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星百科 > 明星百科 > 正文

芬兰

橙山网(www.csnd.net)2015-03-11

[摘要] 芬兰(Finland),位于欧洲北部,与瑞典、挪威、俄罗斯接壤,南临芬兰湾,西濒波的尼亚湾。海岸线长1100公里,内陆水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0%,有岛屿约17.9万个,湖泊约18.8万个,有“

芬兰(Finland),位于欧洲北部,与瑞典、挪威、俄罗斯接壤,南临芬兰湾,西濒波的尼亚湾。海岸线长1100公里,内陆水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0%,有岛屿约17.9万个,湖泊约18.8万个,有“千湖之国”之称。全国1/3的土地在北极圈内,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平均气温冬季-14℃-3℃,夏季13℃-17℃,年平均降雨60...

芬兰(Finland),位于欧洲北部,与瑞典、挪威、俄罗斯接壤,南临芬兰湾,西濒波的尼亚湾。海岸线长1100公里,内陆水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0%,有岛屿约17.9万个,湖泊约18.8万个,有“千湖之国”之称。全国1/3的土地在北极圈内,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平均气温冬季-14℃-3℃,夏季13℃-17℃,年平均降雨600毫米。也是欧盟成员之一[1] 。

芬兰最早的居民为拉普人,故芬兰又称拉普兰,芬兰人迁入后,建立了芬兰大公国。十二世纪后半期被瑞典统治。1809年俄瑞战争后并入帝俄,成为大公国。1917年12月芬兰共和国宣布独立[1] 。

芬兰是一个高度工业化、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体,人均产出远高于欧盟平均水平,与其邻国瑞典相当。芬兰政府公务员清廉高效,并且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监督世界各国腐败行为的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公布2012年全球清廉指数报告,在176个国家和地区中,芬兰名列第一,为最清廉国家。

“芬兰”这个名字源自于芬兰西南的一个自18世纪以来被称呼为芬兰本部的省份。“Österland”(东方之地)才是对这块瑞典东陲的土地的名字。在大约15世纪左右芬兰才开始变成“Österland”的同义词。

芬兰历史开始于1万多年前人类在现芬兰地域的定居,这种原始公社制度在芬兰一直持续到12世纪。

瑞典摄政比列尔·雅尔于1249年透过第二次瑞典十字军占领了芬兰。这场十字军是针对Tavastian人的拒绝继续改信基督教而发动。诺夫哥罗德控制了说东芬兰语方言的卡累利亚。瑞典则于1293年在第三次瑞典十字军控制了西卡累利亚。西卡累利亚此后因此归于西方文化圈内,而东卡累利亚在文化上则逐渐转向俄罗斯和东正教。虽然东卡累利亚人在语言和血统上仍与芬兰人保持紧密联系,但他们通常会被当作一个独立的民族。天主教和东正教世界的界线也随着1323年的Nöteborg条约而定于芬兰的东界。[3] 

芬兰在13世纪时融入了中世纪的文化圈。多明我会在1249年传入芬兰并造成重大的影响。早在14世纪初,已有文件记载第一批芬兰的索邦大学学生。在芬兰西兰部,图尔库的城市聚落正在发展中。图尔库曾是瑞典王国最大的城镇,其居民包含德裔的商人和手工业者。虽然芬兰在中世纪的都市化程度非常低。芬兰南部和波的尼亚湾沿岸只有一些以农维生的教区和领地。芬兰的其他地区则有以渔猎和小规模农耕维生的萨米人居住。在12和13世纪,大量瑞典人移民至芬兰南岸和西北岸。在奥兰群岛及奥兰群岛和图尔库之间的群岛中,瑞典语甚至比今日更加普遍。瑞典语也成为芬兰其他地区上层阶级所使用的语言。

图尔库于13世纪就已建立了主教教区。图尔库大教堂是圣亨利的崇拜中心,也是当地的文化中心。当时的主教比现今拥有更大宗教上的权威,也常是当地最具权力之人。主教通常是芬兰人,但城堡里的指挥官通常是瑞典或德国的贵族。1362年,芬兰的代表获邀参加瑞典国王的选举。这个事件常被当作芬兰融入瑞典王国的表现。做为这个王国斯堪地那维亚的一部分,负担得起一人一马装备的权贵和自耕农组成绅士和贵族阶级,集中于芬兰南部。

位于维堡的堡垒保卫了芬兰的东境。瑞典和诺夫哥罗德于1323年签署了Nöteborg条约,但这个条约并未长期遵守。1348年,瑞典国王马格努斯四世发动一场针对东正教异端的十字军,最后只使自己失去支持而丢了王位,这场十字军也失败以终。瑞典与诺夫哥罗德的争端是为了控制波的尼亚湾北岸及芬兰东方Savo人居住的荒野。诺夫哥罗德将那里视为渔猎的基地,且不满于西边天主教移民的缓慢渗透。14和15世纪间瑞典和诺夫哥罗德彼此断断续续发生了一些冲突,但多数时间保持在一种不稳定的和平状态。既存的内部的紧张亦然。[3] 

1380年发生在瑞典的斯堪地那维亚部分的内战也波及到芬兰。1389年,内战的胜利者玛格丽特一世将瑞典、丹麦、挪威三个王国全都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此即卡尔马联盟。接下来的130年,瑞典的各个派系试图打破这个联盟。芬兰也卷入了这场纷争,但在15世纪似乎是相对富裕的时期,期间人口增加、经济也有所发展。到了15世纪末,东部边境的情势越来越加紧张。莫斯科大公国占领了诺夫哥罗德,向统一俄罗斯迈进了一步。1495年到1497年,瑞典和俄罗斯发生了战争,维堡的要塞遭到俄罗斯包围,根据当时的传说,该城是由神迹而拯救。

1521年,卡尔马联盟瓦解,瑞典恢复独立,古斯塔夫一世就任瑞典国王。在他主政下,瑞典于1527年接受新教。瑞典的行政体系经历了一场剧烈的改革,使国家的对地方生活的控制力得以加强,当然也能借此征到更多的税。紧接在宗教改革之后,图尔库主教Mikael Agricola出版了他翻译的芬兰语新约。

1550年,古斯塔夫一世建立赫尔辛福(Helsingfors),即后来的赫尔辛基,但两个世纪以来,它仍只是个渔村。

古斯塔夫一世于1560年死后,他的三个儿子接连继位。其中埃里克十四世开启了瑞典的扩张时代,他于1561年将爱沙尼亚的塔林市纳入其保护之下。利沃尼亚战争(1558年—1583年)之后,瑞典一直处于战争或准战争状态达160年之久。在战争的第一阶段,瑞典与丹麦、波兰和俄罗斯抢夺对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控制权。芬兰人因此饱受战争带来的征兵、重税和军队的骚扰。这造成芬兰人于1596年-1597年的起事,这场叛变以血腥的镇压结束。1595年和俄罗斯签署的Tyavzino条约使瑞典和俄罗斯的边界向东及北方移动,大约就是现今芬兰与俄罗斯的界线。[3] 

16世纪的芬兰历史中很重要的部分即是农业聚落人口的成长。国王鼓励农民自Savonia省迁移至芬兰中部的广大荒野。这使得原本居住于此的萨米人被迫离开。而有些荒地则是卡累利亚人的传统渔猎之地。在1580年代,这导致一场芬兰人与卡累利亚人与芬兰人间的血腥游击战,特别是在博滕省。

1611年到1632年间在位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进行了一连串的军事改革,将瑞典军队从原先的农民民兵改造为有效率的战争利器,甚至可能是欧洲最好的一支军队。他完成了对利沃尼亚的占领,还得到了俄罗斯在Stolbova条约中失去的领土。1630年,瑞典和芬兰的军队开进德意志参加三十年战争。芬兰人组成的芬兰轻骑兵即以“Hakkapeliitat”之名著称。

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瑞典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1637年到1640年和1648年到1654年间,芬兰总督Count Per Brahe伯爵在其任内,推行了一些重要的改革也兴建了许多城市。其措施常被认为有益于芬兰的开发。例如在1640年,芬兰的第一所大学Åbo学院成立于图尔库。芬兰语的圣经全书于也于1642年出版。

但重税和持续的战争及寒冷的气候(小冰期)使这个时期的芬兰农民度过了一段黯淡的时光。在1655年到1660年间的第二次北方战争中,芬兰士兵被调往利沃尼亚、波兰和丹麦作战。瑞典的政治体制也越加趋向君主专制。[3] 

瑞典王国于1638年到1655年还握有今日美国的德拉瓦和宾夕凡尼亚地区作为殖民地。其中至少有一半的移民为芬兰裔。

17世纪的芬兰受路德教派思想控制。1608年,摩西的律法倍附加于世俗法律上。各领域事物都必须遵守路德宗的信仰,上教会也变成义务性质,宗教罚则也被广泛运用。这些规定于图尔库主教尤汉·特瑟鲁斯(Johan Terserus)离职后公布,他所写的教义问答于1664年被图尔库皇家学院的神学家宣布为异端。另一方面,路德教派鼓励个人研习圣经,使芬兰第一次尝试推动普及教育。教会要求每位信徒都应该具备阅读路德信仰基本文本的能力。虽然这些规定可能会以背下文本达成,但也使阅读的能力传达到民众之中。

发生于1697年到1699年的一场饥荒夺走了芬兰约30%的人口。[3] 

1808年在芬兰战争中,瑞典与俄罗斯交战落败,芬兰被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军队占领,此后芬兰脱离瑞典,成为俄罗斯帝国内的自治大公国,并由沙皇兼任大公直到1917年。

1917年12月6日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十月革命)后不久,芬兰宣布独立。

1918年这个国家经历了一次短暂但却刻骨铭心的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芬兰与苏联两度交手:1939~1940年的冬季战争(这场战争中瑞典向芬兰提供了部分协助)以及1941~1944年的继续战争(纳粹德国对芬兰提供了重要帮助)。

1944年~1945年间的拉普兰之战中,芬兰又将德国人赶出了芬兰北部地区。

1947年和1948年与苏联签署的多份条约规定了芬兰对苏联的义务与限制,芬兰也在1940年和约的基础上作出了更多的领土让步。1991年苏联解体后芬兰终于可以自己决定命运,并且在1995年加入欧盟。

2007年3月18日,议会选举,中间党获得200个议席中的51席,联合党获得50席,社会民主党获得45席,左翼联盟获得17个议席,绿色联盟获得15个议席,瑞典族人民党和基督教联盟分别获得9个和7个议席。4月19日,以马蒂·万哈宁为总理的政府宣誓就职,政府由中间党、联合党、绿色联盟和瑞典族人民党组成。[1] 

芬兰地处北纬60度到70度之间,面积为33.8145万平方公里,是欧洲第七大国。位于欧洲北部,北面与挪威接壤,西北与瑞典为邻,东面是俄罗斯,西南濒波罗的海。[1] 

芬兰地芬兰[1]

芬兰冬季寒冷,仅南部较温和。全国1/3的土地在北极圈内,属温带海洋性气候。从南至北,1月平均气温约-4--16℃;7月气温16-13℃。年降水量约400-600毫米(三分之一为霰和雪)。[4] 

芬兰被誉为“千湖之国”,内陆水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0%,有岛屿约17.9万个,湖泊约18.8万个。芬兰地势平坦,拉普兰北部地区位于芬兰、挪威边界的哈尔蒂亚峰(Haltitunturi)海拔1,328米,为芬兰最高点。芬兰最长的河流是凯米河(Kemijoki),长 512 公里。岛屿大多在西南部以及芬兰半岛南岸地区,著名的有奥兰群岛。[1] 

截至2008年,芬兰森林面积23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9%(扣除陆上水域面积的森林覆盖率为76%),人均森林面积3.9公顷,是欧洲人均林地面积最多的国家。森林是芬兰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总蓄积为21.89亿立方米。树种比较单一,按照蓄积量计算,欧洲赤松占46%、挪威云杉占37%、桦木占14%,其他阔叶树种只占3%。矿产资源中以铜为主,还有少量的铁、镍、钒、钴等。泥炭资源丰富,截止2012年探明储量约690.94亿立方米,相当于40亿吨石油。有两座核电站(四个核反应堆),第五个反应堆在建。[3] 

芬兰最早有12个省份,1997年9月1日,芬兰实行新的行政区划,分为六个省(lääni):南芬兰省、东芬兰省、西芬兰省、奥鲁省、拉普省和奥兰省;省下分为20区(Maakunta)。6省下分为90个县(kihlakunta/härad),县仅是国民服务组织。而其基础地方政府有416个,包括114镇(kaupunki/ städer)、302乡(kunta/kommuner)。[3] 

赫尔辛基

赫尔辛基是芬兰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该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市区面积448平方公里。大赫尔辛基面积1145平方公里,人口116.5万(1984)。海岸线曲折,外有群岛屏蔽。虽地处北纬60°,但因受海洋影响而气候温和。夏季平均气温16℃,冬季-6℃。市内建筑多用浅色花岗岩建成,有“北方洁白城市”之称。城中建有赫尔辛基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教育设施。[5] 

坦佩雷

坦佩雷市(Tampere)是拥有20多万人口的北欧最大的内陆城市,位于芬兰西南部,距首都赫尔辛基180公里,人口19万,是芬兰第三大城市。坦佩雷是由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KingGustarIII)于1779年下令建立的。坦佩雷位于两大湖泊之间的狭长地带,风景优美,贯穿市中心的坦梅尔河是坦佩雷工业的发源地。1779年建立在坦佩雷急流之畔,在19世纪发展成芬兰最工业化的城市,由于新的城市计划,以前的工业区又再次恢复活力,餐馆,商店,运动减肥中心以及博物馆都在这里建立起来。坦佩雷也是一个国际度量教育和研究中心,这里有两所大学和很多研究机构,是芬兰南部的中心城市。[6] 

图尔库

芬兰第二大海港和重要工业基地,图尔库-波里省省会,又名奥布。位于国境西南端海岸,波的尼亚湾畔,东距首都赫尔辛基170千米,为芬兰旧都(1812年以前一直是芬兰首都)。市区面积24平方公里,包括郊区面积81平方公里。现为芬兰西南部的区域中心。[7] 

芬兰总人口540.1万(截至2011年底),人口大部分居住在气候比较温和的南部。赫尔辛基大区是主要的人口密集区,人口约140万。其他人口密集的城市还包括坦佩雷(22万)、图尔库(18万)、奥鲁(14万)等。据芬兰统计中心数据,截至2011年底,当地华人总数为6159人,主要分布在赫尔辛基、坦佩雷、图尔库等城市。

冬季战争后大约有12%的人口需要被安置。战争赔款、失业问题以及对芬兰保持独立前景的不确定曾导致了大批的移民在1970年代离开芬兰。而到了1990年代“华约”解散,东欧巨变及苏联解体后,芬兰又开始接收大批难民与移民。[8] 

芬兰人大部分是芬兰族,其中芬兰族占90.9%,瑞典族占5.4%,还有少量萨米人(曾称为拉普人)。[9] 

芬兰的政体是内阁制,自1917年12月6日宣布独立以来,芬兰就一直芬兰议会

芬兰实行共和制和“议会代表”民主体制,议会依照比例代表制原则以直接选举方式产生,人民拥有政治权力并通过议会来行使。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采取一院制,由200名议员组成,每4年改选一次。[10] 

国会内包括一个议院及其200位议员。议员以四年为一任,经过直选及比例投票制选出。共和国总统每六年选举一次,芬兰于1995年1月1日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

2006年1月至12月,芬兰第二次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在任职期间,在提升欧盟的国际地位、增强欧盟行动的连贯性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2011年6月,联合党、社民党、左翼联盟、绿色联盟、瑞典族人民党、基督教民主党组成联合政府。

1919年7月17日颁布生效。宪法规定,国家立法权由议会和共和国总统共同行使;总统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命政府、掌管外交、统帅三军等实权,每六年选举一次。1999年芬议会通过新宪法,名称由《政府组织法》改为《宪法》。新宪法加强了议会和政府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削减了总统部分权力。[10] 

芬兰的政治体制以议会为主,虽然总统也有较大的权力(根据芬兰宪法,总统有权解散议会,并举行新的议会选举)。多数行政权力控制在由总理领导的内阁中,而总理由议会选出。内阁由中央政府各个部门的部长、总理本人与一名大法官组成。

宪法规定,200人的一院制议会(芬兰语:Eduskunta;瑞典语:Riksdag)是芬兰的最高权力机关。议会可以修改宪法,解散内阁或否决总统的决定;但议会无权改变司法决议。内阁或任意一名议员都可以提出立法动议。议员任期4年,按比例选出。[3] 

本届政府于2011年6月由联合党、社民党等6个党派联合组成。共有阁员19名。主要有总理于尔基·卡泰宁(JyrkiKatainen,联合党)、财政部长尤塔·乌尔皮莱宁(JuttaUrpilainen,社民党)、外长艾尔基·图奥米奥亚(ErkkiTuomioja,社民党)等。[10] 

芬兰司法体系分为一个负责民事以及刑事司法争议的法庭,以及一个专门负责公众与行政部分诉讼的特别法庭。芬兰为大陆法系国家,法庭分为地方法院、地区上诉法院及最高法院。[10] 

芬兰最高司法机关为最高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最高法院由院长和19名法官组成,负责审理民事和刑事案件。最高行政法院由院长和20名法官组成,负责审理政府机构和省、市(县)机构的行政案件。起诉机关是各级检察院。另设有国家法律监察官,有权出席内阁会议,监督总统、内阁和政府各部门的决定是否符合宪法规定。最高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院长、法官以及最高检察长均由总统任命。最高法院院长葆琳·高斯科洛(PauliineKoskelo,女),2006年1月就任;最高行政法院院长贝卡·威赫沃里(PekkaVihervuori),2012年就任;最高检察长马蒂·尼森宁(MattiNissinen),2010年就任;政府法律监察官亚科·约恩卡(JaakkoJonkka),2007年就任。议会法律监察官佩特里·耶斯基莱宁(PetriJaaskelainen),2010年就任。[3] 

芬兰为多党制。主要政党有:

(1)芬兰中间党(CentrePartyofFinland):1906年成立。以建立平等和公正的社会为目标,对内反对政治经济权力垄断,主张保障农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维护中小企业和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对外主张实行积极的和平外交政策,重视与北欧和波海地区国家的关系。现有党员20余万。主席尤哈·西皮莱(JuhaSipilä,2012年当选)。

(2)民族联合党(TheNationalCoalitionParty):1918年成立。一战和二战期间为芬主要执政党。主要代表工商企业界利益,以保障国家独立和维护民族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追求经济和精神生活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现有党员约4.1万人。主席于尔基·卡泰宁(JyrkiKatainen,2004年当选)。

(3)绿色联盟(TheGreenLeague):1988年成立。主张保护环境,支持芬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和平与环保活动,要求就欧盟宪法举行全民公决。现有党员3800人。主席维勒·尼尼斯托(VilleNiinisto,2011年当选)。

(4)瑞典族人民党(TheSwedishPeople'sParty):1906年成立。由芬兰的瑞典族人组成。主张维护瑞典族居民的社会地位和权利。现有党员约3万人。主席卡尔·哈格伦德(CarlHaglund,2012年当选)。

(5)芬兰社会民主党(TheFinnishSocialDemocraticParty):1899年成立。对内主张政治、经济民主,实现充分就业和公平分配,保障社会福利,发展社会民主主义;对外主张缓和、裁军,实现国际和平。现有党员5.4万人。主席尤塔·乌尔皮莱宁(JuttaUrpilainen,2008年当选)。

(6)芬兰左翼联盟(TheFinnishLeftUnion):1990年成立。主张限制资本主义势力,反对公共部门私有化,就欧盟宪法举行全民公决。现有党员1万人。主席帕沃·阿勒希迈基(PaavoArhinmaki,2009年当选)。

(7)芬兰基督教民主党(TheFinnishChristianDemocraticParty):1958年成立。以基督教教义为宗旨,主张实行对社会和生态负责的市场经济,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开放、安全的欧洲,反对欧盟发展共同防务及扩大欧洲议会。现有党员1.2万人。主席拜依维·莱塞宁(PäiviRäsänen,女,2004年当选)。

(8)正统芬兰人党(TheTrueFinns):1959年成立。主张维护小农、城市贫民和中小企业利益。对欧盟宪法持反对态度。现有党员2500人。主席蒂莫·索依尼(TimoSoini,1997年当选)。[1] 

总统:绍利·尼尼斯托(Sauli Niinisto)芬兰资深政治家,民族联合党人。绍利·尼尼斯托

总理:亚历山大·斯图布(A lexanderStubb),2014年6月24日,亚历山大·斯图布正式接替于尔基·卡泰宁(Jyrki K atainen)出任芬兰总理。斯图布出生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一个双语家庭,父亲是瑞典人,母亲是芬兰人。他的父亲格兰·斯图布任职于职业冰球界,在1976年至1983年期间曾任芬兰冰球协会首席执行官。[11] 

议长:埃罗·海内卢奥马,1955年7月4日出生,大学肄业。社民党人。历任芬总工会青年事务书记、主席,社民党总书记、主席。2003年当选议员,曾任社民党议会国防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和税收委员会委员、欧洲社民党主席团成员。2005至2007年任副总理兼财长。2010年至2011年任社民党议会党团主席。2011年6月当选议长。爱好运动。已婚,有一子二女。

总统为军队最高统帅。国防委员会是最高咨询机构。总理负责领导民政方面的国防活动。国防军总司令负责军事方面的国防活动。国防军总司令海军上将尤哈尼·卡斯凯亚拉(Juhani Kaskeala)2001年6月4日就任。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服役期6-12个月。2010年3月11日,芬兰政府公布防止恐怖主义战略,以应对和消除恐怖主义威胁。这是芬兰首次制定防止恐怖主义战略。该战略将预防恐怖主义作为遏制恐怖主义工作的重点。[3] 

2003年国防预算为20.06亿欧元,占政府预算的5.4%。

常备武装力量4.15万人,其中陆军2.73万人;海军3000人,舰艇总吨位1.3万吨;空军4500人,主战飞机为F-18C。[12] 

冬季战争(也称为苏芬战争、苏芬冬季战争、苏芬冬战),于1939年11月30日爆发,也就是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三个月。当时苏联军队入侵芬兰,同时苏联于同年12月14日应芬兰要求被国联开除,斯大林希望在1939年结束战斗,但由于芬兰的抵抗,直到1940年3月才签署停战协定,芬兰将10%的国土割让给苏联。[12] 

芬兰是一个高度工业化、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体,人均产出超过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等老牌强国,远高于欧盟平均水平,与其邻国瑞典相当。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制造业,主要以木材、金属、工程、电讯和电子工业为主。芬兰的通信产业以诺基亚为代表,芬兰是号称因特网接入比例和人均手机持有量最高的国家。贸易对芬兰而言十分重要,GDP中大约三分之一来自出口。除了木材和少数矿产,芬兰的原材料、能源和一些工业组件都倚赖进口。

由于天气的原因,芬兰的农业仅维持在基本农产品自给自足的水平。林木业作为出口的主要支柱,为农村人口提供了第二个工作选择。芬兰在1999年加入欧元体制,截止到2013年是唯一使用欧元的北欧国家,在未来几年芬兰将更快地与西欧经济一体化。

芬兰1999年加入欧元区,2002年正式流通欧元。自2008年金融危机

工业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从劳动、资金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建立在森林基础上的木材加工、造纸和林业机械制造业为经济支柱,并具有世界领先水平。森林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是世界第二大纸张、纸板出口国(占世界出口量25%)及世界第四大纸浆出口国。[4] 

林业发达,农畜产品自给有余。农林密切结合,几乎所有的农户都经营一定数量的林地。耕地约229.8万公顷,从事农林业的劳动力为11.6万,约占总劳力的4.7%。主要产品包括锯材、胶合板、纤维板、家具等木材加工品,纸浆及纸张产品。斯道拉恩索(StoraEnso)、芬欧汇川(UPM)和M-real集团是前三大林业公司。斯道拉恩索是世界第一大纸箱和纸板生产商、第三大锯材生产商,芬欧汇川是世界最大的杂志纸、标签纸生产商和欧洲最大的胶合板生产商,M-real是欧洲领先的高质量纸张和纸板制造商。[14] 

芬兰服务业包括商业、旅游、金融、通讯和公共服务业等。信息产业发达,是因特网接入比例和人均手机持有量最高的国家之一。主要旅游点有赫尔辛基、图尔库、东部湖区、北部拉毕地区和奥兰岛等。[4] 

2012年,芬政府财政收入615亿欧元,支出662亿欧元,赤字47亿欧元。[15] 

2012年外贸总额约为1159亿欧元,其中进口591亿欧元,同比下降2%,出口568亿欧元,同比基本持平,外贸逆差23.8亿欧元。出口商品主要有金属、纸张纸板、化工产品等;进口商品主要有金属、原油等。主要贸易对象为欧盟国家。[4] 

芬直接投资国主要为瑞典及其它欧盟国家,外国对芬直接投资主要来自瑞典、美国和英国等国家。截至2012年底,芬对外直接投资1078.6亿欧元,吸引外资616亿欧元。

2012年外援总额约8.3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4%。主要受援国为:埃塞俄比亚、肯尼亚、莫桑比克、赞比亚、坦桑尼亚、尼泊尔、越南、尼加拉瓜、阿富汗、波黑、科索沃、苏丹和巴勒斯坦地区。[1] 

诺基亚集团(Nokia)公司成立于1865年,早期从事造纸、化工、橡胶行业,60年代开始进入电信市场,取得快速发展。主要生产移动和固定电信网络设备及移动电话,全球领先的数字移动和固定网络供应商之一。2013年9月,将旗下手机业务出售给微软。[4] 

芬欧汇川集团(UPM-Kymmene)是世界第三大纸和纸制品生产商,具有百年历史,在芬拥有93万公顷森林,年平均消费林材24万立方米。主要生产纸张纸浆、纸板和包装薄膜。[4] 

斯托拉-恩索纸业集团(StoraEnso):由瑞典斯托拉纸业公司和芬兰恩索纸业公司于1998年合并组建而成,是一家林、纸、包装一体化集团,主要生产文化用纸、包装纸板和木材制品等。[1] 

富腾工程有限公司(Fortum):欧洲主要能源公司之一,由耐思特(NESTE)工程公司、IVO有限公司等组成。经营范围包括石油和天然气,电力和热能,工程建造、运营和维护,业务几乎涉及所有能源领域。[1] 

战后长期奉行同苏联保持睦邻友好关系、不介入大国冲突、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的“积极的和平中立政策”。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芬兰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发展同欧盟的关系作为外交重点。1995年1月1日起成为欧盟正式成员。芬仍坚持奉行军事不结盟和独立可靠的防务政策,密切与北约的合作,同时继续与俄罗斯保持睦邻关系,支持俄融入国际社会。芬已正式承认183个国家,与165个国家有外交关系(截至2004年)。[16] 

关于世界形势:认为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但“9·11”事件后,世界安全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民族矛盾、地区冲突、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构成新的全球安全威胁。主张通过国际合作和发挥联合国的核心作用应对上述挑战。

关于全球化进程:认为全球化既有积极也有消极一面。全球化带来的新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加了各国间的依赖度,并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民主和人权的重要性。但全球化同时造成了贫富差距拉大和地区性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同坦桑尼亚等国共同提出“赫尔辛基进程”,目的是建立一个讨论全球化问题的论坛,通过对话与合作就正确引导和管理全球化提出具体建议。[16] 

关于欧洲形势:认为欧洲不存在大战危险,但非传统安全因素对欧洲安全的影响日益深远。认为欧盟和北约是欧安机制的主要决定因素。北约东扩的政治意义大于其军事意义。北约正向政治组织的方向发展,但将保留集体防御组织的性质。欧盟东扩强化了欧洲整体稳定。支持欧盟发展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但反对因此损害跨大西洋合作关系。支持欧盟立宪,强调保护小国利益和保持欧盟各机构权力的平衡,不赞成设欧盟常任主席。

关于联合国作用及其改革:认为联合国及其安理会是维护世界和平、实践国际法的主要机制,主张加强联合国的作用,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反对单边主义。认为联合国改革势在必行,支持扩大安理会。积极参与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主张所有地区性组织在解决冲突和危机中应与联合国密切合作。

关于反恐斗争:支持并参与国际反恐斗争,同时主张重视贫困和发展问题,从源头上防止恐怖主义。认为反恐过程中不应搞单边主义、制造不同文明和宗教的对立。单凭军事手段不能根除恐怖主义,应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并充分发挥联合国的核心作用。

关于伊拉克问题:强调联合国在向伊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和战后维和以及重建工作中应发挥主导作用。主张国际社会应积极合作,共同参与维和行动。芬明确表示愿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前提下派遣维和人员赴伊。2004年通过世界银行和联合国重建与发展基金向伊提供约500万欧元的资助。[16] 

与中国关系

芬兰于1950年1月13日承认新中国,同年10月28日与中国建交。1951年春,两国互派使节,我驻丹麦公使耿飙兼任驻芬公使。1954年,两国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建交60多年来,中芬关系稳定发展,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往与合作取得显著成果。

中芬经济互补性较强。1980年,芬给予中国普惠制待遇。2004—2008年芬兰连续五年成为中国在北欧的最大贸易伙伴。据中国海关统计,2012年双边贸易额112.8亿美元,同比增长0.8%。2013年1—8月,中芬贸易额64.5亿美元,同比下降19.8%。[15] 

与欧盟关系

1995年1月1日正式加入欧盟。1999年1月1日在北欧国家中率先加入欧元。2001年3月25日正式实施<<申根协定>>。芬与欧盟其他成员国的贸易约占芬外贸总额的56%,对外投资近一半面向欧盟国家。主张欧盟成为一个政府间合作机构,支持并参加欧盟统一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支持欧盟东扩和实现经贸联盟。芬于1997年向欧盟提出北部地区政策倡议,主张欧盟加强同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洲北部地区的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和地区安全与稳定,该计划2000年获得通过。2004年,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索拉纳、欧盟对外关系委员彭定康及贸易委员拉米分别访芬。[16] 

与俄罗斯关系

1992年1月,芬同俄罗斯签署《芬俄两国关系基础条约》,同时宣布废除《芬苏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芬认为欧洲共同价值观、民主观、人权观已成为芬俄关系的基础,积极支持并呼吁国际社会支援俄的民主改革进程,推动发展欧俄关系。芬俄关系密切,合作主要涉及能源、环保、核安全、海运安全等领域。俄是芬第三大贸易伙伴。2004年,芬总统、总理、外长、外贸部长分别访俄,俄总理弗拉德科夫访芬。[16] 

与周边国关系

同北欧国家的传统合作是芬外交政策的重要支柱。主张欧盟北欧成员国应在涉及到北欧的重大问题上协调立场,以维护北欧国家的利益,同时进一步深化北欧国家在能源、环保、军工方面的合作。芬、瑞、丹三国建立了在欧盟首脑会前磋商的机制。2004年,芬承办“欧盟扩大后的北部地区合作大会”,芬总理出席波海国家理事会第五届首脑会议。芬总理访问丹麦,芬议长和外长分别访问瑞典,瑞典首相佩尔松、挪威首相邦德维克、爱沙尼亚总理帕茨分别访芬。[16] 

与美国关系

芬重视同美国的关系,认为美在欧洲仍发挥重要作用。90年代以来芬先后从美购买64架F-18型战斗机及配套防护。2004年,芬总统、外长、国防部长和外贸部长分别访美,芬议长率北欧及波海地区国家议长代表团访美。芬主张加强与北约合作,但其不准备加入北约。1992年6月,芬成为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NACC)的观察员,1994年5月与北约签署“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框架协议。1997年芬首次派出156人快速反应部队赴挪威参加北约联合军事演习。同年11月在布鲁塞尔正式设立驻北约代表处。2004年,北约秘书长夏侯雅伯访芬,芬总统出席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首脑会议。[16] 

与发展中国家关系

芬重视对发展中国家关系。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并未减少,贫困正在增加。工业国家应重视发展问题。积极支持南北对话,主张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2004年,芬总统访问尼加拉瓜,芬外长访问印度、吉尔吉斯斯坦、亚美尼亚,芬外贸部长访问越南、泰国、乌克兰等正在发展的国家。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访芬。2004年,芬大幅度提高对外发展援助资金,首次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0.7%。[16] 

交通运输业发达,以铁路和公路为主。[16] 

中国与芬兰之间航线由芬兰航空公司(Finnair)经营,北京、上海、香港至赫尔辛基每日均有航班对飞,其中北京、上海至赫尔辛基航班由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与其实行代码共享,重庆(每周四班)和西安(三月至十月,每周三班)至赫尔辛基有航班对飞。[10] 

赫尔辛基—万塔国际机场是芬兰最繁忙、最重要的现代化空港,每天大约有120架国际航班抵达,它距离赫尔辛基市中心有19公里,开车约需30分钟。往返机场与赫尔辛基市区,可以乘坐芬兰航空公司自营的机场巴士(票价约 6 欧元)或者市中心火车站的615路公交车(票价约4欧元)。乘坐出租汽车从机场到市中心大约需要35欧元至40欧元。[10] 

火车:芬兰主要大城市之间都有列车线路,包括北部的拉普兰地区。首都地区拥有优良的本地通勤火车网络。此外,赫尔辛基每天都有开往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火车。[10] 

公交及长途车:赫尔辛基的公交网方便快捷、覆盖面广,可抵达芬兰各地。同时,来自芬兰境内各个地区的长途巴士都抵达市中心公交车站(Matkahuolto),发往大城市约每小时出发一辆巴士。中心公交车站位于康比(Kamppi)中心。[10] 

从赫尔辛基每天都有渡轮到爱沙尼亚、瑞典和德国,也可以经海路定期前往波兰。[10] 

教育事业发达。实行9年一贯制免费、义务教育。各类学校4300多所,在校学生超过190万人(包括成人教育及各类业余学校的在校生)。著名高等学校有赫尔辛基大学、阿尔托大学、坦佩雷大学等。全国有图书馆840家,人均借阅量和人均出版量均居世界前列。[16] 

芬兰是一个崇尚体育的民族,热爱体育是芬兰人的传统。

在芬兰,国家教育部、芬兰大众体育协会和部分全国性体育协会每4年就会联合实施一次大规模的《芬兰成年人身体活动全国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了解芬兰人在休闲时间参与体育运动的情况,以及他们进行体育活动时服务的需求和实施状况。根据得到的反馈来调整措施,普及大众体育活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在芬兰的每个城市都设有体育司,它的任务是提供体育活动设施及户外娱乐场所,提供有关这些服务的信息资料,促进体育活动的开展,支持当地居民组织的体育活动,通过体育活动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在赫尔辛基和芬兰的其他城市,体育司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化和体育活动,大部分的活动都是免费的或仅需支付很少的入场费。有调查显示,在芬兰成人中,有近一半每周至少进行四次体育锻炼。而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九成以上在平日生活里从事着体育锻炼。在仅有着500多万的人口里,存在着7000多个大大小小的体育俱乐部,这些俱乐部为芬兰人的体育锻炼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17] 

全国共有报纸200余种,杂志和期刊3000余种。主要报刊有《赫尔辛基新闻》、《晚间新闻》、《晨报》、《图尔库新闻》等。

有5家通讯社,其中最大的是芬兰通讯社,简称芬通社,1915年成立,属半官方性质,同世界主要通讯社均有业务联系。外国在芬的通讯分社有15家。

芬兰广播公司(YLE):1926年成立,1934年改为国营。对外用芬兰语、瑞典语、英语、德语和法语广播。1958年正式开播电视。[16] 

2005年,劳动力人均收入为2.1万欧元。2005年,全国拥有医生17101人,每千人拥有3.2名医生;每千人拥有小汽车462辆、电话407部、移动电话1025部;人均住房面积37.5平方米。[16] 

国名

芬兰共和国(芬兰语:Suomen Tasavalta)。简称芬兰,国名的含义为湖沼之国。

国旗

芬兰国旗名为“蓝色十字”旗(芬兰语:Siniristilippu),1818年5月正式定为国家市民旗帜。”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8∶11。旗地为白色。稍偏左侧的十字形蓝色宽条将旗面分为四个白色长方形。芬兰以“千湖之国”著称,西南临波罗的海,旗上的蓝色象征湖泊,河流和海洋;另一说象征蓝天。蓝色和白色国旗也象征着与芬兰19世纪曾经是沙皇俄国的大公国。芬兰国旗反映了和瑞典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关系。芬兰有三分之一的领土在北极圈内,气候寒冷,旗上的白色象征白雪覆盖着的国土。

另一种国旗为特殊旗,即在市民旗帜的蓝色十字加上国徽(红底黄狮),该旗帜为总统和军队用旗。芬兰国旗是由埃罗·斯奈尔曼(Eero Snellman)和布鲁诺·图乌卡能(Bruno Tuukkanen)设计的,今天使用的国徽和总统旗上的自由十字是欧罗夫·埃里克森(Olof Eriksson)设计的。

国徽

芬兰国徽在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一世时被采用。在芬兰作为大公国时代也采芬兰国徽

独立纪念日:12月6日(1917年)

仲夏节:2004年6月25日,芬兰各地按照民间传统习俗举行仲夏节庆祝活动。人们身穿民族服装进行各种传统民间手工艺表演,并点燃熊熊篝火,载歌载舞欢度仲夏之夜。

大学生戴帽节:赫尔辛基的大学生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南码头广场,为广场铃兰

圣诞节:芬兰是圣诞老人的故乡,尽管距离圣诞节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圣诞老人已早早来到首都赫尔辛基,参加传统的圣诞节开灯仪式。当地人化装成小雪花、森林动物、白雪公主等,牵着来自北部地区的驯鹿,兴高采烈地参加游行庆祝活动。

赫尔辛基桑巴狂欢节:2009年6月13日,赫尔辛基举行第19届桑巴狂欢节。当日,来自芬兰全国各地的桑巴舞爱好者和桑巴舞学校的师生在赫尔辛基市中心举行狂欢节大游行。

采摘节:到野外采摘野浆果和野蘑菇,是领略芬兰清纯大自然的途径之一。在其他国家,你可能需要缴费,并且有地区限制,但在芬兰国家法规Everyman's Rights的保障下,可以随意采摘。在芬兰,有67%的人会以此作为夏季的活动项目。[18] 

芬兰语和瑞典语均为官方语言。77.7%的居民信奉基督教路德宗,1.2%信奉东正教。其余包括了少部分基督教新教其他教派的教徒、罗马天主教徒、穆斯林和犹太教徒。芬兰有两种官方语言:93%的人口所使用的芬兰语和6%人口的母语瑞典语。[3] 

芬兰的电影题材也是多种多样,最著名的要属90年代初期拍摄的反应苏芬边界战争的电影《Winter War》(冬战),与中国在2006年合拍的《玉战士》,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和最佳女演员奖的《没有过去的男人》(The Man Without A Past),《City Unplugged》(不插电的城市)又叫(漆黑塔林)由芬兰著名导演Ilkka Järvi-Laturi拍摄,该片首映1993年,曾在国际电影节上多方获奖, 在《伦敦时报》及NY POST《纽约邮报》的评选中,名列史上最佳犯罪题材影片之第二,仅随《沉默的羔羊》之后。[19] 

其他还有:《不插电的城市》(City Unplugged);《薄暮之光》(Laitakaupungin valot);《幸福背后》(Shades Of Happiness);《黑冰》(Black Ice)-芬兰德国合拍,《冷钞票》(paha maa);《圣诞传说》[19] 

20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时候,该国的黑暗死亡金属势力已经格外强大,已经有很多相当优秀的地下死亡金属乐队。渐渐的一些乐队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像Stratovarius,impaled nazarene,Amorphis,children of bodom,Nightwish,Eternal tears of sorrow一个个都登上了当地最大的音乐排行榜,从此全世界的金属乐迷把目光投向了芬兰,著名的有Demigod,Abhorrence,Sentenced,Amorphis,Impaled Nazarene,Yxysma,Beherit,Sarcofagus等,芬兰新生代属乐队Nightwish,HIM,Entwine,Charon,To Die For,69 Eyes,Shamrain,Soulrelic组成的Finnish Metal大军更是风靡全球。

当然,芬兰人在做金属音乐的同时并没有放弃他们的传统民乐,出现了一批以Moonsorrow,Ensiferum,Finntroll,Korpiklaani(前三者统称维京三剑客)为代表的将传统民乐,英雄传说,极地风光,异教力量完美融合为一体的金属乐队。类似乐队还有viikate,Tenhi(此为Dark wave),Eternal Tears of Sorrow,Calvarium等等。[20] 

芬兰人含蓄而朴实。严峻的气候条件,美丽的自然环境,特殊的

芬兰人进门脱鞋,不要问别人隐私,晚上8.9点之后别洗澡,还是做大声音影响到别人,尽量别去酒吧,无论在哪儿,那么晚回家,开门关门的都让人讨厌。
  第一次去别人家带个礼物吧,芬兰人不注重礼物多少钱,可以从国内买点红茶(红茶比较通用),之后不从国内带,从当地超市买瓶酒还是咖啡都行。
  别的就给看他们的生活习惯了,吃饭不可以剩饭,要多少,吃多少(水也是),再不好吃的东西,如果放在了自己的盘子里,也都给吃掉。是很客气的事情。[8] 

“芬兰堡”要塞位于赫尔辛基南面的岛屿上,由6个岛屿组成。历史上是个芬 兰 大 学 生 戴 帽 节

“芬兰堡”要塞是芬兰重要的名胜古迹之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予以保护,现已成为赫尔辛基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夏季,轮渡频繁地来往于该岛和南码头之间,从市中心南码头坐摆渡仅需用5分钟,人们常到这里游泳、钓鱼、野餐和进行日光浴。夏季时分,这里不仅有戏剧演出,还举办展览和音乐会等各种文化活动。[21] 

塞乌拉岛上的露天博物馆有18世纪的庄园,农舍、作坊、小店、教堂、浴室、磨坊等都是从各地赶来的。

罗瓦涅米(Rovaniemi)是芬兰北部拉普兰省省会,是世界上惟一设芬兰人迎接圣诞节

圣诞老人村位于罗瓦涅米以北8公里处的北极圈上。每年源源不断的游客从世界各地涌向这里,以一睹圣诞老人的风采为快。在圣诞老人村的礼品店里。港客可以买到带有芬兰特点。设计精美的礼品,馈赠亲朋好友。还可以得到一张跨越北极圈的证书。

奥兰群岛(Alandislands)是芬兰惟一的一个自治省,位于芬兰的西南沿海,由6500个小岛组成,岛上居民2.5万人,大多以瑞典语为母语,奥兰岛的首府是玛丽港(Mairenhamn),是群岛上惟一的一座城市。[23] 

奥兰岛人常以自己的芬兰

星罗棋布的小岛,巨大的礁石,野花灿烂的谷地和茂密的森林使这个群岛别具神采。奥兰岛的风光与芬兰内地截然不同,岛上众多的古迹有中世纪的城堡,教堂,还有博马松德海上要塞,1854年,由于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建造要塞这一庞大计划搁浅,刚刚建成一半的要塞遭到了英法联军来自海上和陆地的两面夹攻,英法联军夺取要塞后将它炸毁。

奥兰岛夏季气候宜人,在岛上,游人可以租到自行车,并同时获得一份地图及指南,沿途有许多营地,度假别野和民宿可供歇息,岛上还有一个36洞的高尔夫球场,除打高尔夫球外,游客还可以在海边垂钓,乘船在海上游览打猎。

年度活动6月仲夏节活动夏季集市7月爵士音乐节海洋节8月玛丽港艺术之夜10月文化节奥兰岛马拉松赛12月圣诞集市。

世界最大基督教木制教堂---建于1847年凯里迈基教堂。[24] 

至2008年止,芬兰共有6处世界遗产,其中1处自然遗产,为克瓦尔肯群岛;5处为文化遗产,分别为佩泰耶韦西古教堂、萨马拉赫登迈基德铜器时代墓地、劳马古城、韦尔拉磨木和纸板厂、芬兰堡。[25] 

[责任编辑:kemi]
  • 分享到:
标签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热 门
明 星
雅克·拉兰德 阿诺德·科派尔森 龙刚 李芳雯 朴春 张献民 徳井义実 史蒂夫·福里斯特 阿伊·阿什顿 景冈山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高耀太 许亚军 谢伟才 布鲁思·麦勒 胡军 蔡珩 邱淑珍 1954-02-03 长泽美树 四年无休 青楼 毛林颖 1970-08-24 钓鱼 惊天解密 1964-12-19 克里斯-马汀 1978-08-18 加里·丹尼尔斯 1975-05-16 赵薇朋友圈有哪些 1918-06-03 1983-11-26 涂鸦 人生若如初相见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