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星百科 > 明星百科 > 正文

大荔县

橙山网(www.csnd.net)2015-03-11

[摘要] 大荔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渭河、关中平原东部最开阔地带,古称同州,全县辖18镇,400个行政村、总人口120万,总面积1766平方公里,是渭南市面积第一大县。大荔县区位优越,交

大荔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渭河、关中平原东部最开阔地带,古称同州,全县辖18镇,400个行政村、总人口120万,总面积1766平方公里,是渭南市面积第一大县。大荔县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东滨黄河,南临渭河,西接晧壤,北靠镰山,素有“三秦通衢、三辅重镇”之称,处在陕晋豫承接产业转移示...

大荔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渭河、关中平原东部最开阔地带,古称同州,全县辖18镇,400个行政村、总人口120万,总面积1766平方公里,是渭南市面积第一大县。

大荔县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东滨黄河,南临渭河,西接晧壤,北靠镰山,素有“三秦通衢、三辅重镇”之称,处在陕晋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陕西东大门建设”的重要位置,距省会西安125公里,境内路网纵横密布,108国道、202省道、沿黄旅游专线穿境而过,韦罗高速公路将连霍、西禹高速接为一体,大西高铁将使大荔经济社会实现新的飞跃。镇镇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公路密度里程居全市之首。[1] 

林中塔影

郡、州建置,始设于东汉建安五年(200),相继沿设郡、州、府、署,至1950年撤销专署,历时1750年。最大辖境为东汉建安十八年(213)的左冯翊,东自黄河,西至泾河,北据韩城、黄龙、宜君、旬邑一线,南沿渭水,周境约1500里,东西长约400余里。历时较悠久的为同州,始设于西魏元钦三年(554),以地处古国,故名同州。历代沿设,迄于民国二年(1913)撤销,历时1400多年。

郡、州和县级行政建置沿革:

夏代(约前21~前16世纪),属雍州西河侯国地(见《竹书纪年》)。

商代(约前16~前11世纪),属芮国地。

西周时(前11世纪~前771)东部属南芮国(1929年赵渡镇曾出土过芮公鼎)。西部属同国。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诸侯称霸,狄戎交侵。东周初,大荔戎族部落侵入境内,灭据芮,于老朝邑城东筑王城,称大荔戎国,附属晋国。秦穆公十五年(前645),秦晋韩原之战,秦虏晋君,晋遂献河西八城(郑、武城、阴晋、芮、王城、北徵、新城、少梁)予秦,地遂属秦。秦穆公二十年(前640)又灭梁、芮。

战国时期(前475~前221),秦厉共公十六年(前461),秦灭大荔戎国,取王城,筑高垒以临晋国,设临晋县。魏文侯十六年(前430)伐秦,重筑临晋城,地又属魏。魏武侯十二年(前385)魏乘秦内乱而尽夺河西地。秦商鞅变法图强,又多次大举攻魏,终于秦惠文王八年(前330),魏因连战失利而又献河西地。临晋复属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临晋南部分设德县,隶属内史(郡)。

西汉高祖元年(前206)楚项当权时,地属塞国。二年(前205)临晋、德县(曾赐作周勃食邑),同隶河上郡。九年(前198)改隶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内史分左右,又改隶分设的左内史。太初元年(前104)又改隶新设的左冯翊。新莽时(9~23),临晋改为监晋,德更名德,属列尉大夫辖县。

东汉建武二年(26)撤并监晋、德,复设临晋县,仍隶左冯翊。建安五年(200)县治由王城迁设今大荔城,左冯翊(郡)亦由高陵迁治临晋,郡、县同治一城。郡隶雍州,辖5县(详见州郡沿革表以下同)。建安十八年(213)将高陵的左内史并入左冯翊(郡),仍治临晋,隶雍州,辖12县。

三国曹魏黄初元年(220)左冯翊改名冯翊郡,仍治临晋,隶雍州,辖9县、1护军。

西晋武帝末年,改临晋为大荔县。东晋前赵、后赵、前秦、后秦时(318~415)仍沿称大荔。后秦永和至夏昌武年间(416~425)复名临晋,隶冯翊郡。西晋至东晋前赵、后赵时,冯翊郡隶雍州,辖8县、1护军;前秦(改属司隶)、后秦至夏(351~425),辖6县、4护军。

隋开皇三年(503),实行州、县制,废武乡郡,保留同州,直辖9县。大业三年(607),同州改为冯翊郡,改隶新设的司隶刺史,辖8县。并改武乡为冯翊县,连同朝邑县均属冯翊郡。

唐武德元年(618),废冯翊郡复设同州。武德三年(620),朝邑分设河滨县。武德六年(623),跨两县分设沙苑监。武德九年(626)又分冯翊设临沮县。彼时境内分设4县1监,统隶同州。贞观元年(627),河滨并入朝邑,临沮并入冯翊。同州隶属于新设的关内道,辖7县、1监。贞观八年(634)又以韩城、邰阳、河西(合阳东地)属同州,辖9县、1监。开元二十一年(733)同州改隶新设的京畿道。天宝元年(742)同州改为冯翊郡,乾元元年(758)又改为同州。乾元三年(760),朝邑改名河西县,移治盐坊,改隶河中府。大历五年(770),复设朝邑县,并跨河东(永济)地分设河西县。

五代时期(907~960),沿设同州,辖6县、1监(后梁同州辖有同官、白水、奉先,后唐他属,却以韩城、澄城、郃阳属同州)。冯翊、朝邑属同州辖县。

北宋初,同州隶关西道。至道三年(977),改行路、府(州、军)、县制,同州改隶陕西路京兆府。熙宁五年(1072)又改隶永兴军路京兆府,同州辖6县、1监(乾德三年改设牧马监)。冯翊、朝邑和牧马监统属同州。

金皇统二年(1142),同州改隶京兆府路,辖6县、1监。冯翊、朝邑并牧马监仍属同州。

元初,实行省、路、府(州)、县制。至元十六年(1279),京兆府路改设安西路,皇庆元年又改为奉元路。同州先后曾属陕西行中书省、京兆府路、安西路和奉元路。早在至元六年(1269),废冯翊县,地归同州直辖,同州仅辖5县。

明洪武二年(1369),奉元路改为西安府。九年(1376),府上设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同州归其统属,仍辖5县。

清康熙五年(1666)改行省、道、府(直隶州、厅)、县制,设陕西省、潼商道。雍正三年(1725),同州升直隶州。雍正十三年(1735)又升同州府,并附廓设大荔县,隶属陕西省、潼商道,统辖十城,即:二华(华阴、华州)、关(潼关)、大(大荔)、水(白水),三城(韩城、澄城、蒲城)、朝(朝邑)、合阳。

中华民国二年(1913)撤销同州府,大荔、朝邑属陕西省关中道辖县。民国十八年(1929),在朝邑东滩分设平民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撤销关中道,大、朝、平由陕西省直辖。民国二十八年(1939),大荔城设陕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辖12县。大、朝、平属八区专署辖县。

1949年3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大荔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迁驻大荔,辖8县。大、朝、平属大荔分区。1950年5月,撤销平民县,并入朝邑县。并撤销大荔分区。1956年9月,渭南专区撤销后,又由省直辖。1958年12月,撤销朝邑县,合并为大荔县。又将澄城县醍醐、寺前、业善、韦庄公社和蒲城县永丰公社划归大荔县。1961年8月,复归澄城、蒲城上述辖地,大荔复由渭南专区(1969年改称地区)辖属至今。[2] 

大荔县位于关中平原东部,东经109°43′一110°19′,北纬34°36′——35°02′地貌分为黄土台塬、渭河阶地、洛南沙苑、黄河滩地四个类型。黄、洛、渭三河汇流之地。南界渭河与潼关、华阴、华县为邻,西绕洛河与蒲城、临渭区毗连,北沿台塬与澄城、合阳县接壤,东濒黄河与山西永济相望,素有“三秦通衢”、“三辅重镇”之称。[3] 

大荔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4℃,降水量514mm,无霜期214天。[4] 

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历次编绘的《大荔县地图》,全县总面积为1776.3平方公里,折合2664450亩。遵照国务院(1984)70号文件和省、地的具体安排,1989年县上对土地进行了详查,实际量算的总土地面积为2535780.9亩。其中军垦、农垦用地374871.1亩;县属用地2160909.8亩。[5] 

据地质、考古发掘,早在100万年前,境内三门湖区,就有螺、蚌、鱼类以及介形虫类等水生动物,台原陆地有三门马、师氏剑齿虎、大角鹿、中国野牛、普氏羚羊、犀牛、斑鹿、野驴、野猪、狸类等十多种陆栖动物。直至全新世末期,沙苑地区又出现了安氏鸵鸟、蜗牛等沙洲动物。随着历史气候的演变,古生动物全部灭绝,新野生动物逐渐增多。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又进而演化成为家禽家畜。秦、汉时期,牛、羊、鸡、鸭等已普遍饲养。唐代,“苑中牝三千匹”,沙苑成为御用军马的畜牧基地。长期以来,由于引进、改良,动物品种更加繁多,也由于社会进化和科学发展,野生动物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灰狼、黄鼠狼和白鹭等,大大减少,甚至绝迹,而鼠类却大量繁殖为害。[7] 

2011年7月,陕西省政府撤销大荔县石槽乡并入官池镇,撤西大荔县

新石器时代,大荔先民已有了原始农业。历经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秦置县阶段,农业已有较大发展。汉代首开龙首渠,兴起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唐开元年间,同州刺史姜师度引洛水灌溉通灵陂。随着兴修水利,进而推广铁制农具,发展养牛,施用土肥,轮作倒茬,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千百年来,农民在农作物的种植管理和畜牧业的繁殖培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培植出黄花菜、同蒺藜、西瓜等土特产,秦川牛、关中驴、同州羊等优良种畜,历代不衰。

民国时期,在发展农业生产上虽然做了一定工作,但官吏横征暴敛,地、富逼租逼债;加之,旱、涝、病、虫,盐渍化的威胁,农业生产水平仍然低下,农民终年劳累,不得温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积极领导农民进行减租减息、反霸斗争、土地改革,消灭了土地私有制,农业生产开始恢复了生机。1952年秋起,由组织互助组到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而发展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农业生产连年丰收。1957年全县粮食总产达20184万斤,比1949年增长41%;棉花亩产由1949年的32.4斤提高到51.9斤;林业、畜牧业也相应地得到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初步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1958年人民公社一轰而起。由于“左”倾影响,在指导农业生产上的失误,加上1959至1961三年自然灾害,致农业生产严重下降,农民口粮不够,用瓜菜代。在党对国民经济大力调整,人民生活开始好转后,1966~1976年又遭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在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的方针指导下,虽高唱什么“抓革命、促生产”,其效果适得其反。农民辛苦经营,而粮食、棉花、花生等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却增长缓慢,土特产作物产量下降。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1979年开始,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一系列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束缚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调动了广大农民劳动积极性,农业生产从缓慢发展走向全面高涨。农业内部结构展现了良性循环的前景。农业连续十年丰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是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全县1982年粮食总产3.78亿斤。棉花首创百斤皮棉县,是陕西省最先实现百斤棉的县。1989年粮食总产高达4.33亿斤,播种面积虽有减少,但总产仍比1979年多2000万斤。比1949年增长2.2倍。棉花总产4067万斤,比1978年翻了一番,是1949年棉花总产的9倍多。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0248万元,增加到1989年的22717万元。黄花菜总产达67万斤,同州西瓜总产达2亿斤,远销四川、甘肃、青海、宁夏、山西、湖南等省。[8] 

2012年,全年农业总产值实现48.39亿元,增长6.3%。其中:农业产值34.91亿元,增长6.2%;牧业产值10.43亿元,增长5.9%;林业、渔业和服务业产值为0.39亿元、1.11亿元和1.55亿元,分别增长9.0%、10.4%和8.7%。

2012年粮食播种面积95.09万亩,下降5.2%。粮食总产量29万吨,与2011年同期持平,其中:夏粮总产14.18万吨,增长8.3%;秋粮总产14.83万吨,减少8.2%。全年蔬菜总产28.63万吨,增长32.4%;瓜果产量23.10万吨,增长3.9%。
  2012年末牛存栏6.07万头,猪存栏37.71万头,羊存栏22.88万只,家禽存栏136万只,累计为社会提供肉类产量3.78万吨,禽蛋产量1.65万吨,奶产量1.45万吨,肉、蛋、奶分别同比增长1.9%、2.7%和2.3%。[9] 

大荔县

民国时期,大荔、朝邑、平民手工业生产,名目更多。大荔敬义和织绒厂生产的栽绒毯,民国十七年(1928),曾参加“西北农工出品展览会”,获一等奖。民国十二年(1923)大荔吴尊之集资1.5万元,筹建大荔织袜传习工厂,厂设县城内亦陋东巷,从上海购回手工织袜机70余台,聘请技师,招收学徒百余人,生产男袜、女袜、童袜大小规格十余种,行销于大、朝、澄、合、韩等县,深受群众欢迎。也是大荔县手工机器生产之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荔县逐步建立起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地方工业。1951年5月建成省公安厅朝邑公民油厂,相继又兴办柴油机厂、县面粉厂、水利机械厂以及棉绒加工厂。1959年县发电厂建成投入生产,随着国家网电的输入,给发展地方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纺织、机械、电机、农药、服装、印刷、塑料制品等工厂又陆续建成。

979年至1989年,在改革开放的10年中大荔县工业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特别是乡镇工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1989年底,全县有工厂364家,工业总产值为21080.1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8.31%。按工业经济体制分:全民所有制企业14家,固定资产原值2525.8万元,工业产值3358.3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5.9%,利润201.6万元,税金212.8万元。集体所有制企业17家,固定资产原值2243.5万元,工业产值8405.8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9.8%,利润266.9万元,税金115.1万元。乡镇工业333家,其中:乡办88家,村办245家,另外还有个体办2877家。固定资产原值5217万元,工业产值9316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4.3%,利润832万元,税金338万元。个体手工业有684户,从业人员720人,资金69.1万元,营业额230万元。[10] 

2012年,全年工业增加值实现24.35亿元,增长23.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63亿元,增长26.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14亿元,增长25.9%,增速高于全市3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完成产值23.87亿元,增长15.1%;重工业完成产值12.26亿元,增长54.2%。工业产销衔接良好。全年实现工业销售产值31.69亿元,增长22.1%,产销率为87.7%。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6亿元,增长10.8%,实现利税总额0.5亿元。年末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户,比年初净增2户。[9] 

公路包括国道、省道、县道、乡道。1989年底,全县通车总里程为366.8公里,其中:二级路面57.7公里,三级路面149.1公里,四级路面160公里。总里程中黑色路面210.7公里,煤渣路面156.1公里。

国道

(北)京~昆(明)公路,即国道108,渭大韩段。渭大韩公路,是陕西省通往东北方向的主要干线。途经渭南、大荔、澄城、合阳、韩城5县。据《大荔县新志存稿》载:“该路从大荔至渭南段筑于民国二十年(1931),系由马车道改修,途经观音渡、南七、谷多、新桥、吕阳、羌白镇、下寨至谢家接渭南界。大荔至合阳段筑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由大荔北门口经柳池营、大壕营、双泉至澄城县寺前镇接合阳界”。
  建国后,几经改线扩建,从下寨乡入境,至汉村乡尧头出境,途经下寨、羌白、东七、城关、许庄、汉村6个多(镇),全长41公里。路面宽度为12米。1970年后为碎石路面。1972年铺筑为沥青路面。

省道

黄(龙)~洛(南)公路,大荔华阴段,原为大华公路。北起县城,南至华阴县罗夫车站,全长29公里。建成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由国民党八区专员公署设计修筑。修成后,于县城南门外立碑1座,于右任题写“大华公路纪念碑”。

1949年后,改造成煤渣路面,为县属地方公路。1985年,陕西省交通厅决定,按照国家二级公路标准,扩建大华公路,总投资2800万元。1986年动工,沿途3个乡(镇),1.2万多民工参加修建,移动土方292.6万立方。1987年完成粘土砾石路面一期工程,路基宽度为12米,路面宽度9米。1988年7月先后完成洛、渭河两座大桥工程。1990年县境内16.7公里铺筑成沥青路面。

大华公路横穿沙漠约10公里,削平沙丘,从沙苑地区外选运垆土覆盖路面,工程异常艰巨。公路通车后,缓解了渭大韩公路的运输压力。南去二华,东出潼关,比绕道渭南缩短了73公里,按日流量1700车次计,年节约运费5000余万元,节省油料6000余吨。[11] 

西韩铁路

西起西安市阎良区,东至韩城下峪口,单线铁路。由段家乡似仙渠洛河桥入县境,经花城、李家垣,至柳家垣村出境,跨县境11.4公里。属西韩线阎下段管理。1958年开始修筑,1960年停建,1969年复建,1970年建成通车。1971年建成大荔车站。每日对开6对12次货车,2对4次客车。[11] 

大西高铁

大同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北起山西大同,西至西安,2014年7月1日太原至西安段建成并正式通车。大同-西安站前13标线路位于陕西省大荔县境内,线路自大荔特大桥桥头DK724+070引出后沿途经过两宜镇、双泉镇、户家乡、许庄镇在DK748+762处跨108国道,在大荔县北设大荔车站,出站后跨渭洛河至标段终点DK782+750.84,标段全长52.805Km。此客运专线的开通,对大荔这个农业大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了到重大促进作用。

大荔人头骨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大、朝两县兴建学堂220余所。进入民国,改革教育体制,学校纷纷建立。大荔、朝邑设有女子小学、模范小学和乙种农业学校。且陕西省在大荔设有第二师范学校。民国二十八年(1939)后,大、朝、平三县各成立初级中学,小学亦有增加。但因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教育事业发展缓慢。

建国后,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据1960年统计,小学生即由建国前的26382人,增加到66229人;初中生由980人,增加到6064人;高中生由150人,增加到1807八。同时,扫盲、工农教育亦有很大发展。至1961~1962年,国家经济暂时困难,缩减了一批学校,后经三年调整、恢复,教育事业再次得到发展。但是“文化大革命”中,又横遭摧残,教育工作陷于停顿,混乱。直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调整学校布点,改善办学条件,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教育事业始获新生而得以健康发展。1984年,全县普及初等教育、并实行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逐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克服单纯面向升学的倾向,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1983年乡乡有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片片有高中或农业职业中学,初步形成中等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网。1988年起,大荔县教育质量在渭南地区居于上游,尤其是德育教育工作于1989年被评为省、地先进县。职工教育、成人文化技术教育也在稳步发展和不断完善。全县人民文化结构、技术素质和精神面貌已发生巨大变化。[12] 

文化馆

大荔县文化馆前身为通俗图书馆,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民国二十一年(1932)改名民众教育馆。民国三十二年(1943),省在大荔设民众教育馆(习称省民教馆)。1949年5月,两馆合并改为陕甘宁边区大荔县人民教育馆,1950年8月更名县人民教育馆,1959年改为县中心文化馆,1972年复为大荔县文化馆。

朝邑文化馆前身为朝邑县图书馆,设于民国十六年(1927),民国二十一年(1932)改名民众教育馆。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改名朝邑县人民教育馆,1953年更名文化馆,1958年并县后定名大荔县文化馆朝邑分馆,1961年更名朝邑文化馆。

平民文化馆前身为1949年3月建立的平民县文化馆。1950年5月平、朝合县后改名为朝邑县平民文化馆。1958年冬,因修建三门峡水库,馆址迁至两宜镇,更名两宜文化馆,1961年11月机构撤销。

文化站

文化站是乡(镇)政府管理文化事业的职能部门,文化活动的中心场所。大荔县文化站建设起步早,发展快,1971年试点建成两宜文化站。1980年陕西省建设农村集镇(公社)文化中心工作会议在大荔县召开,1982年全县27个公社均建立了文化站。1989年,朝邑、羌白、许庄、两宜、西寨、苏村、沙底、汉村等16个乡(镇)文化站相继发展成文、教、科、卫、体五位一体的文化大院。同年底,平民等6个三门峡库区移民返迁的乡(镇)亦先后建起了文化站。

图书馆

唐代,大荔县藏书机构名曰“书院”,宋代尤盛,并成为读书讲学之所。清末,朝邑有西河、华原、友仁、文介、镰阳五所书院,大荔有丰登、冯翊两所。民国三十三年(1944),冯超如等人在郗家巷东口“清和观”筹建“大荔县创化图书馆”,收藏有《万有文库》及中外名著、报刊杂志万余册,设管理员2人,对外开放。同时,大荔、朝邑民众教育馆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各文化馆均设有图书阅览室,购置图书,供群众外借内阅。[13] 

夜幕中雄伟的宝塔被装点得流光溢彩

辅氏城为春秋时晋邑。公元前594年,秦桓公伐晋,晋将魏颗败秦师于辅氏,获杜回,即在此地。

据《统志〈明〉》记载:“辅氏城在朝邑县西北。”《朝邑县志》载:“辅氏城在县西北13里”。(指原朝邑县城)《朝邑新志稿》称:“辅氏在小伏坡村”。民国时期,小伏坡西城门上仍有石刻“古辅氏城”四个大字。小伏坡村现属步昌乡,距县城东北18.5公里。

王城遗址

周平王末年,一支少数民族大荔戎入侵国,筑王城,建立大荔戎国。王城就是大荔戎国戎王之城。

据《元和志》记载:“大荔戎国今朝邑县东三十步故王城是也。”《寰宇记》载:“朝邑县东□里有王城,盖大荔戎王之城”。《朝邑县后志》称:“大荔戎据县东地,称王筑城而居,故名王城。”大荔县多数县志均有记述,属重要城址,但具体地址不详,待考。

魏长城遗址

位于大荔县段家乡东高垣村西,与村紧邻,距县城西北16.2公里。战国时期魏惠王十八年(前352)筑,南起华县,越渭河,沿洛河东岸到今洛川西北。东高垣残存的城墙遗迹长300余米,高8米,宽约7米,夯层明显,层厚6厘米。是大荔县境内南至党川、北至段家乡长城村,断断续续的城墙遗迹中保存最长的一段。

沙苑城遗址

据《朝邑县志》称:“沙苑城,旧志在县南12里,沿洛南岸,东入朝邑县境,南至渭水,城广80里。内有鹅鹳池、李公池,今皆没于沙。隋置羊牧,唐置沙苑监,牧马及上供牛羊,宋初置牧龙坊,又复改沙苑监。今城坊俱湮,惟故址存焉”。

马坊头、马坊渡、石槽等村名的来历,传说都与沙苑城有关。杜甫《沙苑行》中的“缭以周垣百余里”,“王有虎臣司苑门”诗句,可以窥见沙苑城的局部规模。

朝邑县城遗址

朝邑县城先在原上,后移原下。明景泰二年(1451)知县申闰创建城垣,成化三年(1467)、十七年(1481),嘉靖二十年(1541),时圮时葺。清康熙十九年(1680)重修,三十七年(1698),坡水大发,东、南、北三面冲崩几尽,四十六年(1707)重建:“城周四里,城墙高一丈五尺,池深广各一丈,城门五:东一曰临河,西二曰镇羌、曰金汤,南一曰望岳,北一曰迎恩。”

1959年,三门峡库区移民后,原城全部拆除,现今的朝邑农场场部就建在遗址的西半部。距今县城正东17公里。[14] 

大荔丰图义仓

第一景中条晚照

在赵渡镇清晨东望,旭日从中条山后露出火红的圆脸,霞光四射,待到夕阳西下时,血红的太阳斜射在黄河水面,反照中条山巅,红黄青绿交融,辉映成趣。

第二景双庙并立

赵渡镇西街亭子巷东头,并排修建了两座小庙。路西是龙王庙;路东是祖师庙。西头史家墓北端,亦邻建两座小庙:坐西向东者叫夫子庙,供奉武夫子关羽;坐北向南者称观音庙,敬的是观音菩萨。四座古庙双双并立,实属奇观。

第三景西门奇井

赵渡西街城外,去洛河码头的路边有一口大井,远近闻名。井台高三四米,口径约三米,深达九米。原是谢家花园种树浇花所用,建于清朝初年。上了井台跷步顿足,井内即发出嗡嗡之回音。

第四景端阳游船

从前黄河紧靠赵渡镇,当地素有泛舟游河的习俗。特别是每逢“端阳节”,人们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约集船只,荡游于黄河水上。帆张桨舞,船行浪荡,鼓乐阵阵。[15] 

这里还有清乾隆六年立的“东岳庙重修汉关夫子并总嗣圣母二祠碑”,高2.23米,宽0.22米,楷书碑文,正文8行,共418字。周边线刻蔓草,花卉纹。[16] 

金明民俗博物馆位于大荔县城西3公里处,108国道旁,占地30余亩。馆内存各种拴马桩830根。其中人头、猴头、人骑兽、猴奇兽210根,狮子头590根,其他30根,精品500余根;中堂狮子、土地庙用狮、拴娃狮450个,狮子从唐代到近代个各时期皆有;历代门墩343付。其中狮子门墩209付,抱鼓门墩74付,其他60付;供桌210件,上下马石180个;柱顶石、石槽子、石门脑、墓志、佛座、磨盘、碑座等550件;馆内一座假山乃青石雕成,高2.4米,宽1.5米,由六块石头雕刻组合而成,堪称镇馆之宝;有历代的生产工具、农具、生活用品等万余件;各时期古钱币、瓷器、陶器、文房用品、祭祀用品一应俱全;从抗美援朝到"文革"的纪念章2700余枚,毛主席瓷像、纸像、丝织像等300件。[17] 

[责任编辑:kemi]
  • 分享到:
标签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热 门
明 星
邱淑珍 胡军 阿诺德·科派尔森 朴春 徳井义実 景冈山 布鲁思·麦勒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张献民 阿伊·阿什顿 龙刚 谢伟才 史蒂夫·福里斯特 雅克·拉兰德 李芳雯 高耀太 蔡珩 许亚军 卡车 小绿魔 曹宇鹏 1947-04-20 颜艺 安在旭结婚 杰西艾森伯格 环保片《冰川与苍穹》为戛纳闭幕 小人物 指甲油 1917-12-13 比尔·厄尔文 刘佳 绯闻:夏雨与高圆圆 多么 迈克尔·里斯普里 插刀 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