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星百科 > 明星百科 > 正文

舒城县

橙山网(www.csnd.net)2015-03-12

[摘要] 舒城县 安徽省六安市下辖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大别山东麓、巢湖之滨,江淮之间。是合肥、六安、安庆三市交汇处。206国道、105国道、沪蓉高速公路、合九铁路贯穿境内。全县地理概

舒城县 安徽省六安市下辖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大别山东麓、巢湖之滨,江淮之间。是合肥、六安、安庆三市交汇处。206国道、105国道、沪蓉高速公路、合九铁路贯穿境内。全县地理概貌西高东低,是一个山、丘、圩兼备,集山区、库区、老区、贫困区为一体的县份。西南为大别山余脉,山高岭大,林...

舒城县 安徽省六安市下辖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大别山东麓、巢湖之滨,江淮之间。是合肥、六安、安庆三市交汇处。206国道、105国道、沪蓉高速公路、合九铁路贯穿境内。全县地理概貌西高东低,是一个山、丘、圩兼备,集山区、库区、老区、贫困区为一体的县份。西南为大别山余脉,山高岭大,林木葱茏,最高点万佛山峰海拔1539米。东部、北部为巢湖西岸杭埠河水系冲积平原,海拔最低点舒三6米。

山地面积约占全县52%,丘陵面积约占全县20%,畈区面积约占全县28%。全县总面积2092平方公里,人口102万(2010年末),总户数约30.8万户,现辖21个乡镇和两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城区常住人口22万(2010年),距合肥市48公里,距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36公里。舒城风景秀丽、区位优越,素有“安徽北戴河,省会后花园”、“皖中花园,舒适之城”之称。[1] 

夏、商时期,属扬州。西周武王克纣后,封功臣偃姓子爵于此,立为舒国,后分立舒庸、舒鸠、舒蓼、舒龙、舒鲍、舒龚,史称“群舒”。舒城县是群舒地域之一部分。春秋战国时期,周祚势衰,诸侯争霸,“群舒”势弱,周定王六年(前601)楚庄王灭舒蓼。周简王十二年(前574),楚共王灭舒庸,周灵王二十四年(前548),楚飞霞公园

截至2012年,舒城县现下辖15个镇、6个乡(城关镇、晓天镇、桃溪镇、万佛湖镇、千人桥镇、百神庙镇、杭埠镇、舒茶镇、南港镇、干汊河镇、张母桥镇、五显镇、山七镇、河棚镇、汤池镇、春秋乡、柏林乡、棠树乡、阙店乡、高峰乡、庐镇乡),2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度假区,490个行政村与街道居委会,县域面积2100平方公里。县政府驻城关镇,距省会合肥市48公里。[3] 

舒城县位于北纬30°01′——31°34′,东经116°26′——117°15′;地处大别山东北麓、巢湖西滨以及合(肥)安(庆)、合(肥)岳(西)、合(肥)二(坝)、合(肥)霍(山)公路的交叉点;东与庐江县接壤,南连桐城、潜山县,西邻岳西、霍山县,北与六安、肥西县以丰乐河为界。境东端迎水庵、西为汪屋、南为小关、北为桃溪,总面积原为2061平方公里,1984年航测为2092平方公里。[2] 

舒城县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季风显著。舒城县太阳光能总辐射量平均112.6千卡厘米,4~9月辐射为70.12千卡厘米,占全年总辐射量62%。日照多年平均为1969小时,大于10℃日照时数为1359小时,占全年69%。舒城县多年平均温度在12.9~15.6℃,极端最高温度为40.5℃,极端最低温度为零下17℃;最热为7月,最冷为1月;无霜期多年平均224天(1985年251天),初霜日多年平均出现在11月10日,终霜日多年平均出现在3月30日。[4] 

1985年,全县计有耕地66.9476万亩,其中水田57.0002万亩,旱地99474亩,山场153万亩,水面18.387万亩。常年平均降水总量26亿立方米;地面径流总量11.5亿立方米,径流深400~800毫米;水能发电蕴藏量约6万航拍舒城现代化城区

舒城县矿藏有大理石、萤石矿、铁矿、金矿、石棉矿、矾矿、铁砂、黄砂、石英石、花岗岩以及矿泉水、温泉等。朝阳乡泉水堰村的柳抱泉,日出水量100吨以上,经国家地质部、卫生部、轻工业部、中国地质大学以及省、地有关专家、教授鉴定,泉水中含有偏硅酸等10多种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5] 

舒城县动、植物品种繁多。

动物

家养畜禽以牛、猪、鸡、鹅、鸭为主,野生兽禽以虎、灵猫、雉、雀等为主,计有50余种类;水产以鲢、鳙、青、草“四大家鱼”为主,计有6目8科、40多种;还有蜜蜂、虎纹蛙、蝮蛇等其它小动物。

植物

农作物以水稻、油菜、生姜、大蒜、麻、蔬菜为主,近百年来,农作物先后使用400多个品种(其中建国后引进207种),现阶段尚在使用的有254个;林业以松[6] 、杉、竹、茶、栗、桐、油茶、柳、杨、桃、榆等为主,计有79科、372个品种;中药材以桔梗、半夏、贝母为主,计有203科、657个品种。舒城县名特产有“龙舒贡席”、绿茶、兰花茶、生姜、大蒜、板栗、麻袋、桂花、桔梗、羽毛、皮张等,畅销国内外市场。[5] 

毛主席1958年视察舒茶[7]

舒城县工业生产,1949年以前以私营、个体手工生产为主,大宗产品有19类,其中名、特、优产品有龙舒贡席、土织丝绸、晓天方铁、纸伞、庐镇关铁锅、干汊河菜刀、桃溪斧头、孔集篾器、平田皮纸、缸窑陶器、西山盆桶、竹扫帚等,除县内自用外,大量销往县外,龙舒贡席远销日本、东南亚各地。据民国8年《安徽省六十县产业调查》记述:“舒城县从事手工业生产的有5640人”。又据民国11年舒城县知事鲍庚作的《舒城县大概情形》一文所记:“舒邑以丝、茶、竹、木、油、铁、药材等综合加工,(年)收入可达二百万元(银元)。皖中各县所售舒城经济开发区

建国后,舒城县工业发展很快,私营工厂和个体手工业者受到政府保护。1951年,开始组织手工业合作小组,并兴建粮食机械加工厂,1953年,兴建舒城茶厂,始用机械制茶。1956年,全县实现手工业生产合作化。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全县1957年工业总产值1604万元,比1949年426万元增长2.76倍。1958年,全县大办钢铁,机械制造业应运而生,紧接着轻纺工业、建材工业、采掘工业、化工工业、粮油加工等工业连续“上马”。后因财力、设备、技术缺乏,1960年关、停、并、转了不适合市场、县情的企业。1963~1965年,通过调整,收到良好效果,196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962万元,比1962年1457万元增长34.6%。1967年以后,舒城县新建了舒城现代化城区

2012年全县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42亿元,增长24.8%。净增规模企业15家,总数达120家,净增亿元企业10家,总数达50家。县开发区扩区升级通过省政府批准,规划面积由2平方公里扩大到13平方公里。两个省级开发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4.8亿元,新增建成区面积3.6平方公里,入区企业168家,实现产值86.2亿元。9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9亿元,新增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入区企业210家,实现产值64.1亿元。[10] 

安徽舒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总体发展规划

建国前,舒城县农业生产发展较慢。建国后,人民政府把农业列为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关系,积极推广科学技术,生产水平稳步上升。198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1653亿元,比1949年5189万元增长3.17倍(均为1980年不变价)。[12] 

1953年前,舒城县农业生产,长期沿用传统的耕作制度,绝大部分地区是一年一熟,少数地区是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其茬口安排是:一年一熟制,每年芒种前栽中稻,立秋前栽迟(晚)稻。水稻收割后,绝大部分田翻犁水沤,少数田(地)种红花草和大、小麦、豌豆、蚕豆、油菜、大蒜,光照较差的山地,一年只种一季玉米、山芋、麦、豆;两年三熟制,多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少数农户实行水稻(玉米、大豆、烟、靛、姜)——麦、油菜、大蒜——水稻轮作;一年两熟制,个别生产资金、劳力、畜力较强的农户,立夏左右栽少量早稻,立秋前收割后,或栽迟(晚)稻,或种寒(晚)玉米、荞麦、红豆(或黄花绿、泥黑豆)、荸荠、蔬菜,有的实行高杆、矮杆作物套种,水旱作物间作(水稻田埂种大豆)。

1954年,中共安徽省委提出“扩大秋种面积,改变午秋收成比重;改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三熟,实行间种、套种,提高复种指数;推广高产作物和耐旱、耐涝作物,改变广种薄收习惯”的农业“三改”措施后,县委、县人民政府作出决议,重点是改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三熟。1954年,全县播种早稻面积12800亩,粮食播种面积105.8万亩,比上年94.08万亩提高12.46%。1956年,播种早稻20.33万亩、双季晚稻21.6万亩,粮食播种面积达142.83万亩,比1953年、1954年分别提高51.8%、35%。一年两熟的水稻面积达46.84万亩,占全县水稻播种面积84.9万亩的55.2%。1963~1965年,因早晚稻品种不好,又加科学种田技术差、肥料不足,产量较低,群众不习惯,所以,每年播种双季稻面积分别在7~9万亩之间。1966年起,双季稻播种总面积有所扩大。1970年,县革命委员会决定:“消灭冬沤田,扩种红花草、双季稻,减少单晚稻。”1971年,全县播种早稻42.49万亩、双季晚稻41.6万亩、红花草36.28万亩、油菜7.4万亩、单晚稻9.62万亩,粮食播种总面积111.97万亩。除山区少数冷浸水田、圩区陷田外,其余均一年四季都有农作物在田,全县基本上实现一年两熟制(稻——稻、麦——稻、经济作物——稻)和一部分一年三熟制(绿肥——稻——稻、油——稻——稻)。这是舒城县农业生产耕作制度上划时代的变革,效果良好,群众拥护。这年全县粮食总产5.443亿斤,比上年净增1.03亿斤,增长23.4%,首次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指标(亩产800斤),成为全省13个“超纲要”县之一,也是全地区第一个“超纲要”的县。在此后十年中,双季稻、红花草、油菜播种面积逐年稳定、稍有增加,最高年份的1977年,早稻达49.07万亩,双季晚稻达51.29万亩。红花草稳定在36万亩左右,确保早稻基肥。一年一熟的老品种中稻,只播9200亩,比1953年减少98.5%。耕作时令上,早稻一般不栽“夏秧”,双晚绝大多数不栽“秋秧”。

80年代,又向一年三熟制发展。主要措施:减少红花草面积,扩大油菜面积,稳定双季稻面积,缩短作物在大田的生长期,搞温水催芽、薄膜育秧、移栽油菜、培选良种。1980年,全县栽插早稻47.14万亩,比1970年增加41.1%;双季晚稻50.22万亩,比1970年增加58.6%;油菜13.07万亩,比1970年增加105.4%,1985年,增到21.07万亩,比1980年增加67.9%。全县稻——油——肥(红花草)一年三熟的面积,占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6%。[13] 

2012年粮食总产39.8万吨,增长5.3%,连续九年创历史新高。荣获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超级杂交稻高产试验平均亩产达839.6公斤,创造了低海拔地区百亩连片高产新纪录。新增规模养殖户400多户,新增省市级龙头企业16家,实现加工业产值86.1亿元,增长56%,农业产业化工作连续三年获全市第一。全面启动美好乡村建设,完成26个示范点村庄整治工作,改造农村危房3330户。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灌溉面积2.9万亩,除险加固病险水库24座。扎实推进平安农机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村三资代理服务,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荣获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全省平安农机示范县称号。[10] 

舒城县交通概况图

舒城交通便捷,四通八达,206国道、105国道、沪蓉高速公路、合九铁路贯穿境内,3条省级公路连接四方,122条县级公路纵贯全境,水路运输通巢湖长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前沿阵地和合肥半小时经济圈内城市之一。[1] 

万佛湖

万佛湖位于安徽省中部,大别山东麓,距省会合肥80公里,交通便捷。万佛湖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安徽旅游十大度假基地之一。被誉为“安徽的北戴河、合肥的后花园”。这里可谓“湖光山色、百里画廊;休闲养生、山水醉地”。万佛湖景区面积135平方公里,湖面50平方公里,库容9.03亿立方米。[14] 

万佛山

周瑜(175-210),东汉末年名将。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今舒城)人,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东吴军与刘备军联合,在赤壁击败曹操。建安十五年(210年),在伐蜀路上逝世,年仅36岁。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汉族,舒城人。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
  

秦民悦(1436—1512),字邦约,一字崇化,安徽舒城县人。明朝天顺元年登进士。历任广平知府、南京吏部尚书。

孙立人 王祖贤张志政 舒楠 徐益 袁曙宏 尹良军

[责任编辑:kemi]
  • 分享到:
标签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热 门
明 星
高耀太 谢伟才 蔡珩 龙刚 史蒂夫·福里斯特 李芳雯 张献民 胡军 邱淑珍 布鲁思·麦勒 雅克·拉兰德 阿伊·阿什顿 朴春 阿诺德·科派尔森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许亚军 徳井义実 景冈山 披发 M·C·金 古尾古雅人 黄山 1902-08-10 中国味 刚妈 请注意 如果岁月可回头 退伍军人 1937-11-10 碟中谍2 纳豆 好女婿 王思聪 彭顺 生化危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