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星百科 > 明星百科 > 正文

东汉

橙山网(www.csnd.net)2015-03-11

[摘要] 东汉(公元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一统的朝代。为区别于西汉之前汉,故又称后汉。东汉首都洛阳被称为东京,因此又以东京为东汉的代称。共有十二帝,历经196年。公元25年刘

东汉(公元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一统的朝代。为区别于西汉之前汉,故又称后汉。东汉首都洛阳被称为东京,因此又以东京为东汉的代称。共有十二帝,历经196年。公元25年刘秀称帝,仍沿用汉的国号,定都洛阳。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东汉时,...

东汉(公元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一统的朝代。为区别于西汉之前汉,故又称后汉。东汉首都洛阳被称为东京,因此又以东京为东汉的代称[1] 。共有十二帝,历经196年。

公元25年刘秀称帝,仍沿用汉的国号,定都洛阳。[2] 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3] 东汉时,三公权力再次大幅被削弱,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4] 

在汉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揭开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两股势力争斗的序曲。[5] 汉和帝后,皇帝都是年幼即位,使得外戚势力与宦官横行朝堂,朝政日益衰败。而东汉因富商豪强势力已成,造成地主庄园势力的膨胀问题无力解决,人口也不断增加,粮食生产没有跟上人口增长,汉灵帝即位之后,沉迷酒色,农民在多重残酷压榨下不堪重荷,[6] 终于在184年爆发了黄巾之乱,朝廷下令各州郡自行募兵,终于将这场声势浩大的变乱基本镇压。

自此,藩镇坐大,东汉名存实亡,公元190年,又逢“董卓之乱”,皇帝大权旁落,而地方豪强也趁势崛起,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大幕,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7] 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东汉结束。中国自此进入了一个长达400年的大分裂时期。[6] 

东汉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 同时佛教也在这段期间传入中国。

东汉一代,豪强地主势国扩张,门阀世族形成。这一时期,匈奴、羌族开始内迁,鲜卑族人据蒙古草原,都对后世的民族交流和融和产生了直接的影响。[6] 

主词条: 王莽改制、绿林赤眉起义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代汉建新朝之后,先后颁开创东汉的光武帝刘秀[8]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九世孙,父刘钦曾任南顿令。[10] 赤眉、绿林起义爆发后,新朝地皇三年(公元22年),刘秀与其兄为恢复刘姓统治,起事于舂陵,组成“舂陵军”。[11] 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昆阳城下,面对新朝号称百万的围剿大军,西汉皇族后裔刘秀奋力死战,终于在其他绿林军配合下,一举摧垮新莽大军。[12] 昆阳之战,标志着新朝赖以维持其统治的军事力量基本上消耗殆尽。[9] 同年,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死于义军之手,新朝灭亡。[9] 更始帝刘玄北都洛阳后,[13] 刘秀被派往河北地区镇抚州郡。河北地区的豪强地主率宗族、宾客、子弟先后归附刘秀,成为他的有力支柱。[14-16]    

此后,刘秀拒绝听从更始政权的调动。[17] 同年秋,又破降和收编了河北地区的农民起义军,扩充了实力,因此,关西称刘秀为“铜马帝”。不久,与更始政权彻底决裂。[14] [18] 

主词条: 东汉统一战争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赤眉军立汉朝皇裔刘盆子为汉帝,史称建世帝。[19] 同月二十二己未日(公元25年8月5日),刘秀在河北称帝,因刘秀系西汉皇族后裔,故国号仍为“汉”,[20] 刘秀就是汉世祖光武皇帝,称建武元年。[1] 因刘秀所建立的汉朝首都在洛阳,[21] 刘邦所建立的汉朝首都在长安,在地理位置上一东一西,故后世称刘邦所建汉朝为西汉,刘秀所建汉朝为东汉。[9] 

刘秀定都洛阳后,不断对四方用兵,先后消灭了盘踞关中、号称百万的赤眉军,[22-23]   割据陇右立地称王的隗嚣 [24] 与在西蜀称帝的公孙述等大小数十个割据势力。经过十一年的东征西讨,刘秀终于在公元36年扫灭了最后一个割据势力—成家帝公孙述。[25] 自此,经历了自新莽末年长达近十九年的纷争混战,中国再次归于一统。[9] [26] 

主词条: 光武中兴

加强中央集权

刘秀建国后,鉴于西汉时期权臣当政、外戚篡权以及地方权重等历史教训,首先致强项令董宣[27]

刘秀以“柔道治国”为主理念,退功臣、进文吏,使得大多数开国将帅皆以列侯归乡享受优厚待遇,而不参与政治。当时功臣能够参议大政的仅邓禹、李通、贾复三人而已。这几个人亦深知刘秀心迹,“并剽(消除)甲兵,敦儒学”,[31] 以避猜忌。 刘秀对大臣更为警惕。建武时任大司徒者多遭打击,如伏湛因事罢官,韩歆因刚直去位,又被逼自杀,欧阳歙、戴涉皆因罪下狱而死,史称“自是大臣难居相任”[32-33]   。[30] [34] 

刘秀之所以如此,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皇帝的专制权力。[34] 刘秀对宗室诸王及外戚的控制更严。公元48年(建武二十四年),刘秀重申西汉时代的阿附藩王法,严禁诸王交通宾客,结党营私。[28-29]   公元52年,他借故搜捕王侯宾客,“坐死者数千人”[35] 。汉明帝即位后,更是屡兴大狱,株连极广。[30] [34] 

改革官制

在行政体制上,刘秀一方面进一步抑夺三公职权,使全国政务都经尚书台,最后总揽于皇帝;[36] 另一方面,又加强监察制度,提高刺举之吏,如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和部刺史的权限和地位。又令全国共并省400多个县,吏职减省至十分之一。

发展经济

天下平定之后,刘秀重视生产与人民生活的恢复与发展,开始着力发展生产、提高民生、恢复国力,刘秀还采取了不少措施来安定民生,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建武六年下诏恢复三十税一的旧制。东汉初年的封建租赋徭役负担,比起西汉后期和战争期间有所减轻。他前后九次下诏释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使大量奴婢免为庶人,使流民返回农村,促进生产。他统治的时期,遭战乱破坏的生产和生活得到了迅速的恢复,人口与垦田数目大大增加,史称“光武中兴”。[14] 

又历经汉明帝、汉章帝三十多年的统治,东汉的国力空前强盛,四夷臣服。[9] 公元26年(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进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力[37] ;同时清查土地,新定税金,振兴农业,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38] 

东汉经“光武中兴”,社会的经济有了一定的恢复,文化进一步发展,完成了光辉灿烂的汉文化的创造。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的统治是政治的,也是经济的一大特色。各地豪强控制大量土地及耕作的农民,建立大型田庄,发展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甚至拥有私人武装力量,这一切都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6] 

主词条: 明章之治

汉光武帝死后,明帝即位。命窦固、耿秉征伐北匈奴。[39] 汉军进抵天山,击呼衍王,斩首千余级,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取伊吾卢地。[40] 其后,窦固又以班超出使西域,恢复了西域与汉朝的联系。[41-42]   自王莽公元9年(始建国元年)至此,西域与中原断绝关系65年后又恢复了正常交往。次年,又复置西域都护。[41-42]   

汉章帝[43]

在位于今云南、缅甸北部一带的古哀牢国。[44] 公元69年(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因慕汉之教化、威德,哀牢国举国归附东汉,以其地设永昌郡。[45] 哀牢之地,范围大半与东汉所设全国第二大郡的“永昌郡”辖地基本一致,即东起哀牢山脉,西至缅北敏金山,南达今西双版纳南境,北抵喜马拉雅山南麓。哀牢归汉,初步奠定了以后历代中原王朝对云南西部版图的管辖范围,使古哀牢境内的各民族从此汇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也促进了古哀牢境内的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融合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此外,随着对外交往的正常发展,佛教已在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明帝听说西域有神,其名曰佛,于是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书及沙门,并于洛阳建立中国第一座佛教庙宇白马寺。[46] 明帝之世,吏治比较清明,境内安定。加以多次下诏招抚流民,以郡国公田赐贫人、贷种食,并兴修水利。因此,史书记载当时民安其业,户口滋殖。[47] 光武帝末年,全国载于户籍的人口为2100多万,至汉明帝末年,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激增至3400多万。汉明帝死后葬于显节陵。 [41-42]   

明、章两帝共统治三十一年(公元57年—公元88年),秉承刘秀遗规,对外戚勋臣严加防范;屡下诏招抚流民,赈济鳏寡孤独和贫民前后凡九次[48-57]           ;修治汴渠完成,消除西汉平帝以来河汴决坏;经营西域,再断匈奴右臂,复置西域都护府和戊己校尉。史载“天下安平,百姓殷富” [58] ,号称“明章之治”。[59-60]   

主词条: 戚宦之争

汉章帝时期开任用外戚之先河[61] 。在他死后,汉和帝刘肇只是一个10岁的孩子[62] ,由他的养母窦太后执政。[62] 窦太后仰仗他的兄长窦宪,窦氏戚族开始掌权。[63] 尽管汉和帝后来联合宦官力量消灭了窦氏[64] ,但是东汉政治的格局已经无法扭转[65] 。[66] 

汉和帝去世后,汉殇帝年龄更小,只是一个刚满三个月的孩子[67] [68] 。政权又到了外戚的手中[67] 。这一次由邓太后的兄长邓骘为代表的跋扈将军[69]

刘懿在阎氏戚族的支持下登基,[77] 即位二百余日后就因病去世。[78] 不久之后阎氏戚族就被宦官消灭。[79] 宦官拥立汉顺帝。但是汉顺帝对外戚继续放任自流,结果导致梁氏戚族长达20多年的专政。梁冀更是达到了外戚权力的巅峰,汉冲帝、汉质帝都被他牢牢控制。汉质帝仅仅因为一句怨言就被他毒死,[80] 后汉桓帝即位。[81] 

公元159年,汉桓帝联合宦官一起诛灭了梁氏。[82] 汉桓帝将与他同谋的十三个宦官封侯,[83] 宦官开始成为东汉政权的主导力量。[84] 但是宦官的腐败比外戚更甚,[84] [85-86]   这引起了很多士大夫的不满,他们与外戚联合,一同对抗宦官。[87] 宦官不愿意放弃权力,双方斗争激烈。最终导致了两次党锢之祸,正直的士大夫全被排斥出政府。汉灵帝比汉桓帝更信用宦官,他曾指着两个宦官说:“张让是我父,赵忠是我母。”[88] 。汉灵帝把朝政全交给宦官,使政局更为恶化。[89-91]    直到黄巾起义爆发,东汉政府陷入混乱,党锢终于被解除。[92] 

主词条: 黄巾之乱、董卓之乱、东汉末年群雄割据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腐朽的朝廷根本无力平叛,在黄巾军冲击下,岌岌可危的东汉王朝,终于决定饮鸩止渴,下令各郡自行募兵守备,虽成功镇压了黄巾起义,但却造成藩镇自此坐大的局面,藩镇割据,胫大于股的问题浮出了水面。

公元188年,刘焉谓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权轻。遂改部分资深刺史为牧。在此之前,州刺史之权力并不在郡太守之上,到了此时,刺史实际已为一州军政的长吏、太守的上级,州郡两级制自此形成。州牧的设立和州刺史权力的提升,这一事件标志着东汉的地方藩镇势力彻底抬头。

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汉少帝刘辩即位。[93] 外戚何进官拜大将军,掌控朝廷,他打算铲除宦官势力。[93] [94] 但是少帝的母亲何太后反对。[95-96]   此时,士大夫领袖的袁绍提出建议,让西北军董卓进京,逼迫何太后答应。[97-99]    何进同意了袁绍建议,铲除宦官的计划开始了。

然而,事情泄漏。宦官先下手为强,杀掉了何进。[93] [100-101]   当时在西园军的袁绍闻讯,立即率军攻入皇宫,对宦官进行屠杀。[102] 宦官张让挟东汉末年军阀图[103]

董卓为了树立威望,他首先废掉了汉少帝,立他的弟弟刘协为皇帝,即汉献帝。[107-108]    公元190年,他又把汉少帝和何太后一起杀掉。[109] [110] 这种行径[111] 引起了地方诸侯势力的不满。他们推举历代公卿的世族人士袁绍为代表,[112-113]   组成关东联军讨伐董卓。[109] [114] 虽然这次战争未能达到目的,但仍使董卓感到不安。董卓于是挟持汉献帝迁都到长安,[115] 并且焚烧了洛阳,[116-118]    经营多年的京师洛阳城毁于一旦。[118] [119] 与此同时,各地的地方军阀纷纷积极扩充自己的势力,中央政府的威望荡然无存。

公元192年,大臣王允唆使董卓的部将吕布,[120] 合作谋杀了董卓,[121] 下令大赦。[120] [122] 中央政府的权威一度恢复。然而不久之后,董卓幕府的部将李傕、郭汜卷土重来,王允被杀,中央政府再度陷入混乱。[123-125]     公元195年,李傕、郭汜发生内斗,汉献帝刘协和群臣逃出长安,回到洛阳。[126-128]    但洛阳已是一片废墟,汉献帝陷入窘迫的处境。[129] [130-131]   

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129] 之后,曹操逐渐掌握朝廷权力,汉献帝只能听命于曹操。[132]  公元220年,汉献帝禅位,曹丕称帝,改国号为“魏”,东汉结束[133] ,从此进入三国时代[134] 。

主词条: 东汉行政区划

新莽末年,疆域萎缩。东北撤销真番、临屯二郡。西南地区由七郡变成五郡,并且放弃海南岛上的珠崖、儋耳二郡。光武中兴后形势得到改观,版图基本恢复。东汉末期,中原战乱不断。曹操放弃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河套、陕北、晋西北、河北北部地方先后放弃。[135] 

高句丽与林邑两国蚕食东北及南方土地。只有西南地区扩展至大盈江一带,[135] 其中益州郡、牂牁郡、永昌郡,与西南滇王(前278年—115年)、夜郎王(直至前27年)、哀牢王(直至76年)及钩町王共同并存。

公元194年(兴平元年),李傕控制下的汉献帝分凉州和三辅地区置雍州。辖郡九。治所长安,在今陕西西安西北偏西。辖境相当于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及青海黄河以南的一部分。[135] 

司州

洛阳

河南洛阳东北

陕西中部,河南西部、北部,山西西南部

京兆尹(12个县)左冯翊(13) 右扶风(15)

弘农郡(9) 河内郡(18) 河南郡(21)河东郡(20)

冀州

鄗县

河北柏乡县北

河北中南部

魏郡(15) 钜鹿郡(15) 渤海郡(8)常山国(13)

中山国(13) 安平国(13)河间国(11) 清河国(11) 赵国(5)

幽州

蓟县

北京市

河北北部,辽宁大部、朝鲜半岛北部

涿郡(7) 代郡(11) 上谷尹(8)渔阳郡(9) 右北平郡(4)

辽西郡(5)辽东郡(11)玄菟郡(6)乐浪郡(18)广阳郡(5) 辽东属国(6)

并州

晋阳

山西太原西南

山西中部、北部、陕西、宁夏、蒙古的一部

太原郡(16) 上党郡(13) 西河郡(13)五原郡(10) 云中郡(11) 定襄郡(5)雁门郡(14) 朔方郡(6) 上郡(10)

凉州

陇县

甘肃清水北

甘肃及宁夏大部

陇西郡(11) 汉阳郡(13) 武都郡(7)金城郡(10) 安定郡(8)北地郡(6)武威郡(14) 张掖郡(8) 酒泉郡(9)敦煌郡(6) 张掖属国(5)居延属国(1)

益州

雒县

四川广汉

四川、云南大部,广东、陕西一部分

汉中郡(9) 巴郡(14) 广汉郡(11)蜀郡(11) 犍为郡(9) 牂牁郡(16)越巂郡(14) 益州郡(17) 永昌郡(8)广汉属国(3) 犍为属国(2)

交州

龙编

越南河内东

广东、广西南部等地区

南海郡(7) 郁林郡(11) 苍梧郡(11)交阯郡(12) 合浦郡(5) 九真郡(5)日南郡(5)

荆州

汉寿

湖南常德市东北

湖北、湖南二省及陕西、河南、贵州、广东的一部分

南阳郡(37) 南郡(17) 江夏郡(14)零陵郡(13) 武陵郡(12) 桂阳郡(11)长沙郡(13)

扬州

历阳、寿春、合肥

安徽和县、安徽寿县、安徽合肥西北

江西、福建、浙江三省及江苏、安徽南部

九江郡(14) 丹阳郡(16) 豫章郡(21)吴郡(13) 会稽郡(14) 庐江郡(14)

豫州

谯县

安徽亳县

河南东部、安徽西部

颍川郡(17) 汝南郡(37) 梁国(8)沛国(21) 陈国(9) 鲁国(6)

徐州

郯县

山东郯城

江苏北部、山东东南部

东海郡(13) 广陵郡(11) 琅邪国(13)彭城国(8) 下邳国(17)

青州

临淄

山东淄博市

山东北部

平原郡(9) 东莱郡(13) 济南国(10)乐安国(9) 北海国(18) 齐国(6)

兖州

昌邑

山东金乡西北

山东西南部、河南东北部

陈留郡(17) 陈郡(15) 泰山郡(12)山阳郡(10) 济阴郡(11) 东平国(7)任城国(3) 济北国(5)

西域都护府

它乾、柳中

新疆新和县、鄯善县境内

同西汉

主词条: 东汉官制

东汉在遵循西汉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更加适合于自身的政治制度。与西汉相比,东汉官制的最大特点就是:“虽置三公,事归台阁”[136] ,三公汉代洛阳的宫殿复原图(绝对新图)[137]

东汉中央政府的官员分省官、宫官、外官三大系统。内官、外朝的区分古已有之,而在宫廷之中,皇帝日常起居的区域称省中(亦称“禁中”),因此内宫官员中又有宫官与省官的区分。 在皇帝身边执役、照顾皇帝日常生活的是宦官,省中的宦者均隶属黄门令管辖。省内的禁卫工作亦由宦官但任。[138] 

改革官制

刘秀即位,置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

大司徒,负责人民教化,掌礼仪诸事。与太尉、司空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东汉疆域[139]

东汉的中央政府组成沿用西汉官制,以三公领九卿为基本架构。但是实际政治权力已经完全转移到尚书台。东汉皇帝即位,往往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领政务。御史台体制贬损,成为少府属官。侍中从西汉的加官转为正式职务,设侍中寺作为侍中的正式官署,隶属少府。[143] [145] 

东汉一朝,由于讲求经术,太子宫臣中以太傅为首。太傅借此向太子灌输自己的政治理念。[146] 太子即位后,往往以太傅录尚书事,成为事实上的丞相。历史上,赵熹、邓彪、张禹、冯石、冯鲂、桓焉、赵浚均以太傅录尚书事。太傅死,即除此官(不再任命),以示崇重。[146] 汉灵帝时,以陈蕃为太傅录尚书事,后来陈蕃被处死,以胡广继任,这是唯一的例外。[138] 

与西汉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上公不同,东汉唯以太傅为上公,无太师、太保官。汉献帝时,董卓迁都长安,自任太师,位在太傅上。这是权臣擅权所为,死后即废。据《汉官》记载,太傅所属官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掾属二十四人,令史、御属各二十二人。长史为太傅府群吏之长,掌章奏、顾问。掾属是比较高级的属吏,分曹办事。令史、御属是比较低级的吏员,办理文书、车马等琐事。[147] 

三公

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品级最高,名义上的职责是辅导皇帝主持国家政务;三公之上还有太傅,其职责辅导皇帝,但不常设。东汉的实际政务都同属尚书台,因此,三公、太傅如没有“录尚书事”的头衔,就是没有实权的虚职。三公的属官有长史一名,掾属、令史、御属各二、三十名。其中,长史是三公的主要副手,掾、属是分管具体事务的部门负责人(掾是正职,属是副职),除长史由朝廷任命外,其他属官均由三公自行聘用。[148] 

按东汉以三公领九卿的制度,太尉领太常、卫尉、光禄勋三卿。太尉府属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总管各曹事务。各曹掾、史、属共二十四人。在诸曹中,西曹负责太尉府官吏的任免;东曹负责二千石的迁调;户曹负责户籍、祭祀、农桑;奏曹负责奏议;辞曹负责审理案件,接受上诉;法曹负责驿站事务;尉曹负责士卒和囚犯的征调、运输事务;贼曹负责缉拿盗贼;决曹负责裁决刑法;兵曹负责军事事务;金曹负责货币与盐铁事务;仓曹负责国家仓库事务。此外,还有黄阁,主簿,是阁下诸吏的长官。另有令史及御属二十三人,阁下令史负责太尉的仪仗执事;记室令史负责太尉府的奏章等各种文书的管理;门令史负责太尉府门卫。其他令史分隶诸曹,办理文书事务。从东汉太尉府诸曹的设置以及职掌来看,太尉的管辖范围似乎非常广,但那都是名义上的东西,太尉诸曹所领事务,或受制于尚书台,或仅仅为文牍往来,本身并没有可否之权,而且太尉对本府诸曹事务并没有实际节制的权力。[149] 

尚书台

尚书台是皇帝的秘书机关,其官署设在宫廷之内、禁省之外。它的主要

九卿

九卿是太常、光掾、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他们各自分管的政务是:太长掌典礼,光碌勋、卫尉掌宫省禁卫,太仆掌皇帝车马,廷尉掌司法,大鸿胪掌接待诸侯与少数名族,宗正掌皇族事务,大司农掌国家财政收支,少府掌皇帝器用服饰。九卿各官的长官是卿,副职为丞;其下分设各官管理具体事务,大体以令为正职,丞为副职。 与西汉不同的是,东汉九卿分隶属三公。太常、光禄勋、卫尉三卿属太尉;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属司徒;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卿属司空。[148] 

东汉九卿均于官称上加“卿”字,如太常卿等,秩中二千石。除此之外,东汉九卿与西汉不同者还有:一、光禄勋除西汉的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之外,增置东中郎将、北中郎将、西中郎将、南中郎将。二、少府尚书改称尚书台,由西汉的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主客曹改为六曹:改常侍曹为吏曹,增三公曹,将主客曹分为南主客曹与北主客曹。尚书台增设左右丞二人,诸曹侍郎各六人,令史诸曹各三人,事务繁剧的曹增令史各三人。尚书台组织较西汉尚书要重要、庞大的多。[149] 

与九卿级别相当的外官(亦称“列卿”)还有执金吾、将作大匠、大长秋等。其中,执金吾负责宫廷之外、都城之内的治安(都城门另有城门校尉负责守卫),将作大匠负责宗庙殿堂、宫室陵园等土木工程,其副手为丞,下属的部门负责亦以令为正职,丞为副职;大长秋主管皇后事物。性质与就卿中的少府类似,由宦者担当。皇位继承人太子正式确立之后,有专门隶属太子的东管宫。其设官大体与政府类似,但分级没有后者细密。东宫官职均冠“太子”,如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家令等。[143] [148] 

东汉的地方官制与西汉相比较,在郡、县两级是基本相同的,不过郡的重要性和权力较西汉下降很多。在州一级,则有根本性的差异,东汉的州已经演变成为一级地方,凌驾于郡之上。至此,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一直延续到隋朝“废郡”为止。[143] [150] 

东汉将洛阳之外的地区划分为十二个州,各遣刺史一人为长官。另以京兆、左冯翊、右扶风、河东、河南、河内、弘农七郡为司隶校尉辖区,称司隶部。司隶校尉是京官,本职为监察在京百官诸不法事。东汉时,每每退罢三公均由司隶校尉纠劾所致,所以司隶校尉号为“雄职”。皇帝召集朝会的时候,司隶校尉与御史中丞、尚书令三人有单独的席位,称“三独坐”。司隶校尉秩比二千石,属官有从事、假佐等,另统领一支由一千二百名奴隶组成的武装警察部队,司隶校尉的官名也由此而得。[143] [151] 

诸州沿西汉汉成帝制度,设州牧一人,秩二千石。建武十八年(4东汉时期陶楼[152]

东汉共设郡国一百零五:王国二十七,司隶部属郡七,列郡七十一。除司隶部所辖七郡外,王国与列郡均分隶诸州,其中豫州领郡国六,冀州领九,兖州领八,徐州领五,并州领九,幽州领十一,青州领六,荆州领七,扬州领六,益州、凉州各领十二,交州领九郡。[143] [153] 

东汉制度,皇子封王,以郡为国。每国置傅、相各一人。傅主王府事,职如汉朝的太傅;相如郡太守,主政务;相有长史一人,职如郡丞。另置中尉一人,秩二千石,职如郡都尉,是主管军政、缉捕盗贼的军官。[143] 

王府置郎中令一人,秩千石,职务和汉朝的郎中令相类似,主管王府的大夫、郎等;仆一人,秩千石,负责王府的车马训练与驾驭;治书数人,秩六百石,职如尚书;谒者数人,秩四百石,职务是奉王命出使;另有礼乐长、卫士长、医工长、永苍长、祠祀长等,秩皆比四百石。[143] [151] 

郡太守秩皆二千石,只有河南郡因京师所在,长官称河南尹,位比九卿,秩中二千石。诸郡各置丞一人,位次太守,秩六百石,负责民政事务;边郡另置长史一人,秩六百石,负责军政事务。长史之下有司马一人,负责具体军事指挥。东汉内地不设郡都尉,以太守领兵。边郡置都尉或属国都尉领军并辖县,地位略与内地较小的郡相仿。如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置西河属国都尉、上郡属国都尉;永和十五年(105年)置辽东西部都尉;汉安帝置右扶风都尉、京兆虎牙都尉等。[143] [153] 

东汉的县级地方建制与西汉相同。列侯以县为封地则称辎车画像砖(东汉)[154]

参见:察举、征辟

察举和征辟是东汉选拔官吏的制度。所谓察举,是地方州郡以“贤良”、“孝廉”、“秀才”等名目,把有名望、有“德行”的人推荐上去,经过考核,任以官职。所谓征辟,是由朝廷、官府直接征召某人当官。[155] 

在名义上,被察举和征辟的人,必须有“高才重名”,为东汉丹阳铜镜[156]

主词条: 汉朝军制

在军事方面,相当三公的中央高级官员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相当九卿的有前、后、左、右将军,均不常设。以上将军均开府,府属有长史、司马各一人,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御属三十一人,从事中郎二人,职掌参谋,均由朝廷任命。将军直接领兵的,在部、曲、屯等建置上分别设校尉、司马、军侯、屯长等统兵官。[150] 

东汉中期以后,太后临朝称制,外戚以大将军执政,与太傅三公合称为

常备军由中央与地方军(郡国兵)组成。中央军中,京师卫戍部队由城门校尉统领,野战部队(北军)由北军中侯统领。北军下辖五个兵种的部,番号分别为屯骑(骑兵)、越骑(特种兵)、步兵、长水(水军)、射声(弓箭)。长官为校尉,副职司马。[150] 全军总数约五千人不到。北军平十卒驻屯在京城长管君主宿卫、助理首都治安,发生战事就成为组建出征步枪队的核心。地方上的郡国兵经东汉初期多次裁撤、削减,只剩下边郡与内地关隘的少数驻军。遇有战乱,都是临时募兵或抽调京师北军出战。[158] 

主词条: 汉朝经济

生产工具

东汉时,出现了短辕一牛挽犁,它操作灵活,便于在小块农田上耕东汉雕塑—汉光武帝陵石辟邪

据记载,汉献帝末年,雍州刺史张既曾令陇西、天水、南安三郡富人造屋宅水碓。可见水碓在当时已经普遍采用了。水碓是用水力带动石碓的舂米工具,它比以前用柱臼或脚踏石碓舂米,不但省力,而且效率要高得多。考古发掘还不断有陶风车、陶磨盘模型出土,都说明农产品加工工具有了显著进步。[159-160]   

灵渠水利

在各地发现的东汉墓葬里,经常可以看到水田和池塘组合的模型,有从池塘通向水田的自流水渠,有的还在出口处安置闸门。汉灵帝时,宦官毕岚总结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创作翻车和渴乌,使灌溉水平大大提高。[160-161]   

东汉时期,不仅修复和扩建了许多已堙废的陂塘,而且又新修了一批水利灌溉工程。如汝南地区的鸿隙陂,西汉时堙废。东汉初,邓晨任汝南太守,加以修复,可以灌溉几千顷良田。后来又不断加以扩建。汉和帝时,太守何敞又在那里修治渠道,开垦良田三万多顷。又如下邳徐县北的蒲阳陂、庐江的芍陂、会稽的镜湖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灌溉工程。[160] [162] 

东汉前期,各地还开凿了许多灌溉渠道,三辅、河内、山阳、河东、上党、太原、赵、魏及河西、江南地区,也都“穿渠灌溉”,有的地区还开辟了很多稻田。 黄河的治理,更是当时一项巨大的水利工程。公元1世纪初,黄河在今河南、河北交界地区决堤,河道南移,改从千乘(山东高宛以北)入海。河水泛滥成灾,淹没了几十个县。汉明帝时,在著名水利专家王景、王吴的主持下,用“堰流法”修了浚仪渠,并从荥阳至千乘海口千余里间修渠筑堤,从而使河、汴分流。黄河受两堤约束,水势足以冲刷沙土,通流入海。经过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终于战胜了黄河水患。此后八百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160] [163-166]     

牛耕技术

牛耕技术在东汉时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当时,一些地方官吏注意推广牛耕技术,铁犁牛耕技术已从中原向北方高原和江南一带推广徐州东汉慕画像石《牛耕图》

在崔实的《四民月令》中,记述了地主田庄内精耕细作经营农业的一些情况。这种田庄的农业经营,十分注意时令节气,重视杀草施肥,根据不同土壤的性质,种植不同的作物,采用不同的种植密度。并能及时翻土晒田,双季轮作,提高土地的利用率。[160] [167] 

冶铁技术

由于东汉铁制农具的普及,钢铁的需要量大大增加,从而推动了冶铁技术的改进。东汉初,南阳官员、发明家杜诗发明了水排(鼓风炉),利用水力转动机械,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水排的极大提高了冶铁质量和效率,是东汉冶铁技术的重大创新,也是世界冶铁史和机械

铁制兵器开始逐步取代青铜兵器是在西汉中期以后,当时出现了一种新的冶炼钢铁技术——“百炼钢”。所谓“百炼钢”,就是将块炼铁反复加热折叠锻打,使钢的组织致密、成份均匀,杂质减少,从而提高钢的质量。用这种技术制造的刀剑——“环首刀”,刀柄端带有金属圆环以利操控,刃直刀长,刚硬锋利,质量上完全无可挑剔,轻易的压倒了青铜剑,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杀伤力最强的近身冷兵器,也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非凡意义的一种兵器。[169-171]    

环首刀和百炼钢技术的孕育阶段是在西汉,而成熟和普及则是在东汉,彻底取代长剑是在东汉末年。东汉时期由于冶铁技环首刀[172]

东汉时期,在冶铁手工业中已经使用煤(石炭)做燃料。在河南巩县的冶铁遗址中曾发现混杂了泥土、草茎制成的煤饼,说明煤已被用来炼铁。巴蜀地区还利用天然煤气煮盐。[168] 

纺织业

在纺织业方面,东汉初年已能用织花机织成色彩缤纷、花纹复杂的织锦。当时,蜀锦已驰名全国,襄邑(河南睢县)和齐(山东临淄)的丝织业特别发达。考古材料还证明,在边疆地区,丝织业也有很大的发展。新疆不少地方汉墓出土的红色杯纹罗,织造匀细,花纹规整,反映丝织工艺水平相当高。在同一地区出土了组织细密的织花毛织品,颜色鲜丽,显示出当时西北高度发展的毛纺织工艺技术。[168] 

漆器业

其它如漆器业、陶瓷业等手工业部门,在东汉时也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的漆器以蜀郡、广汉出产最为有名,两地工官主造的漆器,都是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当时,瓷器烧制的火候更高,器物的吸水性更弱。从出土的器物看,它已十分接近后来的青瓷。[160] [173] 

田庄式的生产经营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都占有大量土地,通常又采取田庄式东汉五诛钱[174]

崔实所写的《四民月令》,对地主田庄的经营情况反映得很详尽。所谓:田庄里种植着小麦、大麦、春麦、粟、黍、粳稻、大豆、小豆等粮食作物,胡麻、牡麻、蓝靛等经济作物,瓜果等蔬菜;自己制作各种酱、酒、醋及饴糖等食物;又种植药用植物,以配药品。在这种大田庄里,还种植各种林木以及果树,饲养马牛等耕畜和家畜。在手工生产方面,自己养蚕,纺织各种麻布和丝织物,制作衣、鞋,制造农具和兵器等。此外,田庄中也有粮食及农副产品的买卖。可见,在地主田庄里,各类生活资料基本上都可以自给自足。[162] [177-179]    

经济先进区域

铁工具的普遍推广和牛耕技术的提高,增强了人们向自然界斗争的能力,特别是它使江南河网沼泽地区的大规模开发成为可能。加上当时各种社会原因,东汉时期的经济区域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80] 

东汉以前,中国经济的先进区域主要在淮河以北,特别是包括关中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的人口分布,也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到了东汉后期,这种情况开始有了较大的变化。黄河流域的某些地区人口减少,出现了衰落的迹象。而南方出现了新的经济发展地区,人口在急剧上升。[177] 

随着人口的增加,南方不少地区的开发速度加快。如太湖和钱塘江流域,西汉时统由会稽郡管辖,东汉时分为吴、会稽二郡,这正是经济发展的直接结果。其他如鄱阳湖、洞庭湖周围地区及成都平原一带,都在不断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发达区域。不过,东汉时期,大部分人口仍然集中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因之,黄河流域仍是当时的经济、政治中心。[177] 

由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兴建,农耕工具的改进,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以及精耕细作方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东汉时期的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如西汉时,长安附近的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一带,地处关中地区,人口特别稠密,共有240多万。到东汉时,关中战乱频仍,残破不堪,人口锐减至50余万。兖州也由780多万减至400万左右。相反,南方诸州,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扬州人口从320多万增到430多万;荆州人口从350多万增到620多万;益州人口也从470多万增到720多万。[177] 

和帝永兴元年(公元105年)的垦田数字达到732万多顷,人口达到5325万多人。[160] [162] 至永寿三年(157年),全国有户10,677,960,口56,476,856,已大致恢复至西汉极盛时期。[181-185]      

东汉时代中国人口

公元年份

户数

口数

垦田数/顷

57

4279634

21007820

75

5860573

34125021

88

7456784

43356367

105

9237112

53256229

7320170

125

9647838

48690789

6942892

144

9946915

49730550

6896271

145

9937680

49324183

6957676

146

9348227

47566772

6930123

156

10677960

56476856

主词条: 汉朝文化

东汉王朝在统治上沿用了许多西汉的方针与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调整与改革,使之更加适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在东汉前期,政权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势力的融和,使国家趋于稳定,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远超过了西汉时期的水平。[186-187]   

西汉末年,从董仲舒开始的神学化的儒学思想继续发展,谶纬迷信开始广泛流传[188] 刘秀当初为了称帝,就用符瑞图谶来证明他当皇帝是“天命”所归,是神的意志。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对谶纬崇信更甚。用人施政都要找谶纬作根据;各种重大问题的决策,也以谶纬来“决定嫌疑”;对于儒家经典的解释,都以谶纬为指归。 [188] 

造纸业

东汉时期,造纸业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西汉时,造纸工艺还处在探蔡伦的造纸术[189]

公元105年,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改造了纸张的制造技术,使中国的文字记录方式脱离了使用竹简的时代,同时造纸术也作为我们熟悉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流传至今。东汉对后世的另外一项贡献是制陶业的发展,它使中国彻底脱离了青铜时代的材料束缚,把一些以前为豪门贵族专有的用品带入了寻常百姓家。[191]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方面,以张衡为代表的东汉学术界,取得了很高的成说唱俑[192]

东汉时期,是中国传统医学创立的重要时期。[6] [195]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是有记载以来第

一位利用麻醉技术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的外科医生,[196] 在医学比较落后的封建时代,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197] 他创造的“五禽戏”[198] 是中国第一套体操性质的健身活动。[197]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的不朽之著[199] ,成为中医学的主要奠基人。[6] [195] 被称为“医方之祖”[200] 。[201] 

辎车画像砖

东汉大兴儒学,太学林立,学术气氛浓厚,故而东汉在中国历史上的科技和文化发展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6] 

此外,被称为文宗字祖的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成为了汉字学的开山鼻祖,故后人研究汉字必先读《说文》。[203] 

东汉时期最重要的历史著作,是班固所著的《汉书》。《汉书》起自汉高祖刘邦,止于平帝、王莽,写了西汉王朝二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203] [204] 

佛教

根据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出使大月氏,其王释源祖庭-洛阳白马寺

汉明帝时,因明帝刘庄夜梦金人向西而去,遂派蔡谙和秦景到天竺拜求佛法。蔡、秦等人用白马驮回了佛像和四十二章经,及带回了两位在途中遇到的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46] 汉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供两位高僧居住,并将寺院取名为“白马寺”,以铭记白马驮经之功。后来两位高僧将四十二章经译成中文,佛教从此传入中国。[205-206]   

原始道教

五斗米道的教义与太平道相似,创始人是沛人张陵。顺帝时张陵作道书,并向群众传道。受道的人都要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东汉末年,五斗米道活动的地区主要在雍、益二州,根据地在汉中。张陵死后,其子张衡传其道,张衡死,其子张鲁又继之。[207] 

东汉时期对外交流频繁,著名者有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长驻了三十多年,先后击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诸国,不但令西域诸国一一归顺汉朝,并开拓了东西文化的交流。[208] 期间他还派出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国,虽未有成功,但足迹已达波斯湾诸国。[203] [208] 

另外,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汉朝。216年,南匈奴最后一个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终告一段落。[203] 

南匈奴

公元46年(建武二十二年),匈奴贵族之间爆发了争立单于的

北匈奴

汉窦宪攻稽洛山北匈奴之战[213]

到汉章帝时,北匈奴日益衰弱,先后有数十万口入塞投降。 公元89年(永元元年),窦宪、耿秉等率领汉军会合南匈奴大举北进,与北单于交战,连战皆捷,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219] 。[213] 在以后的二年内,北匈奴不断失败,向西迁移。以后,北匈奴的一部分越过中亚、西亚迁往欧洲 [220] 。[215] 

王莽时,匈奴控制了西域。公元29年(建武五年),窦融承制立康为西域大都尉,统属西域55国。以后,莎车、鄯善、车师、焉耆等国先后遣使朝贡,请中央在西域设置都护。但刘秀因中原初定,无力经营西域,遂送还侍子。此后,西域呈现混乱状态,大部分政权皆役属于匈奴。[221] 

公元73年,班超首先到了鄯善。班超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心,率领部下袭杀北匈奴使者一百多人,鄯善为之震服。以后,他又使于阗归附中央。第二年春天,班超废掉北匈奴所立的龟兹人疏勒王,按照疏勒人的愿望,改立疏勒故王子。经过班超的坚决斗争,北匈奴的势力在南道逐一被肃清,使南道诸国摆脱了北匈奴的统治。[221] 

班超在西域的活动,为增进汉族与西域各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中原与西域地区政治、经济的联系,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立下了历史功勋。班超出使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它符合汉族人民要求恢复与西域的关系的愿望,符合西域各族人民要求摆脱北匈奴的奴役,增强与汉族人民的历史联系的意愿。[221] 

主词条: 乌桓

公元46年,匈奴内部发生分裂,乌桓各部乘机摆脱了匈奴的控制。南匈奴归附东汉后,乌桓也向东汉政府表示臣服。[222-223]   刘秀封郝旦等大小酋长八十余人为侯王君长,使其居住于幽、并二州缘边十郡境内,招募乌桓族人内附,在上谷郡宁县(河北宣化县西北)设护乌桓校尉,监领乌桓各部[224] 。东汉王朝岁给乌桓人衣食,利用他们善于骑射的特点,让他们助守边防。乌桓各部世代为东汉守边,实际上成了一支世袭的雇佣军队,直到魏晋时期,乌桓铁骑仍名闻天下。[225] 

主词条: 鲜卑

南匈奴和乌桓相继归附东汉后,鲜卑各部也遣使通好。公元54年(建武三十年),鲜卑接受了东汉中央的封号,也受护乌桓校尉监护[226] 。东汉还收买鲜卑部落大人,使之专门对付北匈奴。[227] 苍山东汉墓画像石《胡汉交战图》

东汉中期,北匈奴残部西迁,鲜卑族乘机占领了匈奴故地,与散居在原地的十余万落匈奴人融合在一起,势力迅速强盛起来[228] 。从此以后,鲜卑族摆脱了对东汉王朝的依附,并成为东汉中后期在北方的一支威胁力量。[227] 

主词条: 羌族

东汉初,刘秀在削平陇西割据势力后,复置护羌校尉,管理羌族诸部落,并陆续迁羌族于陇西、天水、扶风诸郡(甘肃东部、陕西西部一带)[229] 。公元58年,窦固等攻破青海境内未臣服的烧当诸部后,又把他们迁徙至关中一带[230] 。为了隔断徙居内地的羌族诸部与青海境内未臣服羌族的联系,防止他们联合反抗,东汉政府在今青海西宁、乐都一带建立屯田区,长期驻军屯垦[231] 。从汉安帝时起,羌族人民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起义,前后延续五六十年。羌族人民的斗争和各地的农民起义相呼应[232] ,给予东汉王朝以致命的打击。由于长期的残酷战争,使整个西北地区残破不堪,社会生产遭到巨大的破坏。[233] 

主词条: 蛮族

在西汉和新莽末年的社会大动荡中,大量汉人为躲避战乱流入湖南西部的武陵山区,与当地人民错居杂处。[234] 东汉建立后,当地郡县为了重新控制这些流亡人口,也与当地人民发生了冲突。公元47年(建武二十三年),武陵当地人叛乱,攻击当地郡县,光武帝派刘尚率万余军队前往平叛,结果全军覆没。[235] 第二年,李嵩、马成督军进剿,仍然不能获胜。[236] 第三年,伏波将军马援主动请缨,带领四万多人前去攻打。[237-238]   由于北方将士水土不服、不习地形等,汉军死伤大半[239] ,马援也因疫疾阵亡。[240] 最后,历时三年的武陵当地人叛乱才被平定下来。[241] 

东汉中叶后,由于加重了对蛮族的控制和搜刮,结果引起了各地蛮族大起义。[242] 蛮族人民连绵不断的反抗斗争,一直延续到东汉王朝覆灭为止。[243] 

“西南夷”地区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物产十分富饶。在益州郡西部,居住着众多的哀牢夷人。永平年间,哀牢王柳貌率55万余人归附东汉王朝。汉明帝在其地设置哀牢、博南二县,与益州西部都尉所属六县合建为永昌郡。从此,他们与汉族的联系更加密切。 东汉时期,四川、云南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诸部,都相继归附东汉王朝。汉族文化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后,改变了当地风俗,提高了当地经济、文化的水平。[243] 

主词条: 高句丽、百济、日本

朝鲜

在东汉末年,朝鲜半岛北部先后兴起高句丽、百济两个国家,两国的发展水平虽略有不同,但都处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244] 他们在东汉的强烈影响下,并没有向奴隶社会发展,而是模仿汉朝的剥削方式和政治制度,从而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245] 

日本

在日本列岛上居住着汉倭奴国王印

主词条: 印度、缅甸、越南

东汉时期,印度、缅甸等国与中国的关系也更为密切。据记载:公元94年(永元六年),永昌境外的敦忍乙王莫延曾派遣使者来访,双方互赠礼物。[250] 公元97年,缅甸北部的掸国王雍由调派遣使者向汉王朝赠送珍宝。东汉政府则以金印回赠。[251] 公元120年(永宁元年),雍由调再次遣使来汉,并“献乐及幻人”[252] ,缅甸的音乐和杂技,在当时深受欢迎。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汉与印度的联系就日趋密切。特别是汉明帝派人去印度取经以后,[46] 印度的僧侣大量来到中国,译佛经,传佛学,对中国的文化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253] 

东汉时,越南北部设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东汉初,锡光任交趾太守,任延任九真太守,教越民耕种技术,设立学校,传播先进文化,对改变当地落后状态起了很大促进作用。但后来苏充任交趾太守,对越人加重剥削,引起越人的强烈不满。公元40年(建武十六年),交趾征侧、征贰起兵反抗,得到九真、日南等地人的响应,很快攻占六十多座城池。征侧、征贰自立为王,这就是越南历史上著名的二征王。二征王不久就被伏波将军马援镇压。东汉在镇压二征之后,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如穿渠溉田,发展农业生产,废除残暴的“越律”十余条等。东汉先进的经济、文化给越南以深刻的影响。[254] 

主词条: 大秦

自张骞出使西域之后,通过丝绸之路,汉朝

公元166年(延熹九年),大秦(罗马)商人由海路来到东汉洛阳,以大秦王安敦的名义,觐见汉桓帝并赠送汉桓帝一些礼物[257] 。此后汉与罗马的贸易关系更为频繁。[253] [258-259]   

世祖

光武皇帝

刘秀

25年—57年

建武

25年—56年

建武中元

56年—57年

显宗

孝明皇帝

刘庄

57年—75年

永平

58年—75年

肃宗

孝章皇帝

刘炟

75年—88年

建初

76年—84年

元和

84年—87年

章和

87年—88年

穆宗(后除庙号)

孝和皇帝

刘肇

88年—105年

永元

89年—105年

元兴

105年—105年

孝殇皇帝

刘隆

105年—106年

延平

106年—106年

孝德皇帝

刘庆

恭宗(后除庙号)

孝安皇帝

刘祜

106年—125年

永初

107年—113年

元初

114年—119年

永宁

120年—121年

建光

121年—122年

延光

122年—125年

北乡侯

刘懿

125年

敬宗(后除庙号)

孝顺皇帝

刘保

125年—144年

永建

126年—132年

阳嘉

132年—135年

永和

136年—141年

汉安

142年—144年

建康

144年—144年

孝冲皇帝

刘炳

144年—145年

永嘉

145年—145年

孝质皇帝

刘缵

145年—146年

本初

146年—146年

孝穆皇帝

刘开

孝崇皇帝

刘翼

威宗(后除庙号)

孝桓皇帝

刘志

146年—167年

建和

147年—149年

和平

150年—150年

元嘉

151年—152年

永兴

153年—154年

永寿

155年—158年

延熹

158年—167年

永康

167年—167年

孝元皇帝

刘淑

孝仁皇帝

刘苌

孝灵皇帝

刘宏

168年—189年

建宁

168年—172年

熹平

172年—178年

光和

178年—184年

中平

184年—189年

弘农怀王

刘辩

189年

光熹

189年—189年

昭宁

189年—189年

孝献皇帝

刘协

189年—220年

永汉

189年—189年

中平

189年—189年

初平

190年—193年

兴平

194年—195年

建安

196年—220年

延康

220年—220年

注释

在汉敬宗(汉顺帝)之前本来是阎太后(汉安帝太后)拥立的(前)少帝刘懿,刘懿做了半年皇帝即死亡,敬宗趁机即位。现在史书和学者都没有把刘懿归于汉朝皇帝一类,有的则称为北乡侯。

献帝以前是(后)少帝刘辩,当了四个月皇帝,而且还有许多时间都在避难之中。现在史书和学者都没有把刘辩归于汉朝皇帝一类。但董卓毒杀少帝刘辩以后,改谥为弘农怀王,故,世称(后)少帝为”弘农王“。

蜀汉昭烈皇帝所上谥为“孝愍皇帝”,但上谥时刘协并未去世。

[责任编辑:kemi]
  • 分享到:
标签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热 门
明 星
史蒂夫·福里斯特 雅克·拉兰德 邱淑珍 胡军 张献民 龙刚 谢伟才 高耀太 阿诺德·科派尔森 徳井义実 李芳雯 阿伊·阿什顿 朴春 布鲁思·麦勒 蔡珩 景冈山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许亚军 托斯卡纳 贾斯汀哈特雷 F4 好友:毕文静与刘璇 崔正一 动漫 熊井启 王为念 1902-01-20 纯爱 中世纪 山口由纪子 李平 安娜·波顿 大头贴 理查德·哈里斯 WETA工作室 那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