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星百科 > 明星百科 > 正文

同济大学

橙山网(www.csnd.net)2015-03-09

[摘要] 同济大学(Tongji University),简称同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

同济大学(Tongji University),简称同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收生标准最严格的中国大学之一;是“2011计划”、“珠峰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同济大学(Tongji University),简称同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1] 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收生标准最严格的中国大学之一;是“2011计划”、“珠峰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中美“10+10”计划入选高校;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合作联盟、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同济—伯克利工程联盟成员,为中管副部级院校。

同济大学的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翌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并,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3年正式定名为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

同济大学始终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校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有140余人。

截至2014年12月,同济大学设有36个学院(系)和二级办学机构,7家附属医院,4所附属中学;学校有全日制本科生18005人、硕士研究生13644人、博士研究生4504人,另有攻读学位外国留学生2477人。[2] 

1893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Dr. Erics Paulum)来到上海,在德国总

1900年,宝隆在德国驻沪总领事克纳佩(Wilhelm Knappe)的支持下,在张家浜新马路旁开办了有20张床位的医院。由中德双方出资,取名“同济医院”,宝隆任院长。1904年初,克纳佩在柏林与德国外交部、普鲁士文化部的代表以及柏林大学东方语言部主任进行了会谈。在谈到在中国推行德国教育政策时,克纳佩提出了在上海开办德国医科学校的计划。

1905年,德国外交部、普鲁士文化部就在上海开办德国医科学校一事达成共识。普鲁士文化部教育司司长阿尔特霍夫(Althoff)建立了“促进德国与外国精神文化关系科佩尔(Koppel)基金会”。该基金会直接受文化部监督,它的董事会主席是商务顾问科佩尔。科佩尔基金会不仅负责筹集钱款,而且对外以学校创办者的面目出现。

1907年3月,科佩尔基金会、促进在华德国文化工作委员会、上海德医公会和同济医院4方,在柏林签署了由普鲁士文化部起草的关于在上海建立德国医科学校的协定;1907年6月3日,“德文医学堂”董事会正式成立,董事会由18人组成。

1907年10月1日,医学堂举行了开学典礼,取名为“德文医学堂”。

1908年,“德文医学堂”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同济”当时寓意德国人与中国人同舟共济,“同济”二字从德语“Deutsch(德意志)”在上海话的谐音而来,意蕴合作共济。

1909年,宝隆博士因病于3月5日在上海逝世。上海德医公会元老福沙伯博士接任同济德文医学堂总监督兼总理。校董们为学校取名“同济”,意蕴和衷共济,希望用现代医学造福人类。

1912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更名为“同济医工学堂”,设医、工和德文三科。由校董事会筹措办学经费,由福沙伯全面领导学堂。当年,医正科三级学生张近枢、何理中、江逢治3人,按照德国大学医科考试规则参加学堂的第一次毕业考试,均顺利通过,如期毕业。他们是同济历史上的第一届毕业生。[3]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1917年2月美国宣布与德国断交

1922年学校正式迁往吴淞镇。根据《宝山县志》记载:1917年同济德文医学堂由华董接管,迁入吴淞中国公学。1918年,在教育部次长袁希涛主持下,由教育部拨款,在吴淞购地150亩筹建校舍。1921年竣工后陆续迁入新校舍。[4] 

1924年05月20日,教育部批准同济医科为大学。因此,每年的5月20日定为校庆日。[4] 

1927年8月,学校由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接管,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原医、工两科分别更名为医学院、工学院。

1927年9月,同济大学开女禁,首招两名女生。

1932年1月28日,集结于上海的日军进攻上海,爆发了“一·二八”事变。在“一·二八”事变中,日军飞机狂轰滥炸,吴淞地区许多工厂、学校毁于一旦。同济大学主要建筑如大礼堂、电气试验室、材料试验室、部分宿舍及实习工厂等被炸毁,图书、机器、标本、模型等设备损失更为严重。寒假过后,新学期无法上课。在此情况下,胡庶华校长想方设法使全校师生暂迁市区巨籁路(今巨鹿路)民生坊继续上课。同时,师生们参加抢救军民伤员,以支援十九路军与敌作战;吴淞校舍在朱家骅的帮助下,很快得以修复。

1932年8月25日,学校迁回吴淞。

1933年5月,国民党政治会议议决,将处于江湾的国立劳动大学(1932年停办)的房屋、机器、工厂等划归同济大学,创办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后奉教育部令,改称“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访同济

1937年又先后增设了文、理等学院,从而成为了一所多学科的综合大学。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效仿美国的大学制度,以在每个省设立一所综合国立大学为目标。国立同济大学是民国建设国立大学期间最早建立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1927年),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早的一批综合性大学(含医学院)。抗战爆发,美丽的同济校园在侵略者的轰炸中仅剩断壁残垣。

为求“一张平静的书桌”,学校于1937年开始内迁办学。经过三年流离、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浙、赣、桂、滇等地,直至1940年落脚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师生们教学不辍,坚持文化抗战。[6] 

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同济大学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海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从1949年开始,为配合新中国教育资源统筹布局,同济大学历经多次院系调整。

1949年09月文学院和法学院并入复旦大学,后来又随复旦大学支援了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学校的建设。

1950年为了支援湘鄂粤桂豫赣六省(中南区)医疗卫生事业,全部医学院和附属同济医院迁往湖北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后改名中南同济医学院和武汉同济医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1951年, 理学院生物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数学化学物理等系除了保留基本的工科教学以外,全部并给复旦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等学校。

1952年,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圣约翰大学等高校的土建系、科、组并入同济大学。

1954年,恢复研究生教育。

1956年,工学院测量系迁往湖北武汉,参与建设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后并入武汉大学。1952年工学院的机械系、电机系和造船系等并入交通大学,还支援了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等学校,后来一部分随交通大学西迁建设西安交通大学。1952年水利系与其他高校的水利专业在南京参与组建了华东水利学院,即河海大学。

1960年06月,被列为建工部重点高校。

1960年10月,被列为高教部重点工科院校。

1966年,划归高教部领导。

1966年5月,全国开始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大动乱中,同温家宝、习近平观看同济大学生科技成果展

1966年6月13日上午,上海市委所派的以陈琳瑚为组长的工作组进入同济大学。随即,工作组在“一·二九”田径场与师生见面,宣布暂停王涛的党委书记职务,由党委副书记侯东昇代替,并在大礼堂召开全体师生员工“声讨反党反社会主义黑帮分子王涛大会”。此后,集中力量斗王涛,同济大学动乱从此开始。

1966年8月9日,同济大学发生了“八·九”事件。

1966年8月22日,同济师生员工开始成立“红卫兵”组织。不久学校有组织的成立了全校性的红卫兵组织——红卫兵大队部。红卫兵纷纷走上街头进行“破四旧、立四新”的宣传活动,并在校内外对本校部分干部和教师进行多次抄家。

1967年6月2日,《文汇报》发表社论《上海高校文化大革命的胜利——祝贺同济大学革命委员会成立》。当天,革委会发出通告,宣布自1967年6月1日起,“同济大学的党、政、财、文各项大权归‘同济大学革委会’”。此后不久,各系及后勤、科研系统也相继成立革委会。至此,原来的教学、科研机构被砸烂,基本理论被全部否定。全校教学和科研活动几乎全部停止。

1970年8月,学校成立“财产清理小组”。全校统一行动,对学校的家具、设备进行清点登记。运动对学校造成极大的破坏。600多间宿舍里的灯泡全被损坏或拧走;部分门锁被拆,部分书架、床板、绘图板被做成私人木箱;校产、设备长期无人管理,部分被人挪用,部分损坏。

1968年3月6日,经上海市革委会批准,成立了“中共同济大学核心小组”,这是市革委会批准的第一个高校党的“核心小组”。此后“整党”由“校革会”和“核心小组”共同负责。

1971年,学校取消原建工、建筑两系建制,将两系在校教师全部编入“五七公社”。

1972年起,学校开始接受国家有关部、委和上海市的科研任务和科研经费。

1975年,学校恢复招收研究生。

1976年2月,学校召开全校大会,批判科技界的所谓“奇谈怪论”及“三项指示为纲”。[7] 

1979年,经国务院同意,恢复对德联系,成为中德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

1995年10月,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共建同济大学。

1996年07月,原上海建材工业学院和上海城建学院并入同济大学。

2000年,原上海铁道大学与同济大学合并,同时成立新的同济大学医学院,重建医科。

2001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将同济大学列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即“985工程”)名单。

2003年11月,原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所有资产由同济大学接管。

2004年,被中组部列为副部级高校。

2004年09月,嘉定校区启用,同济大学软件学院以及汽车学院首批入驻。

2005年07月12日~08月22日,机械、电信、交通等第二批搬迁学院顺利入驻嘉定校区。

2007年5月20日,同济大学迎来百年校庆。庆祝大会在同济大学大礼堂举行,习近平出席庆祝大会并致词。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前往同济大学,看望师生员工,祝贺同济大学百年华诞。

2010年,教育部和上海市宣布继续共建同济大学。[8] 

截至2014年12年,学校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城市污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研发、国产化智能温室、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发表于全球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与《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2] 同济大学有22位教授担任“973计划”项目(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其中《大跨、高墩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荣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和细胞电生理学研究》和《特大桥梁颤振和抖振精细化理论》分获2005、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2年,同济大学国家863牵头课题启动11项,合同经费近1.3亿

2005年开始,同济大学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动建设同济与世博

截至2014年12月,同济大学建设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建设有国内首个“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总投资4.9亿)、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国内第一个"海底观测研究实验基地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

此外,在国务院2013年1月16日讨论通过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中,由同济大学领衔,经2011年总体专家组评审获得第一名的“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项目建议又被列为中国十二五期间优先安排的16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首位。[11-12]   

(资料来源自2014年8月同济大学科技处[14] )

学术期刊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同济大学学报

该刊2002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2003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4年荣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5年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6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2007年入选“第六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08年被评为“第二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入选“2008年中国300种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第四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2010年被评为“第三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入选“2010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1年入选“2011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入选“2011年中国300种精品科技期刊”。[16] 

《城市规划学刊》

创办于1957年,前身为《城市规划汇刊》,是国内最早的城市规划学术期刊。该刊是中国城市规划学科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学术期刊之一。由教育部主管,同济大学主办,是国家建筑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美国国际CODEN中心授予国际刊名代码。[17] 

《德国研究》

1986年创刊,研究对象以德国为主、兼顾欧盟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该刊所刊登的文章经常被中国人大报刊资料中心下属的各类刊物全文转载,并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2008年起它入选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1994年第8期《今日中国》杂志(德文版)还专门介绍了《德国研究》杂志的情况。[18-19]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1998年创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内首家公开出版的科技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8] 

《力学季刊》

1980年创办并公开发行。该刊自1993年起连续被选为国家科委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选为核心期刊;是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力学学会主办的工程力学学科的学术刊物。[20] 

《岩土工程师》

1980年创刊,该刊已被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知网收录。[21] 

图书馆藏

根据2014年8月图书馆网站显示,图书馆藏纸本图书和期刊合订本超过404万册,电子图书约 180万种,纸质中外文现刊3000多种,全文电子期刊近4万种。除此之外,图书馆还订购了各种知名的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各类权威的专业学会出版物全文数据库。[22] 

截止2014年12月,同济大学设有36个学院(系)和二级办学机构。[23] 

学院

系所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哲学系

历史学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

文化产业系

基础医学院

预防医学院

临床医学二系

临床医学三系

临床医学四系

生物信息学系

生物医药与技术系

分子与细胞生物系

建设管理与房地产系

工商管理系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经济与金融系

会计系

公共管理系

同济大学法学院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政治学与行政学系

国际政治系

社会学系

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

建筑系

城市规划系

景观学系

同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建筑工程系

桥梁工程系

地下建筑与工程系

水利工程系

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

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现代制造技术研究所

机械设计与理论研究所

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

暖通空调及燃气研究所

热能工程研究所

制冷与热工程研究所

工业工程教研室

专业基础教学部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

电气工程系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控制科学与工程系

信息与通信工程系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教育技术与计算中心

CIMS中心

CAD中心

同济大学软件学院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系

环境工程系

市政工程系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水泥基材料研究所

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所

高分子材料研究所

金属基材料研究所

建筑材料研究所

环境材料研究所

材料化学研究所

道路与机场工程系

运输管理工程系

交通工程系

交通信息工程系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系

德语系

日语系

留德预备部

联邦德国研究所

公共英语教学部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

截至2014年12月,学校拥有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涵盖一级学科55个

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

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46个)

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

博士后流动站(25个)

土木工程、建筑学、海洋科学、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物理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力学、数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地球物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工商管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城乡规划学、生物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25] 

重点学科[26] 

学科评估

2012年教育部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发布[27] ,同济大学共有40个一级学科参评,9个学科排在前5位,13个学科排在前10位,24个学科排在前20位。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继续保持全国首位,人才培养各单项指标均排名第一。

全国排名

一级学科名称

1

土木工程

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

城乡规划学

14

机械工程

2

风景园林学

14

控制科学与工程

3

17

马克思主义理论

3

海洋科学

17

物理学

3

交通运输工程

17

力学

3

环境科学与工程

17

水利工程

4

测绘科学与技术

17

生物医学工程

5

地球物理学

9

管理科学与工程

18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10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21

哲学

23

材料科学与工程

截至2013年12月,同济大学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9门,国家级特色专业2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个。

国家级精品课程

工程力学、地下建筑结构、建筑设计基础、景观规划

国家级特色专业

动画、软件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车辆工程、工业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工程、工程管理、德语、地质学、地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生物信息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力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同济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同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同济大学建筑规划景观实验教学中心、同济大学力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6]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同济大学有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附属同济医院、附属东方医院、附属肺科医院和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等10家三级甲等附属医院,总床位数5000余张。此外,学校的同济大学附属天佑医院[38] ,同济大学附属杨浦中心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三家医院已经挂牌。[39] 

附属医院名称

级别

地址

上海市同济医院

综合类三级甲等

上海市普陀区新村路389号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综合类三级甲等

上海市延长中路301号

上海市东方医院

综合类三级甲等

上海市浦东新区即墨路150号

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

综合类三级甲等

上海市松江区光星路2209号

上海市杨浦中心医院

综合类三级乙等

上海市杨浦区滕越路450号

专科类三级甲等

上海市肺科医院

专科类三级甲等

上海市杨浦区政民路507号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

专科类三级甲等

上海市静安区长乐路536号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院士

全职院士[40] 

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

汪品先、孙钧、姚熹、郑时龄、裴钢、周兴铭、葛均波

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

项海帆、李同保、郭重庆、戴复东、范立础、沈祖炎、卢耀如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

裴钢、汪品先

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

姚熹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

吴志强

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1人)

郑时龄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

张慕圣

知名学者

孙立军

李杰

孙利民

李新贵

顾明

翦知湣

吕西林

黄争鸣

张红军

林峰

林涛

陈义汉

杨志刚

彭仲仁

朱合华

童小华

孙方霖

李荣兴

傅公康

赵晓林

刘小乐

Pol.Spanos

James.Ohlson

施松涛

陈鸿

薛松涛

仲政

蒋昌俊

李国强

徐鉴

黄茂松

刘志飞

蒋明镜

张小宁

杨守业

张晨曦

康九红

丁玉强

周仕明

苏育才

戈宝学

盛光遥

沈军

国家级教学团队

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团队(郑时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龚沛曾)、钢结构教学团队(陈以一)、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与方法教学团队(赵民)、普通物理学课程教学团队(顾牧)、宝石学教学团队(廖宗廷)。[41-44]     

教育部创新团队

大城市交通管理理论及系统(孙立军)、节能环保汽车(余卓平)、心脏颤动的发生机制和干预策略的理论基础(陈义汉)、嵌入式服务计算(蒋俊昌)、特殊人工微结构材料与电磁波调控(陈鸿)、城市软土地下空间与工程(朱合华)、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定向分化的分子机制及应用研究(康九红)。[45-46]   

卓越联盟

2010年11月25日,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卓越联盟校长联席会议

国际合作

同济大学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已发展成为中国教育、文化和科技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除颇具影响的中德学院、中法学院、中德工程学院和中意学院外,还建有与联合国相关机构合作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等机构。

许多世界著名学者和外国政要被聘为学校名誉博士和名誉教授,如意大利总理普罗迪、德国前总理科尔和施罗德,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托普弗、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诺贝尔奖获得者莱因哈德·泽尔腾、法兰西学院院士程抱一等随着中德友好医院、中意设计中心的顺利推进,以及在日本和德国的3所孔子学院的正式运作,同济大学国际交流的领域将进一步拓宽。

截至2013年12月,学校建立了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联合国等8个国际化合作平台学院,与200多所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大众、微软、IBM等跨国企业共建了研究中心。学校先后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和“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当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是亚太地区第一所被授予“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的高校。[2] [49] 

在世界著名高等教育机构QS与英国《泰晤士报[50] 高等教育增刊》联合发布的2同济设计

最新公布的2013年“QS世界大学排名——土木工程专业”(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 2013 - Engineering - Civil & Structural)排名中,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由上一年度的全球第55位跃升至第18位。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科已相继通过全球商科两大顶级认证AMBA和EQUIS(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142所商学院获得认证),国内仅8所高校经管学院取得认证。[54] 

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委员长

唐承沛

王澍

建筑“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得主

倪超

国立成功大学首任校长,土木专家

[55] 

同济大学党政领导名单

党委副书记

马锦明

裴钢

葛均波

(资料来源自2014年12月同济大学官网)[56] 

埃里希·宝隆:1907─1909

福沙伯:1909—1917

贝伦子:1912—1919

沈恩孚:1917—1923

袁希涛:1923—1927

阮尚介:1917—1927

张仲苏:1927—1929

张群:1929-1929

胡庶华:1929—1932

翁之龙:1932—1939

赵士卿:1939—1940

周均时:1940—1942

丁文渊:1942—1944

徐诵明:1944—1946

董洗凡:1946—1947

丁文渊:1947—1948

夏坚白:1948—1952

薛尚实:1953—1959

王涛:1959—1977

李国豪:1977—1984

江景波:1984—1989

高廷耀:1989.2—1995.2

吴启迪:1995.2—2003.6

万钢:2004.7—2007.8

裴钢:2007.8-

[57] 

同舟共济

同济古训: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58] 

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国立同济大学校歌》[59] 

词:易韦斋 曲:肖友梅国立同济大学校歌

好一片中华大地,

不振兴工艺,真可惜,真可惜!

同有耳目,同有手足,同有心思才力,不作工负了好教育。

勤劳、诚毅,提携我中华国民,

同舟共济,同舟共济,振兴工艺;

好一片中国大地,

不健康身体,真可惜,真可惜!

同有心腹,同有肌肉,同有起居饮食,不学医负了好教育。

慈受、仁义,扶持我中华国民,

万钢校长指挥师生高唱校歌

《同济之歌》

同济啊同济,同舟共济,同济啊同济,同舟共济;

航行征途中,我们齐心协力,航行征途中,我们齐心协力;

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终会到达理想境地,终会到达理想境地;

迎风踏浪,奋力划桨,再把那风帆高高挂起向着明天,向着世界,向着那崭新的未来世纪,迎风踏浪,奋力划桨,向着那崭新的未来世纪同济,同舟共济![58] 

一、名称

由中国书法学会名誉会长舒同亲笔题写的“同济大学”;

二、历史

在标志中加1907,表明建校年代;前进的龙舟,象征历史沿革的进程。

三、文化

标志的文字:以“同济”两字为核心;标志的图案:三人划龙舟;昭示着目标:三人成众,同舟共济,向着一流目标奋力拼搏;昭示着精神:同新砥砺,同窗求索,为振兴中华而读书;济愚扶弱,济世兴邦,为富国强民而育人。[60] 

同济大学的学校精神:同舟共济,自强不息

同济大学的办学理念:济世兴邦,爱国奉献

同济大学的学术风格:脚踏实地,不鹜虚名

原校党委书记周家伦教授在同济百年校庆讲话中用“同舟共济,自强不息”来总结同济精神,并具体指出同济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从同济走过的百年历程可以看出,同济的发展是与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和祖国人民的需要紧密相连的。

二是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同舟共济不仅是校名的涵义,而且是学校一直倡导的精神。同济大学的城市建设与防灾、现代装备制造业等学科集群正是学校多年来的结晶。这是学校组建团队、协作攻关、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同济精神的具体体现。

三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同济人共有的特点是务实开拓,这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这种务实开拓的奋斗精神,是新时期同济人直面挑战、共谋发展的重要精神。

四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这一点特别体现在同济人的精神气质和对待事业的态度上,同济百年不变的踏实学风和务实的传统,一直代代传递,严谨而不固化,求实而不守旧,创新是同济人永恒追求的主题。

【三好坞】[61] 

50年代师生义务劳动建成,取名三好,寓意学生做“三好学生”。由陈从周设计、题

在这所以建筑闻名于世的校园里,到处都有别具匠心的建筑作品,而其中最独特的去处,莫过于三好坞和她的湖心小筑,她比不上大礼堂的气势磅礴,也没有中法大楼锈红的特色,然而,一片宁静,一份悠然,是她所特有的。

在三好坞,总让人感到一股浓郁的诗化气息,湖水荡漾,绿荫小道,石桥,石凳,谁说在理工科的学校就找不到诗文中的意境?

【大礼堂】[61] 

建于1961年的同济大学大礼堂,曾是远东最大的礼堂,它净跨40米的拱形网架结构,被誉为当时同种形式的亚洲之最,人称“远东第一跨”。大礼堂大厅外跨54米,礼堂设3564个座位,和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拱形网架薄壳结构相适应,开阔的大礼堂厅内没有一根柱坐在厅内。

从2003年开始,这座老建筑开始接受一次“外科手术”,直到不久前才恢复使用。改建后的大礼堂“修旧如旧”,但是又充满了全新的节能技术,比如采用了最新式的地源新风技术———奥妙之一在于侧廊的地下,一个通过深5米,长近30米的地下防空洞,将附近的小树木中的风吸引进来,恒定在15℃的地下5米的凉风就能够进入礼堂。

【“一·二九”礼堂】[61] 

同济大学一·二九礼堂建于1942年,得名于“反饥饿、反内战”的“一

【文远楼】[61] 

这座老楼在改造之后焕然一新,10项新技术已经汇集于这座老建筑一身,这使得大楼每年可以节能70%。自动化管理系统和照明产品就像一个善于察言观色的聪明人的脑袋,可根据室内人员的活动情况,自动决定新风量的排放,根据房间使用情况自动开关空调系统,从而在实现最佳环境舒适度的同时达到最低能耗。

【建筑城规楼群】[61] 

以A、B、C楼的命名似乎是连接历史最为直接简单的方法。但也是删减历史信息的最好的方法,今天,已经很少有人会在提起这几栋建筑背后的祖冲之和计成,但是这并不要紧,历史的行进自有它的奇妙之处。

“明成楼”建于1985年左右。明成楼的“成”,据说取自计成,以铭记这位对中国园林文献具有开创性贡献的一位明代造园家。对于这一说法,想来有一定道理。而从取名方法看来,基本继承了“文远楼”的传统。20年以后,这座楼被称作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B楼。

只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从其落成的第一天起就被叫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在一个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与国际接轨的不仅是对于素混凝土的运用,对于屋顶花园的设置,还有那个很洋气的新名字。学院空间上前所未有的统一表征着学院在学校前所未有的强大。

【综合楼】[62] 

教学科研综合楼位于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东北角,占地面积15615平方米,总

该大楼从建筑设计到结构设计、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考虑,融合了同济大学相关学科领域教学、科研的最新成果,是学科综合优势的集中体现和展示,反映了当代国际建筑设计的最先进理念和未来趋势。概念方案出自该校顾问教授、法国著名建筑师JEAN PAUL VIGUIER,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方案深化和施工图设计,建筑。

主要校区

地址

四平路校区(主校区)

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

嘉定校区

上海市嘉定区曹安公路4800号

沪西校区

上海市普陀区真南路500号

沪北校区

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727号[63] 

[责任编辑:kemi]
  • 分享到:
标签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热 门
明 星
蔡珩 高耀太 布鲁思·麦勒 景冈山 阿诺德·科派尔森 李芳雯 胡军 谢伟才 雅克·拉兰德 朴春 许亚军 史蒂夫·福里斯特 徳井义実 张献民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邱淑珍 龙刚 阿伊·阿什顿 日本广岛 人儿 黄小桢 体育类 1992-06-21 单条 八仙过海 不变初心 千钧一发 撞坏 杰拉德 圣诞玫瑰 蟾蜍 比勒陀利亚 加拿大温哥华市 木吒 重播 李东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