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星百科 > 明星百科 > 正文

葛丽泰·嘉宝

橙山网(www.csnd.net)2015-03-10

[摘要] 葛丽泰·嘉宝Greta Lovisa Gustafsson,(1905年9月18日-1990年4月15日),美国20世纪著名电影女演员。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逝于美国纽约。她是电影史上最著名的女明星之一,被誉为“默片女

葛丽泰·嘉宝Greta Lovisa Gustafsson,(1905年9月18日-1990年4月15日),美国20世纪著名电影女演员。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逝于美国纽约。她是电影史上最著名的女明星之一,被誉为“默片女皇”。曾获颁奥斯卡终身成就奖。1941年,嘉宝宣布息影。1999年,她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5名...

葛丽泰·嘉宝Greta Lovisa Gustafsson,(1905年9月18日-1990年4月15日),美国20世纪著名电影女演员。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逝于美国纽约。她是电影史上最著名的女明星之一,被誉为“默片女皇”。曾获颁奥斯卡终身成就奖。1941年,嘉宝宣布息影。1999年,她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5名。

葛丽泰·嘉宝

最讨厌的事:和一个男人同榻而卧。

最惬意的事:穿上雨衣、戴着航空帽在雨中散步。

最喜欢的动物:狗、猫、鹦鹉

第一句学会的英语:这是一生最幸福的时刻,愿上帝保佑美国。

不加入美国国籍的理由:我是世界公民

样貌特征

发色:金黄色

眼睛:蓝色

个人荣誉:“AFI百年百大明星”之一。

版本1

原名葛丽泰·洛维萨·格斯塔夫森,出生在瑞典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

1924年瑞典导演莫里兹·斯蒂勒邀她主演自己的影片,片子公映后两人双双被米高梅看中。这时她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嘉宝,并以此名拍了在好莱坞的第一部影片《激流》(1924),这是一部默片,所以嘉宝不会有语言上的障碍。影片一上映就打破票房纪录。在继续又拍了几部默片之后,1930年她出演了第一部自己的有声电影《安娜·克里斯蒂》,同样获得了巨大成功,并给她带来了一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同年的《罗曼史》一片让她再次提名。接下来她又和克拉克·盖博合作了《残花复艳》(1931),又一次的票房大卖巩固了她一线影星的位置。同年她还出演了《玛塔·哈莉》。

1935年的《茶花女》和《安娜·卡列尼娜》是嘉宝最为人称颂的作品。前者让她再次提名奥斯卡,而后者则充分展现了她演技中复杂神秘的一面。嘉宝的最后一次奥斯卡提名来自1939年的《妮诺奇嘉》,而1941年拍完《双面女人》后,正值巅峰时期的嘉宝突然隐退,成为了好莱坞一个永远的谜。也因此为她的传奇更添了浓重的一笔,她拍了15年的电影,却因此隐居了50年,嘉宝此后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搬离了好莱坞住进了纽约,直到1990年她去世。

1954年,奥斯卡为了纪念她的不朽成绩,特地为她设了一个特别奖颁给她,但是她也并未去领奖。嘉宝的其他著名影片还有《瑞典女王》(1933)、《大饭店》(1932)、《卡米尔》(1937)和《肉体与魔鬼》(1927)等。她神秘而独特的表演不仅受到了影迷的疯狂追捧,也影响了很多电影演员,包括她的后辈英格丽·褒曼等[2] 。

版本2

一次偶然的机会,嘉宝在大街上被当时的瑞典一位著名喜剧片导演看中,于是毅然辞去工作,开始在影片《流浪汉彼得》中扮演角色。1923年初,她又在另一名导演莫里兹·斯蒂勒的影片《古斯塔柏林传奇》中担任女主角,就在这个时候,她将原来的名字改为“嘉宝”。影片上映后,在瑞典、德国都受到了欢迎。

好莱坞米高梅公司的著名制片人梅耶,通过这部影片与嘉宝和当时正爱着嘉宝的该片导演莫里兹·斯蒂勒签约。1925年6月,嘉宝到达美国。虽然一开始,公司对他们很冷淡,但5周之后,嘉宝在试镜时的杰出表现终于征服了米高梅。

嘉宝在好莱坞的第一部影片是《激流》,她扮演一个最终变成歌唱家的农村姑娘,影片初映,就打破票房记录,嘉宝给美国电影带来了异国情调。卓别林曾经高度评价嘉宝的演技,但由于她的个头太高而未能与她合作,这引起嘉宝的失望。

《瑞典女王》是嘉宝电影生涯的高峰,嘉宝将人物的尊严、魅力和洒脱都传达得出神入画,嘉宝本人也最喜欢自己所饰演的这一角色。在出演《安娜·卡列尼娜》以后,她又在《茶花女》中扮演玛格丽特。嘉宝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将一个垂死的名妓创造得血肉丰满,奠定了她一代影后的地位。[2] 

嘉宝生性内向,离群索居,很少接电话,且外出都常常用化名,不喜欢与人相处。当记者问到她的婚姻问题时,她回答说:“爱情,当然,我曾想爱过,谁没有恋爱过?结婚,我说过好几次了,我不知道,我喜欢孤独,我不喜欢总和人呆在一块儿。”她所爱的第一个人是她走上影坛的启蒙老师莫里兹·斯蒂勒,她自己曾经说过,“假如我爱过什么人的话,那就是莫里兹·斯蒂勒。”1928年,年仅45岁的莫里兹·斯蒂勒病逝以后,嘉宝饮恨终生,发誓“独身不嫁,了此一生。”后来她与吉尔伯特的恋爱也以她的逃走为结束。

嘉宝与古董行的职业收藏家梅赛德斯有过一段同性爱情。1931年两人相恋的时候,嘉宝24岁,梅赛德斯38岁,两人的感情延续了两年就以嘉宝人性的挣扎而进入若即若离的状态。此后的30年,梅赛德斯继续她的同性生活,1968年死在她丈夫的家里。嘉宝则患了严重的抑郁症,备受孤独的折磨。

嘉宝还曾经表示想扮演居里夫人、乔治·桑等形象,但终于没有重返影坛。葛丽泰·嘉宝

1949年,她作出了一个不可推翻的结论:永不再拍电影!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嘉宝离开好莱坞,在纽约市区买了一套7间房的公寓,独自一个人生活。

虽然她常被记者和摄影师跟踪,却从不接访或让他们拍摄特写近照。她每天上午10点戴上墨镜上街散步,购买食品;午休一小时后,再上街转一圈;晚上的时光,则与电视机一起度过。

晚年的嘉宝对自己作了总结:

“我荒废了一生,要改变自己已经晚了。我散步的目的是逃避现实。

当独自一人时,我常想到自己过去的一切,有好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总之,我对这辈子是不满意的。”

1954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在奥斯卡颁奖仪式上授予嘉宝特别荣誉奖,称赞她的银幕演技令人难以忘怀。1990年4月16日,嘉宝因肺炎死于纽约。关于嘉宝这位曾经显赫一时的无声电影时代的皇后为何终身不嫁?为何36岁就告别了电影界,人们至今还找不到令人信服的答案。但或许有一个故事可以对她的离去进行稍加的解释吧!

2014年新版瑞典克朗

有个人曾这样总结过: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不断地在抓取、占有。然而,你的手抓得再多再紧,但终究有一刻,它们还是会松开。

这可能是她有所感悟并终究付诸实践的故事原因吧![1] 

葛丽泰·嘉宝

嘉宝生于斯德哥尔摩,家境贫穷,从小害羞,她后来回想自己的少女时代,说:"我不记得我年轻过,我从来不曾象其他女孩那样真正年轻过。"在皇家戏剧学院的同学合影上,她常常站在最边上,神情孤寂而沧桑。不过,伟大的同性恋导演斯蒂勒很快发现了她,给了她"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这个名字;带着她从斯德哥尔摩走向柏林,又从柏林来到纽约,从纽约到好莱坞。但是斯蒂勒自己的命运却越来越凄凉,他无法融入好莱坞,在嘉宝起步的时候返回了瑞典,次年即过世,临终的手中握的是他和嘉宝初抵美国时所拍的一张照片。而在嘉宝息影后,当被问及在她的电影生涯中,谁是她碰到的最好的导演时,嘉宝非常认真地想了想,说:"斯蒂勒。"

嘉宝刚到米高梅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如何处置她。因为他是米高梅的家长路易斯·梅耶(Louis B. Mayer)为了得到斯蒂勒的让步――斯蒂勒说:"要我去美国,米高梅也得和嘉宝签约。"过了几个月,蒙他·贝尔(Monta Bell)看中了她让她主演“急流”(Torrent,1926)。这部影片相当不高明,但是票房不错,而米高梅也发现了嘉宝的潜力--用罗兰·巴特的话说:"嘉宝的脸带有优雅情爱的规则,她脸上的血肉给人一种毁灭性的感觉。"次年,嘉宝主演了备受赞誉的“尤物”(The Temptress,1926),她也因此迅速成了好莱坞的悲剧女神,而全世界的观众,似乎也由衷地喜欢在银幕上看嘉宝死。尤其是嘉宝在“茶花女”中临死的台词,让整个世界的心停顿了几秒钟――"我的心,不习惯幸福。也许,活在你的心里更好,在你心里,世界就看不到我了"

"我将以单身终生!"

嘉宝在米高梅的第三部电影“情欲和魔鬼”(Flesh and the Devil,1927)让她碰上了当时好莱坞的"伟大情人"约翰·吉尔伯特(John Gilbert),他们迅速坠入爱河的结果是他们在电影中表现情爱的演技影响了整个好莱坞谈情说爱的方式,但是吉尔伯特的每次求婚都失败了,虽然吉尔伯特结婚的消息还是让嘉宝十分悲伤,她冷冷地说"但愿他无比幸福"。不过他们还是合作出演了五次银幕情侣,吉尔伯特在“克里斯蒂娜女皇”中的角色还是嘉宝为他争取的,米高梅的理想人物是劳伦斯·奥利弗(Laurence Olivier),但是嘉宝抱怨他们俩无法"反应",奥立弗后来开玩笑说自己之于嘉宝,"就象老鼠之于狮后"。连鼎盛时期的查尔斯·鲍育(Charles Boyer)和她合演“征服”(Conquest,1937)时,鲍育扮演的拿破仑让影评界指责说:"拿破仑在嘉宝面前显得象个小男孩。"大概嘉宝在“克里斯蒂娜女皇”(Queen Christina,1933)中的一句著名台词总结了她的这种伟大的宿命:"我将以单身终生。"

"嘉宝开口了!"

米高梅一直不敢尝试让嘉宝开口,他们怕她的瑞典口音加上浓重的沙哑会让观众失望,而嘉宝的很多欧洲同行在默片时代的尾声也在纷纷回国,因为美国观众无法忍受他们的异国腔调。一直到1929年,米高梅还在让嘉宝拍无声片,同时,他们加紧训练嘉宝的英文。1930年,嘉宝的第一部有声片“安娜·克里斯蒂”(Anna Christie)问世,编剧特意为嘉宝设计了一个异国风尘女子的角色;同时,米高梅在全世界做了广告:"嘉宝开口了!"1930年3月14日影片首映,整个好莱坞都心情紧张地等待观众的反应。她在银幕上的第一句话是:"给我一杯威士忌、"低俗的腔调加上男人似的沙哑居然奇迹般地征服了更多观众的心,当时的媒介用"大提琴"、"中提琴"、"红酒"等从来没见用来形容声音的词来描述嘉宝的声音。但无疑,她的声音跟她的脸一样独一无二。米高梅欣喜若狂,他们无法想象失去嘉宝的代价。1931年,克拉克·盖博(Clark Gable)有幸在嘉宝的“苏珊·乐诺克丝”(Susan Lenox: Her Fall and Rise)中和她演对手戏,影评人看后再次大叫:"嘉宝开口了!"―嘉宝在吻盖博的时候,张开了嘴,色情而保守的好莱坞惊呼说"电影史上第一次!"

"请让我一个人呆着。"

葛丽泰·嘉宝

"嘉宝笑了!"

嘉宝在好莱坞的唯一的一部喜剧“尼诺奇卡”(Ninotchka,1939)的广告词是――嘉宝笑了!。德国出身的伟大导演刘别谦(Ernst Lubitsch)让观众见识了"刘别谦手法"的喜剧版,并极其成功地让全世界的观众在嘉宝的笑声中哈哈大笑。嘉宝主演的尼诺奇卡是个来自苏联的共产党特使,但是不久就被巴黎的花花伯爵"腐化"了:伯爵吻了她一下,问她感觉怎样,她说:"不错,很安神,再来一个。"自此,她也不再是看不惯法国时装的女人了。嘉宝在前半部影片中所穿的列宁时代的女装和她高度警惕性的话语让刘别谦好好地嘲讽了一通苏维埃,但有意思的是,中性化的服装让嘉宝别具另一种美。也许在很多方面,她确实象她的伟大同行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一样,"有性,但没性别";也可能,正是她们身上的同性恋倾向让她们征服了全世界的男人,和女人。

没有人会想到“双面女人”(Two-Faced Woman,1941)成了嘉宝的天鹅之歌。嘉宝也从来不愿谈及为什么突然息影。不过“双面女人”的失败也许解释了一点什么,嘉宝在这部影片中的形象――好莱坞的广告是"嘉宝最快乐的形象"――是个惨败,这可能让她对摄影机产生了一丝恐惧。而且,以纽约大主教为首的批评人士也大肆攻击这部影片,认为该片"宣扬了不道德的、反天主教的婚姻观。"在主教看来,"如果神圣的嘉宝的地位可以被动摇,那说明好莱坞可以被整顿。"后来,米高梅和大主教取得了私下的妥协,但好莱坞牺牲了嘉宝。四十年代早期,比利·怀德(Billy Wilder)在贝弗利山遇到嘉宝,问她可愿重返好莱坞,她说:"除非请我演小丑。""她不是开玩笑,"比利说:"她开始害怕让观众看到她的脸,她希望在重重油彩下演出,这样观众就看不见她了。"其实,嘉宝后来还是被好莱坞说动出演了一部彩色影片,但是那部影片中途因为资金问题被停掉了,而全世界观众也就再没有机会看到世界上最美丽的眼睛是蓝色的。

嘉宝有四部电影――“安娜·克里斯蒂”、“传奇”(Romance,1930)、“茶花女”、“尼诺奇卡”――曾获得奥斯卡提名,但一次都未曾得奖。尽管如此,正如著名导演克莱伦斯·布朗(Clarence Brown)说的:"她一次都没得奖,可她永远是银幕上最不朽的女人。"1954年,奥斯卡评委会似乎为了要表达他们的"过失",为嘉宝特设了一个奖,以表彰她"一系列的闪光表演。"自然,嘉宝没有去领奖,她的朋友也声称从来没在她家见过那个奥斯卡。其实,即使是她在好莱坞最如日中天的时候,嘉宝都一直"和这块电影殖民帝国不能完全融合"。在一次很难得的访谈中,她说:"我就象一艘没有舵的船――迷茫,失落而孤独。我笨拙,害羞,紧张,恐惧,对我的英文过于敏感。这就是为什么我在自己身边筑了一道压抑的墙,并永远住在那道墙后面。"1990年4月15日,嘉宝永远在那道墙后消失了,世界失去了她最美的脸,不过,这个传说是"哈姆雷特以后最忧郁的斯堪的那维亚人"可以不用再转悠到德国士兵的墓地去寻找她的安宁了。

历程

葛丽泰·嘉宝

1923年,嘉宝因主演《哥斯塔-贝尔灵家世》而一举成名。第二年,在主演德国著名剧作家帕浦斯特的名剧《不喜欢的街道》时,嘉宝以她精湛的演技和光彩夺目的仪表而轰动了全欧洲,成为欧洲最受欢迎的影星。

1925年7月,她受美国米高梅公司的聘请来到美国,这时,她才以嘉宝的艺名登上美国影坛。她同约翰-吉尔巴特合演的《肉欲与恶魔》,使她一跃而成为好莱坞最红的影星,成为影迷崇拜的偶像和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最令人难忘的葛丽泰-嘉宝及她主演托尔斯泰名著改编的《安娜卡列尼娜》,片中嘉宝坚毅的双唇和高傲的颧骨,刻画出安娜卡列尼娜对婚外情的执著和委屈。最后当嘉宝伫立铁道旁,任凭风雪摧袭她绝望的身心时,当真是只有嘉宝能使痴情的安娜在银幕上不朽。

剧照

嘉宝没有儿女,她形影相吊,独自生活,1905年9月18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出生的嘉宝晚年时总结一生,“我荒废了一生,现在要改变它已经晚了。我散步的目的是逃避现实。当独自一人时,我常想到自己过去的一切,有好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总之,我对这辈子是不满意的。”

1990年4月16日,嘉宝因肺炎于纽约逝世。这位自“哈姆雷特以后最忧郁的斯堪的那维亚人”静静离世,那双蓝色的美丽眼睛遂成无穷追忆。

在好莱坞,嘉宝是个异数。小偷们频繁光顾别的巨星豪宅,但就从不去嘉宝家,据小偷们说——他们敬佩嘉宝。大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认为嘉宝的气质独特,难以让人忘怀:“她确实是一个两性人,有一种美人鱼般的冷酷。”他有一次走在第五大道上,刚好遇到嘉宝也在散步,因此他过去自我介绍:“嘉宝小姐,您好,我是田纳西.威廉斯”他告诉嘉宝自己将在新剧中演出,希望嘉宝能赏光前往看戏。嘉宝回答说:“很好,不过我没法接受您的邀请,你瞧,我已经很久没有涉足社交场合了。”然后她快速地走进一家店面。

在好莱坞拍戏16年,嘉宝接连地搬过11次家,她避世的风格更令她成焦点,田纳西.威廉斯曾有起用嘉宝演《欲望号街车》中的女主角的打算,但嘉宝发现这个角色太难,而且,不讨人喜欢。“我是一个诚实的、直截了当的人”,“我不可能是一个高深莫测的,难懂的人:我太直接了,太男子气了。我无法容忍撒谎,或者拐弯抹角地谈论一件事,就像在戏剧中的女孩一样。”《欲望号街车》中的角色显然离嘉宝的要求相距太远,最后费雯丽得到了这个角色。

嘉宝的神秘同样闻名世界, 1947年12月,在庆祝《欲望号街车》公映的晚会上,嘉宝出其不意地参加出现了,让威廉斯大吃一惊。“嘉宝戴着帽子,帽子一直被往下扯,遮住了她的耳朵,你只能看见她的眼睛……在这个寒冷的晚上,我点燃了篝火。嘉宝待在火旁,她既没有摘掉帽子,也没有脱掉手套……我非常紧张。她是唯一令我感到不安的一个女演员。她是我所见过的最伟大的女演员…当我们在篝火旁聊天时,一个客人,站起来,冲我们走来。他手里拿着一个柯达相机,对准了嘉宝。嘉宝的脸变白了。她僵住了。在我能够制止惨剧发生之前,这个客人已经拍了一张她的照片。这好像给了嘉宝一枪。她逃走了。我想她认为是我安排了这一切。”

华莱斯皮雷虽然和她在同一个公司里当演员好多年;可是,从来没有遇见过她。尤其使他惊奇的是,他和她同拍过一部《大饭店》影片,以为这一次肯定可碰到她了;结果还是失望——原来,他们被派在不同的场景下工作,而这些场景又不是在同一时间拍摄的……

嘉宝在《茶花女》里临死的台词说:“我的心,不习惯幸福。也许,活在你心里更好,在你心里,世界就看不到我了。”连希特勒都热爱她主演的《茶花女》,但嘉宝说:“我要劝他休战,不然我就把他杀了。”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嘉宝离开好莱坞,在纽约市区买了一套有七间房的公寓,她把所有七间屋子都布置得很雅致,大部分时间她都待在房子最里面的一间小屋里,墙上挂着一排色彩艳丽的亚夫伦斯基的油画。

她每天上午十点戴上墨镜上街散步,购买食品;午休一小时后,再上街转一圈,晚上的时光,则与电视机一起度过。

隐居后的嘉宝结识了联合国的电影制片人雷蒙德多姆,在他们一起散步的18年里,嘉宝甚至没有告诉多姆她的电话号码。嘉宝曾向他郑重声明:“不要问我电影的事,尤其是我为什么息影。”她从不提及自己的演艺生涯,仿佛她从没有过这段经历,不管是跟多姆或其他任何人在一起,嘉宝有时会把不谈电影的禁忌扩大到一切范围:“别问我问题!”

一艘没有舵的船

嘉宝离群索居,很少接电话,且外出都常常用化名,不喜欢与人相处。

嘉宝在拍《肉和魔》时,遇上了当时好莱坞的“伟大情人”约翰.吉尔伯特,他俩迅速坠入爱河——但吉尔伯特的每次求婚皆以失败告终。1929年嘉宝在《唯一标准》中扮演阿尔丁.斯图尔特一角时,吉尔伯特却和英娜.克莱尔结了婚,当这一头条新闻被带给正在卡塔林那岛拍摄外景的嘉宝时,她不置可否地回答说:“但愿他无比幸福。”

嘉宝说:“假如说我爱过什么人的话,那就是斯蒂勒。”1928年,年仅45岁的斯蒂勒病逝,临终时手里握的是自己和嘉宝初抵纽约时拍的一张相片。嘉宝饮恨终生,发誓“独身不嫁,了此一生”。她在《瑞典女王》中的那句著名台词一语成谶———“我将一个人终了此生。”

从幻想到学戏剧

葛丽泰·嘉宝

她能够把普通的乌突突的铅皮屋顶变成闪闪发光的海滩,或者把秽物杂乱堆集的后院想像成波涛汹涌的海洋,同样也可以把院子里雀跃嬉戏的孩子们当成参与游泳的人群……幻想丰富的童年葛丽泰怎知,这一切酝酿着伟大的演员即要横空出世。

1919 年,葛丽泰14岁,两条腿修长健美。漫长的暑假结束时,她的父亲卡尔患了严重的肾炎病倒在床。1920年5月的一天,卡尔叫葛丽泰进屋,对她说他感到不好。葛丽泰看父亲烧得很厉害,就送他上一家公立诊所就医。在那里,他们排队候诊,好容易挨到了窗口,里面的人要卡尔.古斯塔夫森脱下帽子,并问了近百个问题。这些问题似乎都在向他和小姑娘暗示,医院主要关心的是他们是否有能力付款。在整个询问过程中,葛丽泰感到她父亲几乎要死在她的身边。事实上,她父亲的确在几天以后就与世长辞了。很多年之后,提起她父亲躺在病榻上的那些时日,葛丽泰仍不寒而栗,那是她一生中最痛苦的日子。

在戏剧学院的班上,许多经济困难的学生生活俭朴、食用简单,日后葛丽泰毫不掩饰对此简单生活的特殊喜爱。那时葛丽泰最喜爱的服装是一件黑天鹅绒的斗篷,白天披着它可以掩饰里面穿着多次缝补过的旧衣裙的窘态,晚上披着它去皇家剧院看戏可以使自己更富有戏剧色彩。

葛丽泰·嘉宝

四年之后在好莱坞,这时嘉宝已有足够权势把外人从拍摄现场赶出去了,她不使外界人接近是为了使她的内心的东西——眼睛里流露出来的情感——能得以体现,而且也只有摄影机才有这种特权目睹这种情感。

在《科斯塔.柏林故事》中,嘉宝扮演了贵族小姐伊丽莎白,在《没有欢乐的大街》中,嘉宝扮演忍饥挨饿的年轻姑娘格列特.罗姆福特,这位姑娘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肉体。事实证明,嘉宝把这个角色演得也同样完美无缺。

嘉宝的悲观和胆怯增强了她的演出效果。她年轻、懦弱、孤苦伶仃,在妓院的一幕中,她给人的印象是丧魂落魄,六神无主。这真是恰到好处,嘉宝的一张苍白而温和的脸永远像一枝在阴暗的街道上绽开的花朵,而又永远不会被玷污。在这部影片中,嘉宝也好似在试图传播一些剧情之外的情感,这种情感发自她的肺腑之中。她的嘴唇颤抖,眼睛转动,头向观众微颔——仿佛她正在向坐在黑暗中的观众演讲。

出自对这部戏的女主演嘉宝的深刻了解,这部影片中有一个根据斯蒂勒的建议安排的场面——就是拉皮条的女人说服她购买一件皮大衣的那个场面。那位拉皮条的女人瓦列斯卡.格尔特在通往妓院的楼梯下经营一个化妆品商店,那里展销皮大衣。这个女人被突如其来的享乐世界和轻佻生活所迷惑,她想要过享乐生活,而这种生活就表现在这件闪闪发亮的皮大衣上。她一心讨价还价……嘉宝在妓院里生动自然,楚楚动人,充满生活意味。

同时在两位导演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嘉宝负荷过重,她终生所患阵发性心神不定和失眠症,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对当过百货公司售货员和当过模特儿的历史,嘉宝只字不提,她甚至连演出过《流浪汉彼得》一片也没有提起。

闲暇无事中,斯蒂勒和嘉宝一起去拜访摄影大师阿诺德·靳特。这次会见也是嘉宝一生中一次大的转折。会见是由大都会歌剧院的瑞典籍演员马塔·赫德曼安排的--他和靳特过从甚密,并且非常欣赏靳特拍摄的照片。那天,嘉宝半开玩笑地对靳特说:"如果您能在什么时候为我拍摄几张照片的话,我将感到十分荣幸。 "

"为什么要等'什么时候'呢?"靳特当即回答说,"我这就给您拍,它将证明您确实在我这里待过。"

嘉宝对这样体贴的恭维报以微笑,但认真地说:"不,不,不行。您瞧我这身衣服,还有我的头发今天也梳得很不满意。"靳特说:"这都无关紧要。我感兴趣的是您这双眼睛以及您与众不同的额头。"

于是,靳特为嘉宝拍了将近一个小时的照片,有特写镜头,有半身像,这些照片都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十多个著名明星的总和

有声影片使好莱坞在意识形态、衣着举止、生活方式等方面成为世界领导者。嘉宝任何最细致的动作,因其难能可贵,都会立即被加以传播,也会不可避免地被渲染夸大。

有一次,嘉宝由于照顾导演,破例违反了她那一成不变的下午五时整一定离开摄影棚的惯例,多工作了25分钟。此事马上通过电讯传遍全球,就如同某国君主宣布了一项大赦令一样。一位评论家说,“她代表了我们十多个著名明星的总和。”她那举世无双的独特的气质和风格,使好莱坞对她着了迷。

葛丽泰·嘉宝

这部影片中聚集了许多第一流的明星,如琼.克劳馥、里昂纳尔.巴里摩尔、约翰.巴里摩尔、华莱士.皮雷和刘易斯.斯通等,嘉宝如何能根据合同条款单独署名呢?解决办法是她第一次在银幕上仅用“嘉宝”二字。

《大饭店》放映后立即取得极大成功,尽管嘉宝在片中扮演的角色戏不多,断断续续的,并且琼.克劳馥将片中那个牺牲色相以求高升的速记员表演得也十分出色,但嘉宝仍然不失为影片的主宰。

嘉宝在影片中喃喃低诉,“我这一生从来没有感到这么的疲乏。”突然她倒在地上,蜷缩在那薄如蝉翼的芭蕾舞裙中。

嘉宝于1940年11月20日签订了拍摄新片《双面女人》的合同,该片没能让嘉宝充分表现她对人性的理解和宽恕,影片中描述一个妻子为了教训她那走入歧途的丈夫以使他从此对她忠贞不渝,她假扮成自己的孪生妹妹,勾引了他。嘉宝一并扮演了两个角色。

嘉宝在她这最后一部影片中曾说,“在这个苛刻无情的新世界里,再也没有我的一席之地了。”米高梅公司花了14000美元加拍了一场戏,表现男主角道格拉斯如何眼睁睁地陷入这场暧昧行动之中。然而《下午报》依然评论,“影片的邪恶之处在于它表现出对文化道德的肆意破坏。”

嘉宝

早在1932年嘉宝有一句经典的独白:“让我一个人静一会儿。”《牛津名言词典》里不但收录了嘉宝的这句名言,并且注明了是出自嘉宝之口。

前期的那些艳妇的形象是对她的才华和特质的践踏,但是那些烂片却因为有了嘉宝的出现而被人们记住和有了价值。直到后期的那些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性形象才真正符合她的身份,她就是安娜.卡列尼娜,她就是玛格丽特——有着崇高心灵的伟大女性才是真正的嘉宝。

嘉宝有四部电影——《安娜—克里斯蒂》、《罗曼史》、《茶花女》、《妮诺奇卡》——曾获得奥斯卡提名,但都未曾得奖。嘉宝最令人赞叹之处是她脸上焕发出一种安详、皎洁、纯净而又透澈的光芒。她独具几乎非人间所有的禀赋——力量、尊严和光辉。嘉宝的表演格外优美,具有非凡的创新精神与活力。她为人们勾画了一个无尽的想像和思索的空间。正如著名导演克拉伦斯.布朗所说,“她一次都没得奖,可她永远是银幕上最不朽的女人。”

茶花女剧照

她是美的抽象 是诗人们梦幻中的美,她就像一座冰山,却蕴藏着岩浆一样火热的情感。她是银幕上的女神,是那个年代唯一的超级巨星,她是这个世上最棒的隐形人,她享受着孤独。除了能在银幕上见到她之外,人们很少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嘉宝。

嘉宝逝世于1990年4月15日,这位自“哈姆雷特以后最忧郁的斯堪的那维亚人”静静离世,那双蓝色的美丽眼睛遂成无穷追。[2] 

银幕生涯的开始

1905年,葛丽泰-洛维萨-格斯塔夫森,也就是后来的嘉宝,出生于瑞典斯

嘉宝在美国演出的第一部电影《洪流》(TheTorrent,1926年)之中便是女主角,影片初映就打破票房纪录。

真正让嘉宝在银幕上大放异彩的影片,是她赴美后之后的第三部电影《肉与魔》(FleshandtheDevil,1927年)。嘉宝在片中扮演一个专门诱惑人的美女。她跟片中男主角、当时好莱坞最受崇拜的风流倜傥小生约翰.古尔伯特在幕前和幕后发展了一段微妙的男女关系,成为好莱坞有史以来宣传最大的罗曼史。

但无疑,嘉宝是被当作一个荡妇化身出现在银幕上。尽管《肉与魔》让观众和评论家都赞不绝口,但从一系列影片中,我们看到嘉宝扮演的一个又一个在今天看来十分荒唐的荡妇角色,只会卖弄风情。好莱坞从不考虑如何把她完美无瑕的外表与她扮演的角色协调起来:她的脸上放射着诗的光芒,她扮演的角色也应该富于诗意;她是天生的戏剧演员,也应该让她演出话剧。结果,她扮演的都是伤风败俗、历史龌龊的愚蠢女人的形象,目的是戏弄诚实的男子,最后使她身败名裂。

辉煌和终结

剧照

重回好莱坞以后,嘉宝拍摄了一系列优秀影片,使嘉宝在影坛的地位扶摇直上,成为上世纪20年代后期的首席女星。1930年,嘉宝演出了她的第一部有声电影。仅仅是因为“嘉宝说话了”,人们蜂拥而至观看电影。一位影评家形容嘉宝的声音有如深沉粗哑的女低音,具有难以置信的咏叹调般魔力。

从默片进入有声片不但没有使嘉宝遭到淘汰,反而使她的表演艺术更上一层楼,嘉宝主演的《大饭店》(GrandHotel,1932年)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安娜.卡列尼娜》(AnnaKarenina,1935年)和根据小仲马名著改编的《茶花女》(Cavnille,1937年)使她两度获得纽约影评协会最佳女主角奖。很多影评家赞誉嘉宝所扮演的玛格丽特,是一次“优秀而令人难忘的演出”。她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将一个垂死的名妓塑造得血肉丰满,从而奠定了自己一代影后的地位。《瑞典女皇》则是嘉宝电影生涯的高峰,她将人物的尊严、魅力和洒脱都传达得出神入化。嘉宝本人也最喜欢自己所饰演的这一角色。

在踏入影坛17年之后,一直以演出悲剧扬名世界的嘉宝“笑了”,但影迷们显然更喜欢那样忧郁的嘉宝。在第二部喜剧片失败后,她再也没有接受片约,时年36岁。1949年,她作出了一个不可更改的决定:永不再拍电影!

50年隐居生活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嘉宝离开好莱坞,纽约市区买了一套有7间房的公寓,独自一个生活。她把所有7间屋子都布置得很雅致。嘉宝大部分时间都呆在房子最里面的一间小屋里。墙上挂着一排色彩艳丽的亚夫伦斯基的油画和一幅罗伯特.德洛内的抽象画。

1990年4月16日,嘉宝因肾病死于纽约。

令人绝望的美丽

嘉宝

与嘉宝合作过的所有导演与摄影师都说她是他们梦里的文艺复兴女神,说她有着过去和未来最美的眼睛。一个英国记者说:“她的脸是人类可以演进的终极。”连恶魔希特勒都热爱她主演的《茶花女》。但嘉宝说:“我要劝他休战,不然我就把他杀了。”在好莱坞,嘉宝是个异数。小偷们频繁光顾别的巨星豪宅,但,就从不去嘉宝家,据小偷们说———他们敬佩嘉宝。[2] 

我将一个人终了此生

出色的女子都是孤独的。瑞典国宝级同性恋导演斯蒂勒发现了嘉宝,带着她走向柏林,后又来到纽约……1928年,斯蒂勒死去,他临终时手里握的是自己和嘉宝初抵纽约时拍的一张相片。嘉宝说:“假如说我爱过什么人的话,那就是斯蒂勒。”嘉宝在拍《肉和魔》时,遇上了当时好莱坞的“伟大情人”约翰.吉尔伯特,他俩迅速坠入爱河———但吉尔伯特的每次求婚皆以失败告终。这个吉尔伯特到底等不及,遂与别人结婚去了。嘉宝知道后冷冷地说:“但愿他无比幸福。”最终,嘉宝在《瑞典女皇》中的那句著名台词一语成谶———“我将一个人终了此生”。

20岁的时候她初抵纽约,16年后,她告别了好莱坞回到自己的家乡,过起孤寂的隐居岁月。在她隐居的日子里,嘉宝竭力避开照相机的追踪,她总是穿着男式衣服,帽檐拉得很低,还戴着围巾和墨镜。她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朋友,如果他们中间有谁向新闻界透露她的行踪,她就立即终止同他(她)的交往。在一次难得的访谈中她说:“我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迷茫,失落而孤独。我笨拙,害羞,紧张,恐惧。这就是为什么我在自己身边筑了一道墙,并永远住在那道墙后面。”

她的一位密友透露说,在相识多年后,他去过一次嘉宝的家,发现墙上挂的油画都裹着一层粗布。他问嘉宝是怎么回事。她说:“因为我不在时我得把它们包起来。”他问她回来后是否把那层布拿掉。她说:“只拿两张画上面的布,除了你之外没有人来这里,而你也不用看这些画。你可以看外面裹的这层布。我不在这里时我不想让人看这些画。”

在她演戏时,她有权让导演、摄影师、演员和剧本作者服从自己的意志。有时我们在影片中发现她讲一些与故事情节无关的话,她好像独自一人,自言自语。但这些话比为她准备的全部台词还感人。或许我们没有必要去知道她到底要说什么,留在记忆里的嘉宝永远定格在《瑞典女皇》结尾的那一刻,她站在风中望着远方,目光似乎空洞却又好像拥有一切,只给世人一个惊艳却无法可解的传奇。[4] 

“哈姆雷特以后,最忧郁的斯堪的纳维亚人”

“安详公主”

“梦境公主”

“女神降临人间”

“最美的山茶花”

“默片皇后”

“瑞典的斯芬克斯”

1939 - Ninotchka (妮诺奇卡/异国鸳鸯) 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提名

1937 - Conquest (征服)

1936 - Camille (茶花女) 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提名

1935 - Anna Karenina (安娜·卡列尼娜) 获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女主角

1934 - The Painted Veil (神秘的面纱)

1933 - Queen Christina (瑞典女王/琼宫恨史)1932 - As You Desire Me (如你所愿)

1932 - Grand Hotel (大饭店)

1931 - Mata Hari (玛塔·哈莉)

1931 - Susan Lenox (残花复艳)

1931 - Anna Christie (安娜·克里斯蒂) 德语版

1931 - Inspiration (风流鉴)

1930 - Romance (罗曼史) 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提名

1930 - Anna Christie (安娜·克里斯蒂) 获奥斯卡最佳女角奖提名

1929 - The Kiss (吻)

1929 - The Single Standard (唯一标准)

1929 - Wild Orchids (野兰花)

1928 - A Woman of Affairs (女实业家)

1928 - The Mysterious Lady (神秘女人)

1928 - The Divine Woman (神圣的女人)嘉宝唯一失传影片,仅残存九分钟

1927 - Love (爱情)

1926 - Flesh and the Devil (肉体与魔鬼)

1926 - The Temptress (妖妇)

1926 - Torrent (激流)

1925 - Freudlose Gasse, Die (没有欢乐的街)

1924 - Gosta Berlings saga (哥斯塔·柏林的故事)

1922 - Luffarpetter (流浪汉彼得)

1921 - Lyckoriddare, En

1921 - Konsum Stockholm Promo

1920 - Herr och fru Stockholm

年份

地区

名称

导演

合作演员

1924年

瑞典

哥斯达·柏林世家

莫里兹·斯蒂勒

1925年

德国

悲伤的街道

乔治·威廉·派伯斯特

阿斯泰·尼尔森

1926年

美国

洪流

蒙塔·贝尔

1926年

美国

肉与魔

克拉伦斯·勃朗

约翰·吉尔伯特

1928年

美国

圣洁女

维克多·斯约史特洛姆

1929年

美国

雅克·费戴尔

1930年

美国

安娜·克里斯蒂

克拉伦斯·勃朗

1932年

美国

大饭店

埃德蒙·古尔丁

琼·克劳馥,约翰·巴里摩尔,华莱士·皮莱

1933年

美国

瑞典女王

鲁本·马摩里安

约翰·吉尔伯特

1935年

美国

安娜·卡列尼娜

克拉伦斯·勃朗

1936年

美国

茶花女

乔治·丘克

罗伯特·泰勒

1939年

美国

妮诺契卡

厄恩斯特·刘别谦

1941年

美国

双面夏娃

乔治·丘克

奥斯卡金像奖 Academy Awards

获奖

第27届(1955)荣誉奖

For her unforgettable screen performances. Greta Garbo was not present at the ceremony. Nancy Kelly accepted the award on her behalf.

提名

第12届(1940)奥斯卡奖-最佳女主角妮诺奇嘉 Ninotchka(1939)

第10届(1938)奥斯卡奖-最佳女主角茶花女 Camille(1936)

第3届(1930)最佳女主角安娜·克里斯蒂 Anna Christie(1930),罗曼史Romance(1930)[3-4]   

[责任编辑:kemi]
  • 分享到:
标签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热 门
明 星
高耀太 许亚军 朴春 张献民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徳井义実 布鲁思·麦勒 景冈山 雅克·拉兰德 阿伊·阿什顿 龙刚 李芳雯 谢伟才 胡军 蔡珩 史蒂夫·福里斯特 邱淑珍 阿诺德·科派尔森 1943-07-29 郑州市 由浩熙 1914-12-18 花甲 约翰·泰莱尔(II) 少年捡手铐铐自己 今来古往 Morton 让·本奎 王梓轩 董春辉 莫妮卡·贝鲁奇 梅丽尔·斯特里普 隔世情缘 布莱恩·奥斯丁·格林 1963-12-15 谢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