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星百科 > 明星百科 > 正文

迎泽区

橙山网(www.csnd.net)2015-03-10

[摘要] 迎泽区是山西省太原市市辖区,国务院1997年批准成立的城乡一体化城区,是太原市的中心城区及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传媒、通信和金融中心,宋建太原古城的主要所在地,名称源

迎泽区是山西省太原市市辖区,国务院1997年批准成立的城乡一体化城区,是太原市的中心城区及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传媒、通信和金融中心,宋建太原古城的主要所在地,名称源于明朝扩建后古城城门之一的迎泽门,俗称大南门。迎泽区地处太原市汾河之东、城区中部,南连小店区,北接杏花岭...

迎泽区是山西省太原市市辖区,国务院1997年批准成立的城乡一体化城区,是太原市的中心城区及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传媒、通信和金融中心,宋建太原古城的主要所在地,名称源于明朝扩建后古城城门之一的迎泽门,俗称大南门。[1] 

迎泽区地处太原市汾河之东、城区中部,南连小店区,北接杏花岭区,东与晋中市榆次区、寿阳县相邻,西隔汾河与万柏林区相望。全区下辖6个街道、1个镇,共89个社区、22个行政村,总面积104.57平方公里。[2] 

2010年迎泽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3226253万元,第一产业完成3983万元,第二产业完成496789万元,第三产业完成2725481万元。[3] 

迎泽区

民国十六年(1927年)太原设市之前,南城地区分属阳曲县、太原县。[4]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太原以城池为界,划为内八区、外八区,区境为内一、二、三、八区及外一区、外二区管辖地。

1949年5月27日,将原16个区(内、外八区)合并为8个区,南城区境属第一、二、五、六区。

1954年6月4日,太原市各城区以地区方位命名,遂将第一区命名为太原市南城区,辖13个行政街,区政府驻活牛市12号(今解放路中段东侧23号楼址处)。

1956年,区政府改称区人民委员会。[4] 

1958年,将郊区的狄村街道辖地划归南城区管辖。同年11月12日区机关迁至柳巷南路19号。

1960年6月20日,撤销南城区人民委员会,改置柳巷、双塔两个城市人民公社。[4] 

1961年5月18日,撤销城市人民公社,恢复南城区人民委员会建置。[4] 

1969年9月7日,成立南城区革命委员会,同时南城区人民委员会停止行使职权。

1980年9月1日,经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南城区人民政府,终止南城区革命委员会职权。

1994年12月,区政府迁至棉花巷15号。

1996年,辖柳巷、文庙、庙前、迎泽、桥东、双塔、坞城、北营、老军营9个街道,334个社区。[4] 

1997年5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太原市南城区、北城区、河西区、南郊区、北郊区,设立太原市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迎泽区辖原南城区的迎泽、桥东、文庙、柳巷、老军营、庙前6个街道,原南郊区的孟家井、郝庄(不含狄村)2个乡。区人民政府驻棉花巷。

1998年底,迎泽区辖6个街道,240个社区,2个乡,29个村,54个自然村。

1999年,迎泽区辖6个街道、2个乡,233个社区、29个村。

2000年,迎泽区辖6个街道、2个乡。

2001年,孟家井乡并入郝庄乡,调整后迎泽区辖6个街道、1个乡。

2004年12月31日,迎泽区辖6个街道、1个镇。

2013年底,迎泽区辖6个街道、1个镇:柳巷街道、文庙街道、庙前街道、迎泽街道、桥东街道、老军营街道、郝庄镇。[2] 

迎泽区地处太原市汾河之东、城区中部,南连小店区,北接杏花岭区,东与榆次区、寿阳县相邻,西隔汾河与万柏林区相望。[5] 地理位置坐标为东经112°41′,北纬37°51′。

迎泽区地处在太原市中南部汾河以东的河谷平原,地面平坦,微向西南倾斜,地势北高南低,属晋中盆地(即太原盆地)的北端,由冲积平原组成,地面海拔高度为800米左右。[5] 

迎泽区深处大陆内部,属四季分明的大陆性气候中的季风暖温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9.5℃~10.3℃,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6月上旬至7月底,为36.10℃~39.4℃之间。[5] 

截至2010年,迎泽区常住人口达到588533人,其中农村人口3万。[2] 

2010年迎泽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3226253万元,较2009年同比增长8.3%,比2009年同期回落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3983万元,较2009年同比增长5.0%;第二产业完成496789万元,较2009年同比增长10.0%;第三产业完成2725481万元,较2009年同比增长8.0%。迎泽区经济总量占到太原市的18.1%,第三产业经济总量占到太原市的29%。[3] 

2010年,迎泽区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7724万元,较2009年同比增长1.9%,其中:农业产值228万元,较2009年增长25.8%; 林业产值6606万元,较2009年增长1.1%;畜牧业产值846万元,较2009年增长2.7%;渔业产值43万元,较2009年增长10.3%。[3] 

2010年迎泽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72.8公顷,较2009年同比增加0.9公顷,其中:谷物播种面积为278.3公顷,比2009年减少21.1公顷,较2009年同比下降7.6%,其中玉米播种面积为130.6公顷,较2009年同比下降22.3%; 豆类播种面积为39.3公顷,较2009年同比下降22.5%; 薯类播种面积为55.2公顷,较2009年同比增长153.2%。迎泽区的粮食产量为365.7吨,较2009年同比增长0.5%。 其中谷物的产量为280.4吨,较2009年同比下降7.8%;豆类的产量为17.2吨,同比下降43.6%;薯类的产量为68.1吨, 较2009年同比增长131.6%。[3] 

2010年,迎泽区的蔬菜产量236吨,比2009年增加了151吨,较2009年同比增长177.6%;水果产量为152.5吨,比2009年减少了22.5吨,较2009年同比下降12.9%。

2010年,迎泽区造林面积159公顷,育苗13.3公顷,绿化苗木3300万株,幼林抚育667公顷,四旁植树121.26万株。退耕还林工程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2010年迎泽区肉类总产量为405吨,较2009年同比增长0.5%。 其中猪肉产量为351吨,较2009年同比增长2.5%;羊肉产量为33吨,较2009年同比下降19.5%;禽肉产量为21吨,较2009年同比增长5%;禽蛋产量为105吨。[3] 

2010年迎泽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9959元,较2009年同比增长15.9%。[3] 

柳巷

2010年迎泽区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4426万元,较2009年同比增长24.1%,其中工业投资29264万元,较2009年同比增长12.7%。国有企业投资完成247796万元,较2009年同比增长81.4%,占到城镇建设项目的65.2%,比2009年同期提高了5.2个百分点。房地产完成投资335210万元,较2009年同比增长33.2%,增速较2009年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

2010年迎泽区新开工住房面积1048759平方米,较2009年同比增长61.1%。商品房销售面积454981平方米,比2009年增加了16436平方米,较2009年同比增长3.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22129平方米,比2009年增加了34269平方米,较2009年同比增长8.8%;商品房销售额237385万元,比2009增加16507万元,较2009年同比增长7.5%,其中住宅销售定额212448万元,比2009年增加37722万元,较2009年同比上升21.5%。[3] 

2010年迎泽区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72718万元,较2009年同比增长39.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3183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0%,较2009年同比增长16.6%,比2009年同期增加4.5个百分点,占太原市零售总额的23.2 %。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51511万元,较2009年同比增长13.5%。[3] 

2011年,迎泽区区财政在城乡建设方面累计投入4.1亿元,先后对迎泽区9个片区,75条街巷,420个居民小区(院落)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整治面积达680余万平方米,辖区1006个无物业院落实现了清扫保洁全覆盖。新建、改造县乡道路、街巷100.8公里,解决了农村1.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提前一年实现了农村五个全覆盖。两年来,迎泽区累计造林4.08万亩,实施村庄绿化60亩,街道绿化9353平方米,新建提升花卉街15条、小游园4个,迎泽区新增绿化面积4.055万平方米。[1] 

2011年,迎泽区新改建城市道路13.6公里[1] ,投资1100余万元,完成了10公里县乡公路建设[6] 。

综述

迎泽区内有山迎泽区第一实验小学

截至2009年,迎泽区财政对科技、教育、卫生的投入分别达892万元、2.2亿元和5933万元,同比增长了15.3%、20.6%和7%。[6] 

教育

2009年,迎泽区投入3900万元,对学区进行了科学划分,实行了学籍电子化管理,新增了三晋小学等3所学校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指定学校。拆除违章建筑1.4万余平方米,新建校舍2万余平方米,增加绿化面积2万余平方米。[6] 

医疗

2009年,迎泽区在3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行了网上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和健康档案管理,37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被评为省、市示范和星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建了4个村卫生室。[6] 

文化

2009年,迎泽区围绕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太原解放60周年,举办了系列群众性文体活动。新建了一批文化活动广场、便民超市、农家书屋等,创建了宁化府等9个清洁宜居社区。[6] 

2011年,迎泽区财政累计投入民生保障资金5.1亿元。截至2012年,迎泽区新增城镇就业36736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7313人,创业带动就业8657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151人,迎泽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由“十一五”末的4%下降到3%。职工养老、居民养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参保人数由 “十一五”末的39718人增加到64624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由236元提高到269元,参合人数达22708人,参合率达98.38%,较“十一五”末提高了2.29%。2011年至2012年期间,迎泽区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346套,年底前可再开工建设1000套。[1] 

添仓节

添仓节又称“天仓节”,其时在农历正月二十日和二十五日,是农历正月中的最后一个节日。

寒食节

寒食节的时间在冬至后百五日(亦有百六日之说),即清明前两天。至今,太原南郊区群众仍有称寒食为“一百五”者。民间传说,这一天为“龙忌”之日,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传说晋文公重耳在这一天焚烧绵山,烧死功臣介子推,追悔莫迭才下令禁火的。“焚火绵山”的故事在太原地区流传很广。其实,寒食的起源并非始于介子推,而是始于周代的禁火制度。[7] 

寒衣节

寒衣节为农历十月初一,亦称“送寒衣”,意谓为死去的亲属亡灵送冬天衣物的日子。至时家人用五色纸(常用黄、蓝、绿、白、青)剪成象征性的衣服,中间夹絮棉花,意指供亡者冬季穿用。

武社火

武社火的表演者,身着紧身的民族武装,或黑,或青,或蓝。头上有的戴传统英雄帽,有的以青、红、白、黑等色布缎罩头,伴随着鼓点,手持刀、枪、剑、棍等十八般兵器,或个人献艺,或二人对打,或三者打一,或若干人围打一人。[8] 

铁棍背棍

背棍亦称“背阁”,铁棍亦称“抬阁”,是太原流行的社火娱乐形式。

高跷

高跷俗称“拐子”,由结实木棍上安装踏板,表演时脚踩踏板,用布带绑在小腿上,,故也称“踩高跷”。高跷高度不一,小高跷4尺~5尺,大高跷7尺~8尺。[9] 

狄仁杰(公元630年--公元700年),唐代著名宰相,字怀英,太原狄村人,曾以明经举,任并州都督府曹,转大理丞,历任宁州、豫州刺史。武则天执政时,任地方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10] 

常遇春(公元1330年—1369年),明代著名将领。字伯仁,回族,濠州怀远(今属安徽怀远)人。世代务农,家境寒苦,自幼习武,二十岁左右已经“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春天,追随朱元璋征战十四年,与朱元璋的开拓和统一事业相始终。后来朱元璋在总结开国之功时曾说:“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11] 

傅山(公元1607年--1684年),山西太原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书画家、篆刻家、医学家,被称为“清初六大师”,同时代人评价他“学究天人,道兼仙释”,“博极群书,时称学海”。[12] 

文庙

文庙位于上官巷东端,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由当时的山西巡抚张之洞倡议,在原崇善寺废墟上重建,整座建筑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13] 1919年(民国8年)辟为省图书博物馆,后改称民众教育馆。新中国建立后,1953年改为省博物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善寺

崇善寺位于上马街中部南侧。初名白马寺,创建于唐,后改称延寿寺、宗善寺,明朝时定名崇善寺。现存寺宇为明洪武十六年(1383)晋恭王所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 

纯阳宫

纯阳宫位于五一广场西北隅。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清乾隆年间(1736~1795)增筑巍阁。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建关公亭及碑廊20楹。纯阳宫为省博物馆二部,辟有大小21个陈列室,陈列着两千多件文物珍品,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 

清真古寺

清真古寺位于解放路南端东侧,驻解放路31号。始建于唐贞元年(785),宋代重修,现存建筑为明代遗构,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 

白云寺

南十方院又称白云寺,位于城南红土沟,旧名净业庵,又名清凉寺。观音堂始建于唐,明时增修,清康熙2年(1663)天泽和尚扩建遂更名为白云寺。雍正9年(1731)僧了然重修建毗卢阁,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祚寺永祚寺双塔

永祚寺,民间俗称双塔寺,位于太原市区东南约3公里的郝庄村南山岗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 

状元桥

状元桥位于儿童公园南北两湖之间,早年是石板桥,传说唐朝的狄人杰过此桥后高中了状元。实因此桥距明清两代贡院颇近,故名状元桥。

风华楼

藏经楼又名风华楼,位于迎泽公园中心广场。原是太谷县资福寺的建筑之一,称藏经阁,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为仿明建筑,资福寺早毁,唯藏经阁独存。

大钟寺

大钟寺位于钟楼街西段,原为寿宁寺,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金大定十六年(1176)重建。明永乐八年(1410)寺内建起一座钟楼,故名打钟寺。[18] 

开化寺

开化寺创建年代不详,宋绍圣年间重修,名为汉封寺。元大德年间改称延寿寺。1913年(民国2年)开化市的北部被辟为市场,叫做共和市场。1920年(民国9年)拆毁佛像,开化寺全部改为市场,定名为开化市。

文昌阁

文昌阁始建年代不详,清代重修,位于新南四条迎泽小学东南隅。

大关帝庙

大关帝庙位于庙前街北段(现庙前小学),为太原现存关帝庙中最大的一座。该庙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明清建筑,总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关帝庙

太原的祠宇中,关帝庙居首位。志书所列达27处,在这27处关帝庙中,历史最久的当数校尉营的古关帝庙(建于元代)。该庙位于西校尉营北端西侧,布局为前后两进院落,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宫

皇庙又称万寿宫,位于五一路南段东侧皇庙巷内。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占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是明、清两代帝王、皇族和文武官员祭祀先祖和庆典的场所,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山庙

泰山庙建造年代不详。最早建于钟楼街路南,后迁至路北。因年久失修,于1942年(民国31年)移至钟楼街街公所(街公所建于1918年(民国7年),有碑记为证)。

奶奶庙

奶奶庙位于校尉营北口,始建于清代后期,是供奉关夫人的祠堂。

白衣庵

白衣庵在庙前街41号。始建年代不详,现为清代建筑。主建筑为三开间观音菩萨大殿,挑檐歇山顶,砖木混合结构。观音塑像“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山门及其它建筑已无存,现为民居。

《崇德庐帖》石刻

《崇德庐帖》石刻立于太原市儿童公园。是清代阳曲县回民鉴藏家李希搜集钟繇、褚遂良、苏东坡、黄庭坚、傅山等历代著名书法家真迹,于清咸丰二年(1852)刻之于石的,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傅山书法》碑刻

《傅山书法》碑刻立于劲松路南端碑林公园。在公园中轴位置主要建筑内摹勒着傅山先生书法真迹碑石178块,其中根据李宗仁先生归国时带回的傅山12张条幅制成的碑刻雕屏。

山西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

山西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儿童公园内。1950年3月5日,山西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在园内修建一座山西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3月25日,首任山西省政府主席程子华在北湖区陈列馆前为其破土奠基。1951年3月7日举行了落成典礼。

孙中山纪念馆

孙中山纪念馆坐落在儿童公园北端的二层楼阁,初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是文瀛公园的一个小建筑。后为国货陈列所,取名劝业楼。1912年(民国元年)9月18日,孙中山先生来到太原,19日下午,太原各界在劝业楼前召开盛大的欢迎会,孙中山先生在楼上凭栏发表了民主革命的讲演。1986年5月17日太原市人民政府决定,该劝业楼为孙中山纪念馆;同年11月,市政府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省立一中旧址

山西省立一中旧址位于儿童公园南侧前清代贡院处,创办于清光绪32年(1906),是山西最早的官办中学,它造就了大批早期共产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其中高君宇、王振翼、贺昌、王瀛、张淑平、张友清、彭真等为杰出的代表。

山西大学堂

山西大学堂旧址,位于侯家巷太原师专内,是一座仿英中世纪教堂式砖木结构建筑。创建于清光绪28年(1902)。山西大学堂是山西现代教育的发祥地,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槐公园

狄村北道西有一槐树,相传为唐代杰出政治家狄仁杰之母手植,树前有清康熙年间太原知县戴梦熊立的狄梁公故里碑。1985年,原南城区(现迎泽区)人民政府在此建唐槐公园,重立狄梁公故里碑、唐槐碑。

万字楼

万字楼位于儿童公园东北隅,始建于1937年(民国26年)。该建筑原为阎锡山为纪念其父而建的子明图书馆。因其楼歌剧像佛教中的“卍”字,故俗称万字楼。

[责任编辑:kemi]
  • 分享到:
标签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热 门
明 星
张献民 蔡珩 朴春 徳井义実 景冈山 阿伊·阿什顿 谢伟才 胡军 雅克·拉兰德 邱淑珍 李芳雯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史蒂夫·福里斯特 阿诺德·科派尔森 许亚军 龙刚 布鲁思·麦勒 高耀太 亚瑟·柏耶 直不 1976-05-30 《精灵旅社》 钢牙妹 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 1973-05-11 养颜 1984-03-27 邱振哲 面部特征 布鲁克 宋汶霏 1976-02-07 190CM 郓城 大亨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