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星百问 > 正文

是否真的存在「过度解读」?

橙山网(www.csnd.net)2023-01-22 23:01:10

[摘要] 橙山网csnd.net 存在过度解读。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是搞清楚什么是解读。解读说白了,就是信息的转化。将作者输出的信息转化为读者接受的信息,将文本的直接信息转化为读者思考后

橙山网csnd.net

存在过度解读。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是搞清楚什么是解读。解读说白了,就是信息的转化。将作者输出的信息转化为读者接受的信息,将文本的直接信息转化为读者思考后的信息。而信息在转化中是会有损失的,这就是信息传递的递减效应。所谓过度解读就是信息的转化次数过多,导致最终转化率太低,信息损失量太大,最后原作的信息完全被掩盖。二、解读和过度解读不是单向的。一提到过度解读,很多人会想到阅读理解和中心思想,把过度解读看做是读者单方面的事情。其实不但存在读者的过度解读,也存在作者的过度解读。这是我所认为的创作规律。我倾向于认为,作者不可能任意地赋予任何事物任何想要的情感。所以完全有可能出现你所选择的意象和你所采用的表达不能有效承载你的情感和思想的情况。这种情形下,你对你作品的解读就属于过度解读。这里需要阐明一个事实,即只要是作品都会产生信息。作者在生产出这个信息之后,可以选择传递它或者不传递它。如果选择不传递,那么无论你怎样解读,由于信息只在信息源内部传递,不会出现损失,也就没有过度解读之说。而一旦你在任何平台发表,意味着你自己开放了信息的出口,主导了信息的传递,此时的信息就不是在信息源内部传递了,那么任何人的解读,包括你自己,都会造成信息的损失,从而也就存在过度解读。这种过度,就是“你试图向对象表达什么”和“对象实际感知的是什么”之间的差异。

作者对于作品的解释不是绝对权威。由上面第二点就引出一个问题,既然过度解读对不同的对象不同,那岂不是说,作者就是权威,作者无所谓过度解读了?比如“天上的云真白啊”,我能不能说你觉得过度解读是因为和“郑伯克段于鄢”,你不了解我的创作背景呢?答案是否。因为在信息的传递中,双方处于一个相关联的信息平台很重要。“郑伯克段于鄢”描述的是一个客观事实,这个客观事实并不是作者所独有的,而是依托于春秋时期的政治文化背景,这个背景是作者和读者双方都可以获取的。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通用的解读工具,有了这种工具,双方才可以进行信息的交流。“天上的云真白啊”也是一个客观事实,这个事实也不是作者所独有。这样的事物,作者并不可能“强行”赋予它一些私人信息,而只能利用它固有的一些信息,作为通用的解读工具——比如我可以理解为“天上的云真纯洁啊”,就不算过度解读,但如果理解为“天上的云真悲伤啊”,就是过度解读。

我相信一个论断,就是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也是人类通用的情感和思想,不存在无法被感知的艺术思想。也就是说,无论艺术家的思想有多复杂,总能找到可以被人广泛感知的方式。

同时,我也相信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是共通的。看到飞鸟拥有比人类多一维的活动空间,自然会产生对自由的向往,看到太阳觉得温暖,看到草木凋零感叹生命枯萎,这些认识对于人类来讲是共通的。虽然并不绝对,但具有很大的普遍性。由于情感的共通性、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共通性,就导致人类对于艺术作品的感知有一个基础的平台是稳定的。这个平台就是前面所说的通用的解读工具。比如你看春秋,春秋的制度和文化是通用的,看自然,对白云蓝天的固有印象是稳定的。超出这个平台之外,意味着通用的工具是无效的。那么要么放弃信息的传递,要么给出明显的指示,否则就是过度解读。因为有这样基于情感和认知共通性的平台,导致艺术解读呈现出一定的统计规律。

[责任编辑:csnd.net]
  • 分享到:
标签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热 门
明 星
梁艺玲 麦切·赫威 鲍勃·迪伦 元明 费伊·雷 李至正 德莫特·摩根 谭满堂 本广克行 周浩东 弗莱德·沃德 斯蒂芬·瓦诺雅 郑文堂 森田彩华 阿弟仔 张同祖 兰多·巴泽卡 陈志华 史蒂夫·布西密 明星合影视频祝福产业链 双子座流星雨直播 辽宁;沈阳;沈河区 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 贝哈提-普林斯路 中毒 车市 老爸向前冲 1952-11-24 虞书欣父母公司再成被执行人 凯特·奥汀尼 曾小红 唐人电影 张之洞 董思成粉丝社 持枪案 弗兰克·维尔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