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星百科 > 明星百科 > 正文

铜陵(安徽省地级市)

橙山网(www.csnd.net)2015-03-12

[摘要]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南部,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接芜湖市繁昌县,南靠池州市青阳县,西临安庆市枞阳县,北与芜湖市无为县一江之隔。铜陵市1956年建市,是一座工贸港口城市。城市依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南部,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接芜湖市繁昌县,南靠池州市青阳县,西临安庆市枞阳县,北与芜湖市无为县一江之隔。铜陵市1956年建市,是一座工贸港口城市。城市依山襟江含湖,是全国综合配套改革、优化资本结构、国有资本运营改革等试点城市,享有一系列鼓励外资投入的优惠政...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南部,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接芜湖市繁昌县,南靠池州市青阳县,西临安庆市枞阳县,北与芜湖市无为县一江之隔。

铜陵市1956年建市,是一座工贸港口城市。城市依山襟江含湖,是全国综合配套改革、优化资本结构、国有资本运营改革等试点城市,享有一系列鼓励外资投入的优惠政策。

铜陵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市、安徽省首批省级园林城市、万吨级海轮进江终点港、国家园林城市。[1] 

铜陵市历史建置沿革列表

时期

朝代

时间

名称

先秦时期

西周

不详

吴国

东周

不详

越国

楚国

秦汉时期

不详

彰郡

西汉

不详

丹阳郡春谷县、陵阳县

东汉

25年-220年

铜官镇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吴国

222年-280年

丹阳郡春谷县、临城县

西晋

280年-405年

宣城郡春谷县、临城县

东晋

405年-420年

宣城郡定陵县

南朝

420年-589年

淮南郡定陵县

南陵郡定陵县

隋唐时期

589年-618年

宣城郡南陵县

627年-902年

江南道宣州义安县

五代十国时期

902年-951年

宣州义安县

南唐

951年-974年

升州铜陵县

两宋时期

北宋

974年-1127年

江南道,路,铜陵县

南宋

1127年-1206年

江东路池州铜陵县

元朝时期

1206年-1368年

江浙行省池州府铜陵县

明朝时期

1368年-1644年

南直隶池州府铜陵县

南明

1645年-1646年

南直隶池州府铜陵县

清朝时期

1646年-1911年

江南省池州府铜陵县

太平天国

1853年-1868年

安徽省池州郡铜陵县

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

1912年-1949年

安徽省铜陵县

现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71年至今

安徽省铜陵市,1971.12.11

名称

土地面积

户籍人口

邮政编码

区划代码

车牌代码

行政驻地

铜陵市

237

42

244000

340700

皖G

铜官山区

5

7

铜官山区

36

30

244000

340702

皖G

淮河大道北段129号

狮子山区

53

244031

340703

皖G

翠湖一路4388号

西湖镇

郊区

154

7

244000

340711

皖G

铜都大道南段8699号

灰河乡

大通镇

铜山镇

铜陵县

名称

土地面积

户籍人口

邮政编码

区划代码

车牌代码

行政驻地

铜陵县

876

32

244100

340721

皖G

五松镇

胥坝乡

天门镇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在东经117°42’00”~118°10’6”、北纬30°45’12” ~31°07’56”之间。东距芜湖市80公里左右,东南与繁昌县接壤,西距安庆市90公里左右,南与青阳县、南陵县交界,西南与池州市毗邻,西北一江之隔是无为县、枞阳县,距省会合肥市130公里。铜陵市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80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0.80%。南北最长约42.5公里,东西最宽约40.6公里。[4] 

地层:铜陵境内地层出露从早古生代奥陶纪开始,直至新生代第四纪,经历了5亿年的漫长历史地质年代形成的,基本上没有发生区域变质。

岩石:铜陵地区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岩类都有分布。沉积岩总厚度大于4262米,划分为10系28个组地层单位。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共有49个岩体,地表出露面积59平方公里。喷出岩从基性到酸性都有。变质岩主要为接触变质和热变质岩,分布岩体周围,宽度数米至百余米,仅少数可达1公里。

沉积岩以灰岩、砂岩、页岩为主,硅质岩、白云岩、砾岩次之,还有少量的锰质岩和煤层。

岩浆岩主要是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燕山运动发生大规模岩浆侵入~喷发作用,形成的侵入岩体、次火山岩和喷出岩。按其二氧化硅含量又可分为酸性岩、中性岩和基性岩三类。

变质岩,主要局限于侵入岩体与周围岩石接触的地带,主要有矽卡岩,大理岩和角岩。

构造

1、褶皱境内印支期形成的褶皱分为金口岭向斜、铜官山背斜。大通——顺安复向斜、永村桥背斜、舒家店背斜、新屋里复向斜 ;大通——顺安复向斜中分为陶家山向斜、青山背斜、朱村向斜 ;新屋里复向斜包括凤凰山向斜、仙人冲背斜、元宝山向斜。燕山期形成的褶皱中分村复向斜,其主体已出铜陵地界,境内仅见其中次一级的褶皱八分村背斜的南西端一小部分。喜山期形成的褶皱有汪家村向斜。

2、断裂境内已知断层共有143条,依据地层与地层,岩体相互之间的切割、控制和覆盖情况,并考虑裂隙形成时的相互关系和褶皱之间的关系。境内断裂可分为印支——燕山早期,印支—一燕山中期,印支——燕山晚期和喜山期4个形成时期。此外,尚有18条规模较小、切割岩层的关系不明确,难以查明时代的断层组合关系。

区内节理以剪节理为主,往往呈“X”形出现,志留系——三迭系地层中以走向北东及北西的两组节理为普遍,而近南北及东西走向的节理极少;朱罗系——白垩系的火山岩地层中以走向近南北和近东西的两组节理为主;第三系地层中以北东走向的节理为主。

3、地壳演化历史铜陵在地质历史上经历了长期的浅海沉积,多次地壳运动造成了褶皱和断层构造,并在此基础上发生了岩浆活动,形成了丰富的内生有色金属矿藏,以后,又经过多次的地壳抬升和剥蚀夷平作用,才逐渐成为今日的面貌。[5] 

铜陵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皖南山区的交接地带。境内南部低山、丘陵纵横交结,呈北东向展布,大都由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和三迭系灰岩、页岩和砂岩组成。海拔300~500米为主,多褶皱型山、丘,少数为断层山,一般坡度都在25°—30°左右,山体比较完整,山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下降。中部丘陵、岗地起伏,也呈北东向展布,丘陵的组成物质与南部丘陵相似,岗地由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下、中统组成。地面切割比较破碎,发育了一系列冲、坳谷地。其中以董店~朱村河谷平原为最宽广,海拔已降至100~350米左右,仅铜官山、棋盘石等兀立丘陵、岗地之上的低山,海拔可超过450米。地面平均坡度比南部小,一般仅15°~20°左右,仅断层作用所形成的丘陵方显得陡峻。北部平原,地势低下坦荡,由长江及其支流的冲积作用发育而成。地面海拔小于15米,大部为8—10米,地面坡降多小于1/5000,水网密度高,河沟纵横,湖沼广布,是富饶的鱼米之乡。[6] 

铜陵地区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全年气候温暖湿润,雨量丰沛,湿度较大,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无霜期长。虽然铜陵地处欧亚大陆之东部,距海洋350公里,但受江浙一带山系所阻挡,海洋性气候并不明显,冬夏温差比较显著,这里冷暖气团交锋频繁,气候多变,降水年际变化大,冬季受内蒙古高压控制,北方冷空气南侵,天气晴朗、寒冷、干燥,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天气炎热,春、秋两季是冬、夏交替过渡的季节,春季南北气流交锋频繁,锋面进退不定,造成雨水偏多,天气多变,常出现低温连绵阴雨天气。秋季以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退缩,内蒙古高压增强,铜陵地区又渐受北方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少雨,出现秋季干旱。[7] 

境内的地表水主要是长江铜陵段,有55公里,最高洪水位16.64米,1954年,,最低水位3.29米,1979年,,年平均流量295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4620立方米/秒,1979年,,是铜陵市工业及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5] 

土地总面积约为 1113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0.80%。其中:农用地约为707.4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为179.75平方公里,未利用地约为225.80平方公里。[8] 

铜陵地处长江铜铁成矿带上,内生成矿条件有利,以有色金属铜矿著称。已发现的矿产地115处,包括大、中、小矿床和矿点,,按其成因分类有内生矿床和外生矿床,工业分类可分金属矿产、非金属矿床和燃料矿床。

金属矿产计有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9处,小型矿床19处,铜矿为主,还有铁、金、银、钼、锰、铝、锌、分散元素等。

已发现矿床9处,矿种主要有硫、白云岩、石灰岩、粘土、大理石等,此外还有石英岩、黄沙、膨润土、玄武岩、磷、硅灰岩、富钾岩、珍珠岩和玛瑙矿等。

铜陵地区燃料矿产主要是煤,探明储量是6106万吨,截至1985年底,保有储量5470.8万吨,煤层可采厚度在1.5~2.5米之间;含硫及灰份量属中偏高。[9] 

铜陵地区共有陆栖脊椎动物125种,其中鸟类71种,兽类21种,两栖类野生动物6种,爪行类动物22种。

鸟类:灰喜鹊、喜鹊 、乌鸦、白颈乌鸦、黑颈黄鹂、黑卷尾、灰卷尾、发冠卷尾、小鸭、赤腹鹰、老鹰、燕华、猫头鹰、黄脚三趾鹑、白胸苦恶鸟、白腰草鹬、针尾沙惟、宣鹬、山斑鸠、大斑鸠、普通夜莺、翠鸟、蓝翠鸟、啄木鸟、斑啄木鸟、黑枕绿啄木鸟、大杜鹃、小杜鹃、四声杜鹃、鹰鹃、池鹭、夜鹭、牛背鹭、苍鹭、白鹭、大白鹭、金腰燕、家燕、白鹃鸽、白头鹤、红尾白劳、牛背白劳、虎尾白劳、寿带鸟、丝光椋鸟、鸟鸫、画眉、黑脸嗓眉、暗绿绣眼鸟、白脸山雀、山麻雀、麻雀、麻鸭、腊嘴金翅雀、红嘴长尾蓝雀、大麻雀、柳莺、八哥、百灵鸟、鹌鹑、野矢鸟、绿头鸭、油鹕芦、雁、鹳、草号鸟、苇莺、董鸡、竹鸡。

兽类:白鳍豚、江豚、梅花鹿、穿山甲、苏门羚、獐、麂、兔、金钱豹、狗獾、狐狸、豪猪、狼、松鼠、斑狗、剌猬、黄鼬、野猫、香灵黄、果子狸、猪獾、水獭、花面狸、鼠类和蝙蝠类等。

两栖类:大蟾蜍、无斑雨蛙、泽蛙、黑斑蛙、林蛙、姬蛙等。

爬行类:乌龟、水龟、黄喉、鹰嘴龟、金钱龟、甲龟、多庞壁虎、 蓝色石龙子、北草蜥、蝎、赤链蛇、水赤链蛇、金环蛇、银环蛇、乌风蛇、蝮蛇、五步蛇、竹叶青蛇、菜花蛇、竹芦蛇、蟒蛇、水蛇等。

鱼类:鲥鱼,刀鱼,鳗鱼,鳜鱼,乌鲤,鲤鱼,青鱼,鲫鱼,草鱼,鲢鱼,鳊鱼,翘嘴白鲳,黄鳝,鳌条,鲶鱼,泥鳅,花鲢。[10] 

植物

南部低山植被保存较好,多数为常绿阔叶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林组成主要以青冈栎、苦楝、樟树等。落叶林以檫木、枫香、白栎等。此外,马尾松、杉木、毛竹分布也很广泛。中部丘陵、岗地常绿阔叶林种逐渐减少,以落叶阔叶林为主。保存的林片面积已不大,仅新建乡和西湖乡有较大面积的林片残存。树种以檫木、白栎、枫香 、榔榆和化香等。北部沿江、湖滩地,有成片的芦苇、荻草分布,水域中有莲、菱、芡实和苦草等水生植物。低山、丘陵凡无林木分布的地方,多属灌丛草木植被。另外本市尚保存有香果树、兰果树、天竺桂等珍稀树种,药用植物资源也很丰富,是著名中药“凤丹”之乡。

自然分布植物1233种,栽培的植物553种,占全省植物3200种的54%。铜陵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宜于植物生长,但她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基建多,人为砍伐严重,森林覆盖率仅13.8%,低于全省森林覆盖率14%的水平。[10] 

铜陵市水资源总量约5.3亿立方米,人均1660立方米,低于全国,高于全省水平。亩均1890立方米,高于国内水平。地表水主要有长江铜陵段。地下水以碳酸盐岩类溶岩裂隙水为主,总蕴藏量约6570万立方米,日采强度18万立方米。[11] 

2013年年末全市总人口74.2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7人。2013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19‰,下降0.15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6.18‰,下降0.5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01‰,上升0.38个千分点。[12] 

一、全市常住人口、户籍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为723958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人相比,十年共增加39358人,增长5.75%,年平均增长0.56%。

全市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为741823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人相比,十年共增加62935人,增长9.27%,年平均增长0.89%。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251225户,家庭户人口为686028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减少0.39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69663人,占51.06%;女性人口为354295人,占48.94%。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7.4下降为104.34。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99107人,占13.69% ;15-64岁人口为551368人,占76.16%;65岁及以上人口为73483人,占10.15%。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63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1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46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人口为8165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128128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248148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76536人。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5125人上升为11278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5580人上升为17698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1529人上升为34277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28796人下降为24385人。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4981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23888人,文盲率[5]由10.76%下降为6.88%,下降3.88个百分点。

解放初期,农作物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1955年开始推广双季稻,此后逐渐形成一肥两稻,一油两稻,一油,麦,一稻和稻经,经济作物,轮作等多种形式的农作物耕作制。

1957年,粮食播种面积3.2114万亩,单产140公斤,总产4510吨;油料播种面积2110亩,单产36公斤,总产76吨;棉花播种面积451亩,单产37.7公斤,总产17吨;农业人均口粮325公斤。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农业生产连续3年大减产。

1960年,粮食总产3302吨,棉花总产0.9吨,比1957年分别下降28.95%、47.06%。1961年,市郊农村推行“责任田”,1962年改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1965年,粮食总产达5243吨,油料总产达143吨,棉花总产达84吨,创建市以来的最好水平。1966年至1977年,农业生产连续徘徊。1980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且重视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扩种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

1985年,市区农作物播种面积为3.3940万亩,其中粮食面积2.0409万亩,油料4310亩,棉花558亩;粮食产量4982吨,油料142吨,棉花19吨,农业人均口粮184.5公斤。

1985年,全市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4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占全年工农业总产值的0.7%。其中:种植业产值34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2.61%;林业产值31万元,占4.77%;牧业产值150万元,占23.08%;渔业产值31万元,占4.77%。[13] 

2012年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9.3亿元,增长6.0%,其中农业产值9.75亿元,增长3.7%;林业产值1.69亿元,增长8.3%;牧业产值3.53亿元,增长9.4%;渔业产值3.19亿元,增长7.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4亿元,增长8.5%。

2012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5922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817公顷,下降0.7%;棉花播种面积为3739公顷,下降20.9%;油料作物播种面积8269公顷,下降15.0%;蔬菜播种面积4324公顷,增长1.4%。

2012年粮食产量15.3万吨,增长5.6%;油料产量1.89万吨,下降13.4%;棉花产量0.54万吨,下降20.4%;蔬菜产量10.54万吨,增长2.9%。

2012年肉类总产量1.67万吨,增长3.6%;禽蛋总产量0.83万吨,增长33.8%;全年水产品产量2.22万吨,增长5.1%。[14] 

铜陵工业源于矿业,以产铜著称,商代早中期即开矿炼铜铸器,东汉以来设有炼铜场,唐、宋、元、明、清均设置炼铜的官办机构。鸦片战争后,各列强国侵入中国,英、日等国先后来这里侵占铜矿主权。日本侵略者多年进行掠夺性开采,矿产资源倍遭破坏。

建国初,由于铜官山铜矿历史悠久,矿产资源丰富,国家首批确定、最早安排建设铜陵有色金属工业基地。1950年,华东工业部派遣12人建矿先遣队来铜恢复矿山建设,揭开了铜陵经济建设新的一章。

1950~1952年,中央重工业部首批拨出建设资金730.7万元,用于完成铜官山矿日采选矿石400吨生产系统的改造,1952年6月投产。国家还拨出资金349万元,建设扫把沟2000千瓦机组发电厂,1952年4月运行发电。1952年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4万元,按1952年不变价计,,生产铜料298吨,开始奠定有色工业的基础。

1953~1957年,铜陵有色工业很快发展起来。1953年5月,年产2000吨粗铜的第一冶炼厂正式生产出铜,1968年10月扫把沟发电厂又增设两台新机组,总装机容量扩大到4550千瓦。1950~1957年,有色工业完成总投资7614万元,到“一五”期末,初步建成日采选矿石3600吨、年冶炼粗铜1万吨规模的联合生产企业。1957年是有色工业生产高峰年,粗铜、铜料双破万吨关,占全国总产量47.4%,铜陵市首次实现工业总产值过亿元,成为安徽省重要工业城市之一。铜陵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43亿元,年均增长为69.66%,实现上缴利税4486万元,累计生产粗铜26412吨,铜料26702吨,硫精砂340300吨,此间,是铜陵工业发展最好时期之一。有色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兴工矿城市的诞生。1956年建市后,围绕矿山生产、生活的需要,地方轻手工业如市食品厂、酒厂、砖瓦厂、机修厂、被服社、木器社等16家企业先后开办,1957年地方工业总产值达到493万元。“一五”期末,除有色工业具备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条件外,其余厂社多数是厂房狭小,设备简陋,近乎手工作坊式生产。

1958~1962年开始到1978年的21年间,1978年与1957年相比:工业总产值由9681万元,增加到32217万元,增长3.33倍;职工人数由7649人增加到46309人,增长5.07倍;全民所有制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由6522万元增加到48950万元,增长6.5倍,但是整体工业发展速度滞缓,经济效益较低,落后于全省各地。21年间平均发展速度,铜陵为7.4%,全省平均为9.6%,低于全省平均2.2%。1978年工业实现的经济目标,铜陵每百元固定资产提供产值53.16元,比全省平均103.33元低50.17元;百元资金提供利税10.34元,比全省平均20.59元低10.25元;百元产值占用流动资金51.19元,比全省平均31.13元高出20.06元。

1985年,全市,含县,工业企业发展到260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48个、集体所有制企业212个,,职工总人数138045人,其中全民所有制94095人,,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92257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86377万元,,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0658万元,含县,,主要工业产品达63种,优质产品39种,,预算内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完成26962万元。

1985年工业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95.8%,比1978年增长1.48倍,比1957年增长7倍以上。1985年职工总人数比1980年增长1.33倍,比1978年增长1.82倍,比1957年增长12.3倍。1985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比1978年增长76.46%,比1957年增长12.3倍。[15] 

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622.4亿元,增冬瓜山矿区外景

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82.1亿元,增长34.3%。

初步核算,2013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680.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2.6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493.4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174.6亿元,增长7.3%。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92599元(折合14952美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47506元/人,比上年分别增加7780元和11732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由2012年的1.9:73.4:24.7调整为1.8:72.5:25.7,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7.3%。[12] 

1957~1985 年市财政支出累计 2.42 亿元,以 1957 年为基数,平均每年递增 12.6%。其中有 20 个年度超过省分配的支出指标,超过分配指标最多的是1972年,实际支出为预算数的250.81%。1985 年财政支出达到3114.91万元为 1957 年的31.17倍。[16] 

2012年财政收入127.3亿元,增长10.1%。其中,上划中央财政收入63.7亿元,下降9.4%;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3.6亿元,增长40.2%。在地方财政收入中,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21.5%、39.4%和4.3%。全年财政支出92.9亿元,增长31.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32%,城乡社区服务支出增长44.8%,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41.9%,教育支出增长66.4%。全年民生类累计支出74.3亿元,增长46.3%,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80.0%。[14] 

1951年,露天铜矿业余文工团成立。1953年,铜官山矿区广播站、文化馆和档案室诞生。

1957年,市越剧团诞生,长江剧院建成开业。1959年,市委机关报《铜官山报》、市文联主办的文艺月刊《映江红》问世。1959年,市文工团成立。及至60年代前半期,市黄梅戏剧团、铜陵电影管理站成立,人民电影院开业。

1985年底,全市共有文化机构、文艺团体22个,职工总数512人;影剧院,场,、俱乐部24座,全市平均每9.1人拥有1个座位,比例之高居全省首位;老干部活动室41个,业余文艺队伍53支;市京剧团、黄梅戏剧团在省内外城乡演出2083场次,观众约31万人次,上演传统戏和现代剧目84个。文学创作也获得了丰收,20名中、青年作者,在省以上20余家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52篇,报告文学、散文作品30余篇,影视文学7部,拍摄播出3部;一批专业作者和业余作者共创作剧本30多个,其中大型传统剧目《憨郎与紫薇》,在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创作评选中获“团结奖”。美术创作喜获丰收,全市中、青年美术工作者,在省以上50多家刊物上发表水彩、国画、版画作品200余件。

1979年至1985年,报纸、广播、电视、档案、图书、文物事业也迅速发展。1982年元旦,《铜陵报》复刊,发行量3500份,到1985年增加到1.1万份。1984年9月30日,电台、电视台建成正式开播,覆盖面积半径30公里。到1985年底,全市档案库房面积达5098平方米,收藏各种档案11.57万卷,袋,;全市县级以上单位共拥有图书馆,室,37个,总藏书量达60余万册,其中市图书馆藏书量达60余万册,其中市图书馆藏书13.5万册;全市新华书店共有发行销售网点7处,共发行各类图书1574万册;文物管理工作得到加强,馆藏文物5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件。[17] 

2012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站,19个;公共图书馆4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61.1万册;档案馆6个,馆藏档案30.8万卷册,馆藏资料2.81万册。年末全市拥有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有线电视入户率65.8%。全年建成了25个公共电子阅览室、76个社区书屋,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总任务数296个.[14] 

1950年8月,铜官山铜矿工程处设立医疗所,有医师1名,药剂员1名,业务用房120平方米,此为铜陵市第一家医疗机构。1953年5月,铜官山矿务局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简称爱卫会,,发动全局职工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同年8月,矿务局在原工程处医疗所的基础上,成立矿山医院。1954年11月1日,矿务局成立卫生科,实施矿区卫生行政管理。到1956年建市前,矿务局有卫生人员16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9人。

1985年,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03个,其中医院11所,在建1所未计,,独立门诊部、所、室86个,血吸虫病防治站1个,卫生防疫站1个,职业病防治研究所1个,妇幼保健所1个,药检所1个,卫生干校1所,医学研究所1个;有卫生技术人员2486人,含集体与个体卫生工作者,,占全市总人口的1.14%;开设病床1485张,每千人口病床数8.36张;年均入院病人19392人次,出院病人19387人次,平均治愈率73.5%,好转率20.7%,住院病死率2.1%。事业建设费总投资为5222.37万元,共建医用房屋面积3.41万平方米。[18] 

2012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6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4671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4137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4855人,其中,执业医师1913人,注册护师、护士2046人。全年全市批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6家,开展预约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7家。制定了安徽省首个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铜陵腌渍白姜标准。铜陵县成为全国首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14] 

铜陵本地话为吴语宣州片方言,分为:当地话、圩里话、山佬话三种:

沿江一带讲的是圩里话,分布于:城关部分、钟仓、流潭、太平、和平等地;

山佬话主要是指山区居民讲的话,分布于:钟鸣、金榔、新桥部分、朱村部分等地;

当地话是指铜陵县所使用的方言,属吴语方言,主要分布于顺安、西湖、朱村部分、城关部分等地;

董店、大通、新建等地所讲的话属于安庆话,俗称“桐城腔”。

胥坝、安平、老洲等地所用语言属无为腔。

铜陵市区除吴语外亦有江淮官话,类似南京官话,主要为新移民使用,历时50年左右形成,比较接近普通话。

1957年3月正式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1958年9月30日,举行了铜陵市第一届运动会。此后,又维修、扩建、再建了部分体育运动场地,1960年3月31日,中共铜陵市委正式同意成立“铜陵市体育学校”,实际未施行,。1961年下半年市业余体校正式成立。

1977年以后,体育工作和体育运动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形成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新局面。全市性的运动会在中断了20年以后,于1978、1982、1985年连续举办了三次。全市中、小学生的体育“达标率”,到1985年达73.2%。全市先后成立了信鸽、武术、钓鱼、龙舟、伤残人等5个群众性的体育协会组织,共有会员450人。体育场馆的建设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一座建筑面积为7800平方米的现代化中型体育馆于1985年6月5日破土动工。可容纳游泳、乒乓球、举重、篮球、棋类等项目的综合训练馆也于10月兴建。体育事业经费1985年达26.69万元,比1957年增加了14.1倍。

1985年,共有篮球、乒乓球、田径、游泳、举重、射击、排球、体操等等级裁判员176名,其中一级19名,二级98名,三级59名,,等级运动员504名,其中二级38名,三级185名,少年级281名,。运动竞技水平也不断提高。到1985年,本市运动员在参加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金、银、铜奖牌183枚,其中金牌72枚,银牌53枚,铜牌58枚,。二人三次获全国比赛冠军,打破4项全国纪录,15项省纪录,1项世界纪录。[19] 

2012年建成了1个国家级全民健身广场、22条全民健身苑,命名5个社区体育俱乐部、42个省级示范晨晚练点。全年组队参加12项常规赛,夺得金牌25枚。由我市输送的举重运动员汤飞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举重冠军赛,一举夺得抓、挺举和总成绩三个第一。全年新增体育彩票专营店42个,销售体育彩票5698万元,获得体彩公益金578万元。成功承办安徽省第三届体育大会、中美滑水明星对抗赛,。[14] 

1985年,本市获奖科技成果总数为309项,其中国家级奖励项目4个,部省级奖励项目47个,市级奖励项目258个。1978至1983年的421项科技成果中,推广应用281项,占科技成果总数的66.75%。

2012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65.3亿元,增长11%。年末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3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90家。拥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8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拥有24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实验室、2个院士工作站、4个博士后工作站、4个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3个生产力促进中心、3个设计院、3个试验检测站、1个科技馆。全年获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8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6项,,获得上级资助资金3807万元。全年有10项科技成果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2012年,全市专利申请数达到2811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684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数1742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385件。全市专利授权数165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72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数1345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数241件。[14] 

铜陵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

全市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219所,其中基础教育212所,中学49所,小学122所,幼儿园40所,特教1所,,中等职业教育7所。

全市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职工、专任教师数7585/6587人,其中基础教育学校教职工、专任教师数7245/6333人,中等职业教育教职工、专任教师数为340/254人。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114096人,其中基础教育102632人,中职教育11464人。

四、主要小初高学校;

长江黄金水道流经铜陵59.9公里,水运条件得天独厚,铜陵港是对外籍轮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拥有5000吨级件杂货码头;宁铜铁路、京台高速公路、沪渝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皖中南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之一。[20] 

宁铜铁路、铜九铁路、宁安城际铁路、京福高铁在建、铜宣铁路(已规划)、庐铜铁路(将于2014年内开工建设);拥有铜陵站(原铜陵东站)、铜陵北站(在建)两个客运站;拥有铜陵南站、铜陵西站(原铜陵站,已停办客运)等货运站。

铜陵位居长三角经济圈和武汉经济圈的交汇中心,沪渝高速公路、沿新路立交桥

铜陵有市长途汽车站,老长途汽车站(于2012年8月10日18时30分正式停用),、丰收门客运站、义南客运站、铜都客运站等四座客运汽车站。铜陵长途客运省内主要集中发往合肥、芜湖、安庆、池州方向,20分钟左右一班,,省外主要集中在南京、杭州、上海方向。

铜陵坐拥长江黄金水道,水运交通便捷。铜陵长江公路大桥建成于1995年,是八百里皖江第一桥。现正在建设铜陵长江公路铁路大桥,暨铜陵长江二桥,。长江流经铜陵60公里,铜陵港是国家对外开放一类口岸,已开通对台,湾,直航。铜陵港亦为万吨级海轮进江终点港。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和合肥新桥国际机场都在铜陵设有城市候机楼;已通航的池州九华山国际机场距离铜陵直线距离约为20公里,届时铜陵将开通市区至池州九华山机场的城市公交,与池州九华山国际机场无缝对接。

城市旅游

1、铜流源头景亦秀——铜官山天井湖旅游景区

2、佳景胜过美沃洲——五松山

3、天然秀色冠江南——天井湖

4、琼楼鸟瞰趣盎然——螺蛳山

5、道教洞天景尤奇——葛仙洞

6、休闲娱乐绝佳地——东湖

7、时代气息竞风流——城市广场

8、江南特色陵烟波——江南文化园

9、永泉农庄度假村 ——铜陵钟鸣

凤凰山

1、金凤展翅形传神——凤凰山

2、河水难隔至深情——相思树

3、八宝之地引凤凰——凤凰落脚石

4、旷古帘泉成奇观——滴水崖

5、体味原始与古朴——金榔古树

6、山清水秀瞻前贤——陈翥墓园

7、山腰石有千年润——灵窦泉

8、商务休闲娱乐地——永泉山庄

大通胥坝

1、千年江南古埠——大通古镇

2、八百里皖江第一跨——铜陵长江公路大桥暨桥南公园

3、历史上的小上海——和悦洲

4、水中“熊猫”的天堂——淡水豚自然保护区

5、珍稀动物的乐园——皖陵养殖场

6、长江中的大草原——太阳岛

7、铜陵的“制高点”——天门山

8、伍子胥千年古坝——胥坝大堤

9、现代版世外桃源——铁锚洲

10、内陆中的海岸线——新洲外滩

工业旅游

1、悠久历史展雄姿——金牛洞古采矿遗址

2、中国之最今世奇——罗家村大炼渣

3、国际合作硕果丰——金隆铜业有限公司

4、铜花飞溅别样红——金昌冶炼厂

5、千磨万琢出玲珑——金蜗牛铜工艺品厂

6、琳琅满目赛胜景——铜商品市场

7、艺术展示铜特色——城市铜雕

8、文明长廊喜迎宾——铜都景观大道

农业旅游

1、游客纷纷齐称道——钟鸣农家乐

2、科技创新更诱人——新桥农业示范园

3、一片清凉景自新——叶山林场

4、四季长青春意浓——大通蔬菜基地

5、“三分天下自春色”——凤凰山牡丹园

红色旅游

1、大通自立军起义指挥部遗址——大关口

2、中共铜陵特支遗址——钱家湾

3、中共铜陵县第一次党代会会址——新屋里周家小学

4、中共皖南地委机关驻地——钟鸣上山缪

5、抗日英雄垂千古——范家湾烈士墓

6、“渡江第一船”登陆点——文兴洲王家旭

7、凭吊先烈激后人——笠帽山烈士塔

8、黄晨家

文化旅游

1、九华山“头天门”——大士阁

2、誉为“小九华山”佛教寺庙——上清凉寺与下清凉寺

3、荆公赐匾声名赫——大明寺[21] 

4、竹篁木森闻禅声——云崖寺

5、蜘蛛救主获圣封——护国寺

6、“送子赐福”人气旺——西明寺

历史古迹

1、大通五里亭

2、大通钟楼

3、周氏古名居

4、和悦洲的十三条巷子及青石储水池

5、赵祠古戏楼

6、江村古民居

7、大通龙泉古井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

铜陵白姜

铜陵生姜系铜陵“八宝”之一,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生栽培作物。铜陵生姜经安徽省农科院园艺所科学鉴定,属白姜,排姜类型。鲜姜皮为白略呈黄色,姜块成佛手状,瓣粗肥厚。

铜陵凤丹

铜陵丹皮主要出产于顺安镇和钟鸣镇,其中顺安镇凤凰山地区的凤凰、牡丹、陶凤三个村,由于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所产的丹皮被历代医药实践证明为药效最好。《中药大辞典》明文记载:“安徽省铜陵凤凰山所产丹皮质量最佳”,故称凤丹。[22] 

铜陵茶干

铜陵茶干也叫大通茶干,明朝就开始生产,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由于大通镇系通往佛教圣地九华山的必经之路,全国各地以及韩国、印度等国朝圣拜佛的香客,因解吃素食之需,都要购买一些大通茶干。[22] 

铜陵野雀舌

铜陵野雀舌茶简称野雀舌,为历史名茶,属绿茶类。乾隆饮后誉为“江南佳茗”。

铜陵牡丹

晋代著名哲学家、医学家葛洪曾在铜陵种植“仙牡丹”。出使西夏时,寻得几棵牡丹奉送给皇帝,皇帝还赐一铜陵市区

铜陵泡桐

铜陵泡桐资源丰富,素有”桐乡“之称。铜陵种植泡桐历史悠久,早在宋仁宗三年,公元1051年,,著名的植物学家铜陵人陈翥就撰有专著《桐谱》,对铜陵泡桐的类属,习性、种植、采伐、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祥尽的论述。

铜陵苎麻

铜陵苎麻被誉为“苎麻之王”,据《铜陵县志》等有关历史资料记载麻是铜陵传统特产,清朝顺治乙未年,公元1655年,,铜陵县境种有苎麻、黄麻、白麻、葛麻等品种,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地区,以钟鸣、顺安、天门等镇居多。

大通小磨麻油

始创于清朝光绪年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而且远销香港、日本、美国等地,深受消费者一致好评。

铜陵酥糖

铜陵酥糖别名“顺安酥糖”,因产于铜陵县的顺安镇而得名,始制于唐代末年。采用优质面粉、精细白糖、纯黑芝麻,配以适量的桂花、青梅、金桔饼等精制而成。特点是松柔甜润、成条不散。

铜陵大蒜

铜陵大蒜别名“太平大蒜”“、汀蒜”,铜陵“汀蒜”是因在铜陵原太平乡汀洲村长期种植而得名。《铜陵县志》等有关历史资料记载铜陵大蒜的栽培有数千年历史,品种的稳定性很好,不易退化;耐高温、抗逆性强,产量高。

盛度,,970 — 1040 年,,字公量,铜陵县石洞耆,今董店镇,人北宋祥符七年, 1014 年,中进士。曾任翰林学士、兵部郎中、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等。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陈翥,,982 — 1061 年,,字凤翔,铜陵县贵上耆土桥,今钟鸣镇,人。他平生著有天文、地理、儒、释、农、医、卜算之书,共 26 部 182 卷,又有 10 图。其代表作《桐谱》系世界上最早记述桐树栽培的科学技术著作。该书成稿于北宋皇年间, 1049 — 1053 年,,全书约 1.6 万字。

佘翘,,1567 — 1612 年,,字聿云,铜陵县合二耆,今铜陵县大通镇,人,明代戏曲作家、诗人。有诗集《浮斋百韵》、《秋浦吟》、文集《翠微集》、《幼服集》、《偶论》、《白下游草》、《齐山奇观》和《三忠传》,传奇剧本《量江记》、《赐环记》,杂剧《锁骨菩萨》等,

胡舜元,,1019 — 1079 年,,字叔才,铜陵县凤凰耆沸水,今铜陵县新桥镇境内,人。北宋嘉四年, 1059 年,中进士,历任德兴、郑县县令,后迁著作郎。

何其沧, 清代医学家,铜陵顺安,今顺安镇,人,生卒年不详,享年 75 岁,医德传颂乡里,常免费为穷人治病,救活不少濒危病人,著有《幼科指南》。

张文伟,字无彦,号横溪,清代数学家,铜陵县人,生卒年不详。自幼好学,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均落榜,遂潜心研究数学,运用于农、商计算。

江有恒,清代数学家,铜陵县石洞耆,今董店镇,人,生卒年不详。毕生潜心研究数学,继承并发扬了同乡数学家张文伟的算法,有专书刊于世。

夏思恬,字涵波,铜陵钟鸣人。清道光十四年中举人,后进京未及第,回乡致力于文学创作,其作品较多,有《少赋草》四卷,《少诗文集》等。

罗京, 铜陵贵上人。自幼在狮子山清凉寺筑室刻苦读书,南宋绍宝二年应试中进士,后官至户部侍郎。后人为纪念罗京刻苦读书、勤奋好学的精神,建“罗公书堂”,列为清凉八景之一。[23] 

国外:智利安托法加斯塔市、瑞典谢莱夫特奥市、英国哈尔顿市、德国马尔巴赫市、葡萄牙莱里亚市、捷克乌斯季市、捷克普热罗夫市、法国圣尚德卢斯市

国内:甘肃省金昌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重庆市合川区

[责任编辑:kemi]
  • 分享到:
标签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热 门
明 星
谢伟才 雅克·拉兰德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阿诺德·科派尔森 阿伊·阿什顿 许亚军 布鲁思·麦勒 李芳雯 徳井义実 蔡珩 高耀太 胡军 史蒂夫·福里斯特 邱淑珍 张献民 龙刚 景冈山 朴春 无烟素食 T·J·图普斯 北舞 同学,夫妻:陈宝国与赵奎娥 接受度 1951-07-22 天王绯闻 斯威夫特 朴邵宥 1978-06-21 日本爱知县名古屋 霍尔特 1990-09-08 泄密 1978-08-17 鹤见爱莉 变肥 爱莉安娜·格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