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星百科 > 明星百科 > 正文

布拉格之恋

橙山网(www.csnd.net)2015-03-12

[摘要] 《布拉格之恋》是一部模仿欧洲电影风格的作品。在这部影片中,性场面的表现泼辣大胆,一反美国电影隐晦含蓄的手法。为了使3位主角在展现自己的肉体时没有负担,导演特意起用了

《布拉格之恋》是一部模仿欧洲电影风格的作品。在这部影片中,性场面的表现泼辣大胆,一反美国电影隐晦含蓄的手法。为了使3位主角在展现自己的肉体时没有负担,导演特意起用了没有好莱坞明星背景的欧洲演员。本片被评为1988年美国十佳影片之一,获戛纳电影奖。...

《布拉格之恋》是一部模仿欧洲电影风格的作品。在这部影片中,性场面的表现泼辣大胆,一反美国电影隐晦含蓄的手法。为了使3位主角在展现自己的肉体时没有负担,导演特意起用了没有好莱坞明星背景的欧洲演员。本片被评为1988年美国十佳影片之一,获戛纳电影奖。

[1] 1968年初春的一天,捷克首都布拉格。在郊外一家小酒馆里,脑外科医生汤马斯邂逅泰丽莎,泰丽

汤马斯是个风流成性的单身汉。如果他用职业口吻对女病人说:“请把衣服脱下!”那些女人就会毫不犹豫地脱光衣服,任他摆布。不过,这些都是逢场作戏而已。唯有女画家萨宾娜,他把她当作知己。他俩交往过甚,可他从没在她家里过夜,尽管萨宾娜向他表示过,她爱他。

汤马斯从郊外回来,不免有些失落,就迳自来到萨宾娜的寓所。萨宾娜这时身穿黑色比基尼泳装,头戴一顶黑色绅士帽。她趴在一面椭圆型的镜子上,镜子内外的女人构成灵魂与肉体、理智与欲望的反衬和对照。汤马斯在一边看得神魂颠倒,扑向萨宾娜,双双坠入情海欲火之中。

不久,泰丽莎追随汤马斯而来,怯生生地闯进汤马斯的家。泰丽莎为汤马斯带来清纯、质朴的气息,他按捺不住饥渴,“我来给你检查一下,请脱掉衣服!”他又将特丽莎带进了爱河。

汤马斯得悉泰丽莎在布拉格举目无亲,便留她住下。与她过起同居生活。面对现实,泰丽莎必须找个工作维持生活。

有一次,汤马斯带泰丽莎去萨宾娜家,请她帮忙替泰丽莎找份工作,“泰丽莎一心想当摄影师,她拍的照片可好呢!”

萨宾娜确实不寻常,她明知泰丽莎是汤马斯迷恋的姑娘,但看在汤马斯面上,还是帮了泰丽莎的忙。经她的努力,泰丽莎的一张摄影作品得到发表。

为了庆祝这件喜事,汤马斯请同事一起去舞厅聚会。这家舞厅有一支演奏摇摆舞曲的乐队,可不料这天来了几个大人物,乐队受命以古代的俄罗斯舞曲代替摇摆舞曲。

汤马斯他们大为扫兴。汤马斯本来对那些人就不满,因为他们在斯大林时代推行了一套残暴的政策。于是,他趁此愤慨地说:“这帮家伙曾把10多万无辜的老百姓投入监狱,并对他们处以死刑,而今却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王因为不明事由而杀父娶母,后来意识到自己的罪过,就刺瞎了自己的双眼悔过。可面前的这帮家伙都不想惩罚自己,依旧霸占着这个国家。”

汤马斯的上司,一位外科主任对这番议论很受启发,建议汤马斯写成论文,发表出来,肯定受到欢迎。

泰丽莎真诚的爱情感化了汤马斯,他改变了固有的生活观念,决定与泰丽莎结婚,他们在居住乡村的朋友贝佩尔那里举行了简朴的婚礼。他们还选了一只小狗做宠物,把这狗取名为卡列宁。婚后不久,汤马斯的政治批判论文在报刊上发表了。

做了丈夫的汤马斯还是改不掉放荡本性,他经常很晚回家,不是去找萨宾娜,就是去找别的女人鬼混。萨宾娜毕竟是艺术家,对汤马斯这种生活方式完全能接受,只要她爱他,跟他在一起有乐趣,其他都是无关紧要的。可乡下姑娘泰丽莎恰恰相反,她需要忠实的丈夫,爱情是忠贞而自私的。

一天汤马斯半夜回来,泰丽莎满腔悲愤地谴他,最后冲动地表示:“好吧,我们分手吧!”

泰丽莎离家出走,来到街上,街上一片混乱,汤马斯为寻找泰丽莎也来到街上。此时,苏联正用武力干涉捷克发生的“布拉格之春”,苏军坦克开进布拉格城,居民们纷纷上街阻挡入侵的苏联军队。泰丽莎为眼前的情景所感染,摄下了这一幕幕历史镜头。

泰丽莎因为拍照而受到苏联军人的包围和追问。汤马斯帮助泰丽莎摆脱了苏军人员。泰丽莎感激汤马斯的相救,又与他重归于好。

“布拉格之春”之后,捷克不少青年流亡国外。萨宾娜也在流亡者行列之中,她去了中立国瑞士。在

不久,汤马斯夫妇也逃至瑞士,汤马斯进了一家医院干老本行,而泰丽莎四处推销她摄下的苏军入侵纪实照片。可是,出版社编辑说,这些照片已不是什么新闻了,让她不妨拍几张裸体照。

次日,泰丽莎从丈夫口中得知他又遇到了萨宾娜,这意味着他们重温旧情,她明白,她又想,萨宾娜既然不受约束地和别人的丈夫作爱,那也一定不在乎将自己的胴体展示公众。她决定找萨宾娜试试。

听了泰丽莎的来访意图,萨宾娜大吃一惊,不过她还是接受了。她先是默默地让泰丽莎拍完,然后报复性地命令:“该轮到你了!快把衣服脱了!”她的口气不容拒绝。泰丽莎只好接受镜头的追捕。

就在这时,弗兰茨闯进来,见两个女人赤身裸体,泰丽莎因害羞还躲了起来。弗兰茨来这里的目的是告诉萨宾娜他与妻子分手了,并希望萨宾娜能与他在一起。面对这种情况的萨宾娜打算去美国。趁着弗兰兹回家取东西的机会,萨宾娜离开瑞士。同天,泰丽莎也动身回祖国去了,还带上心爱的小狗卡列宁,给汤马斯留了一封信,“对我来说,人生是很重要的,而你对待生活却是那样的轻浮。我是个软弱的女子,对你的轻浮我不能容忍。与其等着被你抛弃,倒不如趁早回到自己弱小的祖国去。”

汤马斯读完这封信,幡然醒悟自己不能这样混下去。他本该与萨宾娜分手,萨宾娜不是走了吗?他该去找泰丽莎重新开始生活。汤马斯回去布拉格,却因为曾发表的论文而被没收了通行证。泰丽莎对汤马斯来找自己这件事大为感动,再次投向他的怀抱。

由于汤马斯那篇政论文章,官方一再要他写悔过书,他不从,被贬职,去贫民区一家诊所工作,后连这一工作也被开除。他们只能靠泰丽莎在酒吧当女招待赚钱维持生活。

有人介绍擦大楼窗户的粗活,汤马斯也去干。一日,他在大楼里擦玻璃,一个少妇请他诊断腰痛病。在少妇的诱惑下,他又一次沉溺于情事之中。

不料,他回到家,泰丽莎立刻发现破绽。盛怒之下,泰丽莎决心以行动来报复丈夫的轻浮。她壮着胆找到在酒吧认识的那个技师。技师的家里有些异样,屋中间挂着很多帷幔,泰丽莎觉得里面好像藏着别人。技师总算拉开[2] 帷幔,没有人。技师引诱泰丽莎上了床。

一个被除职的外交官流落到小酒吧里当雇工,他见多识广,听特丽莎说技师家的怪现象,就替她分析:也许那技师用隐藏的照相机把他们作爱镜头摄下,作为要挟,使泰丽莎受他控制。

泰丽莎听了越想越怕,而想要投湖自尽,在湖边被路过的汤马斯发现,泰丽莎祈求能够尽快离开布拉格。但由于通行证被没收,他们不能离开,泰丽莎想到了证婚人贝佩尔。

汤马斯夫妇终于摆脱了政治和生活的双重负担,在证婚人贝佩尔的僻静小村里,过着朴素而抒情的田园生活。虽然日子过得平淡,可他们心灵得到宁静。只是他们的爱犬卡列宁不幸患了癌症,汤马斯亲自动手为卡莱宁做了安乐死,泰丽莎含泪跟着丈夫去荒野埋葬卡列宁。

几天后,他们驾着运货车去附近小镇参加农民聚会。次日归程中正赶上下雨,他们冒雨上路。途中,泰丽莎见丈夫握着方向盘沉默不语,突然问:“你在想什么?”

“我在想我有多幸福。”

汤马斯话音刚落,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数日后,在美国的萨宾娜收到布拉格来信,信中传来噩耗:“汤马斯与泰丽莎在一次汽车事故中不幸死亡。”

难道这就是人生?萨宾娜凝视天空,热泪滚滚而下。[1] 

Sabina: I've met another man. He's the best man I've ever met. He's bright, handsome and he's crazy about me. And, he's married. There's only one thing; he doesn't like my hat.

萨宾娜:我遇到了另一个男人,他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人。他很聪明、英俊,而且疯狂地迷恋我。他已经结婚了。不过只有一件,他不喜欢我的帽子。

Tereza: I don't understand how someone can MAKE love without BEING in love.

特丽莎:我不明白人们不爱的时候怎么能“做”爱。

Tomas: Take off your clothes.

托马斯:脱下你的衣服。

Tomas: I must go.

Sabina: Don't you ever spend the night at the woman's place?

Tomas: Never!

Sabina: What about when the woman's at your place?

Tomas: I tell her I have insomnia... anything. Besides, I have a very narrow bed.

Sabina: Are you afraid of women, Doctor?

Tomas: Of course.[1] 

托马斯:我必须得走了。

萨宾娜:你从来不在女人家过夜?

托马斯:从不。

萨宾娜:如果女人在你家呢?

托马斯:我会告诉她,我失眠,或者别的。而且,我只有一张很窄的床。

萨宾娜:你害怕女人,是吗,大夫?

托马斯:当然。

Tereza: What are you thinking about?

Tomas: I'm thinking about how happy I am.

特丽莎:你在想什么?

托马斯:我在想,我很快乐。[1] 

·萨宾娜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住在美国的一所大房子,实际上这个房子的真正主人是影片剪辑师沃尔特·马秋。

·1989年这部电影在俄罗斯首映,屏幕有严格限制,只能在午夜放映。尽管如此,每场还是有超过三千人前来观看,还有上千人只能站在门旁的过道上观望。很多人在此之前看到的电影都是反映捷克入侵,正是由于苏联政府把苏联入侵捷克这段史实修改成了自己是英雄,而捷克是叛乱者。对于大多数俄罗斯人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换一种立场来看待这段历史。

·影片使用了捷克导演詹·尼梅克的资料镜头,就是苏军坦克(1968年8月20日和21日)入城那段著名的“布拉格之春”。当时尼梅克正与约瑟夫·斯克沃莱吉拍摄的一部关于布拉格的纪录片,名为《布拉格清唱剧》(1968年)。影片还使用了曼·雷和比尔·布兰蒂的摄影素材。

·本片成本为1700万美元,原计划在南斯拉夫拍外景,但是,由于“军方不愿意在南斯拉夫拍摄坦克入侵的镜头,因为他们不愿意得罪俄国人”,因此,许多外景后来只好在法国里昂及日内瓦等城市拍摄。[1] 

1989年: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Cinematography in Theatrical Releases (提名)

1989年:Best Cinematography Award (提名)

1989年: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USA 最佳导演

1989年: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USA(NSFC Award) 最佳影片

1989年:独立精神奖最佳摄影

1989年:美国编剧工会(WGA Award (Screen)) 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1989年:美国编剧工会(WGA Award (Screen))

1989年: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 Film Award) 最佳改编剧本

1989年:金球奖(Golden Globe) 最佳女配角提名

1989年: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摄影提名

1989年: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1988年:美国十佳影片之一[1] 

Aquarius TV [希腊] ..... (2005) (Greece) (TV)

Condor Vídeo [巴西] ..... (Brazil) (VHS)

Orion Pictures Corporation [美国] ..... (USA)

标准收藏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美国] ..... (1998) (USA) (DVD)

Tobis Filmkunst [德国] ..... (Germany)

华纳家庭视频公司 Warner Home Video [美国] ..... (2002) (USA) (DVD)

Warner Home Vídeo [巴西] ..... (Brazil) (DVD)[1] 

Trielli Bros.[1] 

Cinematte Inc. [美国] ..... optical effects

Dennis Davidson & Associates Public Releations [澳大利亚] ..... publicity

Europe 1 [法国] ..... with the assistance of

Fantasy Records [美国] ..... soundtrack

Nancy Seltzer & Associates ..... publicity

Pacific Title [美国] ..... titles

Pan American Airlines [美国] ..... with the assistance of

S.N.C.F. [法国] ..... with the assistance of (as French National Railroads, S.N.C.F)

San Francisco Symphony Chorus [美国] ..... with the assistance of

Saul Zaentz Film Center [美国] ..... sound re-recording[1] 

本片被评为1988年美国十佳影片之一, 获戛纳电影奖。

在表现“性”的题材方面,欧洲影片往往比好莱坞更少约束。从欧洲的艺术片中,观众既能在精神上受到启迪,又能得到感官刺激,本片即是这样一部模仿欧洲电影风格的作品。由于影片风格酷似欧洲的艺术电影,以至于很多人误认为菲力普·考夫曼是一位欧洲导演。本片被评为1988年美国十佳影片之一,获戛纳电影奖。

本片的导演菲利普考夫曼很擅长从小说中提炼出最有价值的电影主题出来,在他以前的作品《情迷六月花》里展现出的是爱与欲,《鹅毛笔》则是灵与肉,都是原著小说中的最为重要的核心。而考夫曼的这部《布拉格之恋》最主要青表达的是生命中的轻与重,与小说中深厚与凝重的阐述方式不同,考夫曼简单到单纯地用托马斯与特蕾莎之间长久而如战争的爱情,告诉我们这个哲学问题的答案。

整个故事发生在三个环境下:布拉格、日内瓦和一个宁静的村庄。三个环境的三种色调营造了三种不同的气氛,布拉格阴暗紧张加上时常压抑的气氛,给托马斯和特丽莎的爱情带来了一些慌张感。在苏军入侵布拉格之后的一段描写反抗人民的片段中,托马斯和特丽莎奔走在慌乱人群中间,让观众感觉到另一种抑郁。在布拉格,一切都很压抑,而阳光灿烂的日内瓦又是另外一个世界,在这里,托马斯逃离了祖国找到了自由,然而失落感又重新回到了特丽莎的身上,在这里她更加迷失自物,她宁愿回到压抑的布拉格,回归自己熟悉的生活。最终他们去到一个宁静的村庄,并在此找到了和谐爱情。改编自名著的电影一向处境艰难,有了原著的珠玉在前,人们的要求就很苛刻,而且文字和影像究竟有很大的差别,摆脱原著来单独地看待影片或许才比较公平。所以如果不去联想昆德拉所谓的“生命之轻”,撇开小说中的哲学探讨,用轻松的态度去看《布拉格之恋》,这的确是一部相当优秀的影片。[1] 

演员

瑞典演员莉娜·奥林曾参加过伯格曼的影片《排练之后》的演出,在本片中,莉娜·奥林饰演拼命追求独立性的萨比娜,她的表演颇富戏剧性。当年23岁的法国著名女星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片中特丽莎,她是考夫曼从上百位候选者中挑选出来的。对于丹尼尔·刘易斯来说,本片是他表演生涯中值得纪念的一部,虽然当时他已因出演《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和《美丽洗衣店》等英国电影而在影坛崭露头角,本片使他打入了好莱坞,从而拓宽了他演艺事业的空间。[1] 

原著

故事改编自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LE INSOUTENABLE LEGERETE DE LETRE,《纽约时报》曾评论该作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1]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昆德拉从一两个关键词以及基本情境出发构成了小说的人物情节。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与性爱两个敏感领域,并初步形成了“幽默”与“复调”的小说风格。  昆德拉更关注人物的基本境遇--“哲学是在没有人物、没有境遇的条件下进行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开始就将托马斯的问题摆在那里:在没有永劫回归的世界里,生命存在之轻。小说首先提出问题为托马斯设定规定情境,即轻与重的存在编码;于是哲学思考本身有了小说性,问题本身则是小说家在作品中显现的哲学思考。  昆德拉问题研究的重要特征是拒绝得出结论,他认为是塞万提斯让人知道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一大堆相对的问题。昆德拉在书中提出轻、重、灵、肉、记忆、虚弱、晕眩、牧歌、天堂等一系列的生存暗码,并与人物一一对应,支撑起各自的生存状态,展现了心灵与肉体的两重性。而每个关键词都是人物不同可能性的侧面。可能性是与一次性抗争的最积极的方式,因而此书可视为对自以为是的“绝对”的瓦解。而生命由于缺乏绝对的意义,变得没有依凭与支撑,甚至不如随风飞舞的羽毛那样有确定的方向。  本书描述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本书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机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陆还年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  本书探讨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1] 

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 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馨。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3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缓慢》(1995)和《身份》(1997)两部小说。[1] 

·时代错误:DX-数码电影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发明的。

·连续性:特拉丽莎被酒吧里一个喝得烂醉的年轻人挑衅,那瓶橘子汁时而消失,时而出现。

·工作人员或者是摄影器材可见:特拉丽莎在给萨宾娜拍照时,有些时候可以看见电影摄影机在照相机镜头上反光的影子。

·连续性:在影片中特拉丽莎初次出现是在普瑞格那里拍照,她戴着结婚戒指,然而电影故事讲到此时,她还没有和托马斯结婚。

·连续性:喝醉的年轻人在酒吧里把换来的硬币洒了一地,但是在接下来的镜头中当他退场后,地面上看不到任何硬币。

·时代错误:托马斯在他的第一次旅行中使用的汽车Skoda 100/110,实际上直到1969年才被制造出来。

美国

USA[1] 

1988年2月5日

法国

France

1988年3月2日

芬兰

Finland

1988年4月1日

瑞典

Sweden

1988年4月1日

西德

West Germany

1988年4月7日

级别

Hong Kong:III Australia:M Finland:K-16 Sweden:15 Spain:13 USA:R Canada:PG Canada:R Canada:13+ UK:18 West Germany:16 Singapore:R21 Canada:18

-------------【布拉格之恋】(歌曲)-----------------------------

[al:twins party]

twins -布拉格之恋

曲:sa 词:李峻一

编:johnny yim 监:梁锡池

Twins

怀着敬意去凭吊布拉格广场

埋在旅客脚下有战争里的风霜

大教堂爷过钟声庆祝挚爱遇上

但坦克还越过边境溶坏了铜像

谁愿接受风火洗礼

来测试敲钟约誓

爱未可给枪炮炸毁

这一对恋人愿意

在危难时亦抱紧

不惊怕伤痕就怕

在沦陷时又要分

战祸时心心印

和平时代更应爱人

残日悄悄染红了那古老钟楼

门外过去有情侣去恩爱手牵手

乱世中能共舞依偎

永不会说后悔

若战火来袭化飞灰求下世重会

留下世俗纷争不理

离开血腥的革命

某日等到美丽远景

这一对恋人愿意

在危难时亦抱紧

不惊怕伤痕就怕

在沦陷时又要分

战祸时心心印

和平时代更应爱人

千万个故事从不写于正史

谁是真心意焚城未会磨灭

当一对恋人愿意

在危难时亦抱紧

不惊怕伤痕就怕

在沦陷时又要分[3] 

战祸时心心印

和平时代更应爱人

twins -布拉格之恋[4-15]             [16-18]    

[责任编辑:kemi]
  • 分享到:
标签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热 门
明 星
胡军 谢伟才 李芳雯 许亚军 朴春 史蒂夫·福里斯特 雅克·拉兰德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龙刚 阿诺德·科派尔森 蔡珩 布鲁思·麦勒 景冈山 高耀太 徳井义実 张献民 阿伊·阿什顿 邱淑珍 1976-11-19 查尔斯·米莱迪斯(I) 同学:严晓频与林芳兵 黄小戈 杀人犯变舞蹈老师 为什么杀人谁发现他的? 1961-12-10 1963-04-23 理查德·奥布赖恩 乔·吉尔伯特(I) 梅派 1919-04-23 林伟雄 川隅美慎 大泼猴电视剧 水果 刘涛 1951-04-28 人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