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星百科 > 明星百科 > 正文

吴语

橙山网(www.csnd.net)2015-03-11

[摘要] 吴语,又称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底蕴深厚。在中国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北一角,使用人口约一亿。吴语

吴语,又称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底蕴深厚。在中国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北一角,使用人口约一亿。吴语是中国官方定义的中国七大方言之一,拥有国际语言代码。从历史、文风、语言特性分析,吴语极近中古雅言,继承中...

吴语,又称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底蕴深厚。在中国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北一角,使用人口约一亿。吴语是中国官方定义的中国七大方言之一,拥有国际语言代码。[1] 

从历史、文风、语言特性分析,吴语极近中古雅言,继承中古汉语的整齐八声调和三十六字母框架体系[2-4]    。现代吴语比官话具有更多古音因素,字音及语言要素与《切韵》《广韵》等古代韵书高度吻合。[5] 

吴语保留全部浊音[6] ,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7] ,部分地区保留尖团音分化[8] ,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吴语语法结构和普通话差别大,有数千个特有词汇,是江南人思维方式与文化涵养的集中体现。吴语有广式连续变调系统。吴语与吴越文化血脉相连,“醉里吴音相媚好”。

吴语是以上海话为共通语、以苏州音为标准音、以吴语区的

吴语区分布图

吴语与普通话(北京方言,泛东北方言语系)无隶属关系,同为现代汉语。

国际语系及语言代码:

汉藏语系-汉语族-吴语

ISO 639-1:zh

ISO 639-2:chi(B)zho(T)

ISO/DIS 639-3:wuu

中国各大方言,国际认为是语言,属汉语。官cmn/吴wuu/粤yue/闽南nan/晋cjy/湘han/客hak/赣gan/闽北mnp/闽东cdo等语都拥有国际语言代码[11] 。

上海

杭州

无锡

宁波

常州

绍兴

温州∣除南

台州

嘉兴

金华

湖州

衢州

舟山

丽水

上饶∣除西南

余姚

温岭

丹阳

海盐县

泾县

石台县∣除西

泰顺县

庆元县

常山县

洞头县

浦江县

高淳

非吴语区有吴语岛,为抗战、三线建设、支西建设兵团时期内迁的吴语人口,集中于重庆/贵阳/新疆库尔勒/绵阳/安顺等的部分地区。台湾/香港/新加坡/美国/澳洲悉尼/日本九州岛/加拿大等也有吴语人口。

汉朝同属吴郡、会稽郡、丹阳郡。时吴郡、吴会、吴兴合称“三吴”。

三国同属吴国。为吴郡富春人孙权所建立。

唐朝同属江南道。江南道治苏州,江南东道又称江东,西部江南西道又称江西。

五代同属吴越国,西部先属吴国后属南唐。吴越王为临安人钱镠,钱镠的第33世孙为钱学森。[13] 

宋朝同属两浙路。两浙路治杭州,南宋分杭州及其以北为两浙西路、钱塘南为两浙东路。

元朝同属江浙行省。

明初,朱元璋称帝后拆分江南,将淮海(宋属京东路)、江淮(宋属淮南路)、江南三个不同文化圈行政捆绑,拼河南江北行省东南部及江浙行省北部,设立直隶,后改称南直隶(清朝分为江苏、安徽),造成江南地区行政割裂,对文化区有一定程度负面影响。明清近代镇江南京(除镇江东南面的丹阳及南京南乡)及其以西淮化。

吴语区面积/

吴语最多拥有声母36个[14] 。普通话有声母21个。吴语

1.保留古汉语全浊声母

吴语最主要的特征是中古全浊声母至今仍保留浊音音位,比如“冻”、“痛”、“洞”的声母分别[t]、[tʰ]、[d](普通话“洞”的声母清化为不送气清音[t])。[6] 

中古汉语字分全清(不送气清音)、次清(送气清音)、全浊、次浊四类。清浊本于阴宋人三十六字母表

古代《切韵》《韵镜》提到清浊概念。声带振动的音为浊音,世界强国均有大量浊音。全浊为浊阻碍音,低沉雄浑,次浊为响音。除吴语、老湘语[15] 外的所有汉语方言都无全浊辅音(仅赣北闽北有少许),吴语保留全部浊音。[6] 

全浊声母

定母

不分尖团地:齐绝为dʑ声母

习席谢为ʑ声母

2.不腭化

腭化是指古汉语部分k/kʰ/g/h/ɦ在普通话中衍变成tɕ/tɕʰ/ɕ[17] 。如“江”字,古双切,读kang。胶东话/晋语/关中话及南方诸语不同程度不腭化。南吴一些地区全数不腭化,如“基ki/溪kʰi/轻kʰin/奇gi/群giun/晓hiau/吸hih”等,但这些字在吴语太湖片中已腭化。

晓母

吓瞎hah/蟹hai/佝hou/馅haen

3.尖团音分化

前者尖音,后者团音。尖音譬如尖tsien/将tsiang/焦tsiau/进tsin/尽dzin/集dzih/情dzin/贱dzien/千tsʰien/七切tsʰih/亲青tsʰin/写sia/心新信星sin/笑siau/修siu/雪sieh等。今大部分中原官话/胶东话/老派湘语/粤语/客家语区分尖团音。

分尖团地:苏州/昆山/常熟/张家港/太仓、无锡/江阴、靖江、武进东部、浦东/嘉定/宝山/金山/青浦、平湖/嘉善、余杭、嵊州西乡、义乌/兰溪/浦江/东阳/磐安/永康/金华乡下/武义乡下、缙云、广丰/玉山。分尖团是正统且好听。[8] 

4.泥来母不混

泥来母(n中国方言局部图

赣语/江淮官话/闽语/徽语/湘语/西南官话/大部分粤语/小部分客家语都混淆泥来母,即“脑子=老子”。

5.疑母

保留古疑母,如鳄ŋoh≠恶oh。

疑母洪细皆读鼻音,疑泥细音混同,如艺ȵi≠异yi。

6.日母

7.微母

8.舌尖后音

部分吴语区继承中古汉语的舌尖后音[5] ,如衢州/常熟/靖江/张家港/江阴东南乡/无锡东乡/苏州郊乡/台州部分等。如①主tʂu/真tʂən;②超tʂʰao/厂tʂʰang;③烧ʂao/声ʂən;④tʂ的浊音dʐ(成);⑤ʂ的浊音ʐ(受)。一些有翘舌音的吴语区,翘舌音比普通话少,如山saen/扎tsah/争/沙/杀/数/事/生等读成舌尖前音。

大部分吴语区将大量tʂ/tʂʰ/ʂ/dʐ/ʐ划入ts/tsh/s/dz/z,或读tɕ/tɕʰ/ɕ/dʑ/ʑ。

吴语无r:容(于封切)蓉yong/任ɲin/肉ɲioh/让ɲiang等。

9.其他

零声母:鸭/压ah;晏/淹an。

鸟:多读《唐韵》都了切,少数地区读ɲiao。

龌龊:入声,oh tsʰoh。

具浊清两音:长dʐang/tʂang

在壮侗语族语言中,先喉塞声母是常见声母,而浙南古帮母和端母有些地方也念成先喉塞音,如“疤/带”等。

吴语最多具有韵母60个[14] 。普通话有韵母39个。

1.双元音口形小

普通话中ai/ei/ao/ou等双元音韵母发音拖长且口部松,吴语发音时口形较紧。

2.入声韵

保留入声韵。除东瓯片及金华外,均收喉塞音。[16] 

3.非韵

fi:非/飞/菲/妃/费/沸;vi: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fi。

4.风韵

风,方戎切。ong韵:风(见题都城南庄/江南春韵脚)/逢峰(题西林壁/听蜀僧浚弹琴)/蓬(清平乐·村居)/梦/蒙/翁(示儿)

5.介音

介音[j]、[w]、[ɥ]发

6.咸、山摄见系一、二等不同韵

如官≠关。保留中古“寒/山”“欢/桓”两类韵的对立。

7.前后鼻音

区分an/ang。不分in/ing和ən/əng,读前鼻音。

8.麻韵高化

如茶/话/下/马/骂读o或u韵(除杭州)。[18] 

9.蟹韵

部分地区蟹摄一、二等不同韵,二等单元音化,蟹ha。

部分地区蟹摄二等不单元化,蟹hai。

10.梗摄二等白读跟梗摄三、四等、曾摄不混

如“撑”

11.部分地区咸山二摄鼻尾脱落,元音鼻化

半数地区咸山二摄鼻尾脱落,三sae/咸ɦae。

半数地区保留鼻尾,饭vaen/难naen。

12.其他

人,ɲin,见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韵脚。

“打”多读德冷切;“去”:tɕʰi/kʰei/kʰə

ei韵:对队堆兑;ən韵:尊吨盾轮;ou韵:火河贺过

斜zia/约yah/壳kʰoh/夜ya/眉mi

“六”“绿”都读“陆loh”,唐名曲《六幺》又名《绿腰》《录要》。

1.吴语具有汉语整齐八声调。

吴语四声八调

四声中,平为平声,上去入三声为仄,此为传统汉语格律之基础。[7] 

普通话(三声四调)所谓一阴平、二阳平、三上声、四去声,谬也。

普通话的阴平和阳平是按照声调起降来的,但古汉语非如此,阴阳是因声母清浊而分阴阳,阳四声都是浊音。唐朝中古汉语就是八声调。这些汉语要素环环相扣。

吴语大吴语区同音共律

吴江与嘉兴府部分,除了声母清浊影响分调外,清声母的送气与否也构成分调条件,如次阴平(清送气)与全阴平(清不送气)不同。在八声调具全地点(如绍兴),古浊上字不混入阳去,仍归阳上(除吴粤外的汉语皆不同程度地有阳上归去现象)。

又例:阴平∣开关;阴上∣撒水;阴去∣胖看;阴入∣杀只;阳平∣鞋爬;阳上∣戆笨;阳去∣饭大;阳入∣特白。

师sɿ(清)∣词zɿ(浊);福foh(清)∣服voh(浊);订(全清)∣定(全浊);报(全清)∣泡(次清)∣抱(全浊)。阴高阳低。

2.保留古汉语平仄音韵。保留全部入声。

吴语有深厚汉语资历,读诗词朗朗上口,平仄

入声字很多,一/六/七/八/十即典型入声。吴语舒缓时悠扬绵长,短促时真正石骨铁硬,石、骨、铁三字全部入声,够硬ŋən。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平(出律)平平仄仄,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平仄体现汉语韵律之美,诗词用普通话多不能匹配格律。[7] 

吴江全清与次清之间分调。历史上全浊与次浊可能也分调。[1] 

dou/duo;dai

bi[5] 

微母

1.无轻声

有平上去入四声,无轻声。

2.多音字少

吴语只有“乐/会/降/曾/参”等少数字是多音字,变调不算。

3.无儿化但有儿缀词

“儿”ɲi∣əɻ。同“霓”音,如《题乌江亭》韵脚,儿字韵脚古诗都押“i”。

吴语区一般零儿化。儿化可能是受阿尔泰语系卷舌韵尾影响[23] 。

一些地区有个别儿缀词,局部地区有n缀词或əɻ缀词[24] 。

4.易误读字

1.定语后置

闹热/闹猛/棒冰/肉圆/楼阁/笋干/月大/月半/人客/豆腐生/

2.状语后置

天冷快哩。他来快了。笑煞快。茅坑臭到哉。乃跑先。家去。

3.宾语前置

多地SVO和SOV结构通用,少数地区只接受SOV结构。[25] [26] 时态句都用SOV结构。[27] 

我饭吃过哉。明朝上海去。拉链拉拉好。我图书馆里来埭。红烧肉吃。我作业做好快咧。侬字识否?你哪搭去?侬票子有弗啦?

4.话题句

话题优先。[25] 话题句比普通话占优势。

吴语末,江浙闲话也。个只电影我看过哉。[1] 

1.疑问词

2.语气助词

句末喜加语气词。

人称代词

我/吾ŋ/阿侬

4.量词特殊用法

●作定冠词。特指:这本书交关好看。强调:换只频道。

●替代指属助词。我支笔。

5.指代词

k系太湖北:过/个;h系临绍温丽等:夯/嗨/亨;m系金衢泾等:么

k系普遍:介/实梗/个能/实介/鉴/介老/实介能

h系少量:夯/哈

1.句式

小红可认得?阿有去过啦?尔几时生来个?奈何办耶?阿好教我?

如台州:尔何物名字啊?尔何人阿?

动词替介词

动词替使令

2.多不用“的”“地”

●除杭州市区外,名词前冠“个”(音变):我个/好个/他个笔。[33-34]   

●状语后动词前不用“地”:慢慢能跑/好好较吃;认认真真个写。[34] 

3.无如下“着”字句和“在”字句

普通话

状态:他在那站着。开着会。活着。跟着他。

祈使:看着我。你听着。照着做。

程度:好着呢

他立勒海/亨/该…。开会。活勒世上。跟牢他。

看好我。你听好。照好做。

弗得了/相当/老/木佬佬好…

有特定词:觉着/寻着/着衣

4.完成体

前天晚上下了一夜的大雪。

5.非主动语态不用“被”

吴语

被打/被抢走/被枪毙

为ŋe打/为抢走/为枪毙

为:主动语态零声母ue,非主动带个疑母ŋe。

6.浙南“添”

饭吃碗添(再吃一碗饭)

1.语言习惯差异

吴语词汇方符

骗/诱/弄送/调排

骨头轻/兴/神志野舞/神抖抖

2.无胡语音译词

蒙古语

3.词意差异

普通话“晚”表天已黑,而吴语“晚”表黄昏,故吴语无“白天晚上/昨晚/晚饭”而是“日里夜里[37] /昨夜/夜饭”。

普通话“累”有疲劳意,吴语“累”无疲劳意,故吴语无“劳累”而是“吃力”。

4.善用单字

磨蹭

夜晚

5.特殊构词方式

吴语三千年

七十几个

小娘/细娘/细丫头/毛丫头/丫头家

男孩/小伙:老小/小官/细伢/小伙子/后生/细佬

丈夫

老官/官人/老公

娘/m妈

爷/爸爸/老子/爹爹

公公/阿爷/大大/阿爹/媪公/好公/舅公

岳父/岳母

丈人/丈母娘

晚爷/晚娘

媳妇

新妇

今朝明朝、落雨落雪、记认、弄堂、里向、高头、结棍、写意、适意、时猪头三(猪头/鸡/鱼为江南三牲,猪头为首)[39]

不/弗/勿

汏/净/洗

立/徛

想/忖

掮/扛

筷子

筷子/箸

玩耍

孛相/白相,嬉

把/畀

迟/晚

阴凉

斜靠

gai

二十

廿

多少

多少/几许/几何

全都

强行给予

水渗透

吸吮

嗍/吮

快速步行

牵引

伤痕

流动/浮于水面

then

水滴滴下

稍微喝一点

扔/摔

染上颜色/沾水

缝/绗/纶

用筷子夹物

沥干/去汁水

太饱

以手托物感受重量

涂抹

鸟兽脱毛

冲/刷洗干净

恶劣不愉快

火旺

鼻塞说话变音

ong

锅子里的溢出来

水洄旋

使之齐

很少的油煎

拥挤/核算/碾压

gah,ah

摩擦导致破皮

用刀子切成薄片

迟钝/笨

木/怴

身体弯曲

融化

欠债

小火慢箸

张嘴呵气

ha

关门

打嗝

əh

愤怒却无法发泄

一条印记

de

眼球突出

相持

磨碎磨细

割草/稻

两手向两边拨开

排泄

心里烦闷

搓揉

ɲioh

用手按或者压

搇/揿

坛子

放入沸水或油煮

液体从小孔喷射

漫无目的游荡

趤dang来趤去

扭伤筋骨

睾丸

阴囊/鼓起的轻软物

掸干净/抖落

ŋa

开爿baen店/一爿厂

不锋利/挖苦

通力合作

fiau,合成字;休要,金山等用字

还没有

红疹

投掷

热水

徒然

难道

雨大状

系衣鞋的带

包馄饨粽子

下垂

眼瞎

累堆

烧火做饭

扶人臂

敲/搉

吴语特征字

北吴片内部通话程度非常大,合为吴语太湖片一个语片。

太湖片67市县,人口6600万,完全互通。

1.毗陵小片17市县,1400万人

[江苏]常州市、武进(除沿江的圩塘、魏村、孝都、小河等乡)、丹徒(宝堰、荣炳等地)、丹阳、金坛(金城镇以西大部分为淮话移民区)、溧阳、宜兴、江阴(除西北角石庄乡及利港乡一部)、无锡市(西部)、张家港(除中心河以东,沙槽河以北)、靖江(除西南角新桥、东兴等乡)、通州(县城金沙镇及周围乡村)、海门(北部包场等12乡)、启东(北部吕四等7乡)、溧水(孔镇、和凤、洪蓝、东庐、晶桥、云鹤等地)、高淳(东部顾陇、桠溪、定埠等7乡)。

[安徽]郎溪(北部定埠、梅渚等乡,西北部建平、东夏、幸福等乡)、广德(北部下寺乡的庙西,南部芦村乡的甘溪沟及东亭乡部分村庄)。

2.苏沪嘉小片30市县,3100万人

[江苏]通州(东南部通海区9个乡及东北部三余区吴语区经济文化共同体

[上海]上海市区、嘉定、宝山、浦东、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崇明。

[浙江]嘉兴市、嘉善、桐乡、平湖、海盐、海宁。

3.苕溪小片5市县,300万人

[浙江]湖州市、长兴、安吉(以上两县西部边境官话移民区除外)、德清、余杭。

4.杭州小片1市,280万人

[浙江]杭州市(限城区及周围近郊区)。

5.临绍小片12市县,770万人

[浙江]临安(旧昌化县昌北区及旧于潜县北部边吴语太湖片卫星夜景图

6.甬江小片12市县,750万人

[浙江]宁波市、余姚(东部河姆渡等镇)、慈溪(东部观海卫等镇)、鄞县、奉化、宁海(岔路及其以南除外),象山、镇海、舟山市、岱山、嵊泗。[45] 

南部吴语分歧大,甚至片内也有地方不能通话。台州片语音与北吴吴语区

一、上丽片23市县,750万人

1.丽水小片9市县,250万人

[浙江]丽水、宣平(今归武义县所辖)、云和、景宁畲族自治县、文成(南田镇)、青田(温溪区及万山区一部除外)、泰顺(南部闽语区及百丈镇除外)、龙泉、庆元(东部竹坪、合湖以东除外)。

2.上山小片15市县,500万人

[江西]上饶市、上饶县、玉山、广丰、德兴(限陇头)。

[浙江]松阳、遂昌、开化、常山、江山。

[福建]浦城(南部石陂、水北、临江等五乡的闽语吴语区

二、台州片11市县,600万人

[浙江]台州市、临海、温岭、三门、天台、仙居、玉环、黄岩、椒江、路桥、乐清(清江以北)、宁海(岔路以南)。

三、东瓯片12市县,600万人(俗称“瓯语”)

[浙江]乐清(清江以西)、永嘉、温州市、瓯海、瑞安、平阳(闽语区除外)、苍南(闽语区除外)、文成(除南田区)、泰顺(限万丈区)、洞头(南部洞头、元觉、霓屿三岛东部的闽语区除外)、玉环(西南角)、青田(东部温溪区,及万山区的黄洋、万山等乡)。

四、金衢片13市县,700万人

[浙江]金华市、兰溪、浦江,义乌、东阳、磐安、永康、武义、衢州市、龙游、缙云。[45] 

西部吴语分布于皖南、江苏西南部及浙江西北角。宣

一、宣州片24市县,500万人

1.铜泾小片12市县,350万人

[安徽]铜陵、泾县、宁国(青龙、济川、东岸等乡的乡村)、繁昌、南陵(北部西部,青弋江支流靠近宣城的广大圩区:东七乡上洲村、姚义村、东塘乡、太丰乡,东河乡及东南角吴滩乡一带)、宣城(限北部西部及南部溪口乡金牌)、芜湖县(万春区除外)、当涂(限东部南部)、青阳(童埠、杜村二乡及酉华乡杨柳地、丁桥茗山,独龙)、贵池(东部)、石台(东部,含旧城关广阳)、太平(已划入黄山市。西部杨家岭一带,北部龙门以北)。

2.太高小片7市县,130万人

[安徽]太平(划入黄山市,东部西吴语情况分析

[江苏]高淳(西部)、溧水(南部,县城为南京吴语和江淮官话的分界)。

[浙江]临安(旧昌化县的昌北区)。

3.石陵小片5市县,20万人

[安徽]石台(石埭,中部)、青阳(东南陵阳等乡,含城关旧派)、泾县(限西南厚岸、包合、水东三乡)、太平(划入黄山市。西北三丰地区部分乡村)、贵池(限南部灌口一带)。

二、徽州片20县区,450万人

[安徽]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南部汤口镇)、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安凌话主要为安凌镇周边一带)、绩溪、旌德(西乡)、石台(占大)、宁国(胡乐)、东至(西南郎木塔一带)

[浙江]淳安、建德、临安(昌化以西)、桐庐(西部)、开化(北部马金地区)

[江西]婺源、德兴、浮梁[45] 

1.形成。商末,长江下游江两浙风情,三吴人家

2.扩张。四百多年大汉民系融合,江东各大家族及语言连片成型。“汉高帝十二年,一吴也,后分为三,世号三吴,吴兴、吴郡、会稽其一焉。[46] ”东吴之语是东南之语的源头。

3.变革。五胡乱华,永嘉南渡,中州人东迁至江左者六七成。士大夫性质的“魏晋风骨”融入吴越,刚烈骁悍的古吴越精神儒化,上古吴语蜕变成中古吴语。江南自此崇文。

4.发展。唐宋形成特有的锦绣江南岸,灵动飘逸、优雅睿智的吴越气质蔚然成风,经济发达,文化昌盛。

5.国音。南宋,成为文脉的嫡系继承者。“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富商大贾,往往而是”“号为士大夫渊薮,天下贤俊多避地于此”[47] 。”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北方开始失去入声(除晋语)。中古吴语衍变成韵书型吴语[48] 

6.繁荣。明朝,“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之。”吴音最流行的时候,上至士大夫,下至歌妓以说苏白为荣。

7.衰落。太平天国战乱、非吴流民的涌入使得吴语人口锐减,部分地区几近消失。强制推普使吴语面临危机。

8.坚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10] ,保护传承吴语任重道远。[19] [21-22]   

吴语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其形成的历史追溯到春秋以前,从姬室东迁2500年仍寒光逼人的吴钩越剑见证吴越春秋

“江东”曾是尚武之地,之后的江东兼为文学、经济意义上的“江南”,是文章锦绣之乡,天下太仓。西晋大规模衣冠南渡立东晋,《晋书》载“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之六七”,江南之地也正是从此时开始逐渐赶超中原。六朝之际,江南

江南有前后一千余年的经济文化中心史。三十年来,主要媒体和所有学校一律普通话,强制改变小孩语言环境,外地人较多,今吴语区一些小孩吴语能力不大好。民众也开始意识到保卫吴语。[10] [21-22]   [49-51]    

春秋战国

吴语最早源太湖流域风景

春秋吴越语言,在古汉语不断冲击、覆盖下逐渐形成古吴语。吴语雏形由此诞生并迅速发展。而后,古吴语又分化出闽语。上古南方汉语有楚语,吴越江南相当一段时间曾属于楚国,原始吴语也可能由楚语分化,至今吴语与老湘语还有一些语音共同点。

秦汉魏晋南北朝

秦汉时期吴语稳步发展。汉代吴语流传到东南地区,形成闽语。晋代永嘉南渡,吴语受到北方话影响,同时吴语也包围了当时政治中心金陵,成为士大夫必学方言,六朝民歌及笔记小说里可以见到其踪迹。六朝初,吴语这一名称已经产生,指吴地方言。西晋末,永嘉之乱(西元310年)后,大批北人南迁,发现吴语跟他们的中原话差别很大。《世说新语·排调》说:“刘真长始见王丞相,……刘既出,人问见王公云何。刘曰:‘未见他异,惟闻作吴语耳。’”

同时,吴语在西元五至六世纪的南北朝时代对日语产生了很大影响

吴音同现代吴语有很多相似性,如:日母在吴音与吴语白读中皆为鼻音声母;“和”吴音ワ,合吴语“和wu牌”一词;山删韵吴音多读エン韵,吴语多读e韵;有共同的主要元音。从日本吴音中可对南北朝时期古吴语探究一番。[53] 

隋唐

隋代扬州经济文化崛起,隋炀帝也曾经在扬州学习吴语。《资治通鉴》卷一八五载“隋炀帝至江都。帝自晓占候卜相,好为吴语。”《资治通鉴》记载所学语句“外间大有人图侬…”是中古吴语而非今扬州淮语。[54] 以孤篇盖全唐的张若虚是吴中四士之一。沿江江北早期可能有吴语,但最早在宋代就脱离吴语。

唐朝韵书也有关于吴语的零星记载,如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有“膀,普浪反,髀,吴人云”,至今吴人还把腿叫做“膀pʰang”。

唐时国家安定兴盛,使得吴语得到巩固、分化。到开汀、开漳之时闽客两语即界线划然分明,说明闽语已经形成并巩固,北宋编的韵书《集韵》中已经编入闽方言专用方言字“囝”,皆与今闽语正同[55] 。同时也收入不少吴语字,吴语自然也已形成巩固了。

常熟话有8个声调,中古唐朝人说话就是8个声调,故常熟话留有很多古语,如“小官人”“娘子”可谓典型。[16]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宋代吴语不但已巩固并已形成今天南北各片的基本状况。东瓯片永嘉方言作者并已据自己方言写入字书(如戴侗:《六书故》),并由专业书会写出影响全国的文学作品--各种永嘉戏文脚本,其中丰富地表现了本片方言特色(如《张协状元》)。元末明初《南村辍耕录》是一部较早以民间射字游戏记录吴语音系的文献。

明清

明代苏州经济文化水平提高,吴语在明代对全国影响最大。吴语口语大量出现在文献记载中,以冯梦龙编的《山歌》10卷为代表,《山歌》大量搜集当时吴地民歌,其中前9卷成篇使用吴语。在其他文献里也能见到方言成分,如冯梦龙编的短篇小说集“三言”和《墨憨斋定本传奇》、梁辰鱼《浣纱记》、李玉《清忠谱》等。当时吴语词汇语法已基本奠定今日轮廓。

明朝末年,吴语人口占全中国20%,当时白话小说《豆棚闲话》真实记录了当时吴语口语。清末民初,出现大批“苏白小说”,最有名的是《海上花列传》《九尾龟》,还有顾颉刚编的《吴歌甲集》等数种民歌集。以前书面语言是文言文,清末《海上花列传》率先使用文言文和吴语白话相结合的文体。

清末太平天国爆发,对江南造成严重影响,太平天国的烧杀抢掠罄竹难书,导致江南十室九空,吴地经济基础、劳动资源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吴语人口锐减。西吴局部出现真空状态,流民问题导致其淮化[56] 。

近现代

20世纪30年代是上海旧报纸上的吴语

吴语处境堪忧。近三十年来,因普通话强制推广,吴语造词能力严重衰退。1980年代后期开始,吴语区各学校统一用普通话授课,很多学校对说方言行为扣分处理,打出歧视性标语“说普通话,做文明人”,可以说是“进了学校门儿,就到了北京城儿”了。因缺乏吴语教育,一些青少年吴语能力差。

一国要有标准语,但今普通话也只是一种方言,有太多问题。[49] 

吴国王族与周同姓,来自中原,有“宜爱家乡,爱母语。传承吴语,共尽责任。

南吴语比北吴语保持更吴语区名人

越剧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才子佳人”题材。[64] 

评弹,苏州古老说唱艺术。评话一人开讲,多讲历史演义和侠义豪杰;弹词两人说唱,多讲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65] 

瓯剧[69] 

温州鼓词

滑稽戏

作品:《十三人搓麻将》等

人物:姚慕双/周柏春/王汝刚等

海派清口

作品:《笑侃大上海》等

人物:周立波

周立波方言作品

六朝时,吴声歌曲中“我” 就用“侬”,此说法直到现在还留存在江南郊县一些老农口中,并转声为 “奴”,金华等地第一人称沿用“阿侬”。但那时吴语和现代吴语差距还很大。

从明海宁人金庸小说中的吴语

清末现代印刷业发展起来,出现长篇吴语小说,如《海上花列传》[70] 《九尾龟》《九尾狐》《海天鸿雪记》等。

《海上花列传》第一回:不多时,洪善卿匆匆出来。赵朴斋虽也久别,见他削骨脸,爆眼睛,却还认得。趋步上前,口称“娘舅”,行下礼去。洪善卿还礼不迭,请起上坐,随问:“令堂阿好?阿曾一淘来?寓来哚陆里?”朴斋道:“小寓宝善街悦来客栈。无朆来,说搭娘舅请安。”[71-73]    

南朝吴歌收录

18首唐诗提及吴歌,常建/韩愈/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各1处,罗隐2处,李白7处。[74] 

有《子夜歌》《懊依歌》《十二月风俗山歌》《江南百姓苦愁愁》《长工谣》和冯梦龙的《山歌》《桂枝儿》等。[75-76]   

美丽东吴

吴语和吴越文化血脉相连。

吴语区自古赋税甲天下、科第冠海内[77] 。唐后期韩愈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宋史》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现代吴语区经济总量约占全国1/6,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1/5。明清产生202位状元,出自吴语区的有101人。[20] 两弹一星元勋共23人,吴语人占12席。截至2007年,吴语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见证吴越文明史前沧桑

7000年前,始于河姆渡文化[79-80]   、良渚文化[81-82]   、马家浜文化[83] ,两千年风雨同舟,吴越文化风采依旧。吴文化和越文化同俗并土,在相互交融激荡、流变集成中形成统一的文化类型。

早期吴越民族先民断发文身,以好勇为风气,创造了青铜兵器文明和波澜壮阔的吴越春秋史;晋室南渡后的吴越文化注入了“士族精神、书生气质”,王谢风流出自会稽;隋唐以来,江南早已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吴越文化愈发精致;随着近代工商业在江南的率先萌芽,吴越文化又平添了奢华之习,海派文化亦根植于斯。吴越文化既有“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又有“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诗性审美情怀。[10] 

为往圣继绝学

院士半天下

苏州白话,也叫吴语白话,以吴语口语为语法和词汇基础、以汉字为文字体系。

纯吴语白话语言表现形式与官话差距大。一些中国通用词源自吴语。[84] 

苏白音系叫江南读书音,为经典音系,吴地官宦世家和书香门第话必苏白。

无锡景

生为吴人,今能吴语。先辈之言,代代相传。

吴语妙趣横生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媪婆桥,媪婆对我笑,叫我好宝宝,

笃笃笃,卖糖粥,三斤核桃四斤壳,吃着你个肉,还把你个壳。

月亮姑娘下来吃吃饭,今朝我伲屋里无啥菜,麦粞饭搂韭菜,弗嫌怠慢,明朝还来。

点点斑斑,翻过南山,南山北斗,水界铜关,狸猫合煞,杨柳凿脚。[115] 

春雷十日阴,半晴半雨到清明;雨打黄梅头,

死要面子活受罪。

坐有坐相,立有立相。 [115] 

苏州,汉之吴郡治所、唐之江南道治所。从古至今,苏州是江南文化引领者。苏州话是约定俗成的吴语标准语。[116] 

松江十县本地人是核心吴语人群。市区上海话融合各地吴语而产生。[117] [51] 

杭州话具有吴语一般特征,如全浊音。民间一直误认为今天的杭州话和周边吴语有所不同是因南宋皇城,此说法牵强附会,因为宋代北方话和现代北方话不同[119] 。杭州话受近代官话影响较大。

无锡位于吴语发源地太湖流域,是东吴始祖泰伯故里[52] 。

温州话拥有古越语遗留。

稽山镜水,石桥小巷,松亭试泉,曲水流觞。绍兴话是一门奠定汉语白话文基础的语言。[121] 

特殊备注:江北吴语

江北使用淮语(江淮官话),淮语的源流是汉语与淮夷(东夷之一)语的融合[122-123]   。但江北有几地是吴语:靖江的老岸话[124] 、通州的金沙话、南通东面的启海话。

靖江话浊音、尖团音明显。金沙话拥有更多南通话的特点,但因保留全浊声母,还是划为吴语。启海是冲击平原与江北相连,加上江南移民,故启东、海门人讲的话是典型吴语。

而相反,原西吴领地的部分地区及南京镇江的市区由于多是近代江北移民,故为淮语(或淮腔普通话)。[125] 

原严州今属杭州的淳安、建德为徽语(徽州语)。东汉建安十三年,东吴孙权遣贺齐击山越,平黟、歙,在新安江流域置新都郡,治始新县(今淳安)。该地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最重要通道是新安江水路,进入该地的汉人主要来自吴语区,徽语在早期吴语基础上形成。严州第一人称单数来历不明。徽语各地差异大。[126] 

徽语全浊声母清化,新《中国语言地图集》把徽语分出吴语。

上丽片方言,因偏居山区,北部有金

例如,非组字读[p]声母,知组字读[t]声母,心邪生书禅母的一些字读塞擦音声母,一些匣母字读群母,云以母的一些字今读擦音、塞擦音等。

南吴语里的存古现象并非受闽语影响。[127] 

吴语与楚语后裔湘语之间有些相同点:

吴楚东南坼,二者本接壤,后来两区虽由客赣语从中插开,自江南近江至今留有一条浊音走廊,这条浊音走廊是迁徙至长江流域的古官话象征,湖口/星子/都昌/永修/德安/武宁/修水/通城/祟阳/赤壁/临湘/岳阳/平江这十三处,全浊声母都读浊音。[128] 

东北官话

清入读平上去,上声较多

清入读阴平

江淮官话

有入声,入声不分阴阳

全浊音读全清[131] 

全浊音大多读次清,部分全浊上读阴平

6

民国:教育部读音筹备处,王照对于会员构成非常不满,指出江浙人占

新中国: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沿袭清朝官话。

香港中国语文学会

复旦大学

第四届

宁波大学

温州大学

2014年5月9-10日

学术文献:

y[零声母]

ong红

io靴

uo瓦

[责任编辑:kemi]
  • 分享到:
标签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热 门
明 星
张献民 阿诺德·科派尔森 龙刚 史蒂夫·福里斯特 高耀太 阿伊·阿什顿 布鲁思·麦勒 谢伟才 徳井义実 李芳雯 景冈山 雅克·拉兰德 蔡珩 朴春 邱淑珍 许亚军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胡军 爱宠大机密 霍启山 父女:窦靖童与窦唯 军旅 保罗.韦斯利 有没有 艾伦-德杰尼勒斯 青春俏皮 麦格达·佐班斯基 胖子 绝对零度~未然犯罪潜入调查~ 师徒:李维真与庾澄庆 日本奈良县奈良市 中国;浙江 潘晓婷现身体博会 忘不了 顶级 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