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星百科 > 明星百科 > 正文

富川瑶族自治县

橙山网(www.csnd.net)2015-03-09

[摘要] 富川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东经111°5′—111°29′,北纬24°37′—25°9′之间。地处湘、桂、粤三省交界的都庞、萌诸两岭余脉之间,东连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南部

富川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东经111°5′—111°29′,北纬24°37′—25°9′之间。地处湘、桂、粤三省交界的都庞、萌诸两岭余脉之间,东连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南部钟山县,西与恭城县接壤,北与湖南省江永县相连。位于县治驻富阳镇,县城西距桂林市190公里,南距梧州市220公里,...

富川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东经111°5′—111°29′,北纬24°37′—25°9′之间。地处湘、桂、粤三省交界的都庞、萌诸两岭余脉之间,东连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南部钟山县,西与恭城县接壤,北与湖南省江永县相连。位于县治驻富阳镇,县城西距桂林市190公里,南距梧州市220公里,到广东省广州市380公里,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距离为369公里,与全县辖13个乡镇,145个村(街、居)委会,总面积1572.36平方公里,总人口29万。

富川瑶族自治县种植的水果、粮食,养殖的畜禽、淡水鱼远销欧、美、亚。其中最著名的是富川水牛、蜜枣、脐橙、银鱼、桂花鱼被列为广西基地县,脐橙获中国同类产品金奖。富川瑶族自治县拥有“富川八景”、“古明城”、“灵溪庙”等旅游景点,被誉为“小桂林”。[1] 

春秋、战国时期,该县地属楚越交界之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置桂林、南海、象郡,县地属南海郡。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属南越国桂林郡。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县境始置冯乘、富川县,同属交趾刺史部苍梧郡。

东汉建安八年(203年),冯乘、富川均属交州苍梧郡。风景

三国时期属吴,黄武五年(226年),冯乘、富川同属荆州临贺郡。

西晋永嘉二年(308年),冯乘、富川属临贺郡。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冯乘、富川属临庆郡。宋泰始六年(470年),改临庆郡为临庆国(封国),冯乘、富川属之。南朝齐建元二年(480年),临庆国复为临贺郡,冯乘、富川同属之。梁普通元年(520年),今县地置临贺、乐梁郡,冯乘属临贺郡,富川属乐梁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富川县属富州(州治在富川县,即今钟山)。开皇十九年(599年),临贺、绥越(南朝陈置,在今钟山县南)、荡山(南朝梁立,在今贺县西)等县划入富川,更名贺川县,属永平郡。冯乘属零陵郡。

唐代,冯乘、富川县均属贺州,后属桂管。其中天宝二年(743年),富川县曾更名富水县,乾元元年(758年)复名富川县。

五代十国时期(907—948年)冯乘、富川属楚地,948年后属南汉。

宋开宝四年(971年),废冯乘县,东部划入今湖南江华县,西部划入富川(今自治县县域),富川县属广南东路贺州。冯乘县从置到废计有1082年的建置历史。宋大观二年(1108年)五月,富川改属广南西路贺州。

元代,富川县仍属贺州。

明洪武九年(1376年)富川县属贺州。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富川县改属浔州府,后属平乐府。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十一月,富川县治所从钟山镇迁至灵亭乡,即今富阳镇内的明富川县城。

清顺治十二年(南明桂王永历九年,即1655年),富川县属平乐府。

民国元年(1912年),富川县属平乐府。民国2年7月属漓江道,治桂林;民国3年6月属桂林道,治桂林。民国6年7月,划富川县南部置钟山县,富川县属桂林道,治桂林。民国19年属平乐民团区,治八步。民国21年4月,属桂林民团区,治桂林。民国22年10月属平乐民团区,治八步。民国23年3月属平乐行政监察区。民国29年4月属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治八步。民国31年3月属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治八步,一直至民国3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元月1日,富川人民政府成立,驻富阳镇,属广西省平乐专区。

1952年7月,广西省政府报请中南军政委员会核转,并经政务院1953年4月23日批准,撤销富川、钟山2个县,合并置富钟县,治钟山,属平乐专区。1958年7月改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专区。1961年7月1日,富川与钟山分治。1962年3月27日,国务院第115次全体会议决定,恢复设置富川县,县人民政府驻富阳镇,属梧州专区。1983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富川瑶族自治县的请求报告,同意设立富川瑶族自治县,撤销富川县。[2] 

1996年,富川瑶族自治县面积1572平方千米,人口约27.8万人。辖风景

2003年,富川瑶族自治县辖9个镇、4个乡:富阳镇、白沙镇、莲山镇、古城镇、福利镇、麦岭镇、葛坡镇、城北镇、朝东镇、新华乡、石家乡、油沐乡、柳家乡。

2005年6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同意撤销油沐乡,整建制并入朝东镇,朝东镇政府驻地不变。

现全县辖9个镇、3个乡:富阳镇、白沙镇、莲山镇、古城镇、福利镇、麦岭镇、葛坡镇、城北镇、朝东镇、新华乡、石家乡、柳家乡。[3] 

“中国长寿之乡”专家评审组一行7人,3月23-26日对富川县县进行实地考察与现场评审后,全票通过各项评审认证,中国老年学会授予富川“中国长寿之乡“称号。[4] 此外,通过实地核查、座谈、论证会等方式,专家组认为富川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丰厚的历史民族文化、务实的民生服务型政府和优良的生活方式,以及长期以来一脉相承的传统、人文关怀,具备创建“中国长寿之乡”的各项条件,专家组一致表示,同意富川通过“中国长寿之乡”专家认证。[5] 最后,富川申报第二届“中国长寿之乡”已获得中国老年学学会常务理事会议通过。[6] 

县境内地层发育不甚齐全,出露最老地层是早古生界寒武系;其次是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还有中生界侏罗系及白垩系,新生界第四系等。县内地质构造,经历过加里东期、海西期、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等的构造运动。其主要构造形式有褶皱和断裂。[7] 

富川县域,四面环山,中间低落,略呈椭圆形盆地,地势北高南低。西部及东南部分布着横亘连绵的山脉,谷深坡陡,地势高峻;东部为石灰岩溶蚀而成的岩溶峰林地貌,群峰拔挺;东北面为丘陵地貌,顶圆坡缓,波状起伏;中部为宽坦的溶蚀平原地区,地势低陲,孤峰独山拔地而起,富江河水北南纵流。地处都庞岭和萌渚岭余脉峡谷之间,形成南北风向要口,素有大风走廊之称。[8] 

富川瑶族自治县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年均气温为19℃,年极端最高温度38.5℃,极端最低温度-3℃,全年≥10℃的活动积温为6072℃,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为1700毫米,年相对湿度75%。[1] 

因地制宜的民居

解放前,富川瑶族人民,在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情况下,政治上毫无权利,除了受统治阶级的超经济剥削之外,还受到严重的民族压迫。

解放后,为了更好地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原广西省民委和平乐专区民委、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分别于1957年8月和1963年8月,在富川境内曾作过两次较全面的民族识别调查。据1982年6月30日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富川县境内居住有汉、瑶、壮、回、侗、彝、土家等8个民族,瑶族人口为15万左右人口,占全县总人口51.72%,其中过山瑶人口1.2万[9] ,富川已成为以瑶、汉族为多数的民族杂居区域。[10] 

第五次人口普查,富川瑶族自治县总人口273507人。其中:富阳镇67387人,白沙镇12280人,莲山镇23841人,古城镇20045人,福利镇19923人,麦岭镇21321人,葛坡镇17387人,城北镇18406人,朝东镇21636人,新华乡15790人,石家乡12628人,油沐乡6941人,柳家乡15922人。

全县总面积为1572平方公里,折合235.8万亩,按地貌形态划分为山地、台地、丘陵、石山、平原谷地、水域等6种类型。其中山地面积69万亩,占总面积的29.26%;台地面积10.05万亩,占总面积的4.26%;丘陵地面积11.7万亩,占总面积的4.96%;石山地面积40.06万亩,占总面积的16.99%;平原谷地面积92.38万亩,占总面积的39.18%;水域面积12.62万亩,占总面积的5.35%。按1989年总人口平均,每人拥有土地面积9.4亩,据1984年土地概查分析统计,全县已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为163.87万亩,利用率为69.49%。尚有未利用的宜垦耕地、园地24.98万亩;宜林山地、坡地10.27万亩;草地10.75万亩。[11] 

县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较充沛。境内四面环山,龟石水库

县境地处南成矿带的中段,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据旧志记载,自明万历时就有商人在白沙一带开采砂锡矿。已发现的矿种有31个,矿产地72处。其中具中小型矿床规模的有11处;砂锡矿区16处,矿点45处。[13] 

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由1995年的89153万元增夜景

全县GDP由1983年的0.81亿元,增长到1993年的5.13亿元,年均增长20.33%(10年增长数);2003年达到13.18亿元,年均增长9.9%(10年增长数);2011年达到40.11亿元,年均增长14.93%(8年增长数),比1983年增长49倍;财政收入由1983年的716万元,增长到1993年的6245万元,年均增长24.18%(10年增长数),2003年达到6138万元,年均增长-0.17%(10年增长数),2011年达到3.37亿元,年均增长23.73%(8年增长数),比1983年增长47倍;全社会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83年的924万元,增长到1993年的9140万元,年均增长25.75%(10年增长数),2003年达到29762万元,年均增长12.53%(10年增长数),2011年达到72.19万元,年均增长 48.97%(8年增长数),比1983年增长78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3年的188元,增长到1993年的284元,年均增长4.21%(10年增长数),2003年达到1584万元,年均增长18.75%(10年增长数),2011年达到4483元,年均增长13.89%(8年增长数);全县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2006年实现历史性突破,工业主导地位日益显著。[14] 

富川瑶族自治县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生产稻谷、玉米、富川脐橙

解放后,1958年,县域耕地292584亩,粮食总产量为3820.2万公斤。随后,由于进行大模范的农田水利建设,耕地面积逐步减少,至1962年,全县耕地面积为259487亩,粮食总产为3425.8万公斤。但由于水利设施增加,对旱涝的抵御能力增强,并采取调整作物布局、改进耕作制度、推广良种、施用化肥、农药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70年,全县耕地面积为256171亩,比1962年减少1.28%,粮食总产增至5020.1万公斤,比1962年增长31.76%。1980年后,调整农村经济政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发展迅速。1985年,全县耕地面积为265570亩,粮食总产量上升到9289.3万公斤,比1970年增长85%。1989年,粮食总产量为8994.2万公斤,其中稻谷8412.6万公斤,玉米358.5万公斤,小麦19.9万公斤,大豆(含青豆、黄豆、黑豆)127万公斤,红薯折谷47.8万公斤,其他杂粮28.4万公斤;油料作物总产237.03万公斤,其中花生210.13万公斤,油菜籽25.76万公斤,芝麻1.14万公斤;麻类总产量为7.22万公斤。[15] 

2012年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1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43元,比2011年增长12%。[16] 成功流转土地40万亩,建成了以片区模式推进的“二园三廊一中心”现代农业示范平台,着力打造了脐橙、蔬菜、烤烟、生猪、高产油茶林等五大特色优势农业。全县共种植优质水果40万亩,其中种植脐橙25万亩;年复种无公害蔬菜20万亩以上;年种植春烤烟3万亩以上;引进了广东温氏、广东杨氏等一批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了446家农业企业集群发展的规模,规划建设了富川特色农产品加工物流中心,实现了200吨/时水果加工能力。富川县被评为“中国特色农业百强示范县”、“中国脐橙之乡”、 广西最大脐橙生产基地和春烤烟生产基地 、广西唯一的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富川脐橙”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多次在国内外农业博览会荣获金奖,并被指定为中国—东盟博览会专用果。[14] 

清末、明初,县内只有铁、木、缝纫、竹器、织布、印刷等华润富川

解放初期,由于与钟山合县,工业企业都在钟山片。1952年至1956年,富川片仅有一些手工业,加工制造犁头、鼎锅、扒锅和锄头、镰刀等简单小农具和生活用具。1956年工业总产值仅为144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1961年富川与钟山县分县后,县属国营工业和二轻工业逐步得到发展,1970年工业总产值619万元。1978年,工业总产值增到1711万元,比1956年增长10.9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少工业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都有所提高。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3357万元,比1956年增长22.3倍,比1978年增长96%。1985年后,在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对原有企业进行技改扩建,到1988年投入资金达3102万元,仅烟厂技改扩建就投入1833万元,使烟厂的生产能力由1985年的2.8万大箱增加到15万大箱。1989年卷烟工业产值8715万元,创税5421万元,成为富川工业的重要支柱。以卷烟为龙头的配套企业应运而生,先后办起商标印刷厂、纸箱包装厂、卷烟材料厂,年新增产值近千万元。1987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10144万元,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198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增至13942万元,比1985年增长3.15倍。其中:中央企业(烟厂)产值8715万元,占62.51%;自治区属立新农场118万元,占0.84%;县国有工矿企业总产值2897万元,占20.78%;集体企业产值1124万元,占8.06%;合营与个体工业产值1088万元,占7.8%。全县国营工矿企业28个,其中独立核算企业16个;集体企业190个,其中县属企业12个,乡办企业45个,村办企业133个;村以下办工业1194个,其中合作工业240个,个体工业954个。全县工业企业按行业分,有18种,其中主要行业有8种,按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次序排列是:烟草加工71.98%,食品5.22%,化工3.34%,机械1.88%,饮料1.76%,建材、采矿1.74%,纺织1.29%,印刷1.26%,其中它占11.55%。[17] 

2008年,成功引进了央企巨头华润集团到富川投资办厂,其中总投资75亿元、2×100万千瓦火电机组的华润(贺州)火电厂将于6月建成发电,总投资9亿元、年产200万吨水泥的华润(富川)水泥厂已于2010年5月建成投产,总投资5亿元、年产20万吨啤酒的华润雪花啤酒厂将于10月建成投产。同时,以华润(贺州)火电厂、华润(富川)水泥厂、华润雪花啤酒厂三大企业为核心创建了广西贺州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成为贺州市的一号工业园区和自治区林念修副主席担任组长的全区重点工业园区。利用富川丰富的风力资源,引进中国大唐、中国华能、广西水利集团、中国风电等四大集团投资60亿元的长春、龙头、金子岭、朝东等4个风力发电场。2011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7家。2012年,以华润产业为龙头的富川循环工业开局良好。华润火电厂1号机组试发电运行,华润富川水泥厂满负荷生产;华润雪花啤酒厂已完成主机地下部分基础施工。预计投资150亿元的华润火电厂建成生产后将形成60亿元的年产值,投资13亿的华润水泥厂建成生产后将形成12元亿的年产值,华润啤酒厂建成后将形成30亿元的年产值,相关企业将形成10亿元的年产值, “十二五”期内, 华润富川循环经济产业园将会形成年产值过100亿元的工业园区;清洁能源开发进展顺利,龙头、长春、金子岭、朝东等4个风电场进展顺利。[14] 

民国期间,县政府建设科配备专人管理农林行政、风景

2012年内投入资金8800万元,实施"绿满八桂"、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等工程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西岭山保护区管理,发展林下经济,加大油料作物开发,突出发展油茶、药材等名优特色经济林品种。[16] 

富川的畜牧业以饲养牛、猪为主,鸡、鸭、羊、兔、鹅次之。1952年全县畜牧业产值为16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畜牧业发展较快,1989年畜牧业总产值增至1521.49万元,比1952年增长8.33倍,占农业总产值的18.02%;猪存栏数115272头,出栏数为56290头;牛存栏数、出栏数分别为42170头、10472头。民国期间,畜牧业由县政府建设科管理,下设家畜防治所。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先后成立县建设科、农林水利科、农牧局等机构,负责管理全县的畜牧业生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畜牧业的发展,1979年11月成立县畜牧局。1984年改为畜牧水产局。1989年畜牧水产局下设畜牧兽医站、种畜场、渔种场、水产管理站、水产技术推广站以及各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兽医联合诊所等,有干部职工96人,其中技术人员42人。专业民间兽医24人,亦医亦农的村兽医员173人。[19] 

2012年出台对黄龙病的防控,扶持温氏肉猪养殖项目建设,突出抓好种猪场建设,加强疫病防治和猪场排放物的环境整治和环保规范,发展壮大一批规模养猪专业村和养殖户。生猪年出栏80万头,其中瘦肉型猪出栏45万头。[16] 

春秋战国时,富川属楚地。由于楚越民间交往而形成岭口“古道”。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扩建岭口“古道”成“新道”,经麦岭、青山口、黄龙至古城接贺江航道,为中原进岭南的一条捷径,也是富川北通湖南道县,南通贺江、封开、广州的主要通道。民国期间,富川有水道由古城镇顺流至钟山,经贺县、信都、到达广东,民船载量可达1万多斤。陆路有省道望富路,从县城经古城、白沙,入钟山望高通贺县八步,境内长约35公里;白河路从白沙至河路口湘界,境内长6公里。此外,还有富阳至朝东,富阳至麦岭两条简易马路。运输工具除县城有一辆木炭汽车和分布各圩镇的少量马车外,多数物资靠人挑肩扛。

解放初期,县人民政府重视发展交通事业,大力进行公路建设,一批“民办公助”和“集资兴建”、“民工建勤”的公路路基相继建成。1955年成立富钟县交通科;1961年7月富钟分县后,成立县工业交通科;1962年正式成立县交通局和富川公路段,当年县内通车里程为108公里,5个公社所在地通行客、货车。1972年,由公路段组织修建麦岭至湖南江永交界处的公路6公里。1980年至1982年,将富阳至望高的沙面公路铺设成柏油路,这是县内第一条柏油路。1982年,全县通车里程增至255公里。1985年,国家投资232万元,修建朝东—小水、城北—葛坡、县城环城等公路14.4公里,改建公路30.5公里,修建机耕道24条,建桥梁39座,提前一年完成工程,得到自治区的表彰和奖励。1989年统计,全县先后建成27条公路,全长325.6公里,其中国道13.7公里,省道61.8公里,县道146.2公里,乡道49.5公里,专用公路54.4公里;有各种型号机动车辆837辆,其中载客汽车136辆,载货汽车445辆,特种汽车15辆,摩托车241辆,客运量131.08万人,货运量112.95万吨。全县14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全部通行客、货车,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交通运输网。[20] 富川火车站

富川县已建成公路983.44公里,全县12个乡镇已全部通等级公路,全县137个行政村有135个行政村已通公路,通达率达98.5%;2007年至今,完成通村水泥路55条。全县基本形成了三纵两横为主线的公路交通网络。[21] 现207国道、20161省道经过富川。距富川不远的桂林市、梧州市都建有大中型机场,可达世界各地。洛阳——湛江铁路东线经过富川,进入施工阶段。[1] 2012年筹措资金1700万元,年内完成古城至福利、新华至路溪、葛坡至龙集、盘坝至扼下、路溪至石头坳、朝东至蚌北、新华至石折井等7个建制村通水泥路项目。[16] 

1950年,先后分别在卫生、工业、农业等各战线建立科研小组。1952年与钟山合县,1958年4月成立富钟县技术改革委员会,1959年更名为县科学工作委员会。1961年与钟山分治后,成立富川县科学工作委员会。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科技机构瘫痪。1973年成立县科技小组,1974年成立县科技局,1977年12月恢复县科学技术委员会,1989年有专职工作人员12人。[22] 

明代,富川县教育管理机构为儒学署,清初,沿袭明制,康熙

解放后,1950年1月,设文教科,负责教育行政事务。1952年合并为富钟县,县政府设文教科,14个区政府设文教助理1人,各区又划分若干学区,各学区设一个中心校,实行中心校领导制。1958年,县文化、教育、卫生合并办公,称文教科。1959年称文教局,局长1人、副局长1人、工作员2人,各区设小学专职辅导员1人,兼行政、业务之辅导。1961年富川、钟山分治后,县政府设文教科。1967年,县革命委员会设文教领导小组。1968年,设政工组教育小组,各公社成立小学教育革命委员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若干人。1972年5月改称文教局,局长1人,副局长2人;各公社设教育组,组长1人,专干若干人,均由县文教局委派。1973年10月,改称教育局,1978年,各公社教育组协助教育局管理教育行政和教育业务。1984年1月设教育局,局长1人,副局长2人,调研员1人,下设1室7股(办公室、普教股、人事股、业教股、成教股、基建股、纪检股、财会股),各股设正副股长1至2人,还设有教研室和勤工俭学公司,同时取消区乡教育组及辅导员,恢复中心校长领导体制,直至1989年。[23] 2012年实施莲山、福利、麦岭、朝东等4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年内完成县第三中学投资770万元,完成县第三幼儿园项目投资540万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试点工作,全县覆盖率达30%以上。[16] 

1963年起,先后创办了《群众演唱材料》、《富江文艺》

富川瑶汉民族的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1979年,成立搜集整理民间文学领导小组,落实编撰人员,组织普查组,根据富川不同的方言区域进行全面的普查,将方言区划为“勉语区”,“七都”、“八都”、“九都”方言区,梧州土语方言和汉族民家人官语方言区等。普查后,进行归纳分类,并以瑶族和富川“梧州人”为重点,汇集精华在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民间资料的基础上,归类整理,编印成册。截至2000年,已基本完成了《富川民歌》、《富川民间器乐》、《富川民间舞蹈》、《富川戏曲志》、《富川民间故事》、《富川民间谚语》、《富川民间歌谣》等资料汇编工作。其中部分资料选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西卷》,1988年8月,《富川文化志》亦完成初稿。[24] 文化节

富川境内通行的方言有汉语、瑶语方言。汉语方言,按自称分,有富阳话、民家话、七、八、九都话、梧州话、客家话、保庆话;瑶语方言,自称“勉”话。由于民族的长期杂居社会交际和文化、教育的需要,汉语方言的富阳话已成为富川境内各族人民社会交际的主要语言。操汉语和瑶语方言的瑶、汉同胞,大多能听懂或使用富阳话进行语言交流。文字,全县通用汉字。[25] 

富川地处岭南,群山围绕,古称“山国”,是湘桂粤三省的重要交通枢纽,为岭南明珠,历史也十分悠久,她走[9] 过了一个漫长而又沧桑异变的过程。富川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和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了。该地区在夏、商、周时期划为荆楚之地,在春秋战国时则改划为楚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嬴政灭六国统一天下,富川属于南海郡,居住在这里的西瓯族人至此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始建富川县制;唐武德四年(621年),李靖由四川出兵伐梁帝,驻师富川;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三月,曹成率领荆湖起义军占领道贺二州,岳飞师发富川,与曹成起义军战于太平圩;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富川瑶族首领唐富八,相应“保卫大宋”之召,募兵加入罗飞起义军,被敕封为威灵大将军;明景泰元年,富川、永明、江华三地瑶民联合起义于富川八尺漯,号“道胜君王”;清光绪三十三年,美国浸信会入富川;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日军进攻富川,杀害435人,糟蹋妇女51人。

县属医院民国27年(1938年),在县城设立一所县立医务所,所址在三界庙内,无西医,配有医务人员9人。民国32年,县立医务所改称为卫生院。民国34、35年,县政府把富阳镇破烂不堪的三界庙改为县医院。解放后,1951年成立富川卫生院,1952年与钟山合县,原富川县卫生院改为富钟县富阳人民卫生分院。当时,有干部、职工28人,有病床20张,设备非常简陋。1961年与钟山分治后,富川卫生事业得到不断发展。

县人民医院1961年富川与钟山分治后,同年7月成立富川县人民医院,地址仍设在原富阳人民卫生院。同年8、12月,从大中专院校分配本科及大专毕业的中西医师5人、中专毕业的检验、护士4人,加强了县人民医院的力量。1963年开始扩建县医院,1964年底建成门诊、内儿科病房、妇外科病房、手术室、传染病房和食堂,总面积达1800平方米的6幢平房。增设到86张病床。1965年人员增加到60人,并拥有大专毕业的医药人员20人。1989年共有干部职工总人数298人,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82%。1978年,开始兴建总面积1800平方米的门诊大楼,1980年筹建包括手术室在内,总面积2000平方米的妇外科大楼,并于1983年落成使用,开设病床126张,此期间增添2吨锅炉和第二台200AMX光机,建成200平方米的制剂室,购进了消毒柜、洗衣机、无影灯、检验、药剂、救护车等设备。1982至1986年,建成2500平方米的内儿科楼以及连接门诊与外科、外科与内科之间的三层通楼和急诊科、锅炉房、天桥等面积2500平方米;建成住宅三栋(62个单元),总面积4000平方米;增添300AM、500AMX光机、B超、M超、脑电图胃镜、阴道镜、宫腔镜、多台自动呼吸机、大型洗衣机、烤干机、更新病床200张,添置厨房多种机械化设备,安装电梯和0.5吨、2吨锅炉等,总投资30万元。开设病床242张,使医院成为初具规模的综合性医院,现设内、外、妇、儿、急诊、门诊等6个临床科室和放射、功能、药剂、检验4个医技科室,及总务、防保、护理、办公家等4个职能科室。干部、职工增加到216人(包括临时工),基本形成富川县的医疗技术中心。到1989年,县医院能诊治许多较疑难的疾病,如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等,以及各种产科急诊手术,院制药室能自行配制药品40种。

县皮防院1959年成立,当时有医务人员3人。原院址设在葛坡乡上洞村的牛头山,1981年迁到县城,1989年有医疗业务用房80平方米,职工宿舍500平方米,有医务人员18人。

县妇幼保健站解放前,从民国34年起,富川卫生院仅有2名助产士担任助产工作,没有妇幼保健机构。解放后,于1953年成立富钟县妇幼保健站,配有工作人员2人,保健站的中心任务是大力推广新法接生,以及培训和提高接生员的技术水平。1961年分县后,设立富川县妇幼保健站,配备工作人员3人。“文革”期间保健站被撤销,人员被安排到各医疗单位,当时仅有的一张病床和一个婴儿保健箱,也被疾控中心

县防疫站民国期间,县没专设卫生防疫机构,全县只有一名卫生稽察,兼管打预防针。解放后,卫生防疫事业所发展,1961年成立县防疫站,当时只配备3名工作人员,1985年设有流行病、公共卫生,食品卫生检验等科室。1989年,有34名工作人员。各乡卫生院也相应的成立防疫组,计有专职防疫医生12人,农村医生117人,全县形成了三级卫生防疫网。区、乡卫生院民国27年,县内有四所乡医务所,民国32年,乡医务所增加到8所,每个所仅有一个医生,年卫生经费160元(国币)。解放后,区(乡)医院有了很大发展,1989年有1所中心卫生院,11所乡卫生院,1所乡卫生分院,国家给予建设投资人民币30万元,共建有医疗业务用房2100平方米,职工宿舍3000平方米,病床120张,有医务人员201人。

村保健站1966年,县卫生局逐步开展对农村医生的培训工作,至1979年,共举办13期,培训农村医生381人次;由乡级卫生院培训卫生人员925人次。1967年大队始办卫生室,全县共办起36个大队卫生室。1971年更名为大队合作医疗室,全县共有合作医疗室105个,占大队总数的97.2%。其中具有红医刀包、2张简易病床、手提式高压消毒锅等设备的合作医疗室66个。[26] 

秀水状元村位于广西贺州市富川县朝东镇,沿207国道往富川方向可达。距贺州市秀水古城台

富川立新脐橙基地位于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县城境内。距县城中心1千米。是一个国有农场,广西最大的脐橙种植基地也是贺州大型的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基地,是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自1958年建场至今,已有近五十年的发展历史,场内有土地1.8万亩,其中柑橙连片种植面积1万亩,是广西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备选点。是全区超大型脐橙生产观光园,该场自1988年起大规模引进美国脐橙品种种植后,发展迅速,所生产的脐橙果实硕大,无核无渣,先后获得中国第二届农博会金奖,广西名牌产品。1997年已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是最佳旅游食品。[28] 

瑞光塔俗称观音塔、观音阁。塔为7层楼阁式六角形砖塔,高28米,塔基埋深4.8米,慈云寺和瑞光塔

瑞光塔旁有慈云寺,也称镇江慈云寺,总面积为598平方米。该寺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咸丰五年(1855年)毁于战火,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民国4年(1915年),陆荣廷带兵由桂平到富川,游慈云寺时,倡议修一条花街路,接慈云寺至回犀桥。后经有关方面努力,终于修成。民国期间曾将寺改为“中山纪念堂”。内有佛殿二进,东西两侧有厢房,殿间天井用卵石铺成,每座殿堂皆由六柱抬梁构架组成。后殿有圆月门,直通瑞光塔。1980年,瑞光塔、慈云寺均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云寺现是县文物管理所驻地,内辟两个展览厅,一个展览革命文物,一个展览古代文物。[29] 

富川古明城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西贺州市富川县城中心。

此外,瑶绣历史悠久,广西富川县的瑶族妇女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在她们指尖下诞生的各类瑶绣产品精美绝伦。[31] 

富川穿岩的形成与当地卡斯特地貌有密切关系,流水的不断溶蚀,最终贯穿山洞形成一条通道。穿岩溶洞长约280米,高约80米,宽约50米,洞内显得极为宽敞,溪流缓缓的从洞内流过,旁边是条并不宽敞的小路。附近村子的农民,每天就走在这条仰头即是风景的路上。

穿岩除了形成独特的风光,还成为一条交通要道

潇贺古道将中原地区的文明传入瑶族地区,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使得富川瑶族具有“瑶风楚韵”这样一个特点。同时,潇贺古道沿线随之发展,也带动沿线一些村落发展起来。

福溪村位于富川县朝东镇境内,是保存比较完整的瑶族村落之一。这里保存着国内罕见的木柱庙宇——马殷庙。初到这里,笔者很是疑惑。马殷是汉人,为何在瑶族地区会有这样一座恢弘的建筑来纪念他?当地老人介绍说,当年马殷的统治地区曾经包括富川,在其统治期内,富川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修建了这座庙宇来纪念。[32] 

[责任编辑:kemi]
  • 分享到:
标签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热 门
明 星
景冈山 阿诺德·科派尔森 胡军 许亚军 李芳雯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张献民 布鲁思·麦勒 史蒂夫·福里斯特 谢伟才 朴春 邱淑珍 高耀太 阿伊·阿什顿 龙刚 蔡珩 徳井义実 雅克·拉兰德 宋佳宁 陈诗苑 宜人贷 张子琪 人间蒸发 打官司 1922-07-26 1979-08-24 安娜·卡莉娜 领证结婚 1973-09-09 国产航母与辽宁舰对比_国产航母与辽宁舰有什么不同 翻拍剧 沈兰 前田敦子 闹掰 魏积安 命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