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星百科 > 明星百科 > 正文

苏州大学

橙山网(www.csnd.net)2015-03-11

[摘要] 苏州大学坐落于古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1计划”首批认定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其主要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光绪年间的东吴大学。作为全国最早创建

苏州大学坐落于古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1计划”首批认定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其主要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光绪年间的东吴大学。作为全国最早创建的现代高等学府之一,苏州大学曾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若干个第一:第一家以西式办学体制举办大学、第...

苏州大学坐落于古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1计划”首批认定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其主要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光绪年间的东吴大学。作为全国最早创建的现代高等学府之一,苏州大学曾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若干个第一:第一家以西式办学体制举办大学、第一家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最早授予硕士学位、第一家开设法学专业教育、第一家创办大学学报等等。

经过百年建设,苏州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1] 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位居《2014年中国大学排行榜》研究型大学之列。其中化学、物理、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生物和生物化学6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基本科学指标)前1%学科。

截至2013年,苏州大学占地面积4058亩,建筑面积182余万平方米;学校藏书近400万册,中外文期刊30余万册,中外文电子书刊110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82个。拥有各类在校生五万余人,其中研究生14249人,本科生25450人,留学生1433人[2-6]      。

历史沿革[7]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更名为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

后经教育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1995年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7年苏州丝绸工学院、2000年苏州医学院先后并入苏州大学。[4] 

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共有教职工5103人,其中两院院士4人、外籍院士1人、“千人计划”入选者11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具有副高职称及以上人员2278人[4] 。

两院院士:薛鸣球(2013年11月12日离世)、潘君骅、阮长耿、李述汤、柴之芳、李永舫(特聘教授)

外籍院士:陈晓东(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2007)、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2000))[8] 

二级学院

文学院

凤凰传媒学院

社会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

东吴商学院

王健法学院

教育学院

艺术学院

体育学院

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

敬文书院

海外教育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物理与光电·能源学部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纳米科学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医学部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独立学院

文正学院

应用技术学院[9] 

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建有26个博士后流动站;2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设专业),1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4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含自设专业)以及2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27个本科专业;4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2个省级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含2个培育学科),22个省级重点学科。

截止2014年5月,该校化学、物理、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生物和生物化学、药学和毒理学7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基本科学指标)前1%学科[4] 。

2013年1月,教育部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发布,苏州大学共有32个学科参评,3个学科排在前10位,15个学科排在前20位,其中,纺织科学与工程排在第3位。[10] 

博士后流动站

哲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政治学、外国语言文学、设计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工商管理、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畜牧学、药学、统计学、特种医学[11] 

学位授予点

一级学科博士点

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设计学[12] 

一级学科硕士点

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畜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13]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临床医学博士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法律硕士、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硕士(教育管理、学科教学(思政)、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物理)、学科教学(化学)、学科教学(生物)、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历史))、体育硕士(体育教学、运动训练)、汉语国际硕士、应用心理硕士、翻译硕士(英语笔译、英语口译)、新闻与传播硕士、出版硕士、工程硕士(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化学工程、纺织工程、制药工程、工业设计工程)、农业推广硕士(养殖、渔业)、风景园林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护理硕士、药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会计硕士、艺术硕士(美术、艺术设计)[11] 

重点学科

国家级重点学科

纺织工程、内科学(血液病)、放射医学、外科学(骨外)

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

放射医学、内科学(血液病)

“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研究、生态型区域(苏南)经济与社会治理研究、和谐社会视域中的弱者权益保护、现代光学与技术、生物导向的功能分子的合成化学、现代蚕桑丝绸工程、“现代数学及其在通信编码、生物学和金融学中的应用”、功能性软物质及纳米材料、血栓与止血的基础和临床建设、微创脊柱功能重建与骨组织工程、“电离辐射效应、损伤救治和防护的机理与应用”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二期)

政治学、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特种医学、设计学

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

法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体育学、系统生物医学

十二五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哲学、应用经济、中国语言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学(培育点)、畜牧学(培育点)、统计学、软件工程、护理学[14-15]   

学科排名

序号

学科名称

排名

序号

学科名称

排名

1

纺织科学与工程

3

13

化学

20

2

设计学

9

14

数学

20

3

体育学

10

15

教育学

20

4

政治学

11

16

哲学

21

5

基础医学

13

17

美术学

27

6

图书情报及档案管理

16

18

临床医学

28

7

药学

17

19

中国史

32

8

护理学

17

20

世界史

32

9

法学

17

21

材料科学与工程

33

10

心理学

17

22

应用经济学

36

11

社会学

17

23

工商管理

42

12

艺术学理论

18

24

机械工程

64

质量工程

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建有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纺织与服装设计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实验教学中心、心理与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传媒与文学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医学教学实验中心、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纺织服装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纳米材料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建筑与城市环境设计实践教育中心、药学学科综合训练中心、轨道交通实践教育中心[16] 

国家级教学团队:数学基础课程群教学团队、基础物理(实验)教学团队[17] 

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中国语言文学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学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际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导师制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理工结合模式培养化学化工科技创业人才实验基地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面向区域经济的校企合作IT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基地、基于后工业时代的纺织类复合型本科专业人才链的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8] 

学生成绩

学校学生每年获得国家级奖项超过150人次。

2013年,该校成功举办第十三届“挑战杯”竞赛,这是“挑战杯”历史上首次由省属重点大学承办。在本届“挑战杯”中,该校获得一个特等奖、三个一等奖、二个二等奖以及一个交叉创新奖一等奖,以团体总分390分的优异成绩位列全国第二、江苏第一,再捧“优胜杯”,并喜获高校优秀组织奖。

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和第30届伦敦奥运会上,陈艳青、吴静钰和周春秀三位同学共获得了“三金一铜”的佳绩,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特别致信表示感谢[4] 。

合作交流

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20余个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15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

该校每年接收各类外国留学生2000余人次(含短期培训),来校学习医学类、国际贸易、工商管理、计算机、化学化工、建筑、社会学、英语、日语及汉语等专业。学校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合作举办国际纺织专业,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合作举办国际金融专业。学校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开展了双学位博士、本硕连读、双学位学士等40多个学生国际交流项目。

该校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建设了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2012年10月,作为中国首个在国外举办的大学,“老挝苏州大学”迎来了首届学生[4] 。

截至2013年,学校先后促成江苏省教委与苏州市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工委正式签署协议共建苏州大学,与江苏省财政厅共建财经学院,与江苏省司法厅共建法学院,与锡山、通州、昆山、太仓等县市合作办学。与江苏省教育厅、宿迁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宿迁学院社会服务系。[21] 

1999年,该校采用新的办学机制,利用社会资金,与苏州凯达房地产开发公司合作举办了公有民办文正学院;2002年2月,与上海云海集团和昆山市周庄镇政府在周庄共同创办新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此外,学校还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的十多家外资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建立了IT专业企业指导委员会。[22] 

2006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数据表明,苏州大学SCI索引名列全国高校第27位,2011年SCI索引排名位列全国学术机构第26位。[4] [23] 

2013年,该校自然科学领域获得国家级项目321项,其中国家

注:“校园风光”图册参考资料来源[24] 

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JOURN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CN32-1033/C是苏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其前身为1906年创刊的《学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愈百年以来,学报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追踪理论前沿,聚焦学术热点,刊发既有问题意识又有理论深度的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新的优秀科研成果。从2011年,学报进行全新改版,依托校内优势学科,开设特色专栏和专题,实行栏目或专题特约主持人制度,并积极进行组稿和约稿。在原有“明清近代诗文研究”“吴文化研究”和“城镇化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又新增设了“哲学与时代问题”“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法治与社会发展”和“汉语言文字研究”等专栏及“社会保障专题研究”和“学术关注”等系列专题。 近年来,通过特色化办刊理念、特约主持人制度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等一系列举措,学报质量有了显著提升。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中心最新检索统计,《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刊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二次文献转载、摘编91篇次,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列第3 位,在全国2379种学术期刊中列第27位。同时,学报先后入选最新版北图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武汉大学的“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社科院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南京大学的“CSSCI(2014-2015)”来源期刊四大权威数据库。2014年1月,《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明清近代诗文研究”专栏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名栏”建设工程。 [26]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CN32-1843/G4是苏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科学学术期刊。创刊于2013年12月,秉承中国第一份大学学报——1906年东吴大学创办之《学桴》之遗训,立志于将自身打造成一份高起点、高品位、高质量的教育类学术期刊,成为业界专家学者发表新理论、新思想、新成果的学术园地与高端平台。 [26] 
  代数集刊

Algebra Colloquium《代数集刊》CN11-3382/O1是创刊于1994年的一份国际数学刊物,最初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主管主办,2004年起改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与苏州大学合办,每年1卷4期(3月、6月、9月、12月)用英文出版。代数集刊的办刊宗旨是刊登代数学及相关领域高水平的创造性论文,确保学术质量,把办成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学术刊物作为奋斗目标。自创刊以来,本刊获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也受到了我国代数界研究人员和研究生的热情支持。
  对《代数集刊》进行索引或摘要的有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即SCI的扩展版或SCIE),Research Alert,CompuMath Citation Index (CMCI),MathSciNet, Mathematical Reviews (MR),Zentralblatt Math (Zbl),AJ VINITI(俄罗斯数学文摘),Scopus,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数学文摘等。 [26] 

《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

《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是我国丝绸(纺织)行业介绍丝绸科技、生产、管理、贸易信息及反映当今世界丝绸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全国性专业综合刊物 。由苏州大学和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苏州)共同主办。
  《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主要刊发丝绸行业技术与管理、设计与工艺、产品与市场等方面研究成果和信息资讯,反映丝绸科技、生产、贸易发展趋势,服务丝绸行业的创新与发展。主要栏目包括:研究探讨、技术与管理、服装、设计与流行、品种花色、综述与评介、国内外信息。
  《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系省一级期刊,由《中国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26]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1年10月创刊,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主办,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承办。国内著名血液学专家阮长耿院士任首席顾问,葛建一院长任编辑委员会主任,王天佑教授任主编。国内生物流变学领域著名专家吴云鹏 、廖福龙、施永德、文宗曜、翁维良等专家均鼎力支持,担任杂志编辑委员会资深编委。
  血液流变学是物理学与生命科学交叉渗透的新兴边缘学科。《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为本学科国内唯一期刊,除完成期刊出版任务外,还开展了学科理论普及,新技术临床推广应用的工作。召开全国学术交流大会;参与组织全国临床科研协作;组织全国专家制定血液流变学检测规范化建议;指导企业研发适合临床应用的检测仪器等。 以上工作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血液流变学分会的工作,为新学科在我国推广应用做出开拓性贡献。[26] 

校训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UNTO A FULL GROWN MAN)

注:该校训为东吴大学第一任华人校长杨永清在原英文校训的意译“法古今之完人”上增添而来。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原东吴大学校训,苏州大学未明确校训,默认沿用原东吴大学校训)[2] 

葑溪之西,胥江之东,广厦万间崇。

凭栏四望,虎丘金鸡,一例眼球笼。

东吴东吴,人中鸾凤,世界同推重。

山负海涵,春华秋实,声教暨寰中。

皇皇母校,共被光荣,羡我羽毛丰。

同门兄弟,暮云春树,记取古吴东。

东吴东吴,人中鸾凤,世界同推重。

山负海涵,春华秋实,声教暨寰中。

天涯兄弟,一旦相逢,话旧故乡同。

相期努力,敬教劝学,分校遍西东。

东吴东吴,人中鸾凤,世界同推重。

山负海涵,春华秋实,声教暨寰中。[27] 

苏州大学的前身东吴大学创建于1900年,校园旧址位于苏州古城东南角的天赐庄,由美国基督教监理会在1901年至1936年间分10次陆续募款建造。东吴大学旧址在总体格局和景观营造上秉承西方式的井然有序,参照了当时西方大学校园模式,但局部又点缀以中式园林元素。每栋建筑风格虽然有不同,但都是以红砖叠砌为主的砖木混合结构,装饰上都是以罗马式古典石柱和圈廊组合在一起,使整个校园显得整齐而又变化多端,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东吴大学旧址中,最重要的一座建筑是被俗称作“钟楼”的建筑,早年又名“林堂”。由英国设计师设计,建于1901年—1903年,为纪念东吴大学创办人之一林乐知先生而命名。钟楼以红砖勾勒框架和窗楣,青砖填充墙面,而柱式、线脚和花饰则为石制,顶部置有报时大钟。1903年大楼落成时,成为当时苏州地区规模最大的西式建筑。此外,旧址内的孙堂、葛堂、红楼、体育馆等建筑也都各具风格,或为欧洲古典式,或仿中世纪城堡式,或效仿美国教堂式,既多样又统一,建筑工艺精湛。

1991年,东吴大学旧址曾作为近现代历史遗迹被列入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苏州东吴大学旧址成为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 

苏州大学钟楼[4]

团委

苏州大学团委属于校党委和团省委的领导,担负着围绕学校党政中心工作,团结教育和服务校内广大青年学生,为青年团员成才成长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责任。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性组织、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苏大团委在大力推进团的思想教育、组织建设方面,紧扣为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服务这一中心,作出了相应贡献。

学生会

苏州大学学生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生群众组织,是党领导和联系学生的纽带,是校内广大青年学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校。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和带领校内广大青年学生,为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该会为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江苏省学生联合会和苏州市学生联合会团体会员,接受校党委的领导和校团委的指导。

研究生会

苏州大学研究生会成立于1983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是党领导和联系研究生的纽带,为中国全国学生联合会、江苏省学生联合会、苏州市学生联合会团体成员。该会接受苏州大学校党委的领导,在校团委的指导下,依靠全校研究生开展工作。

学生科协

苏州大学学生科技协会是该校主要的学生组织之一,以激发大学生的学术科研兴趣,提高学术科研能力,促进学术规范的建立和学术素养的养成,营造优良的校园学术氛围,浓郁学术风气为工作目标。科协开展了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活跃了学生第二课堂,繁荣了校园文化。

东吴书画院

东吴书画院成立于2007年3月,旨在通过弘扬书画艺术,彰显我校百年学府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为学校的发展大局服务,为学校的对外交流提供高层次文化平台和便利条件。 (训铭:师古然非泥古,开今而不从今。)[29] 

一百多年来,苏州大学先后向社会输送了各级各类人才30多万名,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了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中的著名学者和知名人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德珩、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著名法学家倪征噢、香港知名人士杨铁梁、查良镛(金庸)等,以及谈家桢、刘建康、宋鸿钊等三十多位两院院士就读或者执教于苏州大学及其前身学校。[30] 

李济深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董事长。

许德珩

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治活动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社会事业行政学系主任。

周谷城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

雷洁琼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政治活动家、社会学家。东吴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赵朴初

全国政协副主席。192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费孝通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社会学家。1930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医预科。

孙起孟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29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政治学系。

董寅初

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就读于东吴大学附一中。

荣毅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江南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

钱伟长

全国政协副主席。1926至1927年就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马寅初

经济学家、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898年入上海中西书院。

金善宝

农学家、中科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江南大学教授、农学系主任。

谢少文

微生物学家、中科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1921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高尚萌

病毒学家、中科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1930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胡经甫

昆虫学家、中科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1917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

刘承钊

动物学家、中科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1934年于东吴大学任教。

周同庆

光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江南大学教授。

谈家桢

遗传学家、中科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1929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陆志韦

语言学家、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13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顾翼东

化学家、中科院化学部学部委员。1923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化学系。

钱俊瑞

经济学家、中科院院士。1928年入江苏省立教育学院。

苏元复

化学工程家、中科院化学部学部委员。1929年保送东吴大学化学系。

时钧

化学工程学家、中科院化学部学部委员。1929年保送东吴大学。

宋鸿钊

妇科肿瘤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

朱洪元

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1928年入东吴大学附中。

董申保

岩石学家、中国科学院士。就读上海东吴第二中学。

汪菊渊

花卉园艺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29年考入东吴大学化学系。

陆宝麟

昆虫学家、中科院生物学学部委员。193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

刘健康

鱼类学家、中科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193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

汪闻韶

土力学及土坝、地基抗震学家、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38年毕业于东吴附中。

冯新德

高分析化学家、中科院化学部学部委员。1933年考入东吴大学。

钦俊德

昆虫生理学家、中科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1940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

黄培云

粉末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4年毕业于东吴附中。

殷之文

材料科学家、中科院院士。1938年毕业于东吴附中。

周维善

有机化学家、中科院化学部学部委员。就读东吴附中。

王守觉

半导体电子学家。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36年入东吴附中。

郁铭芳

化纤制造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潘君骅

光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谢毓元

化学家、中科院化学部学部委员。1945年毕业于东吴附中。

苏肇冰

物理学家、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50年入东吴大学附中。

乔登江

核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5-1963年在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任教。

李正名

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8年毕业于东吴附中。

陈子元

核农学家。苏南蚕丝专科学校教授。

李政道

物理学家、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1937年入东吴附中。

薛鸣球

光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所长。

沈之荃

高分子化学家、中科院院士。1952年至1961年任教于江苏师范学院。

宋大祥

蛛形学与无脊椎动物学家、中科院院士。1953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生物系。

吴培亨

超导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就读于东吴大学附中,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南京大学教授。

阮长耿

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述汤

化学家、材料学家、中科院院士。苏州大学教授。

陆琰

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就读于东吴大学附中。1957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

詹启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1982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

陈衍

近代诗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

金松岑

诗人、教育家。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

吕思勉

历史学家。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东吴大学教授。

黄人

文学家。东吴大学中文教授。

王宠惠

法学家,法学博士。东吴大学法律学院任教。

吕凤子

书画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教育学系主任,江苏师范学院教授。

章太炎

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东吴大学任教。

吴梅

词曲学家。东吴大学教授。

顾维钧

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上海中西书院毕业。

雷沛鸿

教育家。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任教。

梁漱溟

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郭绍虞

语言学家、文学家。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任教。

钱基博

国学家。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务主任、教授。

许崇清

教育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俞颂华

著名新闻工作者。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兼新闻系主任。

洪深

戏剧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潘慎明

化学教育家。江苏师范学院二级教授。

陈调甫

化工专家,化工实业家。苏州东吴大学化学毕业,1917年获硕士学位。

顾颉刚

历史学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林语堂

文学家。东吴大学任教。

钱穆

国学家。1947年任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朱东润

文学家。就读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沈青来

数学家。江苏师范学院二级教授、数学系主任。

童润之

教育家。苏州省立教育学院院长。

刘湛恩

教育家,沪江大学校长,191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医预科,1938年4月7日被日伪特务暗杀。

周予同

经学家。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

戈绍龙

耳鼻喉科专家。苏州医学院副院长、一级教授教授。

王遽常

中国哲学史家。1920年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徐志摩

现代诗人散文家。东吴大学教授。

吴福桢

我国昆虫学科和植物保护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农教系系主任、教授。

吴经熊

法学家。东吴大学法学院院长。

夏承焘

词学家。国学专修学校教师。

盛振为

法学家。东吴大学法学院院长。

董渭川

社会教育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鄂森

东吴大学法学院教务长。

梁实秋

文学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朱正元

物理教育学家。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主任、二级教授。

唐兰

文字学家、历史学家。1917年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王同观

妇产科学专家。苏州医学院二级教授。

端木恺

东吴大学行政法教授。台湾东吴大学董事长。

曹聚仁

作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程有庆

化学教育家。江苏师范学院化学系主任、二级教授。

李一氓

外交家。在东吴大学求学期间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而肄业。

顾廷龙

图书馆事业家。于东吴大学附中专修英语。

许幸之

画家、影剧编导。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化教育系主任、教授。

蔡尚思

史学家。东吴大学教授。

胡曲元

哲学家。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教授。

秦柳方

经济学家。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任教。

杨兆龙

法学家。东吴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刘雪庵

作曲家、音乐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倪征燠

法学家。东吴大学教授。

潘汉年

我党历史上隐蔽战线、文化战线和统一战线的卓越领导人。就读无锡国家专修学校。

吴其昌

历史学家。1920年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焦菊隐

著名导演。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李浩培

法学家。1982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律系。

张奎

寄生虫学专家。苏州医学院一级教授。

周有光

语言学家。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任教。

钱仲联

国学家。1926年于无锡国学专修馆毕业,苏州大学教授。

陈汀声

电影技术教育家。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任教。

杨绛

作家。1932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陈白尘

戏剧家和电影剧作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柴德赓

史学教育家。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系主任。

吴强

作家。早年就读教育学院民众教育系。

郑君里

著名演员、导演。国立社教学院教授。

马荫良

著名新闻工作者。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教授兼系主任。

郭影秋

云南省省长、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就读江苏省立教育学院。

汤不器

组织胚胎学专家。苏州医学院学院二级教授。

陈明斋

外科学专家。苏州医学院教授。

周振甫

文学家。就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徐迟

作家。就读东吴大学。

吴大琨

经济学家。东吴大学任教。

周孝谦

物理教育学家。江苏师范学院二级教授、苏州大学副校长。

陈王善继

放射医学专家。苏州医学院一级教授、附属第一院院长。

钱仁康

音乐学家、作曲家。江苏师范学院任教。

蒋纬国

军事学家,蒋介石次子。就读东吴大学物理学院物理系。

饶宗颐

历史学家,文学家。1943年至1945年任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教授。

陈务民

儿科学专家。苏州医学院二级教授。

许国璋

英语教育家。在东吴大学执教英语。

戴爱莲

舞蹈艺术家。1942年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任教。

陈悦书

血液病学专家、我国血液学专业奠基人之一,苏州医学院教授。

王绍堉

台湾东吴大学董事长。就读于东吴大学。

冯其庸

文学家、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1948年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毕业。

柯岩

作家、诗人。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戏剧系1948级学生。

林斤澜

作家。1945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

方汉奇

新闻学家。1950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

范敬宜

新闻学家。1949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金庸

小说家。1946年入东吴大学法学院修习国际法。

杨铁梁

香港高等学院首席大法官。就读东吴大学法学院。

蒋学模

经济学家,1936年考入东吴大学经济系。[31] 

党委书记:王卓君

校长:朱秀林(兼任党委副书记)

党委副书记:江涌(兼任副校长),高祖林(兼任纪委书记)

副校长:袁银男、路建美、田晓明、陈一星、熊思东、江作军、杨一心、蒋星红[32] 

[责任编辑:kemi]
  • 分享到:
标签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热 门
明 星
阿伊·阿什顿 朴春 高耀太 布鲁思·麦勒 张献民 雅克·拉兰德 谢伟才 许亚军 蔡珩 龙刚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阿诺德·科派尔森 景冈山 史蒂夫·福里斯特 徳井义実 邱淑珍 李芳雯 胡军 张雨绮结婚 伊丽莎白·肯普 真人 绑拍 袁腾飞 亨利·金 1935-08-25 永井大 苏茜·波特 李麒麟 曾慧芬 一夜未了情 都得 巍子 全民目击 境界 约翰·贝克 李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