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星百科 > 明星百科 > 正文

上海人

橙山网(www.csnd.net)2015-03-09

[摘要] 上海宋代成立行政镇,元代成立上海县,民国1912年设沪海道,1927年正式建上海特别市。上海人的概念因为行政规模扩大和辖区变迁而有变化。从上海开埠(晚清鸦片战争以后),在上海

上海宋代成立行政镇,元代成立上海县,民国1912年设沪海道,1927年正式建上海特别市。上海人的概念因为行政规模扩大和辖区变迁而有变化。从上海开埠(晚清鸦片战争以后),在上海行政区域内定居或出生并取得户口的人都称为“上海人”,但有若干分类与区别。上海人眼中真正意义上的“本地人...

上海宋代成立行政镇,元代成立上海县,民国1912年设沪海道,1927年正式建上海特别市。上海人的概念因为行政规模扩大和辖区变迁而有变化。从上海开埠(晚清鸦片战争以后),在上海行政区域内定居或出生并取得户口的人都称为“上海人”,但有若干分类与区别。

上海人眼中真正意义上的“本地人”,一般大体指在1843年上海开埠以前就已经定居于上海县县城所在地───上海原辖区南市区(现属黄浦区)老城厢内的原住民。今天的上海郊区金山、宝山、奉贤、嘉定、松江、青浦、浦东等地在1912年属沪海道(道府在今上海城区)管辖。这些地方的人是民国广义的上海人,1927年因成立上海特别市而划给江苏省直管。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移民蜂拥进入上海(国外租界和华人上海县城)。新中国解放前的老移民主要由江苏、浙江两省的人构成(以大宁波地区的人为主体),当时上海城区话与今上海郊区话四分之三相同,解放后的“新上海人”的成分更多元,此后上海城区话深受宁波话等影响,上海城区话与今上海郊区话为四分之一相同,基本鉴定了今天上海市区话的方言特点。

相关主词条:上海、新上海人、本地人。

上海开埠(晚清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在中国一个发达县城(上海县)基本上进入了更大的突破发展时期。上海人通常讲上海话,上海话属于江南吴语的一种。在上海出生并取得上海户口的人只能称为是上海户籍,只有某人的最少第四代及以上祖先的长久居住地在上海当今的管辖范围内,某人方能称为上海人,而上海人眼中真正意义上的“本地人”,则更早,是指在1843年上海开埠以前就已经定居于上海当年的核心───原华界南市老城厢内的原住民。上海市区人大多三代以上为外地(主要为江浙地区)户籍。

按几千年来的中国的传统的说法,籍贯是祖籍地的表述,这是户籍与籍贯不同的地方。大部分人都不必担心自己是不是上海人,因为大部分人的曾祖父都不在上海长久居住,不是上海人。由于现代上海地区的三分之二是最近的两千年才逐渐成陆,而其余早先成陆的地区也饱受海潮与洪水侵袭,几度荒无人烟,所以如今上海的居民若要追根搠源,基本上都是不同时期的移民与其后代,其中绝大部分是来自于广义上的江南地区。由于近现代一部分曾为外国租界的因素,上海人拥有于中国传统不完全相同的价值观,对一切事物都以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加以考量。另外,又因为上海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之处,这一系列的价值观统就被称为海派文化,而在文学领域也有海派文学之说。

在上海市行政区域内定居或出生并取得上海市户口的人都称为“上海人”。

旧上海主体:租界与华界划分图

上海的城墙建于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主要是为了防御倭寇,因为已经吃了很多苦头。当时除靠近黄浦江边有宽阔的护城河外,老城厢被高约30英尺城墙所围,厚约10英寸,共有小东门、大东门、小南门、大南门、小西门、老西门、小北门、老北门、新北门等九座城门,其中包括7个供人进出的城门。这些城门中最大、最雄伟、最重要的是南大门,而最繁忙的出入口则是北门,位于当时法租界主干道天主堂街(今四川南路)的尽头。城墙在民国1912年开始拆除,于1914年冬天全部完工,由于上海当时已经是租界当道的年代,作为华界的老城厢相比之下显得非常落后,城墙内道路不治、凌乱不堪,丑态毕露,南市诸兴盛马路也随之彻底陨落。

上海开埠后至1920、30年代,逐步发展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在此期间移民的数量远远超过世居于此的原住民。他们来自于中国各地,但是其中来自江苏、浙江两省者占到80%以上,占据绝对优势,各自约在数十万至百万人以上不等。另有约3%的安徽籍以及约1%的广东籍。这部分族群成为当时的“上海人”,他们构成了当今上海人的主体,是近代以来的老上海人。今日上海中心城区居住的大都是这些移民后代。"上海人"的籍贯一般是杭州、嘉兴、宁波、绍兴、余姚、苏州、常州、常熟、慈溪、无锡、现上海郊县等地,但同时也夹杂着苏北祖籍。随着上海旧城改造全面展开,一些原本居住在中心城区的老移民都被搬迁到了郊区。

自上海开埠以来至1

上海近代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最初源于太平天国战争时期,1860年代初太平军大规模进攻苏杭地区,这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江、浙、皖一带的大批占据社会各阶层的难民躲入有外国势力保护的租界,直接造就了租界的繁荣,并为日后源源不断地吸引移民奠定了基础。从1855年到1865年,上海人口一下子净增90万。第二次则是日军侵华期间,上海两租界人口增加78万。第三次是解放战争期间,上海人口增加208万。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上海市的人口迁出量甚大,但流入量则大为减少,现代上海人的群体逐渐稳定下来。这一情况直到1990年前后才被彻底改变。

A——江南浙江移民

近代第一批移民主要来自浙江省和江苏南部的吴语区,其中一般又按照清代府属细分为宁波人、绍兴人、苏州人等,他们构成了上海中心城区居民的主体,其中尤以宁波籍为最多。清末年间,由于社会的急剧动荡,浙江和苏南一带大量占据社会中上层移民流入上海寻求庇护,同时一些中下层阶级也随之进入上海工作生活,希冀安稳。当时宁波人利用地缘和语言优势,迅速胜过广东籍买办,成为上海最有影响的商。上海话中的“阿拉”即是来自于宁波话。 当时有宁波人掌金融,无锡人掌实业之说。

宁波籍的著名人士众多,如严信厚、朱葆三、秦润卿、邵逸夫、董浩云、“阿德哥”虞洽卿、五金大王叶澄衷、钢铁大王余名钰、企业大王刘鸿生、颜料大王周宗良。宁波商人执当时上海的航运业与钱庄之牛耳,长期控制上海总商会。宁波商人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华人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家五金店、南货店、绸布店、火柴厂、染织厂、化学制品厂、印刷厂、灯泡制作厂、日用化工厂、机器染织企业、国药店、钟表店,第一套中山装,中国第一艘轮船,第一条公共汽车线,最早的民营仪表专业厂,甚至最早的保险公司,房地产公司,证券交易所,最大的出租车公司,中国农业银行。就连“大世界”游艺场都是在宁波人的手里诞生的。

而无锡实业商帮在上海滩也拥有显赫的地位与势力,尤其以中国首富荣氏家族(荣德生、荣宗敬等)为翘楚,还有上海滩煤铁大王无锡人周舜卿(中国私营银行创始人,雷雨周朴园原型)。上海其他的几个实业大王也有一些无锡人,如电气大王,呢绒大王,桐油大王,电池大王,洋铁皮大王等。

由于那个时期上海的迅速发展,这一批人也接收了一些先进思想,开阔了眼界,很多都从事商业贸易的活动。作为祖辈的他们积累了一定的财富,这使得他们的下一代大多都接收过相对较好的教育并继承了苏浙一代人精明的传统。到了上世纪初,这些第一批移民的后代产生了许多教师、帐房先生、医生、律师、建筑师、工头、银行公司职员、记者、城市小资产业主、商人等等。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主要居住在上海最早开始发展的黄浦、静安、卢湾、徐汇这几个区,也就是上海人常说的上只角地区。其中黄浦、静安属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于1863年合并而成;而徐汇、卢湾则属法租界。

总体而言,来自吴语区移民经济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生活条件远高于江淮官话区移民(即苏北人或称江北人),传统上优越感较强,而后者则经常感受到歧视。来自其他各省的移民数量相对较少,其中较为重要族系来自广东省的移民,人数约有数万。移民的数量远远超过世居于此的本地人,客观上造就了一个当时的新上海。

B——苏北移民

第二批老移民来自江苏北部的江淮官话区,被江南的苏南、浙江人称为江北人,传统上大多聚居于苏州河以北西北部的闸北、普陀;也有不少人住在城市东北部的杨浦、虹口,与来自浙江宁波等地的移民杂居。老城厢南市等区域也有部分苏北移民迁入。这些地方大致上就是上海人传统观念中的“下只角”区域。在大上海,这个城市曾经有一个公开的秘密,也是这个城市的标记:全城歧视苏北人。即使在当今,这种歧视依旧存在,根深蒂固。所以在上海,“苏北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族群的分类概念,而是一个社会阶层的分类概念了。

这批移民大部分是从上海全境划分图

总而言之,第一批江南浙江的移民以及后代们在上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也受过较为良好的教育,他们当时的地位要远远高于第二批作为苏北难民来到上海的移民。一般以宁波人和绍兴人的后裔地位为最高,苏北的为最低,这种局面几乎是要持续至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即使在21世纪的今日上海,整个社会人群的层次中苏南浙江后裔仍旧占据了较为中上层的位置,而苏北后裔依然比较弱势。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以及移民城市内各群体之间的不断交流与融合,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正不断趋向缓和,曾经有过的歧视与偏见逐渐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趋于消解。虽然一部分年轻人中也依然没有淡化“苏北人”这一歧视性的想法了,但在中老一辈之间还是大量存有这种观念。

从1843年开埠至今的漫1948年上海市范围

上海因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埠而发展成为远东第一大城市和当时全球的第三大金融中心(另外两个是伦敦和纽约),也是当时"全球四大名都"之一,堪称"东方巴黎"。

1942年至1945年间,由于孙中山于1922提出的“大上海计划”的实施,使得嘉定、浦东、闵行、奉贤、宝山、崇明和南汇地区(如右图)一度在这段时间又并入了上海的郊区版图。而在1945年日军投降后,国民政府在接手上海后未能接续计划,因而这些郊区又从上海的版图中撤离。直到解放后的1958年的行政划分调整中,这些地区才再次并入上海的版图。

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1843年上海开埠是起点之一的。以租界、华界为主体逐步发展成为远东第一金融中心,城市中的居民以“城里人”(祖上基本来自外地)、“上海人”自称,而原上海县城广大地区及周边农村的居民则被称为“乡下人”以示区别,这就是“上海宁/乡窝宁(沪语)”之争最初的起源。由于郊区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和大多数中国其它地方的农民并没有什么两样,因而在市区人的眼中,他们不过就是些“乡巴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的地位甚至还不如第二代苏北移民,所以“本地人”这个词其实是稍带有轻视性质的词眼。但随着现今郊区经济水平的发展、各个新城的建设、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上海移民因拆迁而移居郊区、以及1990年后新老上海移民的矛盾加深后,这类现象正在逐步消失,原本两极化的差异也在慢慢缩小。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改革开放,特别是1990年代上海开发浦东以来,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新移民纷纷来到上海工作、生活,在这些人中定居下来的被称为“新上海人”。新移民和外来人员的区别在于是否拥有上海户口。这批新时代的移民当中有一部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群。对新上海人而言,无论是原住民、老移民还是郊区人,都无疑可以归入本地人的行列。不过有些老移民认为:只有真正受过上海海派文化熏陶,讲上海话,拥有上海精神的才算是上海人。与此同时一些老移民也质疑新移民和外来人员中有一些低素质人群不仅破坏上海环境,而且行为举止不文明,还挤占廉价劳动力市场,穿着也肮脏土气不得体,破坏上海的城市形象。而一些新移民认为部分上海人以偏概全的看法是对他们的歧视,并且对老上海人逐渐形成反感情绪。

新老移民的冲突,基本存在于民间,在网络较为激烈。这种冲突一般被官方媒体刻意忽视淡化。上海一些本土论坛时常有网民鼓吹各类老上海人联合起来抵抗“新移民”和外地来沪人员。而新移民则经常称老上海人为“土著人”,无论是否对方是“原住民”、“本地人”还是“老移民”,并通过贬低他们试图塑造老上海人“小气”、“排外”、“刻薄”的负面形象,同时夸大自己对上海的贡献。一些外地人有时也会被这些论调欺骗,在不了解上海人,甚至根本没有去过上海的情况下就对上海人产生莫名的反感。这是文化冲突、人口迁徙、社会转变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结果,但在抵触中存在融合,在相斥也有包容。

媒体上公开的冲突事件也有发生,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圆润离开事件”。2009年12月23日,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动感101《音乐早餐》的主持人阚晓君用上海方言和另一位主持人聊天,收到一位声称“讨厌上海话和上海人”的听众的短信后,在直播节目中直接做出回应——“请你以一种,团成一个团的姿势,然后,慢慢地比较圆润的方式,离开这座让你讨厌的城市,或者离开你讨厌的人的周围。”这个委婉说“滚”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与关注。

截至2012年6月,上海实有人口已达2433.4万,来沪人口已达到982.3万,比2000年增长了183%。

1949年以前,上海被称为“十里洋场”,租界内曾经吸引了很多外国侨民定居。其中上层侨民(主要来自英美两国,共有1万多人)大多居住在2个租界的中西部以及越界筑路地段。在20世纪20、30年代,随着大批因国内动荡而到上海法租界寻求庇护的圣彼得堡贵族们的涌入,在法租界中段迅速形成了十分繁华且富有浓郁异国情调的高雅商业街——霞飞路。天主教神职人员在当时的上海也占很大比重。而各种各样的中下层侨民如日本人、澳葡、部分白俄难民、二战期间的犹太人难民以及在公共租界担任巡捕的印度锡克人,都主要聚居在苏州河以北的虹口区。这些外国人在1949年以后,几乎全部离开了上海。

最初开埠时的上海人口当今上海行政划分图

全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2.72‰,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0.75‰,上海是中国第一个出现人口自然变动负增长的省级行政区;人平均期望寿命81.08岁;妇女总和生育率0.95;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286.83万人,占户籍人口20.80%。上海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在中国居第一位。2007年上海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就已经达到了81.08岁,其中男性78.87岁,女性达到了83.29岁。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终身教授、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桂世勋表示,上海人平均预期寿命在发达国家中已名列前茅。

200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1921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371.04万人。

2010年末,上海全市常住人口约为230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412万人;来沪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890万人.上海城市总人口位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重庆)。2010年,上海市户籍人口人均期望寿命为82.13岁(男性人均为79.82岁,女性人均为84.44岁)位居全国第一。

201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3207万9529人。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整整25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很多上海的青年被发放到大陆各地,也改变了其他地区的人口组合。文革结束后,上海的知青又陆续调回上海。1990年代后期,上海再次成为移民城市的目的地。大陆各地有很多人搬迁居至上海。台湾、香港人在沪常住的数目亦众多。由于很多外国公司在上海常年设有办事处,所以很多外国人也常年定居上海。小部分犹太人也仍然在上海经营家族生意,为上海带来了更多商机。

上海身份证号码人口、上海身份证人口、上海户籍人口和上海人口的关系

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日常谈论和迷惑的人口概念无非就是这些:一个地区的人口、户籍人口、身份证人口、身份证号码人口。

从法律上而言,在上海行政区域内定居或出生并且取得户口的人都称为上海人。但从人口来源上说,上海人人口仍有若干分类与区别,基本可以分为原住民、郊区人、老移民、新移民四大类人口。

但在计算上海人口时还要包括来沪的外来流动人口,这样就诞生了上海人口。

2010年末,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上海人口为23019148,约230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412万人,来沪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890万人。上海城市总人口位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重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使用的常驻人口=户口在本辖区人也在本辖区居住+户口在本辖区之外但在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待定(无户口和口袋户口)+户口在本辖区但离开本辖区半年以下的人。)

2302万是上海人口,1412万是上海的户籍人口。原住民、郊区人、老移民以及新移民构成了上海的户籍人口。其余的上海人口则是未获得上海户籍的流动人口构成,他们同样是上海人口。虽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上海人,但只要对上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那么不必拘泥于表面的名称符号,上海人口也有你的一份,你也是上海人。所谓一个城市的海纳百川也就是这样的意思。

在这1412万的户籍人口中新移民由于出生地非上海,所以没有上海身份证号码(不包括他们新出生在上海的后代)。因而上海身份证号码人口必然是低于1412万的户籍人口。至于上海身份证人口就是户籍人口,因为你的户籍或者说户口落在上海后,你的身份证的一些信息(签发机关,有效期限等)就彻底上海化了(尤其是二代换证时),也就是上海身份证了。至于身份证上的公民身份号码还是表示出生地的信息,而非遵循上海的公民身份号码的规则(如开头号码等)。

故上海人口 = 上海户籍人口=上海人人口=上海身份证人口=上海身份证号码人口+非上海身份证号码的大部分新移民人口+外来流动人口。

总之,影响着上海身份证人口数的因素有:历史变迁,上海飞地,上海知青等。

身份证补注:

310102 上海市黄浦区(原南市区)

310103 上海市黄浦区(原卢湾区)

310111 上海市宝山区(原吴淞区)

310119 上海市浦东新区 (原南汇区)

310220 (原上海市)

310221 上海市闵行区(原上海县)

310222 上海市嘉定区(原嘉定县)

310223 上海市宝山区(原宝山县)

310224 上海市浦东新区(原川沙县)

310225 上海市南汇区(原南汇县)

310226 上海市奉贤区(原奉贤县)

310227 上海市松江区(原松江县)

310228 上海市金山区(原金山县)

310229 上海市青浦区(原青浦县)

310230 上海市崇明县

上海由于多次经济规划和行政规划(如并区和撤区,区域资源整合等),上海居民身份证号码呈现不连续的现象。若今后崇明县变区后,又会出现新的身份证开头号码。

上海城区

面积

第六次人口普查

第五次人口普查

邮政编码

区人民政府地址

身份证区分

黄浦区

20平方千米

67.8670万

92万

200001

延安东路300号

310101

徐汇区

55平方千米

108.5130万

90万

200030

漕溪北路336号

310104

长宁区

38平方千米

69.0571万

61万

200050

愚园路1320号

310105

静安区

8平方千米

24.6788万

31万

200040

常德路370号

310106

普陀区

55平方千米

128.8881万

87万

200333

大渡河路1668号

310107

闸北区

29平方千米

83.0476万

70万

200070

大统路480号

310108

虹口区

23平方千米

85.2476万

79万

200080

飞虹路518号

310109

杨浦区

61平方千米

131.3222万

108万

200082

江浦路549号

310110

注释:上海八大中心城区的身份证排列是以黄浦区为原点,顺时针旋转一圈来划分的。

上海郊区

面积

第六次人口普查

第五次人口普查

邮政编码

人民政府地址

身份证区分

闵行区

372平方千米

242.9372万

91万

201100

莘庄镇沪闵路6258号

310112

宝山区

300平方千米

190.4886万

85万

201900

密山路5号

310113

嘉定区

459平方千米

147.1231万

54万

201800

博乐南路111号

310114

浦东新区

1210平方千米

504.4430万

269万

200135

世纪大道2001号

310115

金山区

586平方千米

73.2410万

52万

200540

金山大道2000号

310116

松江区

605平方千米

158.2398万

55万

201600

园中路1号

310117

青浦区

676平方千米

108.1022万

46万

201700

公园路100号

310118

奉贤区

687平方千米

108.3463万

52万

201400

南桥镇解放东路120号

310120

注释:原南汇区于2009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并入浦东新区。

上海郊县

面积

第六次人口普查

第五次人口普查

邮政编码

县人民政府地址

身份证区别

崇明县

1185平方千米

70.3722万

69万

202150

城桥镇人民路68号

310230

除上述行政区域,上海在江苏和安徽尚有行政上完全属于上海市管辖的三块飞地。当地居民拥有上海户籍,通用上海话,参加上海市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统一考试。

1. 上海梅山冶金基地,在江苏省南京附近。是上海的钢铁基地之一,成立于1968年。

2. 上海大丰农场,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市中部地区,上海在此建有三个农场安置知识青年和关押劳教人员,最盛期拥有8万知青。每年供应上海粮油等物产。

3.上海市白茅岭监狱,在安徽省郎溪地区,是关押在上海犯下刑事性罪犯人员的监狱。上海在战争时期遗留的未爆弹药也在此销毁。

相关词目:新上海人、上海、本地人、本籍、原住民、客籍、海上画派、海派文化、海派、外地人。

在上海行政区域内定居或出生并取得上海市常住户口或户籍的人都称为“上海人”。

上海人眼中的近代“本地人”,是指在1843年上海开埠以前就已经定居于上海当年的核心区域───原划界南市(原上海市南市区)老城厢内的原住民。

居住在上海郊区,拥有上海户籍的农村和城镇民众则被称为“郊区人”。

“新上海人”: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以后定居上海的上海人。

新上海人都是从除了上海从中国其他地区移民进来的人。

1、改革开放后,国外或者国内其他省市来上海工作并取得上海户口的第一代人。

2、改革开放后,长期在上海有稳定居住的工作生活及社交圈的无上海户口的外省市来沪人员[1] 。

上海于1843年开埠后至今,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移民蜂拥进入上海,老移民主要由江苏、浙江两省的人构成;而如今的“新上海人”,则来自四海之内。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有不少上海市中心扩大图

1949年,有众多的上海人离开大陆,移居香港、台湾或美国等地。许多在美国的上海人住在纽约附近,而上海人最初移居香港则以北角较集中,当时北角称为“小上海”。1949年以后,也有大批上海人陆续随工厂内迁。

1980年代以后,又有不少上海人移居海外。

上海是座移民城市;据

上海最早的姓氏大都来自上海郊区。每当中原或上海周边各省,发生战乱灾荒,就有人流涌向上海。诸如12世纪后的宋靖康之乱,元兵南下,红巾起义,倭乱和清军人关、小刀会和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及进军苏常、抗日战争等等,都形成了大规模的向上海移民的高潮。当然,早在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和唐末五代中原混战时,也都有一些士族庶民进入上海地区,但规模与数量还不能与后来几次相比。

对上海地区影响大且深远的移民活动,具有划时代性的应推北末未年的靖康之乱。其时,康王“泥马渡江”,中原大批官宦平民扈从陆续南下。据谱牒、史志及有关金石,共收辑有建炎南渡上海大族百家之多。如谈怡,四川青城人,南渡后居华亭;洛阳邵氏经丹徒转迁上海;吕氏,本山东莱州人,初迁寿州,转迁嘉定川沙里;翟允高,南渡定居嘉定封溪;少师凌哲,自开封迁华亭。

其他如宋末储昱,本魏人,迁居今上海三林塘。元末,无锡华文谨、太仓马、宿县石国英、金华洪恕等,移居松江;成廷于扬州迁居上海;鲍兴从邹平,魏瑶自山东迁居吴淞;汤吞自句容移崇明,邱贵五定居嘉定茭门泾。明末马晟先人由吴县东山移居松江广富林。清咸丰年间,归安郑移居新场,萧山韩仰文迁三墩,邓廷桢妻女自南京迁上海。至于抗日战争初期,据当时统计,每天有6万多人进入上海租界。可见,避乱是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避乱的人流所以将上海为目的地,原因是五代以后的上海,农业耕种条件大为改善,地又偏于滨海之隅,战乱大多未及,遂为移民身良地;近代以降,则租界的超然地位,既是中国主权不完整的屈辱,又为乱世中的人们提供荫庇之地。

和平时期的渗透式的移民,累积起来的数字,同样十分巨大。宋嘉定十年(1217),嘉定立县时有户3万,而在这之前20年即庆元年间(1195~1200),昆山东五乡,即后来的嘉定县范围,仅14000户,20年中户籍增长1倍多,显然是移民的缘故。考察这种分散的、逐步渗透的人口迁移,主要形式是:

(1)国家组织的开发活动。南宋嘉定十五年,政府设崇明天赐盐场,发浙西、青浦、江湾的亭户;宋末、崇明新沙陆续冒出水面,朝廷又从句容以“三丁抽一”的政策,征调农民前去垦殖,从而形成崇明人大多源句容的特点。

(2)居民自发围垦活动。唐万岁通天元年(696),董、黄、顾、宋、陆、施6姓,成为崇明最早的居民;宋天圣三年(1025)姚、刘2姓迁人崇明新沙,地名姚刘沙;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朱、张、陈3姓自句容迁人崇明新涨三沙;近代,浦东新涨沙田多为海门、苏北来的居民开垦,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南通茅纪卿举族迁三团,垦荒成市,今为奉贤茅家镇。

(3)流配。这是政府组织开发的一种形式。南宋时,浜海之地为朝廷流配罪民之地,曾有杨、王、李、钟4姓,被徙今奉贤七明乡地,后开发为杨王镇。

(4)留仕。例元初罗壁,镇江人,任上海参军总制,遂家;北宋末,浦城章为华亭税监留仕居青浦,“青浦有章氏自始”;明洪武年问,昝任黄渡河泊所大使,留仕,今崇明有昝氏,清末有著《崇明乡土志》的昝元恺,今人有上海市中学化学特级教师昝泰昌。

(5)别业。上海距杭州、南京颇近;南宋都临安,明初都南京,遂有显官于上海构营别业,派员护守。宋张浚、韩胄构别业于崇明,京口叶氏有别业在上海吴会,临安邵氏有别业于华亭。

(6)守庐。如杭州盐务大使黄绅,营墓江东(今高桥),派翟姓仆世守;明三林巡检司、闽人萧国漳殁后,子定居守制。

(7)戍守。宋宝庆元年(1225),顾泾水军寨设置(今嘉定镇北),募浙闽粤籍兵士2500人,称正兵、奇兵,采用屯垦形式,兵地合一、明初,设金山卫指挥使,下辖青村、松江、南汇、川沙、吴淤、宝山等堡、所,所授千户、百户均为世袭军籍,仅吴淤一所就有张、车、刘、庄、王、谢、宗、陶、高、冯、许、陆、卜、吴、徐、哈等16姓。再如金山卫的西贤,盯胎人,为金山卫指挥使,遂定居金山。

(8)经商。明清时,上海多徽商,近代则又多洞庭东西山、宁波、绍兴等地商人。如耿光觐于马桥、程振荣于北六灶、屠王畿于朱里、程嘉宾和毕尚于嘉定,都是经商定居,除屠王畿为吴人外,均是徽商。

(9)游学。桐乡人贝琼,于元末追随杨维桢求学,遂家上海胥浦(今金山)。

(10)分户。如归姓,自唐代迁苏州,继移昆山,自明初至明末,渐至安亭、嘉定、南翔、真如,以分户渐次东进。

(11)避祸。如南齐萧氏,为避宫廷政变,匿至奉贤萧塘;又如元末,倪云林为避张士诚的裹胁,以舟为家,飘泊九峰三泖之间。

(12)流落。宋元以降,或青龙镇,或上海镇,都为海运大港,或因政局,或因经济,一些旅寓者、经商者被迫流落定居;有或因其他意外事故,流落沪地,如浦东倪氏即因海难流落斯地,详见《倪》姓一文。

(13)隐居。宋有吕良佐居住金山,今地名吕巷;宋亡,淳安人邵桂不愿仕元,隐于青浦小蒸;明末,鲁之屿抗清殉难苏州后,家人隐于崇明。

(14)入赘。元王逢有《浦东女》诗,称“丁男殉俗各出赘”,可见入赘者颇多。大约是新移民需立足之地,一般又以青壮年男性居多,而旧移民需增加人丁,这是移民社会的普遍规律。平湖过遴之父,明初入赘华亭顾氏;同时无锡华岳人华亭苏氏;明末嘉兴包汴先人入华亭,吴兴人郑文举人金山,都是入赘的。

(15)谋生与发展。清末,盐城人底奇峰来沪谋生;清初兰溪林氏,持医术迁崇明,以谋发展。

主词条:“新上海人”、“上海”、“乡下人”和“城市人”。

许多外地人认为认为上海人崇洋媚外,对中国其他地区的居民缺乏文化认同感,对一切不是来自上海的事物都进行贬低,老上海人在逐渐被新移民排挤的情况下仍然自持清高等等。因此上海人与外地人在网络甚至是现实世界中经常出现互相攻击的现象。

2009年,上海脱口秀主持人周立波在节目中谈及中国南北文化时,声称“北方人爱吃大蒜,香了自己臭了别人。我们上海人爱喝咖啡,苦了自己香了大家。吃大蒜的和喝咖啡的欣赏水平怎么会相同?”不但遭到了众多指责和非议,由此还在媒体和网络上挑起了上海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激烈争论战,这导致中国其他地方的老百姓对上海人产生了极度厌恶的情绪,双方的矛盾被进一步加深。

当然,早在周立波之前,国内部分影视剧和小品也已经开始丑化上海人,尤其是上海男人。例如小品演员巩汉林在春晚小品中饰演反面角色或“小男人”角色时经常刻意使用带有上海口音的普通话,此外还有著名的反面电视人物王沪生等等。不少电视剧也对上海人继续进行丑化和矮化,例如《潜伏》中的某夫人、《蜗居》中的棚户区居民以及《金婚风雨情》中的小杜等等。对此,虽然部分上海网民在网络上表达了不满,但上海市民的总体反应却并不如外地人对周立波的反应那么激烈。这也说明,从总体而言,上海人仍然是拥有较为宽广的胸怀的。

从文化层面看,新老移民(及俗称的“上海人”和“外来人口”,包括“新上海人”)的冲突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冲突,是传统的中国农业文明现代化的西方都市文明的冲突。由于上海从1843年开埠至今已经有约170年而中国大陆对外开放仅30多年,因此必然造成上海人和大部分外来人口在文化、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上的较大差异,由于这种差异造成了上海人和许多中国其他地区的民众格格不入,进而会发生种种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其他地方的民众思想逐步解放(当然这需要很长时间),这种矛盾会逐渐消解。

此外易中天教授亦指出:上海人的特征,是一种文化特征。或者用文化人类学的术语说,是一种“社区性的文化特征”。它表现为一整套心照不宣和根深蒂固的生活秩序、内心规范和文化方式,而且这一整套东西是和中国其他地方其他城市大相径庭甚至格格不入的。事实上,不管人们如何描述上海或上海人的社区特征,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些特征十分鲜明,而且与全国其他地区相去甚远。也就是说,与其他社区相比,上海社区的异质程度很高。而在对于上海人的非议和闲话,其实至少有一半左右是出于一种文化上的偏见,而且未见得有多么准确和高明。说得难听一点,有的甚至可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即以一种相对落后的文化观念去抨击上海人,或者对上海的先进与文明(比如上海人特有的“经济理性”、“个体意识”甚至“卫生习惯”等等)“看不惯”或“看不起”。

总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贴近现实,且国内一般不大统计港澳台的城市,所以综合考虑就是大陆的地级以上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个组合比较有价值,与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有关。如果可以的话当然是每个市都要算一下,比如像昆山市等县级市发展得不亚于地级以上城市,也为苏州市的GDP贡献了一份力。

网上还有一些统计结果如大陆的地级以上城市人均GDP排名中2010年鄂尔多斯市(内蒙古)以人均16万为第一名,可是在2010年中国大陆的地级以上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中才为24728元,位列28名。

2010年中国大陆城市(地级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50强

001东莞市 35690 (粤1)002深圳市 32302(粤2)003上海市 31838(沪)004温州市 31201(浙1)

005广州市 30658(粤3)006宁波市 30166(浙2)007绍兴市 30164(浙3)008杭州市 30035(浙4)

009厦门市 29253(闽1)010苏州市 29219(苏1)011北京市 29073(京)012台州市 28583(浙5)

013南京市 28312(苏2)014无锡市 27905(苏3)015嘉兴市 27410(浙6)浙江平均 27359

016佛山市 27245(粤4)017舟山市 26848(浙7)018常州市 26220(苏4)019包头市 25860(蒙1)

020湖州市 25572(浙8)021珠海市 25382(粤5)022中山市 25356(粤6)023济南市 25304(鲁1)

024呼和浩特市 25085(蒙2)025金华市 25029(浙9)026泉州市 24975(闽2)027青岛市 24893(鲁2)

028鄂尔多斯市 24728(蒙3)029天津市 24293(津)广东平均 23898 030东营市 23796(鲁3)

031南通市 23567(苏5)032惠州市 23565(粤7)033烟台市 23288(鲁4)034马鞍山市 23159(皖1)

035镇江市 23085(苏6)江苏平均 22944 036福州市 22723(闽3)037丽水市 22495(浙10)

038西安市 22244(陕1)039威海市 22235(鲁5) 040长沙市 21975(湘1)041衢州市 21811(浙11)

042淄博市 21784(鲁6)福建平均 21782 043扬州市 21750(苏7)044大连市 21310(辽1)

045江门市 21087(粤8)046成都市 20830(川1)047武汉市 20806(鄂1)048徐州市 20646(苏8)

049沈阳市 20506(辽2)050廊坊市 20268(冀1)

[责任编辑:kemi]
  • 分享到:
标签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热 门
明 星
张献民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龙刚 史蒂夫·福里斯特 雅克·拉兰德 谢伟才 邱淑珍 高耀太 布鲁思·麦勒 景冈山 许亚军 阿诺德·科派尔森 蔡珩 徳井义実 阿伊·阿什顿 胡军 李芳雯 朴春 生瀬胜久 马歇尔·布里克曼 李隼 林锦和 饿了么 芳井圆 冯轲 1990-01-12 安吉里卡·休斯顿 3日 跌倒 大卫·格拉夫 莫林·麦克艾赫隆 薯条 在后面 蒂伯里奥·米特里 假的佛跳墙什么意思 1988-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