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星百科 > 明星百科 > 正文

兰州大学

橙山网(www.csnd.net)2015-03-11

[摘要] 兰州大学(Lanzhou University),简称兰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国家“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

兰州大学(Lanzhou University),简称兰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国家“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成员...

兰州大学(Lanzhou University),简称兰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国家“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成员,设有研究生院,是一所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兰州大学创建于1909年,其前身是清末新政期间设立的甘肃法政学堂,是甘肃近代高等教育开端之标志,开启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先河。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5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1952年,被确定为国家十四所综合性大学之一。2001年,教育部与甘肃省政府签订省部重点共建协议。2002年和2004年,原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兰州大学。

截至2014年4月,学校校园面积3807亩,建有6个校区,有2所附属医院、1所口腔医院;下设32个教学系部,开办91个本科专业;有本科生18912人,研究生10425人;有在职教职工4285人,专任教师1986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427人、副教授等副高职883人。[1] 

1909年(宣统元年),奉部令改法政馆为法政学堂,划归甘肃提学使司主管。法政学堂由提学使王新桢迁设于兰州城内西大街(即前佛照楼旅馆,今兰州市工商联合会后面),委派堂长,添派职教员,招集讲习科一班,学员额定为一百名。

1909年2月5日,清政府学部同意将甘肃法政馆改为“甘肃官立法政学堂”,由提学使司主管,颁发“甘肃法政学堂关防”,性质为高等学堂。学堂地址移至城内西大街,编制定为监督、正副提调、庶务长、文书案卷兼关防管理各1人,学监4人,会计1人。

1909年7月,法政学堂完成再次迁址,迁于城内西大街,为兰州大学历史上的第四个校址。

1909年9月17日,1909年8月出版的《甘肃教育官报》载道“甘肃官立法政学堂成立”,并公布升允扎《准学部咨凡法政实业学堂皆归提学使司管理文》。

1909年10月,原法政馆的官班学员14人毕业。

1910年8月,招收法政别科一班。[2] 

1912年2月24日(民国元年二月二十四日),陕西革命军发动起义,甘肃保皇势力出兵围剿,消耗了甘肃库存,提学使司王新桢札至法政等学堂,通报甘肃提学使司教育总会及议长议绅商议,决定本年度甘肃省只办存古学堂一所学堂,暂时停办优级师范学堂、文高等学堂、法政等学堂与农矿学堂四所学堂。

1912年2月26日,邓宗、王之佐、幕寿祺、水梓等28人集会于甘肃法政学堂,提出三条决议:一、选代表4人会见长庚,要求宣布共和;二、停止攻陕;三、采用民国年号,西历纪年;长庚见大势已去,甘肃终于3月19日宣布共和。

1913年3月,蔡大愚任法政学堂校长兼教务主任。

1913年4月,甘肃省选出第一届国会议员,参议员11人。众议员14人,法专教师王鑫润为参议员。

1913年6月,法政学堂结束后,蔡大愚筹划改组法政学堂为“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校舍定于兰州西关萃英门旧举院内,利用科举时代之至公堂、观戏堂为教室。

1913年7月,讲习科与法政别科同时毕业,至此法政学堂结束,法政专门学校启用“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关防”。

1913年10月17日,经教育司批准,法政专门学校将校址迁入省城西关原清朝贡院内原农业,矿物学堂的校舍,并接收了全部校产。后来又批准巡警学堂校舍归属法专,为兰州大学校址的第五次变迁。 兰州大学发源地 —— 至公堂

1913年12月,教育部任蔡大愚为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校长。

1915年9月,经教育科调查,甘肃法政专门学校办理情形与部令符合,准于正式承认甘肃法专办学合格。

1917的1月13日,司法部司法总长张耀曾发布司法部第一号布告,认可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等全国七所法政学校。

1918年,全国专门以上学校成就展览会评定,甘肃法政专门学校名列乙等。

1920年5月7日,为反对卖国的二十一条,法政专门学校等学校学生在曹家巷左公祠集会,会后示威游行,沿街宣传,呼吁团结起来,取消二十一条,主要口号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取消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等。

1921年7月,法政专门学校成立校友会,制定校友会会章。

1923年5月9日,法政专门学校与兰州华英中学、省立一中、法专、农校、工校、女师七校、各小学学生四千余人召开大会,二万余市民参加的声势浩大的大会,要求北洋政府废除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收回旅顺、大连、青岛,维护祖国领土主权独立与完整。之后连日举行游行,进行爱国主义宣传、致电各方、强烈要求废除卖国条约,并推选代表见督军、省长,传达群众爱国要求。各校学生发动全省抵制日货,警告商界不得再运销日货,发起成立“甘肃全省学生联合会”组织。

1925年7月15日,奉冯玉祥令,甘肃省政府主席刘郁芬批准将甘肃省立五族学校,更名为甘肃省立中山学院,是1928年成立的兰州中山大学的一个来源。

1928年,甘肃省立中山学院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

1931年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全国各地除广东中山大学外,一律取消“中山”二字。兰州中山大学遂更名甘肃大学。

1931年5月,甘肃大学更名为“省立甘肃学院”。

1944年3月,改为国立甘肃学院。

1946年,在原基础上成立“国立兰州大学”,由教育部委任辛树帜筹办,并为校长。上任之前,辛校长先赴全国四处网罗人才、图书、设备,奠定了今日兰州大学系科基础。其所募图书,数量超过当时甘肃图书馆,历史学家顾颉刚赞誉:“卓然西北巨藏矣”。[2] 

1949年,兰州解放。辛树帜校长率兰州大学迎接解放,兰州大学完整地回到了新中国人民手中。其后,奉人民政府教育部令,全国各地学校一律丢掉居首的“国立”、“省立”等字样,国立兰州大学更为兰州大学,沿用至今。

1953年,西北艺术学院文学系并入。被确立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

1954年,医学系分出,成立兰州医学院。

1959年,原北京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江隆基奉调入主兰州大学,成为校长。

1965年,南开大学核物理系、放化专业并入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

1996年,首批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国家在“九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高校。

2001年,进入“985工程”建设行列,教育部与甘肃省政府签订省部重点共建协议,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支持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高校之一。

2002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并入兰州大学。

2004年11月18日,兰州医学院重新并入兰州大学,学校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

2009年,兰大迎来百年校庆。国家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祝贺兰州大学建校100周年,并寄予厚望;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莅临百年校庆庆典,并发表讲话。[3] 

截至2014年4月,学校有在职教职工4285人,有专任教师1986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427人、副教授等副高职883人,博士生导师449人,两院院士9人,千人计划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8人,青年拔尖人才计划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人才129人,甘肃省教学名师19人,甘肃省领军人才82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8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6个。[1]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兰州大学官网)[4] 

化学合成与化学生物学

涂永强

青藏高原和中东亚干旱区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研究

陈发虎

复杂环境与介质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力学

周又和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兰州大学官网)[5] 

多场耦合跨尺度复杂系统及其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的研究

周又和

干旱农业生态系统研究

李凤民

植物多重抗逆的分子学机理

黎家

半干旱气候变化研究

黄建平

多肽药物

王锐

天然产物合成化学

翟宏斌

多场控制的磁电功能材料与器件

薛德胜

草地农业系统耦合与管理

侯扶江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兰州大学官网)[5] 

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钱伯初、王乃昂、周又和、王希隆、包国宪[4] 

截至2014年4月,学校下设32个教学系部,其中2所附属医院、1所口腔医院,开办91个本科专业。[1]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兰州大学官网)[6]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兰州大学官网)[6] 

质量工程

兰州大学博物馆

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6个):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历史学

局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1个):大气科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历史学[7]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4个):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8]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环境地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个):吸收国外优秀教学资源培养草业科学人才模式研究、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中国教育在线官网)[11]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兰州大学官网)[12] 

地球系统科学教学团队

王乃昂

理论与应用力学创新性人才培养教学团队

周又和

草业科学专业教学团队

南志标

基础理论与实验能力双高型化学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王春明

大气科学专业教学团队

王式功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兰州大学官网)[5] 

教学成果

截至2014年4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13]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兰州大学官网)[13] 

截至2014年4月,学校有8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2个省级重点学科;有2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1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4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中国高校之窗官网)[14] 

应用经济学

民族学

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史

数学

物理学

化学

地理学

大气科学

地质学

生物学

生态学

力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草学

临床医学

公共管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中国博士后官网)[15]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2年10月兰州大学研究生院网)[16] 

盘旋路校区图书馆(积石堂)

榆中校区新图书馆(昆仑堂)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兰州大学官网)[17] 

榆中校区将军院

人文社科研究

该校2013年获得的成果有《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自然—社会环境与贫困危机研究:以甘肃省为例》、《西北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分析与实证研究》。[18] 

以上为部分科研数据,该校各科研平台详细科研成果请参考资料[19] 

自然社科研究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兰州大学官网)[20] 

学术期刊

《兰州大学学报》

逸夫科学馆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是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北京大学“中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HSCCD)和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21]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是由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被国外美国《化学文摘》(CA)等数据库和国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中国数字化期刊群》、《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药学文摘等多家大型数据库和检索系统作为来源期刊。[21] 

《草业学报》

由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主管,中国草学会和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共同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英国CABI文摘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21] 

《草业科学》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草学会和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共同主办,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文核心期刊”(北大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期刊”,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学期刊文献数据库、英国CABI、《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电子期刊服务(CEPS)数据库的固定源期刊。[21] 

馆藏资源

兰州大学地标:兰州大学图书馆

王寒松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兰州大学官网)[23]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兰州大学官网)[24] 

秦大河

中科院院士,原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徒步跨越南极第一人,中国获得国际环境奖第一人

葛墨林

中科院院士,物理系毕业

涂永强

中科院院士,化学系毕业

冯绳武

地理学家

郑国锠

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

丑纪范

大气科学家、中科院院士

李吉均

自然地理与地貌学家、中科院院士

邝宇平

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

吕忠恕

植物学家,中科院院士

王德基

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

王景尊

水文地质学家 中科院院士

刘有成

有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

朱子清

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文魁

有机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耀祖

分析化学家,中科院院士

段一士

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

叶开沅

力学家,工程院院士

钱伯初

量子力学专家,工程院院士

汪志诚

物理学家,科学院院士

陈庆益

中国著名的数学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陈文源

中国著名的数学家,皇家科学院院士

郭聿琦

中国著名的半群专家,工程院院士

徐躬耦

核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

秦晖

清华大学教师著名知识分子,历史系毕业

何明峰

著名农村问题专家,著名知识分子,经济系毕业

李晓西

著名经济学家,经济系毕业

许志永

著名知识分子,推动收容制度终结者之一,法律系毕业

顾颉刚

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赵俪生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

杨伯峻

著名语言学家

张云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杨继钢

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公司总经理。化学系毕业

祝晏君

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历史系毕业

张知彬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局长。生物系毕业

苏荣辉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副局长。化学系毕业

任建新

中国化工集团总经理。经济系毕业

成都地奥集团药物研究所所长,总裁助理。化学系毕业

纪宗安

暨南大学副校长。历史系毕业

刘向兵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生物系

沈伟国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化学系毕业

李廉

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数学系毕业

甘晖

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中文系毕业

王水汀

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数学系毕业

沈愉

北京工商大学校长。数学系毕业

董文杰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地理系毕业

张人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地理系毕业

刘人怀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暨南大学校长

詹文龙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现代物理系毕业

吴云东

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

姚檀栋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长。地理系毕业

王陇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卫生部副部长。兰州医学院毕业

郑晓静

中科院院士,原兰州大学副校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舒红兵

中科院院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生物系毕业

周绪红

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前任校长,现重庆大学校长

屠国华

原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物理系毕业

谢玉杰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院长。历史系毕业

薛勇彪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生物系毕业

姜标

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所长。化学系毕业

周定文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地理系毕业

黄庆

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物理系毕业

林西平

原江苏工业学院院长。化学系毕业

马巍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孟自芳

中科院兰州地质研究所所长

马海州

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所长

邓友全

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所绿色化学中心主任

周述实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孙祁祥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石毓智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毕业

水均益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

封新城

新周刊主编。中文系毕业

胡亚权

《读者》杂志社前主编。地质地理系毕业

乌力吉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化学系毕业

郭振玺

中央电视台广告经济中心主任兼经济频道总监。管理系毕业

王同业

央视新闻评论部焦点访谈三个制片人之一。管理系毕业

效存德

参加“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的兰大学子

陆浩

原甘肃省委书记,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化学系毕业

张学忠

原四川省委书记,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文系毕业

杨利民

原内蒙古党委副书记,中央纪委驻交通部纪检组组长

姜建初

最高检察院副检察长。法律系毕业

贠小苏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经济系毕业

郜风涛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党组成员。中文系毕业

刘立军

甘肃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历史系毕业

李淑芬

宁夏自治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经济系毕业

江亦曼

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化学系毕业

侯云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系毕业

邵克文

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历史系毕业

刘鸿庥

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原贵州省副省长。中文系毕业

苏志希

甘肃省人大原副主任。物理系毕业

王锐

中共甘肃天水市市委书记,历史系毕业。

孙兆林

辽宁省葫芦岛市委书记。化学系毕业

肖庆平

甘肃白银市委书记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

火荣贵

甘肃省武威市市委书记。历史系毕业

余斌原

四川省眉山市委书记。兰州大学金属物理专业毕业

吴岩峻

中共三亚市委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市政府党组副书记

侯云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系毕业

翟亚军

深圳市质量协会秘书长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兰州大学官网)[25] 

标识形状

1、由同心两个圆构成。

2、内圆中上方为兰州大学图书馆图样,下方为“1909”字样。

3、外圆中上方为汉字“兰州大学”字样,下方为英文 “兰州大学”字样。

标志释义

1、标志主体为兰州大学图书馆正面视图,恰似一个展翅欲飞的鲲鹏,寓意兰州大学面向21世纪的腾飞。

2、图书馆主体部分宽厚庄重,表示兰州大学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宽厚的基础;塔楼挺拔峻峭,象征兰州大学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和向上、奋进的力量;三个台阶表示兰州大学完整的办学体系(学士、硕士、博士)或高等学校的三项功能(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1909”为兰州大学建校的年份。

3、外圆中上方为汉字“兰州大学”字样,表明兰州大学是中国的大学;下方为英文“兰州大学”字样,表明兰州大学是一所向国际开放的大学。

将图书馆作为标志的主体有以下考虑

1、图书馆事业是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国家文明的窗口;图书馆是汲取知识的源泉,知识创新的殿堂。
  2、兰州大学图书馆是兰州地区原有的四个标志性建筑之一(其余三个为兰州白塔、黄河铁桥、兰州饭店)。
  3、兰州大学图书馆造型庄重、典雅、优美,其塔楼的挺拔之姿给人一种向上、奋进的力量。
  4、兰州大学图书馆的形状已被历代兰大人所认同,且作为兰州大学的象征被广泛应用于宣传品。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兰州大学官网)[26] 

校训:自强不息 独树一帜

兰州大学校训昭示了学校与时代同发展,与民族共命运,所走过的一百年风雨。一代代先贤和兰大人栉风沐雨,筚路蓝缕,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坚守在祖国的西部,走出了一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创建高水平大学的特色之路,形成了兰州大学特有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而校训则是这种文化和精神的集中体现。

“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指引莘莘学子要传承学校优良传统,光大兰州大学精神,自强自立,顽强拼搏,敢为人先。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中国高校之窗官网)[27] 

兰州大学校歌

西北的青年莫要再耽延,

割断我们长衫抛却我们浪漫。

大时代的使命奔临在眼前。

大踏步冲出潼关,看一片漫天的烽烟。

仅凭舌尖怎能扫荡那凶焰,

挥起铁拳才能还我河山。

甘肃的青年莫要再迟延,

捣碎我们花冠停止我们歌筵。

大时代的担子紧压在两肩。

乘长风冲上青天,望一眼卷世的狂澜。

仅凭笔尖弱小怎能保全,

拼着血汗大同实现何难。

校歌确定时间:1938年(兰州大学当时为甘肃学院)

校歌释义:

校歌创作于1938年,已经传唱了70多年,展现了兰大学子以天下为己任、勇担国运的英雄气魄和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时值抗战初期,战火逐渐烧到中国西北边陲,军民奋起抵抗揭开兰州保卫战的第一页。兰州大学校歌通过广大师生的传唱,很快响彻西北,在阴霾的天空和血腥的环境中树起兰州大学的猎猎战旗,凝聚师生,鼓舞抗战斗志,弘扬学术传统,坚持办学不辍,为我国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自强不息”的兰大精神化作了抗战时期西北青年学子的向往、追求和憧憬,也成为一代又一代兰大学子心中最温馨的集体记忆和共同语言。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月兰州大学官网)[28] 

[责任编辑:kemi]
  • 分享到:
标签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热 门
明 星
雅克·拉兰德 邱淑珍 胡军 李芳雯 阿伊·阿什顿 高耀太 朴春 张献民 蔡珩 许亚军 阿诺德·科派尔森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徳井义実 史蒂夫·福里斯特 布鲁思·麦勒 谢伟才 景冈山 龙刚 1991-07-19 山东济南章丘 布莱利 泰莉·哈切尔 少帮主 东光县 尼科莱·金斯基 尤金·麦卡西(III) 当事人 艾拉妮丝·莫莉塞特 爱德华·罗德里格斯·莫格秋 看来 前姑嫂:窦颖与王菲 美眉 女他 1986-01-08 节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