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星百科 > 明星百科 > 正文

土家族

橙山网(www.csnd.net)2015-03-11

[摘要] 土家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世居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土家族人口数量约为8,353,912人,在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排名第七位,仅次于

土家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世居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土家族人口数量约为8,353,912人,在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排名第七位,仅次于壮族,回族,满族,维族,苗族,彝族。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土家族”是汉族对“毕兹卡”的称呼。很多人...

土家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世居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土家族人口数量约为8,353,912人,在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排名第七位,仅次于壮族,回族,满族,维族,苗族,彝族。

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土家族”是汉族对“毕兹卡”的称呼。很多人理解意思是“本地人”,但意思是绝非“本地人”。

因为在土家族聚集地的汉语或土家语“本地人”的说法都不是毕兹卡。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

1956年10月,国家民委通过民族识别,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1] 

土家族也称毕基族、毕基卡族。土家族北支(湖南省湘西州,张家界市以及湖北省恩施州、宜昌市的五峰、长阳,渝东南,黔东北)自称“毕兹卡、毕基卡、密基卡等等”。南支土家族仅分布于湖南湘西州泸溪县内的几个村落。自称“孟兹”,南支土家语与北部土家语不能通话,现只有泸溪的九百余人使用。

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也有人认为归入缅彝语支,是藏缅语族内一种十分古老独特的语言。绝大多数人通汉语,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现时使用1984年创制的拉丁文字。通用汉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土家族分为四个支系、毕兹卡、孟兹黑、廪卡、南客。

北支土家族,分布于湖南省湘西州、张家界市、湖北省恩施州、宜昌市的五峰、长阳、渝东南、黔东北铜仁地区,自称“毕兹卡”、“毕基卡”、“密基卡”等等。[1] 

南支土家族,仅分布于湖南湘西州泸溪县内的潭溪镇。自称“孟兹黑”,其语言为孟兹语(南部土家语),现只有泸溪的两千余人使用。[2] 

在湖南凤凰县当地自称“廪卡”的人也被归为土家族,廪卡认为自己是巴人廪君的后裔,当地苗族称其为“卡嘎”。但廪卡与前两者之间的文化等各方面有着诸多差异与矛盾的地方,且廪卡人已经被汉化,因此廪卡究竟是被汉化的毕兹卡还是被汉化的另一个民族难以考证。

何谓廪卡杨氏,廪卡《杨氏族谱》中的丧事请溜落跳牌打令根由载:“且查木本水源,风俗地境之民户并无令家名目一说,惟我乌引里杨田苏罗为令家杨田也,父母终世,请祝师溜落鸣鼓,破竹刷打令跳牌。。。祭祀摆碗列各有不同,乃是各有根源耳。”谱又云:“再查昌除公以下分支始祖,都吾、务头乌引里所敬祖神天王公也;上五峒治牙约、大汊约等所敬祖神动天、天龙公也;芷盈所敬祖神天应、天保公也,缘一方一祖,人一方一祖神,各有发源。”

[2] 凤凰另支杨氏始祖动天公杨元帅之墓(敕封动天雷应杨元帅之墓的意思敕封的让雷部官将镇守此杨元帅的墓,不让其他的侵扰,如果侵扰了,就会招致雷劈的报应的意思。)

南客主要分布在渝东南和黔东北。

土家族居住的湘、鄂、渝、黔比邻地区,以武陵东脉和清江流域为中心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大庸(张家界市旧称)、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县,聚居的土家族人口较多,州内其余三县市也有部分土家人居住,中国向世界开放的旅游城市张家界市也是土家族聚居的地区。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等五个县市,土家族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较大。恩施、建始、巴东等三个县市的土家族人,多聚居在清江之南,呈现出鄂西南土家人聚居偏南,汉人偏北的局面。

湖北宜昌地区土家族聚居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重庆东南部边境的黔江地区,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聚居的土家族人较多;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土家人有一些与苗、汉人杂居。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土家人口数为全县总人口的53%。

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也是土家族主要聚居地,有沿河和印江两个自治县,其余各县也有大量分布。

由于民族迁徙流动,在现今民族杂散居地区内,还有个别土家族聚居的居民点。[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通过民族识别,土家族被确定为单一民族,并且在1957年成立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后还成立了酉阳、秀山、石柱、长阳、五峰、印江、沿河等民族自治县。土家族受汉族影响较大,农业生产发达、经济发展迅速、文化教育先进。土家族内部有一种观点,土家族有一部分来源于“巴国人”后裔,但不是巴国主体民族“巴族”的后裔,板楯蛮(板楯蛮属不属于巴人还有待争议)才是现土家文化。现在有些学者认为土家族为彝族乌蛮的一支,土家语和彝语相似所以很学者认为土家族是彝语支民族。[4] 

土家族的主源与古代被称为“賨人”(又被称为“板楯蛮”)的人群之间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从《世本》、《史记》、《文选》、《华阳国志》、《后汉书》、《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等文献资料中得知:“賨人”因称“赋”为“賨”而被称为“賨人”,这是他称;又“賨人”在打仗时以木板作“盾”,又被他称为“板楯蛮”。故本文以“賨人”记之。“賨人”,是在古代巴国和楚国边境活动的一个土著部族。据《舆地纪胜》,他们曾在山峦重叠、地势险要的宕渠(今四川省宕渠县东北)为中心建立过賨国都。该地曾有賨城之地名。“賨人”的活动情形,在《华阳国志》和《后汉书》中的记载较为具体。《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说:“板楯蛮夷者,秦昭襄王时有一白虎,常从群虎数游秦、蜀、巴、汉之境,伤害千余人。昭王乃重募国中有能杀虎者,赏邑万家,金百镒。时有巴郡阆中夷人(注:《华阳国志》称朐忍夷人廖仲、药何、射虎、秦精等),能作白竹之弩,乃登楼射杀白虎。昭王嘉之,而以其夷人,不欲加封,乃刻石盟要,复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筭,伤人者论,杀人者得以赕钱赎死。盟曰:“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夷人安之。至高祖为汉王,发夷人还代三秦。秦地既定,乃遣还巴中,复其渠帅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不输租赋,余户乃岁入賨钱,口四十。世号为板楯夷。”[5] 

其来源说法不一,一说为巴人后裔;一说为古代从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甚至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后)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还有人认为是汉人戍边将士和土著女子的后代。根据复旦大学对土家族父系基因抽查结果显示,土家族父系血统以阿尔泰血统为最,约占28%(大致为匈奴和鲜卑等民族);其次为百越25%;作为土家语言文化主体来源的藏日缅反而在三大来源中位居第三,占21%(羌氐);除此之外还有汉14%、苗瑶7%以及印欧5%(应当为五胡中的羯族和月氏人)。通过史籍记载(土家族于唐朝后期才正式出现于史籍中)、语言学研究(土家语中的阿尔泰元素)、此次的父系基因结果以及土家族自身史诗记载,大致上可知,土家族是五胡武陵山区的原住民百越民族融合后形成的,以五胡中的羌氐为主导,掺杂阿尔泰、百越文化元素的混血民族,在唐朝后期基本成型。尽管如此,土家族仍然是藏缅民族,藏缅文化才是毕基文化的核心,与和族、缅甸族(缅族)、藏族、彝族、曼尼普尔族、克伦族、若开族、景颇族(克钦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珞巴族、纳西族、羌族、拉祜族、普米族、基诺族、门巴族等均为兄弟民族,较早来到东亚的藏日缅民族一员,从而否定了以上各假说。

德江县是贵州省文化厅命名的“傩戏之乡”。1987年11月26日至12月6日,以贵州德江为主体的“贵州民族民间傩戏面具展览”在北京隆重展出,共展出傩戏面具235面,其中德江占107面,并进行“土家傩堂戏”汇演,引起了海内专家学者强烈反响。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曹禺先生惊称:“中国不但有长城,没想到还有傩戏,是很值得研究和保护的文化瑰宝。”期间全国30多家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其中《人民中国》、《中国建设》杂志以“中国德江土家傩文化”为题,并用英、法、德、日等多国文字向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宣传德江“土家傩堂戏”。

摆手舞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土家族舞蹈——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舞蹈,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起源于远古,盛行于明清。土家人祭祀仪式毕,击大鼓,鸣大锣,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气势雄浑壮阔,动人心魄。

进行摆手舞活动时候由梯玛用土家语演唱摆手舞古歌。

茅古斯,土家语称为“古司拨铺”,意即“祖先的故事”。汉语多称为茅古

茅古斯相传为茹毛饮血时代的土家先民,后来把他们所创造的舞蹈也叫茅古斯。茅古斯舞是土家族最为原始的古典舞蹈。是土家族为了纪念祖先开拓荒野、捕鱼狩猎等创世业绩的一种原始戏剧形式,流行于湘西永顺、龙山、古丈等土家族地区。茅古斯虽然还不是成熟的戏剧形式,但已有模拟远古先民劳动和生活的故事情节,并通过舞蹈、道白来表达表内容,被专家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土家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6] 

土家族处于原始宗教崇拜阶段。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等多种形式。

其祖先崇拜为土王、八部大神、向王、向王军,这些都是土家早期的祖先神,认为其灵魂可以庇护本民族的繁荣昌盛。建有庙、祠堂,定期祭祀。土家族认为廪君死后化为白虎,故敬祭白虎,各地都有白虎庙,廪君即是相王天子,本名巴务相,故白虎庙、廪君庙、相王天子庙皆是供奉同一人,家里神宪上所供白虎神位,实则也为供奉廪君。

受汉族影响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这些神不是他们自己的神。过去有巫师驱鬼。有的地方信道教。[7]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包谷饭

土家族人主要从事农业,辛勤劳动、性格开朗、粗茶淡饭、生活很有规律;一般居住在深山,空气清新,吃的食物大多是自己生产,无污染;茶,是土家族人生活必需品,喜喝熬茶。茶用大瓦罐置火坑间熬煮,常年不离,是土家人火炕中的“不倒翁”。熬茶多用藤藤茶、老茶叶或茶果等,俗称长寿藤、神茶,学名茅岩莓。“住山靠山,靠山吃山。”这是土家族生活经验之谈,也是土家人不成文的长寿秘诀。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石耳炖鸡鸭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土家族人最爱吃三下锅儿、合渣、八月瓜(80元/斤)、粑粑(糍粑)腊肉、粽子、水酸菜炖肉、起渣、包谷粑粑、油茶、白辣椒等食品,此外还有:合菜,土家族逢年过节最常吃的菜,时常同包谷烧酒一起上桌;团馓,土家族风味小吃,用糯米饭加工后炸制而成,常用来泡水当茶为客人洗尘;绿豆面(绿豆磨面制成的面条),米粉(用大米等原料制成,注!湘西米粉特别香纯);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灯盏窝”,是以大米、黄豆为主要原料炸制而成。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

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诗情画意之意境。

据史籍《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古巴郡的“南郡蛮五姓”中,有巴氏水碾

土家族姓氏与汉族大同小异,除了较为特殊的田、向、覃、彭、冉外,其他的李、杨、王、张、刘、陈、赵、黄、周等等姓氏的人口数量排列顺序与汉族百家姓人口数量排列顺序大同小异。

如今的土家族服饰,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或裙;男装为对襟短衫。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但土家族服饰一般以朴素见长,不如苗族的银饰这么丰富,一般占不了太显眼的部分。改土归流后,受汉族影响,有色必有红,久而久之,不但在服饰上而且在生活上也形成了无红不成喜,有喜必有红之俗。

“改土归流”后,由于受封建王朝的压制,以及中原文化的强大影响,土家族的服饰男女服装均为满襟款式,改掉了“男女服饰不分”的民族服装,加以土家族的家织花边。不过由于受现代经济文化的影响,传统的土家族服饰已经不多见,很多地区在苗族服饰和土家族传统服饰的基础上设计出具有苗族土家族风格的服饰。使一般人很难分清土家族服饰和苗族服饰的区别。

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有主张彝语支。大多数人由土家族舞蹈

绝大多数人通汉语,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现时使用1984年创制的拉丁文字(也有毕兹卡精英人士结合汉字、日语和藏元音创制的“毕兹文字方案”[10] )。

土家语是毕兹卡语和孟兹语两种语言的统称。但由于孟兹语一直以来就是小众语言,使用人数极少,故一般提及土家语指的是武陵山区一千多年的通用语言毕基语。土家语言属藏缅语族,语支未定,一说属彝语支(语音相对接近),一说属羌语支(黏着程度高),但毕基语和绝大多数藏缅语的差异都是十分明显的,当然与完全没有词形变化的汉语、苗瑶语、壮侗语差别更大,因此现一般单独成立土家语支。毕基语为黏着语,孟兹语为分析语。毕基语又分龙山土语和保靖土语两个方言区(注:以往将保靖土语分为沙沙语和虾语,但两者相对龙山土语十分接近,故2006年以后藏缅语学界倾向于两者合并为同一土语)。龙山土语还存在有无颚化和舌尖元音的差异。

土家语的另一支系语言——胡玛语,仅存于永顺县郎溪乡王木村打洞溪。打洞溪因为与世隔绝,山外土家族人受汉文化影响而不断汉化,这里却保存了原生态的土家文化,胡玛语得以保存完好。

毕基语与孟兹语差异过大,无法交流。毕基语两土语间通话基本无碍。即使毕基语更为传统,语音上从改土归流开始也受到了汉语西南官话影响,浊辅音b、d、g、dz、dʑ有所清化,但此转变并不彻底,只有自然停顿后的第一个音节为浊音时清化成了不送气清音,而其余时间仍为浊音。而原清音节,停顿之后的第一个音节为清音时送气较强,其余时间送气较弱偶尔不送气。因此,应加强注意这一点,去掉改土归流以来西南官话对毕基语语音的影响,维持清浊二元对立模式,以消除同一个词两种拼写的不便。而孟兹语受周边语言(主要是湘语和苗语)的影响十分深刻,语音与毕基语相去较远不提,语法上也与毕基语的高度黏着背道而驰,完全放弃了黏着手段,变成了分析语。

1983年春,为发展土家聚居区的文化、教育,开展土家、汉双语教学和承传民族优秀文化,吉首大学民族研究室土家族学者彭秀模、叶德书,接受人代会期间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及州直一些代表的意见,按照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创制少数民族文字的原则和土家语北部方言的语音系统,以龙山县苗儿滩镇为标准音点,创制《土家语拼音方案(草案)》,邮寄国内130多位语言学专家、教授,并征求意见。这年秋,彭秀模、叶德书综合各专家教授的意见,对《土家语拼音方案(草案)》进行修订,1984年1月在《吉首大学学报》公开发表,得到国内语言学家的肯定。

土家族节日民俗较多。从节日内容看,有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娱乐及生产性节日五类。其宗教信仰有对自然崇拜和信仰,如土地、岩石、山、河、水等皆为崇拜对象。动植物崇拜:牛、羊、狗等,图腾崇拜,如鹰、白虎图腾,特别是以白虎为祖先神,各地都有白虎庙,立有白虎神位,经常祭祀。还有对祖先、鬼神等崇拜。

每年的四月十八日,是土家族的牛王节。这天各地都要举办牛王节歌会,搭起歌台,将牛头像悬挂在歌台中央,以歌颂牛的功德。牛王节十分热闹,各家各户提前 一天将牛梳洗干净,喂精饲料,角上系一朵大红花,一早牵着去赶歌会,同时,也借此机会展示自家喂的牛健壮。传说多少年前,牛是天上的神牛中,看到人间日子苦,终日劳作,仍吃不饱,就悄悄盗了仙谷给人间,这事让守谷神发现了,告到玉帝那里,玉帝一气之下将神牛打下凡间,让它跟人一道吃苦受罪。从那以后,牛就陪伴人们耕田了。人们不忘神牛盗仙谷之恩,就将“仙谷”改为“盗谷”,日后又将“盗谷”改为“稻谷”。神牛盗仙谷的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土家人就将这天定为“牛王节”,以各种形式予以庆祝,这便是牛王节的来历。

此外,四月初八日过“嫁毛虫”节,又称“敬婆婆神”。届时,家家用红纸两条,分别写着:“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出深山外,永世不归家”等字句,交叉成一“*”字,贴在堂屋左侧中柱上面,以为此举可以驱除虫害,四季平安。六月六日为“晒龙袍”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皆与汉族地区相近似。但对重阳节,黔东北土家族较为重视,须打糯米粑粑,推豆腐,祭“家虎”,有“重阳不打粑,老虎要咬妈;重阳不推豆腐,老虎要咬屁股”之说。

农历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称五月节,民间的风俗是做粽子,挂香包,挂菖蒲艾蒿,烧艾条,到江边 祭祀鬼神;公众性的活动则是一年一度的龙船竞渡。五月节实际就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亦称“龙舟节”、“端阳节”。端午之“端”字为“月之初”;五月、五日自唐以来称“午月”、“午日”,故五月五日被称为“端午”;既然是两个“午”,故又被称作“重午”;再者,由于古人把午时称作“阳辰”,所以又称“端阳”。

赶年节是土家族传统节日,以“赶年”最为隆重。土家人过大年时间比汉族提前一天,小月为腊月二十八,大月为二十九。为什么要提前,有几种传说:为了抗倭寇打仗而提前。在明嘉靖年间,其先民随胡宗宪征倭。于十二月二十九大犒将士,除夕倭寇不备,遂大捷,后人沿之,遂成家风。关于抗倭立功符合历史事实,《明史》有载。还有关于为了打仗而提前。过赶年节要作糯米粑,杀猪祭祖、煮酒。除夕之夜还要“守年”、“抢年”,即吃过团圆饭后,手执吹火筒在房前屋后转一圈,名曰“出征”,有的手持猎枪上山走一趟曰“模营”,以纪念先人。虽提前一天“赶年”,大年三十晚上还照样过除夕。有的地方是“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拜友邻”。还有各种文娱活动,“玩龙灯”、“荡秋千”、“踩高跷”、“唱难戏”等等。

“舍巴日”,土家语,又称“舍巴巴”,“舍巴”摆手之意,“日”,动词,“做”之意。土家语动宾倒置,“舍巴日”,汉语直译为“做摆手”,意译为“摆手舞”。带有浓厚的祭祀色彩,歌随舞生,舞随歌名。相传摆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是古代的一种战舞,始于远古,繁盛于明清时期。 舍巴分为单摆、双摆、大摆手、小摆手数种。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多者上万,少者数百,摆手时以鸣大锣、击大鼓呼应节奏,气势恢宏,动人心魄。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翩翩进退,成对成双,节奏鲜明生动。摆手歌长达数万行,堪称土家族史诗。

“女儿会”,又名恩施土家女儿会,是恩施土家族特有的风俗习惯,也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一种场所,被誉为东方情人节或土家情人节。

绝大部分土家族都将六月六称之为“晒龙袍”,与汉族称谓基本相同,但节日传说截然不同。关于六月六来源的传说很多,其中最广泛的说法是:这一天是湖南茅岗土司王覃篨(亦作覃垢)蒙难之日。相传,覃篨为反抗封建王朝的民族压迫,在这天惨遭杀害。在刑场上,覃篨怒目圆睁,当刽子手凌迟剥皮时,忽然从他身上飞出九条金龙,霎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朱元璋吓得从金殿龙椅上晕倒在地,连忙爬起来祷告苍天。同时下令将人晒干,扎成覃篨像,让他每年坐七天帝位。土家族人将覃篨血染的战袍抢回来洗净晒干,立庙祭祀,谓之“晒龙袍”。从民间传说看,六月六是土家族的一个重要的纪念性节日。

“调年”是土家族的春节,它要先汉族的春节一天 。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土家族的先民随胡宗宪征讨倭寇,在腊月二十九那天提前过了年,慰犒将士。将士们吃了丰盛的酒席,养精蓄锐,到除夕那天狠狠打击了倭寇,取得了胜利。以后,为了纪念土家先人,土家人提前过年,并相沿成俗。土家族的调年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他们要在调年期间举行丰富的喜庆活动。调年活动持续几天,甚至十几天。一般的是根据每个家族自身的情况来看是否过赶年,如凤凰县有韩姓土家族二十八过年的,但也有韩姓土家族是三十才过年的,也有傅姓、戴姓二十九过年的等等。

土家族摆手堂位于来凤县百福司镇河东乡土家山寨的舍米湖摆手堂,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堂。摆手堂是土家族祭祀祖先和庆祝丰收的集会场所。

来凤县现存摆手堂3处,最大最完整的是舍米湖摆手堂。此堂占地500余平方米,呈长方形,大门形似牌坊状。在大门与神堂之间,有一条石铺甬道,道旁有高大古柏。神堂的墙壁是石块砌成,屋面覆盖人字披黑色布瓦,无雕梁画栋和斗拱飞檐,显得古朴厚重。神堂中,供奉土家先祖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汉塑像。现存古碑系清道光二十七年和同治二年维修摆手堂时所立。

老司城位于猛洞河漂流景区上游,这里是自唐、宋、元、明、清朝代以来留下的众多古文化遗址,也是湘西历代土家族土司王经营了八百多年的历代古都。千年祖师殿、彭氏宗祠、摆手堂、古墓葬、石坊、石碑等地上地下文物遍布,是一座天然的土家族“露天博物馆”,是一处寻幽觅古揽胜的旅游胜地。这座古城,本名福石城,因是土司王朝八百年统治的古都,亦称司城、老司城。土司时期,福石城是古溪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十分繁华。

百姓流传,老司城分内罗城、外罗城,有纵横交错的八街十巷,人户稠密,市店兴隆,史书有“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五溪之巨镇,万里之边城”的记载。清贡生彭施铎作《竹枝词》赞“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老司城留存遗址很多,现成为游客、专家、学者了解研究土家族历史和文化的珍贵的人文景观。主要有祖师殿、彭氏宗祠、土司德政碑、翼南牌坊、土司地宫、土司古墓群等。老司城是800多年土司辖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200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原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古长城专家罗哲文等誉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军事性城堡”和“全国保存完好的西南古堡式民族文化古城”,保存有大量珍贵的历史遗迹,其潜在价值不可估量。

土家族作为一个人们共同体虽然早已形成,但作为一个民族正式被确认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组织了五次调查,于1956年10月,确定了土家族的民族成份。

1957年1月3日,中共中央统战部电告湖南省委和湖北、四川、贵州省委统战部,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随着土家族的被确认,土家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一样,享受到了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各项权利。根据湘西地区土家族、苗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杂居局面,以及土家、苗族人民的意愿,本着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则,经国务院批准,于1957年9月20日把原湘西苗族自治州(1952年建立)改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后,鄂西南、渝东南、黔东北的土家族人民不断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要求。

1980年5月,来凤土家族自治县和鹤峰土家族自治县先后成立。

1983年11月7日,四川省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立,(1997年改为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1983年11月11日,四川省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立。(1997年改为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1983年12月1日,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1993年4月改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84年11月10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成立,

1984年11月13日,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立,(2000年改为重庆市黔江区)

1984年11月18日,四川省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成立(1997年改为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1984年12月08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成立,

1984年12月12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成立。

1987年11月20日和23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先后成立。

另外,在土家族散居地区还成立了众多的土家族乡。党和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真正在土家族地区得到贯彻实施。

建国初期,党中央在派出访问团到各地的同时,还分批组织边疆少数民族各方面的人士到内地参观。1950年国庆时,有380多位各民族的代表和文工团员接受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邀请,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在这些代表中,来自湖南湘西的一位叫田心桃的女教师提出,自己是“土家族”不是“苗族”,划分为苗族是个错误。要求政府承认土家是一个民族。这位年仅22岁的女教师的诉求,无形中推动了正在酝酿中的民族识别工作。

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政府把少数民族看作“国族”的大小宗支。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宣称中国只有“宗族”或“统一血统的大小宗支”,许多少数民族因此不被承认。

《共同纲领》颁布后,随着党的民族政策落实,一些过去不被承认或被迫隐瞒了民族成分的少数民族群众,这时纷纷要求政府承认他们的民族。同时,对中国境内的各个人们共同体进行科学识别,准确地界定汉族和少数民族,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需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田心桃的诉求,立即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时任中央民委参事的杨承志教授当即找到田心桃,对“土家”这一称谓进行了初步识别。随后,这项工作落到了著名学者潘光旦肩上。

潘光旦一头扎进土家研究中。整整4年间,这位高度近视的老人从二十四史和大量其他文献中,摘录了3万多张有关土家和南方民族史料的卡片,写出《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一文。

这篇文章以丰富的史料、确凿的论据阐明:土家不是瑶,不是僚,不是苗,不是汉,而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代巴人后裔的一支,是单一民族。这个结论,至今仍是土家族来源的重要依据。

1956年5至6月和1956年11月到1957年1月,潘光旦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先后两次赴湘西、鄂西土家人聚居地区实地调查,验证已有的研究成果,了解土家人的要求,推动土家族识别问题尽早解决。

当时,湖南有关同志认为土家与汉族差不多,不同之处恰恰都是些落后的习俗。因此,不同意将土家识别为单一的民族。土家识别问题因此被搁置。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促成了问题的解决。参与其事的黄光学老人,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56年,他们到湘西调查,兼顾土家族识别问题。返回时路过长沙,省委书记周小舟同志请他们吃饭,晚上举办了舞会。调查组一位女同志在与周书记跳舞时,讲到土家识别问题,才发现省委书记对土家识别问题上存在的分歧竟毫不知情。他们由此看出了推动这个问题解决的契机……

回到北京后,调查组向李维汉作了汇报。李维汉果断决策,派出以中央民委主任谢鹤筹带队的调查组,带上有关资料再赴湖南。借调查之名,与湖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沟通,推动土家识别问题的解决。

这个调查组得到湖南省委的重视。在周小舟直接干预下,省委明确表态,土家是否定为单一民族,听中央民委的。湖南这个表态,扫除了土家识别问题上的障碍。中央民委根据专家建议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很快便确定土家为一个单一民族。

至今在土家族自治地区较有影响的就是位于位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湖南

土家人的学校教育,是汉文化逐渐被土家人所接受的过程。在土家地区传播汉文化的学校历史悠久。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25年-57年),宋均在五溪蛮居住地立学校,以期改变他们“少学者而信巫鬼”的传统。东汉和帝永兴年间(89年-105年),武陵郡太守应奉“兴学校、举侧陋”,但此前的学校多是招收汉族官员子弟。

隋唐时期,中央王朝在土家地区立学校。唐初,田世康为唐代的第一位住黔州刺史;开元、天宝年间(713年-755年),牂牁酋长后裔赵国珍官至工部尚书(《旧唐书》卷一五),田英曾为溪州刺史,进“上柱国”(光绪《彭水县志》四)。这些获得高官厚禄的土家人,都是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有较高的汉文化造诣。

宋元时期,封建王朝在土家地区设学校,并招收土童入学。宋时曾在沿河司修建銮塘书院。这一时期,土家族中出现了进士、状元等:宋元祐三年(1088年),出身于施州都亭里的詹邈考中进士第一,为博学宏词科状元;元祐年间(1086年-1093年),施州地区的向九锡也考中进士;仅施州一地,宋代便有9人考中进士。元代,在建始、施州设立学校。

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下令:诸土司皆立县学”;三十二年(1399年),巴东、长阳等县设立县学。永乐五年(1047年),宣抚使冉兴邦遣人入朝“谢立儒学恩”;永乐六年(1408年),立酉阳宣慰司学,弘治十四年(1501年),明孝宗下令:凡承袭土司职位者,“悉令入学,渐染风化、以格顽冥,如下入学者不准承袭”(转引彭官章著:《土家族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9页)。

改土归流后,废除不准一般土民读书识字的禁令,政府在土家地区设立府学、县学、书院、学宫,一般土民皆可入学。这使子弟进学堂习读成为风气,汉文化水平日渐提高。1915年,古丈县私立小学达50所。女子学校也开始出现。辛亥革命后,公立、私立学校更是普遍建立。这以后,开始有一批又一批土家青年到海外求学。

抗战时期,沦陷区学校不断迁入湘鄂西土家地区:国立湖北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工学院、(湖北)省立农学院等25所学校迁往恩施地区,湖北民族学院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国立商业专科学校、国立第八中学、江苏省立旅湘中学等从长沙、江苏、安徽迁到所里(今吉首)、乾城;湖南省立第一民众教育馆从长沙迁往永顺。这些高质量学校的迁入,促进了土家地区原有学校教育的恢复和发展。

土家地区千余年的学校教育,使土家地区人才炳蔚,代有传人:造就了精通汉文典籍,工于诗,词、赋、杂文、散文的作家群,他们有大量的作品传世;造就了医学、农学、书画等领域的专门人才。如精于医术的张官曙、长于农学的黄召棠,善于书画的覃光裕、姚春堂、罗金生,周正南、张一尊、黄永玉等。

社会教育是土家人教育的另一方面。主要是在家庭与宗族内进行,内容包括:缅怀先祖业绩、修炼自身人品、传授日常生活中的禁忌、须遵行的行为准则和习惯法,学习生产技能等。社会教育的职能是:既传播汉文化,又要结承土家传统文化。这是千百年来土家族传统文化承袭的唯一途径。

陈能宽(1923年-至今),土家族,张家界市慈利县江垭镇人,金属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

廖汉生(1911年-2006年),土家族(其父亲是汉族),湖南桑植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1955年授中将。全国人大第六、七届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黄永玉(1924年-至今),土家族,湖南省凤凰县人,中国画家,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版画系主任。1946年,他和张梅溪结婚。

李军声 (1963年-至今),年出生于张家界,砂石画创始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高级工艺美术师。

严寅亮(1854年-1933年) 男,土家族、贵州印江人,

白再香(1587年-1631年)女,土家族,重庆酉阳后溪镇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明军在关外和后金军决战,辽东告急。明廷调集酉阳土兵援辽抗金,白再香援辽平奢战功卓著,天启皇帝敕封她为汉土官兵中军都督,诰封一品夫人。冉少波(1901年-1935年)名云、绍文,字启昌,号龙骧,土家族,中国工农红军黔东独立师副师长,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

吴学超(1928年-至今)男,土家族,美籍华人,美国太空博士。现于美国航天局工作。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板溪镇毛寨人,1928年4月9日生。1941年就于思南中学,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于1947年秋考入南京测量学校大学航空测量科。

骆成骧(1865年-1926年)男,土家族、祖籍重庆酉阳龙池村人,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乙未科会试中状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重庆状元”、也是“唯一的土家族状元”。

王勃山(1875年-1957年)男,土家族,重庆酉阳龙潭镇人。国民党元老、孙中山大总统府秘书、原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

张朝宜(生卒不详)男,土家族,重庆酉阳人,原华北区军委书记。

王剑虹(1901年-1924年)女,土家族,重庆酉阳人龙潭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的夫人。

刘仁(1909年-1973年)男,土家族,重庆酉阳龙潭镇人。原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中共北京市委第二书记。

赵君陶(1903年-1985年)女,土家族,重庆酉阳龙潭镇人,中国无产阶级教育家,曾任中共中央妇女部负责人。赵世炎(1901年-1927年)男,半个土家族(其父亲是汉族),重庆酉阳龙潭镇人。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

李鹏(1928年--至今)男,半个土家族(其父亲是汉族),成都人,中国无产阶级教育家赵君陶之子,1988年4月至1998年3月任国务院总理,是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十二届五中全会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

杨名贵(1938年-至今)男,土家族,重庆市酉阳人,杰出国画家,中国手指画研究会常务理事。

徐廷泽(1928年-至今)重庆黔江区濯水镇人。1945年参加国民党政府陆军。曾任电台排长。1963年6月1日驾F—86型战斗机自台湾新竹飞抵福建龙田起义。

万涛 (1904年-1932年) 土家族,四川省黔江县(今黔江土 家族苗族自治县)人。原名万诗楷,号铁民。湘鄂西红军和苏区创建人。

向达 (1900年-1966年) 土家族,湖南溆浦人。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卒于1966年11月24日。

向警予(1895年-1928年),土家族,湖南溆浦人。原名俊贤。中国共产党妇女运动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家。

杨正午(1941年-至今),土家族,湖南龙山人。曾任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戴秉国(1941年-至今),土家族,贵州印江人。现任国务委员、国务院党组成员,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央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杨霞(1977年-至今),土家族,湖南保靖县人,举重运动员,2004年奥运会冠军。

许晴(1969年-至今),土家族,著名演员。

阿朵(1980年-至今),土家族,湖南湘西人。原名符莹,著名歌星。

黄摩崖(1986年-至今),土家族(其祖母为土家族),湖南湘西人,著名作家。

汪嘉杉,原名:汪洋(1987年--至今),土家族,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鱼池镇人。著名导演。

左立(1988年-至今),土家族,湖南湘西人。2013快乐男声全国第八名。

宁桓宇(1993年-至今),土家族,贵州铜仁人。2013快乐男声全国第四名。

胡春华(1963年-至今),土家族,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

[责任编辑:kemi]
  • 分享到:
标签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热 门
明 星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史蒂夫·福里斯特 雅克·拉兰德 朴春 谢伟才 李芳雯 蔡珩 胡军 布鲁思·麦勒 高耀太 阿伊·阿什顿 邱淑珍 许亚军 景冈山 阿诺德·科派尔森 徳井义実 张献民 龙刚 绿色低碳 bilibili直播姬 哈里·巴特尔 时尚写真 迟立静 1982-09-18 《年轮》 地图的尽头 《钢铁侠3》 杨汉娜直播间 格雷戈里·海因斯 加里·哈特 166.5CM 押多省 简-方达 静拒 合作社 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