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星百科 > 明星百科 > 正文

青海(中国西北一省级行政单位)

橙山网(www.csnd.net)2015-03-11

[摘要] 青海为位于祖国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中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简称青,省会为西宁。据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公报显示,青海省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

青海为位于祖国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中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简称青,省会为西宁。据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公报显示,青海省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为69.67万平方公里。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

青海为位于祖国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1] 。是中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简称青,省会为西宁。据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公报显示,青海省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为69.67万平方公里[2] 。

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3] 。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限。长江、黄河之源头在青海,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也在青海,因此而得名“青海”。

青海与甘肃、四川、西藏、新疆接壤,辖西宁市、海东市两个地级市和玉树藏族自治州、海西州、海北州、海南州、黄南州、果洛州等6个民族自治州,共48县级行政单位。青海省有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43个少数民族,人口577.79万(2012年)。

青海有着“世界屋脊”的美称。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三江源”“三江源头”“江河源头”、“中华水塔”。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 青海的地形大势是盆地、高山和河谷相间分布的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一部分。

2013年青海地区生产总值2101.05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0.8% ,增速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列第 9 位。[4] [3] [5-6]   

因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1] 。唐、宋属吐蕃;元朝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明朝属朵甘都司等;清朝初为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的开始;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

青海位于祖国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因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故被称为“江河源头”,又称“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本省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35′——103°04′,北纬31°9′-39°19′之间,全省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总面积69.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面积排在新疆、西藏、内蒙古之后,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第四位。

青海四周相邻的省、区,北部和东部同甘肃省相接,西北部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相邻,南部和西南部与西藏自治区毗连,东南部与四川省接壤。[4] 

全省地形差异显著。东北部由阿尔金山、祁连山数列平行山脉和谷地组成,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蕴藏着丰青海地形图

全省地势自西向东倾斜,最高点(昆仑山的布喀达坂峰6860米)和最低点(民和下川口村约1650米)海拔相差5210米。青海省地貌以山地为主,兼有平地和丘陵。

青海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具有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雨少而集中、日照长、太阳辐射强等特点。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凉爽而短促。各地区气候有明显差异,东部湟水谷地,年平均气温在2~9℃,无霜期为100至200天,年降雨量为250~550毫米,主要集中于7~9月,热量水份条件皆能满足一熟作物的要求。柴达木盆地年平均温度2~5℃,年降雨量近200毫米,照长达3000小时以上。东北部高山区和青南高原温度低,除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江河源头以西的山地外,年降雨量一般在100~500毫米。青海地处中纬度地带,太阳辐射强度大,光照时间长,年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可达690.8~753.6千焦耳,直接辐射量占辐射量的60%以上,年绝对值超过418.68千焦耳,仅次于西藏,位居中国第二。

青海省气象灾害较多,主要为干旱、冰雹。霜冻、雪灾和大风。

参见:龙羊峡、青海湖、盐湖

全省有270多条较大的河流,水量丰沛,水能储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就有108条,流经之处,山大沟深,龙羊峡

省内有湖泊230多个,总面积约7136平方公里,其中咸水湖50多个,淡水湖面积在一平方公里以上的有52个。中国第一大内陆湖——青海湖,海拔3200米,是本省重要的渔业基地。察尔汗、茶卡、柯柯等盐湖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盐化资源。

长江源

长江的源头是位于青海省南部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大冰峰。

黄河源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发源于巴颜格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黄河源位于青海的腹地。

澜沧江源

澜沧江是一条流经六个国家的亚洲大河,是中

青海湖

位于青藏高原上,在青海高原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面积4500平方公里,海拔3200米。

盐湖

柴达木盆地有33个盐湖,主要集中与盆地中南部的大柴旦、格尔木地区、东部乌兰县内和西部冷湖地区。

冰川

青海省内冰川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冰川总面积4621平方公里,总储量3988亿立方米。冰川面积以唐古拉山脉最大,其次是东昆仑山脉和祁连山脉。

青海省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光能资源,全省日光辐射在160~175大卡/平方厘米,柴达木地区年日照时数为3533.9小时,是著名的阳光地带。

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共发现16个油田,6个气田。石油资源量达12亿多吨,已探明2.08亿吨。

天然气资源量2937亿立方米,已探明663.29亿立方米,是全国四大气区之一。

青海地处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衔接部位,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成矿地质作用多样,全省主要成矿区(带)由北而南差达木盆地

全省盐湖类矿产资源(钾、镁、钠、锂、锶、硼等)储量相对丰富。石油、天然气、钾盐、石棉及有色金属(铜、铅、锌、钴等)矿产品的供应已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27种,矿产总类87个,单矿种产地数688个,其中,大型134个,中型174个,小型380个。矿产保有储量潜在价值17万亿元,占全国的13.6%。在已探明的矿藏保有储量中,有58个矿种居全国前十位,镁、钾、锂、锶、石棉、芒硝、电石用灰岩、化肥用蛇纹岩、冶金用石英岩、玻璃用石英岩等10种矿产居全国第一位,有26种排在前三位。

2010年在青海冻土带又发现了“可燃冰”资源,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陆地上发现“可燃冰”的国家,入选全国十大地质科技成果,有望成为未来的新型能源。2011年底有矿山企业833个,从业人员6.95万人。当年生产矿量7297万吨,汽体矿量56亿立方米。2012年全年矿产资源开发工业总产值391.3亿元,利润总额84.6亿元。

2011年,青海省土地总面积71.75万平方公里(0.7175亿公顷),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青海的畜牧业

青海的耕地分布极不平衡。农耕地除在西部柴达木盆地有一些小块绿洲农业以外,其他耕地主要分布在东经99°以东、北纬35°以北的低山丘陵区范围内,包括黄河中下段的河滩、谷地,湟水河流域与大通河流域,青海湖盆地与海南台地等。东部耕地约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63.96%(其中75%为山旱地,25%为水浇地);青南高原牧业区的耕地面积约占2.7%。从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类型结构特点看,青海省属于畜牧业用地面积大、农业耕地少、林地比重低的地区。除此以外,大半为尚难开发利用的石山、雪山、冰川、沙漠、戈壁、盐沼及自然条件恶劣的高海拔地区,主要分布于西部自然环境严酷的柴达木盆地和青南高原。

截至2011年,青海全省牧草地面积4034万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3161万公顷,分为9个草地类,7个草地亚类,28个草地组,173个草地型。在各类草原中,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类草场共2448万公顷,占全省草原总面积的60.9%,是青海天然草原的主体。在草原总面积中,可利用草场占78.4%,其中夏秋草场1575万公顷。在全省173个草地型中,以莎草科牧草为优势品种的草地型有40个,面积为2091万公顷,占全省草地总面积的51.8%。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维管束植物113科,564属,2100种左右,可供动物采食的主要牧草约75种。全省可利用草原每年总产牧草约7980万吨。2011年存栏大小牲畜2091.5万头只。主要牲畜品种有藏羊、蒙古羊、哈萨克羊、山羊、牦牛、黄牛、大通马、河曲马、柴达木马、玉树马、驴、骆驼和猪等13个品种。

截至2011年,青海省陆栖脊椎动物就有270余种,经济兽类110种,鸟类294种,鱼类40余藏羚羊

初步查明,全省内仅陆栖脊椎动物就达270多种,占全国的12.5%,其中经济兽类有110种,占全国的25%,各种鸟类294种,占全国的16.5%,珍贵的稀有动物有:棕熊、雪豹、野牦牛、野骆驼、野驴、藏羚羊、白唇鹿、黑颈鹤、天鹅、雪鸡、岩羊等。珍贵的皮毛兽有:水獭、旱獭、赤狐、猞猁、石貂、兔狲、香鼬等。青海的野生植物约有2000多种,其中经济植物1000余种,药用植物680余种,名贵药材50多种。主要有雪莲、冬虫夏草、甘草、秦艽、大黄、贝母、当归、麻黄等。食用野生植物有蘑菇、蕨菜、发菜、地衣、枸杞等。

青海大部分地域属高原地带,林木稀少,全省林地面积265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3728多万立方米。其中,有林地面积44.2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0.61%;疏林地25万公顷,占0.3%;灌木林地172.7万公顷,占2.4%。2011年造林面积4.97万公顷,封山育林面积88.75万公顷,零星植树1330万株。主要林产品产量,花椒110吨、核桃285吨。村及村以下木材采伐1.5万立方米,林业产值4.17亿元。主要林区有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孟达林区,互助北山林区,麦秀林场,祁连山原始森林,玛可河林区等。

参见:羌族

据在长江源头的三叉口可可西里和沱沱河沿等地发现的旧石器,可断定在数万年以前,古人类曾在那里生活过。旧石器与新石器之间,在贵南县拉乙亥黄河二级阶地,灰坑中发现有石器、骨器和动物骨骼以及在动物骨骼上见到砸击或火烧痕迹,说明那时动物已成为当时人类的主要生活资料。从民和、柴达木盆地、贵南、玉树等地发现的原始社会300余处文化遗址看,文物中主要有陶器,制作上有粗、细、彩、素之分,形状上有罐、钵、鼎、羌族图腾

从远古起,羌人的祖先三苗就从江汉间流徒至青海,逐水草而居,以狩猎游牧为主。羌族是最早在青海劳动生息的民族。在殷商以前,青海被称为"三危地"。在夏代(约公元前21—前16世纪),生活在河湟地区的居民称为西羌,仍以畜牧业为主,农业开始使用牛、马耕作。商代到周、秦时,青海称为"西戎氐羌地"。商代牲畜异常繁盛,当时戎羌游牧部族,放养牲畜也很发达。西周时代(约公元前11—前8世纪),当时的居民已能制造戈、刀、镞等铜质武器,周代农业和牧业均较发达。自夏商至周,青海即属雍州地,羌人与匈奴、华夏关系密切了,接近中原地区的部分羌人逐渐同华夏族融合,成为后来的汉族。

公元前5世纪到前2世纪。从战国时代开始,中国即进入封建社会。由于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河湟地区人羌人由狩猎、畜牧转到农业。由于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四方依附的部族越来越多,选爱剑(是当时受到羌人尊敬的历史代表人物)为首领,后实行世袭制,由其子孙继承。西羌人首领称为"豪"、"酋长"、"戎王",是当时部落的统治者。他们不仅奴役本部落人民,还驱使族人向外扩张。在各部落间的争斗中,人、畜、牧地是争夺的对象,俘获的人充作放牧的奴隶。马逐渐用于军事,以马驾战车,所谓"万乘之君",即战车万辆。羌自古即用骑兵作战,动辄十数万骑。当时牛在河湟地区作为耕畜,游牧部落则作为驮畜 。

参见:吐谷浑、北魏破吐谷浑之战、隋与吐谷浑之战

公元前221—前207年,秦灭六国,结束了封建领主的分立局面。"兵不西行,故种人得以繁息"(《后汉书·西羌传》),青海一隅比较安定,羌人有较大的繁衍。爱剑曾孙忍及弟舞仍留在湟中,其叔向南越赐支河西迁数千里,以牧为业,很是兴旺。当时贸易是以物易物,牛在以物易物贸易中作用突出。冶铜技术的传入,改进了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手工业有所发展。公元前2100—1000年间,河湟羌人正式进入了青铜时期。由于生产发展,战争增多,使"豪"的事务增多,权力扩大,逐渐成为军政首领。所以,河湟地区的羌人,吐谷浑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汉武帝为了截断羌人与匈奴之间的联系,进兵湟中,赶走羌胡诸部落,在青海设立临羌县和破羌县(今乐都一带),同时带来了先进技术和文化。汉宣帝元年,令将军赵充国引兵攻先零羌,获胜,羌人降者万余人。同时实行屯田,开地2000公项。这时羌人分化为生羌、熟羌户。羌汉杂居,促进了河湟一带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西汉末年,王莽要西海羌人献地称臣,卑禾羌首领良愿同意让出西海周围的土地。王莽在今海晏县三角城设西海郡,置太守,下设五县。东汉建国后七、八十年,羌人移居甘肃陇东、陕西西部、宁夏南部等地,称为东羌,陇东以西地区的羌人称为西羌。东汉与羌人曾多次战争。从汉羌战中,汉军胜利后缴获的羌人牲畜数量很大,以及收麦数万斛,说明当时羌人畜牧业发达,农业也具有相当的水平

公元3—6世纪,中国处于纷乱割据局面。魏、蜀、吴三国鼎立,忙于战争,它们都力图争取羌人。魏在青海置西平郡(今西宁市)。从天水、狄道以西,黄河以南,均为羌人游牧范围。晋统一后,仍设西平郡,并设将军于茫拉川(贵南境内)挟制羌人。在茫拉河两岸,羌人众多,产业发达。这时青海社会秩序较中原安定,中原人避难至此的很多,地方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公元397年至414年,鲜卑族势力扩大,并在乐都、西平(西宁)先后建立了地方割据政权,控制了数万羌胡部落。西平王曾在战争中掠夺人口,发展河湟地区隋朝时期的青海

公元589—618年。6世纪末,隋朝建立,统一了中国。并接受了吐谷浑"奉表称蕃"。但吐谷浑贵族们对河西走廊丝绸商道壅遏和劫掠,炀帝发动了对吐谷浑的征服战争。公元608年,进攻吐谷浑,进兵西平(西宁),吐谷浑部落降者十余万。同时设西海郡及河湟郡,控制了青海湖东部和南部。隋末,吐谷浑人伏允率众回到青海湖周围。居住在边远的羌族,完全过着游牧生活,与东部河谷地带的民族相比,在各方面悬殊很大。

参见:唐击吐谷浑之战、唐蕃古道、青唐唃厮啰

公元618—896年。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改西平郡为鄯州,任命刺史以控制青海。公元627年,唐太宗即位,吐谷浑族伏允派使者祝贺。6世纪中叶,西藏的吐蕃(音:波)(属西吐)日益强盛。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击败了青海东部吐谷浑,完成了青藏高原的统治,建都逻些(拉萨),青海为吐蕃所辖。唐朝时期的吐谷浑

公元10—13世纪。公元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结束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公元11世纪初,青海东部的封建势力拥立吐蕃普约后裔为王,称"唃(音古)厮啰",号为宗喀王,建都"青唐"(今西宁)。它一方面保持吐蕃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接受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使青海东部的文化、经济有进一步发展。到公元1099—1104年间,北宋中央政权力量到达河湟地区,并将鄯州改为西宁州,于是西宁名称开始使用。北宋政权在河湟地区屯田,直到1127年,金兵攻入陕西时,北宋才放弃在青海的屯田。

公元1271年,蒙古人统一全国,建立了元朝。13世纪初,成吉思汗由中亚细亚回元朝八思巴文令牌

公元1370年,明军进入青海东部地区。公元1373年改西宁州为西宁卫,并采取"裂土分爵,俾自为守"的办法,使他们互相牵制,作为明朝的统治工具。公元1386年,在西宁州旧城址的基础上建筑新的城垣。明朝建国后,认为用茶易马,可以巩固国防,以制羌、戎,使茶马互市制度更趋完善。

公元1371年,在秦、洮、河、雅诸州设茶马司,专管以内地茶叶换取西宁、河州、洮州、甘州等地的马匹。从元代起,统治阶级用宗教迷信推行愚民政策,使西番人口日有减少,生产发展逐渐停滞。明代西番的社会生活、地方建制与内地趋于一致,青海的农牧业区分已具体化,以土司、千百户管理牧农业生产,每年向王朝官府纳税。青海蒙古族人系明代由新疆迁来,其首领顾实汗牧于青海湖周围、柴达木盆地及黄河河曲一带,人畜兴旺,势颇强盛。

青海地处边卫,文化落后,明初尚无学校设立,至宣德年间经多方奏请才设立西宁卫儒学。另外在西宁、碾伯二地又有民间自立社学2处。明时青海也曾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边塞诗人,如西宁卫人张问仁。另外也有曾在青海任职的官吏及曾来青海的文人如刘敏宽、龙膺、石贾、万世德及僧人宗油等也都留下不少描写青海的诗赋。此外,张芝的嘉靖《西宁卫志》 ( 已佚 ) 和刘敏宽、龙膺篡修的万历《西宁卫志》开创了青海地区编史修志的先河。而藏土回蒙汉等民族共同创建的寺院建筑与绘画艺术,也都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明代末年,李自成起义军贺锦部曾挥戈西进,控制西宁地区达1年之久,势力达青海湖地区。贺锦在西宁不幸遭地方豪强势力杀害。随着清朝的建立,大顺军在西宁地区的活动也宣告终结。

参见:罗卜藏丹津叛乱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清朝统一全国。16世纪初,厄鲁特蒙古4部之一的和硕特部移牧青海,一度成为统治青海的民族。17世纪,顾实汗控制青海。1643年冬,李自成农民军贺锦部攻下西宁,翌年贺部从西平定青海的雍正帝

清雍正初年,清政府平息顾实之孙和硕亲王罗卜藏丹津事件后,于1725年(雍正3年),改西宁卫为府,设西宁县、碾伯县和大通卫。并设立钦差"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理蒙古各扎萨克和果洛、玉树等藏族部落,其前哨设于今茫崖新镇,由驻西宁大臣直辖管理。这项措施为后来青海建省铺平了道路。罗卜藏丹津事件后,清廷加强了对青海蒙、藏人民的统治,设蒙古29旗,划定藏族各部落25族牧地,使之卫不相属,并不得越渡黄河。

咸丰末年,太平天国派人到陕甘联络回民,西北回民反清斗争爆发,撒拉族首领马尕三率众起义,乐都、西宁、大通、贵德、湟源等地纷纷响应,清廷派左宗棠率军镇压了起义。光绪初年,循化撒拉族中伊斯兰教发生新老教派之争,后发展成为撒拉族、回民的反清斗争。1911年,丹噶尔厅组成"黄表会"。这些起义虽被镇压,但这时清廷已气息奄奄了。由于清朝时期征收课税相当严重,青海农牧业生产无大建树,反而明显衰落。

公元1912—1949年。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右派继承了清王朝。1912年以后,马麒历任"西宁总兵"、"蒙番宣尉使"、"甘边宁镇守使"等官职,马家势力开始深入到青海。直到1949年,马氏家族统治了整整40年。这一段时间里,马氏家族对青海人民进行的经济榨取、军事镇压、政治迫害等,空前残酷。1915年,由国民党出面解决了四川隆庆与玉树25族之争,决定玉树属西宁总兵管辖。1928年,国民党进入青海,决定新建青海省,将甘肃省原西宁道属之西宁、大通、乐都、循化、巴燕、丹噶尔、贵德等地划归青海省管辖。1929年1月正式成立青海省,由孙连仲任主席。青海建省后,行政区划屡有变更,至1949年前夕,全省县以上行政区划为1市(西宁市)、1专区(玉树专区)、2个设治局和19个县。当时的旧政权横征暴敛,拔兵扩军,豢养了一支10多万人的军队,对人民镇压,先后火烧色航寺,虏掠拉秀寺,焚毁达日江寺;屠杀玉树休马等部落,3次血洗同仁兰采,7次血洗果洛,杀害从新缰流离来青的哈萨克族群众2万多人。1936年堵截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北上,大量杀害红军。在马氏家族的统治下,生产下降,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已经是"工商凋零,民不聊生,田园荒芜,十室九空,草原衰败,人畜不宁"。

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1949年9月26日,青海省人民军政委员会宣告成立。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组成,以西宁为省会。2014年11月,青海省区被列入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7] 

截至2013年,青海下辖2个地级市,6个民族自治州,28个县,7个民族自治县,3个县级市,5个市辖区,5个行政委员会。基层行政单位有:369个乡,34个民族乡,36个镇。

西宁市

辖4个市辖区、2个县、1个自治县

城中区、城东区、城西区、城北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县、湟源县

城中区

1市辖区、1个县、4个自治县

海北藏族自治州

辖3个县、1个自治县

海晏县(三角城镇)、祁连县、刚察县、门源回族自治县

海晏县

黄南藏族自治州

辖3个县、1个自治县。

同仁县(隆务镇)、尖扎县、泽库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同仁县

海南藏族自治州

辖5个县

共和县(恰卜恰镇)、同德县、贵德县、兴海县、贵南县

共和县

果洛藏族自治州

辖6个县

玛沁县(大武镇)、班玛县、甘德县、达日县、久治县、玛多县

玛沁县

玉树藏族自治州

辖1个县级市,5个县

玉树市(结古镇)、杂多县、称多县、治多县、囊谦县、曲麻莱县

玉树市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辖2个县级市、3个县

德令哈市、格尔木市、天峻县、都兰县、乌兰县

德令哈市

青海县级行政区划辖地面积大,但人口密度小,全省46个县(市区)中,15万人以下的37个,其中5万人以下的23个,玛多县仅万余人。

2013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77.79万人。按城乡分,城镇280.3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8.5%;乡村297.49万人,占51.5%。按性别分,男性292.6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0.6%;女性285.14万人,占49.4%。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在全省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271.4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6.98%。按年龄分,0-14岁116.2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0.1%;15-64岁421.78万人,占73.0%;65岁及以上39.81万人,占6.9%。全年人口出生率14.16‰,比上年下降0.14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6.13‰,提高0.07个千分点。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8.03‰,比上年下降0.21个千分点。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8.48,比上年下降0.96。全省人户分离的人口为73.35万人,其中流动人口61.30万人。[8] 

按年龄分,0—14岁116.7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0.3%;15—64岁418.13万人,占73.0%;65岁及以上38.29万人,占6.7%。2012年全年人口出生率14.30‰,比上年下降0.13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6.06‰,下降0.06个千分点。[6] 

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汉族人口为2983516人,占53.02%;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643206人,占46.98%。其中藏族1375062人,占24.44%;回族834298人,占14.83%;土族204413人,占3.63%;撒拉族107089人,占1.90%;蒙古族99815人,占1.77%;其它少数民族22529人,占0.40%。

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60211人,增长了5.67%;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284951人,增长了12.08%。少数民族人口比重由45.51%提高到46.98%。

省政府秘书长

参见:青藏铁路、青藏公路、兰青铁路

青海交通日渐便利,航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前瞻二十一世纪,西部大开发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强音,青海经济也将驶入加快发展的轨道。

铁路

到2012年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1856、公里,比1959年增长了16.2倍;铁路货运量由46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2309.9万吨,增长49.2倍,年均增长8.3%;铁路客运量由28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404.4万人,增长13.4倍,年均增长5.6%;货运周转量由1981年的6.45亿吨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148.50亿吨公里,增长22.0倍,年均增长12.3%;客运周转量由1978年的8.53亿人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33.26亿人公里,增长2.9倍,年均增长4青藏铁路

现有铁路:青藏铁路、兰青铁路

规划中(含建设中)铁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甘青段)、川青铁路、格敦铁路(格尔木—敦煌)、格库铁路(格尔木—库尔勒)、西张铁路(西宁—张掖)、成西铁路(成都—西宁)、柳格铁路、哈木铁路(哈尔盖—木里)、茶都铁路、甘河支线铁路、西海支线铁路、锡铁山至鱼卡至一里坪铁路等。

根据《青海省铁路发展规划》,除在建的兰青铁路复线、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电气化改造外,青海省将建成西宁至成都铁路,形成青海与西南的便捷通道,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913公里;建成格尔木至库尔勒、格尔木到敦煌铁路,打通青海西出通道。建成柳格铁路,形成兰新铁路与青藏铁路联络线,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611公里。

开工建设格尔木青藏铁路经过的三江源保护区

根据《青海省地方铁路建设规划》,青海将在未来10多年内建成5条地方铁路,总里程约663公里。5条地方铁路建设主要突出服务于矿产资源开发和工业产品运输。青海地方铁路将与国家干线铁路相连接,为青海煤炭、盐湖、有色金属的开发利用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促进加快省内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规划建设的地方铁路有:甘河支线铁路、西海支线铁路、哈尔盖至柴达尔至江仓至木里铁路、锡铁山至鱼卡至一里坪铁路、茶卡至都兰铁路,估计总投资71.6亿元。

截至2007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3万公里,基本建成了全省“两横三纵三条路”的主骨架公青藏公路

过境国道有:

109国道(北京—拉萨 全线长:3325 km)

214国道(西宁—景洪 全线长:3256 km)

215国道(红柳园—格尔木 全线长:655km)

227国道(西宁—张掖 全线长:338km)

315国道(西宁—喀什 全线长:3063km)。

青省通航水域主要集中在青海湖、李家峡、龙羊峡、公伯峡、黄河上游贵徳境内以及克鲁克湖等地区。至2008年底,青海黄河上游尕马羊曲至大河家桥段航道总里程 351.54公里,青海湖有6条航线,里程约190.07公里。航道等级主要以六级为主。已通航里程近 317.74 公里。截止目前有各类船舶124艘,其中客船53艘,近785 个客位。全省有五等及以上持证船员174名,已登记在册水运企业7户,2008年完成水上客运量 21万人次,周转量226万人公里。经过设计建设的码头有青海湖151码头、二郎剑码头、李家峡码头、贵德码头、龙羊峡码头等。

现有机场:西宁曹家堡机场、格尔木机场、玉树三江源机场

规划中机场:花土沟机场、果洛大武机场、德令哈机场

格尔木机场

管道运输也是青海省现存的运输形式之一,六十年来,管道运输从无到有,迅速发展,铺设输油管道有439公里,截至2008年管道运输量达到了201.84万吨,管道输油周转量达到81311万吨公里。

2013年青海地区生产总值2101.05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0.8% ,增速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列第 9 位。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 10.1% ,二季度增长 10.2% ,三季度增长 11.3% ,四季度增长 11.4% ,增速逐季回升。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 207.59 亿元,增长 5.3% ;第二产业增加值 1204.31 亿元,增长 12.3% ;第三产业增加值 689.15 亿元,增长 9.8%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9.9% ,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 4.2% ;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57.3% ,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 65.8%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32.8% ,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 30.0% 。

青海省先后设立了以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格尔木经济开发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西宁桥头经济开发区和民族经济改革试验区。

青海的农业作物以旱作为特色。粮食作物主要有春小麦、青稞、蚕豆、豌豆、马铃薯等,经济作物以油菜籽为主。青海省畜牧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青海牧区均以草原牧业为主。畜产品主要有牛羊肉、羊毛、羊绒、牛毛绒、驼毛绒、牛奶等,是中国主要的牧区和羊毛产区之一。

2013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555.77 千公顷 (833.66 万亩),比上年增加 1.56 千公顷,增长 0.3%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279.97 千公顷( 419.96 万亩),比上年减少 0.21 千公顷,下降 0.1% ,其中,小麦 95.42 千公顷,增加 1.22 千公顷;马铃薯 93.68 千公顷,增加 10.01 千公顷;玉米 23.29 千公顷,增加 0.39 千公顷;青稞 39.33 千公顷,减少 5.97 千公顷;豆类 27.14 千公顷,减少 5.96 千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 181.42 千公顷( 272.13 万亩),比上年减少 4.23 千公顷,下降 2.3% ,其中,油料 158.36 千公顷,枸杞 21.70 千公顷。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 50.55 千公顷( 75.83 万亩),比上年增加 1.77 千公顷,增长 3.6% 。2013年粮食产量 102.37 万吨,比上年增长 0.9% , 2008 年以来连续六年超过百万吨。

2013年青海育活仔畜 748.45 万头(只),比上年增长 1.4% ,仔畜成活率 78.9% ,比上年提高 2.9 个百分点;成幼畜死亡 42.49 万头(只),比上年下降 8.8% ,成幼畜死亡率 2.2% ,比上年下降 0.1 个百分点。年末草食畜存栏 1944.86 万头(只),比上年末增长 2.1% ;草食畜出栏 789.75 万头(只),增长 0.9% ;草食畜出栏率 41.5% ,提高 1.9 个百分点;草食畜商品率 34.8% ,提高 1.6 个百分点。年末猪存栏 120.83 万头,比上年末增长 3.6% ;猪出栏 167.99 万头,增长 4.0% ;猪出栏率 144.0% ,提高 3.8 个百分点;猪商品率 109.5% ,提高 3.5 个百分点。

青海省工业已形成以机器制造、食品和纺织为主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

2013年青海规模以上工业[3]增加值 1019.70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2.6% ,其中,非公有工业增加值增长 16.2% 。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加值增长 19.5% ,重工业增加值增长 11.9% 。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 9.4% ,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 13.5%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 5.8% ,集体企业增加值下降 21.7% 。

2013年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完成增加值 562.79 亿元,比上年增长 12.4% 。其中,新能源产业增长 44.7% 、新材料产业增长 16.7% 、轻工纺织业增长 25.3% ,这三个行业累计完成增加值 90.76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 8.9% ,比重比上年提高 1.3 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 32.87 亿元,比上年增长 22.9% ,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 3.2% ,比重比上年提高 0.5 个百分点。

六大高耗能行业完成增加值 602.62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0% ,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 59.1% ,比重比上年下降 1.5 个百分点。

资源类行业完成增加值 288.11 亿元,增长 13.8% ,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 28.3% ,比重比上年下降 0.5 个百分点。

2013年,青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44.08 亿元,比上年增长 14.3% 。按销售区域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 472.3 亿元,增长 13.4% ,其中城区消费品零售额 348.6 亿元,增长 5.6%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 71.8 亿元,增长 20.5% 。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 517.8 亿元,增长 14.7% ;餐饮收入 26.3 亿元,增长 7.0% 。

2013年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8]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 15.0% (其中,粮油类增长 7.5% ,蔬菜类增长 26.7% ,干鲜果品类增长 13.4%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 11.5% ,化妆品类增长 14.8% ,金银珠宝类增长 44.1% ,日用品类增长 22.0% ,汽车类增长 23.1% ,石油及其制品类增长 17.3% ;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下降 11.9% 。

2013年邮电业务总量[9]60.30 亿元,比上年增长 5.9% 。其中,邮政业务量 2.63 亿元,增长 3.7% ;电信业务量 57.67 亿元,增长 6.0% 。年末移动电话用户 542.4 万户,比上年末增长 1.0% ,其中 3G 移动电话用户[10]184.2 万户,增长 1.0 倍;固定电话用户 101.8 万户,下降 0.7% 。电话普及率 112.4 部 / 百人。互联网用户 55.5 万户,增长 9.9% ,其中宽带用户 54.9 万户,增长 10.0% 。

2013年末青海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 4102.54 亿元,比年初增加 574.16 亿元,同比少增加 127.91 亿元,同比增长 16.3% 。其中,单位存款余额 2336.41 亿元,增长 17.7% ;个人存款余额 1533.13 亿元,增长 19.8% ;财政性存款 217.83 亿元,增长 10.7%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 3398.17 亿元,比年初增加 603.09 亿元,同比多增加 51.93 亿元,同比增长 21.7% 。其中,短期贷款余额 834.73 亿元,增长 28.4% ;中长期贷款余额 2415.29 亿元,增长 21.3% 。消费贷款余额 143.93 亿元,同比增长 47.5% ,其中,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 33.58 亿元,增长 1.7 倍;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 110.36 亿元,增长 29.5% 。

2013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1]39.02 亿元,比上年增长 20.4% 。其中,寿险保费收入 13.82 亿元,增长 4.7% ;财产险保费收入 19.51 亿元,增长 20.8% ;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 5.68 亿元,增长 86.2% 。2013年保险赔付额 15.28 亿元,比上年增长 40.7% 。其中,寿险赔付额 2.96 亿元,增长 42.3% ;财产险赔付额 9.05 亿元,增长 15.0% ;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额 3.27 亿元,增长 2.6 倍。

2013年青海学龄儿童入学率 99.7% ,与上年持平;普通初中毛入学率 112.2% ,比上年提高 0.2 个百分点。

2013年,青海研究生教育招生 1136 人,在学研究生 3074 人,毕业生 820 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 2.08 万人,在校生 6.39 万人,毕业生 1.73 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 2.93 万人,在校生 7.78 万人,毕业生 2.24 万人。普通高中招生 3.96 万人,在校生 10.90 万人,毕业生 3.31 万人。初中招生 7.67 万人,在校生 20.81 万人,毕业生 6.50 万人。普通小学招生 7.86 万人,在校生 47.46 万人,毕业生 8.35 万人。特殊教育招生 368 人,在校生 2120 人,毕业生 289 人。幼儿园在园幼儿 16.67 万人。

截至2007年底,青海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5.14万人,比2002年增长了一倍多。其中当年新招17655人,毕业15778人。在校学生中,普通本专科学生37665人;研究生1401人,其中博士生92人;成人本专科11903人,在职工作人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467人。规律性职工6704人,其中专任教师3511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44%,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硕士学位授予点从2002年的29个增加到66个,新增了高原医学、藏医藏药两个博士点。

1

青海大学

青海省

西宁

本科 211工程

2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省

西宁

本科

3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省

西宁

本科

4

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青海省

西宁

专科

5

青海警察职业学院

青海省

西宁

专科

6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青海省

西宁

专科

7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青海省

西宁

专科

8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青海省

西宁

专科

9

青海大学昆仑学院

青海省

西宁

独立学院

2013年,青海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 335 项,比上年增加 16 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 51 项,应用技术成果 261 项,软科学成果 23 项。专利申请 1099 件,比上年增加 255 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 520 件,增加 222 件。专利授权 502 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 91 件。签订技术合同 747 项,成交金额 26.9 亿元 , 比上年增长 27.5% 。青海共有天气雷达观测站点 11 个,县级以上卫星云图接收站点 52 个,地震台站 50 个,地震遥测台网 3 个。

截至2013年末,青海有艺术表演团体 29 个;文化馆 55 个,公共图书馆 49 个,博物馆 22 个,档案馆 62 个;广播电台 4 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 21 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 95.7% ,比上年末提高 1.6 个百分点;电视台 9 座,有线电视用户 62 万户,其中有线数字电视用户 60 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 96.9% ,比上年末提高 0.6 个百分点。2013年出版杂志 406.4 万册、报纸 11331 万份、图书 1315 万册(张),其中少数民族文字图书 381 万册(张)。

2013年末青海有卫生机构 1666 个,床位 2.95 万张。其中,医院 145 个,床位 2.36 万张;卫生院 405 个,床位 4306 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77 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 56 个;妇幼保健院(所、站) 24 个。卫生人员 3.67 万人,其中,执业医师 1.21 万人,注册护士 1.14 万人。

2013年末青海有优秀运动员 331 人,达到等级的运动员 121 人,其中,国家级运动健将 7 人,一级运动员 29 人,二级运动员 85 人。2013年青海优秀运动员参加国内外比赛 403 人次,其中,在十二届全运会上夺得 3 金 1 银 2 铜 6 枚奖牌,取得了 30 年来的最好成绩。2013年销售体育彩票 6.3 亿元。

2013年末青海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306.35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14.13 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90.3 万人,增加 4.29 万人;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7.12 万人,增加 1.07 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208.93 万人,增加 8.77 万人。青海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543.98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19.03 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6]参保人数 89.7 万人,增加 3.55 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91.61 万人,增加 5.46 万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 362.67 万人,增加 10.02 万人。青海失业保险参保人数 38.51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0.63 万人,其中农民工 0.41 万人,增加 0.02 万人。青海工伤保险参保人数 52.26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3.06 万人,其中农民工 5.95 万人,增加 0.41 万人。青海生育保险参保人数 41.82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8.06 万人。

2013年末青海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 22.52 万人,比上年末减少 0.52 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牧民 40.37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0.27 万人。

青海是花儿的故乡,河湟花儿是西北花儿的精魂,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作为名族地域的曲种之一。居住在这里的汉、藏、回、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可以说,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儿”、漫“少年”的金嗓子。青海农民唱起“花儿”,村里的张秀花、王富贵们就会泪水涟涟。青海省拟漫画

花儿是产生于青海,并流行于青、甘、宁、新等地区的一种山歌,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较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花儿发源于临夏,由于流行的地区不同,加之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北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形成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六盘山花儿就是其中的一种。回族群众喜爱花儿,是花儿的创造者、演唱者、继承者和传播者。花儿是心头肉,不唱由不得自家,可见回族对花儿的喜爱程度。流行于固原地区的花儿主要有两类:河州花儿和山花儿(俗称干花儿)。河州花儿委婉动听,基本调式和旋律有数十种,变体甚多。形式上有慢调和快调。慢调多为4/4或6/8拍,唱起来高亢、悠长,曲首曲间和句间多用衬句拖腔,旋律起伏大,上行多用四度调进,高音区多用假声。快调多为2/4或3/8拍,相对紧凑短小。河州花儿多为五声微调,在文学上自成体系。一般每首词由四句组成,前两句常用比兴,后两句切题。字数上单双交错,奇偶相间,不像一般民歌那么规整,故更加自由畅快。但是,固原回族多唱山花儿。山花儿在旋律上起伏较小,较多地应用五声羽调和角调,衬词衬句使用较少,段尾或句末用上滑音。在文学上除具有河州花儿的一些特征外,还派生出一些变体,有时也采用信天游或一般民谣体。演唱形式有自唱式和问答式。曲目无令之称,属抒情短歌。花儿音乐高亢、悠长、爽朗,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鲜明。不仅有绚丽多彩的音乐形象,而且有丰富的文学内容。

花儿会:“花儿”是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地区的一种山歌型情歌,也是一种多民族的民歌,多是在田间劳动、山中放牧、赶车上路即兴顺口编唱。由于是情歌,某些年龄和场合是禁唱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唱“花儿”是有季节性的。传统的花儿会,也多集中在秋收之前的农历四、五、六这几个月里。以其为主流已形成了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的节日。

燃灯节:公元1419年藏历十月二十五日,一代宗师宗喀巴在甘丹寺圆寂。后来,每年这一天,整个藏族地区每家每户都点灯纪念这位伟大的佛教领袖。

青海已形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旅游区,旅游设施日渐配套,可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多种有效旅游措施。

省内以古墓群,古寺庙,古岩画,古城堡为特征的名胜古迹众多。汉,藏,回,蒙古,土,哈萨克,撒拉等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保持着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习俗。青海旅游资源丰富,类型繁多。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面积4,573平方公里,湖面高出海平面3,260米,是泰山顶峰的2倍。湖水最深处为32米。湖中有鸟岛(海西山、海心山,海西皮),三槐石和沙岛。可供游客游览。陈运和诗《青海湖》描写“始终流不出内陆的壮怀踪影映入日月山眼帘属于一种水天空旷的雄浑气概”。鸟岛在青海湖的西部,面积约1平方公里每年春季有约10万只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以及印度半岛飞来的十多种候鸟在这里繁衍生息甚为壮观,其集群繁殖密度之大,为亚洲罕见。

孟达林区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区内古木参天,芳草

塔尔寺位于距省会西宁西南27公里的湟中县鲁沙尔镇,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建于明朝嘉靖三十九年,已有400多年历史。香火鼎盛,影响深远。全寺建筑格局与众不同由许多独立的佛塔,殿宇,经堂,僧舍组成,是藏汉结合式建筑群,占地40多公顷。大金瓦殿,小金瓦殿和大经堂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尤为著名。酥油花,堆绣,壁画誉为塔尔寺的艺术“三绝”。

长江、黄河均发源于青海境内。长江源头景色秀丽,几十米高的冰塔林耸入晴空,绵亘数十里,婉如一座水晶峰峦,千资百态。黄河源头风光宜人,水草丰美,湖泊,小溪星罗棋布,甚为壮观。黄河上游落差大水流急,适于探险性漂流。江河源头是探险,考察胜地,在这里你会领略到那袒露无遗而又神秘莫测的大自然之酶。

“万丈盐桥”是格尔木至敦煌的一段从达布逊湖上穿过的公路,15~18米的盐盖构成天然的“盐桥”2公里,折合市制可达万丈,因此人们称它“万丈盐桥”。桥上路面光洁平坦,山色湖光相映,景致很美,堪称举世无双。

都兰县境内有巴隆国际狩猎场,这里山峦起伏,草木茂盛,是野生动物理想的栖息场所。凡青海当地的野生动物,这里几乎都有。猎场面积4,400公顷。

阿尼玛卿山、昆仑山、新青峰是青海对外开放的三座山峰,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冰峰峻峭,气势不凡吸引着众多登山爱好者。

青海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是您旅游观光的胜地。青海境内更多的具有高原特色的旅游资源尚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最佳时间

青海的最佳旅游时间是短暂的夏季,即5~9月。5月中旬左右,草原渐渐泛起绿意,各种候鸟逐渐飞聚青海湖,冰消雪融,高原进入生机勃勃的时期。7月是青海的最热月,此时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地区,气温甚至可以达到摄氏三十六度,而青海东部地区则温润凉爽,非常适合消夏,但这时候旅行者如果要去青海南部地区,如玉树或者五道梁、唐古拉山口等地点,仍要特别注意防寒。

夏季旅行的时候道路状况相对较好,但遇到集中降雨期,道路滑坡、山洪阻断等问题仍然会给旅行带来难以预料的麻烦。其它时间除了气温方面不适合旅行,景点风景视觉效果差,还有一些公交车减班次,停运,旅游服务设施撤点等因素。总之,决定出行前,对目的地做相应的了解是必要和理智的。

青海省的特产有:旱獭(tǎ)皮,黑紫羔皮,藏刀,冬虫夏草,贝母,鹿茸,沙果,雪莲,柴杞(柴达木枸杞),青稞酒,羌活,西宁大黄,蕨麻等。青海的饮食口味具有浓郁的高原特色和民族风格,作到色、香、味、形都与各民族的古风乡俗,边塞风情融为一体。即使是一些源自内地的食品,在青海也经过创造和改良,融入一种浓厚的高原气息。

历史上曾在青海有较大影响和青海籍人士在全国较有影响的主要有:

政治家

战国初期河湟地区羌人首领无弋爰剑,南凉国主秃发乌孤,吐谷浑主吐谷浑、树洛干、阿豺,宋代宗咯藏族政权的缔造者角厮口罗,明朝进士张问仁,明末清初厄鲁特蒙古首领固始汗,清朝大臣杨应琚,达赖十四世名丹增嘉措(1934~ )。出身于青海省湟中县的藏族农民家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达赖十四世曾派代表团到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举行谈判,签订了《十七条协议》,西藏和平解放,重新回到了祖国大家庭。

军事将领

西汉大将、著名军事家赵充国,西汉名将霍去病,东汉名将邓训,唐朝名将黑齿常之、哥舒翰,吐蕃大将尚婢婢、论恐热,北宋武将何灌、高永年,元驸马章吉,西宁王速来蛮,歧王脱脱机,明代武将李淳、柴国柱、刘敏宽等。

文学家

元朝吐蕃喇嘛萨迦派领袖、语言文字学家八思加·洛哲尖赞,清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佛学家土观·罗桑曲吉尼玛,清代高僧、著名藏族诗人、作家夏嘎巴·措周仁卓,清代诗人吴木式、朱向芳等。

艺术家

藏传佛教高僧、清初著名藏学家嘉木样·协贝多吉,清末文人、地理学家邓敏,清末平弦艺人李汉卿,清末书法家周光辉、张思宪等。

科学家

唐初名医直鲁古,清代中医李世泰等。

宗教人士

元代高僧、宗喀巴的启蒙教师曲结顿珠仁钦,撒拉族始祖尕勒莽,藏传佛教噶举派高僧三罗,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著名宗教改革家宗喀巴·罗桑扎巴,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之一、四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确吉坚赞,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之一、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中国伊斯兰都虎夫耶鲜门门宦道祖鲜美珍,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之一、七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之一、五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益希,中国伊斯兰教新教开创者马明心等。

农民起义领袖

东汉羌酋滇零、“义从胡”首领北宫伯玉、韩遂,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贺锦等。

[责任编辑:kemi]
  • 分享到:
标签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热 门
明 星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邱淑珍 胡军 张献民 史蒂夫·福里斯特 许亚军 蔡珩 徳井义実 阿诺德·科派尔森 雅克·拉兰德 阿伊·阿什顿 李芳雯 布鲁思·麦勒 高耀太 景冈山 谢伟才 龙刚 朴春 莫里康内 短发美女 哈里·福勒 我的 私奔 涵爱飞扬 临淄 大魔术师 余利宝 1945-08-14 矢柴俊博 今井正 可携 1959-04-06 美国队长:内战 嘉央桑珠 阿德里安·罗林斯 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