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星百科 > 明星百科 > 正文

拉脱维亚

橙山网(www.csnd.net)2015-03-11

[摘要] 拉脱维亚共和国(拉脱维亚语:Latvijas Republika)。国名源自民族语,意为“铠甲”、“金属制的服装”,是一个位于欧洲东北部的议会共和制国家。西邻波罗的海,与在其北方的爱沙尼

拉脱维亚共和国(拉脱维亚语:Latvijas Republika)。国名源自民族语,意为“铠甲”、“金属制的服装”,是一个位于欧洲东北部的议会共和制国家。西邻波罗的海,与在其北方的爱沙尼亚及在其南方的立陶宛共同称为波罗的海三国。东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二国相邻,全国总面积64589平方公里。拉脱维亚...

拉脱维亚共和国(拉脱维亚语:Latvijas Republika)。国名源自民族语,意为“铠甲”、“金属制的服装”,是一个位于欧洲东北部的议会共和制国家。西邻波罗的海,与在其北方的爱沙尼亚及在其南方的立陶宛共同称为波罗的海三国。东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二国相邻,全国总面积64589平方公里。[1-2]   

拉脱维亚人属于波罗的人,文化上接近立陶宛人。拉脱维亚语属于印欧语系。拉脱维亚是单一制国家,由109个自治市和9个直辖市组成。[2] 

拉脱维亚是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拉脱维亚的经济改革彻底改变了前苏联僵化的经济旧模式,最终建立起西欧式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1991年,拉脱维亚脱离苏联独立。2004年5月1日,拉脱维亚正式加入欧盟。2004年3月29日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会员国,2007年12月21日成为申根公约会员国。2014年1月1日,拉脱维亚正式成为欧元区第18个成员国。[1] 

公元前3000年左右,拉脱维亚人的祖先定居在波罗的海的东岸拉脱维亚

12世纪晚期,第一个传教士由罗马教皇派遣,来到了道加瓦河下游进行传教。并且逐渐建立了由德国商人和传教士为主的定居点但当地居民却没有接受基督教。于是日耳曼十字军被派往拉脱维亚,用武力强迫当地居民改信基督教。这时,克罗尼人、塞梅加廉人、拉特加廉人、瑟罗尼亚人都已建立自己的王国并与入侵者对抗。 但在13世纪早期,德国人控制了今日拉托维亚的大部以及爱沙尼亚的南部地区 。并且在被征服地区建立了十字军国家即后来所知的玛利亚地或利沃尼亚。里加成为了主要的贸易中心,并于1281年的加入了汉萨同盟。[3] 

18世纪时,俄国从瑞典和波兰获取了现拉脱维亚的所有领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脱维亚于1918年11月18日获得独立,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再次兼并拉脱维亚,并将其纳为一个加盟共和国。[3] 

1980年,苏联开始进行政治改革,这也促进了拉脱维亚独立运动的发展。[3] 

1991年8月22日,拉脱维亚最高苏维埃宣布拉脱维亚共和国恢复独立。同年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承认拉独立。9月17日,拉脱维亚加入联合国。[3] 

自独立以后,拉脱维亚积极培养和西方各国的关系,并已于2004年Svente庄园

2006年10月7日,拉脱维亚举行议会选举。人民党获得100个席位中的23席,绿党和农民联盟获得18席,新时代党得到18席,和谐中间党占据17个席位,拉脱维亚第一党和拉脱维亚道路竞选联盟、祖国与自由联盟、为了统一的拉脱维亚人权党分别获得10个、8个和6个席位。人民党、绿党和农民联盟、拉脱维亚第一党和拉脱维亚道路竞选联盟以及祖国与自由联盟组建联合政府,艾加尔斯·卡尔维蒂斯继续担任总理。[2] 

2007年5月31日,拉脱维亚议会举行总统选举,瓦尔季斯·扎特莱尔斯当选总统。[2] 

拉脱维亚位于东欧平原西部,临波罗的海东岸,里加湾深入内陆;同爱沙尼亚、俄罗斯、白俄罗斯和立陶宛接壤。面积为64589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62046平方千米,内水面积2543平方千米。[2] 

拉脱维亚地形以平原、低地和低矮丘陵相间,四分之三地区在海拔120米以下,最高点海拔311米。[2] 

拉脱维亚海岸线长307千米,里加湾深入内陆。全境地势低平,东部和西部为丘陵。边境线总长1841千米,其中海岸线长度496千米。平均海拔87米,地貌为丘陵和平原,以灰化土为主,约一半多为可耕地。[4] 

拉脱维亚主要河流是道加瓦河和高亚河。境内多湖泊和沼泽。面积超里加老城俯瞰

拉脱维亚属温带阔叶林气候。年降水量550—800毫米,较湿润。夏拉脱维亚地图

拉脱维亚森林覆盖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44%,全国共有1.4万个野生物种。[4] 

拉脱维亚行政区划分为109个区(自治市)和9个国家级市(直辖市),均为一级行政区。[4] 

拉脱维亚行政区划图

里加,面积307平方公里,人口70.6万(2010年)。 位于波罗的海国家的中心地带,北纬56度58分0秒,东经24度8分0秒,濒临里加湾,市区跨道加瓦河两岸,北距波罗的海15公里。处于欧洲西部和东部、俄罗斯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交叉点上,其港口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被称为“波罗的海跳动的心脏”和“北方巴黎”。由于里加濒河临湖,所以又有三河一湖之称,三河指道加瓦河、列鲁巴河、城市运河,一湖指吉士湖。面积307平方千米。1月平均气温-4.6℃,7月平均气温21.4℃,全年平均气温6.7℃。[3] 

National Flag Of Latvia

拉脱维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2:1。自上而下由红、白、红三个平行的横宽条组成。早在13世纪时,居住在拉脱维亚的拉特加人就使用过红、白、红图案的旗帜。1918年这面民族旗帜得到了事实上的合法化,1922年确定国旗的颜色和比例。1940年拉脱维亚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当时的国旗为在苏联国旗旗面的下部加白、蓝色的水波纹图案。1990年拉脱维亚宣布独立,象征拉脱维亚民族统一的红、白、红旗又被用来作为国旗。这种红色其实是一种独特的暗红色,国际间习惯称之为“拉脱维亚红”。暗红色讴歌了拉脱维亚人为了祖国勇于披肝沥胆、抛洒热血的爱国情怀,白色抒发了拉脱维亚人对和平、安宁的向往和渴望。[4] 

拉脱维亚国徽分为大、中、小三个样式。其中小国徽拉脱维亚国徽

《上帝保佑拉脱维亚》(拉脱维亚语:Dievs, svētī Latviju!)是拉脱维亚的国歌。作曲人及作词人皆为卡尔利斯·包马尼斯(Kārlis Baumanis,1834年–1904年)。[3] 

截至2013年,拉脱维亚总人口为204万,城市人口占69%。2007年全国人均寿命72.3岁,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99.8%,入学率90.2%。拉脱维亚女性多于男性,女性占全国居民的54%,男女比例差别之大稳居世界第一。[1] 

截至2013年,拉脱维亚民族中拉脱维亚族占61%,俄罗斯族占27%,白俄罗斯族占4%,乌克兰族占2%,波兰族占2%,立陶宛族占1%。此外还有犹太族、爱沙尼亚族等民族。[1] 

拉脱维亚是独立的民主共和国,主权属于全体人民。国土由维拉脱维亚陆军

1993年7月6日,拉脱维亚议会通过决议,恢复1922年拉独立初通过的宪法。1994年、1996年和1997年,议会三次对宪法进行了修订。宪法规定拉脱维亚是独立的民主共和国,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构,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最多任两届,总任期不超过八年。总统任命总理并授权其组成政府(需经议会简单多数通过)。[2] 

拉脱维亚最高法院院长伊瓦尔斯·比奇克维奇斯,2008年6月就职。总检察长埃里克斯·卡尔梅耶斯,2010年7月就职。[2] 

拉脱维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实行一院制,由拉脱维亚政府官员

截至2011年底,在司法部登记注册政党和政治团体主要有:

●和谐中心联盟:反对党。由“和谐”社会民主党、拉脱维亚社会党组成。其主体“和谐”社会民主党由四党合并成立于2010年。领导人为雅尼斯·乌尔巴诺维奇斯和里加市长尼尔斯·乌沙科夫斯。[2] 

●团结党:执政联盟成员。由新时代党、公民联盟和另类政治联盟于2010年3月6日合并成立。领导人为议长索尔维塔·阿波尔金娜和总理瓦尔蒂斯·托姆布洛夫斯基斯。[2] 

●改革党:执政联盟成员。成立于2011年7月23日。领导人为前总统瓦尔蒂斯·扎特列尔斯。[2] 

●全国联盟——一切为了拉脱维亚及祖国自由联盟:执政联盟成员。由一切为了拉脱维亚党和为了祖国和自由党于2010年合并成立。2011年7月23日转为单一政党。领导人为司法部长加伊迪斯·贝尔津什和莱维斯·津塔尔斯。[2] 

●绿色农民联盟:反对党。由拉脱维亚农民联盟和拉脱维亚绿党于2006年合并成立。领导人为莱蒙德斯·维永尼斯和文茨皮尔斯市长埃瓦尔斯·莱姆伯格斯。[2] 

●其他政党:统一拉脱维亚人权党、拉脱维亚社会民主工人党、最后党、支持总统共和制党、人民控制党、“自由、消除恐惧、仇恨与愤怒”党、基督民主联盟等。[2] 

拉脱维亚总统安德里斯·贝尔津什。1944年12月10日生于拉脱安德里斯·贝尔津什

总理莱姆多塔·斯特劳尤马。出生于1951年2月24日。2014年1月25日就任总理,成为拉脱维亚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5] 

议长索尔维塔·阿波尔金娜。1963年生。毕业于拉脱维亚大学法学院。曾任司法部长、第九届议会副议长。2010年11月当选第十届议长。2011年10月18日连任第十一届议长。懂俄语、英语、德语。[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拉脱维亚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是,由于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因此战后经济得到了迅速地恢复和发展。1980年工业产值比1940年增长44倍,农业产值比1940年增长40%。1988年工农业生产总值为133.25亿卢布,国民收入为72.88亿卢布。1989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比上年又分别增长2.1%和4.1%,为 136.04亿卢布和76亿卢布。1990年拉脱维亚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苏的1.2%,居全苏第 11位,是全苏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拉脱维亚独立后,摒弃了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旧模式,改而实行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基本经济政策。其经济改革的主要构想和内容是:在所有制方面,彻底改革经济结构,实现国营财产的非国有化和私有化,改变以国家全民所有制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在经济管理上,打破国家的垄断,大力鼓励和发展市场经营活动。归结起来,拉脱维亚经济改革主要是彻底改变苏联那套僵化的经济旧模式,最终建立起西欧式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此,独立以来,该国已颁布了关于改革财产权、实现私有化、放开价格等许多有关的法律和法令,并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实现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实际措施。例如,独立以来它已基本放开了物价,价格由市场进行调节。[3] 

1991年,拉脱维亚恢复独立后,即开始按西方模式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行私有化和自由市场经济。拉脱维亚自从独立以后经济形势严峻。特别是1992年经济十分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1992年8月该国职工平均工资2000拉脱维亚卢布(约合2300俄罗斯卢布)。1998年被正式接纳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重创拉经济,拉GDP连续两年下降达20%。2009年接受IMF、欧盟委员会和瑞典等国75亿欧元贷款援助。2010年拉经济缓慢复苏,2011年GDP增长5.5%。2014年1月1日拉成为欧元区第18个成员国。[2] 

上表参考资料来源[2] )

1996年,拉脱维亚农业、畜牧业和森林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7拉脱维亚

拉脱维亚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行业。2012年农业产量同比增长17.4%,其中作物产量同比增长28.5%,畜牧产量同比增长4.4%。[2] 

拉脱维亚的工业在波罗的海三国居首位,农业居第二位。在苏联时期,工业以耗金属少的机器制造业著称。主要生产电器、无线电、电子设备和医疗器械,并给苏联其他共和国进行来料加工,成品返销。畜牧业发达,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8%。拉独立后,开始推行私有化和市场经济,发行本国货币,实行新的税收政策和独立预算。由于同苏联各国的传统贸易关系被破坏,能源和其他进口商品的供应遇到严重困难,一度导致生产大幅度下降。直到1994年经济才有所回升。从1991年起,拉脱维亚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服务性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31%上升到1994年的51%。由于在宏观调控政策方面的失误,1995年夏发生金融危机,全国最大的商业银行-波罗的海银行宣布倒闭,使已出现的经济回升势头受到一定影响。1995年12月新政府组成后,主张积极发展生产,并力主恢复与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的传统经济贸易联系。1996年国民经济略有回升,国内生产总值达5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3] 

拉脱维亚主要工业门类:电子产品、机器制造、食品、轻工、纺织、建材、化工、木材加工等。支柱产业有采矿、加工制造及水电气供应等。 2012年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5%,工业产值同比增长6.2%,其中加工制造业同比增长9.3%。[2] 

2013年,拉脱维亚入境游客达582.2万人次。主要来自立陶宛、爱沙拉脱维亚

截至2013年2月,拉脱维亚有外汇储备74.83亿美元。2013年,拉脱维亚国债总额达116.24亿美元。[2] 

拉脱维亚银行(央行)成立于1991年9月3日,截至2008年10月,拉共有23家商业银行。主要商业银行为:Swed银行、SEB联合银行 、DnB银行、“巴莱克斯”银行、芬兰北欧银行拉脱维亚分行、Rietumu银行、Aizkraukes银行。[1] 

2012年,拉脱维亚外国投资的主要来源地是卢森堡、荷兰、塞舌尔、法国、英国、俄罗斯、塞浦路斯和瑞典。拉脱维亚已同奥地利、保加利亚、白俄罗斯、比利时、加拿大、中国、瑞士、捷克、丹麦、埃及、西班牙、爱沙尼亚、芬兰、法国、英国、希腊、克罗地亚、匈牙利、冰岛、以色列、意大利、韩国、科威特、立陶宛、摩尔多瓦、挪威、荷兰、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新加坡、斯洛伐克、瑞典、土耳其、乌克兰、乌兹别克、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投资保护协定。[2] 

“阿尔达利斯”啤酒厂:拉最大的啤酒酿造企业,有130余年历史。主要生产各种啤酒和无酒精饮料,年销售额近3800万美元。产品出口爱沙尼亚、立陶宛、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1] 

“莱依玛”巧克力厂:拉最大的巧克力糖果生产企业,1924年建厂,年销售额3500多万美元。主要产品有:巧克力糖、巧克力糕点、奶糖、水果糖等。产品出口美国、德国、以色列、瑞典、瑞士、爱沙尼亚、立陶宛和独联体等国家和地区。[1] 

拉脱维亚的官方语言为拉脱维亚语,分中部、东部和北部三种方言,属于印欧语系波罗的海语族,还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95%以上居民懂俄语,约10%居民懂德语、英语。通用俄语、英语。北欧语言在拉脱维亚有一定基础,如瑞典语。[2] 

拉脱维亚居民主要信奉罗马天主教、基督教路德宗、俄罗斯东正教、旧教、浸礼教,根据2006年统计,拉脱维亚多数人信奉宗教,但是只有7%经常性参加教会活动。天主教50万人,路德宗新教45万人,东正教35万人。[2] 

1991年8月23日开始组建军队,11月成立国防部。和平时期,武装力量由国防部管辖。国防力量由陆、海、空军和国民卫队组成。2006年前实行义务兵役,2007年1月开始实行军队职业化。根据本人意愿,军队与士兵签署3至15年的服役合同。[2] 

拉脱维亚国家级公路线总长20093公里。2013年公路货运量6060.9万吨,客运量11318.4万人次。[2] 

拉脱维亚内河航线全长350公里。主要海港有里加、文茨皮尔斯和利耶帕亚。2013年里加港吞吐量3546.7万吨,文茨皮尔斯港吞吐量2876.6万吨,利耶帕亚港吞吐量483.8万吨,其余港口吞吐量140.9万吨。[2] 

拉脱维亚铁路总长1859公里,其中250公里电气化铁路,2013年货拉脱维亚铁路

拉脱维亚全国共有飞机81架,国际航线总长8400公里,里加国际机场

2001年,拉脱维亚居民平均工资255美元/月,最低工资95.5美元/月,平均退休金95美元/月, 最低退休金51美元/月。消费品综合物价水平比2000年提高2.5%。每千人拥有小汽车235辆、电话250部、手机265部。每千户有电视机1030台、音响240台(套)、电脑50台。城市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1] 

截至2002年,拉脱维亚全国共有142所医院,1416个诊所,医生8134名,病床20655张。每万人有医生35名、病床88张。人口自然增长率-0.5%,人均寿命70.45岁, 男性平均寿命64.9岁,女性76.0岁。[1] 

拉脱维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允许私人办学校。大学实行公费和拉脱维亚小学生

拉脱维亚共有500多种报刊杂志。主要用拉脱维亚语拉脱维亚

拉脱维亚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回归欧洲”,先后加入北约和欧盟。[2] 

1991年9月12日,拉脱维亚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92年1月4日,中国在拉设立大使馆。同年1月29日,拉政府与台湾当局签署所谓“建立领事关系的联合声明”,拉方不顾中国的严正交涉,于2月上旬允许台在里加开设“总领事馆”。中国政府被迫决定从拉撤出大使馆。1994年7月,拉政府代表团前往北京 ,承诺断绝同台湾的领事关系,支持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一贯立场,28日,中拉双方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的联合公报,拉脱维亚决定自公报签字之日与台湾中止“领事关系”。同年8月,中国大使馆在里加恢复工作。[2] 

2009年8月31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应拉脱维亚总理东布罗夫斯基斯的邀请访问了拉脱维亚首都里加。拉脱维亚视中国为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同意加强与中国政治交往,在经贸、港口和陆地交通运输、医药等领域开展进一步的合作,加强两国立法机构交往,相互借鉴治国理政经验。2009年10月26日,由党主席亚尼斯·乌尔班诺维奇率领的拉脱维亚和谐中心党代表团访问了中国。[2] 

1991年10月4日,拉脱维亚与俄罗斯建交。拉俄历史积怨深重,关系一直紧张。2011年,两国交流合作增多。2月,拉外交部国务秘书杰克马尼斯与俄副外长季托夫在莫斯科举行两国外交部年度政治磋商。3月,拉俄边界勘定委员会通过行动方案,计划2015年前完成勘界程序。4月,拉俄政府间委员会共同主席、俄交通部长访拉,与拉方共同主席、经济部长讨论拉俄政府间混委会日程。双方同意在2018年前修建一条连接里加和莫斯科的高速公路。6月,拉俄政府间混委会第五次会议在拉召开,主要议题是两国交通、边境事务合作。双方并签署了“现代化伙伴关系”宣言。10月,俄外交部发表声明称,拉对国内俄语人群歧视严重,国际社会应向拉施压,促其尽快解决“非公民”问题。12月,拉外交部声明称俄外交部发表有关历史文件违背事实,与双方共识相悖,不利于两国关系的积极发展。拉总理称俄国家杜马选举显示俄仍缺失民主。拉外交部呼吁俄重视给予民众表达意见和不满并集会抗议的权利。[2]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拉脱维亚经济陷入困境。2009年1月,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会议决定从欧盟中期财政援助基金中支出31亿欧元,分3年支付向拉提供紧急财政贷款。同时,拉须采取一系列财政紧缩改革举措。2011年,拉顺利完成三年期欧盟援助贷款项目。拉计划于2014年加入欧元区,将于2015年上半年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2011年,拉总统访问立陶宛、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爱沙尼亚等国。总理访问英国、瑞典、丹麦等国。议长访问立陶宛、爱沙尼亚、瑞典、德国等国。[2] 

1991年9月5日,美国与拉脱维亚建交。拉美关系是拉双边外交重点之一。2011年3月,拉总统扎特列尔斯访问美国,分别会见美国副总统拜登、众议长博纳,并访问密歇根州和底特律市。7月,拉总理托姆布洛夫斯基斯对美进行工作访问,分别会见财长盖特纳及企业界代表。9月,拉总统贝尔津什访美并出席第66届联大。[2] 

2011年,波海的海三国继续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在重波罗的海三国地图

拉脱维亚主要旅游城市和风景区有:里加古城、尤尔马拉海滨[6] 、希古达和采西斯风景区、露天民俗博物馆、隆达列宫等。[1] 

里加历史中心(c,1997年)[7] 

里加是汉萨同盟的一个主要中心,它同中欧和东欧的贸易在13世纪至15世纪一度非常繁荣。尽管大部分的早期建筑受到火灾和战争的破坏,但是中世纪中期的城市建筑仍然反映了这种繁荣。19世纪里加成为了重要的经济中心,中世纪城镇的市郊已经建成,风格从开始的古典木制建筑转入"新艺术"风格。里加被看作是欧洲最精美的"新艺术"建筑风格的中心。[7] 

里加历史中心

斯特鲁维地质测量地点(c,2005年)[8] 

斯特鲁维测量地点以19世纪俄国天文学家F.G.W.斯特鲁维命名。斯特鲁维从1816年至1855年主持了一次重要的地球子午线测量活动,涉及国家众多,被科学史认为是第一次对子午线的长距离的精确测量。这次测量对其后建立标准的初始子午线及标准的地图绘制,起到了重要的规范作用。它不仅是历史上多国科学家通力合作的范例,也是多国君主及政府为科学事务相互协作的范例。[8] 

斯特鲁维测量地点以跨国遗产的身份申报成功,成为芬兰、挪威、瑞典、俄罗斯、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摩尔多瓦等10个国家共同拥有的一项世界遗产。这是世界遗产有史以来首次有3个以上的国家共同申报一个项目成功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也传达出世界遗产事务在全球开展30余年来不懈坚持的基本精神红线。[8] 

斯特鲁维测量地点

[责任编辑:kemi]
  • 分享到:
标签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热 门
明 星
徳井义実 张献民 阿诺德·科派尔森 景冈山 高耀太 谢伟才 朴春 蔡珩 李芳雯 史蒂夫·福里斯特 邱淑珍 许亚军 雅克·拉兰德 胡军 龙刚 阿伊·阿什顿 布鲁思·麦勒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基蒂·卡莱尔 放弃 喊累 奇迹暖暖 王华英 田龙 徐铮 表现 苏菲·布尤 中国;河北 苹果 旧爱:蔡卓妍与陈伟霆 罗宾.怀特 爱情的边疆 肯尼思·厄特 辣妹子 地心抢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