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星百科 > 明星百科 > 正文

普通话

橙山网(www.csnd.net)2015-03-09

[摘要] 普通话(Mandarin)即现代标准汉语、中文。是现代中国共同语,是中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通

普通话(Mandarin)即现代标准汉语、中文。是现代中国共同语,是中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通行于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及海外华人华侨间的共通语言。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

普通话(Mandarin)即现代标准汉语、中文。是现代中国共同语,是中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通行于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及海外华人华侨间的共通语言[1]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采集地。

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是新加坡四种官方语言之一,也是联合国六种官方工作语言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定地位。

普通话在中国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称谓:大陆官方(包括港澳):普通话;台湾官方:国语;东南亚华人:华语;学术界:现代标准汉语;

普通话是针对规范化来说的。普通话同时又是中国法定的全国通用语言。它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包括民族自治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

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语言。之所以这样,主要由以下原因[2] :

一、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主要是考虑到我国北方方言覆盖我国70%的人口(汉族的75%),北方地区的汉族以及少数民族多数能够使用北方方言进行交流;

二、普通话糅合了大量的少数民族词汇,尤其是以北京地区的语音和词汇,包容多民族语言,如胡同(蒙古语)、车(蒙古语)、磨蹭(满语)等,这些都融入日常用语之中;

三、普通话语音是各民族语言的最大公约数。相比南方方言来说,普通话没有较难发的因素(如清浊对立、入声等)。

因此,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是最优的选择。

商代

据记载当时先生均持中原雅音,直至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之所需,这也表示在很早以前人们都已经有了“雅音入市”共同的心愿就

隋代

最早能够找到的官方推广普通话政策在隋代。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由于当时中国北方地区长期在北方游牧民族统治之下,汉族习俗文化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心想恢复汉族礼乐的隋文帝做了很多恢复汉族文化的举措,其中包括命陆法言等编著《切韵》,审定比较经典、纯正的汉语。

唐代在《切韵》的基础上,制定《唐韵》作为唐朝标准音,规定官员和科举考试必须使用唐韵。

宋代在《唐韵》的基础上,制定《广韵》。后来由于《广韵》和当时的语音差别很大,南宋时代的刘渊又著《平水韵》。

元代将近百年的统治使得传统的汉人的礼乐风俗、语言文化发生巨大变化。因此,明太祖即位第二年(1369),以唐宋制度作为模范,恢复了科举制度,并立了儒学。明代以后,由于语音演变的原因中国北方汉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元代所编的《蒙古字韵》仅存十五韵,失去了传统汉语的特点;但是当时的语音距离唐宋的二百零六音韵体系甚远,明太祖误以为宋代的《广韵》是出于江浙一带。于是即位第八年,朱元璋命乐韶凤、宋濂参考典籍中的中原音韵和当时的南京话,编著《洪武正韵》作为官方韵书。《明史·乐韶凤传》记载:“八年,帝以旧韵出江左,多失正,命与廷臣参考中原雅音正之,书成,名《洪武正韵》”。因此,南京话也是官话的代表之一。《洪武正韵》在后世称为韵白,主要用于官方语言、官方文书、戏剧、说唱、评弹等地方[3] 。

满清入主中原,虽然定满语为国语,但全国通行的实为汉语,汉官多操明代官话,所以清朝官场上的官方语言,实际上是满汉双语制。满族人进入北京后学说汉语北京官话,又把自己的满语音韵和发音习惯、特色文化词汇带入自己的满式汉语,于清末形成满汉语言成分融合的京腔旗人话,使其成为现代标准北京语音的前身。北平音系的声调,为阴平、阳平、上、去之四声,而没有入声。

清朝时期,北京话正是这几者等结合的产物,北京话音调高,即受东北话影响,此外很多方言来自东北土话。清代北京话分文读、白读两种,文读是旧的标准音,接近南京话,读书人多用,但到了清后期,基本失传,只剩下了白读。清中期,随着对汉臣的倚重,且为提高办公效率,清宫上朝一律改用北京话,满语仍是国语,但不再充当官话。1728年,雍正皇帝确定北京官话为官方用语,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由政府主导的推广标准音。到清中后期,北方的大多数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等)都和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新官话靠拢,其影响已经超过基于《洪武正韵》的南京话,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最流通最广的语言。

到了19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受到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特别受到日本的影响。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后大力推广日本语的共同语,日本人把日本语的民族共同语叫做国语。国语这个词本来是中国古代一本书的名字,日本人把国语当做民族共同语的名称。19世纪末中国的文化生活发生很大变化,国语这个名词得到传播。1909年清政府把官话称为国语。1911年清朝学部通过《统一国语办法案》,以京音为准的官话为国语,取代原来满语的地位,并且准备加大力度推广。可惜的是,提出不到一年,清朝就覆灭了。

辛亥革命之后,国语这个词得到当时北洋政府的承认,成为民族共同语的称呼。但是,清王朝的覆灭使北京官话的标准音地位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因此,民国初期出现两场关于国语的争论。

1912年12月由蔡元培任总长的教育部成立读音统一会筹备处,由吴敬恒(稚晖)任主任,并制定读音统一会章程8条。规定读音统一会的职责是为审定每一个字的标准读音,称为“国音”。每个字的音素定下来之后,还要制定相应的字母来代表每一个音素。

当时来自北方直隶省的著名语言学家王照(“官话合声字母”的发明人)对于会员构成非常不满,指出江浙人占25人之多,其中来自无锡的就有5人。经过激烈争论,最后决定会议实行一省一票制度,而不是每个会员一票。当时对于一省一票制度争论也很激烈,来自江苏的汪荣宝声称,“若每省一表决权,从此中国古书都废了。”王照反问:“此语做何解释?”汪不语,王照接着质问:“是否苏浙以外更无读书人?”北方会员坚决要求每省一票,威胁说如果通不过就自行解散退出会议。最后在教育部代部长董鸿炜推动下,终于通过了一省一票制度。这个一省一票的制度是解读会议结果的关键。 该会从清代李光地的《音韵阐微》中选出一批比较常用的汉字,对每个字都用每省一个表决权、多数票决定的办法,在1913年审定了6500多个汉字的读音,又对”俚俗通行”的汉字和化学新字、度量衡译音字等600多个,同样审定了读音。这样审定的汉字读音用当时新制定的注音字母注音,称为“国音”。

国音统一会议终于在5月22日闭幕,由于会议期间争吵激烈,会议的议长吴敬恒在4月22日辞职,接任的王照也在5月7日后请了病假,临时由直隶的王璞主持会议。当时对于浊音和入声尤为激烈,江苏代表汪荣宝夸张地说:“南人若无浊音及入声,便过不得日子。”同样是江苏的代表、会议议长吴敬恒也语出惊人:“浊音字甚雄壮,乃中国之元气。德文浊音字多,故其国强;我国官话不用浊音,故弱”。会议过程中,对有争议的字音,以一省一票原则的多数票决定“国音”。整体来说,最后的结果还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同时吸收其他方言的语音特点(主要参考南京语音),如区分尖团音和保留入声。这次会议审定的汉字读音被后人称之为“老国音”。并从1918年开始推行。国语推行委员会常务委员钱玄同

1918年钱玄同发表《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号召“废孔学不可不废汉文”,提出以国语罗马字代替汉字的主张。1923年,钱玄同在《国语月刊》第一卷《汉字改革专号》上发表〈汉字革命〉长文:“我敢大胆宣言: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语决不能统一,国语的文学决不能发展,全世界的人们公有的新道理、新学问、新知识决不能很便利、很自由地用国语写出。何以故?因汉字难识、难记、难写故;因僵死的汉字不足以表示活泼泼的国语故;因汉字不是表示语音的利器故;因有汉字作梗,则新学、新理的原字难以输入于国语故”。紧随其后,一大批留过洋的知识分子,诸如蔡元培、黎锦熙、赵元任、林语堂、周辨明、许锡五等人,纷纷发表汉字拉丁化的文章,提出罗马字拼音的方案,掀起了“国语罗马字运动”的浪潮。 所谓国语罗马字,就是用26个拉丁字母表示汉语的声、韵、调。但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老国音”的比较复杂的语音成分就成了它的最大障碍。因此,主张国语罗马字的学者,要求简化语音,以比较简单的北京音为标准,修改国音,去掉“老国音”的尖音和入声等语音成分。

1920年国语推行不到两年就爆发一场当时名为“京国之争”(指京音和国音)的大辩论。问题的起因就在于国语标准音。支持国音和支持京音的分成两派。国音是主要“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京音是“纯以北京话为标准”。两派争吵非常厉害。于是张士一发表文章,主张“注音字母连带国音都要根本改造”,应“先由教育部公布合于学理的标准语定义,以至少受到中等教育的北京本地人的话为国语的标准”。这个主张得到许多人的支持,特别在南方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纷纷开会响应,甚至通过决议:“不承认国音,主张以京音为标准音”,“请教育部广征各方面的意见,定北京语音为标准音”。1920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马裕藻、周作人、刘复、钱玄同、胡适等人提出的议案《国语统一进行方法》,其中第三项为“统一国语既然要从小学校入手,就应该把小学校所用的各种课本看作传布国语的大本营,其中国文一项尤为重要”。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和江蘇全省师范附属小学联合会相继做出了定北平语音为标准音的决议,最後由“增修国音字典委员会”将国音确立了“以北平读法为标准音”,即“新国音”,并开始在全国学校推广。1921年,中华国音留声机片及国语留声机片先後发行,确定了国音声调。中华国音留声机片由王璞在上海发音,阴阳上去依北京声调,入声短而不促,仿自北京读书音。国语留声机片是赵元任在美国发音,上海商务印书馆制作发行,阴阳上去依北京声调,入声则为标准南京音。

“国语统一筹备会”成员胡适

1924年北京临时政府成立,章士钊任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反对国语运动和新文学,与以南京东南大学为中心的学衡派形成夹击国语运动与新文学运动的声势。钱玄同的学生魏建功在《国语周刊》上发表《打倒国语运动的拦路虎》一文。国音常用字汇

1928年钱玄同提出“请组织《国音字典》增修委员会案”。7月12日,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成立“国音字典增修委员会”,王璞、赵元任、钱玄同、黎锦熙、汪怡、白镇瀛等六人为起草委员,逐字审改《国音字典》,正式采用北平地方音编成《国音常用字汇》取代《国音字典》。后来1913年“读音统一会”拟定的国音就被修改为京音了。1932年根据新国音编纂的《国音常用字汇》由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在《字汇》的序言中又对国音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含义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即所谓以现代的确北平音标准音者,系指‘现代的北平音系’而言,“并非必字字尊其土音”。1935年,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改组为国语推行委员会,开始进行国语的全面普及和推广教育工作。1932年之後的国语广播,都采取了以《国音常用字汇》为标准的形式。1937年,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辞典《国语辞典》由黎锦熙、钱玄同主编、中国大辞典编纂处出版。

宣传标语

1949年主持教材工作的叶圣陶力主将小学“国语”科改称“语文”。

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规定:“所谓语文,应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讲解用的语言,仍用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不用方言土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初稿)》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再次强调:“教给儿童的语言必须是规范化的汉民族的共同语言。这种语言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推广普通话是小学语文科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一是词的声音。这首先要求依照普通话的语音进行教学;在方言区域须特别注意正音工作。”

在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将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正式定为“普通话”,并同时确定了它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文中提到:“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1955年11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出了《关于在军队中推行汉字简化、推广普通话和实现语言规范化的通知》。1955年11月17日,教育部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和各级师范学校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并补充了对普通话的定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4] ”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普通话”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广泛应用。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普通话标准音采集地。“普通话”中的“普通”二字有“普遍”和“共通”的含义,不采取国语这个叫法则是为了显示出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尊重。

1982年,吕叔湘在人民日报上呼吁推广普通话,提出“所有学校都应该是推广普通话的阵地”、“小学是推广普通话的重点”。

1990年国家语委明确以广东、福建两省和上海市作为南方方言区推广普通话的重点地区。

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广普通话”。1991年派出专门的调查组深入广东、福建的一些地区做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就两省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提出建议。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施行,确立了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

2014年9月21日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与河北省政府共同举办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重点活动在河北省滦平县举行。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李卫红透露,全国现在还有30%即4亿多人口不能用普通话交流。

今年是国务院确定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17周年。李卫红说:“17年来,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全国有70%以上的人口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95%以上的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中华民族几千年书同字、语同音的梦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但是,会说普通话的70%人口中,只有10%的人口可以用标准普通话顺畅沟通。”

普通话是以北京话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与会专家认为,推广普通话不是要人为地消灭方言,而是为了消除不同方言的隔阂,以利于社会交际。[5] 请说普通话

现代汉语词典

1950年8月,国家出版总署组建新华辞书社,着手编写《新华字典》,由钱玄同的学生、北大中文系主任魏建功主编。1953年出版的《新华字典》的注音体系和《国音字典》是一致的,在文白异读上,较《国音字典》来说更注重口语音。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成立了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国务院指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开始编纂《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是继三十年代《国语字典》之後最权威的现代汉语工具书。1956年普通话审音委员会成立,历经八年编成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及“续编”“三编”,1963年合并为《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总表初稿》,奠定了普通话语音规范的基础。1982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重新组织成立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开展了第二次普通话审音工作,以《总表初稿》为基础,形成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此表1985年12月由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视部联合发布,是普通话语音的现行国家标准,是普通话推广普及的基础依据。2011年10月28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建新一届普通话审音委员会成立。

每年9月第三周是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历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时间主题宣传口号:

1、第一届全国推普周主题:无。

时间:1998年9月13日—19日。

2、第二届全国推普周主题:“推广普通话,迎接新世纪”。

时间:1999年9月12日—18日。

3、第三届全国推普周主题:“推广普通话,迈向新世纪”。

时间:2000年9月10日—16日。

4、第四届全国推普周主题:“宣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大力推广普通话,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

时间:2001年9月9日—15日。

5、第五届全国推普周主题:“宣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大力推广普通话,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

时间:2002年9月15日—21日。

6、第六届全国推普周主题:“大力推广普通话,齐心协力奔小康”。

时间:2003年9月14日—20日。

7、第七届全国推普周主题:“普通话——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

时间:2004年9月12日—18日。

8、第八届全国推普周主题:“实现顺畅交流,构建和谐社会”。

时间:2005年9月11日—17日。

9、第九届全国推普周主题:“普通话——五十年推广,新世纪普及”。

时间:2006年9月10日—16日。

10、第十届全国推普周主题:“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时间:2007年9月9日—15日。

11、第十一届全国推普周主题:“构建和谐语言生活,营造共有精神家园”。

时间:2008年9月14日—20日。

12、第十二届全国推普周主题:“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构建和谐语言生活”。

时间:2009年9月13日—19日。

13、第十三届全国推普周主题:“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时间:2010年9月12日—18日。

14、第十四届全国推普周主题:“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时间:2011年9月11日—17日。

15、第十五届全国推普周主题:“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时间:2012年9月14日—20日。[6] 

16、第十六届全国推普周主题:“推广普通话,共筑中国梦”。

时间:2013年9月11日—17日。[7] 

17、第十七届全国推普周主题:“说好普通话,圆梦你我他”。

时间:2014年9月15日—21日。[8] 

汉语和其他地方言音系相比较,普通话音系比较简单,它的声母、韵母、声调,一般来说,比其他方言要少,因而比较容易掌握。

普通话语音的特点是:声母除舌尖后擦音r、鼻音n,m 、边音l 外,无浊音。韵母多复元音,鼻韵母有前后之分。另外,普通话没有声母的清浊对立没有入声(音节尾唯闭塞音p,t,k及演化出的喉塞音?),尖团合流(不分尖团),声调较少,调式简单。另外有轻声和儿化韵

与印欧语系相比,普通话语音有鲜明的特点:

1.音节结构简单,声音响亮。普通话中,一个音节最多只有4个音素,其中,发音响亮的元音占优势,是一般音节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一个音节内可以连续出现几个元音(最多三个),如huai(坏),而且普通话音节中没有复辅音,即没有像英语lightning(闪电)。俄语Встреча(遇见)那样几个辅音连在一起的现象。

2.音节界限分明,节律感强。汉语的音节一般都是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声母在前,韵母紧随其后,再带一个贯穿整个音节的声调,便有了鲜明的音节界限。从音素分析的角度观察,辅音和元音互相间隔而有规律地出现,给人周而复始的感觉,因而极便于切分音节。

3.声调抑扬顿挫,富有音乐性。普通话声调变化高低分明,高、扬、转、降区分明显,听起来就像音乐一样动听。

现代标准汉语的发音基本沿袭了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但各地标准略有差异。对汉语而言,单音节(单字)发音可分为声母、介音(韵头)、韵腹、韵尾、声调五个要素,而韵头、韵腹、韵尾又被合成称为“韵母”;超音节(词句)发音还存在连续变调等要素。直音和反切都是古代给汉字注音的方法。至一九二六年,产生了由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等制订的“国语罗马字”,曾由当时南京的大学院于一九二八年正式公布。接着,一九三一年产生了由瞿秋白、吴玉章等制订的“拉丁化新文字”。拉丁化新文字和国语罗马字是拉丁字母式汉语拼音方案中比较完善的两个方案,大大超越了它们之前的各种方案。现在这个汉语拼音方案吸取了以往各种拉丁字母式拼音方案的优点,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发展下来的。

依据注音符号的标音系统,其声韵系统共有21个声母、3个介母、13个韵母及不含轻声的四个声调。

依据汉语拼音的标音系统,其声韵系统共有23个声母(计入y、w两个半元音)、39个韵母(略同于注音符号中所有独用与结合韵母)和不含轻声的4个声调。

声母列表

双唇音

唇齿音

齿龈音

卷舌音

龈颚音

软颚音

清音

浊音

清音

清音

浊音

清音

浊音

清音

清音

鼻音

/n/
  ㄋ n

塞音

不送气

/p/
  ㄅ b

/t/
  ㄉ d

/k/
  ㄍ g

送气

/pʰ/
  ㄆ p

/tʰ/
  ㄊ t

/kʰ/
  ㄎ k

塞擦音

不送气

/ʦ/
  ㄗ z

/ʈʂ/
  ㄓ zh

/ʨ/
  ㄐ j

送气

/ʦʰ/
  ㄘ c

/ʈʂʰ/
  ㄔ ch

/ʨʰ/
  ㄑ q

擦音

/f/
  ㄈ f

/s/
  ㄙ s

/ʂ/
  ㄕ sh

/ʐ/
  ㄖ r

/ɕ/
  ㄒ x

/x/
  ㄏ h

边音

/l/
  ㄌ l

声母排列顺序

唇音

舌尖音

舌根音

舌面音

卷舌音

舌齿音

国际音标

[p]

[pʰ]

[m]

[f]

[t]

[tʰ]

[n]

[l]

[k]

[kʰ]

[x]

[ʨ]

[ʨʰ]

[ɕ]

[ʈʂ]

[ʈʂʰ]

[ʂ]

[ʐ/ɻ]

[ʦ]

[ʦʰ]

[s]

注音符号

汉语拼音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事实上,现在有许多年轻人(非北京官话)把翘舌组的音读成龈后音:[ʃ]、[ʒ]、[t͡ɕ]、[t͡ʃʰ]

现代标准汉语的基本元音如下:

不圆唇元音

前元音

后元音

闭元音

/i/([i])
  ㄧ i

/ɨ/([z̩ ~ ʐ̩])
  ㄭ-i

中元音

/e/([e ~ ɛ ~ œ])
  ㄝ ê

/ə/([ə ~ ɤ ~ ʌ])
  ㄜ e

开元音

/a/([a ~ ä ~ ɑ])
  ㄚ a

圆唇元音

前元音

后元音

闭元音

/y/([y])
  ㄩ ü

/u/([ʊ ~ u])
  ㄨ u

中元音

/o/([o ~ ɔ])
  ㄛ o

开口呼:无介音,开头为/a/、/o/、/ə/、/e/等元音(注音符号:ㄚ、ㄛ、ㄜ、ㄝ,汉语拼音:a、o、e、ê)。
  近代汉语根据介音把韵母分为四类,称为四呼,即现代标准汉语的韵母可由上表中七个元音(/a/、/o/、/ə/、/e/、/i/、/u/、/y/)与两个鼻音韵尾([n]、[ŋ])组合而成。其中,只有一个元音或者一个元音带一个鼻辅音的情况,该元音称之为韵腹,所带的鼻辅音称为韵尾。两个元音构成的韵母,则是开口度较大的为韵腹,韵腹前的元音称为韵头或者介音,韵腹后的元音称为韵尾。三个元音或者两个元音带一个鼻辅音,则中间的元音是韵腹,第一个元音是韵头,韵腹后的元音或鼻辅音为韵尾。

· 齐齿呼:以/i/作为开头介音(注音符号:ㄧ,汉语拼音:i)。

· 合口呼:以/u/作为开头介音(注音符号:ㄨ,汉语拼音:u)。

· 撮口呼:以/y/作为开头介音(注音符号:ㄩ,汉语拼音:ü)。

现代标准汉语使用到的韵母组合表列如下:

韵母列表

开口呼(无介音)

齐齿呼(介音[i])

合口呼(介音[u])

撮口呼(介音[y])

国际
  音标

注音
  符号

汉语
  拼音

范例

国际
  音标

注音
  符号

汉语
  拼音

范例

国际
  音标

注音
  符号

汉语
  拼音

范例

国际
  音标

注音
  符号

汉语
  拼音

范例


  元
  音
  韵
  母

[ɨ]

-i

[i]

i

[u]

u

[y]

ü

[ä]

a

[iä]

ㄧㄚ

ia

[uä]

ㄨㄚ

ua

[ǫ]/[ɔ]

o

[iǫ]/[iɔ]

ㄧㄛ

io

唷*

[uǫ]/[uɔ]

ㄨㄛ

uo

[ɤ]/[ɤ̝]

e

鹅*

[ɛ]

ê

[iɛ]

ㄧㄝ

[yœ̜]

ㄩㄝ

üê

[əɻ]/[ɑɻ]

er


  元
  音
  韵
  母

[aɪ]

ai

[iaɪ]

ㄧㄞ

iai

崖*

[uäɪ]

ㄨㄞ

uai

[eɪ]

ei

[ueɪ]/[uəɪ]

ㄨㄟ

ui

[ɑʊ]

ao

[iɑʊ]

ㄧㄠ

iao

[ɤʊ]

ou

[iǫʊ]/[iɔ̝ʊ]/[iəʊ]

ㄧㄡ

iu


  鼻
  音
  韵
  母

[än]

an

[iɛn]

ㄧㄢ

ian

[uän]

ㄨㄢ

uan

[yɛn]

ㄩㄢ

üan

[ən]

en

[in]/[iïn]/[iɪn]

ㄧㄣ

in

[uən]

ㄨㄣ

un

[yn]

ㄩㄣ

ün

[ɑŋ]

ang

[iɑŋ]

ㄧㄤ

iang

[uɑŋ]

ㄨㄤ

uang

[ɤŋ]

eng

亨的韵母

[iŋ]/[iɯ̈ŋ]/[iɤŋ]/[iəŋ]

ㄧㄥ

ing

[uɤŋ]

ㄨㄥ

ueng

[yʊŋ]/
  [iʊŋ]

ㄩㄥ

iong

[ʊŋ]

ong

轰的韵母

注释:

1. “知、蚩、诗、日、资、雌、思”等字的韵母称为“空韵”。注音符号以单独的ㄓ、ㄔ、ㄕ、ㄖ、ㄗ、ㄘ、ㄙ表示发音,如需特别表示韵母则写作“ㄭ”(),而汉语拼音则统一用 i 标示。

2. 北方腔调的现代标准汉语有儿化韵,注音符号会将“儿”字独立标音为ㄦ;汉语拼音作为韵尾的时候写成 r 且与前一字组成一个音节。

3. 汉语拼音将注音的ㄧㄡ、ㄨㄟ、ㄨㄣ等韵母写成iu、ui、un,其实际上为iou、uei、uen的缩写;例如:牛 niú、归 guī、论 lùn。其他缩写及改写规则请参考汉语拼音条目。

4. ㄧㄞ(崖)、ㄧㄛ(唷)韵字少;中国大陆将ㄧㄞ并入ㄧㄚ ia 而不用,台湾仍继续使用,但目前仅限于崖和睚两字。详见教育部国语字典。

5. ㄜ(e)韵母在一些地方(如北京)通常读作双元音[ɯ̯ʌ]。

亦有分析指出,假如去掉一些感叹词(例如“哦”、“诶”),并将介音视为独立音素,则现代标准汉语只会剩下五个([a]、[ɤ]、[i]、[u]、[y])、六个(如果将空韵分析为独立的闭央不圆唇元音[ɨ])、三个(去掉[i]、[u]、[y]),甚至两个([a]、[ə])元音,变得与一些西北高加索语言,例如阿布哈兹语、尤比克语一样。

现代标准汉语中,只有平声有阴阳分立,没有入声,因此除轻声外共有四个声调:

调序

调名

调值

注音符号调号

汉语拼音调号

备注

1

阴平

˥˥

55

¯

2

阳平

˧˥

35

ˊ

ˊ

3

上声

˨˩˦

214

ˇ

ˇ

调值214为全上声,21为半上声。台湾的国语多半为21。

4

去声

˥˩

51

ˋ

ˋ

现代标准汉语在读词句时,字的发音会有一定的变化,例如变调、轻声、儿化。

变调

现代标准汉语发音时,字和字连起来发生字调与单字音调不同的现象,叫做变调。变调一般出现在下列情况:

上声的变调

如果上声字后面接着非上声字,亦即阴平、阳平、去声和轻声前,且该上声字不处于句末、不处于被强调状态时,常读作半上声21。

当两个上声字连读时,第一个字的声调变得接近阳平。许多人将其与阳平35合并。

例如“老鼠”,两字音调都是上声,但发音若阳平、上声,和“牢鼠”的读法相近而不相同。

当三个上声字连续时,则比较复杂,要分析具体情况。

当词语首二字是双音节,而第三字是单音节时,首二字都变调。如“保管好”,发音若阳平、阳平、上声。

当词语首字是单音节,而尾二字是双音节时,首字变成21,第二字变如阳平。如“总保管”发音若半上声、阳平、上声。

“一”和“不”的变调

在去声音节之前,“一”读阳平声,如“一定”。

在非去声音节之前,“一”读去声,如“一天”、“一年”、“一起”。

在词语之间,“一”读轻声。但表示序数时或其他情况下,“一”都读原本的阴平声。

“不”只有在去声音节前才变调为阳平声,如“握不握得住?”“不”即为阳平声。在词语之间,“不”读轻声。

“七”和“八”的变调

现代标准汉语中,“七”和“八”在去声字之前需要变为阳平。例如,“七月”“八拜”等词。但随着时代发展,年轻一代变调的人数越来越少。中国大陆2005年出版的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已经删去了“七”和“八”变调的内容。但部分讲解现代汉语的书籍有所保留。现在的年轻人几乎很少会在去声字前读为阳平。读为阳平普遍被认为东北官话的象征。

轻声

现代标准汉语发音时,某些字音失去了其原有的声调,而变得轻而短促的现象,叫做轻声。

口腔运动操
  增强口腔吐字,咬字器官唇、齿、舌、腭、颊的力度和控制口腔运动操。
  (一)面部按摩,即用双手顺序延眼睛四周,额头,两鬓,双耳,口腔四周进行按摩→面部生热精神放松,鼻腔通道通畅,口腔肌肉松弛自如的目的。
  (二)开口练习:身体端坐,两目平视,用右手轻抵下颌,做开口练习,做时感觉像打哈欠一样,切忌用力往下开口,要感觉颈部的后拽力量,目的发好a,o单韵母。
  (三)撮口联系,做单韵母i,u,ǖ的连续发音动作但不出声,注意力量主要用在ǖ上,作此训练可增强口腔的力度和控制使用。
  (四)舌头联系,即通过舌头往外伸,向里卷,左顶,右顶及沿门齿外周的转动训练吐字器官舌头的顶,卷,弹,吐的力量及灵活性。
  难点音(二)
  zh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发音时气带不颤动,舌尖翘起来顶住硬腭,堵住气流通道,然后舌头在原来的地方往前慢慢一移,路出一道窄缝,气流从这道窄缝中挤出来。
  ch送气,当舌头离开硬腭时,有显著气流跟随着。
  sh舌尖后清擦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舌尖向前硬腭翘起时,不和硬腭接紧,留着一条缝气流从缝间挤出来。
  r是舌尖后浊擦音,发的时候声带颤动。
  z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声带不颤动把舌尖放在下齿背的上端,用舌面的最前端抵住上齿背,闭住气流通路,然后舌面的前端缓缓离开上齿背,现出一道空隙,气流从空陷中出来。
  c送气
  s舌面前端接近上齿背。
  难点音练习
  n:哪、奴、奶、闹、能、您
  l拉、铃、来、列、搂、罗
  f发、房、奋、佛、风、法
  h海、欢、好、画、还、坏
  j江、机、家、街、景、金
  q青、球、取、前、恰
  x先、西、香、新、凶、修
  zh赵、中、朱、专、庄、追
  ch产、吵、车、陈、冲、出
  sh沙、蛇、筛、省、双、书
  z栽、怎、增、宗、资
  c猜、擦、参、仓、策
  s撒、三、桑、松、思
  难点音(三)
  an(uan )发a(舌面前、低、不圆唇 )后,抬高舌位前伸,舌尖顶住上牙龈,软腭下垂,让气流从鼻子里出来。一定注意把舌头放在上牙龈的位置不要松动和后缩。
  比较n作声母时,舌尖和上齿龈马上就分开。
  in i→抬高舌位,舌尖抵住上齿龈不要松动。n→in
  en e→~→en
  ang 先发a→舌根后缩→让气流从鼻腔出来。
  an,ang比较:
  ① —n舌尖抵住上齿龈,—ng舌根尽力后缩
  ② —n上下门齿相对,口形较闭,发—ng门齿较远口形较开。
  难点音(四)
  ong “u”→“ng”→ong
  iong “i”→“u”→ “ng”→iong
  难点音(五)
  开口呼ai,ei,ao,ou
  口腔又达到小,从开到闭,感到声音往向送前长后短,前强后弱,前紧后松。
  齐齿呼ia,ie,iao,iou
  发音先定好口型,舌位,上齿要适当用力,展辅两个嘴角,咬住i的音位,在逐渐打开口腔,放低舌位到主要元音a,o前短后长,前弱后强。
  合口呼ua,uo,uai,uei,
  发音先定好u的口型,双唇收敛,小圆唇,满口用力,然后向主要元音过渡,收住尾音。
  声调
  声调就是汉语每个音节用于声音的高低,升降,曲直而产生的差别,这种不同的调子,就叫声调。普通话的声调分四类。它起纯正字音,区别词义的作用。
  第一声 起音高平莫低昂,气势平匀不紧张
  第二声 从中起音向上扬,用气若起逐渐强
  第三声 上声现降转上挑,降时气稳扬时强
  第四声 高起直送向低唱,强到弱时要通畅[9] 

北京话、大陆普通话、台湾国语、中华民国国语、新加坡华语、马来西亚华语等在语音、词汇等方面有少许差异。要注意的是北京话并不属于一种标准语,因为它是未经整理和标准化的北京城区方言。以上的几种标准语都是以北京话这种方言为基础来进行标准化的产物。

语音方面,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普通话发音图谱

国语的情况与之相似:老派国语、新派国语都是被视为标准的;华语的情况则有些不同。学习普通话及口音的有无与出身地域与教育程度有相当关系。不标准的普通话古称“蓝青官话”,蓝青即是暗指发音夹杂方言口音。

标准口音和非标准口音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以普通话为例:

最严格定义的“标准口音”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发音。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大陆绝大多数汉语使用者,包括许多播音员,其普通话都是带有口音的。但事实上,许多人普通话的发音方式和口音用词上偶尔违反了“中国国家语言文字标准”。

明显受方言或其它语言影响的普通话,一般都会视为带有口音。例如,声调系统与普通话声调系统差异过大,或有过多的字发音不准。但台湾地区的取音不同与中国大陆,如垃圾,中华民国国语文读“乐色”、“ㄧㄞˊ yai2”,大陆普通话读“拉机”、“牙”。

官话内部的方言,使用时完全不影响交流。而这些方言是否被视为带有口音的标准普通话,则因人而异。例如,通常所称的“京味”、“东北味”普通话,实际上是北京方言和东北官话。

主条目:眷村黑话和繁体中文#地方用语

台海两岸在某些习惯用语上,经过长时间的隔绝,也有某些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中,有些是因为台湾调国语保留了1949年以前在大陆所使用的一些语汇,而这些语汇在中国大陆则由于种种因素而不再使用,或者是比较少使用。比如说,“里长”(相等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村长”,在中华民国,里和村为相同等级的行政区域,而中国大陆没有这种行政区域。以下括号内均为中国大陆替代用词)、“邮差”(邮递员)、“车夫”(台湾与港澳地区只会对非机动的陆上运载工具的驾驶员才称车夫,已成为旧时代语汇,如今使用或含贬义)、“佣人”、“次长”(中华民国文官体制,次长约略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副部长)、“级任教师”(班主任)、“学艺股长”学习委员)等,这些词语都是1949年以前的常用词,也继续在国语中经常使用。但是,中国大陆则是使用反映新社会关系的一些词语来替代它们。 “先生”、“小姐”、“太太”、“老板”、“男士”、“女士”等1949年以前的常用称谓词语,中国大陆在1979年改革开放以前,一般也不常使用。

台湾国语与普通话的词汇相比,台湾国语的词汇除了融入部分日语、福佬话或客家词语外,还有一个特点是保留较多的古语词,如“定谳”。台湾国语词汇另一个特点是,保留一些1949年前使用的词语继续指称某一群体的人。由于,国民政府迁台后,在各地成立许多眷村,各省或帮派间词汇亦有少部份成为台湾国语的词源,例如条子(警察)、马子(女性,女友)。台湾亦出现很多国字头的词语,如国乐、国文、国中、国字、国立等,其“国”字可能代表:国民、民国、国家、中华民国或著是汉族的传统文化。

同样地,中国大陆由于共产主义体制下重视“人民当家做主”,故名称多有“人民”字样,如人民路、人民警察、人民医院、人民公社(已废除)、人民公园等。大陆又因为60年间特别的历史原因出现了许多名词,如“武斗”,“知青”,“老三届”,“自卫反击战”,“下海”,,然而这些用法在1980年之后渐渐减少,同时一些1949年前的旧称呼重新出现。现今的大陆网络事件也造就许多新词汇,如“欺实马”,“草”,“羊叫兽”等名词。

此外,两岸对新名词的不同译名也是词汇差异的一大来源,特别是在于新出现的科技等词汇上。港台多称“原子笔”,在中国多称“圆珠笔”。虽然大陆和台湾在20世纪中叶分隔后交流较少,然而由于大陆与香港并未隔绝,香港还是有相当多的词汇引入中国南方,如广东也是称为原子笔。这种现象在198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术语的不同而更加明显。

同样使用简化字的中国大陆和新加坡等地,也存在一些用词习惯的不同。正体中文的文献如果仅在文字上转换为简化字形式,根据规范的要求,通常还不算作简体中文。如今,“现代标准汉语”的三个名称正好体现地方用语的不同,如“普通话”(中国大陆、港澳)、“国语”(台湾,港澳则为非官方叫法)、“华语”(新马)。

以上的差异用词,一般使用时,合的趋势,例如台湾的台独及台港两地的反对互联网审查制度人士渐渐使[5] 用河蟹一词;又如“粉丝”是对追星族、球迷、影迷的统称;等等诸如此类,都是在二岸三地自一九八〇年代开放接触与交流之后,文化呈现融合之势。

[责任编辑:kemi]
  • 分享到:
标签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热 门
明 星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谢伟才 胡军 阿诺德·科派尔森 朴春 蔡珩 张献民 史蒂夫·福里斯特 徳井义実 李芳雯 龙刚 许亚军 高耀太 阿伊·阿什顿 景冈山 雅克·拉兰德 布鲁思·麦勒 邱淑珍 氏木毅 收藏品 房产 男粉 保罗·斯科菲尔德(I) 在台 iphone6 访日 克里斯·佩珀勒 空港洞 1971-01-13 1983-05-18 埃德·斯克莱尔 洪锡天 明尼阿波利斯 訾女士 竹内凉真 秦奋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