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星百科 > 明星百科 > 正文

法海(唐代高僧)

橙山网(www.csnd.net)2015-03-10

[摘要] 历史上名为法海的僧人有数位,最著名者为金山寺得道高僧法海禅师。关于这位法海禅师的公案众多,史书中曾有一则驱赶咬伤人兽的白色蟒蛇进入长江的记载。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警

历史上名为法海的僧人有数位,最著名者为金山寺得道高僧法海禅师。关于这位法海禅师的公案众多,史书中曾有一则驱赶咬伤人兽的白色蟒蛇进入长江的记载。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锋塔》的故事中,有道高僧法海禅师可能就是据此创作。然而,伴随着明清时期封建礼教对人们...

历史上名为法海的僧人有数位,最著名者为金山寺得道高僧法海禅师。关于这位法海禅师的公案众多,史书中曾有一则驱赶咬伤人兽的白色蟒蛇进入长江的记载。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锋塔》的故事中,有道高僧法海禅师可能就是据此创作。

然而,伴随着明清时期封建礼教对人们心灵的禁锢而激起的反叛,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想,只能在故事里寄予反封建、反专制的期盼,在后人演绎的地方戏剧《白蛇传》版本里,法海禅师逐渐被塑造为破坏人间爱情的负面形象,最终成为封建伪善的代言人。随着禅文化的普及,真实法海禅师现今已逐渐为人们所了解。

金山寺高僧法海

法海禅师是唐代名相裴休之子,俗名裴文德。其父裴休宰相,字公美,唐代济源地方裴村人。出身名宦之门,世代奉佛。裴休宰相于当时各宗派教旨均深入研究。他在唐代长庆年间(821-824)考中进士,历任节度使、礼部尚书、太子少师等职。大中六年(852),裴休升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居相位五年,为官廉洁、治理有方、博学多才、文书俱佳。其身后《新唐书》、《旧唐书》都曾为他立传。

据《金山寺志》记载,少年的裴文德便接受父命,并由时任潭州(长沙一带)观察使的父亲亲自送往湖南沩山去修行【据宁乡沩山寺记载:唐宣宗大中三年(849),时任宰相的裴休捐建密印寺(位于湖南省宁乡县境内)。时皇子得恶疾,看尽名医均不奏效,裴休送自己的儿子代皇子出家,密印寺主持灵佑禅师为他的儿子赐号“法海”。】,拜在当时禅门沩仰宗创始人‘灵佑禅师’足下为弟子。古来禅林的说法,裴文德剃度时获赐法名“法海”,人称法海禅师。剃度以后,其师灵佑禅师日日命其苦行,前后为常住劈柴有近三年时间,又为常住五百余僧众运送生活用水近三年时间。有时实在辛苦,也会略动念头。一次,他大汗淋漓地担着水桶自语:“和尚吃水翰林挑,纵然吃了也难消”。这一语之下,每一餐大众吃完饭都肚子不舒服,饮食不能消化。师父灵佑禅师听说了这件事以后,法海禅师每日来身边小参时,意味深长地对他说:“老僧打一坐,能消万担粮”。从此,大众腹中隔阂即完全解除。法海禅师深感惭愧,即收摄身心,苦行服务大众僧。

禅师的胞姐曾因挂念亲弟弟,远道由都城往湖南地方看望弟弟。不忍法海禅师长途往来运水的折腾,乃向寺院施舍脂粉钱,为常住修建了工程浩大的饮水磵,当地民众美其名曰“美女磵”,从此解决了沩山全山大众长途搬运生活用水的困难,直到今天,这条饮水间的磵石还依稀存在。造磵通水的相关公案,在禅宗丛林传为佳话。

不久,法海禅师行单上的苦行生活圆满结束,开始三年的闭关修行。各类劳作外缘均通身放下,一心参禅。三年圆满时,不开关门,师父灵佑禅师亲自到关门外直呼“法海”之名。禅师在关中应声而出,关房门窗毫无损坏,是圆满得道的标志。一时间,合寺内外僧俗大众皆来亲近问道,为避俗讳,乃受师命,游历江西庐山等地,终至江苏镇江氏俘山的一片荒林中驻锡禅修。时隔不久,由当地信众说明,乃知氏俘山中自己的驻地于东晋时曾建过名为泽心寺的道场。在密林的荒烟蔓草间,禅师居然寻获到已被毁坏的残佛,于是,法海禅师燃烧一节指,誓愿重修道场,为众生树立伽蓝。于是开山挖田,刻苦劳作,渐渐赢得当地民众支持,开始建设寺院。

在一次挖地基时,意外掘出一批黄金镒(镒:音‘议’,古代重量单位,20两为一镒),法海禅师决定将其上交镇江太守。太守李琦将此事奉奏皇上,唐宣宗深为感动,敕令将黄金直接拨发给寺院常住,作为朝廷供养,修建寺院,并敕寺院名金山禅寺。法海禅师成为金山禅寺开山初祖。后世禅和,都深深敬仰!

在寺院完工以前,禅师一直在金山寺侧的一个山洞中禅修,后来成为远近闻名的禅窟,是颇有影响的‘法海禅师禅修洞’。经过漫长的艰苦创建,金山禅寺最后圆满建成,成为江南地区佛教界最大的禅宗丛林,名震古今。法海禅师也被亲切地称作金山寺的“开山裴祖”。

在历史上,法海禅师是苦行得道、受到整个江苏地方民众敬仰的开山祖师,从来没有拆散别人家庭的历史说法。史书中仅有一则驱赶咬伤人兽的白色蟒蛇进入长江的记载。

当年,裴休宰相送儿子裴文德出家时,曾作有《警策笺》,字字句句劝勉儿子勤奋学道,朴实而感人至深。后来,该文被禅宗收入《禅门日诵》一书中,成为禅宗修行者人手一册每日必诵的功课本。禅林麾下,禅和子们经常要读到这篇《警策笺》,在这篇策励入道文字的鼓舞之下,多少禅和子走上了为求得生命真谛而真实修行的菩提道?裴休宰相与法海禅师父子殷切求法求道的历史,成为禅门的千秋佳话,是命脉般的、宝贵而不可亵渎的禅宗护法精神源泉。《警策笺》 文曰:

汝及出家须立志,求师学道莫容易;

烧香换水要殷勤,佛殿僧堂勤扫拭。

莫闲游,莫嬉戏,出入分明说处去;

三朝五日不归家,妙法何曾闻一句。

敬师兄,训师弟,莫在空门争闲气;

上恭下敬要谦和,莫轻他人自逞势。

衣食难,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细腻;

清斋薄粥但寻常,粗布麻衣随分际。

荣华止在紫罗袍,有道何须黄金贵;

解三空,明四智,要超初果至十地。

礼观音,持势至,别人睡时你休睡;

三更宿尽五更初,好向释迦金殿内。

点明灯,换净水,礼拜如来求智慧;

报答爹娘养育恩,天龙八部生欢喜。

又偈:

含悲送子入空门,朝夕应当种善根。

身眼莫随财色染,道心须向岁寒存;

看经念佛依师教,苦志明心报四恩。

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间天上独称尊!

法海禅师与其俗父裴休宰相,是中国文化与汉传佛教举足轻重的巨匠与功臣,不应为后人所遗忘。现金山寺仍有法海洞,据传即修寺时所居的洞。

裴休

法海就是裴休的儿子,俗名裴头陀。裴休,字公美,唐代济源县裴村人,出身官宦之家,家世奉佛。裴休于唐长庆年间(公元821-824)考中进士。历任节度白蛇传

史料

据《金山寺志》等有关资料记载,法海就是裴休的儿子,俗名裴头陀,少年时被他父亲裴休送入佛门,取号法海。法海出家后,领父命先去湖南沩山修行,接着又远赴江西庐山参佛,最后到镇江氏俘山的泽心寺修禅。但此时建于东晋时期泽心寺寺庙倾毁,杂草丛生。46岁的法海跪在残佛前发誓修复山寺。为表决心,他燃指一节。从此,法海身居山洞,开山种田,精研佛理。一次,法海挖土修庙时意外挖到一批黄金数镒(yì,古代重量单位,20两为一镒),但他不为金钱所动,而将其上交当时的镇江太守李琦。李琦上奏皇上,唐宣宗深为感动,赦令将黄金发给法海修复庙宇,并赦名金山寺。从此泽心寺改名金山寺。现金山寺仍有法海洞,据传即修寺时所居的洞。法海是得道高僧,历史上从没有折散别人的家庭。据说法海曾驱赶一条白蟒蛇入长江,后来据此创作出了《白蛇传》。法海凭着其超人的毅力,苦心经营,终于创建了规模宏伟,别具一格的金山寺。法海开江南一大佛教寺院,对佛教做出了很大贡献,被奉为金山寺的“开山裴祖”。

法海洞

法海和尚作为沩山禅师的亲传弟子,曾主持镇江金山寺。他修持法性,超凡脱俗,正道中行,破除是非,本与红尘中的恩仇爱怨无牵无涉,真是想不到会“闭目佛前坐,骂从戏中来”。这便是宋元话本的捉刀人,张冠李戴,胡编乱写,牵强附会创作出来的“杰作”,与历史上确有其人的高僧法海是另一码事。如今,在镇江市金山寺外的“读经洞”中,塑有一尊慈慧明心的法海读经的高大坐像,受到众多参观者的瞻仰。据说就是法海当年的苦修之处。法海圆寂后,弟子们在他坐的石洞里雕了这尊法海石像供奉他。宋代诗人张商英称赞他是“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据说为唐代日本奈良唐招提寺主持护送鉴真大师像回扬州大明寺探亲顺访金山寺,进法海洞膜拜,见法海塑像,特别审视法海手掌,果然有断指一节,十分感动。

六祖坛经记录者法海

据史书记载,法海和尚俗姓张,广东曲江人氏。他是唐代中期睿宗至玄宗时代的一位禅家高僧。

法海是禅宗六祖惠能和尚几十名弟子中颇有成就的一位。据说他曾在韶州河西大梵寺初见禅宗六祖惠能,问即心即佛义,言下顿悟。后听六祖讲佛理,记六祖法语及出世因缘,并把不识字的六祖讲说全部记录下来,加以整理成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后世简称为《六祖坛经》。经法海整理成的这本经书,成为中国禅师自己所著的唯一可以称为“佛经”的经典,并流传到海外。由于《六祖坛经》发扬大乘教义,把自性具足、不住生心、众生平等、无有高下、反对偶像和轻蔑言教的道理,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致影响了中唐、宋、元、明、清以来中国的文化思想。

法海之考:历史实有其人

在历史上,曾有个别人对于“法海”的真实身份表示质疑,也即“‘法海’究竟是文艺创作的形象,还是历史真实人物”?

如明吴郡陈谦的《讷庵随笔》说:“余考法海,金陵人,见颜鲁公《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丹徒县志摭余》记载:“法海洞在京口金山,原臆其为裴头陀栖隐之地。然法海之名见于稗说,女孺皆知。丹徒县志及金山诸寺‘方外’一门独佚其人……又杨秉把《杂录》云’缪雪庄(谟)有《题法海禅师像传》。”唐朝李华的《润州鹤林寺径山大师碑铭》中说,法海是径山大师(俗姓马,名元素,延陵人)的同门师弟,他们都是南京牛头山(今南京市郊牛首山)威法师的传法弟子,这一辈的僧名都带个“法”字。甚至抗战前出版的《人名大词典》中“法海”条目也写道:“法海,丹阳张氏子,字文允。少出家于鹤林寺,该通外学,圆入一性,擅独悟之名,剖不决之义……天宝中,预扬州法慎律师讲肄,与昙一,灵一等同推为颜冉。复与杼山画公为忘年交。”

根据《金山志》、《丹徒县志》、《京口三山志》、《京口山水志》等书记载,金山寺祖师裴头陀,是唐朝宰相裴休的儿子,年轻时在庐山出家,后到金山寺。裴休当时写了一首诗,“含悲送子入空门,朝夕应当种善根。”这些记载又引自南唐僧应之的《头陀岩记》说:“金山昔名浮玉,因裴头陀江际获金,(唐)贞元二十一年,节帅李奇奏闻,赐名金山。”《金山志》上曾记载:“蟒洞,右峰之侧,幽峻奇险,入深四五丈许.昔出白蟒噬人,适裴头陀驱伏获金,重建精蓝。”宋朝诗人张商英有诗道:“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这首诗被制成楹联,如今还挂在法海洞中。说的是裴头陀初来金山寺时,寺宇倾毁,杂草丛生,半山崖有一条白蟒蛇经常出来伤人,百姓不敢上山烧香。裴头陀曾勇敢地与白蟒斗法,将白蟒赶入江里。他就指一节,立志修复古刹。在僧徒和周围群众的支持下,修寺盖屋,重继香火。

从以上历史资料可知,历史上有过一位僧人名为法海,俗名张文允,丹阳人,是唐玄宗天宝年间的一个名僧,精通佛理,年少时出家于润州鹤林寺,擅长修建佛寺。但这些资料中并未提到裴头陀,非同一人。

然而,根据现今关于裴头陀的资料中最为可靠的《金山志》(1993年金山江天禅寺编印出版,原金山江天禅寺方丈慈舟法师主编,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印制),其中对相关历史文献进行审慎考证后,指出裴头陀即为法海禅师:“唐宣宗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年),丛相裴休,笃信佛教。休作文送子出家,取名法海,行头陀行(故人称裴头陀)。”当代高僧、前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焦山定慧寺方丈茗山法师在《镇江金山名胜古迹参考资料》中亦记载,裴头陀即为法海禅师。关于“法海”的历史身份之争当可止息。

2012年底湖南卫视跨年晚会上,龚琳娜的一曲《法海你不懂爱》引发了网友大规模的吐槽。同时,由于歌曲所指的“法海”,是佛教禅宗祖师级的宗教领袖法海禅师,这种直接针对宗教领袖的娱乐风潮,引起了佛教四众弟子的强烈抗议(当代中国佛教信众首次公开向戏谑佛教的低俗文化说“不”),导致“法海事件”,同时激发文化界对“娱乐底线”的讨论、各界抵制风潮,以及网友对当前中国娱乐界的低俗、庸俗、媚俗之风气的强烈排斥心理。

在历史上,法海禅师是苦行得道、深受地方民众敬仰的金山开山祖师,他公案众多,但从来没有拆散别人家庭的历史说法。史书中仅有一则驱赶咬伤人兽的白色蟒蛇进入长江的记载。想必,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锋塔》正是由此而得到的灵感。

明末作家冯梦龙在创作《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锋塔》的故事中,法海禅师是一位真正的有道高僧。但是,在后人演绎的地方戏剧《白蛇传》版本里,逐渐将法海禅师塑造成“破坏美好爱情的糊涂僧”。

这种对官本的篡改,与明清时期,封建礼教对人们心灵的禁锢而激起的反叛不无关联。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想,只能在故事里寄予“反封建、反专制”的期盼。恰巧彼时也是佛教衰微的阶段,所以将法海禅师作为一个礼教的代表,描写为不通情理地去“干预世间美好情感”,也是安全且不会遭到非议的。这个后续的演绎故事,在那个时代,有着它特定的存在空间。

《白蛇传》已经很难说是哪一位作家的手笔,在版本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阶段所整合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大多数艺术作品引夺了大众对于“法海禅师佛法意义”方面的知情权,却拒绝了禅师真实的佛法意涵。

后来版本中,为了反衬爱情故事的冲击效果,法海禅师终于成为了“封建伪善”的全部代言人,这不仅出于简单的“反衬真善”目的,其中已多少杂糅了历来文化认知中,将世间情感与“佛教出离心”之间进行的人为对立。

但是否对立呢?佛教二真理(二谛——神圣、世俗)的和谐精神,在深度认同人世间的不圆满性时,铺开对于生命真谛的全面追求,“如来终不在天上成佛也”,佛教没有抛弃世间,“万丈红尘,是佛子立足处,也是转身处”,六祖说“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教的出离精神,是化解自我入世和出世矛盾的一种具体努力,佛弟子在这种内心张力的消解中前行,不可能形成如“艺术法海”般对于大众情感的强势干预。不只不干预,还时刻关心大众生命的安乐与否。

出离心,是在独立状态下进行“存在大反思”以后,才诞生的生命关注。这种负责任的关注同样面对所有人。如此重要的生命责任和反思,是宝贵而不该被调侃的。但不少文艺作品的“法海描述”,径直将其拉到了佛教精神的反面,是“不符合佛教精神的典范”,这是法海禅师身上不可能发生的事,却被一直附着在法海禅师的名义上,这种扭曲现象是不应该继续的。法海禅师本不可能强势干预世间情感,何必非要用佛教形象来反衬情感的真善?何必非要将佛教僧人假定成为情感矛盾的制造者?

我们衷心希望还原法海禅师真正的佛教面貌。我们不回避当代佛教界仍然存在的不足,但改良要有空间,还原历史则是重要的、大众共需的改良空间,否则,佛教进步的路会被人为堵死。

我们没有能力去涂抹一个汉族民间故事在几百年来留下的印记,应当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还法海禅师一个清白。

传说中的“白蛇”一事,事实上也有历史原型,其中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根据《金山志》记载:“蟒洞,右锋之侧,幽峻奇险,入深四五丈许。昔出白蟒噬人,适裴头陀驱伏。”即裴头陀(法海禅师)初来金山时,寺庙倾毁,杂草丛生,半山崖有一条白蟒蛇经常出来伤人,百姓不敢上山烧香。法海禅师驱伏白蟒,将白蟒赶入江中而不再害人。

另一种关于“白蛇”的说法,与金山寺有关,但却非法海禅师。据《高僧传》记载,在法海禅师来到镇江的八十多年前,有一位名叫灵坦的高僧,是武则天的侄孙,他曾做过太子通事舍人,后出家为僧。灵坦曾在金山的蟒洞中驱走一条白色巨蟒。后来,人们将这些与金山寺和法海禅师有关的人和事进行艺术的整合,加以虚构,逐渐形成了家喻户晓的汉族民间故事。

明末冯梦龙编撰的《白娘子永镇雷锋塔》,是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白蛇传》,此时的法海禅师是有道高僧,并非后人理解的“恶僧”形象。只是,伴随着明清时期封建礼教对人们心灵的禁锢而激起的反叛,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想,只能在故事里寄予反封建、反专制的期盼,在后人演绎的地方戏剧《白蛇传》版本,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对法海禅师进行猛烈抨击,嘲笑他是蜷缩在蟹壳内的小虫,实际正是为了揭露“封建伪善”。

对于当代人们来说,“封建伪善”早已伴随着雷峰塔的倒掉而成为历史,艺术法海的历史使命是否仍应继续值得探讨。但毋庸置疑,人们应当了解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并予以尊重。也许人们没有能力去涂抹一个汉族民间故事在几百年来留下的印记,却可以选择尊重历史和事实,书写更好的未来。跟随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在宗教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正如佛教界所呼吁,“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还法海禅师一个清白”。

雷峰塔与白蛇故事

是许仙还是许宣

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为雷峰塔平添了许多神秘和伤感。记者在查阅有关雷峰塔的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时,发现许仙这个传说中的人物在明清小说中,均称之为“许宣”,直到民国中期,才被“改名”为许仙。

据考,雷峰塔建造之时,尚无白蛇故事。吴越国降宋后,市井乡野的说书艺人就一步步地衍化出这个传奇故事。故事的梗概与现代的传说基本一致,唯独这许仙被改了名。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5卷收录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最早较完备地记载白蛇传奇故事的版本之一。书中在介绍男主人公时说到:“话说宋高宗南渡,绍兴年间,杭州临安府过军桥黑珠巷内,有一个宦家,姓李名仁。见做南廊阁子库募事官,又与邵太尉管钱粮。家中妻子有一个兄弟许宣,排行小乙。”这位“许宣”在书中又称“小乙官人”,即是如今家喻户晓的许仙。清代古吴墨浪子(生平事迹无考)辑的《雷峰怪迹》一文,文字更为凝练,但许宣许小乙的称呼依然没有变。

至民国中期,文学作品中的许宣开始成为许仙了。鲁迅先生1924年发表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我的祖母曾经常常对我说,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有个叫做许仙的人救了两条蛇,一青一白,后来白蛇便化作女人来报恩,嫁给许仙了……”建国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昆曲表演艺术家白云生等都将《雷峰塔》《白蛇与许仙》等剧目作为自己的代表作。电影《白蛇传》更是家喻户晓。从此许仙的大名盖过了“许宣”。不过,许仙之名确实较许宣有意思。而衍化中产生的这类变化,正是汉族民间文学的一大特征。

雷峰何以连金山

在雷峰塔与白娘子的传说中,人们忘不了那个以“卫道士”自居的金山寺法海和尚。但为什么把远在长江边的金山寺拉到西湖之畔的雷峰塔旁呢?

根据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记载,许仙与白娘子是到镇江的码头边开一家药店后认识了金山寺的法海禅师的。由此,便将法海禅师扯进了这个传说里。不过,冯梦龙笔下的法海是位正面人物,并且是有道高僧,然而,伴随着明清时期封建礼教对人们心灵的禁锢而激起的反叛,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想,只能在故事里寄予反封建、反专制的期盼,在后人演绎的地方戏剧《白蛇传》版本里,法海禅师逐渐被塑造为破坏人间爱情的负面形象,最终成为封建伪善的代言人。

金山寺

历史上的法海禅师是得道高僧,是一位对中国佛教发展有卓越建树的唐代高僧。从冯梦龙创作《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锋塔》故事中的有道高僧法海禅师,到后人演绎的《白蛇传》戏剧中破坏美好爱情的“糊涂僧”法海,再到当代影视剧中肆意被塑造的各种被符号化甚至扭曲和丑化的法海形象,随着人们所寄予的价值观的演变,“艺术的法海”所承载的价值观也一直在变,大多数艺术作品引夺了大众对于历史法海禅师方面的知情权,并以讲唱戏曲等方式广泛传延,本色法海禅师的精神内涵被逐渐消解,并被冠以不同时代的大众意愿,仍用法海禅师实名,却拒绝了禅师真实的佛教文化意涵。然而时代的进步,和谐社会中的多元文化精神将使人们逐渐了解这位历史上为禅宗文化做出过巨大贡献的高僧。正如很多人在“法海事件”中所呼吁的:虽然影射与调侃不是由《法海你不懂爱》开始,但希望能够在此结束,这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法海”这一形象大致经历过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第一个历史阶段是唐代。这时确有一位法海法师,而且他所住持的金山寺,确实有一座山洞,还有一条害人的蟒蛇。因为法海法师有德行和道行,最后蟒蛇就退避,离开了这里。这相当于为民除害。在此阶段,不论如何描写,法海法师都是正面形象,一定会受到尊重。而且在唐朝的背景下,他是受到尊重的,大家可以知道法海法师原本是什么样子。

第二个历史阶段是明清冯梦龙写小说的时期。他写到的白娘子这一段,是戏剧等各方面的一个原型。此时已经从唐代的人物原型发生了变化,是通过汉族民间的演说变而成的故事。但当时冯梦龙小说中的法海,还是正面形象。因为《警世恒言》是要让大家明白,不要被白蛇的美色所迷惑——人和蛇在一块生活,阴气太重,是要受伤的,其中很多故事讲的都是如此。直到近代,很多人的印象中法海这位法师都是救人的形象。

第三个历史阶段是五四运动以后到当代。此时“反封建”成为社会的一个主流。“反封建”中有一条是歌颂自由恋爱,那么不论是不是妖精,有感情就好,如此,法海自然而然便转变成一位封建势力的代表者,所以这时的法海既不是冯梦龙笔下的法海,也当然不是唐朝的那位法海,距离已经非常遥远了,它成为了一个封建势力代表的符号。鲁迅说雷峰塔要倒掉,也是认为那是象征着封建制度,阻碍了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这是当时的时代认识。

第四个历史阶段是今天。“戏说横行”,不论是对法海,还是对其他很多人,是任随想象而发挥的,用现代话说便是“夺眼球”,“提高点击率”,这是商业目的,经济驱动,一直驱动到没有底线。

我们到了一个没有底线的时代,不仅文艺创作方面,很多方面都没有底线,这是问题的严重所在。不仅仅是一个《白蛇传》、法海的问题,很多问题都没有底线。没有底线的很大一个问题是“亵渎”,不仅仅是戏说,或调侃,是亵渎。到什么程度?很多正面形象被抹黑,而且有些人以抹黑为能事。

这些事情由来已久,只是到了“法海事件”彻底爆发了。这次事件表明我们进入了第四阶段:这时佛教界或与佛教有关、有好感的人,要站出来说话。因为时代进入了一个每人都有发言权的时代。今天佛教界能站出来说话,是历史的进步。如果在批判封建的时代,佛教界的人无法出来为法海做辩护。在这个历史的进步面前,我们不仅要声明不赞成,还要创造出来正面的法海形象,让大家更容易了解佛教文化。[1] 

年份

出自版本

饰演者

配音

2011年

电影《白蛇传说》

李连杰

2009年

电视剧《白蛇后传》

石兆琪

2005年

电视剧《白蛇传》

刘小锋

2001年

电视剧《青蛇与白蛇》

焦恩俊

1992年

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

乾德门

[责任编辑:kemi]
  • 分享到:
标签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热 门
明 星
雅克·拉兰德 蔡珩 史蒂夫·福里斯特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龙刚 高耀太 谢伟才 胡军 景冈山 邱淑珍 张献民 徳井义実 布鲁思·麦勒 许亚军 阿诺德·科派尔森 李芳雯 阿伊·阿什顿 朴春 1980-12-22 迈克尔·多恩 欧尼斯特·B·舍德萨克 逃亡花 红鞋 父女:任晴佳与任达华 退社 鲁迅 十足 龙凤 1978-11-09 1967-12-29 雅克·诺勒特 土浦市 一气 伊能静怀孕 1975-02-09 吴家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