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星百科 > 明星百科 > 正文

清华大学

橙山网(www.csnd.net)2015-03-09

[摘要]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诞生于1911年,因北京西北郊清华园得名,依托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初称清华学堂,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翌年更名为清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诞生于1911年,因北京西北郊清华园得名,依托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初称清华学堂,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翌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诞生于1911年,因北京西北郊清华园得名,依托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初称清华学堂,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翌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1] 

清华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是C9联盟、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清华—剑桥—麻省理工学院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成员,中管副部级建制。

清华大学是中国乃至亚洲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2位共和国主席、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14名两弹一星获得者、600余名院士从这里走出,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一大批学术巨匠曾在此执教,在长达百年的办学历史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深切影响着中国近现代发展进程,为社会繁荣、国家富强作出了广阔辽远、历久弥新的重要贡献,一如清华园工字厅内对联所书——“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清华学校

1909年,游美学务处在北京设立,同时开始筹建附设肄业馆,总办周自齐,招考第一批庚款直接留美生,录取梅贻琦等。1910年,招考第二批庚款直接留美生,录取竺可桢、赵元任等。1911年,游美肄业馆更名清华学堂,并首次开学,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堂[2]

1914年10月,美国建筑师墨菲与丹纳为学校指定校园规划,布置留美预备学校和综合大学。1916年至1920年,建成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大礼堂等早期建筑。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城内十多所学校示威游行。清华学生组织演讲、会见公使、致电巴黎和会;9日,校内挂半旗,全体同学在体育馆举行“国耻纪念会”,并焚烧校内日货。

1924年5月,曹云祥成为正式校长,在任6年中,清华学术得到空前发展。[3] 

1925年春,成立国学研究院,聘请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导师。从派遣留学逐步转为培养本国人才,始创四年制本科教育,分文、理、法三院。

国立清华大学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掌控北京后,任命罗家伦为校长,易名“国立清华大学”,任职期间,罗家伦对学校组织结构大加整改,延请了蒋廷黻,张奚若、萧公权,冯友兰、张子高等几十位著名教授。

1929年4月,罗家伦因查出清华基金帐目亏空,要求改革,与清华大学董事会发生矛盾,提出辞职。

1930年5月20日,学生代表大会驱逐罗家伦校长,后阎锡山所任乔万选遭学生护校纠察队阻挡。

1931年,教育部所任校长吴南轩独揽大权、蔑视教授人格,携印入城,断绝学校资金并暗示武力解决,学生护校委员会和教授会迫使教育部将其撤职;10月14日,任命梅贻琦为校长,其在任17年中,对学校建设贡献巨大,确定了清华著名学府地位。[4] 

1932年,设工学院。1933年开始招考留美公费生。

西南联合大学

1936年春,清华大学决定在湖南筹设分校。2月,梅贻琦与工学院院长顾毓琇等赴湖南,与湖南省主席何健商洽。何健对清华在湘设分校表示欢迎,并希望首先筹设农学院。清华大学为稳妥起见,表示拟先设农业研究所,然后逐步改为农学院。关于校址,原拟购圣经大学旧址,后因索价60万,清华无力承担,而由何健拨长沙岳麓山空地100余亩赠与清华作为建校之用,何健与梅贻琦代表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

1936年冬,清华秘密运送一批图书、仪器到汉口,每批10列车,每车约40箱。这些设备、图书,成为以后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非常重要的教学设备,为保证联大正常的教学以及有限的科研,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7年10月25日,临大开学,11月1日开始上课。临大综合了清华、北大、南开原有的院系设置,设4个学院17个学系。截止到11月20日,在校学生共有1452人,其中清华学生631人、北大学生342人、南开学生147人,新招学生114人、借读生218人;教职员共有148人,其中清华73人。

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第一学期结束后,师生启程奔赴云南昆明。由于战时内地交通困难,女同学和体弱男同学由粤汉铁路到广州经香港、越南入滇,一部分同学沿湘桂公路到桂林经柳州、南宁、越南入滇;还有男同学二百余人组织了湘黔滇旅行团,栉风沫雨,行程全程3200多里,其中徒步2600多里,历时68天,横穿湘黔滇三省,完成了世界教育史上罕见的一次“长征”。时年40多岁的教授闻一多不顾体弱,毅然参加步行团;由临大抵昆明入学的学生有993人,其中清华学生481人,清华教职员共达200多人。

1938年4月2日,教育部以命令转知:奉行政院命令,并经国防最高会议通过,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6月8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关防”到校,7月1日正式启用。校名中去掉“临时”二字,表明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的严重性和长期性有了新的认识。[5] 

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设农学院。

清华大学

1949年后,校长梅贻琦等人随国民政府迁往台湾,清华归属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更名“清华大学”。

1949年1月10日,北平市军管会接管清华,5月4日,成立以叶企孙为主席的校务委员会,主持校务。7月,新政协筹委会征求国旗、国徽、国歌,次年6月,营建系主任梁思成召集组建清华大学国徽设计小组,设计方案最终被采用。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清华的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农学院、航空等院系被迫割离该校而划归北京大学等校,同时吸收国内其他高校的工科院系,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科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

1952年11月,蒋南翔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办学道路,在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和尖端科技人才方面成绩卓著;他提出“争取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五十年”口号,激励清华人至今。

1952年,清华着手进行“学习苏联先进教育经验”的教学改革,按计划培养技术人才,从学分制转为学年制,学制延长,建立教学大纲,翻译大量苏联教材,加强基础课,聘请苏联专家讲学。

1957年至1958年春的反右斗争中,清华571人被划右派。清华逐渐形成了“又红又专”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特色,从1953年起率先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让优秀学生党员“双肩挑”(专业学习和政治工作),延续至今。当时的清华被称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1958年后,开展教育领域“大跃进”,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勤工俭学、教育支援农业,清华师生承担了密云水库、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实践工作。

文革时期,清华大学作为文革红卫兵运动的重要摇篮,始终处于漩涡中心,在此期间学校教学秩序受到严重破坏。

1966年12月19日,经“无产阶级司令部”授意,一统清华“文革”的井冈山兵团成立,蒯大富为第一把手。12月25日,5000多师生开展“反刘少奇、邓小平”游行,即“一二·二五大行动”。1967年4月10日,召开旨在揭露刘少奇的“批斗王光美万人大会”。

1968年3月,“杨、余、傅事件”后,两派矛盾膨胀。4月23日至7月27日,两派之间爆发“百日大武斗”,动用棍棒、土枪、土炮、剧毒弓箭、地雷、手榴弹、半自动步枪、燃烧瓶、土坦克等,针对大礼堂、东区浴室楼、科学馆等进行抢占与争夺;致使18人死亡,1100多人受伤,30多人终身残疾。

1968年7月27日,中共中央派出工宣队进驻清华。“团派”袭击工宣队工人,导致5人被杀、731人受伤,震动北京城,史称“七二七事件”,直接导致毛泽东终止全国群众武斗。

1970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5年,邓小平主持工作后,清华党委副书记刘冰等人写信给毛泽东,斥责清华一二把手迟群、谢静宜飞扬跋扈。这被毛泽东看做“文革”翻案,加以批评,后演变为“教育革命大辩论”。12月,演变为全国性“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数十万群众和机关干部前来清华“学习”、“参观”,教学工作瘫痪,贴出十万多份大字报。[4] 

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16日,中共北京市委整顿学校。次年4月29日,刘达任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开始整顿领导班子、纠正冤假错案、改善教职工队伍结构,不久后取消革委会。

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清华大学逐步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招收研究生,恢复教学、科研能力,到1982年,在校学生数量超过8800人。

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并逐步恢复了文理、经管、社科等学科。

1984年,设立研究生院, 成立经济管理学院。

1985年,复建理学院,建立继续教育学院。

1988年,成立建筑学院。

1993年,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1994年,成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同年,清华大学国家CIMS工程中心(National CIMS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获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的大学领先奖。

1996年,列入首批”211工程“,同年成立机械工程学院。

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恢复建立法学院。[6] 同年,学校被列入首批”985工程“。

2000年,成立土木水利学院, 成立公共管理学院。

2001年,成立医学院。

2002年,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

2004年,成立航天航空学院。

2006年,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合作办学,成立“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2008年,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2009年,成立生命科学学院。

2011年,成立环境学院;建校100周年[7] ,两岸清华(清华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共同举办“百年校庆”的相关活动。[8] 

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院并入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

2013年,成立材料学院。

截至2014年3月31日,清华大学正在运行的科研机构共322个,其中政府部门批准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23个,包含国家实验室(筹)1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7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3个。[9] 

成果奖励[11] 

2013年,清华大学科研工作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共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92项,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5项;部委省市级科技奖66项,其他各类科技专项奖111项。2012年度通过科技成果鉴定项目42项,科技成果登记项目63项。

至2013年,清华大学累计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47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2287项。

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大型结构与土体接触面力学试验系统研制及应用

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
  清华大学辐射成像创新团队

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罗布泊盐湖120万吨/年硫酸钾成套技术开发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量子通信与量子算法的物理基础研究
  广义协调与新型自然坐标法主导的高性能有限元及结构分析系列研究
  干细胞多能性与重编程机理研究
  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及设计理论
  并联机器人机构拓扑与尺度设计理论

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基于行驶环境感知与控制协同的汽车智能安全新技术及应用
  下一代互联网4over6过渡技术及其应用
  基于吸收式换热的集中供热技术

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土木工程用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关键技术
  内燃机全工况高增压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专利技术[12] 

2013年,共获得专利优秀奖3项,居国内高校首位。

从1985年至2010年,学校累计申请专利11578余项,其中,发明专利9940项;授权专利数为6744余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为5247项;申请国外专利总数1915余项;国外专利授权总数536余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数约为838项。

论文著作[13]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清华大学被《工程索引》(EI)收录论文数,自1993年以来,已经连续20年保持全国高校首位;被《科学引文索引》(SCI网络版)收录论文,在数量保持稳定的同时,质量有稳步提升;SCI论文被引用篇数及被引用次数继续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

清华大学2012年度国际论文被引用5631篇,共计21502次,被网络版《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总数为3386篇,被《工程索引》(EI)收录的论文数3098篇,被《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收录的论文694篇,被《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数为160篇。

2011年,清华大学出版理工农医类学术著作132部,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著作136部;出版理工农医类学术著作121部,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著作113部;出版理工农医类学术著作118部,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著作160部。

学术会议[14] 

2013年,清华大学共召开国际(双边)学术会议六十余个,涉及全校三十四个院系,参会总人数七千余人,其中近半数为境外代表。2013召开的重大国际会议有"世界和平论坛"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2013年会议"等;此外学校还主办或承办了一批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例如"全球化时代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国际研讨会"、"2013年度IEEE电气绝缘与电介质现象会议"、"2013年国际电气绝缘与介质现象会议"等,为师生了解国际学术前沿,与国内外学者沟通交流搭建了平台。

清华论坛:是一个具有战略性、前沿性和创新性的高水平、成系列的学术论坛。论坛主题覆盖广泛的学术领域,包括科技、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关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清华论坛2005年10月举办第一讲,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共举办四清华园工字厅[15]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10月17日,首届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成功举办。论坛的主题是“后危机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经济新格局”。2010年,又相继举办了第二届、第三届,主题分别为“2010年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世界经济风险”、“风云是否突变: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与第二轮金融危机等”。

清华大学国际安全论坛:2010年4月3日,首届清华大学国际安全论坛举办,主题为“建立不使用核武器的世界”,论坛发布了题为《建设不使用核武器的世界》的研究报告。6月19日举办第二届,主题为“金融安全与东亚合作”,发布《构建A3货币联盟》研究报告,探讨A3货币联盟可行性、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选择与面临的困难、人民币升值压力、中国金融改革难点等议题。

清华大学社会发展论坛:2010年4月,首届清华大学社会发展论坛举办,发布题为《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的研究报告。[16] 

国际合作[17] 

国家科技部、发改委能源局与美国能源部共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清华演讲

作为校际和校企间科研合作的推进平台,清华大学先后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与丰田汽车公司、联合技术公司、西门子公司、波音公司等30多家海外企业成立联合研究中心,积极有效的整合双方的科技、智力和财力资源,相对稳定的合作有利于产生原创性以及具有工业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重大科研成果。

2013年清华大学和三星、英特尔、戴姆勒、微软公司成立联合研究机构:其中携手东南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英特尔公司联合成立"英特尔移动网络与计算协同研究院",尝试引入了企业与高校间协同创新的模式,共同推动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发展;与微软公司成立联合创新与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馆藏资源

到2013年底,清华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总量约有463.0万册(件)[18] ,形成了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文献为主体,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文献等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除中外文图书外,馆藏资源还包括:古籍线装书22万多册;期刊合订本约有57万余册;年订购印刷型期刊3103种;本校博、硕士论文12.6万余篇;缩微资料2.8万种;各类数据库486个;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6.6万余种;中外文电子图书超过779.8万册,电子版学位论文约有257.6万篇。[19] 

学术期刊[20] 

《清华大学学报》

清华大学学报包括三种期刊:《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

《世界建筑》

作为国家一级杂志和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的《世界建筑》,不仅是中国建筑界了解世界建筑动态的一个窗口,也架设了一座联络世界建筑和中国建筑发展的桥梁,成为一个促进建筑文化交流的广阔平台。

《装饰》

作为目前国内艺术设计类唯一的核心期刊,《装饰》杂志立足学术,放眼社会,涉及衣食住行、美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涵盖艺术设计的各个专业领域,是专业设计师、设计教育者和学生的必备读物,在专业圈内享有较高声誉。

《清华法学》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法学院《清华法学》编辑部编辑,双月刊,逢单月15日出版。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核心期刊。

截止2014年,清华大学设有19个学院,55个系,在66个本科专业招生。[21] 

学院

下属系别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建筑系、城市规划系、建筑技术学系、景观学系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

土木工程系、水利水电工程系、建设管理系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环境工程系、环境科学系、环境规划与管理系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系、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热能工程系、工业工程系、汽车工程系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工程力学系、航空宇航工程系、宇航技术研究中心、航空技术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电气工程系、自动化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电子工程系、软件学院、微电子学与纳电子学系

清华大学理学院

数学科学系、物理系、化学系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金融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技术经济与管理系、会计系

经济系、企业战略与政策系、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系、市场营销系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系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系

清华大学医学院

基础医学系、生物医学工程系、公共健康研究中心、药学系

清华大学法学院

法学系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学系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

会计学系、金融学系、经济与金融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艺术史论系、环境艺术设计系、陶瓷艺术设计系、信息艺术设计系、工业设计系、视觉传达设计系、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系

其他独立院系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清华大学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大学CMI医院管理研究院、清华大学体育部、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重点学科

截止2014年,清华大学拥有2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居全国首位;此外,学校还拥有1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加上一级重点学科所涵盖的二级学科,共计11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2]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数学

物理学

生物学

力学

机械工程

光学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电气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建筑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土木工程

水利工程

化学工程与技术

核科学与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

材料科学与工程

二级国家重点学科

麻醉学

肿瘤学

妇产科学

内科学

外科学(骨外胸心外)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免疫学

环境工程

精密仪器及机械

分析化学

专门史

设计艺术学

数量经济学

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科学技术与社会

信息艺术设计

生物信息学

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艺术学

历史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

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伦理学

金融学

民商法学

社会学

英语语言文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

英语语言文学

有机化学

生物信息学

信息艺术设计

学位授予

截止2014年,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7个。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3]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 、数学、物理学、化学 、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3] 

大气科学、科学技术史、交通运输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新闻传播学、中国史、心理学、世界史 、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 、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建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博士后流动站[24] 

清华大学图书馆

学科评估

在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中,清华大学14个一级学科全国第一,32个学科进入前五名。[25] 

在2014年9月16日发布2014—2015年世界大学排名榜中,清华大学世界排第47位。[26] 

清华大学培育和凝聚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截至2013年12月底,学校有教师3291人,其中45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28] 

国家级教学团队

教学建设

截至2013年,清华大学累计荣获教学名师奖人数(国家级15人、北京市67人)、精品课程数(国家级90门、北京市101门)和优秀博士论文总数(117篇,占全国授奖总数的1/12)都高居全国高校榜首,在已经进行的4届高校青年教师奖评选中,清华共有18位教师当选,是入选人数最多的高校;学校拥有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4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7个。

国家级教学名师[29] 

国家精品课程[30] 

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1] 

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1] 

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1] 

教学模式

清华大学多个院系均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在多门课程上采用英语教学或双语教学,使用国外原版教材,与世界名校共同组织课程、联合培养等重要措施,都旨在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视野。 清华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全面而具有个性化的教育。每学期,清华大学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了近两千门课程,几乎涉及到所有的学科领域。这两千多门课程,除个别专业很强的课程以外,都是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同学们可以在培养计划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兴趣,各取所需。这一在国内领先的选课制度,打破了国内传统的各院系之间层层封闭、学生选课自由度小的问题,真正实现了综合性大学的魅力。

高水平的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是清华的重要特色,清华拥有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学生艺术团(800名成员中大部分都是普通高考录取的学生),这里更有全国综合性大学最丰富的艺术课程,涵艺术史论、美学、赏析、艺术表演与艺术创作等,年均选修学生达7000人以上。

清华大学开设有全国综合性大学中最丰富的体育课程,年均选修学生超过25000人次,其中定向越野、射击、跳水、艺术体操等都是深受同学欢迎的特色课程。

教学成果

2000年至2012年,在每四年一次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中,清华大学共获得69项奖励,其中:2001年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3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成果20项,包括一等奖3项,二等奖17项;2005年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6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成果19项,包括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4项;2009年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成果12项,包括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32] 

校徽

清华大学校徽是由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圆面,外环上下是英文校名,中环左右并列着“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两个词组,它们出自《易》乾坤两卦的大象辞,这两句话最先是1914年11月5日梁启超先生到清华演讲时勉励清华学子时提出的,而校徽的原型来自清华兵操营的军旗,其后又经历多次更改(详见扩展阅读中的清华校徽链接内容)。该校徽于2003年12月学校以“清华老校徽图案”申请注册教育服务类商标,并于2006年4月获批。

校歌

1923年前后,清华大学公开征集校歌,最终采用了汪鸾翔先生用文言文写成的歌词,并由何林一夫人张慧珍(也做张慧真)女士谱曲。于1924年03月18日全体练习试唱,03月20日在大礼堂正式合唱,刊载于1924年03月27日《清华周刊》。为帮助学生理解,汪鸾翔于1925年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了《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将校歌逐段作了解析。

歌词(汪鸾翔词 何林一夫人曲)

(一)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

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二)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

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

海能卑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三)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孰介绍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水木清华众秀锺,水木清华众秀锺,

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穹。

无穹,无穹,赫赫吾校名无穹。

无穹,无穹,赫赫吾校名无穹。

校歌原稿[33]

校花

清华以紫荆和丁香为自己的校花,校旗亦为紫白两色组成,以紫色为主。紫色由红、蓝两色混合而成,红色是火焰,是中国的国色,蓝色是海水,是西土的象征,红蓝相融亦蕴含着中西文化的会通,亦是清华的历史与文化的特征。

校训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1914年,梁启超先生到清华以“君子”为题做演讲,以儒家经典《周易》“乾”、“坤”二卦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发奋图强。此后,学校即以此八字尊为校训,制定校徽。1917年,修建大礼堂即以巨徽嵌于正额,以壮观瞻,同时期产生的校徽中也已有此八字。

校风

行胜于言日晷——行胜于言[34]

该四字来源于1920级毕业纪念物——位于大礼堂前草坪南端的日晷上的铭言。

学风

严谨、勤奋、求实、创新

校友总会

清华校友总会的前身是清华学校留美同学会

校名

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历史的新纪元。1950年6月,毛泽东主席应清华师生的要求,欣

党委书记

陈旭[35] 

常务副书记

邱勇[36] 

副校长

康克军,张凤昌,谢维和,程建平,邱勇,姜胜耀,杨斌[36] 

党委常委

康克军,程建平,张凤昌,谢维和,袁驷,邱勇。[37] 

姓 名

职 务

任 期(新中国)

姓名

职 务

任 期(新中国前)

陈吉宁

校长

2012.1~至今

冯友兰

校务会议主席

1948.12-1949.5

胡和平

党委书记[38] 

2008.12~至今

梅贻琦

校长

1946.10~1948.12

顾秉林

校长

2003.4~2012.1

常务会主席

1946.10~1948.12

陈希

党委书记

2002.2~2008.12

梅贻琦

清华校长

1938.5~1946.5

王大中

校长

1994.1~2003.4

梅贻琦

校长

1931.12~1937.8

贺美英

党委书记

1995.9~2002.2

吴南轩

校长

1931.4~1931.6

方惠坚

党委书记

1988.9~1995.9

罗家伦

校长

1928.8~1930.5

张孝文

校长

1988.10~1994.1

温应星

校长

1928.4~1928.6

李传信

党委书记

1984.2~1988.9

曹云祥

校长

1922.4~1927.12

高景德

校长

1983.5~1988.10

金邦正

校长

1920.9~1921.10

林克

党委书记

1982.7~1984.2

张煜全

校长

1918.7~1920.1

刘达

党委书记

1977.4~1982.7

周诒春

校长

1913.10~1918.1

校长

1978.6~1983.5

唐国安

校长

1912.10~1913.8

蒋南翔

校长

1952.11~1966.6

唐国安

监督

1912.4~1912.10

党委书记

1956.5~1966.6

周自齐

监督

1911.2~1912.4

袁永熙

党委书记

1953.9~1956.5

----------

----------

----------

刘仙洲

院系委会主任

1952.6~1952.9

----------

----------

----------

何东昌

党委书记

1950.3~1953.9

----------

----------

----------

叶企孙

校务任委员

1949.5~1952.6

----------

----------

----------

清华大学校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与北五环之间,东临地铁13号线,西临北大、圆明园,是中国最美丽的大学之一;清华园原为皇家园林,清朝康熙年间称熙春园,雍正、乾隆、咸丰先后居住于此,咸丰年间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

校园总占地面积392.4公顷(校本部306.0公顷,不含附属医院),总建筑面积198.1万平方米;校园绿化率54.8%,拥有树木1152种,其中乔木4.5万株,灌木18.8万株,百岁以上古树240棵;公共教室面积5.3万平方米,教室276间,学生公寓共45万平方米,1.39万间。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全景

校园内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自然形成各具风格的建筑群落,为师生创造了适宜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清华园大礼堂的草坪前日晷上在风雨中挺立数十载,上面刻着清华的校风:“行胜于言”。“行胜于言”不是不言,而是言必求实,以行证言。

清华校园按照南门主路(学堂路)分为东区、西区。西区校园为老校区,以美式的校园布局和众多西洋风格的砖石结构历史建筑为特色。大礼堂为中心景观,图书馆(一、二、

在清华二校门北边小山下,有一块被清华校友称为“清华第一碑”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为当年国学研究院师生为纪念王国维而立,碑铭上陈寅恪撰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恰是一代代清华学人精神的写照。

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在国家表彰的20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有8位是清华校友。在清华102年的历史中,59位清华学子当选为解放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500多位校友(含协和)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7名校友当选美国国家院士;约有1/4的中国科学院院士,1/5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清华校友,500多名毕业生就任国内院校校长、党委书记,以上数据在国内均位列全国高校第一位。

政治界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吴邦国

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委员长[15] 

王汉斌

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党组副书记[40] 

曾培炎

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41] 

胡启立

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

刘延东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姚依林

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第一副总理

朱镕基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国务院总理[42] 

黄菊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务院第一副总理

宋平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胡乔木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

吴官正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央纪委书记

李锡铭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

吴阶平

十届中央委员会主席

费孝通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钱学森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彭佩云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钱伟长

全国政协副主席

丁石孙

全国政协副主席

孙孚凌

全国政协副主席

周光召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朱光亚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华建敏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秘书长

叶选平

全国政协副主席、秘书长

李蒙

全国政协副主席

林文漪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贾春旺

原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首席大检察官

罗隆基

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之一

乔冠华

外交部副部长

何东昌

教育部长

林宗棠

航天工业部部长

艾知生

国务院副秘书长、广播电视电影部部长

李绪鄂

航天工业部部长、国家科委副主任

张皓若

四川省省长

伍绍祖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

陈士能

贵州省省长、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

叶如棠

建设部部长

汪恕诚

水利部部长

张福森

司法部长、全国政协社会委员会主任

田成平

山西省委书记[43] 

周济

教育部长、中国工程院院长

解振华

国家环保局局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

周小川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人文社会科学

李济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44] 

姜亮夫

国学大师、著名的楚辞学

赵元任

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

季羡林

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45] 

陈岱孙

著名经济学家、教育

吴晗

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闻一多

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钱钟书

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梁实秋

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

张荫麟

著名学者,历史学家

李健吾

著名作家、戏剧家。

何炳棣

中央研究院院士

夏鼐

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

李学勤

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杨绛

著名作家、翻译家

许国璋

中国语言学家

金岳霖

哲学家、逻辑学家

王铁崖

中国当代国际法学家

潘光旦

社会学家,优生学家

英若诚

表演艺术家、翻译家

费孝通

社会学家、人类学家

胡乔木

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

高亨

著名教授,古文字学家

乔冠华

外交部部长助理、副部长

王力

著名语言学家兼诗人

于光远

著名经济学家[40] 

自然科学

竺可桢

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46] 

姜立夫

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

段学复

中国群表示论的奠基人

张子高

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

杨石先

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

叶企孙

物理学家、教育家

周培源

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

钱三强

核物理学家,科学院院士

王淦昌

杰出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

邓稼先

“两弹”元勋

朱光亚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梁思成

建筑教育家,建筑学家

杨廷宝

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之一

钱伟长

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吴仲华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家

周光召

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47] 

林宗棠

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科长

熊庆来

著名数学家

华罗庚

世界著名数学家

吴有训

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

杨振宁

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

林家翘

美国应用数学家、物理学家

李政道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

----------------------[40] 

[责任编辑:kemi]
  • 分享到:
标签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热 门
明 星
高耀太 许亚军 胡军 朴春 蔡珩 史蒂夫·福里斯特 布鲁思·麦勒 徳井义実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景冈山 谢伟才 龙刚 邱淑珍 张献民 阿诺德·科派尔森 李芳雯 雅克·拉兰德 阿伊·阿什顿 1982-03-26 1959-01-02 金莎现身机场 这是要去干嘛? 翻版 理查德·普赖尔 假睫毛 高修 他拍 罗南·基汀 六号 汪国辉 圭田崇 旧爱:德鲁-巴黎摩尔与爱德华-诺顿 北极 武术 2018春运火车票抢票软件哪个好 人生 落合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