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星百科 > 明星百科 > 正文

枪术

橙山网(www.csnd.net)2015-03-11

[摘要] 枪为武术常用器械之一,被称为长兵之帅。枪术历史悠久,主要动作为拦、拿、扎。枪由上古矛戈发展演变而成,宋代以后品种繁多。《隋书·经籍志》所载《马槊谱》就是介绍枪术的专

枪为武术常用器械之一,被称为长兵之帅。枪术历史悠久,主要动作为拦、拿、扎。枪由上古矛戈发展演变而成,宋代以后品种繁多。《隋书·经籍志》所载《马槊谱》就是介绍枪术的专着,宋代枪术更加精进和普及。明何良臣《陈记》、吴殳《手臂录》对枪术作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并对各家流派作...

枪为武术常用器械之一,被称为长兵之帅。枪术历史悠久,主要动作为拦、拿、扎。枪由上古矛戈发展演变而成,宋代以后品种繁多。《隋书·经籍志》所载《马槊谱》就是介绍枪术的专着,宋代枪术更加精进和普及。明何良臣《陈记》、吴殳《手臂录》对枪术作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并对各家流派作了介绍。枪术除单练之外,也可与其他武器对练,如大刀进枪、剑进枪、三节棍进枪等。

枪术

枪术是武术长器械、古代长兵器之一。由矛演变而成。有大枪、花枪、双头枪等、大枪和花枪均只一个枪头,双头枪的枪杆两端各一个枪头。由枪头、枪缨、枪杆组成。枪杆多用白腊杆制成。枪杆中点以下任何部分的直径不得小于如下规定:成年男子2.30cm;成年女子和少年男子2.15cm;少年女子2.00cm;儿童不受限制。枪樱的长度不得短于200mm。

枪和矛一样,是古代战场上使用最广的长形刺兵,汉代长兵器,侧重戟、矛。後汉已有载录,但是刀刃锐长,还未脱离矛头形式。因为长矛使用不便,晋代开始逐渐流行用枪,当时所用的青铜矛头,体制也较以前略小,已与后世的铁枪头相类了。

古代的枪术用法除花枪、大枪、双枪、双头枪、钩镰枪外,多已失传。枪法流传较多的常有罗家枪、杨家枪、岳家枪、马家枪、沙家枪、六合枪、八母枪、子龙枪、大犁花枪和峨嵋枪等,各有精研,各有所长。但基本枪术技法还是比较一致的。主要枪术以拦、拿、扎为主,此外还有点、崩、挑、拨、缠、舞花等法。扎枪要平正迅速,直出直入,力达枪尖,做到枪扎一线,出枪似潜龙出水,入(缩、收)枪如猛虎入洞。扎枪又有上平、中平、下平之分,以中平为要法,故有“中平枪,枪中王,当中一点最难挡”的说法。

唐代善枪者甚多,枪术有明显的提高,《五代史·王彦章传》说:“彦章为人饶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他人莫能举也,军中号王铁枪。宋代以後,矛在基本上就被枪所代替了,未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就列举了十八种宋代长杆铁枪,其中有:捣马突枪、双钩枪、环子枪、单勾枪、拐枪、拐突枪、锥枪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极善使枪,至今尚有岳家枪法。

杨家梨花枪,就是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山东红袄军起义者杨妙真所创。《宋史·李全传》:李全“以弓马矫捷,能运铁枪,时号‘李铁枪’。”全妻杨氏,“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戚继光《纪效新书》说:“长枪之法,始於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其妙在於熟之而已,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枪;圆精用不滞,又莫贵於静也,静而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变幻莫测,神化无穷。”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中,杨铁心用的就是杨家枪法。

明代是武术发和分枝的盛期,所以枪术在这个阶段,理论和技术都有明显的提高,各家枪法,相竞争艳。何良臣《阵纪》说:“马家枪、沙家竿子、李家短枪,各有其妙,长短能兼用,虚实尽其锐,进不可挡,速不能及,而天下称无敌者,惟杨氏梨花枪法也。”当时推崇杨家枪法,是因为杨家枪“有虚实,有奇正;其进锐,其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

明代的秦良玉统率的白杆兵枪术精湛,白杆兵一律使用白蜡树(即小叶枔)作柄的长枪,在镇压杨应龙之乱和抗御后金及平定奢崇明之乱和张献忠之乱中,屡立战功。

到了晚清,长枪趋於简单,偏重扁镞形刃,圆底筒,直到今天武术运动就是使用这种类型。目前流行的枪有大枪、花枪、双头枪、短枪、双枪、钩、枪等。

持枪稳活,前管后锁,两手持枪,稳而不死,活而不滑,持枪之势,贵为四平,所谓四平,即顶平、肩平、脚平、枪平。根不离腰,三尖相对,所谓三尖相对即鼻尖、枪尖、脚尖。扎枪要直出直入,须平正灵活,迅速,腰腱劲直透枪尖,势如潜龙出入。扎枪又分为上平,中平和下平,以中枪为法,并有“中平枪、枪中王,当中一点最难挡”的说法。还有人说花枪为“百兵之贼”(贼滑之意)。

大枪为“百兵之王”,全长3.56米。把端直径为一虎零一拍(即满把握信,拇食指指尖相对,中间尚空三指之距)。枪头长0.39米,其重根据枪杆分量而定,一般重1公斤左右。枪法有:扎、搕、挑、崩、滚、砸、抖、缠、架、挫、挡等。但没有常见的舞花。因大枪体长,动作幅度大,练习大枪要求身不离枪。枪不离中心。要有雄厚的臂力、腰力、腿力和良好的身法与灵敏的步法。如扎枪时,讲究以身步前送,上架时至头顶即回,下压时一磕敌械即回。大枪动作多以功力,实用为主,两人对抗性对扎枪练习,就是提高对大枪各种技法的体验和使用,也是实实在在的长功夫的练习方法。

明末清初武术家吴殳在枪法名著《手臂录》中,把枪术训练分为根本与行著两部分,《泽古斋重钞本手臂录》记载的枪术训练内容如下:

敬岩…….年三十七,与洪记见刘德长于真定巡抚韩公皛宇署。洪记与德长校技,而手中兵器为德长拨去,乃心折,百拜请受教。刘师曰:‘二子根本无功,枝干皆虚也。当息心泯志,不学破法,不与人角技,下死工夫於根本者二年,则可受我法,自今日请辞,至期相见。’乃如所言,与记用根本工夫足二载,复往见。刘师试之而实,喜曰:‘吾教二子枪法已竟,无多求也。二子所学,博极诸家,惟不知有根本,不曾加工,故遇吾而败。今根既实,则旧法皆吾法也,复何教焉。’又命与昔旧平手者校,其仗皆可拨而去也。

枪之近祖有刘德长,初为少林寺僧,又徧(同遍)游天下,而后枪技特绝,受边帅之辟,弃其方袍,仕为游击将军,真定巡抚中丞韩皛宇,延教其部将。常熟石电号敬岩,与僧洪记往见。洪记少林推第一,意殊傲蔑,及校技,而杖物为德长所拨击,乃心折,与敬岩百拜请受教。德长曰:“二子之技非不善也,然见我立败者,址弗极固也。譬於筑室,隆其构,弱其堂,风雨大至,有弗圮者乎?二子能从我言,悉去旧构,而更筑其堂。堂之(通址)既固,我不加寸木,以子旧构,构於新堂,无敌于海内矣。”洪记、敬岩受命而为之者一年,乃许入室。历史悠久

戳革是正,行著是变,功夫缺一不可。

余初学时,敬岩问曰:“君之学武,为意气名高耳。我有二三捷法,只一月之功,可以眩俗。”余曰“本以天下多事,故欲为此,若止眩俗,不能杀中原流贼者,吾不学也。”敬岩曰:“若尔,非千日苦功不办,须二年练戳革,一年学行著,方到小成。若要大成,必如我一世习练方得。”余深信其言,癸酉甲戌,练戳革无间时者二三年。

行著甚多,岂能尽练,得其精要者数法,可以称通微矣。多而生,不若少而熟也。数著既熟,旋旋加之,以迄神化。封闭手熟,诸法说破即能用;不熟,说会亦无用。天下事皆有总头,有先务,岂法法而练之哉?

由上可见《手臂录》载大枪训练以戳革(革即格)为根本,各种用法为行著(著即着,行著就是各种实战变

化。革中又以封闭为根本,封闭即今之拿拦二枪,戳即今之扎枪)。[

枪术的技法特点

1,持枪四平,三尖相照:由于枪长,所以必须两手持握使用。持枪四平,三尖相照,是持枪特有的基本姿势和技法要领。

持枪四平是指前持枪身中段,后手握把根靠腰,下蹲成马步(或半马步)的这是一基本持枪姿势,要求做到头顶平,肩平,足平,枪平的技法要领。

三尖相照是指持枪时强调要求中照枪尖,上照鼻尖,下照前脚尖,三尖要保持在一个直线方向上,侧身直对前方,不但缩小了受敌面而且枪尖护住前方,可拒敌于枪尖之外,更重要的作用是为了保证出枪攻出时子午不偏,目标准确。

持枪四平,三尖相照,形成了一个立身中正,脚下稳固,人枪合一,灵活应变的整体姿势,有利于攻也有利于守,此姿势又称为中平枪。

2,持枪稳活,前管后锁:持枪必须稳活,不稳容易脱把,不或则出枪变化不快。

前管后锁是指在枪术运动过程中,两手控制枪身的基本手法,握于枪身中段的前手要像管一样握住枪杆,既能套住枪身又不使脱手,又能让枪杆在手中自由出入滑动,成为枪的运动支点,控制枪的运动方向,随时能自如地调节握把的松紧度和控制枪的发力;后手要像锁一样牢握枪把,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枪法,如扎/崩/劈/托/抽/拉/云/拔等等。

3,枪扎一线,圈不过斗:枪扎一条线,此为判定扎枪技术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直扎远取是枪术的优势和特长,为枪术最主要的进攻技法。在扎枪时需沿枪身纵抽用力,使枪身直线扎出,力达枪尖,发出寸劲,达到平直而快准的要求,不但扎得疾而且要收得快。

拦拿圈转乃是枪术最主要的防守技法。圈不过斗是指在做拦、拿、圈转枪时要严格以直径不过一斗的宽度(即一个身体的宽度,约30厘米)为限,这是为了保证防守的严密性,不致因拦拿圈转过宽而使对方避开枪尖近身作战,失去长兵优势,转动不灵,以致受制于人。所以枪扎一线,圈不过斗,是扎枪和拦拿圈绞类枪法的重要技术标准。

[责任编辑:kemi]
  • 分享到:
标签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热 门
明 星
朴春 雅克·拉兰德 阿伊·阿什顿 许亚军 龙刚 李芳雯 景冈山 史蒂夫·福里斯特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胡军 蔡珩 阿诺德·科派尔森 高耀太 布鲁思·麦勒 徳井义実 谢伟才 张献民 邱淑珍 凯文·尼隆 尊·当比斯 神探伽利略 刘蕾 比达尔 不知 阿尔伯特-梅索斯 葛荻华 今村昌平 多宠 诺福克 万方 关于摄影曝光你知道多少_关于曝光必知的一些小技巧 约翰·博特 艾米莉亚 韩国全罗北道扶安 米可白 1948-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