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星百科 > 明星百科 > 正文

新亚书院

橙山网(www.csnd.net)2015-03-11

[摘要] 新亚书院(New Asia College),香港中文大学建校三大书院之一,校址在香港九龙。新亚书院由钱穆,唐君毅,张丕介及一群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於1949年创立,当时名为亚洲文商学院,后於

新亚书院(New Asia College),香港中文大学建校三大书院之一,校址在香港九龙。新亚书院由钱穆,唐君毅,张丕介及一群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於1949年创立,当时名为亚洲文商学院,后於1950年3月改组并易名为新亚书院。其教育宗旨在於「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

新亚书院(New Asia College),香港中文大学建校三大书院之一,校址在香港九龙。新亚书院由钱穆,唐君毅,张丕介及一群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於1949年创立,当时名为亚洲文商学院,后於1950年3月改组并易名为新亚书院。其教育宗旨在於「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世界中西文化,为人类和平社会幸福谋前途」。新亚书院校训为「诚明」。语出《中庸》。 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正式成立。当时各成员书院之教学及行政均为独立,大学中央仅负责统筹与全校有关的行政事宜。1973年,新亚书院迁入沙田香港中文大学校园。1976年,香港政府建议中大改制,将学科教学的工作统一归由大学中央办理,书院仅负责学生福利及通识教育等工作。[1] 

新亚书院创立于1949年,为已故钱穆先生及一群来自内地之学者,在极艰难穷困的环境中所创办,其目的在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东西文化,为人类和平、社会幸福谋前途。1949年秋,为解决战乱中滞留香港的学生就学问题,钱穆与唐君毅、张丕介等在九龙桂林街一所中学里租赁两间教室,开办一所亚洲文商专科夜校。新亚书院校徽

新亚书院初建之时,校舍十分简陋。学校没有图书馆,一张长桌占满了学校的办公室。招生也相当简单,学生不需经过严格的考试。招生人数也不多,仅五十余人(一说十余人)。但学校教学质量较高,延请当时在港台的一些学术名流来此讲学。1950至1955年期间,文化讲座共进行139次。1953年,书院得到雅礼基金会的一笔资助,在九龙太子道租了一层楼,又创新亚研究所,招收研究生,以文化创新、学术研究为主要任务。以后洛克菲勒基金会、英国文化协会、哈佛燕京社、香港政府等纷纷资助,书院因而无论从规模、条件上都有明显改观。随着新亚书院与国际上的交往日益增多,其学术开始得到国际上的承认。六七十年代,张君劢、牟宗三、徐复观等先后到此任教或讲学,他们和港台其他一些新儒家都视新亚书院为中国儒学复兴的基地。

1964年,香港当局采用联邦制将三个私立书院:新亚书院、崇基书院、联合书院合并成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成为中文大学的部分,但仍有相对的独立性。1973年香港中文大学改为一元化集权制后,教育体制一味仿效香港大学。素持人文主义教育理想的新亚书院陷入困惑,唐君毅、牟宗三先后退休,次年他们与徐复观等人在新亚书院旧址重建新亚研究所,唐君毅继续担任所长。再创新亚中学,致力于基础教育。

新亚书院以弘扬儒学为己任,是港台新儒家最重要的活动阵地,也是中国向欧美介绍传播东方文化的重要窗口。校训依然是旧校新亚书院留下的“诚明”,且仍然保留中文教学的传统。

新亚书院的前身是亚洲文商专科夜校。1949年10月0日正式开学,当时并无固定校舍,只租用九龙伟晴街华南中学三课室在夜间上课,校长是钱穆先生。由于每晚上课只有三小时,所以课程都是一些共同必修科。计有钱先生的中国通史、唐君毅先生的哲学概论、张丕介先生的经济学,崔书琴先生的政治学等。除了伟晴街的教室外,又在附近炮台街租用一层楼作为学生宿舍,钱先生亦在这宿舍内住宿。学生宿舍-学思楼

亚洲文商专科夜校只办了半年,刘尚义先生便退出,经济失去了支持。其时幸得王岳峯先生的慷慨相助,乃得于1950年3月在教育司署立案为日校,及改名为新亚书院,租用九龙深水埗桂林街六十一、六十三、六十五号三、四楼为校舍。三楼作办公室及师生宿舍、四楼作为教室。改组后钱先生仍任校长、唐君毅先生任教务长,以及张丕介先生任总务长。书院就在这贫困情况下诞生。书院初设文史、哲学教育、经济、商学、新闻社会、农学六系。农学系第一年开设后,因未能设立附属农场,中途停办。新闻社会系在第一年开设后,因校舍不敷,亦停办。文史系系主任由钱穆先生兼任,哲教系系主任由唐君毅先生兼任,经济学系系主任由张丕介先生兼任,而商学系系主任由杨汝梅先生担任。

新亚早年的教授,不乏享负盛名的学者,如曾为国民政府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的吴俊升先生,是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学生;教经济的杨汝梅先生早已誉满大陆金融界。书法家曾克端、历史学家左舜生、甲骨文专家董作宾、国学家饶宗颐、罗香林,等诸先生皆曾在新亚任教。然而新亚教授所领的薪酬极为微薄,仅及当时香港官立小学第二级以下的薪给,而且经常领不到薪水。学生们大多为大陆流亡来港的青年,缴不出学费。除了注册生外,还有试读生及旁听生。学生有营养不良,以致患病的。当时书院也要照顾这些学生:或减免学费,以至为找医生治疗;书院不雇用工人,创行工读制,一些学生被派负责校中杂务,获少许津贴,也获在校食宿。不少学生在学校天台上露宿。学校的物质条件虽极贫乏,但各位创办人所怀抱的理想与热情却极炽盛,而“艰险奋进,困乏多情”的新亚精神也是在当时建立的,也最能表现在当年的师生身上。书院除了正规课程外,又每星期日晚举行公开文化讲座,每次讲座俱座无虚席。文化讲座持续了四、五年,共举办了一百五十五次。讲者除钱、唐、张三位创办人,其它知名的学者有董作宾、夏济安、左舜生、林仰山、饶宗颐诸教授等,也有西方著名学者莅校演讲。因此这所简陋的小书院从此声名远播,渐渐获得各方面的推崇。

由1950年开办至1953年,是新亚经济最困难的阶段。开学个多月后,王岳峯先生的企业受到致命打击,无法继续支持新亚,经费来源断绝。新亚当时从学生所收到的学费,只占书院总开支的百分之二十,远不足够,只好如张丕介先生所形容的,学习“武训”要有行乞办学之精神。一方面钱校长到台筹募捐助,一方面教师暂缓领薪酬,四处张罗。1950年冬,钱先生赴台北募款见当时国民政府的蒋介石总统,得蒋答应自总统府办公费中节省,每月支持新亚三千元。张丕介先生及唐君毅先生等,则勤于撰稿,拿稿费以补助书院,以至张丕介先生把夫人的首饰典当以支持新亚。钱穆图书馆

1952年7月7日,新亚董事会成立,大律师赵冰先生任董事长及法律顾问。同年香港政府通令全港九私立学校必须到工商署办理“有限公司”的商业登记。当时新亚同仁以新亚办学宗旨岂为牟利,咸表反对。赵冰董事长向香港政府争取豁免,经近一年的努力,终于获香港政府批准,承认新亚书院为一纯正的教育事业,为不牟利的私立学校。

自1952年以后,新亚的教育理想渐获社会的同情与赞助。其中赞助最有力的是美国雅礼协会。1953年,雅礼协会派卢鼎教授来港。他极赞同新亚的教育理想,乃于1954年开始与新亚合作。除美国雅礼协会外,还有美国亚洲协会、美国哈佛燕京学社、洛克斐勒基金会、英国文化协会、香港孟氏教育基金会,及香港明裕文化基金会等,都曾对新亚书院的发展提供资助。新亚自获各方援助后,乃于1953年秋在九龙太子道成立研究所,购置图书。翌年,在九龙城嘉林边道租一校舍,学生分于嘉林边道及桂林街两处上课。1956年,获美国福特基金会捐建的农圃道第一期校舍落成,9月,迁入新校址,于是新亚踏入一新阶段。新亚第二期校舍于1960年11月落成,建筑费全由雅礼协会捐赠。自第二期校舍建成,才得以扩设理学院;第三期校舍落成于1963年4月,建筑费由香港政府拨助。自此期校舍落成,新亚始有大礼堂。

1959年,新亚接受香港政府的建议,改为专上学院,参加统一文凭考试,同时接受香港政府的补助。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成立,由崇基学院、新亚书院、联合书院组成。新亚成为成员书院,1973年迁入沙田马料水的香港中文大学以迄至今。学生宿舍 - 志文楼

新亚书院迁入沙田以后,仍继承传统,每年均举办多项学术文化活动,包括钱穆先生学术文化讲座、余英时先生历史讲座、许让成艺术交流计划、亚洲联合财务访问学人计划、及龚雪因先生访问学人计划等,以推动文化发展。此外,新亚书院最早出版的刊物《新亚校刊》创刊于1952年6月,直至1958年5月因《新亚生活》双周刊创刊而停止,双周刊也于1973年改为月刊,这份刊物已超逾五十年的历史,它主要刊载书院的重要讲辞、师生文章、学校动态,以及师生生活情况。可说是新亚的一面镜子。另外,新亚于1959年至1977年,出版了十九期《新亚书院学术年刊》,后于1978年更名为《新亚书院学术集刊》,还有钱宾四讲座系列的专著和其它专书。

至于学生的课外活动则由学生会及其属会自由组织,由新亚书院津贴经费如新亚国乐会(成立于1963年)、新亚国术会(成立于1979年)等。新亚的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加,由1949年的四十二人。[2] 

新亚书院校训为“诚明”,语出《中庸》。

《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又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意思是天地万物以诚实运作;诚,是大自然的真理。达至诚,是人人应做的。一举一动合乎诚,就无不明白了。明白了,不仅能成就自己,也能成就万物。达到诚明,需要通过学习和坚持。博学、求教、思考、辨别、实行,是学习的方法;能够坚持学习,明白自身和万物的本性,我们能获得真正的智慧,与天人合一。

新亚书院有独特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24条学规。

凡属新亚书院的学生,必先深切了解新亚书院的精神。下面列举纲宗,以备本院诸生随时诵览,就事研究。

1、求学与做人,贵能齐头并进,更贵能融通合一。

2、做人的最崇高基础在求学,求学之最高旨趣在做人。

3、爱家庭、爱师友、爱国家、爱民族、爱人类,为求学做人之中心基础。对人类文化有了解,对社会事业有贡献,为求学做人之向往目标。

4、袪除小我功利计算,打破专为职业、谋资历而进学校之浅薄观念。

5、职业仅为个人,事业则为大众。立志成功事业,不怕没有职业;专心谋求职业,不一定能成事业。

6、先有伟大的学业,才能有伟大的事业。乐群馆梁雄姬楼

7、完成伟大的学业与伟大事业之最高心情,在敬爱自然,敬爱社会,敬爱人类的历史与文化,敬爱对此一切的知识,敬爱传授我此一切的知识的师友,敬爱我此立志担当继续此诸学业与事业者之自身人格。

8、要求参加人类历史相传各种伟大学业、伟大事业之行列,必先具备坚定的志趣与广博的知识。

9、博通的知识上,再就自己才性所近作专门之进修。你须先求为一通人,再求成为一专家。

10、人类文化的整体,为一切学业事业之广大对象。自己的天才与个性,为一切学业事业之最后根源。

11、从人类文化的广大对象中,明了你的义务与责任,从自己个性的禀赋中发现你的兴趣与才能。

12、理想的通才,必有他自己的专长,只想学得一专长的,必不能具备有通识的希望。

13、课程学分是死的、分裂的,师长人格是活的、完整的。你应该转移自己目光,不要尽注意一门门的课程,应该先注意一个个的师长。

14、中国宋代的书院教育是人物中心的,现代的大学教育是课程中心的。我们的书院精神是以各门课程来完成人物中心的,是以人物中心来传授各门课程的。

15、每一个理想的人物,其自身即代表一门完整的学问;每一门理想的学问,其内容即形成一理想的人格。

16、一个活的完整的人,应该具有多方面的知识;但多方面的知识,不能成为一个活的完整的人。你须在寻求知识中来完成你自己的人格,你莫忘失了自己的人格来专为知识而求知识。

17、你须透过师长,来接触人类文化史上许多伟大的学者;你须透过每一个学程来接触人类文化史上很多伟大的学业与事业。

18、你须在寻求伟大的学业与事业中来完成你自己的人格。

19、健全的生活应该包括劳作的兴趣与艺术的修养。

20、你须使日常生活与课业打成一片,内心修养与学业打成一片。

21、在学校里的日常生活,将会创造你将来伟大的事业,在学校时的内心修养,将会完成你将来伟大的人格。

22、起居作息的磨练是事业,喜怒哀乐的反省是学业。

23、以磨练来坚定你的意志,以反省来修养你的性情。你的意志与性情将会决定你将来学业与事业的一切。

24、学校的规则是你们意志的表现,学校的风气是你们性情的流露,学校的全部生活与一切精神是你们学业与事业之开始。敬爱你的学校、敬爱你的师长,敬爱你的学业,敬爱你的人格。凭你的学业与人格来贡献于你敬爱的国家与民族,来贡献于你敬爱的人类与文化。

《新亚校歌》由创校校长钱穆先生作词,黄友棣先生谱曲。

山岩岩,海深深,地博厚,天高明,人之尊,心之灵,广大出胸襟,悠久见生成。

珍重珍重,这是我新亚精神。

珍重珍重,这是我新亚精神。

十万里上下四方,俯仰锦绣;五千载今来古往,一片光明。

十万万神明子孙(原作“五万万神明子孙”),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有圣人。

珍重珍重,这是我新亚精神。

珍重珍重,这是我新亚精神。

手空空,无一物,路遥遥,无止境。

乱离中,流浪里,饿我体肤劳我精。

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

千斤担子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

珍重珍重,这是我新亚精神。

珍重珍重,这是我新亚精神。

《新亚校歌》屡次言及“新亚精神”。

据创校校长钱穆述及,新亚草创初期经济极为拮据,设备简陋而规模狭小,但仍然凭借如此可怜的物质条件而致力表现出一众学者的教育文化理想,就是新亚的精神;同时,当时新亚学生多历颠沛流离,亦多为穷困所迫,但仍有志上进,努力进学,亦是新亚精神的体现。[3] 

第二任校长吴俊升亦曾言及新亚精神,认为其分别是“不怕困难,不畏艰苦的创造”,“尊重我们固有的文化传统”,“对于社会、国家、人群有一种责任感”以及“师生的亲切的关系”。[4] 

总而言之,所谓“新亚精神”,大抵概括了一众创办及领导新亚书院的学者对书院及学生的期望,而此一词汇亦广为后来者传诵。

学生宿舍

新亚书院隶属于香港中文大学,位于山顶,俯瞰吐露湾,拥有四所学生宿舍:知行楼、紫霞楼

男生宿舍知行楼共有房间122间,每间容二人或三人入住,提供340个宿位。女生宿舍学思楼共有房间108间,提供226个宿位。志文楼为男女生宿舍,男生宿位60个,女生宿位224个,共有宿位284个。2002年落成的紫霞楼为男女生宿舍,男生宿位161个,女生宿位154个,共有宿位315个。宿舍住宿期由每年9月初至翌年5月下旬。2007至2008学年一般宿费为每人每学7716元,改装后之三人房宿费则为每人每学年5144元。

宿舍设施包括活动室、电视室、计算机室、自修室、休息室等,宿生房间装设冷气、电话及计算机线插座,宿生可于房间接驳大学计算机网络系统。宿生并可使用宿舍智能卡系统操作宿舍冷气机及洗衣设备。

每所宿舍分设委任舍监一名及导师多名,协助宿舍管理,彼等经常与宿生会(宿生会费为每学期二十元)举办各项活动,增进宿生感情。

圆形广场

新亚书院圆形广场为一半圆形的露天广场,供学生休憩及举办活动。

广场上有两扇围墙。围墙分新旧两部分,楼梯上的为旧围墙,舞台后的为新围墙。墙上刻有历届毕业生的芳名,作为纪念。

新亚书院有不少学生活动都在圆形广场举行,包括千人宴晚会、国术会夜粥晚会等。不少校友都曾在这广场上留下足迹。

旧围墙的另一边是自由论坛,同学可在墙上自由发表个人意见。 圆形广场是书院及中大之景点,每年都吸引大批毕业生前来拍摄毕业照片。知行楼

新亚水塔

新亚水塔为书院的重要标志。水塔高120呎,位于圆形广场旁,不论从大埔道或海旁的高速公路都可看到这座塔形建筑。

水塔外形线条简单和谐,与其实用之内部结构相应。塔的外形呈“T”字状,横顶部分为直线设计,与联合水塔弧线设计不同。塔顶水箱储存咸、淡水,供应书院各部门的饮用及冲厕所需。塔内有梯级直达塔顶,在塔顶可尽览中大校园。为免生危险,塔门长时间锁上。书院如有庆典,亦会于塔外墙张挂宣传直条,以广宣传。

孔子像

新亚书院为启发同学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于一九九八年邀请著名艺术家文楼先生雕塑一孔子像,设于新亚校园内。

孔子像在内地铸造,以铜为材料。孔子像面向北方――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铜像背后有一竹枝,竹上写着孔子的教学理念:“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新亚书院共有两个中药园,其中一个设于孔子像右边,另一中在钱穆图书馆后草地。此处的中药园种植凉茶用药材。大家可见园旁的石上写着“中草药园圃:凉茶植物”字样。

校园钟楼

新亚校园钟楼设于学生宿舍知行楼和学思楼前,为同学提供时间的参考。这钟楼以天圆地方意念设计,表达天人合一的思想。钟的底部为方形,与圆形顶部融为一体。钟楼由一正方形分解为两相等三角形柱支撑,表现了新亚院歌歌词的“千斤担子两肩挑”的新亚精神。钟楼是公开比赛的冠军作品,由建筑系一位同学设计。

新亚书院合一亭

合一亭

新亚书院创办人钱穆先生所著的“天人合一论”,指出中国人认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离开人生,也就无从讲天命。离开天命,也就无从讲人生。

位于新亚书院宿舍间平台的合一亭,便是为发扬“天人合一”意念而设。亭顶透明,其旁植有竹树,亭下设有石凳,可眺望吐露港,亭前设有水池,远近水天一色。游人可在池边濯足而坐,池中有一大树。人坐其中,仿似与大自然浑成一体。亭的外墙,刻有钱先生的“天人合一论”,游人可细细体味。

合一亭被同学戏称为“香港第二景”(香港无第一景),是游览中大必到留影留念之处。

1977年中大改制前,校长:

第一任:钱穆教授(1949.10-1965.6)首任校长 钱穆先生

第二任:吴俊升教授(1965.7-1969.6)

第三任:沈亦珍教授(1969.7-1970.8)

第四任:梅贻宝教授(1970.9-1973.6)

第五任:余英时教授(1973.7-1975.7)

第六任:全汉升教授(1975.8-1977.2)

1977年中大改制后,院长:

第七任:金耀基教授(1977.3-1985.7)

第八任:林聪标教授(1985.8-1992.7)

第九任:梁秉中教授(1992.8-2002.7)

第十任:黄乃正教授(2002.8-2010.7)

第十一任:信广来教授(2010.8- )

中大实行“全民书院制”(即教职员及本科生都有其所属书院),毕业生重返中大工作也将属于该书院,这里只包括学生。

余英时(1952文史):当代国学通儒,普林斯顿大学荣休教授

唐端正(1953哲学):新亚书院哲学系第一位学生,退休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知名哲学家

卢玮銮(1964中文):退休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知名文学家

辛世文(1966生物):讲座教授兼系主任、中文大学善衡书院院长

李天命(1968哲学):知名哲学家

吴明林(1969新闻):香港资深传媒工作者人文院

张建雄(1970工管):资深银行家,专栏作家

香树辉(1971经济):香港资深传媒工作者

徐立之(1972生物):现任香港大学校长

李明逵(1972历史):曾任香港警务处处长

陈万雄(1973历史):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副董事长兼总裁,香港出版总会会长

周佳荣(1973历史):原浸会大学历史系系主任

叶国洪(1973历史):原浸会大学社会科学院教育学系助理教授,浸会大学社会科学院疑难为本教研计划总监。

郑海泉(1973经济):前汇丰中国董事长、前汇丰台湾区主席、前汇丰控股执行董事、前港英政府行政局议员

尊子(黄纪钧)(1978艺术):政治漫画家

张文光(1978经济):香港立法会 (教育界)议员

张健波(1978工管):明报总编辑

魏绮珊(1989新闻):香港无线新闻前主播

张宏艳(1993新闻):前香港有线新闻总主播,现职香港总商会。

夏诚华(1994历史):以研究海外华人见长

李伟仪(1995人类):前社会民主连线内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现为人民力量成员

森美(1996新闻):商业电台903主持,香港演员

方东升(1999新闻):香港无线新闻主播及助理采访主任

王贻兴(2002中文):香港作家及主持人

陈珍妮(2004中文):香港无线新闻主播

蔡文健(2007新闻):香港有线新闻主播

李永健(社会学):香港大律师

李敏(新闻):是香港作家兼填词人、编剧、歌手、DJ

陈永明(中文):曾任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曾任香港教育学院语文教育学院院长、节目主持人、专栏作家

黄洁慧(新闻):香港有线电视新闻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

戴希立(化学):香港优质教育基金督导委员会主席,港区全国政协委员

黄凯芹(英文 / 艺术):香港歌手

陈恩进(物理):年青物理学家

黄易(艺术):武侠小说作家

历年诚明奖得奖者

诚明奖始于1981年,是新亚书院的最高荣誉奖,诚明奖是书院内一年一度的盛事,得奖人不但须学业成绩优异、品行良好、有杰出之学术表现,还须热心社会服务或具超卓之领导才能。

2009年:郭文德(历史)、李笑燕(化学)

2008年:靳清扬(哲学)诚明馆

2007年:陈洛辉(人类学)

2006年:罗燕玲(中文)、梁佩雯(新闻与传播)

2005年:赵正伟(翻译)、戴远雄(哲学)

2004年:陆咏诗(新闻与传播)、欧阳靖民(讯息工程)

2003年:郑浩廷(讯息工程)

2002年:谢嘉臣(政治与行政学)

2001年:刘仁斌(物理)、杨杰玲(中文)

2000年:庄金隆(医学)、邓碧雯(工商管理)

1999年:方东升(新闻与传播)、王智源(社会工作)、李赐惠(工商管理)

1998年:周智海(药剂)、李敏仪(翻译)

1997年:罗莘桉(经济)、邓小虎(哲学)

1996年:邝玉仪(心理学)、萧伟业(经济)

1995年:林美茵(新闻与传播)、李伟仪(人类学)

1994年:雍进(新闻与传播)、司徒玉儿(生物学)

1993年:魏凯欣(新闻与传播)、黄志伟(工商管理)

1992年:杨铮强(电子工程学)、李奉仪(医学)

1991年:赖梅珍(新闻与传播)、骆伟成(生物学)、吴志强(工商管理)  1990年:吴贵亨(新闻与传播)、周兼善(英文)

1989年:叶菁华(新闻与传播)、吴卓婷(工商管理)、赖振辉(生物)

1988年:陈立思(新闻与传播)

1987年:沈惠珠(英文)、王良和(中文)

1986年:周敬流(生物)、黄燕玲(社会学)

1985年:无合适领受人

1984年:陈仕杰(艺术)

1983年:刘淑芳(人类学)

1982年:冯嘉咏(人事管理)、胡丽珠(生物)

1981年:陈荣开(历史)、林博生(经济)、邵鹏柱(生物)、邓伟明(中文)

[责任编辑:kemi]
  • 分享到:
标签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热 门
明 星
邱淑珍 许亚军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阿伊·阿什顿 蔡珩 高耀太 阿诺德·科派尔森 布鲁思·麦勒 朴春 雅克·拉兰德 徳井义実 胡军 龙刚 史蒂夫·福里斯特 谢伟才 李芳雯 景冈山 张献民 惠特妮-休斯顿 导演 演员 监制 摄影 美术 编剧 配乐 剪接 种丹妮 1937-09-29 温海涛 安东尼奥-班德拉斯 易烊千玺 误会 方慧 榴莲 押切萌 沃尔特·默奇 隐患 带你去旅行 福袋 村上龙 瑞士 川口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