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星百科 > 明星百科 > 正文

明朝(中国历史朝代)

橙山网(www.csnd.net)2015-03-11

[摘要]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二百七十六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因明朝的皇帝姓朱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二百七十六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明初定都于应天府,1421年迁都至顺天府,而在应天府设立南直隶。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开创了洪武之治...

明朝(1368-1644年[1]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二百七十六年。[2-4]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5] 。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6] 明初定都于应天府,1421年迁都至顺天府[7] ,而在应天府设立南直隶[8] 。[9]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开创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和弘治中兴等盛世,国力达到全盛,疆域辽阔。[3] 中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和天灾[10-12]    导致国力下降,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政权,随后满清趁乱入关,击败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政权,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杀,南明覆亡。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明郑结束。[13] 

明朝疆域囊括内地十八省之范围,初年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黑龙江流域诸部落有宗主权,[14] 后缩为辽河流域;初年北达戈壁沙漠一带,后撤今长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后改为嘉峪关;并曾在今满洲、新疆东部、西藏等地设有羁縻机构。明成祖时期曾短暂收复安南[15] ,[2] 1424年,明朝领土面积达到约1000万平方公里。[16-19]     

明朝时期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达、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人口方面,《明实录》所载明朝人口有7000余万,[20] 但许多学者认为实际上逾亿,[21] 也有人指出明末人口接近两亿。[22] 

明朝是继汉唐宋后又一个强盛的中原王朝。[23] 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24-25]   清朝修史书《明史》中评价明朝是“治隆唐宋”[26] 、“远迈汉唐”。[27] 

主词条: 明教

朱元璋定的国号为大明[28] 表示承袭自小明王韩林儿之号,又称皇明[29-30]   史称明朝明代,满清时期称之为前明[2] 

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作国号以示正统地位,也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其次,以明喻火,根据五德终始说,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31-32]   [6] 同时应为皇帝姓朱,又称朱明。1644年北京陷落后,南方的明朝宗室建立诸政权,沿用大明的国号,史称南明别称后明[2] 

主词条: 明朝历史

主词条: 元末农民起义、明朝统一战争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蒙古统治者争权夺利,日益残暴黑暗,包括汉族在内广大人民受到空前压迫,国库也日渐空虚。1351年,元廷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治河”和“变钞”成为民变的导火线,导致红巾军起义的爆发。[33] [34] 

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35]

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领集庆,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一些军事要地,获得了一块立足的基地。朱元璋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39] 1360年,通过鄱阳湖水战,陈友谅势力遭到巨大打击。1361年,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1363年,陈友谅势力被完全消灭。[40] 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史称西吴,与位于平江的东吴王张士诚相区别。[41-42]   1366年小明王、刘福通被廖永忠沉于瓜步[43] 江中溺死。1367年朱元璋改为吴元年。[44] 

1367年,攻下平江,张士诚自尽,后又灭浙江的方国珍 [45] [33]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28] 年号洪武,朱元璋即为明太祖。后进行北伐和西征,同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46] 的口号命徐达、常遇春等北伐,攻占大都(北京),元顺帝北逃。[47] 结束了在中原89年的统治,中国再次回归到由汉族建立的王朝——明朝的统治之下。[48] [3] 之后朱元璋又相继消灭四川的明升和云南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辽东的纳哈出。又派兵八次深入漠北,大败北元。天下至此初定。[33] 

主词条: 洪武之治、建文改制、靖难之役

明太祖即位后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改革元朝留下的糟清朝康熙皇帝评价朱元璋“治隆唐宋”。[49]

明太祖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53] 但是也对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图谋不轨。而有的功臣也越过礼法,为非作歹。[54-56]    明太祖借此兴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清理权贵和不法功勋。[51] 1380年明太祖以擅权枉法之罪名杀胡惟庸,[57] 又杀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人。1390年有人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关系密切,李善长因此被赐死,家属七十余人被杀,总计株连者达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51] 此后,明太祖又借大将军蓝玉张狂跋扈之名对其诛杀,[56] 连坐被族诛的有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58] 加上空印案与郭桓案合称明初四大案。此时除汤和、郭英与耿炳文外功臣几乎全数被杀。[59] 明太祖通过打击功臣、设立锦衣卫加强特务监视等一系列方式削弱了权贵同时也加强皇权。

1398年明太祖驾崩,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即明惠宗。明惠宗为巩固皇权,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60] 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逼自杀。[61-63]    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朱棣的精兵,准备削除朱棣。结果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最后率军南下,占领京师,是为靖难之役。后来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号永乐。明惠宗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64] 

主词条: 永乐盛世、永宣盛世、仁宣之治

1402年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号永乐。明成祖时期武功昌盛,明成祖明成祖朱棣[65]

文治方面,明成祖修大型类书《永乐大典》,解缙率三千文人在三年时间内即告完成。[72] 《永乐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录60卷,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且无删节。1405年明成祖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并设立北平国子监等衙门。1416年明成祖公布迁都的想法,得到认同,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1420年宣告完工,隔年迁都。因为永乐年间天下大治,并且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所以有学者将这段时期称为永乐盛世。

明成祖对异议者强力镇压,诸如黄子澄、齐泰等建文旧臣等都被杀。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73] 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还恢复了明太祖时期后来被废除的锦衣卫,另外他还设置了另外一个特务组织——东厂。明代厂卫制度确立。

明成祖明仁宗朱高炽[74]

明仁宗驾崩后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年号宣德。他基本继承父亲的路线,实行德政治国,并且发起最后一次下西洋。[76] 使国力进一步强大,史称“仁宣之治”。[77] 明宣宗同样热爱美术,有画作传世。[78-79]   但是,其执政期间也并非毫无弊端。由于明宣宗喜好养蟋蟀[80] ,许多官吏因此竞相拍马,被称为“促织天子”。[81] 同时,明宣宗打破明太祖留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规矩,设立内书堂教宦官读书,为明英宗时期的太监专权埋下隐患。[82] 

明成祖开创的永乐盛世和后来的明仁宗、明宣宗开创的仁宣之治合称永宣盛世。

土木之变

参见:土木之变北京保卫战

1435年明宣宗去世,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即明英宗,年号正统。[64] 此时领导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的于谦[83]

1435年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渐强大,经常在明朝边境一带生事。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南下伐明。王振耸使明英宗领兵五十万御驾亲征。[88] 大军离燕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土木堡[89] ,被瓦剌军追上,士兵死伤过半,随从大臣有五十余人阵亡。[90] 明英宗突围不成被俘,[91] 王振为将军樊忠所怒杀,[92] 史称土木堡之变,[93] 是明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87] 

兵部侍郎于谦拥戴明英宗弟弟朱祁钰即位,即明代宗,年号景泰。[94] 于谦升任兵部尚书,整顿边防积极备战,同时决定坚守北京,随后两京、河南、山东等地勤王部队陆续赶到。[95] 同年十月,瓦剌军直逼北京城下,也先安置明英宗于德胜门外土关。于谦率领各路明军奋勇抗击,[96] 屡次大破瓦剌军,也先率军撤退。[97] 明朝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于谦力排众议,加紧巩固国防,拒绝求和,[98] 并于次年击退瓦剌多次侵犯。[87] 

夺门之变

参见:夺门之变石曹之乱

1450年也先释放明英宗。[99] 然而明代宗因为皇权问题,不愿意接受明英宗,先是不愿遣使迎驾,又把明英宗困于南宫(重华宫)软禁,并废皇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不久见济病死,没有儿子的明代宗也迟迟不肯再立朱见深为太子,俨然有夺正之貌,英宗、代宗兄弟因而严重对立。[100] 

1457年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联明英宗朱祁镇[74]

1464年明英宗去世后,朱见深即位,即明宪宗,年号成化。[87] 明宪宗为于谦冤昭雪,恢复代宗帝号,平反夺门一案,人多称快。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俨然为一代明君。琉球、哈密、暹罗、土鲁番、撒马儿罕等国纷纷入贡,[103] 还废除殉葬制度。[104] 但是其本人口吃内向,因此很少廷见大臣,[105] 终日沉溺于亦妻亦母的万贵妃,[106] 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晚年好方术。[103] 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朝纲败坏,民不聊生。明宪宗直接颁诏封官,是为传奉官。这使得传奉官泛滥,舞弊成风,直到明孝宗才全被裁撤。他也是皇庄的始置者。该举措事实上鼓励豪强门阀兼并土地,危害不浅。[107] 

弘治中兴与武宗时期

参见:弘治中兴、武宗南巡

1487年明宪宗去世,其子朱祐樘继位,即明孝宗中兴明朝的弘治帝朱佑樘[74]

1505年明孝宗去世,其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年号正德。[103] 明武宗即位后清代野史常说他极好逸乐,导致正德年间战事频生,外有鞑靼达延汗[112] 进犯、内有叛乱和民变等重大事件。[103] 1520年明武宗假藉出征江西宁王叛乱为由而南下游玩,以大将军朱寿为名前往南京,亲自俘虏已被王守仁击败的宁王。班师回京途中,于南直隶清江浦[113] 泛舟取乐时落水染病,1521年于豹房驾崩。[114] [111] 最终因死后无子使明孝宗一脉绝嗣。[115] 

嘉靖时期

参见:大礼议壬寅宫变南倭北虏世宗崇道

明武宗驾崩后,明孝宗之侄、兴献王之子朱厚熜入嗣大统,是为明世宗。[103] 登基前后,因时任内阁首辅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等权臣引宋濮安事强令世宗皇帝尊亲生父母为皇叔父母,引起明世宗的反感,是为大礼议之争。[111] [116] 明世宗还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总揽朝纲。

1534年后明世宗明世宗朱厚骢即嘉靖皇帝[117]

嘉靖一朝,国家外患不断。北方鞑靼趁明朝衰弱而占据河套。1550年鞑靼首领俺答进犯大同,宣大总兵仇鸾重金收买俺答,让其转向其他目标。结果俺答转而直攻北京,在北京城郊大肆抢掠之后西去,明朝军队在追击过程中战败,此为庚戌之变。明世宗时期宣布海禁,由日本浪人与中国海盗组成的倭寇与沿海居民合作走私,先并且后袭扰山东、浙江、福建与广东等地区。[118] 戚继光与俞大猷平定浙闽粤等地的倭寇,为后来隆庆开关建立好背景。[119] 另外葡萄牙人在1557年开始移民澳门,但及至明亡,葡萄牙人及澳门始终为广东布政司香山县管辖。

1566年明世宗驾崩,皇太子朱载垕即位,即明穆宗,年号隆庆,[120] 翌年为隆庆元年。

主词条: 隆庆新政、张居正改革、万历中兴

明穆宗即位后,即启用在藩邸的老师高拱、张居正。隆庆初年,位处执政之张居正[121]

隆庆朝名臣名将荟萃,陆上与蒙古达成和议,史称俺答封贡;海上开放民间贸易,史称隆庆开关;[124] 因为这两项措施,明朝又重现中兴气象,史称隆庆新政。[103] 

1572年,明穆宗因中风突然驾崩,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翊钧继位,改元万历。[120] 由于明神宗年幼,于是由太后摄政。重臣高拱由于与太后信任的宦官冯保对抗而被罢官,相反张居正得到冯保的鼎力支持。张居正辅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内政方面,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125-126]   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督蓟、昌、保三镇练兵镇守长城,使边境安然。张居正还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变水患为水利。同时张居正严惩贪官污吏,裁汰冗员,但他自己本身也贪污受贿。[125] 张居正整顿朝正,改革体制,史称万历中兴。[103] [107] 

1577年秋,张居正父亲去世,按常理他需要丁忧[127] ,但张居正以为改革事业未竟,不愿丁忧。他的政敌借此大做文章,此即为夺情之争。最后在明神宗和两太后的力挺下张居正被夺情起复[128] ,使得其改革并未被中断。但是,这成为了他的政敌之借口。同时,张居正利用自己的职权让自己的儿子顺利通过科举进入翰林院。张居正死后立刻被反对改革的政敌清算。张府一些来不及退出的人被囚禁于内,饿死十余口。生前官爵也被剥夺。[120] [122] 

主词条: 万历怠政、万历三大征、东林党争、国本之争、晚明三大疑案、明末农民起义

张居万历皇帝[129]

国本之争主要是围绕着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131] 。明神宗迟迟不立太子,[132] 令群臣忧心如焚。朝中上下也因此分成两个派别。直到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为太子,朱常洵被封为福王。但是福王迟迟不离京就任藩王。直到梃击案发生,舆论对郑贵妃不利后,福王才离京就藩。[133] [134] 明神宗于国本之争对大臣极度不满,自1587年后,就开始连续不上朝作为报复,仅处理一些重要事件。[135] 自1588年后,早朝也经常看不到他,整日在深宫中不理政事。[136] 

东林党争是起东林党源于顾宪成组办的东林书院。东林党一词则源于1610年的一次人事变动事件。起因是内阁缺人,顾宪成极力主张颇有政绩的淮扬巡抚李三才入阁,结果被反对李三才入阁的势力抹黑漫骂,东林党因此而起。东林党兴起后,朝中其它各党便集中火力攻击东林党。阉党专权后,东林党更受到严重打击。直到崇祯初年东林党才重新被启用。[133] 

明神宗还派太监为矿监和税监搜刮民间财产,导致多处民变发生。[103] 同时由于深受明神宗信任的辽东总兵李成梁后期的腐化堕落大肆谎报军情,骗取军功封赏,在军事打击目标上偏袒努尔哈赤所部,导致明朝末年边患严重,并最终导致满清入主中国。由于明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现象非常严重。[103] 1602年,南北两京共缺尚书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抚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137] 明神宗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明廷完全陷入空转之中。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如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名目众多,但其所议议题却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103] 因此《明史》言:“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138-139]   ”[133] 

在军事方面,以万历三大征最为功勋卓著,三战皆胜以巩固明朝边疆、守护朝鲜王朝,但也耗尽了明朝国力。[140-141]   1617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反明,两年后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明朝对后金从此转为战略防御。[133] [134] 

1620年,明神宗去世。[142] 其长子朱常洛登基,为明光宗,明光宗仅在位一个月,八月二十九日,又因服用李可灼的红丸,九月一日五更时猝死,时年39岁。[143-144]   

明熹宗在位期间,政治更加腐败黑暗。明熹宗早期大量启用东林党人,结果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

1626年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厂火药库发生王恭厂大爆炸,造成2万多人死伤。当时东北方的后金逐步占领辽东地区。1626年,努尔哈赤率军攻打宁远,明军在袁崇焕的指挥下凭借坚城固守抗敌,最终击败后金军,并击伤努尔哈赤,史称“宁远大捷”。 不久后,努尔哈赤死去,其子皇太极即位。[152] 

1627年明熹宗不慎落水病重,不久因霍维华之药而去世,其五弟信王朱由检继位,即明思宗[153] ,年号崇祯。[150] 崇祯帝即位后,锐意铲除魏忠贤的势力以改革朝政。他下令停建生祠,逼奉圣夫人客氏移居宫外,最后押到浣衣局处死。下令魏忠贤去凤阳守陵,魏忠贤于途中与党羽李朝钦一起自缢,明思宗将其首级悬于河间老家,阉党其它分子也被贬黜或处死。[154] 然而党争内斗激烈,崇祯帝刚愎自用不信任百官。[150] 

1629年皇太极改采绕道长城以入侵北京,袁自杀殉国的明思宗烈皇帝朱由检[155]

明朝中期之后时常发生农民起事,崇祯时期本身朝政混乱与官员贪污昏庸;与后金的战争带来大量辽饷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夺;以及因为小冰期气候变冷,农业减产带来全国性饥荒,[10] 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负担。1627年,陕西澄城饥民暴动,拉开明末民变的序幕,随后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事,最后发展成雄踞陕西、河南的李自成与先后占领湖广、四川的张献忠[159] 。1644年李自成建国大顺,三月,李自成率军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最后攻克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160-161]   [150] [162] 明朝作为统一国家结束。[2] [163] 

主词条: 清军入关、南明、满清大屠杀、明郑时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收复台湾之战

逼死坡“明永历帝殉国处”石碑[164]

在台湾抗清的郑成功[167]

此时抗清势力只剩夔东十三家军与在金厦的郑成功。李自成余部在湖南抗清失败后,转移到川、鄂山区进行活动,在夔州府以东地区继续抗清,称为夔东十三家军。[173] 1662年清军开始攻打之,到1664年首领李来亨被杀而亡。[174] 

郑成功在南京之战失败后退回金厦,于1661年率军远征荷兰人占据的台湾岛成功,明郑领有台湾,定都东宁[175] 。其子郑经曾参与三藩之乱,率军参与反攻失利。1683年,清朝康熙帝命施琅进攻台湾。施琅大败刘国轩攻克澎湖,给台湾造成极大军事压力,结果郑克塽剃发降清,明朝监国宁靖王朱术桂携五妃自杀殉国,明朝最后一股抗清势力覆灭。[2] [166] [176] 

主词条: 明朝行政区划、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

据《明史·志第十六》记载:“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於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其声教所讫,岁时纳贽,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羁属者,不在此数。呜呼盛矣!“[177] 

明朝前期疆域[178]

北方

明朝初年,多次对蒙古用兵,并在与蒙古边境一带设置四十余个卫所防卫,包括东胜卫、云川卫、官山卫、全宁卫、老哈河卫等,都是明朝边防重地。其走向大致为阴山-大青山南麓-西拉木伦河一线。15世纪后,由于天气转寒,农耕不济,加上边塞军队被燕王抽调参与靖难之战。因此边境略有南移。永乐期间明成祖多次北伐,形势一度改观。但在明朝中期以后,随着蒙古的再次强大,明边再次南迁。并修建长城以防御蒙古,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179] 重镇加强防御。长城也成为明朝中后期的北边,同时也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的界线。[180] 

东北

朱元璋设置辽东都司以经营辽东(东北南部)。明朝多次进军黑龙江流域,招抚女真部落,势力一度达到黑龙江口与库页岛。1409年设置奴儿干都司,[181] 共辖130多个卫所。[70] 1434年废弃,明朝退守辽东,将东北北部防务交与隶属明朝的少数民族部族,至万历年间该辖区内卫所增加至384个。明末,建州女真逐渐取代了明朝对东北北部的统治,并进占辽东。[180] 

东北邻国高丽,及后来的朝鲜王朝,于明初大肆向北扩张领土,通过招谕、剿杀、驱赶女真部落,使本国疆域不断向北推进,一直拓展到鸭绿江、图们江两江流域。1393年,朱元璋放弃了在前元朝双城总管府设立铁岭卫的要求;1403年,朱棣同意将历代属于中国的咸兴以北地区让与朝鲜;从1416年至1449年,朝鲜强行在鸭绿江东岸地区设置“西北四郡”,在图们江南岸地区设置“东北六镇”,朝鲜开疆拓土空前绝后,鸭绿江以东图们江以南的中国领土完全丧失。[182] 

西北

洪武时期,明朝西北疆界达到今新疆东部哈密地区,并设置一系列卫所。15世纪后,西北吐鲁番与青海蒙古部日益强大。1472年,哈密卫城一度被吐鲁番攻破,卫内迁,后复,1514年再度被并。15世纪后半期后,西北诸卫全部丧失,明朝退守嘉峪关。[180] 

西南

1381年,明朝在西南地区设置一系列土司、宣尉司,边界达到缅甸中北部、老挝北部、泰国北部一线。但后期这些地区多被周边国家所并。[180] 

1406年,明军进攻安南,南限达到日南州一带。次年设置交趾布政使司,安南正式成为明朝的一个行政区,下设十五府、卅六州、两百余县。后因当地势力反抗激烈,1427年明朝罢交趾布政使司,放弃安南。安南再次脱离中国独立,建立后黎朝。[180] 

东南

1553年葡萄牙租占澳门,获得停泊船只权,1557年取得居留权。但名义上明政府对葡萄牙人可进行管理,依然拥有澳门主权。[180] 

1624年荷兰殖民者进入台湾南部,筑热兰遮城。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进入台湾北部。1642年荷兰赶走西班牙,占领台湾大部。1661年,郑成功进攻台湾,次年驱走荷兰人,正式收复台湾。[180] 

1424年明朝疆域

1435年明朝疆域[178]

1583年明朝疆域[178]

1376年(洪武九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省”。1370年于各省设置一都卫,1375年改为都指挥使司。1428年弃安南后,明朝在全国设置两京十三使司,包括京师(北直隶)、陕西、山西、山东、河南(以上为北五省)、南京(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四川(以上为中五省)、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以上为南五省)。共设置16都司、5行都司、2留守司。其中十三个是与布政使司同名的都司,其它三个是万全都司、大宁都司和辽东都司。[183] 

五行都司是陕西(治甘州卫,今张掖)、四川(治建昌卫,今西昌)、湖广(治郧阳卫,今湖北郧县)、福建(治建宁府,今建瓯市)、山西(治大同府)。两留守司是洪武年间设置的中都留守司(今凤阳)和嘉靖年间置于承天府(今湖北钟祥)的兴都留守司。[183] 

此外,在政教合一的青海、西藏地区设置有乌思藏都司、朵甘都司(实际控制为当地宗教首领八大法王分辖各政教中心的寺院,还有各诸侯家属封地),另有置于今甘肃、青海交界地区的哈密、曲先等卫,以上均属羁縻性质,与内地的都司、行都司性质不同。[103] 明朝最后有140府,193州,1138县,493卫,359所。[184] 

主词条: 明朝官职、明朝政治制度

主词条: 明朝内阁制度

明朝在中央和南京各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与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书侍郎各一。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废丞相之职,取消中书省。六部因此地位得到了提高。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原有的各科尚书降为郎中。各部尚书和侍郎的官阶也上升。其中以吏部[188] 最为重要,户部人员最多。礼部[189] 与工部[190] 地位较低,而在南京六部除兵部[191] 、户部[192] 外,其他四部基本没有没有实权,是被排挤出中央的官员的“养老之地”。[193] 

主词条: 督察院

太祖尚为吴王时,始置御史台,设左、右御史大夫各一名。洪武十三年,

主词条: 六科

六科,负责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洪武六年,设给事中十二人,秩正七品,始分为六科,每科二人。洪武二十四年,更定科员,每科都给事中一人,正八品。六科官职品级虽低,然职权很高。他们有“封驳权”,可以不赞成皇帝的意旨。该制度发挥了一定的改善朝政作用。[195] 

主词条: 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和鸿胪寺。大理寺与刑部和都察院合为三法司,其职权与今日之最高法院相似。大理寺的首长称为大理寺卿,九卿之一。其余四寺卿职权较低。太常寺负责祭祀礼乐,隶属于礼部;太仆寺管理马匹,隶属于兵部;光禄寺负责寿宴、进贡等,隶属于礼部;鸿胪寺负责朝会、宾客(外吏朝觐,诸蕃入贡)、吉凶仪礼。[195] 

主词条: 锦衣卫、东厂、西厂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明仁宗之后,三公皆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明朝只永乐年间,明成祖幸北京,以姚广孝专为太子太师,留辅太子。自是以后,终明一朝皆为虚衔。[198] 他们名为辅导太子,但实际上辅导太子的机构是詹事府。詹事府下设两坊、一局、一厅。此外还有太医院,太医院附属有生药库和惠民药局。二十四衙门(十二监、四司、八局,由宦官所担任)。亲军上直二十六卫,除锦衣卫设有南北两个镇抚司,其他二十五卫各设有一个镇抚司,已上俱不属五军都督府管辖。女官,洪武五年,定为六局一司。永乐后,职尽移于宦官,只保留少数女官。[199] 

主词条: 明朝军事

卫所制为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卫有军队五

在嘉靖年间,应付倭寇之乱时,将领戚继光在浙江地区采用招募民兵加以训练的方式,来取代不堪的卫所兵。正因为明朝正规军卫所军的不堪用,故这些民兵,在明朝后期逐渐担负起维持明朝有效统治的作战部队,而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戚继光的召募以浙江人为主的戚家军、李成梁李如松父子麾下的辽东铁骑及袁崇焕所召募以辽东人为主的关宁铁骑 [201] 。

主词条: 明朝经济、资本主义萌芽

主词条: 资本主义萌芽

明代中后期,农产品呈现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商业化趋势。江南广东一大片原来产粮区由于大半甚至八九成都用来生产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而成为粮食进口区,其它一些地方则靠供给粮食成为商品粮食出口区。

长江三角洲一带是当时桑、棉经济作物和手工业最发达的地步,常思患粮食不足……区域内调剂甚繁。但整个区域仍有不足,须由湖北,江西,安徽运入,所谓“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栗”。[202] 

一般粮食作物的种植,主要有稻、麦、粟、梁、黍、菽等多种谷类;某些本来可以自给的区域,由于手工业的发展,非农业人口的剧增,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使本地生产粮食不能满足需求,因而每年需从外地输入大量粮食。

不少土地主缙绅也逐步将资金投向工商业,“富者缩资而趋末”,以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为名号的商帮亦逐渐形成,并在一定地区和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人口转为工商业者的数量急增。

主词条: 私营手工业

景泰蓝瓷器[203]

明朝以较短的时间完成了宋朝手工业从官营到私营的演变,而且变化得更为彻底。迄至明朝后期,除了盐业等少数几个行业还在实行以商人为主体的盐引制外,一些手工业都摆脱了官府的控制,成为民间手工业。

晚明时中国民间私营经济力量远比同期西方强大,当英国商人手工场业主拥有几万英镑已算巨富时,明朝民间商人和资本家动用几百万两的银子进行贸易和生产已经是很寻常,郑芝龙海上贸易集团的经济实力达到每年收入数千万两白银,当时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根本无法与之相抗衡。

在商业都市的发展规模、人口城市化状况和市场化程度方面:16世纪的欧洲城市规模较小,1519年至1558年时期,拥有2万至3万人口即可称为“大城市”。从城市规模和人口比例看,晚明中国的城市化程度反倒稍高一些。[205] 据伊懋可的数据,中国城市人口在明朝末年占到总人口的6%至7.5%。据曹树基的估计,1630年时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8%。

年代

户数

口数

备注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

10,654,362户

59,873,305人[206]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10,652,870户

60,545,812人

此为除开华北大部分地区外的调查数据,今学者估计实际人口达到65,000,000人。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

11,415,829户

66,598,337人

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

9,685,020户

50,950,470人

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79年)

估计实际71,850,000人

明宪宗成化二十四年(1488年)

估计实际75,000,000人

明孝宗弘治四年(1491年)

9,113,446户

53,281,158人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

10,409,788户

50,908,672人[207]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年)

10,508,935户

60,105,835人

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

10,621,436户

60,692,856人

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

9,835,426户

51,655,459人[208] 

估计万历年间实际人口在130,000,000人至150,000,000人之间。

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

估计实际100,000,000人

注:本表数据源自《明史·卷七七·食货一》、《明太祖实录》。

主词条: 明朝文化、明朝服饰、西学东渐

主词条: 阳明学

王阳明[209]

而明代晚期书院的兴盛,冲击官学的地位。许多知识分子利用在书院讲学之际借机批评时政,例如曾讲学于东林书院的顾宪成及高攀龙,就常讽刺时政,也使东林书院成为与当权派对抗的中心,进而造成东林党争。当时学者也会借用寺庙周边的空地举行“讲会”,倡导新的思想价值与人生观。[212] 

主词条: 四大名著、三言二拍、公安三袁

冯梦龙

万历时期,猛烈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有以公安袁宗道、袁宏道与袁中道为代表的公安派。他们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各个不同的时代,即有各种不同的文学。竟陵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主张独抒性灵,并且乞灵于古人,目的为“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焉,如是而已矣”。[212] 

主词条: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明代文学以小说达到的艺术成就最高,创作了大量的以历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和短篇的话本、拟话本。长篇小说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堪称文学巨著。出现于明中叶的《金瓶梅》,也是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213] 

明代短篇小说的创作也很兴盛。一些文人加工改写了宋元话本,还创作拟话本。“三言”、“二拍”就是这种话本和拟话本的代表作。[213] 

主词条: 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

明前期,元代以来绚丽的杂剧奇葩一度中衰。明中叶后,随着城镇经济的繁荣,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戏曲又出现了新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具有进步意义的作品。明代剧作中最负盛名的是《牡丹亭》。[214-215]   

在明代,流行的戏曲唱腔中,主要有弋阳腔和昆山腔(昆腔)。昆腔本局限于吴中。嘉靖年间,著名音乐家魏良辅对昆腔进行改革,使它既集中表现了南曲的清柔婉转的特点,又保存了部分北曲激昂慷慨的声腔,成了当时最有影响的一种戏曲音乐。[216] 

主词条: 文征明、董其昌、祝枝山

明朝朝廷极力推崇书法,明朝书法以行书和草书为主。明初书法陷于台阁体泥沼,沈度学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之书“。二沈书法被推为科举楷则,于是台阁体盛行。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祝允明、文征明、王宠与唐寅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书法开始迈入倡导个性化的新境域。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有名的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与倪元瑞等。[217] 

明代诗文数量却浩如烟海,不仅作家众多,而且各成流派。永乐至正统年间,文坛上出现了以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为首的“台阁体”诗派。明中叶,在反对台阁体冗沓文风的斗争中,先有弘治、正德年间的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崛起,继而又有嘉靖、万历间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雄踞文坛。他们以复古为号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当前、后七子复古运动兴起时,文坛上又相继迭起“唐宋派”和“公安派”。[216] 

主词条: 吴门四家、松江派

主词条: 明朝科技

十四世纪中叶的《白猿献三光图》(作者不详)载有132幅云图,并与天气变化联系起来,绝大部分与现代气象学原理相一致。(欧洲到1879年才出版只有十六幅的云图。)[219] 

坤舆万国全图[220]

1383年南京设京师观象台1439年造浑天仪置北京(1900年被八国联军德国劫走,1921年索回,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1442年北京设观象台。

1446年建晷影堂(位于北京古观象台西南侧)。

1607年李之藻撰《浑盖通宪图说》刊行[221] 。

1617年张燮著《东西洋考》记载海洋占候等的详细资料。

1634年正式安装中国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筩”(yong)。

1643年出版《崇祯历书》。[219] 

1450年吴敬撰《九章算法比类大全》。

1524年王文素著成54卷总计1500多问近50万字《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

1584年朱载堉著《律吕精义》出版。[222] 

1592年程大位撰《算法统宗》最早记载使用珠算方法开平方和开立方。1606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开始合译《几何原本》。

1613年李之藻据西人克拉维斯《实用算术概论》和中国程大位《算法统宗》编译而成《同文算指》。[223] 

1637年,宋应星在《论气·气声》中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出了合乎科学的解释,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或急速运动冲击空气而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播,同水波相类似。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2中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的时空观。在《物理小识》卷1中正确地解释了蒙气差(即大气折射)现象。

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制造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并著《镜史》(已佚)。

主词条: 本草纲目

李时珍纪念邮票[224]

1567年在宁国府太平县试行中国人痘接种方法预防天花。(种痘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开端,是医学史上的重大成就。十七世纪中国种痘技术已相当完善,并已推广到全国。中国种痘法于十七世纪初传入欧洲)。

1596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出版刊行同期问世的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 。

1601年,杨继洲著《针灸大成》 。

1617年,陈实功著《外科正宗》(收集了大量有效方剂。他注重实践,勇于革新,创造性地进行了截趾(指)、气管缝合等外科手术,对中国外科学作出了贡献。书中对一些肿瘤也作了论述)。

1624年张景岳撰《类经》刊行,同年,景岳再编《类经图翼》和《类经附翼》 。

1640《景岳全书》64卷成书 1641年吴有性撰《瘟疫论》王夫之在《思问录·外篇》中提出了关于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的观念,他说:“质日代而形如一,……肌肉之日生而旧者消也,人所未知也。人见形之不变而不知其质之已迁,……”[219] 

主词条: 农政全书

1376年,俞宗本著《种树书》(记载了多种树木的嫁接方法,如桃、李、杏的近缘嫁接和桑、梨的远缘嫁接等)。

1406年,朱橚《救荒本草》问世(收集四百一十四种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资料,载明产地、形态、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和食法,并绘有精细图谱)。

1547年马一龙著《农说》(记载了水稻的精耕细耘、密植、育苗、移栽等的种植经验,是中国第一部运用哲学观点来阐述农业技术的著作)。

1596年屠本畯(jun)著中国现存最早的海洋生物专著《闽中海错疏》(记载了沿海一带以海生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主的二百多种水族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等)。

1608年,喻仁(喻本元)、喻杰(喻本亨)合著《元亨疗马集》(著名的兽医学著作,内容包括对马、牛和骆驼的治疗经验,现今仍有实用价值)。

1617年赵蛹著《植品》(有关西红柿的种植技术等) 。

1628年徐光启撰《农政全书》。[219] 

主词条: 徐霞客游记、坤舆万国全图

1405-1431年郑和率大型远洋船队到达西洋徐霞客[225]

1536年黄衷著《海语》(记录东南亚史地与中国南洋交通情况)。[226] 

1565年胡宗宪编《筹海图编》记录中日交通及抗倭事。[227-228]   

1589年出现最早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229] 

1639年顾炎武开始编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

明末时期的徐霞客开始著《徐霞客游记》。[230-231]   

主词条: 天工开物

1521年四川嘉州(今乐山)凿成深达数百米的石油竖井。

1596年《唐县志》记载以火爆法的采矿技术。[232] 

1596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二百七十六种无机药物的化学性质以及蒸馏、蒸发、升华、重结晶、沉淀、烧灼等技术 。[233] 

1637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述冶炼技术时,把铅、铜、汞、硫等许多化学元素看作是基本的物质,而把与它们有关的反应所产生的物质看作是派生的物质,从而产生化学元素概念的萌芽。[234] [219] 《天工开物》中记载了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许多成就,如冶炼生铁和熟铁(低碳钢)的连续生产工艺,退火、正火、淬火、化学热处理等钢铁热处理工艺和固体渗碳工艺等。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7中记载了炼焦炭的方法:"煤则各处产之。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曰礁。"欧洲到西元1771年才开始炼焦。

主词条: 西学东渐

徐光启[235]

主词条: 明朝外交

主词条: 朝贡体系、万国来朝

明朝建立后逐步恢复了唐宋时期的朝贡制度,到明成祖时期开创万国来朝的外交局面。[240-242]    

主词条: 郑和下西洋

明永乐南京绘《瑞应麒麟图》[243]

为宣扬国威和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244] 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航海,访问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245] 。又派遣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子鲁出使撒马儿罕、吐鲁番、火州等西域十八国,加强了明朝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上的往来,为中国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246] 

主词条: 海禁、戚继光抗倭

元末明初开始抗倭的戚继光[247]

明朝派戚继光到浙东抗倭。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252] 后来他又率军开赴福建、广东,与另一位抗倭名将俞大猷连续重创倭寇。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剿清。[253-254]   

倭寇平息后,朝廷有鉴于对外贸易对沿海居民的重要性,逐步解除海禁,使民间走私贸易逐步正当化,国际贸易使中国进入了逐渐成形的世界贸易体系之中。[255] 

主词条: 万历朝鲜战争

丰臣秀吉统一全日本后,意欲占领李氏朝鲜。[256] 1592年[257] ,日本进攻朝鲜,朝鲜国王逃到义州并派使节向明朝求救。最终明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中日进行和谈。但1597年[258] 后,日本再次进攻朝鲜。1598年[259] ,丰臣秀吉去世,日军退回日本,撤退途中,明朝派遣老将军邓子龙,和朝鲜的海军主将李舜臣一起对抗日本。尽管李舜臣的“龟船”在战争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威力,但邓子龙还是不幸战死殉国。[260] 经此次血战,日军基本被全歼。[134] [261] 而万历朝鲜战争是明朝最后的辉煌,[262] 保证了东亚三百年的和平,明朝也因此元气大伤。[263] 

主词条: 西学东渐

利玛窦[264]

主词条: 明朝君主

德祖

(太祖朱元璋追尊)[267] 

玄皇帝

(太祖朱元璋追谥)[267] 

懿祖

(太祖朱元璋追尊)[267] 

恒皇帝

(太祖朱元璋追谥)[267] 

熙祖

(太祖朱元璋追尊)[267] 

裕皇帝

(太祖朱元璋追谥)[267] 

仁祖

(太祖朱元璋追尊)[267] 

淳皇帝

(太祖朱元璋追谥)[267] 

兴宗

(惠帝朱允炆追尊,成祖朱棣时剥夺)[269] 

孝康皇帝

(惠帝朱允炆追谥,成祖朱棣时剥夺,复称懿文太子)[269] 

懿文太子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追尊)[270] 

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追谥)[270] 

恭闵惠皇

(清乾隆帝弘历追谥)

太宗[271] 

(初上庙号太宗)

成祖

(嘉靖帝朱厚熜改上庙号)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271] 

代宗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追尊)[274]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追谥)[274] 

恭仁康定景皇帝

(成化帝朱见深及清朝追谥)

朱祁

(复辟)

睿宗

(嘉靖帝朱厚熜追尊)

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

(嘉靖帝朱厚熜追谥)[279] 

达天禅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皇帝

-

(顺治十六年清朝去庙号)

庄烈愍皇

(顺治十六年清朝改谥)

思宗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尊)[284] 

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谥)[284] 

毅宗

(弘光元年二月改上庙号)[285] 

献愍太子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追谥)[286] 

悼皇帝

(南明鲁王朱以海监国时追谥)[287] 

注:明太祖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惠宗葬处不明,景泰陵位于北京海淀区玉泉山北麓,弘光陵在河南洛阳孟津东山头村,隆武陵位于福州罗汉岭,永历陵位于贵州都匀高塘山,明显陵位于湖北钟祥市,其余十三位皇帝陵墓位于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明十三陵。

[责任编辑:kemi]
  • 分享到:
标签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热 门
明 星
胡军 布鲁思·麦勒 阿伊·阿什顿 蔡珩 邱淑珍 朴春 史蒂夫·福里斯特 景冈山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张献民 徳井义実 龙刚 许亚军 阿诺德·科派尔森 高耀太 李芳雯 谢伟才 雅克·拉兰德 kai 1961-08-05 却猜 保持 卡兹曼·杰基 坎玛斯·马里奥 小淘气 1926-02-06 时代造人 龙文康 阿姨 亲哥 粪水 电索 1996-12-17 成都远洋太古里 收工 4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