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星百科 > 明星百科 > 正文

黎巴嫩(亚洲国家)

橙山网(www.csnd.net)2015-03-11

[摘要] 黎巴嫩共和国(阿拉伯语:لبنان;英文:Republic of Lebanon)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部沿岸。黎巴嫩习惯上归入中东国家。该国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接壤,南部与以色列(巴勒斯坦,

黎巴嫩共和国(阿拉伯语:لبنان;英文:Republic of Lebanon)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部沿岸。黎巴嫩习惯上归入中东国家。该国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接壤,南部与以色列(巴勒斯坦,边界未划定)为邻首都贝鲁特。黎巴嫩属热带地中海气侯,沿海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暖。黎巴嫩曾经受埃及、亚述...

黎巴嫩共和国(阿拉伯语:لبنان;英文:Republic of Lebanon)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部沿岸。黎巴嫩习惯上归入中东国家。该国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接壤,南部与以色列(巴勒斯坦,边界未划定)为邻首都贝鲁特。黎巴嫩属热带地中海气侯,沿海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暖。[1] 

黎巴嫩曾经受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罗马、奥斯曼帝国等统治,1920年起由法国委任统治,1943年11月22日独立成为共和国,[1] 由于黎巴嫩在1975年爆发了一场持续近15年的内战,严重破坏了黎巴嫩的经济发展。现在的黎巴嫩主要经济来源是银行业和旅游业,其中黎巴嫩旅游业发达,境内有许多历史文化古迹。旅游业和银行业就占据黎巴嫩GDP的65%。

黎巴嫩内战纪念碑

由于黎巴嫩扼守亚非欧战略要道,所以不少民族都曾经占领过黎巴嫩。相继受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罗马统治;七至十六世纪初成为阿拉伯帝国一部分。

1517年被奥斯曼帝国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法国委任统治地。1941年6月英军在自由法国部队协助下占领黎巴嫩。同年11月自由法国部队宣布结束对黎的委任统治。[3] 

黎巴嫩共和国面积10452平方公里。位于西亚南部地中海东岸。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交界,南部与巴勒斯坦(以色列)为邻,西濒地中海。海岸线长220公里。[4] 黎巴嫩行政区划

黎巴嫩

矿产资源少,且开采不多。矿藏主要有铁、铅、铜、褐煤和沥青等。已经证明黎巴嫩与塞浦路斯期间海域有石油和天然气,据黎巴嫩当地媒体报道,该海域石油储量6.6亿-8.6亿桶,天然气储量达20万亿-90万亿立方英尺。[4] 

由于民族特性和多年内战,黎巴嫩还是世界上鲜有的国外黎巴嫩裔人口多余于国内人口的国家,世界各地的黎巴嫩裔人口约1500万,主要分布在美洲、欧洲、非洲及海湾国家。在黎巴嫩的华人极少。[4] 

2003年后黎全国分为贝鲁特、北方、南方、黎巴嫩山区、贝卡、阿卡尔、巴尔贝克-赫尔梅勒、纳巴蒂亚等8个省,省下共设25个县,县下设镇。截止2014年首都贝鲁特(Beirut)人口约150万人,占黎全国人口的40%,是黎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中东著名的商业、金融、交通、旅游和新闻出版中心,1975年内战爆发前被称为“中东小巴黎”。

黎巴嫩行政区划包括6个省(括号内为首府):贝鲁特省(贝鲁特)、黎巴嫩山省(巴卜达)、北部省(的黎波里)、贝卡省(扎赫勒)、奈拜提耶省(奈拜提耶)、南部省(赛达)。

首都贝鲁特(Beirut),人口约200万。7月平均最高气温32℃,1月平均最低气温11℃。[4] 

黎巴嫩实行三权分立的议会民主制,总统是国家元首,内阁行使行政权,议会行使立法权,最高法院为行使司法权的最高司法机关。根据1943年独立时的《民族宪章》规定,总统由基督教马龙派担任,总理由伊斯兰教逊尼派担任,议长由伊斯兰教什叶派担任。1990年《塔伊夫协议》签署后,总统权力受到消弱,国家实行权力已转交总理。米歇尔·苏莱曼(Michel Suleiman)于2008年5月当选为黎巴嫩第十二任总统,任期2014年5月25日结束。2014年4月23日黎巴嫩国民议会举行第一轮总统选举投票,因候选人没有获得法定票数,未能选出新一任总统。此后,由于参加总统选举投票的议员未达到法定人数,投票日期被一再推迟。[5] 

总理是政府首脑,主要职权是:领导内阁,并担任最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在与协会协商后,组成政府;与总统共同签署除任命总理、接受内阁集体辞职或要求内阁解散以外的命令;签署要求召开特别会议和颁布法律及要求重新审议法律的命令;要求内阁召开会议并实现向总统公报会议内容和将要讨论的禁忌一体;监控国家机构的管理岗位工作,协调各部委间的关系。

政府是国家权力执行机构,军队归其领导,内阁权力如下:为国家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法律草案等,并采取必要的决议予以实施;监督法律、规章的执行,负责国家民事、军事、安全等所有机构的工作;负责讨论国家重大议题,并需2/3的内阁成员同意才具有法律效力。

黎巴嫩现任内阁于2011年6月组成,共30人,主要成员为:总理纳吉布·米卡提(Najib Mikati),副总理萨米尔·穆格比勒(Samir Mouqbel),外交和侨民事务部长阿德南·曼苏尔(Adnan Mansour),内政和城镇部长马尔旺·沙尔比勒(Marwan Charbel),财政部长穆罕默德·萨法迪(Mohammad Safadi),经济与贸易部长纳古拉·努哈斯(Nicholas Nahas),司法部长谢奇布·卡尔塔巴维(Shakib Qortbawi)等。[5] 

1926年5月23日颁布,后经8次修改。1990年9月修改时增加了前言。宪法规定黎巴嫩是一个独立、统一和主权完整的国家,是议会民主共和国,具有阿拉伯属性,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任何有悖各教派共处原则的权力均属非法。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任期6年,不得连选连任。1995年10月19日,议会修改宪法第49条,规定“现任总统在特殊情况下延任3年,延任只准一次”。修改宪法必须由总统提议后、经政府向议会提出,或10名以上议员提出动议,并获议会三分之二多数通过。2004年9月2日,议会通过决议,同意拉胡德总统延任三年。[5] 

为一院制。主要职能是制定法律、修改宪法、选举总统、批准总理和阁员人选及审议国家财政预算和对外条约及协定。议席按教派间协商后的比例分配,议员由普选产生,任期4年。议会原设99个议席,基督教派和伊斯兰教派按6∶5分配席位。根据“塔伊夫协议”,黎政府于1991年6月任命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各占一半的108名议员。1992年7月议会通过选举法修正案,议席增至128个。本届议会于2009年6月7日选举产生,以萨阿德·哈里里领导的未来阵线为首的“3月14日联盟”获得71个席位,以真主党、阿迈勒运动为首的“3月8日联盟”获得43席,以米歇尔·奥恩领导的自由爱国运动为首的“变革与改革联盟”获得12席,独立人士获得2席。[5] 

黎党派林立,力量分散。主要政党有:

(1)“未来阵线”(Future Movement):伊斯兰教逊尼派政党。由黎前总理拉菲克·哈里里创建。2005年2月哈遇刺后,其子萨阿德·哈里里(Saad Hariri)接任“未来阵线”领袖。同年6月,萨领导的竞选联盟在议会选举中赢得近60%议席,“未来阵线”跃升为黎政坛和议会第一大政治力量。2009年6月黎议会选举,“未来阵线”领衔的“3·14”联盟再次获胜,赢得全部128个议席中的71席。2010年7月,“未来阵线”正式组建政党,萨阿德·哈里里当选主席,其弟艾哈迈德·哈里里当选总书记。

(2)黎巴嫩长枪党(The Lebanese Kataeb Party):基督教马龙派政党。1936年11月成立,创始人为皮埃尔·杰马耶勒。2008年2月,阿明·杰马耶勒(Amin Gemayel)当选长枪党主席。

(3)“黎巴嫩力量”(Lebanese Forces):基督教派右翼政党,原系长枪党的武装力量,由长枪党创始人皮埃尔·杰马耶勒次子巴希尔·杰马耶勒1976年创建。现任领导人为执行委员会主席萨米尔·贾加(Samir Jaga)。

(4)自由国民党(The National Liberal Party):基督教马龙派政党。1958年9月成立,现任主席杜里·夏蒙(Dory Chamoun)。

(5)真主党(The Party of God或Hezbullah):黎穆斯林什叶派政党。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间成立,与伊朗关系密切。该党拥有民兵约5000人,集中在黎南部地区。1992年2月18日,谢赫·阿巴斯·穆萨维总书记被炸身亡,哈桑·纳斯鲁拉(Hassan Nasrallah)当选总书记。2005年,真主党成员首次担任政府部长。2009年议会选举中该党获得12席。11月,该党宣布放弃建立伊朗式伊斯兰政权,突出该党的黎巴嫩和阿拉伯属性,强调该党将逐步转变为“防卫力量”和建设国家的支柱。本届政府中有两名阁员来自真主党。

(6)自由国民阵线(Free Patriotic Movement):1992年由黎前军政府总理米歇尔·奥恩(Michel Aoun)将军组建。2005年成为议会内最大的基督教党团。2006年4月正式改组为政党。

(7)“阿迈勒”运动(Amal Movement):伊斯兰教什叶派政党。1974年成立,前身为“被剥夺者运动”,为伊斯兰教什叶派主要组织。主席纳比·贝里(Nabih Barri)(现议长)。

(8)社会进步党(The Progressive Socialist Party):1949年5月成立,为伊斯兰教德鲁兹派政党,有党员约6000人。1980年该党加入社会党国际。主席瓦立德·琼布拉特(Walid Joumblatt)。

(9)黎巴嫩共产党(The Lebanese Communist Party):1924年成立,是中东地区创建较早的共产党之一。1948年被宣布为非法,1970年取得合法地位。约有党员3000人。总书记哈利德·哈达德(Khalid Haddad)。[5] 

法院分为初审法院、上诉法院、最高法院、行政法院和治安法院。此外还有处理婚丧、遗产继承等问题的宗教法庭。[5] 

政府军由陆、海、空三军组成。总统为军队最高统帅。内战中军队分裂。1984年组成“六人军事委员会”,与总司令共同掌握领导和指挥军队的最高权力。实行义务兵役制与志愿兵役制相结合的兵役体制。义务制服役期限为18个月,志愿制至少签3年合同。[2] 

黎巴嫩军队约有6万人,分陆军、空军、海军3个军种。

除正规军外,黎巴嫩还有一些军事化部队,分别隶属于内务部、公共与国家安全总局,其中以内务部内部安全部队最为强大,约1600人,主要用于防护重要军事目标、国家目标,维护内部秩序,展开各种特种行动。民防部队也是一支军事化部队,主要由民防中心、中央直属事故救援局部队和分队、消防安全和急救分队(在每个大型居民点都有部署)和预警局组成,人员编成超过了2.3万人,全部是文职人员,其中志愿消防队员约有1.6万人。

黎巴嫩还计划组建边防近卫军部队,保障南部边界的安全,由于缺乏资金,这一计划暂时无法得到实现。黎巴嫩和以色列的边界主要由真主党游击队、黎巴嫩陆军和内务部混成部队控制,混成部队约1000多人,总部位于马扎营市。黎巴嫩和叙利亚边界边防检查站、黎巴嫩机场、海港的安检工作主要由公共安全局部队负责。

总兵力约6.5万人。由法国和美国负责提供武器和训练。陆军5.2万人,编成11个旅和4个特种兵旅。

装备坦克272辆、装甲运输车1400辆、火炮328门、反坦克炮218门,还有反坦克导弹400枚及各型高炮113门。空军1700人,编成1个战斗机中队、3个直升机中队和1个教练救援机中队。装备战斗机2架和直升机4架。海军约2000人,装备7艘巡逻快艇和2艘登陆艇。内部治安军8000人,装备有50辆装甲车、6艘巡逻艇。总司令米什阿勒·苏莱曼中将。

2006年10月,1.5万名黎政府军40年来首次部署到黎以边境,恢复对该地区的控制。[6] 

黎奉行中立不结盟政策,主张建立公正、合理、平等、均衡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安对在执行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及国际法准则问题上搞”双重标准“。对外强调其阿拉伯国家属性,调整与叙利亚关系,积极发展同埃及、沙特等阿拉伯大国的关系,重视同美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黎巴嫩为2010-2011年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5] 

黎巴嫩与98个国家建有外交关系,其中61个国家在黎巴嫩设有使馆。

黎中关系

中、黎1971年11月9日建交,双边关系发展平稳。

中国对黎主要出口商品是机电类产品、纺织品、电子设备、汽车类、家具等,我从黎进口商品主要是废金属等产品。21世纪初,我多次向黎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2011年中黎双边贸易总额为14.8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其中我出口14.6亿美元,进口0.2亿美元。2012年1-9月,中黎贸易额12.5亿美元,同比增长13.9%。[5] 

黎美关系

黎、美于1943年建交。黎巴嫩重视发展同美国的关系,力求美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支持和援助。美支持黎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支持《塔伊夫协议》;敦促叙利亚军队撤出黎境内;要求黎政府解除真主党武装。1997年美解除了长达12年之久的对美公民赴黎禁令。美在“9·11”事件后宣布黎真主党为恐怖组织,并向黎政府提出了冻结该组织武装行动、资金,双方进行情报合作等一系列要求,并暗示可能对真主党动武。黎政府则坚持认为应将民族抵抗运动与恐怖主义区别对待,部分拒绝美的要求。此外美在安理会审议联黎部队任期问题时支持削减联黎部队人数、变更其职能,亦使黎感到不满。2005年2月黎前总理哈里里遇害后,美国加大对黎问题的干预力度,迫使叙从黎撤军,支持黎反叙派在议会选举中获胜,对黎影响力增强。4月、10月、12月,美联合法、英推动安理会通过有关哈里里遇害国际独立调查的1595、1636、1644号决议。2006年,美在黎以冲突期间偏袒以方,在黎形象受损。冲突结束后,美承诺向黎提供2.3亿美元援助,其中4000万美元为军事援助。[5] 

黎法关系

黎巴嫩在1943年独立前曾是法国委任统治地,两国有传统的关系。法为谋求在黎的经济和政治优势,大力投入黎重建市场。1996年,双方签订了两项财政协定,法向黎提供10.5亿法郎的赠款、优惠贷款和商业贷款。法支持黎哈里里政府主导的经济重建与改革计划,2002年法在第二次国际援黎会议上承诺向黎提供5亿美元援助。2005年2月,黎前总理哈里里遇害,希拉克总理夫妇亲自赴黎参加哈葬礼,法主张对事件进行国际调查,并支持黎举行议会大选,改组政府。4月、10月、12月,法与美、英共同推动安理会通过有关哈里里遇害国际独立调查的1595、1636、1644号决议。2006年黎以冲突期间,法推动安理会通过要求黎以停火的1701号决议。冲突后,法派兵2000人参加联黎部队。2007年1月,法召开援助黎巴嫩国际会议,向黎提供5亿欧元低息贷款,共为黎募得逾76亿美元援款。[5] 

黎叙关系

黎叙在法国委任统治时期曾是同一个国家。黎独立后,叙未予承认,黎叙仍保持“特殊关系”。1976年5月以来,叙军(最初约2.8万人)一直以“阿拉伯威慑部队”的名义驻扎在黎。1991年5月,黎叙签署“兄弟关系合作与协调条约”和“安全与防务条约”,确定两国将进行最高级和最全面的协调。1996年1月,黎叙签订经济一体化、取消双重税、推进和保证投资、建立联合边界哨所和社会领域合作五项协定。同时,双方决定在与以色列谈判中密切配合,决不单独与以媾和。2004年9月2日,美、法等国推动安理会通过1559号决议,要求叙驻黎部队全部撤离。2005年2月,黎前总理哈里里遇害,美等西方国家和黎反叙派指责叙应对此负责。在空前外部压力下,叙于4月宣布撤回其驻黎全部军队、安全人员和军事装备。7月,黎新政府成立,黎叙关系进入调整期。2006年3月,黎召开全国对话会议,就与叙发展正常国与国关系及划分国界等问题进行讨论。5月,安理会通过1680号决议,要求叙回应黎要求,与黎建立外交关系,划定边界。

2006年4月,黎议长贝里访叙。7月,黎总统拉胡德与叙总统巴沙尔通电话。8月,黎总统拉胡德、总理西尼乌拉分别与叙总统巴沙尔、总理奥特里通电话。同月,叙外长穆阿利姆访黎。9月,叙黎关系最高委员会秘书长胡里访叙。10月,黎前总理卡拉米、胡斯先后访叙。[5] 

同阿拉伯国家关系

在黎境内共有约36.7万巴难民,其中26%住在大城市,45%住在得到联合国救济的12个难民营,约7万人生活在没有卫生、教育及社会服务等保障的13个居民点。

2006年,黎继续积极发展与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关系。黎以冲突期间,阿拉伯国家给予黎政治与财力上的支持。冲突结束以后,沙特、阿盟等亦积极斡旋,调解黎内部矛盾。[5] 

同以色列的关系

黎巴嫩南部与以色列北部接壤。1978年3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南部打击巴解武装。1982年6月,以色列大规模入侵黎巴嫩。1985年,以色列以保卫北部加利利地区为由在黎巴嫩南部建立了850平方公里的安全区,驻扎了千余人的部队,并扶植由3000名亲以黎巴嫩基督徒组成了南黎军。2010年4月至7月,黎巴嫩国内安全部门破获多哥以色列在黎巴嫩谍报网,逮捕近百人,并将3人判处死刑。8月,黎巴嫩以色列军队在边境地区爆发自2006年军事冲突以来最大规模搅和,造成1死4伤。黎巴嫩与以色列海上边界未划定,双方在海上经济权益问题上存在分歧。黎方多次要求联合国帮助双方划定海上边界。2011年7月,以方划定其地中海专属经济区以及黎巴嫩海上边界,黎巴嫩表示反对以方在海上划界问题上作出任何单方面决定。[5] 

黎巴嫩共和国。

黎巴嫩国旗为长方形,长宽之比为3:2。旗面上下为红色,中间为白色。白色部分中央是一棵雪松,它在《圣经》中被称为植物之王。红色象征自我牺牲,白色象征和平,雪松代表挺拔强劲的力量、纯洁和永生。

黎巴嫩国徽呈盾形。盾面上为斜置的国旗图案,周围有白色绶带,底部的白黎巴嫩国徽

雪松

黎实行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私营经济占主导地位。黎内战前曾享有中近东金融、贸易、交通和旅游中心的盛名,但16年内战加之以色列入侵,造成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约1650亿美元。1991年中东和平进程启动后,黎预期经济利好,大兴土木,后由于地区形势持续动荡,其经济复苏计划受挫,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九十年代后期,黎经济形势渐入困境,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债务攀升。2006年长达月余的黎以冲突造成黎大量基础设施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达32亿美元,间接损失超过70亿美元,使黎经济发展陷入停顿,债务负担加重,战后重建任务艰巨。冲突结束后,黎已获得逾100亿美元援助承诺。[8] 

渔民在贝鲁特海边打渔

农业欠发达。2005年农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全国可耕地面积247939公顷,其中灌溉面积104009公顷。牧场36万公顷,林地面积79万公顷。农产品以水果和蔬菜为主。水果产值占农业产值的51%。果园面积约6万公顷,主产柑桔、苹果、葡萄和香蕉,年出口水果约26万吨。黎粮食生产落后,主要靠进口。国内粮食耕种面积共8万公顷,其中大麦、小麦种植面积2.5万公顷。其他农产品有玉米、马铃薯等。经济作物有烟草、甜菜、橄榄等。21世纪初黎葡萄种植业发展很快,2001年生产葡萄酒500万瓶,其中40%出口。贝卡谷地为黎主要农业种植区,占全黎种植面积35%及谷物产量的30%。[8] 

贝鲁特曾是中东金融中心,外汇和黄金可自由买卖。至2001年上半年,全国有72家银行,其中商业银行65家,各类分行和分支机构多达730个。黎的第一大银行是黎巴嫩中央银行,由政府控制,负责货币的发行。黎银行多为私人所有,其中较大的有奥狄银行、黎巴嫩-法国银行、毕卜鲁斯银行等。2001年黎银行业收入占GDP的9%。2006年,黎财政赤字38亿美元。截至2006年底,黎外汇储备为130.4亿美元,黄金储备58.36亿美元。[8] 

外贸在黎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政府实行对外开放与保护民族经济相协调的外贸政策,制定配套措施,提供充分保障,开展经济外交,引进资金。出口商品主要有蔬菜、水果、金属制品、纺织品、化工产品、玻璃制品和水泥等。主要贸易对象是意大利、美国、法国、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叙利亚和中国。[8] 

黎巴嫩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受总理直接领导,宗旨是把科学与研究策略纳入国家政策范畴之内。科委下设国家地球物理中心、国家海洋科学中心、国家遥感中心和原子能委员会等4个科研机构和一个文献中心。[6] 

黎全国有中小学2535所,在校学生100万,教师6万余名。公立学校约1300所。其它还有私人免费和私人收费学校。综合大学4所,相当于大学和大学预科的学院20多所。黎巴嫩大学是唯一国立综合大学,1953年创建。贝鲁特阿拉伯大学创办于1960年,贝鲁特美国大学由美国教会创建于1866年,用英语讲课。贝鲁特圣·约瑟大学1881年建立,用法语讲课,设有孔子学院。[9] 

报刊

黎以中东新闻中心著称。全国各类报刊有600余家,其中52家政治性日报。主要日报有《白天报》,发行量约4万份;《使节报》发行量5万份;《旗帜报》发行量6.2万份,其中在黎发行2.95万份;《家园报》发行量1.4万份;《安瓦尔报》发行量5.8万份。主要刊物有《事件周刊》、《阿拉伯周刊》、《狩猎者》、《杂志周刊》、《黎巴嫩评论》、《星期一早晨》等。

通讯社

贝鲁特夜景

广播电台

黎全国现有140多家广播电台,其中大部分是私营娱乐性电台。其中,黎巴嫩广播电台为国家广播电台,属新闻部领导。其前身是“东方电台”,始建于1938年。1962年开始增用阿、法、英、西和葡语对外广播。内战爆发后,由于经济困难,该台被迫停止对外广播。“祖国之声”电台为黎伊斯兰教逊尼派慈善基金会于1984年创办。每天广播20个小时,除英语新闻节目外,主要用阿语广播。“人民之声”电台为黎巴嫩共产党于1987年创办,每天广播18小时,每隔半小时有一次新闻节目。在开罗、巴黎、伦敦和莫斯科派有常驻记者。

电视台

黎巴嫩广播公司电视台成立于1985年,该台系私营电视台,有两套节目,其中一套称为“C33”,以法语节目为主,除播放该国编制的新闻节目外,还转播法国“TV5”电视台的法语新闻节目。

黎巴嫩国家电视台:成立于1978年。属黎巴嫩电视公司所有,政府仅有一半资本,但公司的董事长和董事会成员均由政府任命。每天有两套节目,每套播放10小时,用阿、法和英语播放新闻节目,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节目则以阿语为主。

未来电视台:创办于1992年,由已故前总理哈里里创建,是黎第二大电视台,2001年5月与沙特的MBC电视台合并。

灯塔电视台:由黎真主党开办,创办于1991年,是该党的宣传喉舌,节目的政治性和宗教性很强。[9] 

黎巴嫩卫生部是政府主管医疗服务部门的最高机构。黎巴嫩卫生医疗服务系统以私营医院、诊所、药房为主体(90%),国家医疗单位为补充。截止2011年,黎巴嫩共有医院164所,其中公立医院28家,私立医院135加,军队医院1加。完全自费就医的患者占10%,其他患者或是全额或部分由政府医保合同付费,或是由医疗保险机构和慈善机构代为支付相关费用。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1年黎巴嫩全国医疗卫生总支出占GDP的7.4%,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人均医疗健康支出1003美元。2006-2013年间,平均每万人拥有医生32人、护理和助产人员28人、牙医15人,药师16人;2006-2012年检,平均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35张。[9] 

黎巴嫩

2002年平均预期寿命73.5岁,出生率千分之二十八。至2005年,黎共有医院161所,床位约9700张,注册医生约4000人,医护人员共约2万人。[9] 

黎巴嫩境内陆运输以公路为主,在国际运输方面,除有与邻国相通的汽车运输外,海上的船舶运输也较方便,主要港口有3个:贝鲁特港、的黎波里港和赛达港。贝鲁特港为主要贸易港,1997年的吞吐量达585万吨。

黎巴嫩交通以海、空为主,公路次之。[10] 

黎巴嫩

贯穿全境,截止2014年黎巴嫩公路全长约7100公里,其中沥青路3500公里。高速路约530公里。公路在内战期间破坏严重,黎政府制定了修复计划,但因资金无法到位,修复工作进展缓慢。黎平均每3人拥有一辆汽车,人均汽车拥有量居世界前列,车辆总数为145万辆。[10] 

截止2014年黎巴嫩全长335公里,全部为国有,除贝鲁特-谢卡(Chekka)段外,其余尚不能使用。[10] 

阿拉伯语是母语和官方语言。阿拉伯语在阿拉伯各国均有标准语和方言之分,黎巴嫩方言同叙利亚、约旦方言比较接近。通用法语、英语。[9] 

居民54%信奉伊斯兰教,主要是什叶派、逊尼派和德鲁兹派;46%信奉基督教,主要有马龙派、希腊东正教、罗马天主教和亚美尼亚东正教等。[7] 

黎巴嫩是个十分独特的国家,它不像一般人想象中的阿拉伯国家。近代,尤其是近13年以来,它一直是个阿拉伯基督徒占主导地位、各宗教派别保持权力平衡的阿拉伯国家。黎巴嫩是阿拉伯世界中一个名副其实的西方式国家,首都贝鲁特号称东方巴黎。

由于地理环境的独特性,黎巴嫩自古以来便是各宗教少数派和中东被压迫少数民族的避难所。从阿拉伯穆斯林的大开拓时期起,这里陆续聚集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十数个支派,可以说,上述两大宗教中的所有派别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它的信徒。但是在传统的黎巴嫩山区,主要还是基督教马龙派和伊斯兰教德鲁兹派占主导地位,他们不但来得早,而且人数多,所以到奥斯曼帝国后期,黎巴嫩山区的地方行政权一度在两教派之间轮流执掌。

1920年大黎巴嫩成立后,不仅地域大大扩大,人口也增加了近一倍。在这新增加的人口中,什叶派和逊尼派居多,均超过了德鲁兹派人数,从而造就了今天马龙派、什叶派和逊尼派3大教派为主的局面。

黎巴嫩的居民除阿拉伯人外还有亚美尼亚人、库尔德人、土耳其人和希腊人等,他们分属的宗教派别增加了黎巴嫩民族、宗教问题的复杂性。1992年按新宪法选举产生的议会中共有10个教派取得了单独的席位,另有一个席位给予了其他少数派的代表,库尔德人的黎巴嫩国籍尚未得到法律承认,不能参加选举。除上述3大教派和德鲁兹派外,还有伊斯兰教阿拉维派,基督教的希腊天主教派和亚美尼亚东正教派。[6] 

烈士节(5月6日)

建军节(8月1日,中国建军节也是8月1日)

独立日/国庆日(1943年11月22日)

黎教派众多,各教派重要节日均为国家法定节日。[9] 

黎巴嫩提尔市市集

黎巴嫩穆斯林的婚俗与埃及、叙利亚等国大体相同。人们普遍主张早婚,黎巴嫩允许近亲婚姻,此俗盛行至今。传统的婚礼长达7天,在巴加,人们举行婚礼时,为了将欢乐送遍全区,往往鸣枪助兴。商务活动要约会,但黎巴嫩人不太注重准时。饭后是谈公事的合适时机,鲜花和糖果是比较好的礼物,不要送酒和香烟。黎巴嫩人喜欢别人赞美他们的家庭。可以谈论买卖、孩子、教育和旅行。他们爱听笑话。避免谈论政治、宗教和男女关系。

在黎巴嫩的里布瓦地区,姑娘们心目中最爱的是“骑士式丈夫”。因当地马匹很少,新郎多骑毛驴赴新娘家。途中常被埋伏在路旁朋友“劫”走,他必须施展全部武艺。才智,越快逃脱,回到新娘身边,那么他的才智、武艺就越高,就越能成为新娘心中最爱的“骑士丈夫”。黎巴嫩人极其重视彩礼。彩礼分为首批彩礼、末批彩礼。[9] 

黎巴嫩高度发达的通俗文化也极富特色。黎巴嫩音乐家在阿拉伯世界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其中,女歌唱家费鲁丝更是当代阿拉伯世界家喻户晓、雅俗共赏的艺术家,其地位无人匹敌,被阿拉伯人自豪地称为“阿拉伯人派往星球的使者”。阿拉伯世界青年一代更喜欢的那些美貌、妩媚、火辣的歌星、舞星及影视明星,也大多来自黎巴嫩,虽然这些明星在黎巴嫩国内也不无非议。[9] 

马萨达城堡。马萨达是犹太人的圣地,联合国世界遗产之一。位于犹地亚沙漠与死海谷底交界处的一座岩石山顶,北距EnGedi约25公里。其东侧悬崖高约450米,从山顶直下死海之滨;西侧悬崖高约100米。山顶平整,呈便菱形,南北长约600米,东西宽约300米,周围城墙长约1400米。通向马萨达的自然道路都极为险峻,最主要的是东侧的“蛇行路”(SnakePath)。[11] 

世界遗产:安贾尔

[责任编辑:kemi]
  • 分享到:
标签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热 门
明 星
李芳雯 许亚军 阿伊·阿什顿 蔡珩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谢伟才 雅克·拉兰德 龙刚 朴春 高耀太 张献民 邱淑珍 阿诺德·科派尔森 徳井义実 布鲁思·麦勒 景冈山 胡军 史蒂夫·福里斯特 雷·米兰德 情侣:向佐与黄婉佩 卡斯特尔诺克 智慧 乐天创始人获刑 判了多么久 学长 罗忆诗 姻亲:王羽与曾江 西部牛仔 张名雅 1905-01-03 市村正亲 易智言 仅是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结构 费曼 谈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