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星百科 > 明星百科 > 正文

华中科技大学

橙山网(www.csnd.net)2015-03-10

[摘要] 华中科技大学(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华中大,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国家“985工程”、“211工程”、“2011计

华中科技大学(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华中大,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国家“985工程”、“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重点建设高校、中管副部级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

华中科技大学(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华中大[1] ,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国家“985工程”、“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重点建设高校、中管副部级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千人计划”入选高校,是21世纪学术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七校联合办学、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成员,是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共建医学院的十所院校之一,是拥有国家实验室和国家大科学中心的四所大学之一,是被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SME)授予“大学领先奖”的两所中国大学之一,入选《Nature》评出的“中国十大科研机构”,被称作“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

学校主校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喻家山麓、东湖之畔,同济校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航空路。学校前身分别为1952年院系调整中设立的华中工学院(后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1907年德国医师埃里希·宝隆博士创立的上海德文医学堂(后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1898年洋务派领袖张之洞建立的湖北工艺学堂(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三校在2000年5月26日合并组建为全新的华中科技大学。

截止2014年4月,学校有本科生32449人,研究生2283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445人、硕士研究生16392人,有各类留学生1745人[2] 。

查谦老院长在华中工学院成立大会上讲话

1952年11月,中南行政委员会所属文化教育委员会召开高等教育计划会议,决定在武汉新建三所工科院校---华中机械学院,中南动力学院和中南水利学院。

1953年1月,由中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发文,正式成立三院联合建校规划委员会,武汉大学查谦教授任主任委员。

1953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决定将筹建中的华中机械学院、中南动力学院合并为一校,撤销中南动力学院的建制,机电互补,命名为华中工学院。由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原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4所大学的机械系全部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以及华南工学院机械系的动力部分、电机系的电力部分合并组成;设机械制造工程、金属切削工艺及其工具、汽车、内燃机、水力动力装置、热能动力装置(热力发电厂设备)、电机与电器、发电厂配电网及电力系统8个本科专业,金工、铸造、汽车修理与维护、发电厂配电网及电力系统4个专修科;同时,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成立,查谦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刘乾才、朱九思为副主任。

1953年9月11日,建校工程在武昌喻家山南麓破土动工。同年10月15日,华中工学院成立大会和开学典礼在武昌举行。

校园

1955年9月,汽车专业并到长春汽车拖拉机工程学院(原吉林工业大学前身,现吉林大学前身之一)。

1957年,恢复汽车、内燃机等专业。

1958年,汽车、拖拉机、内燃机等专业整体调整到新组建的武汉工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前身之一)。

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

1966年至1976年,“文革”初期,由于军宣队指挥长刘昆山、学校副校长朱九思等人的努力,实现三个“没有”:学校主要领导人没有变、师资队伍没有散、科研教学设备没有滥,教师、干部受伤害较少。

1971年,武汉机械学院停办,部分专业和300多名教职工并入华中工学院。

原华中工学院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70年代末80年代初,先后设立了激光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微波技术等一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理工结合的技术学科专业。

1979年,第一个文科研究机构——中国语言研究所成立。

1984年,已开设包括理科、文科、工科和管理学科的4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新型综合性大学的基本轮廓,初步实现了以工为基础,理、工、文、管相结合向综合化发展的目标。

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当年招收研究生181人。原华中理工大学

1984年4月,首批试办研究生院(共22所)。

1988年1月,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

1988年、1992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评选,获国家特等奖1种,国家级优秀奖7种,部级一等奖18种。

1989年、1993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获国家特等奖1项,国家级奖3项,国家级二等奖5项。

1994年,成立研究生院10年:博士学位点31个,博士导师111人,7个博后流动站,硕士学位点76个。

199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710人,博士研究生178人,在校研究生达到2232人,比1978年增长了12倍。

1994年,科研经费达到7640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60倍,居国家教委直属高校第4位。

1993年,国内发表论文数达到1032篇,“首次突破国内发表论文数1000篇”,位居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第1位。被EI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7位,被ISTP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7位,被SCI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11位。

1995年,全国高校研究生院综合评估,名列第9,受到国家教委表彰。

1995年,顺利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单位。

1996年,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被评为优秀。

1996年2月,首批获准正式成立研究生院(共10所)。

1997年,第一个在全国高校中创办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1997年,《中国大学研究与发展成果评价》显示,学校在中国大学工科排名中居第5位,在自然科学研究与发展排名中居第9位,在研究与发展排名中居第8位。

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第二期公布中国高校排行榜,学校名列第7。

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再次公布中国高校排行榜,学校名列第7。

1999年,因在CIMS方面的突出成就,学校荣膺1999年度国际制造工程师协会(SME)颁发的“大学领先奖”(成为继1994年清华大学获奖后中国高校第二次获得该奖)。

同济医科大学,原直属国家卫生部。前身为德国医师宝隆博士于1907年创建的上海德文医学堂。

1893年,德国海军舰医埃里希·宝隆到上海,建立“德医公会”。

1900年,宝隆创办“同济医院”,医师大多来自“德医公会”。

1907年10月1日,上海德文医学堂举行第一次开学典礼。

1908年,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

1912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改名“同济医工学堂”。

1917年4月23日起,直属教育部领导。

1917年12月,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原同济医科大学

1924年5月20日,改名为同济医工大学,含医学院和工学院。

1927年,改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

1937年,先后增设了文、理、法等学院,成为一所综合性国立大学。

1950年2月,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医院内迁武汉,武汉大学医学院并入,命名中南同济医学院。

1955年6月,汉口协和医院划归中南同济医学院作为附属医院。

1955年8月,更名为武汉医学院。

1985年7月,武汉医学院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原直属国家建设部。

1898年,湖北工艺学堂创建。

1907年,湖北工艺学堂更名为湖北中等工业学堂。

1913年,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更名为湖北省甲等工业学校。

1922年,湖北省甲等工业学校更名为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1926年,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湖北省高级商科中学校、湖北省立第五中学组建湖北省立第二中学。

1927年,湖北省立第二中学(汉阳工科分校及初中部)改建为湖北省立第三中学。

1935年,湖北省立第三中学(原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部分)更名为湖北省立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49年,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湖北省高级商业学校、湖北省女子职业学校组建湖北省高级职业学校。

1949年,湖北省高级职业学校(原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部分)改建为武昌高级工业学校。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武昌高级工业学校一分为五,在历经中南建筑工程学校、武汉建筑工程学校、武汉建筑工程专科学校等之后,土木建筑科的部分在1960年成立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后于1981年得以复建。

1997年,建设部与武汉市共建学校。

截止2014年4月,学校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大学科门类设有44个院系,于95个本科专业招生。[4] 

新闻与信息

传播学院

远程与继续

教育学院

生命科学与

技术学院

机械科学与

工程学院

电气与电子

工程学院

光学与电子

信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

技术学院

材料科学与

工程学院

船舶与海洋

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

工程学院

水电与数字化

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

工程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中欧清洁与可

再生能源学院

医药卫生与

管理学院

体育部

华中科技大学

截止2014年4月,学校拥有2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7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湖北省重点学科34个。[3]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7]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胡锦涛考察华中科技大学[8]

博士后流动站:

哲学、理论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生物学、生态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10] 

截止2014年4月,学校建有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机械基础、电工基础)、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科学)、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及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7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此外学校还建有6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实践教育中心,拥有26个国家特色专业、49门国家精品课程,累计获得17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教学成果

截止2014年,学校共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9门,省级精品课程50门。[12] 

合作交流

截止2014年,华中科技大学已与世界上2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校际交流关系,有来自全球120个国家的1800多名留学生在校学习。

华中科技大学综合办学实力和整体水平居全国重点大学前列,拥有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华习近平视察华中科技大学[13]

企业名称

地址

华工科技(000988)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

华中数控(300161)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

天喻信息(300205)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

武汉华工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

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庙山小区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创新基地2号楼D单元

武汉华工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庙山小区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创新基地5号楼

武汉华工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

武汉市洪山区珞瑜243号华工科技产业大厦12楼

武汉同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武汉市硚口区航空路13号[15]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光谷同济医院(筹)

截止2014年4月,学校建有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还拥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专业实验室及一批省部级研究基地[17] ;有国际合作科研基地25个[18] ,国际科研中心一个[19] 。

国家实验室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专业实验室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个

"985工程"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个

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111计划)

光电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分子生物物理创新引智基地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对策研究创新引智基地

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1个

华中科技大学

其他国家级科研机构8个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20] 

武汉引力与固体潮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平台

武汉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

国家能源煤炭清洁低碳发电技术研发(实验)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国家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

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武汉研究基地)

2010年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6项,列全国高校第一;2011年获4项,列全国高校第五。2012年该校全年科研到账经费17.38亿元;获国家科技奖5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565项,总经费达3.51亿元,其中重点项目6项,创历史新高;重大专项新增立项课题26项,到账经费近2亿元。

获奖

年份

等级

奖种名称

项目名称

项目

负责人

所在单位

2005

二等

科技进步奖

OUR-QGD型立体定向伽玛射线全身治疗系统(全身伽玛刀)

段正澄

机械学院

2005

二等

科技进步奖

*三维超声成像的方法学和临床应用研究②

王新房

协和医院

2006

二等

科技进步奖

数字轨道交通工程集成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

丁烈云

土木学院

2006

二等

科技进步奖

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研究及推广

张 旭

同济医院

2007

二等

科技进步奖

材料成形过程模拟技术及其应用

李德群

材料学院

2007

二等

科技进步奖

*脑出血后脑损伤机制的研究与临床治疗新策略的应用②

张苏明

同济医院

2007

二等

科技进步奖

*双层桥面无隔板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斜拉桥创新技术⑤

土木学院

2008

二等

科技进步奖

高性能发动机曲轴高精高效磨削加工技术与系列成套设备

段正澄

机械学院

2008

二等

科技进步奖

中国教育科研网格

金 海

计算机院

2009

二等

自然科学奖

微器件光学及其相关现象的研究

吴 颖

光电实验室

2009

二等

科技进步奖

跨区域大型电网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自动化系统

段献忠

电气学院

2009

二等

科技进步奖

*创伤感染流行病学特征、易患机制与诊治措施②

白祥军

同济医院

2009

二等

科技进步奖

*遥感测图业务平台研制及重大工程应用④

田金文

图像所

2009

国际科技合作奖

布立顿·强斯(Britton Chance)

光电实验室

2010

二等

自然科学奖

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机制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变性中的作用

王建枝

基础医学院

2010

二等

自然科学奖

生物功能的飞秒激光光学成像机理研究

骆清铭

光电学院

2010

二等

自然科学奖

塑料的复合结构、注射成型过程与机械破坏行为的研究

解孝林

化学学院

2010

二等

技术发明奖

基于SOA的无源光网络接入扩容与距离延伸技术

刘德明

光电学院

2010

二等

科技进步奖

复杂水电能源系统优化运行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周建中

水电学院

2010

二等

科技进步奖

宫颈癌发病生物学特征研究及早期防治措施的建立与应用

马丁

同济医院

馆藏资源

截止2014年,学校拥有三座图书馆,总面积42642平方米,馆藏文献536万册(其中电子图书160万册),拥有522个中外文数据库,电子图书160万册,电子期刊达42202种,涵盖了理工文管医等九大学科门类;其中数十门学科文献达到研究级,德文医学文献、城市建设科学文献收藏齐全,是馆藏特色之一。[24] 

学术期刊

学校主办有各类学术期刊40余种,涵盖文管、理工、医学等多个领域。

一、理工类期刊

二、文管类期刊

三、医学综合类期刊

四、临床医学类期刊

学校为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清洁煤技术产学研联盟中方牵头单位,还建有中国和欧盟共同发起建设的“中欧清洁可再生能源学院”。学校每年有约300批、1500余人次的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校任教、合作科研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3] 

现任领导

历任校长

校徽

华中科技大学校徽为该校机械学院工业设计系李春富教授设计,校徽由蓝色、红色和灰色组成。蓝色是该校校徽

校训

华中科技大学校训为“明德厚学、求是创新”。 
  “明德”意为彰明伦理,完善品德。具有理解、普及和恪守道德之义,包含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意义。语出《礼·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见《礼·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厚学”意为崇尚知识,学问渊博。

“求是”意为追求真理,发现规律。包含“求实”的意义但不拘于“求实”,在实中求学问。“创新”意为与时俱进,追求新高。义出《大学》引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25] 。

中科院院士

杨叔子

朱中梁

程时杰

罗俊

熊有伦

丁汉

吴孟超

吴旻

郑晓静

叶朝辉

梁伯强

童第周

贝时璋

沈韫芬

裘法祖

姚建铨

沈绪榜

孙汉董

葛昌纯

刘以训

杨简

沈其震

工程院院士

周济

樊明武

潘垣

张勇传

李培根

叶声华

岑可法

姚绍福

郭孔辉

谭建荣

陆道培

侯云德

周宏灏

段正澄

杨宝峰

罗锡文

崔昆

张涤生

朱建士

刘广润

赵梓森

吴中如

方秦汉

王正国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陈刚

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周济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蒋向前

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

程一兵

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王中林

德国自然科学院院士

武忠弼

欧洲自然与社会科学院院士

余翔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周济

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

程时杰、朱建刚、吴青华、杨庆、汪立宏、章君山、吴大鹏、刘胜。

Zhou Wang

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

仲冬平、王中林、方忠、王楠林、陈刚、任志锋。

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

蒋向前、刘儿兀[26] 、周承科[27] 。

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会士(ASME Fellow)

孙剑桥、陈 刚、刘 胜、Kai H. Luo、Pei Zhong、王昌凌。

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士(RSA Fellow)

蒋向前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 Fellow)

骆清铭、周治平、瞿佳男

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AAAS Fellow)

王中林、贺熹、仲冬平、王擎[28] 、任志锋。

美国航空航天学会通讯会士(AIAA Associate Fellow)

鲁红兵

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IAA Corresponding Member)

吴伟仁

张培刚

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创始人

林少宫

著名经济学家,数理统计学家和计量经济学家,我国计量经济学奠基者之一

张军扩

杰出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燕生

杰出经济学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陈小洪

杰出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

巴曙松

杰出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李佐军

杰出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向松祚

杰出经济学家,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OMFIF)顾问、研究委员会成员

徐滇庆

杰出经济学家,西安大略大学休伦学院教授,长城金融研究所所长,被誉为“中国民营银行之父”

宋敏

杰出经济学家,香港大学金融系教授,香港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方振民

杰出经济学家,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亨利·马柯维奇

艾春荣

杰出经济学家,佛罗里达大学经济系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院长

石寿永

杰出经济学家,多伦多大学经济系教授,全球经济学家排名第42位,华人经济学家中位居第一

田国强

杰出经济学家,德州农工大学经济系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谭国富

杰出经济学家,南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

李海峥

杰出经济学家,佐治亚理工学院经济学院教授

叶荫宇

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电机工程系双聘教授,获冯·诺依曼理论奖

沈康

斯坦福大学神经回路与突触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陈刚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MIT)机械工程系主任,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建系以来首位华人系主任

李少凡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教授

张忠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冠名讲席教授

邹伟平

密歇根大学终身教授,DeNancrede冠名教授,肿瘤免疫领域国际知名科学家

刘建华

威斯康星大学教授

汪宁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教授

冯蔚

北卡罗莱纳大学威明顿分校数学系主任

高光荣

特拉华大学教授,大陆学者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第一人

贺熹

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学系教授

胡丙长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

傅晓岚

牛津大学国际发展系教授,牛津大学技术和管理发展中心主任

黄伟

俄亥俄大学商学院管理信息系统系教授

唐军建

著名建筑设计公司HDR政府工程总建筑设计师,美国首位获得“奥本勋章”的华裔建筑工程师

陈北方

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教授,曾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

徐涛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所长,中科院“百人计划”

袁家虎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党组书记

吴伟仁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

于登云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

吴晓光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家航母工程副总设计师

孔力

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局长

鲁红兵

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教授,美国航空航天学会通讯会士

李东

德州农工大学经济学博士,堪萨斯州立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蔡巍

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毕业,斯坦福大学机械系副教授,2005年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获奖者,2013年ASME休斯青年研究者奖唯一获得者

刘钢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工程博士,2010年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获得者

曹林

中国青年报主任编辑、评论员、评论部副部长

向惠云

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与公共卫生学院终身正教授,荣获美国伤害与暴力研究学会突出贡献奖

陈小筑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丁烈云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刘伟

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胡社军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王乘

兰州大学校长

周祖德

武汉理工大学原校长

张安福

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

杨志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

郭立峰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校长,少将

蓝江桥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预警学院院长,少将

张道炽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学院副院长,中将

陈建新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

曹一家

湖南大学副校长

刘建凡

湖北大学党委书记

熊健民

湖北大学校长

许晓鸣

上海理工大学校长

周哲玮

上海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党委副书记

杨世忠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纪委书记

陈新

广东工业大学校长

冉丕鑫

广州医学院院长

刘塨

华侨大学副校长

罗锡文

华南农业大学原副校长

马连湘

青岛科技大学校长

张德姜

长春工业大学校长

陈宁

西华师范大学校长

周济

十七、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国工程院院长、党组书记,前教育部部长

钱信忠

原中顾委委员,卫生部原部长、党组书记、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原主任

李传卿

十六届中纪委委员、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党组书记、副局长

张德楠

国务院三峡办原党组书记、副主任

胡和立

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刘凡

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十届民革中央副主席、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原副局长

田玉科

第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郑楚光

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常委

刘石泉

十六、十七、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第四研究院院长,“中国巡航导弹之父”

郭剑波

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

江金权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陈小娅

科技部副部长、党组成员、直属机关党委书记

徐晓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张鸣起

中华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委员

侯云德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

何界生

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原董事长、总经理

殷大奎

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卫生部原副部长

王野平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李定凡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原总经理

郜风涛

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国务院法制办原副主任、党组成员

丹笑山

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

马力强

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

刘顺达

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党组书记

邓波清

中国驻尼日利亚特命全权大使

张军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田民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总会计师、党委委员

刘跃珍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会计师、党组成员

邵春保

中国电信集团董事、纪检组组长、党组成员

牛之俊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杨良松

国家石油储蓄中心主任

蒲淳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综合局局长

赵阳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局长

王延觉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

徐建培

科学技术部政策法规司司长

李任芷

国家旅游局监督管理司司长

张昌尔

湖北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总工会主席

罗辉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段轮一

湖北省人民政府资政,湖北省原副省长、党组成员

田玉科

湖北省政协副主席

郑楚光

湖北省政协原副主席

梁伟年

湖北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李乐成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孙亚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党组书记

贾耀斌

湖北省武汉市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刘英姿

湖北省武汉市副市长

罗长刚

湖北省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王建鸣

湖北省黄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新华

湖北省纪委委员、荆州市委书记

朱汉桥

湖北省潜江市委书记

刘雪荣

湖北省黄冈市委书记

周霁

湖北省十堰市委书记

任振鹤

湖北省咸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克英

湖南省原常务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政协原主席

罗海藩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高锦平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魏旋君

湖南省益阳市委书记

谢伏瞻

河南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

赵素萍

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王铁

河南省副省长

张广智

河南省副省长

李亚

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许昌市委书记

祁金立

河南省开封市委书记

何雄

河南省济源市委书记

梁凯轩

江西省原副省长

陈俊卿

江西省南昌市委副书记、市长

李安泽

江西省新余市委书记

陈卫民

江西省萍乡市委副书记、市长

范锐平

四川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唐国忠

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王琼英

海南省原副省长,台盟海南省委原主任委员、六、七届台盟中央常委

弘强

江苏省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十八届中纪委委员

黄凯

原辽宁省沈阳市副市长

娄勤俭

陕西省委副书记、省长、省政府党组书记,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杨广信

陕西省西安市党组成员、咨询员,原副市长

郝远

甘肃省副省长、省工商联主席

宋璇涛

贵州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十八届中纪委委员

王富玉

贵州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王学丰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委书记

侯凤岐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委副书记、市长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北海市委书记[30] 

干毅

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机械系知名教授,周恩来总理称赞其“文武全材”

张道炽

中将,空降兵学院副院长

郭立峰

少将,海军工程大学校长

王正明

少将,国防科技大学教育长

钟辉煌

少将,国防科技大学副教育长

龙兴武

少将,国防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光电工程系主任,教授

姚颖

少将,空军工程大学副政委

蓝江桥

少将,空军预警学院院长

邓焕章

少将,总参谋部机要局副局长

王维山

少将,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聂皋

少将,洛阳电子装备试验中心司令员

王小京

少将,北京军区装备部部长

王厚生

少将,解放军通信指挥学院教授

钱信忠

少将,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原部长、党组书记

吴孟超

少将,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

颜达材

少将,中国人民武装部队学院原副院长

邓正明

少将,原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刘开印

少将,海军葫芦岛试验训练基地副司令员。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

刘光明

少将,国防科大6院教授,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主任。

孙清和

少将,现为第二炮兵某研究所研究员,1958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

郭齐胜

专业技术少将,装甲兵工程学院装备指挥与管理系教授。1983年7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水力机械专业。

杨建勇

海军少将,总后勤部副军职专员。2001年获华中科技大学信息工程硕士学位。

袁义荣

空军少将,空军空降兵第15军副军长。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

李军

中国银行党委副书记、监事长,交通银行原行长,斯坦福大学博士

李国安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李定凡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原总经理

贺禹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朱永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刘健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武广齐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马国强

上海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原总经理,现武钢集团总经理

周展麟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原总经理

王振有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张晓仑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张诚

长江三峡集团党组成员、长江电力公司总经理

聂凯

中国葛洲坝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

马须伦

东方航空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东方航空集团党组副书记

陈宗年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2研究所所长,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贺建华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东方电机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

裴振江

西电集团副总经理

寇伟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中兴

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助理

单业才

江苏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秦红三

江西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董志毅

首都机场集团总经理、首都机场股份公司董事长(香港上市)

杨广信

西安建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西安市政府咨询员

孙建平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李维谦

天水星火机床有限公司董事长,2010中国机电工业年度人物

徐和谊

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2010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周云杰

海尔电器董事长

易小刚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李志刚

长城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汪潮涌

信中利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与CEO

喻子达

海尔集团执行副总裁

张铁燕

海尔集团全球运营总监

郑宝用

华为公司副董事长,常务副总,华为美国公司董事长,任正非的创业搭档,原华为工号(0002)

孟晚舟

华为常务董事、首席财务官(CFO)

陈珠芳

华为公司副总,党委书记

洪天峰

华为公司常务副总裁,首席运营官(COO)

周劲

华为公司副总裁

郭平

华为公司副总裁

李晓涛

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华中数控总裁

胡厚昆

华为公司副董事长

李一男

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曾任华为副总裁、首席电信科学家,港湾网络创始人、CEO,百度CTO等

庞胜清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张小龙

Foxmail创始人、腾讯公司副总裁

黄晓庆

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UT斯达康原高级副总裁

严援朝

CCDOS、MSOA作者,长城0520CH微机设计者,中国第一代程序员中的佼佼者,曾任新浪CTO

卢鹰

UT斯达康首席执行官

施倩

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副总裁

花欣

迈普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梁毅强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

丁宏祥

中国进口汽车贸易中心总经理

汪大总

北汽控股总经理,全球汽车精英组织主席,康乃尔大学博士

易继辉

伟创力公司全球副总裁

姚欣

上海聚力传媒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PPLIVE创始人

汪海兵

上海淘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创始人

张良伦

米折网CEO,26岁挺进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排行榜前十

杨永智

百纳信息CEO,海豚浏览器创始人

宋海波

动网先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孙建平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陈邦栋

上海思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历任董事长、总经理

龚虹嘉

创办德生公司、海康威视、握奇数据等公司

黄立

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叶滨

拥有上市公司世纪鼎利,个人资产20亿

张斌

北京物美集团总裁(香港上市)

郎华

特雷克斯中国区总裁,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博士

袁仲荣

广州丰田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喆

星光国际集团董事长

吴立春

山东三庆集团董事长

熊续强

银亿集团创始人

陈淑宁

文思创新公司董事长兼CEO(纽交所上市),有“中国软件外包第一人”的美誉

芮冬阳

智光电气总经理

阳树毅

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内燃机研究所原所长

陈斌波

东风本田中方总经理,东本执行副总经理

凌克

金地集团董事长

童国华

烽火通信董事长

陈吉红

华中数控董事长

张新访

天喻信息董事长

唐浩

中建三局第三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刘勤强

武汉健民药业总裁、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赵志伟

金融界CEO(纳斯达克上市)

宋志平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董事长,国药集团董事长

刘智

深圳世纪人通讯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新加坡上市)

袁丹

世纪人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新加坡上市)

吴松

广州汽车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总经理

韩广德

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靳海涛

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董事长

张向宁

天下互联网科技集团董事长兼CEO

谢永金

江钻股份副董事长

陈贤义

人民卫生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杨宏

恒大地产集团原副总裁

张华纲

金地地产集团原总裁

罗亮

中海地产集团总建筑师

童第周

中央研究院院士等。

贝时璋

中央研究院院士等。

金问淇

医预科,国家一级教授,著名妇产科专家

李赋京

国家一级教授,著名病理学家

谷镜汧

国家一级教授,著名病理学家

陶桓乐

国家一级教授,著名呼吸内科专家

王宝韫

国家一级教授,著名内科学家

梁之彦

国家一级教授,著名生理化学家

荣独山

国家一级教授,著名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放射学奠基人之一

姚永政

国家一级教授等

杨述祖

国家一级教授,创建同济病理学馆,著名病理学家

李宝实

国家一级教授,著名耳鼻喉专家

于光元

国家一级教授,著名皮肤性病学专家

张涤生

国家一级教授,著名整形外科专家

屠开元

国家一级教授,著名的医学教育家,骨科学和创伤外科学奠基人之一

武忠弼

德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著名病理学家,被誉为”同济活化石”

蔡宏道

著名临床检验学家、环境卫生学家、医学教育学家

谢敏晋

著名微生物学家、生物制品学家

邵丙扬

著名内科学家,首创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的“酒石酸梯钾三日疗法”

吕富华

著名药理学家、医学教育家

过晋源

著名内科学家

桂希恩

著名传染病专家,贝利·马丁奖章获得者

张应天

首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

韦加宁

知名医生,白求恩奖章获得者

戴宗晴

全国劳模,白求恩奖章获得者

钱信忠

肄业,卫生部原部长等

何界生

中国银监会党委委员,中国金融工会主席,卫生部原副部长

殷大奎

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卫生部原副部长

2011年法网女单冠军、2014年澳网女单冠军,亚洲第一个网球大满贯单打冠军,亚洲第一位世界排名第2的网球单打选手

高凌

2000年悉尼奥运会羽毛球混双冠军、2004年雅典奥运会羽毛球混双冠军

杨威

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体操个人全能冠军、男子体操团体冠军

李婷

2004年雅典奥运会网球女双冠军

赵芸蕾

2012年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女双冠军、混双冠军

李行亮

天娱传媒签约歌手,2010年湖南卫视快乐男声全国6强。2012年参加中国好声音,加入刘欢组,与袁娅维演唱过渔光曲。

王喆

星光国际传媒集团董事长,华中大非正式版校歌《记忆中》、神七主题曲《飞》等的演唱者。

[责任编辑:kemi]
  • 分享到:
标签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热 门
明 星
谢伟才 蔡珩 龙刚 高耀太 朴春 雅克·拉兰德 李芳雯 阿诺德·科派尔森 徳井义実 张献民 阿伊·阿什顿 布鲁思·麦勒 邱淑珍 胡军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景冈山 史蒂夫·福里斯特 许亚军 配黑 实是 安全 西雅图 被逼 陶泽如 观影 谈戏 MV破亿 靠墙 美魔女 身兼 1974-04-25 1932-07-02 免流 老师卧底揭校园贷 这是怎么回事? 邹文怀 澡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