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星百科 > 明星百科 > 正文

唐朝(朝代)

橙山网(www.csnd.net)2015-03-10

[摘要]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继隋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历经289年,共21位皇帝,因皇帝姓李故唐朝又称“李唐”。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今西安)称帝建立唐朝。626年,李世民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继隋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历经289年,共21位皇帝,因皇帝姓李故唐朝又称“李唐”。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今西安)称帝建立唐朝。626年,李世民登基之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唐高宗以后,690年武则天以周代唐,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唐玄宗李隆基即...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继隋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历经289年,共21位皇帝[1] ,因皇帝姓李故唐朝又称“李唐”。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今西安)称帝建立唐朝[2] 。626年,李世民登基之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唐高宗以后,690年武则天以周代唐,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军事强大,四夷宾服,万邦来朝,开创了全盛的“开元盛世”[3] 。天宝年间,全国人口达八千多万。[4-5]   安史之乱后,国力日趋衰落。904年朱温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从此中国了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欧洲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6] 。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海内外各个民族宗教文化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文化[7] 。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极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点[8] 。借由羁縻制度控制回纥、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并且让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国家吸收唐朝的文化与政治体制。唐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继承于隋朝并发扬光大,所以后世史学家常将隋朝和唐朝合称为“隋唐”。

唐朝亦是继秦汉以来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9-11]    

唐朝的国号“”是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南部地域唐朝前期疆域[12]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也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那时的新罗、高句丽、百济、渤海国和日本等周边属国在其政治体制与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朝的很大影响[3] [7] [17] 。在唐朝的前半叶,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文化先进,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一个大输出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也给五胡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在过程中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唐朝的后半叶,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土地、盐铁、赋税制度的改革标志着社会的变化,自中期以下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工商业特别是商业的兴盛上。[18-19]   

主词条: 隋末民变、晋阳兵变、唐朝统一战争

唐朝皇族出自名门陇西李氏,[20] 十六国的西凉开国君主李暠是其远祖。同时李氏家族也是起源于北魏的陇西军事贵族。[13] 陇西李氏从秦代开始就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这个家族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和秦国名将李信等著名将军。《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则称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又名李聃、老聃)的子孙,老子是李氏共祖,其后代分成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唐代皇室正是其中的陇西李氏一脉。北周时期,奉行关陇集团的本位政策,李氏改成“大野氏”。北周灭亡后,隋文帝恢复其为李氏[21] 。[22] 隋朝在大业年间,由于隋炀帝过度使用国力与三征高句丽的失败,对百姓的横征暴敛使得各地人民起义不止,史称隋末民变。李渊见天下大乱,隋朝的灭亡不可扭转,便生起取而代之的念头[23] 。大唐高祖李渊[24]

隋朝末期,朝廷横征暴敛,百姓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23]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以尊隋为名起兵,一路势如破竹,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五月,隋恭帝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称帝,定国号为“唐”,隋朝覆亡。降隋恭帝为酅国公,闲居长安,次年五月去世。李渊就是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长安。而后,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子李玄霸早夭,四子李元吉为齐王。[22] [25] 

李渊建立唐朝后,以关中为基地逐步统一天下。在入主关中前,先派使联络占据河南的瓦冈军李密,使其成为东方的屏障。入主关中后,派李世民平定西北金城的薛举、薛仁杲,派唐使安兴贵、安修仁生擒武威的李轨。公元620年派李世民击败入侵河东(山西省)的刘武周、宋金刚。而后洛阳郑帝王世充与河北夏帝窦建德宣布结盟,联合抗唐。公元622年李世民击溃联军,俘窦建德,王世充投降。窦建德的余部刘黑闼也被李建成击溃,河北至此平定。公元623年辅公祏率杜伏威余部在丹阳反唐,隔年被唐军俘杀,江南平定。而两湖地区也在621年唐将李靖于唐平萧铣之战获胜,梁帝萧铣于江陵降唐。翌年,岭南冯盎降服,又虔州林士弘死,中国本部归唐朝所有。[26] [27] 

主词条: 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唐与突厥的战争

唐太宗 李世民[28]

唐太宗即位后,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同时,留心吏治,选贤任能,知人善用,从谏如流,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促进了民族关系的融合,稳固边疆,太宗则被四方诸国尊为“天可汗”。在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29] [30-31]   

唐太宗晚年,为太子的问题而烦恼,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内斗,结果太子被废掉,最后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唐太宗死后,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共同辅政。他们君臣都牢记太宗的遗训遗嘱,奉行不渝太宗训令纳谏、爱民。[26] 

唐高宗即位时即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太宗训令崇俭,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32] 高宗君臣们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攻灭西突厥汗国占领西域,攻灭高句丽、百济、占领了朝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百姓阜安(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三百万户,增加到380万户,由于隋炀帝滥用民力,及之后隋末唐初长达十几年的战乱导致唐初人口锐减),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另外,他在位期间,唐朝的领土最大。

主词条: 武则天、武周、韦后之乱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中宗李显复位,恢复了唐朝的政权。李旦被立为相王。中宗却一直受到韦皇后、女儿安乐公主和武后的旧有党羽武三思等人的影响,张柬之和敬珲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诛杀。韦皇后有意成为第二个武后,安乐公主则曾要求被立为皇太女。在景龙四年(公元710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中宗,韦皇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也称唐殇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之子,当时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协助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33] [37-38]   

主词条: 开元盛世、李隆基

后来睿宗妹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发生权力之争。延和元年(公元712年),睿宗让位于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即唐玄宗,又称唐明皇。公元713年,唐玄宗将太平公主赐死,党羽或杀或逐,结束了这段史称“韦后之乱”的混乱政局。同年改元开元。[39] 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迅速发展,[40-41]   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42] 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继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时期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鼎盛局面,是唐朝的全盛时期,首都长安城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36] 

主词条: 安史之乱

唐玄宗[39]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36] 

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唐德宗任用杨炎为宰相,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结果发生奉天之难。战争持续了5年,最后虽然朱泚和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从此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36] 

主词条: 元和中兴

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45]

主词条: 第二次宦官时代、甘露之变、牛李党争、大中暂治、会昌灭佛

宪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大臣之间的朋党之争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势。牛党、李党相继执政,史称“牛李党争”。[36] 

唐文宗在太和九年(公元835年)与李训和郑注等发动甘露之变,密谋诛杀宦官失败。甘露之变而后,宦官团结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镇兵力对抗宦官权力,埋下晚唐时藩镇和宦官直接冲突的种子。[36] [48] 李德裕[49]

文宗死后,唐武宗继位,建元会昌。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拥立下,经过派系斗争而继位。武宗重用李党首领李德裕,削减仇士良的权力。李德裕在执政期间,中书省的职能作用发挥较好,因而宦官的势力被削弱了。对于宦官也有诸多不满的唐武宗,没有像唐文宗那样,采取极端措施来进行解决。而是吸取唐文宗失败的教训,改用阳为尊祟,实则逐渐冷淡的手段。[50-51]   

在会昌二年四月,大宦官头子仇士良见武宗日益亲重李德裕,害怕宦官失去权势,便散布流言蜚语,称宰相与度支商定,要削减禁军衣粮和马草料等费用,欲以此激怒禁军闹事。李德裕闻讯后立即向武宗面奏此事。武宗很愤慨,唐武宗拿出了君主的作派,遣中使到神策左、右军去宜布御旨:“此事纯系谣传,一切都是朕的安排,无关宰相之事,尔等不得信口雌黄。”将士们被震慑住了。[36] 唐朝晚期的藩镇割据

仇士良的阴谋被揭穿以后,只好惶恐地向武宗谢罪。在仇士良的阴谋被挫败后,唐武宗没有乘势对他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而是将他提升为观军容使,以领神策左、右二军。名义上得到了升迁,实则却被剥夺了对禁军的控制权。仇士良明白唐武宗对他的态度,知道自己的处境不妙,以退为进,以身体有疾提出了辞职。唐武宗顺水推舟,同意了他的辞呈,将他改任为内侍监。内侍监没做多久,基于大势已去,无东山再起的希望,仇士良被迫致仕。唐武宗对外击溃回鹘乌介可汗及其部众,对内平定泽潞镇叛乱。在位时期藩镇降服。武宗一连串振兴朝廷的政绩,史称会昌中兴。武宗重视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为三武灭佛的其中一位称号武字的君主。又称为会昌灭佛。[36] [51] 

主词条: 唐宣宗

唐宣宗李忱

主词条: 藩镇割据、唐末民变、黄巢之乱、白马之祸

宣宗之后,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昏君,使唐朝一直走下坡。[54] 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爆发农民起义,经过黄巢的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55] 经过黄巢起义后,把唐朝的基础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所以宰相与宦官争权不断。黄巢起义后,唐僖宗在唐末的动乱中死去,由弟唐昭宗继位。[55] 公元898年,发生了神策军中尉刘季述等人的政变,昭宗被软禁,太子李裕开始监国,同一天宦官假传圣旨,说昭宗已自称太上皇,并令皇太子即位,年号光化。[36] [56] 

唐末农民战争图

唐朝灭亡后,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后唐和十国的南唐都自称是唐朝的承继者而用“唐”作为国号。[12] 

主词条: 唐朝行政区划

唐朝极盛版图为唐高宗龙朔年间,当时中亚的绿洲地带受唐朝支配,其最大范围南至罗伏州(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58] 国土面积达1240万平方公里,一说1076万平方公里。[59] 中唐后漠北、西域的领地相继失去,到晚唐时缩水至汉地,然仍保有河套地区。[3] 

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以西的西亚一带,[21] 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包贝加尔湖至北冰洋以下一带。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很多,为有效管理突厥、回纥、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分别设立了安西 、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60-61]   但安史之乱后数十年间,由于大量河陇边兵参与平乱导致边防空虚,吐蕃趁势进逼,并占领河陇及湟水地区。而河套地区则仍由唐天德军与振武军管辖。直到晚唐大中至咸通年间沙州人张议潮起兵收复河陇地区,重新打通丝绸之路。并趁吐蕃内乱,于咸通七年击溃吐蕃,使其分裂为一百多个部落。甘、凉也被张议潮收复。

唐朝前期疆域

唐代开创了中国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61] 唐代地方行政级别主要是总管府、都督府、节度使等,府以下为州、县。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61] 盛唐时期疆域

京师(长安)、京兆府、华州、同州、坊州、丹州、凤翔府、邪州、泾州、陇州、宁州、庆州、娜州、定州、绥州、银州、夏州、灵州、盐州、丰州、会州、宥州、胜州、麟州、安北大都护府

东都(洛阳)、河南府、睢阳(宋州)、汴州、孟州、陕州、虢州、汝州、许州、蔡州、陈州、颍州、亳州、濮州、郓州、泗州、海州、兖州、徐州、宿州、沂州、密州、齐州、青州、棣州、莱州、登州

河中府、绛州、晋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泽州、沁州、辽州、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岚州、石州、朔州、云州、单于都护府

怀州、卫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贝州、洛州、磁州、邢州、赵州、冀州、深州、沧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妫州、平州、顺州、归顺州、营州、燕州、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宾州、师州、鲜州、带州、黎州、沃州、昌州、归义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凛州、安东都护府

兴元府、兴州、凤州、利州、通州、洋州、泽州、合州、集州、巴州、蓬州、壁州、商州、金州、开州、渠州、渝州、邓州、唐州、均州、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复州、江陵府、硖州、归州、夔州、万州、忠州

润州、常州、苏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信州、睦州、歙州、处州、温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抚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连州、黔州、辰州、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费州、南州、溪州、溱州、珍州、珜州

秦州、成州、渭州、兰州、临州、河州、武州、洮州、廓州、叠州、宕州、凉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成都府、汉州、彭州、蜀州、眉州、锦州、剑州、梓州、阆州、果州、遂州、普州、陵州、资州、荣州、简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泸州、茂州、翼州、涂州、炎州、彻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龙州、当州、悉州、恭州、保州、真州、霸州、柘州

广州、韶州、潮州、循州、贺州、端州、新州、康州、封州、泷州、恩州、春州、高州、藤州、义州、窦州、勤州、桂州、昭州、富州、梧州、蒙州、龚州、浔州、郁林州、平琴州、宾州、澄州、绣州、象州、柳州、融州、邕州、贵州、党州、横州、田州、严州、山州、峦州、罗州、潘州、容州、辩州、白州、牢州、钦州、禺州、滚州、汤州、武峨州、粤州、芝州、爱州、福禄州、长州、罐州、林州、景州、峰州、陆州、廉州、雷州、笼州、环州、德化州、郎茫州、崖州、儋州、琼州、振州、万安州

凡351州(府、都护府)

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下设州、府,州、府下再设县,开元末年,全国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县一千五百七十三座。[61] 晚唐时期疆域

唐朝沿用隋朝制订的三省六部制,主要机构有三省、六部、一台、五监、九寺。三省即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21] 

中央官制

三师 / 三公

三师

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

太尉、司徒、司空

宰相

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尚书仆射

三省/ 六省

三省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省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殿中省、秘书省、内侍省

六部

吏部

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

户部

户部司、度支司、金部司、仓部司

礼部

礼部司、祠部司、膳部司、主客司

兵部

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

刑部

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门司

工部

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

其他机构

御史台

台院、殿院、察院

五监

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

九寺

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

朝廷中央禁军

【表格资料来源[64] 】

道置观察使

州(郡):刺史(太守);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

六曹: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

县:县令;县丞、主簿;县尉、录事、佐史

乡:耆老;五里一乡

里:里正;五保一里

村:村正;一自然村为一村

保:保长;五邻一保

邻:邻长;四家一邻

坊:坊正;城市内无村设坊,坊正和村正同级

【内容来源[64] 】

在军事上,军力强大是唐代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唐朝统一了隋朝唐朝三彩武士俑[65]

唐朝的众多著名将领中,除了天策府的李世民、神将薛仁贵、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将领、张仁愿、张孝嵩、王忠嗣、郭子仪、韦皋、张仲武、李载义、刘沔、石雄、李晟及其子李愬、高骈等汉族统帅外,异族将领也占据了重要地位:比较重要的有胡人安禄山、史思明、百济人黑齿常之、高句丽人高仙芝、契丹人李光弼、靺鞨人李怀光、突厥突骑施部人哥舒翰、铁勒部的仆固怀恩、浑瑊和阿跌光进等。[68] [69]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破坏导致府兵制改为征兵制和募兵制。安史之乱中,临时代府兵制而起的扩骑并不能抵御与节度使的兵力。唐朝在军事上失势: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回纥、吐蕃、南诏犯边。但在晚唐会昌二年唐军击破回鹘那颉啜部,全收七千帐,杀戮收擒老小近九万人。那颉中箭,透驼群潜脱,乌介获而杀之。[68] [70] 

官品等级

将领名称

一品

正一品

天策上将

从一品

骠骑大将军

二品

正二品

辅国大将军

从二品

镇军大将军

三品

正三品上

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正三品下

怀化将军

从三品上

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

从三品下

归德将军

四品

正四品上

忠武将军

正四品下

壮武将军、怀化中郎将

从四品上

宣威将军

从四品下

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

五品

正五品上

定远将军

正五品下

宁远将军、怀化郎将

从五品上

游骑将军

从五品下

游击将军、归德郎将

六品

正六品上

昭武校尉

正六品下

昭武副尉、怀化司阶

从六品上

振威校尉

从六品下

振威副尉、归德司阶

七品

正七品上

致果校尉

正七品下

致果副尉、怀化中候

从七品上

翊麾校尉

从七品下

翊麾副尉、归德中候

八品

正八品上

宣节校尉

正八品下

宣节副尉、怀化司戈

从八品上

御侮校尉

从八品下

御侮副尉、归德司戈

九品

正九品上

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

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

从九品上

陪戎校尉

从九品下

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

【表格内容来源[71] 】

主词条: 唐朝经济

唐朝农业生产工具又有新的进步。曲辕犁就出现在曲辕犁[72]

唐朝手工业分官营和私营两种。工部是主

唐朝手工业比前朝有很大的进步,商业也比前朝发达。手工业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有益的作用,商业的发达刺激着手工业进步,也加强着各地区的经济联系。[43] 

唐朝中期,公元780年实行两税法,当年税钱1089万八千余缗,谷215万七千余石。821-824年年均税收3515.1228万贯、石,唐后期853年税收下降到925万余缗,其中盐利达278万余。随着唐朝对盐商压迫加剧,直接引发了黄巢起义。[69] 

唐王朝建立后,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铸币政策。武德四年(公元621开元通宝[77]

唐政府不断出台严厉打击私铸和滥铸等的法令,并禁断使用恶钱,但是由于铜钱供应量严重短缺,币值不断上升坚挺,私铸和滥铸有暴利可图,所以成效并不理想。 两税法实行以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现为钱重物轻即所谓“钱荒”问题的不断恶化。[79] [81] 

大唐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纸币的国家,飞钱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雏形,也是近代世界各国学者所公认和认可的最早纸币,两百年后的宋代,交子作为一种地方货币才在四川“正式”发行及通流。唐代大城市中出现了柜枋和飞钱。柜枋经营钱物寄付,在柜枋存钱的客户可以凭书贴(类似于支票)寄付钱财。这些都说明了商业在唐朝中期的繁荣。唐末,因为黄巢之乱和藩镇战争,户数锐减,社会经济规模再也未能达到开元盛世的水平。

因为隋炀帝造成的隋末大乱导致户口数锐减到200余万户,[82] 因此唐初人口数值较低,李唐统一全国后人口开始逐步恢复。公元650年唐朝统计户380万。705年达到615万户,3714万余口。安史之乱前一年的754年,户达906.9254万,人口达52880488,已超过隋朝人口最高值。安史之乱时期760年户193.3174万,其中不课户117.4592万,人口16990386,其中不课人口14619587。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4,996,752户。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4,955,151户。唐朝后期户籍统计和管理混乱废弛,数据较为混乱。[43] [83] 

现代学者们普遍认为唐朝的人口最高值出现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至天宝十四年(公元754年-755年),和史书记载的数据相比,现代学者主要考虑到唐朝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人口户口,此外,还有隐户、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是不纳入户口统计的。[84] 多数中国学者认为应在8000万左右。[85-86]   现代学者陈旭麓提出唐朝人口峰值是9254万,日本的现代学者日野开三郎更认为唐朝人口最高峰时2000万户,人口达1.4亿人。[87] 

唐朝人口列表

年代

户数

口数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

8,907,546户

46,019,956人

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

1,800,000户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

2,190,000户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

3,041,871户

12,351,681人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

3,600,000户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

3,800,000户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3年)

7,861,236户

45,431,265人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

8,348,395户

45,311,272人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

9,069,154户

52,880,488人[88-89]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8,914,790户

52,919,390人[90]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

2,933,134户

16,990,386人

主词条: 唐朝文化

主词条: 唐诗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公元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和公元781年三元状元。

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可算唐诗。自陈子昂和“初唐四杰”起,唐

唐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几乎全部承袭隋朝,唐朝的李家皇亲和隋朝的杨家皇亲更有亲戚关系,唐朝在一定程度上是隋朝的伸展,故历代史学家常把它和隋朝合并成“隋唐”。

【图册来源[92] 】

主词条: 阎立本、吴道子

捣练图[93]

唐朝的壁画事业特别发达。莫高窟与墓室壁画都是传世精品。唐朝的雕刻艺术同样出众。敦煌、龙门、麦积山和炳灵寺石窟都是在唐朝时期步入全盛。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和四川乐山大佛都令人赞叹。昭陵六骏、墓葬三彩陶俑都非常精美。其中雕刻家杨惠之被称为塑圣。[96] 

主词条: 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

唐朝时期,书法家辈出。欧阳询、虞世南都是初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笔力严整,其名作有《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楷书字体柔圆。颜真卿和柳公权是唐朝中后期的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用笔肥厚,内含筋骨,劲健洒脱,其代表作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的字体劲健,代表作有《玄秘塔碑》,世人称颜柳二人书法为“颜筋柳骨”。张旭和怀素则是草书大家。[97-98]   

玄奘[99]

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医书;公元868年,中国《金刚经》的印制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阿拉伯地区远传到西亚、欧洲。[100] 

唐朝由于经济发达,文化在当时唐朝对外交往主要路线图

主词条: 突厥、唐灭东西突厥之战、吐谷浑、唐与西域诸国战争

东突厥常年南下袭击中原,唐初北方割据政权纷纷联笼突厥抗唐突厥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17]

吐谷浑乃慕容鲜卑支系,五胡十六国时期西迁至青藏高原东北端,并在329年立国,使用晋制,且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一直摇摆在与东晋、南朝和五胡十六国时的西北强国之间。曾在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被隋军占领,隋末战争时复国。吐谷浑因夹处于吐蕃和唐两大势力之间,又与吐蕃同处青藏高原这一特殊地缘上,早年慕容伏允采取亲蕃疏唐的外交政策。唐太宗几进召见未能成功,公元634年开始派兵西征,次年,大将李靖击败吐谷浑,亲唐的慕容顺继位并对唐称臣。死后,子慕容诺曷钵继位,唐遣送弘化公主和亲。公元663年吐蕃灭吐谷浑,诺曷钵率众迁至唐安乐州(宁夏中宁东南)。[102] 

主词条: 遣唐使

倭国武周时期改称日本,与唐朝来往密切。孝德天皇推行革新,效法唐制,走向中央集权。引入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落实户籍和记账制度,参考《唐令》写成《大宝令》法典,遵照长安城布局规划平安、平城二京。日本先后派遣了十三次遣唐使,每次使团规模数百人,团中除使臣、水手外,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医师、音声生、玉生、锻生、铸生、细工生等。著名的来唐日本人有留学生吉备真备和阿倍仲麻吕与僧人空海和圆仁。空海著有《文镜秘府论》与日本第一部汉字字典《篆隶万象名义》。圆仁寻觅佛法而走遍唐国多个道郡,带回日本大量佛学经文器具。百济艺僧味摩之将在唐学到的荆楚傩舞传至日本,称吴伎乐。日本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也都是分别从中国的草书和楷书部首演变而来。鉴真和尚应日本僧人之邀,曾经六次东渡回日,最后终于成功。他带去了佛经,促进了中国文化向日本的流传以及佛教在日本的兴盛。[105] 

主词条: 唐灭薛延陀之战

贞观前期,唐朝曾与薛延陀结盟,对付强大的东突厥汗国,公元630年唐击灭东突厥。东突厥失败后,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夷男接管了东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臣服于唐,暗中在扩大自己的力量。公元639年,唐太宗试图恢复东突厥,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与新恢复的东突厥进行多次战争,以防止唐朝的抗衡。为了避免薛延陀打败东突厥,唐将李世勣在公元641年战胜薛延陀。[106] 

但是公元644年,趁唐太宗征讨高句丽的机会,薛延陀部队发起新一轮攻势,击败东突厥,迫使阿史那思摩逃回中原。随后,高句丽寻求薛延陀得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与唐朝直接战斗。公元645年,夷男死后,他的儿子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朝大军作战。公元646年,唐军反击并打败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出兵,将他杀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106] 

主词条: 唐灭百济之战

唐灭百济之战,是公元660年发生在百济和唐朝、新罗之间的战争。原因是百济联合高句丽,阻碍新罗和唐朝交通与进贡事宜。唐高宗屡次下诏威吓百济无果,在新罗的一再请求下,唐朝派左武卫大将军蘇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十万讨伐百济。新罗武烈王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蘇定方率兵从成山渡海,百济据守熊津江口拒敌。苏定方进击,百济军队死数千人。苏定方水陆并进,直取其都城泗沘。城外二十馀里,百济倾国来战,唐军大胜,杀百济军一万馀人,唐军入泗沘外郭。同时,新罗大将金庾信在黄山大胜百济大将阶伯,百济义慈王及太子扶余隆逃入北境,苏定方进围泗沘城;义慈次子扶余泰自立为王,帅众固守。扶余隆子扶余文思说:“王与太子皆在,而叔遽拥兵自王,借使能却唐兵,我父子必不全矣。”率领左右逾城降唐,许多百姓也跟从,扶余泰不能制止。苏定方命军士登城立旗帜,扶余泰窘迫,开门降唐。于是扶余义慈、扶余隆及诸城主都投降了。[107-108]   

主词条: 唐灭高句丽之战

隋朝攻打高句丽惨败后,国内发生民变而灭亡。高句丽对于继起唐太宗亲征高丽经过图

唐平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试图控制朝鲜半岛,引发新罗与唐朝的战争。新罗最终控制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大同江以北则由唐和渤海国占据。[110] 

主词条: 怛罗斯之战

公元715年,由于国力的强盛,在西域方面优势开始向唐朝一边倾斜,吐蕃在西域的扩张受到连续挫败,甚至与阿拉伯帝国也不能占得丝毫的便宜。首先在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吐蕃与大食共同立了阿了达为王,发兵攻打唐朝属国拔汗那国。监察御史张孝嵩与安西都护吕休率旁侧戎落兵万余人,击败吐蕃大食联军,夺得中亚重要的属国拔汉那,威振西域。[111-112]   

然后是开元五年(公元717 年),突骑施联合吐蕃和大食攻打四镇,被唐朝再次击败。[111] 

在开元三年和开元五年阿拉伯对中国的战争均遭到失败之后,阿拉伯仍旧执着地向中亚进行扩张。由于地理上的巨大优势,更因为唐军这个时期在青海和吐蕃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而无暇顾及西域,阿拉伯的影响力慢慢的体现出来,军事加上宗教的影响使得唐朝原本在西域的属国栗特诸国纷纷倒向了阿拉伯一边。为了对抗阿拉伯在西域扩张,唐朝利用突骑施给了阿拉伯相当沉重的打击。[111] 

开元六年(718年)大食将加拉赫统兵北征,于“河中北部得胜,并己准备侵入中国领土,但是被突厥人包围,经过偿付赎金,才好不容易得救。[111] 

开元十一年(723 年)大食呼罗珊已易将穆斯棱,往任之初即兴兵攻东拔汗那,突骑施奉诏出征,大破之。[111] 

开元十二年(724年)叶齐德二世殁,希沙木继为哈利发,再遣穆斯林攻东拔汗那,围其都渴塞城,爆发渴水日之战,大食军大败,后卫主将战死,导致原已叛附大食的康、石诸国复归于唐,这一挫折使阿拉伯向东的扩张中止了约50年。[111] 

唐朝和阿拉伯帝国之战示意图[112]

主词条: 吐蕃、唐与吐蕃之战

公元641年,唐太宗派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到吐蕃,与赞普松赞干布结婚。[102] 其后还有金城公主下嫁赞普赤德祖赞,并结成联盟。将唐朝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吐蕃。公元822年,唐蕃会盟,划定了疆界,互不侵犯,唐蕃会盟碑还保存在拉萨的大昭寺。公元794年,唐朝与南诏在点苍山会盟,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关系。[101] 

唐朝吐蕃战争表

时间/年

战役地点

起因

唐朝兵力

吐蕃兵力

结果

638

松州

吐蕃攻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

5万

20万

唐军奇袭获胜,吐蕃遣使谢罪,并退出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唐蕃和亲

670

大非川

吐蕃军入侵并攻占了安西四镇

5万

40万

吐蕃获胜,后来双方反复争夺

678

青海湖

唐朝攻吐蕃

18万

唐军在青海湖战败后撤回

696

素罗汗山

吐蕃攻临洮撤退引唐军到高原素罗汗山

唐军败于论钦陵

700

洪源谷

陇右诸军大使唐休璟与战于洪源谷

唐军六战皆胜。702年,吐蕃求和

714

大来谷

吐蕃坌达延入侵临洮

-

十万

唐军大胜,吐蕃军被杀俘者达数万人

738

萧炅、杜希望、王忠嗣攻吐蕃

唐朝大胜

742

大岭军

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攻吐蕃

唐军大胜,击破吐蕃大岭军,斩获五千馀级

755-763

陇右诸州

唐朝爆发内乱,安史之乱

吐蕃趁唐内乱攻略陇右诸州

763

长安

唐朝内乱,唐朔方军将因与唐朝廷矛盾而放吐蕃东进

20万

郭子仪勤王,吐蕃据长安15天而退出长安

786

陇州

吐蕃尚结赞攻打泾州、陇州、邠州

唐李晟大败吐蕃军,攻克摧沙

793

夏州

唐朝收复盐州、夏州等州县

849

吐蕃内乱

唐收秦、安乐、原3州。

849

汉人张议潮发兵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州,归附于唐朝。吐蕃尚延心率部众及河州、渭州、浑末部万帐投降于唐朝。

唐与吐蕃时和时战200多年:松州之战唐军击败吐蕃军,吐蕃退出其击败的党项、白兰羌、青海吐谷浑等,唐朝长期控制河西陇右,还逐步扩张到西域(安西北庭);高宗武则天到睿宗时期唐朝内斗,吐蕃钦陵赢了几战占了青海西部,但是争夺安西失败,钦陵要求唐撤出安西,被拒绝也无可奈何;唐长期控制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王晙李祎张思礼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等多次大胜吐蕃军,或者杀敌数万,或者开拓疆土,在东边将战线推到青海湖以西,在西北将吐蕃赶出大小勃律,从东到西北压制吐蕃;后来安史之乱朱泚之乱藩镇之祸牛李党争甘露之变等等,唐多次内斗严重削弱自己,吐蕃趁机赢了一些,但是唐朝李晟韦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创吐蕃军,后来,吐蕃王国内外交困先灭亡了。

主词条: 唐朝君主

历代皇帝画像

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唐中宗李显

唐睿宗李旦

则天大圣皇帝武曌(zhao)

唐殇帝(唐少帝)李重茂

唐玄宗李隆基

唐肃宗李亨

唐代宗李豫

唐德宗李适

唐顺宗李诵

唐宪宗李纯

唐穆宗李恒

唐敬宗李湛

唐文宗李昂

唐武宗李炎

唐宣宗李忱

唐懿宗李漼

唐僖宗李儇

唐昭宗李晔

唐哀帝李柷(zhu)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位年限

陵寝

年号

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渊

618-626

献陵

武德618年-626年

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李世民

627-649

昭陵

贞观627年-649年

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治

650-683

乾陵

永徽650年-655年

显庆656年-661年

龙朔661年-663年

麟德664年-665年

乾封666年-668年

总章668年-670年

咸亨670年-674年

上元674年-676年

仪凤676年-679年

调露679年-680年

永隆680年-681年

开耀681年-682年

永淳682年-683年

弘道683年

中宗(被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684

定陵

嗣圣684年

睿宗(被废)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684-690

桥陵

文明684年

光宅684年

垂拱685年-688年

永昌689年

载初690年

武周690年-705年

先为则天大圣皇帝,后改则天大圣皇后

武曌

(武则天)

690—705

乾陵

(与高宗合葬)

天授690年—692年

如意692年

长寿692-694年

延载694年

证圣695年

天册万岁695-696年

万岁登封696年

万岁通天696-697年

神功697年

圣历698-700年

久视700年

大足701年

长安701-705年

中宗(复位)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705-710

定陵

神龙705年-707年

景龙707年-710年

恭宗

殇皇帝(史称唐殇帝或唐少帝)

李重茂

710

唐隆710年

睿宗 (复辟)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710-712

桥陵

景云710年-711年

太极712年

延和712年

玄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712-756

泰陵

先天712年-713年

开元713年-741年

天宝742年-756年

肃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李亨

756-762

建陵

至德756年-758年

乾元758年-760年

上元 760年-761年

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豫

762-779

元陵

宝应762年-763年

广德763年-764年

永泰765年-766年

大历766年-779年

德宗

神武孝文皇帝

李适

780-805

崇陵

建中780年-783年

兴元784年

贞元785年-805年

顺宗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李诵

805

丰陵

永贞805年

宪宗

圣神章武孝皇帝

李纯

806-820

景陵

元和806年-820年

穆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李恒

821-824

光陵

长庆821年-824年

敬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李湛

824-826

庄陵

宝历824年-826年

文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

李昂

826-840

章陵

宝历 826年

大和827年-835年

开成836年-840年

武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

李炎

840-846

端陵

会昌 841年-846年

宣宗

圣武献文孝皇帝

李忱

846-859

贞陵

大中847年-859年

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懿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

李漼

859-873

简陵

大中 859年

咸通 860年-873年

僖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

李儇

873-888

靖陵

咸通873年-874年

乾符874年-879年

广明880年-881年中和 881年-885年

光启885年-888年

文德888年

昭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

李晔

888-904

和陵

龙纪889年

大顺890年-891年

景福892年-893年

乾宁894年-898年

光化898年-901年

天复901年-904年

天祐904年

景宗

哀皇帝(史称唐哀帝)

昭宣光烈孝皇帝

李柷

904-907

温陵

天祐 904年-907年

唐代帝王陵墓,以都城长安为中心,朝东西两翼以120度向北展开。从今陕西蒲城向西,经富平、三原、泾阳、咸阳、礼泉直至乾县,共6县一市,直线距离150公里。关中十八唐帝陵,也称“关中十八陵”、“关中唐帝十八陵”、“唐十八陵”,是指埋葬在陕西省关中地区的唐朝十八位皇帝(若计女皇武则天在内则共十九位皇帝)的陵墓,均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帝陵分布于陕西省富平县、蒲城县、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六县,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献、昭、乾、定、桥、泰、建、元、崇、丰、景、光、庄、章、端、贞、简、靖等十八座唐代帝王陵墓,即关中十八唐帝陵。此外还有唐太祖永康陵,唐世祖兴宁陵等等其他唐代帝陵。

唐的大陵制度沿袭汉代,是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动乱岁月,将堆土为陵转变为依山为陵的产物。唐代290年的历史中先后出现了20位帝王,除去末代两帝不在陕西安葬外,其余都葬在长安以北的塬上,地跨号称“唐十八陵”。陵区一般可以分为3个部分:陵山、陵园(内外城)、下宫和陪葬墓群。

陵山的选择必须要巍然独特、气势俊秀,站在山陵之巅向南近可以俯视整个陵园,向远可以眺望泾、渭大川。当初,唐德宗的葬礼有日本使者参加,他跟随到了嵯峨山,看到其气势壮观,深为震撼,回国后广为传颂,后来把京都近郊一座山命名为“嵯峨山”,太子的宫邸亦称“嵯峨院”,及至太子即位便是历史上的“嵯峨天皇”。

温陵唐哀帝李柷(zhu)的陵墓。位于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或言菏泽市牡丹区朱集乡朱水河畔,开挖河渠时,专门绕过温陵。上世纪七十年代,文革破四旧过程中曾经被打开,为当地政府强行封堵。现已被盗扰,封土可见明显盗洞。

[责任编辑:kemi]
  • 分享到:
标签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热 门
明 星
高耀太 张献民 雅克·拉兰德 李芳雯 阿伊·阿什顿 阿诺德·科派尔森 景冈山 邱淑珍 谢伟才 蔡珩 徳井义実 史蒂夫·福里斯特 布鲁思·麦勒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胡军 朴春 许亚军 龙刚 蔡澜 真心 绯闻:吴敏霞与田亮 TORO 张永强 王子睿 孙某 袁珊珊 大卫·贝克汉姆 直男癌 好友:潘之琳与江铠同 真相在此 1941-12-03 杰里·科洛纳 岁月痕迹 鲍方 佐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