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星百科 > 明星百科 > 正文

徐汇区

橙山网(www.csnd.net)2015-03-11

[摘要] 徐汇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的西南部,北以长乐路、华山路、兴国路、淮海西路、凯旋路,与静安区、长宁区接壤;东以瑞金南路、陕西南路与黄浦区比邻;并濒临黄浦江与浦东新区隔江

徐汇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的西南部,北以长乐路、华山路、兴国路、淮海西路、凯旋路,与静安区、长宁区接壤;东以瑞金南路、陕西南路与黄浦区比邻;并濒临黄浦江与浦东新区隔江相望,以徐浦大桥与其连接;西南以虹梅路、朱梅路、老沪闵路和华泾镇关港村,与闵行区分界;全境东西相距7千米,...

徐汇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的西南部,北以长乐路、华山路、兴国路、淮海西路、凯旋路,与静安区、长宁区接壤;东以瑞金南路、陕西南路与黄浦区比邻;并濒临黄浦江与浦东新区隔江相望,以徐浦大桥与其连接;西南以虹梅路、朱梅路、老沪闵路和华泾镇关港村,与闵行区分界;全境东西相距7千米,南北相距13千米。徐家汇是上海市西南部的城市副中心。徐汇是较早基本完成旧区改造的中心城区之一。区内有著名的交通大学,以及徐家汇天主教堂等人文深厚的建筑。

徐汇区境内铁路、航道、立交、高架道路纵横交错,是市中心进出闵行、奉贤、浦东新区、金山、青浦等区和江、浙、闽、赣、皖等诸省的交通要道。[1] 徐汇区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现代生物医药、纳米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区工业电子信息业和生物医药业发展的产业规模。徐汇区地处市区西南部,东经120.26度,北纬31.12度,总面积54.76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50.94平方千米,水域面积3.82平方千米。

据史料记载[2] ,明末文渊阁大学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在肇嘉浜和李氵从泾两水汇合处附近建立农庄别业,从事农业实验和著书立说,并与意大利人、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合作,开创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先河。嗣后,徐氏家族世代汇居于此,遂称为徐家汇,区名由此而得。

区境在唐、五代、宋时属华亭县,元、明、清时属上海县。清宣统二年(1910年),属上海县,分属上海城、法华乡、漕河泾乡。民国 3年( 1914年),法租界第三次扩张,今肇嘉浜路以北、华山路以东、陕西南路以西、长乐路以南地域划入法租界范围,其余地区分属北洋政府管辖的法华乡、漕河泾乡和法租界。民国16年(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设上海特别市,区境分属沪南区、法华区、漕河泾乡和法租界。抗日战争期间,华界先后属日伪上海市大道政府、督办上海市政公署和上海特别市政府管辖,分属南市区、沪西区,另有法租界。民国 33年(1944年),属上海特别市管辖,分属第四区、第七区、第八区(原法租界)。抗日战争胜利后,区境属上海市第七区(常熟区)、第八区(徐家汇区)、第二十六区(龙华区)。民国 36年(1947年)取消区的序号,直称常熟区、徐汇区、龙华区。

1949年5月24日区境解放。1950年 6月,成立常熟区人民政府和徐汇区人民政府。1956年 3月,常熟区与徐汇区合并为徐汇区。1964年 5月,闵行区划归徐汇区。1982年 4月,原闵行区建制恢复,从徐汇区划出。1984年 9月,上海县龙华镇和漕河泾镇划属徐汇区。1990年末,辖有天平、永嘉、湖南、新乐、枫林、徐镇、斜土、漕北、宛南、田林、长桥、虹梅 12个街道和龙华镇、漕河泾镇。1991年对原湖南、新乐、宛南、漕北4个街道行政区域进行调整,撤销上述4个街道办事处,建立新的漕溪北路街道和湖南路街道办事处。1992年7月,上海县龙华乡划归徐汇区。1994年3月,对原徐镇、天平、永嘉、枫林、漕北5个街道行政区域进行调整,撤销上述 5个街道办事处,建立徐家汇街道和新的天平路街道、枫林路街道办事处。1998年5月,龙华乡撤乡建镇,易名为华泾镇。2001年2月,龙华镇和漕河泾镇撤镇建街道。2004年,配合铁路上海南站建设和管理,完成漕河泾、龙华、长桥、康健新村、凌云路5个街道行政区域调整工作。

截至2013年12月,徐汇区辖有湖南路、天平路、斜土路、枫林路、徐家汇、田林、虹梅路、康健新村、长桥、凌云路、漕河泾、龙华12个街道和华泾镇;有居民委员会304个。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1007亿元,增长7.8%。2012年末户籍人口91.69万人,2012年末常住人口111万人。

截至2013年12月31日,徐汇区辖12个街道、1个镇,3上海市中心扩大图

徐汇区位于上海市区西南部,北纬31°12′,东经120°26′。东以成都北路、延安中路、陕西南路、肇嘉浜路、瑞金南路与黄浦、静安毗连,东南隔黄浦江与浦东地区相望,南以淀浦河、西以虹梅路与闵行区为邻,北以长乐路、淮海西路与静安、长宁两区接壤。是青浦、奉贤、松江、金山等郊县进入市区的咽喉,又是通往浙、闽、赣、皖等省的要道。[4] 

区境地处上海市地貌区的碟缘高爽地中部、江南水网地带,为低平冲积平原的组成部分。地表自然坡度小,都在高潮位之下。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土地沉降。肇嘉浜路以北的部分地面海拔高程在2.5~3米之间,低洼处在2.5米以下。境内曾是水陆运输和货物集散地之一。有道路150多条;有大小河流100多条。

气温
  年平均气温15.5℃。冬季1月份平均气温3℃左右.夏季8月份平均气温27.5℃左右。据记载,徐家汇极端最低气温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1月19日的零下12.1℃,极端最高气温为2013年8月7日的40.8℃。徐家汇地区四季分明,平均气温在10℃以下为冬季沾2℃以上为夏季,两者之间是春、秋季。

风向
  冬季常受来自蒙古高原西北季风的影响,寒冷干燥,风速较大,夏季多来自太平洋洋面的东南风。3月和9、10月为季风过渡时期,多东北风,全年西南风最少。

降水
  降水量夏季多于冬季,春季又超过秋季。全年无特别干旱季节,年平均降水量为1143.1毫米,月平均降水量以12月的38.5毫米为最少。民国4年12月曾全月无雨。每年6~7月梅雨期雨量集中,降水量最多。清光绪元年(1875年)6月降水量多达491.9毫米,暴雨主要降于夏秋季,冬季降雪时间短暂。积雪也不深,冰雹的次数和数量都极少。

雾霜
  境内水汽充沛,空气中凝结核多,风速小,雾日较多。据徐家汇气象台测得每年平均雾日约43天,最多为民国19年有93个雾日,最少为清光绪二十七年有3个雾日。在1~5月和10~12月的风小无云夜晚和早晨易出现雾天。境内地势平坦,易受寒潮影响,寒潮来时气温急剧下降,产生霜冻,危害初春和晚秋农作物。平均初霜日为11月20日,平均终霜日是4月24日,全年平均霜期约125.4天,无霜期约240天。

灾害性天气
  遭受灾害性天气侵袭主要是热带风暴(台风)、龙卷风、暴雨、冰雹等。台风多在7、8月袭沪,6、9月次之,平均每年约有两次。民国4年7月28日台风以每秒44米的最大风速,将徐家汇观象台风信仪吹折。1949年7月24日夜台风,暴雨袭沪,灾情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区境肇嘉浜以南房屋倒塌、损坏665间,受灾户达501户2389人,死亡85人,受伤或致病者40余人。1956年的12级台风把徐家汇天主堂1米多高,重约400公斤的钢制十字架吹断,龙卷风常在夏秋之间出现。1962年9月6日晨,龙卷风直扑龙华,擦过龙华塔向西北疾卷,拔起电线杆、房屋,给庄稼和人畜带来很大损失。暴雨主要降于夏、秋季。1963年9月13日,龙华降暴雨246.7毫米。1969年8月5日,龙华降暴雨204.4毫米,其中1小时最大降雨量为71.2毫米,曾出现过15分钟内降雨47毫米的记录,致使部分地区积水成灾。区境内出现冰雹次数与数量均极少,据清嘉庆年间《松江府志》载:“雍正元年癸卯(1723年)夏四月八日,大雨雹,大者重五十斤,自龙华至闸港,毙一人,伤者无数”。[4] 

1953年12月28日起,境内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私营米店全部改为国营粮食公司代销店。1954年3月和9月,又先后实行食油和棉布、食糖定量供应。从此,粮、油、糖、布的批发市场均由国营商业全部占领。在此同时,对境内私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以国营商业逐步替代私营批发商业,并与私营零售商店建立了批购、经销、代销等业务关系。

1956年,全区私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在市各国营商业专业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了31个行业区店,对合营商店派驻了公方代表。个体小商店和摊贩除少数转入国营或合营商业外,也分别组成合作商店或合作小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撤并过多,经营过于集中的做法。

1959~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全市不得不对严重匮乏的主副食品和部分日用品实行凭票、凭证、计划供应。1962年起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通过恢复部分城乡集市贸易,调整零售商业网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等措施,市场供应逐渐好转。“文化大革命”期间,商业人员思想被搞乱,服务质量下降,经营管理混乱,行业特色消失。加上供应网点收缩,集贸市场全部取缔,市场供应再度紧张。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改革开放方针,经过放权让利,拓宽国营商业购销渠道,扶持企事业单位经商,发展集体商业和个体摊贩,开放各类集贸市场等一系列改革,区内商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990年,全区零售服务门店由1978年的1200家增加到300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5.6万人;网点使用面积由1978年的22.35万平方米增加到31.17万平方米;区属商业企业(含服务业)销售总额由1978年的4亿元左右上升到17.59亿元(含区属部分工厂、企事业单位自营商业)。列为上海市商业中心之一的徐家汇商城建设已初具规模,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5] 

2012年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80.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6%。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39.76亿元,下降2.1%。全年商品销售总额实现2470.55亿元,增长12.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5.40亿元,增长10.1%。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85.61亿元,增长11.5%。徐家汇商圈继续推进业态调整和品牌升级,商圈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56亿元,增长0.3%。港汇广场仍是商圈销售的亮点,全年实现销售额34.85亿元,增长10.3%,其品牌结构的优化调整带动徐家汇商圈销售明显增长。

解放后,通过接管官僚资本和没收隐瞒日敌资产企业等措施,建立国营工业企业。对私营企业,采取委托加工、计划定货、统购包销等形式,向他们提供原材料和信贷资金,帮助克服困难,恢复和发展生产。1954~1956年,对私营企业主要以公私合营形式分批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对个体手工业主要以合作社(组)形式实现合作化。60年代前后,调整工业门类结构,进行经济改组,一批小厂合并联合或并入中型企业,发展电子、仪表等新兴工业和以出口为主的工艺美术工业。与此同时,在里弄生产组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街道工厂,区属部门工业也开始发展,区属工业初具规模。“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常生产秩序被打乱,由于广大干部职工对错误路线的抵制,工业生产仍有所发展。

1978年以后,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通过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利润留成制度、两步利改税;逐步配套改革,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改革奖金制度;调整和改革所有制结构,在保持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集体经济,适当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建立中外合资、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在原漕河泾微电子工业区的基础上,建立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

1990年末,境内共有工业企业646家,职工24万多人,当年工业总产值达114.38亿元,比解放初2.6亿元增长43倍,居全市第三位。解放初以小型轻纺工业为主的格局,已发展成为具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以电子、仪表为主要门类的新兴工业。[6] 

解放前,财政由国民党市政府统一管理,区无专门机构。税收由市直接税局常熟区办事处、市货物税局第六管理区、市财政局马当区复兴西路分征所、沪西区徐漕分征所分别征收。

解放初,区内税收由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的市税务局和财政局分别征管。1950年3月,市货物税局建立徐家汇区稽征处。同年5月,成立徐家汇区工商业税普查分会,负责普查新开和漏报的纳税单位。6月,市税务局建立地方税徐汇区稽征所,负责区地方税征收。8月,成立市税务局常熟区、徐汇区分局。1952年9月,常熟区和徐汇区政府分别建立财政科。1956年3月,两区合并为徐汇区人民委员会财政科、市税务局徐汇区分局(简称区税务分局)。1959年,区财政科和区税务分局合并,1962年10月,财政与税务机构分设,恢复区财政科。1970年1月,再度合并。197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徐汇区办事处与区财政、税务部门合并。1972年成立徐汇区财政局革命委员会。1978年2月,财政与银行机构分设。1978年11月起,恢复区税务分局建制,对外挂区财政局和区税务分局两块牌子,内部为一套领导班子。1950年8月~1990年底,区财政累计收入56.06亿元,支出8.78亿元。区财政累计收入中税收占57.65%。[7] 

2012年徐汇区经济总量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06.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8%,增幅与上年同期持平(见图1)。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71.40亿元,增长0.6%;第三产业增加值835.19亿元,增长9.3%,占全区GDP的比重为83.0%。

同年既2012年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97.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0%。完成区级财政收入109.08亿元,增长9.0%。全年完成税收收入286.00亿元,增长9.3%。现代服务业、商业、房地产业、工业四大行业税收占税收总量的比重达到91.3%。其中现代服务业完成税收110.47亿元,增长9.3%;商业完成税收56.61亿元,增长5.3%;房地产业完成税收54.18亿元,增长4.6%;工业完成税收39.80亿元,增长36.0%。全年区级财政支出125.40亿元,增长5.1%。[8] 

境内金融业,解放前夕有8家银行机构,23家当铺。解放后,对私营金融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合并成立公私合营银行区办事处。典当业成立公私合营区小额质押贷款处,1966年机构撤销,并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徐汇区办事处。1990年底,境内共有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徐汇区办事处、中国银行上海市淮海支行等4家银行机构,3家城市信用社,1家保险公司区办事处。[7] 

港汇广场

区内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的群众,信奉伊斯兰教,但境内无清真寺,也无教会组织。老年穆斯林约40人,经常去沪西清真寺和南市小桃园清真寺参加宗教活动。

民国时期,区境内已有回、满、蒙等少数民族。1953年常熟、徐汇两区合计有少数民族12个、1208人。解放后,少数民族生活安定,社会地位日益提高。1990年,全区少数民族增至34个、5613人。少数民族同胞在各自岗位上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10] 

1949年6月3日,分别成立常熟、徐家汇区接管委员会民政股。1950年6月,成立常熟、徐汇两区人民政府民政科。1956年3月,两区合并后成立徐汇区人民委员会民政科。区民政工作贯彻“上为党分忧,下为民解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指导居民委员会工作,开展拥军优属、灾难救济、社会福利、社会行政管理等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民政机构被撤销。1977年10月,区民政科重新恢复,1978年5月改为区民政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政工作作为“政权建设、社会保障和行政管理的一部分”,其管理和服务范围日益深化和扩大,充实和发展了新的工作内容。1985年起,发展了社会福利生产事业,加强了对居民委员会工作的指导。1990年,增设了社会团体登记和老年人、妇女、儿童保护等机构。同年底,全区民政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有47801人。[11] 

城区市容环境整洁有序。全面完成以“七路二隧”、滨江公共开放空间一期等徐家汇夜景

完成衡山路、淮海路、武康路、高安路等208条道路的整治,整治车行道面积183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积52万平方米。完成198条道路人行道设施整治,共计八类设施1283处、七类设施246处,其它设施542处,残留障碍物50处,指路牌1034块;更换城市道路路名牌1525块。完成天钥桥路、零陵路、天平路、康健路、汾阳路、丰谷路积水点改善工程6项,完成交通小改小革8处。完成17条道路的架空线入地工程,其中电力架空线10.5公里,信息架空线24公里。疏通下水道547103米,清捞窨井24302只,清捞茄莉33869只,出泥12568.49立方。完成5条小市政道路、公共弄堂实施整修,解决弄堂小路道路市政设施年久失修、缺损等。

幽静马路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加大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完善医疗流程,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行全程诊疗一次收费服务模式,社区基本药品实现零差率,市民就医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区公共卫生中心、市八医院门急诊大楼建成投入使用。为7万余名儿童接种了麻疹强化免疫疫苗。全区按户籍人口计算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106.26/10万。

徐汇,得名于明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他曾在此从事科技活动。从此徐汇成为上海开埠以来中西科技交流的发源地之一。徐汇科技创新氛围浓厚,科技企业蓬勃发展,科技园区生机盎然。

徐汇区科技资源丰富,区域内有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科学院等科研院所 118 所,国家级新兴技术开发区——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也坐落区内。徐汇区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三大新兴技术产业。加快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形成了“三区三园 ”建设布局,即徐家汇科技密集区、大学产业园、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光启园、华泾工业区、华东理工大学产业园。

徐汇区境内共有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枫林校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徐汇校区、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等高等院校 10 余所。区内集中了中山医院、儿科医院、肿瘤医院、五官科医院等著名医疗机构,每千人病床数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上海图书馆、上海大舞台(上海体育馆)、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交响乐团、上海体育场等文化、体育设施和组织都坐落在徐汇区。

区域内百余所科研院所和高校,成千上万的科技人才,以及科技发明的累累硕果,正在与徐汇区雄厚的综合实力相结合,转化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前进的新动力。繁华徐家汇

科技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徐汇软件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和各类产业化基地都吸引了大量科技企业入驻。徐汇软件基地还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软件园,并以此为核心带动了徐家汇的软件产业群。徐汇区现已成为科技创业者的乐园。

民营科技企业迅猛发展。区域内的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新产品徐汇滨江整体图示

科技在徐汇。徐汇区有大量的科技人才。通过组建徐汇区工程师协会、技术中介协会、软件协会等,大大激活和推进了学会的工作。评选和颁发了两届徐光启科技奖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

西式高级住宅

解放后,人民政府提倡国民体育,强调体育为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境内广大职工参加体育运动热情高涨。

50年代初即兴建球场30多处,成立球队100余个。学校体育更是全面展开,运动水平提高甚快。

1957年,区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推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设施市、区两级并建,市属风雨操场、划船俱乐部、跳水池相继“落户”徐汇,区属网球场、运动场、射击场、游泳池也先后建成开放,并接管了绿灯等3个网球场。

1956年起,就组织市、区两级少年网球训练,开展国际网球运动交往和承办国际、全国比赛,“徐汇网球”名闻网坛。

60年代初,受国民经济困难的影响,适当收缩群众体育的规模。常熟游泳池、运动场创办体文结合的“音乐茶座”、“体育大世界”等新颖别致的活动,既增收节支,又丰富了市民体育生活。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群众体育又趋活跃。“文化大革命”期间,体育场馆被迫停止开放和训练,体育事业遭受严重损害。“文化大革命”后,群众体育再度兴起。

1979年后,体育向社会化发展,先后创建单项和综合性协会17个。同时,在区属场馆中试行“半企业化”,1980年在全市率先实现经费自给。业余训练向厂队挂钩、厂校联办的社会化方向发展,并注重科学选才、科学育才,市、区先后建立了体育科研所和科研组。培养输送李月明、夏嘉平、李斐等一批优秀运动员。

80年代,全区体育场馆设施普遍充实,还新建了徐汇区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训练基地和徐汇游泳馆,市属上海游泳馆、上海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等一批现代化体育设施和专业院所也建造或移址境内,形成了大型先进体育设施集中、举办国际和全国重大比赛频繁、体育训练和体育科研配套的体育中心区域。[13] 

黄道婆墓

龙华古寺、古塔,是徐汇区历史文化和观光旅游的象征。古老的龙华寺,是上海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佛教丛林,保持着宁代“伽蓝七堂制”,显示其完整的规模。龙华古塔雄姿依然,灯光浑映之下晶莹剔透,宛如仙境。规模宏大的龙华旅游城应运而生:白墙青瓦的江南民居风格建筑物,融合廊桥、古戏台、牌坊、曲水、垂柳、桃花、龙壁、碑亭,洋溢着浓郁民俗风情,荟萃宗教文化、历史文

衡山路街衢,则浓缩着近代上海历史。昔日显赫的洋房,大都名人已去,故居犹在。一个世纪的喧闹在这里凝固,现代都市的脚步变没有尺扰这方宁静。衡山路梧桐冠盖如云,街头的灯光、建筑物的饰灯、美丽怡人;路边的茶馆、酒吧,各式风味餐厅,以其富有人情味的氛围吸引着中外游客。

早在二十世纪90年代初,徐汇区就先后恢复和创办了龙华庙会、迎新春撞龙华晚钟、上海桂花节、牡丹花卉节等四大旅游节庆活动。节庆活动热闹新厅,跳跃着都市旅游激越的音符。四百多年历史的龙华庙会的古风古俗,每年农历三月三在龙华古镇举行,成为江南地区的庙会之冠。上海桂花节每年中秋前后在遍植桂树的桂林公园、康健园举行,游园赏桂是最吸引人的节目。

黄道婆,阮玲玉,宋庆龄,马相伯,姚明,杜淳,左溢,胡歌,金莎。

[责任编辑:kemi]
  • 分享到:
标签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热 门
明 星
雅克·拉兰德 景冈山 许亚军 邱淑珍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谢伟才 阿伊·阿什顿 张献民 布鲁思·麦勒 徳井义実 胡军 高耀太 蔡珩 朴春 李芳雯 史蒂夫·福里斯特 阿诺德·科派尔森 龙刚 香菇 雅蠛蝶 1987-11-15 剩下 玛利亚·施奈德 清原郡 斯科特·德瑞克森 1926-12-18 1976-10-04 杰西•艾森伯格 波伏娃 副校长 清水富美加 1967-07-24 杜宇航 中村真理 娜萍 黄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