹏、常轩语、朱哲健、吕晨、贺开朗、叶卓明

研究生:田雨娇

进修班:付梦妮

校训:尊师重道,薪火相传

校风:修身、勤学、精艺、践行季羡林题写校训[15]

办学思路:盖大楼、育大师、著大作、拍大片、养大气

学院精神:立德、立言、立行,求是、求美、求新[1] 

校徽释义:校徽以北京电影学院的英文缩写BFA中的A为字形结构,结合五角星和胶片的元素,多侧面地表现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定位和鲜明特色,符合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该标识的A字形结构,酷似汉字中的"人"字,表明学院以育人、树人为宗旨;又形似建筑中的屋顶,传达出崇高向上的学术精神和争创一流的信念。A字形结构中被剪裁出的负形五角星则说明了该校是中国电影明星诞生的摇篮,也定义出了中国特色。两侧呈阶梯状上升的胶片齿孔展现了一条通向远方的星光大道,也表现了学院的众多专业、院系。标识运用红、黑二色,象征着电影的特征和发展历程,也寓意学校坚持正确的文化取向和精神追求。[5] 

地址:西土城路CCTV6,电影频道

[责任编辑:kemi]
  • 分享到:
标签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热 门
明 星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胡军 阿诺德·科派尔森 谢伟才 史蒂夫·福里斯特 景冈山 阿伊·阿什顿 布鲁思·麦勒 雅克·拉兰德 高耀太 张献民 徳井义実 邱淑珍 许亚军 朴春 李芳雯 蔡珩 龙刚 阿曼德拉·斯坦伯格 沙悟净 1976-07-30 1907-12-22 1969-08-29 申相玉 何她说 浙江'杭州 1961-07-15 1978-04-19 《陆垚知马俐》 奶茶 伦纳德·斯通 神剧 传景 克里斯汀·泰勒 圣诞 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