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星百科 > 明星百科 > 正文

倪蓓蓓

橙山网(www.csnd.net)2015-03-10

[摘要] 倪蓓蓓,女,1980年出生于南京。1998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油画专业攻读学士、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教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油画协会会员。... 倪蓓蓓

倪蓓蓓,女,1980年出生于南京。1998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油画专业攻读学士、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教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油画协会会员。...

倪蓓蓓,女,1980年出生于南京。1998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油画专业攻读学士、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教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油画协会会员。

2014年

自然之名——风景画与山水画邀请展,南艺美术馆,南京

交融——学院与当代艺术研究展,方山艺术营,南京

她·时代,北京时代美术馆,北京

诸子2014·色醉——女性艺术家联展,诸子艺术馆,南京

游园——先锋当代艺术展,先锋艺术中心,南京

三月画会,海棠艺术馆,南京

青春盛绘·迎青奥——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首届提名展,六尘艺术馆,南京

同绘中国梦——全省中青年美术作品展,江苏省美术馆,南京

第四届江南如画油画展,江苏省美术馆,南京

杂花共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第五届艺术展,更斯美术馆,南京

2013年

再见马蒂斯——倪蓓蓓作品展,元素艺术,扬州[1] 

探索与对话——江浙沪博士暨青年油画家学术邀请展,上海朱屺瞻艺术馆,上海

大象无形——中国抽象水墨艺术展,浙江美术馆,杭州

大墨·东方——2013中韩国际美术交流展,扬州市美术馆,扬州,韩国

对画——吴静一、倪蓓蓓、李小光作品展,诸子艺术馆,南京

南京品格——市青年美协会员精品展,南京市美术馆,南京

时代风华——江苏省高校美术作品展,南艺美术馆,南京

探索.对话——江浙沪油画名家写生学术提名展,大境艺术馆,扬州

不可思议——当代艺术邀请展,3V画廊,南京

映像·微体验——2013中国当代青年艺术精品展,深圳会展中心,深圳

随心而安——当代艺术邀请展,大境艺术馆,扬州

软暴力——女性艺术家作品展,古岸艺术中心,南京

2012年

第八届江苏省油画展,江苏省美术馆,南京

闳约深美---南京艺术学院百年校庆师生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北京、南京

古岸艺术中心秋季沙龙展,南京图书馆,南京

2011年

本体追问·江苏中青年油画家研究展,岭南美术馆,东莞

江苏省小幅风景画展,江苏美术馆,南京

2009年

宁杭高速——南京杭州油画家邀请展,养墨堂美术馆,南京

2008年

亚洲插画艺术论坛邀请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07年

超级生活—创意视觉实验展,圣划艺术中心,南京

吴韵汉风——江苏省第六届油画展,江苏美术馆,南京

2006年

2006年

分形意象——当代艺术展,南京

李建民.倪蓓蓓作品展,荣宝斋画廊,南京

2005年

江苏省第五届油画展,江苏美术馆,南京

未来考古学——中国当代艺术三年展,南京博物院,南京

2013年江苏省高校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

2007年南京艺术学院优秀毕业生

2006年江苏省首届新人新作美术展览,获佳作奖

吴静一评倪蓓蓓

与蓓蓓逛大上海,左手提行装,右手拿书,我俩狼狈不堪。[2] 

第二天回南京,瞧她又在画,五颜六色很好看,于是问她.她说这是昨天上海福州路一路心情,记下来,好好生活,慢慢回忆。[2] 

一直以为,做了妈妈的她现 在画的愈发色彩热烈,是由于生了宝宝,更加纯真的缘故.那一天我们交谈之后,我开始逐渐更加懂得她近 期的画作.这些画是一个感性的女性画家对生活的敏感捕捉,是情绪的色彩语言。[2] 

看她的画可以特别看看题目,她会从题目开始牵引你,进入她那时心境.类似观看"哈利.波特"里描述的冥想盆,进入她的各色情绪世界。[2] 

作为同行的我,更欣赏她笔下独到的色彩搭配和对画面丝绒搬的边缘线处理.每每有新作完成,她会先拿给我看,有时候我真会感到惊讶,不太大的方寸间,各种普通的颜色在她的调和搭配下变的美妙和充满想象力。蓓蓓画画是饱含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的创造力的.我看她的这批画,画不大,但能量不小.这也是她本人带给我的感觉。[2] 

吴静一(2012.10月于黄瓜园)

色彩的符号

文∕VastSpace(FFA)

当代艺术家倪蓓蓓,擅长在生活中提炼,并加以感受,她以抽象象征主义的手法汲取那些打动人心的“故事”来勾勒色彩,以表达她丰富的内心世界与细腻的情感。[3] 

仔细品味她作品中的每一个元素,就不难发现,造型和色彩代替了来自她现实中的人物或风景。媒介和材料为其服务,普遍的生活流则是过滤了日常的视觉表现,她以此展开观众与她内心的情感对话。[3] 

倪蓓蓓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不可否认她吸取了大卫霍克尼和马蒂斯的创作技法,并深受影响,但又没被完全束缚,所以有了“蔷薇虹”系列中的《再见马蒂斯》。某种意义上,倪蓓蓓不断通过探索以实现她独有的女性艺术家气质。在这个系列中,天真无邪、浪漫无忧的情绪表露无遗,比如《oscar是小天狼星》、《陪你去看流星》等。尤其是《什么时候去吃哈根达斯呢?》运用了黄蓝红紫绿的色彩巧妙布局,给人以清凉之感。[3] 

不仅如此,她的所有作品都以强烈的色彩来隐喻她情感的密码,比如在她在“生于1912”系列中驾轻就熟的运用了色彩的符号,通过各自呈现内在(如《浴》)与外在的美(如《此刻的快乐》),采用过去时代的情绪,给人以无限的记忆和想象。就像讲故事,讲一个当代中国女性对于知性美的认知或追求。在这个时期,她的《我想做个漂亮的妈妈》则是另一个代表,作品中的蓝色可能呈现了她作为母亲的喜悦,而斑斓的孔雀翎则呈现了她以女儿的天真为符号,而偎依在身旁的丈夫则可能巧妙的暗示了她自强的个性。[3] 

从她的一系列作品中不难看出,倪蓓蓓是一个极具感性而又不失理性的画家。她以圆润蜿蜒的线条,巧妙架构跳跃的色彩,编制隐藏的含义,站在观众的角度,传达她的思考,从而给人毫无拘束之感,那种任由情绪的宣泄在她的作品里活灵活现。拉近自由的距离,用心体会,她的作品似乎又有一种来自童趣的静宁,除此之外,她的作品没有宏大述事的主题,几乎灵感的源泉都来自她自我的世界。[4] 

《向往热带的旅行》,倪蓓蓓引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以强烈的色彩和蜿蜒的线条传递来自感官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她以“冲动的创意”跨界了记忆的情感,从而建立了一种新鲜的具有吸引力艺术表达方式,为观者打开了一览无余的情感之门。[4] 

可以肯定的是反观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创作,倪蓓蓓作为其中一员,她的作品再次证实越是个体的自由的艺术,越是可以打动人心的。[4] 

拥有纯净的童心——“朴素派”绘画[5] 

作者:南京艺术学院倪蓓蓓

1913年,法国作家夏尔·佩吉说,“世界自耶酥基督时代以来的变化还不及过去三十年的变化大。”[3]他所指的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社会所有领域产生的巨大变革:它的观念、它的历史感、它的信仰、以及它的艺术。在此背景之下,绘画也因此由单一发展而转向多元化发展,艺术家开始找寻“新的绘画语言”,于是涌现出一种新的艺术流派——具有“童趣”特点的"朴素派"。[6] 

1、“朴素派”的诞生

W·伍德(WihelmUhde),德国诗人、艺术评论家、绘画收藏家。W.伍德网罗了一批“非专业画家”,包括小公务员亨利·卢梭(HenriRousseau,1844-1910)、邮局职员L·维万(LovisVivin)、清洁女工L·塞拉菲娜(SeraphineLouis)、马戏团大力士C·邦布瓦(CamillePoombis)和园丁A·包切特(AndreBauchant)等。这些男男女女在周末或是空闲时光以绘画的形式记录下生活经历,画面朴素而幽默。

1928年,W·伍德在巴黎举办了一个名叫《拥有纯净的心的画家》的画展,随后又进行了世界巡回展。随着世界巡回展览的成功,这种风格被逐渐认可,被冠予“Naiveart”,即“朴素派”或“稚拙派”,并列于现代艺术的各类流派之中。

“朴素派”是对自学者艺术作品的综合称呼,主要是指绘画作品中带有简单的、未经修饰和充满想象的特点。绘画内容表达的是作者个人的愿望和想象,表现的往往是内心向往的纯净世界。

在中文字典里,很难用一个贴切的词汇来解说“Naiveart”。有人称其为“朴素派”或“稚拙派”,也有人将其翻译成“原始派”,还有的干脆称之为“业余画家”或“非职业画家”。

“朴素派”艺术家们几乎都没受到过学院的正规教育。最初许多人努力让自己的技法接近所谓的“正确”方法,他们画的很仔细,喜欢用小笔从局部开始做画,常常色彩未经调和,用笔也不够流畅,这一点上是有悖于传统的学院教育的。但是逐渐地这些方式经过不断的演变进化,最后成了“原始派”艺术家的特征。当然,最重要的特点还是来自于作品中传达出的精神境界:这些作品充满纯净、自然和单纯的趣味,仿佛用孩童的目光深入观者内心。

图1“朴素派”画家的绘画作品

“童心未泯”不仅是说艺术家拥有孩子般的天真、烂漫、简单和无邪,对艺术家而言,其涵盖的意思可能十分广泛,儿童有别于成年人的心理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成年之后,多数人逐渐淡忘了儿童时对世界的想象,成年人认识世界更加全面客观,也更加理性。在“朴素派”画家的内心世界中却大部分的保留了对童年的记忆,且将其放大,并夸张地进行表现,使童趣。在成年人眼中的幼稚童年,每一处细微的成长细节,气味、颜色等,都成为艺术家创作的源泉。然而任何一个成年人都经过儿童成长阶段,这类作品可以或多或少的打开成年人的“记忆门”,这也许就是“稚拙”作品可以打动成年观者并且取得共鸣的地方。[6] 

2、“批素派”的代表人物——亨利·卢梭

图2:亨利·卢梭,《梦》,布上油画

卢梭在自传中写过这样的词句:“梦的单纯的力量,支配着他的景物”,这一解释已经足够了,因为儿童不会对我们说他梦想的创造力和勇气。

在今天看来,卢梭所做的贡献已经不仅仅是他所处年代的一个“偏才”那么简单了,他的绘画作品与德国表现主义、意大利未来主义、巴黎野兽派和立体派都产生关系。雷奈·休伊(ReneHuyghe)说:“对于立体主义者们,卢梭不仅提供矫正的方法,他们头脑中本能地洞察到,他像原始画家和黑人艺术一样无可非议。卢梭是二十世纪绘画的一种创新。”

图3:亨利·卢梭,《踢足球者》,190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一整套“魔幻现实主义”学说逐渐形成,它求助于卢梭的艺术实践。康定斯基(WassilyKandinsky)敏锐地感觉到卢梭指出了一条“新的现实主义”道路。卢梭的“现实主义”是一种直接进入绘画的记忆或梦幻中的形象,它的目的并不在于损害纯粹视觉世界的秩序,而是使它完美。这种观察方式类似于儿童的绘画感觉。[6] 

3、“朴素派”绘画的主要特征

“朴素派”绘画中最重要的特点在于来自画面之外的情感特征。艺术家以儿童的内心世界为出发点观察,儿童年龄小,天真单纯,对世界充满新鲜感,怀着这样的精神绘画,作品也可以突显出脱离成人喧嚣复杂环境的特征。此外,这类绘画作品中有的也显现出艺术家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深刻记忆。

“朴素派”绘画借鉴了儿童绘画与原始绘画,所以在面貌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不过在本质上和这两类绘画却有着显著差别。儿童绘画和原始绘画并不是简单的着葫芦画瓢,而是根据人天生的简化倾向,对原物作了大幅度改变后的形象,因而看上去极为简约。例如说,儿童在画俯视的人物时,所见应是头顶的部分,然而很多儿童在作画时会画出平视时才能看见的五官。这是儿童在绘画时心理上对对象进行视觉上的纠正,往往把不对称的事物画成对称的,或是本来立体的画成平板的。

“朴素派”的绘画作品虽然在表现手法上各不相同,但是都有着稚拙、原始、天真的特点和极为细腻的情感。

这些作品虽然或多或少的从儿童绘画或原始绘画中汲取了灵感,却是完全凌驾于纯熟技巧之上的“ 童趣 ”。艺术家巧妙地把儿童观察事物 、简化事物的独特视角借鉴到画面中 ,使画面有了“ 稚拙 ”、“简约”、“抽象”等特点。

艺术家天性与童年经历的结合,从而产生了返璞归真的艺术追求。艺术家采用成年人所掌握的技巧,反映对生活带给人们最初的最原始的强烈刺激,而将事物的相关特征翻译成第二位的语言。

“朴素派”的出现,伴随艺术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丰富了现代绘画的种类。现代绘画中显现出童趣现象都是出现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这个时期,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对绘画的理性产生了怀疑和反叛,开始向着多元化发展,艺术不再仅仅以“再现”为唯一取向了。

现代绘画中显现出童趣现象,一个占压倒优势并且渗透到意识领域的观念就是:只有回复到一个更自然的状态,才能避开现代文明的荒芜。[7] 

论现代绘画的童趣现象

18世纪,库克船长(JamesCook,1728-1779)从太平洋带回的构树批布、斗士棍棒、独木船木雕时,那些稚拙但是充满生命力的用品就曾经掀起了欧洲文艺界不小的波澜。[8] 

到了19世纪,在拉斯金发表的印象主义关于色彩的申明时,更能从中找到这样的词句:“绘画的全部技术效果依靠我们恢复不妨称为眼睛的纯真的东西:也就是说,恢复的是对那些平面色迹的儿童般的知觉,这种知觉仅限于色迹本身,不要意识到它们的寓意所在——就像一个突然被赋予视力的忙人看见它们一样。……我们在童年时期就是无意识地经受了这样的实验过程。由于我们已经得出一些结论,涉及到某些色彩的含义,我们就总是以为自己实际看见了其实仅是我们所知的东西。”[17]

西方绘画跟随着文明的进程悄然改变。高更从巴黎逃往塔希提岛,他提出: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三句话代表了当时一部分人的心声,呐喊出机械时代人类关注自身、回归本性的愿望,自这时起,西方人的审美取向面临重新洗牌。

1、新的冲击——毕加索

巴布罗·毕加索(P·R·Picasso,1881-1973)生于1881年。他的一生经历过欧洲科技最突飞猛进的时代,敏锐的头脑和强健的体魄使他最早一批感受到科技的发展给艺术家带来的影响。

毕加索是一个身体力行者,他不但投身于艺术革新之中,并且在后人看来,与他同一时代的乔治·布洛克(GeorgesBraque,1882-1963)、费南·莱热(FernandLeger,1881-1955)等人引发的立体派绘画是现代绘画真正意义上的伟大革命:改变了人们看待事物新的方式。

1905年,毕加索的蓝色和玫瑰色时期的作品虽然拥有小批观众,但是名气还很小,而那时候的布洛克也是无名小卒。不过他们前后想到了“借用”,他们当时“借”的就是原始的非洲艺术、儿童艺术,甚至东方艺术,这种“借鉴”完全是对形式的关注。其实毕加索对非洲面具的用途根本不感兴趣,他关心的是原始艺术形式的活力和直接粗重的气息带给绘画感官上的强烈刺激。

到了晚年,他越发重视对儿童绘画的研究和运用,他的作品也越发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毕加索擅长古为今用,敏锐地发掘了“原始形式”在如今的“现代感”,这种充满洞察力的巧妙之举不失为杰出艺术家应具备的良好素质。[8] 

2、故乡的土壤——米罗与夏加尔

“我喜换历史上离我们最久远的画派——原始艺术家们。我对他们的兴趣比对文艺复兴画家更大。”

——裘恩·米罗[6]

图4:米罗,《农场》,板上油画

1921年--1922年,米罗创作了大型油画作品《农场》,这件作品被称为“米罗全部艺术的钥匙”。米罗虽然事业在巴黎,但是深信自己创作的根在西班牙,他每年夏天都回到度过童年的地方——蒙特罗伊格。这幅画便是以他出生地点蒙特罗伊格农场为题材,细致并且充满感情地描绘出一个喧闹但是和平的乡村生活场景,米罗将现实中的农场一丝不苟的描绘出来:“阳光明媚的农场里,一棵桉树枝叶繁茂,白色的房子旁边一位妇女在洗衣,一只小狗在狂吠,梯子上和梯子旁都有昂首站立的大公鸡。”这幅作品中繁多的生命(蜥蜴、蜗牛、山羊、吠叫的狗、马、兔子、鸽子)预示了米罗后期作品中那种层出不穷,到处都是动物的形象。

图5:米罗,《小丑的狂欢节》,油画,

米罗的这种艺术特质在日后愈发显现。1924-1927年,他的作品创新达到了狂热的程度。1924-1925年间创作的《小丑的狂欢节》中,他描绘出嗡嗡作响的狂欢场景。虽然米罗被超现实主义归纳在其中,但是这幅作品不可能完全是梦幻的产品,因为它们来源于大自然具体、实在和游戏的感觉,取自他在乡下童年的体验。

“我不只在技巧中寻找艺术的意义”—夏加尔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著有《童心说》,讲人因知道的太多而失去童心,失去童心的人就成为“假人”,假人只能言“假事”。当然假人也只能画“假画”、写“假字”,所谓“心手之不可欺也如此。”

夏加尔(MarcChagall,1887-1985)是一位童心未泯的画家。1887年夏加尔出生在俄国的一个小镇,他对故乡俄罗斯有着深深的眷念,这与米罗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1910年,夏加尔到法国巴黎学画,之后在故乡和巴黎之间往返多次,一生动荡不安,颠沛流离。与同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他的人生有着太多的悲欢离合。然而他的故乡和对故乡的记忆,始终是他创作的力量,是他保持梦幻和想象力的源泉。在《我的生活——夏加尔自传》中,他这样描述故乡:“燃烧的色彩,在天空中飞舞。天空是带有灰色的深蓝色。寂寞的树林蹲着身子……,有透明皮肤的一只猪,放心地站在泥里看着我”[7]。

图6:夏加尔,《我的小村庄》,1923-1924年

浅析画面的颜色,天空、主体的房子和左面的一棵树占用了画面的三分之二。画家用灰、蓝、黑三种色彩来描绘,牵引着读者以一种惆怅的情绪中进入到画家记忆的河流中。画面左面出现的红、黄颜色又同时赋予作品温暖。从造型上来说,画家并没有完全按照科学的透视法则。虽然近处的房子略大,远处的略矮小,但是无论是房子、草坪、栅栏、道路或人都是很统一的被加以主观的变形处理。画面的线条明快简单,笔触分明,天空朵朵云彩勾成圆形,仿佛大朵的棉花糖。似乎带领观众进入童话书中所描述的“红的墙,绿的窗,金色的屋顶亮堂堂……”。

3、游戏的形式——康定斯基与克利

“就象孩子们在游戏时摹仿我们一样,画家在摹仿着出生地和创造着世界的那种力量”

——保罗·克利[8]

一个慕尼黑流放者、俄罗斯流放者、多国血统、甚至有作者言之凿凿说他是蒙古公主的后裔,康定斯基画面之后的背景繁复多样,综合了俄国和全欧洲的各种思想,而这种多样化的背景又助他形成了作品的风格,后人尊称他为“抽象绘画之父”。

克利(PaulKlee,1879-1940)与康定斯基有着同样在包豪斯(Bauhaus)[9]的教学经历,这两位伟大的抽象主义画家在艺术上相互影响。1920年秋,克利的艺术已经蜚声画坛,他的画浪漫、神奇,充满了想象力。克利作画总是像儿童那样涂来涂去,听任画笔随意挥动。有人说他的画是“牵着线条去散步”,他就是这样利用儿童似的烂漫情感把天真与成人的思考结合起来,增添绘画的奇异感觉。

图7:保罗·克利,《咬钩了》,1920年

回忆童年时期,会使人想起对那些朦胧的关于妖精和鬼怪的梦幻猜想。克利小时候也对这些“精灵”着迷,并且在成年后保持住了那样一颗童心。《菜地里的精灵》就是其中一幅表达他梦幻想象的作品——横躺在菜地里的身体呈蓝绿色的“精灵”,蓝色的眼睛,‘心’形的红嘴,‘星’符号的肚脐眼,正在懒洋洋地轻轻地叹着气。

图8:保罗·克利,《菜地的精灵》

克利进而认为:“直觉是决不可能被替代的。”在进行极其深入的简化同时,克利有幸把他进行创作的一切方法忘得一干二净。在他的某些油画作品中,这位作过二十多年教育家的人必然表现出其规范来,但是很快,就主要由灵感来展开他的诗情画。“通过回忆而变成抽象”,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最近二十年中,没有任何画家在作品中表现出如此神秘的相适、销魂和带有如此稀有的激情。”

他的主要传记撰写人威尔奈·哈弗特芒先生如此评价克利:“他是个有新感受的原始人。“[12]

4、童趣——艺术家关注的热点

从卢梭到毕加索,他们分别来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现代绘画新兴的众多流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立体主义。然而在作品中显现出对童趣关注,或者借用童趣的表现手法的其他各流派艺术家不胜枚举(卡雷尔·阿佩尔、维夫瑞多·拉姆、阿席尔·高尔基、保罗·高更等)。

实际上对儿童趣味的关注也是团体性的,除了有立体派形式上的“借用”,超现实主义者也意识到儿童艺术可能是他们艺术的来源之一,他们很重视成人对于儿童的模仿,认为儿童艺术是不受审查的多形态的自我最慷慨发泄的一种艺术。[13]

布勒东(AndréBreton,1896-1966)这样写道:“一头扎进超现实注意之中的大脑能够带着热烈的兴奋感,重新体验孩提时代最美好的光阴。童年最接近人的真实生活——在童年,一切都像巧合般促成那种有效而无风险的自制。”[14]

法国的让·杜布菲(JeanDubuffet,1901-1986)对于超现实主义在儿童艺术中寻找灵感的欲望做出了回应,1954年,他用一种幽默甚至讽刺的腔调创作了《母牛、草、树叶系列》。他对本质的、原生态的东西尤感兴趣,并形成了一批巨大的Rawart(生艺术)[15]。这些画中的颜料用的很厚,仿佛用泥刀划过和涂抹过,轮廓潦草。这些如闹剧般的形象有时荒唐,有时邪恶。而驱使他的依然是“一种摆脱所有束缚表现的条条框框,欲求完全自由的献身精神”,要“摈弃以前的所有知识。……每有新作,就要重新创造他的艺术和他的方式。”[16]

大量的具有童趣特征的绘画作品虽然在表现手法上各不相同,但是都有着稚拙、原始、天真的特点和极为细腻的情感。

童趣绘画作品虽然或多或少的从儿童绘画或原始绘画中汲取了灵感,却是完全凌驾于纯熟技巧之上的“童趣”。艺术家巧妙地把儿童观察事物、简化事物的独特视角借鉴到画面中,使画面有了“稚拙”、“简约”、“抽象”等特童趣绘画中最重要的特点在于来自画面之外的情感特征。

在形式感上,童趣绘画具有一定的平面化的特征。从色彩上说,这类作品往往色彩鲜亮,从而极赋生命力。从造型上说,造型概括、简化甚至抽象。用笔等表达手法虽然不同,不过大约也可以分成两类:一种是极为豪放洒脱的充满表现主义特征的方式;一种是不漏过每处细节,仔细刻画,这种表现方法有时与从局部入手的技法不无关联。

但是,无论是夏加尔或是克利,即使内心世界多么的纯真,毕竟也都不是未开窍的儿童,他们显然已经掌握熟练的绘画技巧。在他们绘画作品中我们所能见到的拙稚、天真等特点,显然是凌驾于纯熟的技巧之上的“有意而为之”。

“如果在我的作品中有时产生一种原始性的印象,这个原始性是来自我的严格控制,紧缩到少数的阶层。它只是节约,是最后的职业上的认识,所以是真正原始性的反面。参竟是有过艺术上最启始的,人们首先必须到民族博物馆里去寻找或到小孩的卧室里去。……在这里孩子气和疯痴痴并不是一句诟骂的词句,用来指这里所以为的事,这里的一切须用严肃来对待,如果我们今天要从事改革的话。”[19]克利的这段表白同样代表着与他同时代有类似风格取向的艺术家的观点。

[17]选自[英]E.H.贡布里希著,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湖南科学设计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第4次,第216页

[6]选自林小平译《世界美术》,1980年第2期,第62页

[7]选自[法]夏加尔著,陈训明编译:《我的生活——夏加尔自传》,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8]选自宗白华译《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第124页

[9]包豪斯(Bauhaus)是20世纪20-30年代在德国建立的一个现代艺术教育

学校,其对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从而以“包豪斯”风格闻名于世。

[10]选自鲍诗度著:《西方现代派》,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1月北京第一版,第221-226页

[11]选自鲍诗度著:《西方现代派》,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1月北京第一版,第225页

[12]同上,第226页

[13]选自[澳]罗伯特.休斯著,欧阳译:《新的冲击》,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271页

[14]同上

[15]Rawart:生艺术,是指相对于“熟”的“生”,如生肉

[16]选自[澳]罗伯特.休斯著,[澳]欧阳昱译:《新的冲击》,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315页

走进南京当代女画家工作室[9] 

□见习记者高伶俐实习生陈悦金陵晚报记者肖林

在形形色色的艺术展览馆,我们看到一幅幅令人赞叹的画作。但对于不少人来说,只能看到最后呈现的作品,却很少有机会了解这些艺术作品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创造出来的。

活跃在江苏乃至全国画坛的南京女画家,如徐乐乐、喻慧、胡宁娜、杨春华、靳卫红、吴湘云、姚媛、倪蓓蓓、黄岑等,她们个性迥异,精彩纷呈的艺术作品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创作出来?艺术之外,在生活之中她们如何自处?记者从中选取几位代表,带你一起关注她们的创作和生活。[9] 

胡宁娜画室:时尚、异域风情

胡宁娜自己曾说:“或许是因为父亲给我起的这个名字比较洋气,我也一直比较喜欢西式的东西。”她的穿衣风格经常是头巾、大披肩搭配异域风情的长裙,看起来,时尚又大气。

胡宁娜将自己的工作室涂成了绿色。墙壁上挂着她的三张照片,一个威尼斯狂欢面具。一张大大的书案上,鲜艳亮丽的盆花特别显眼,桌子上面摆满了笔筒、笔洗、颜料,还有一盘零食,仔细看了看,是“泰国炒米”……

似乎画画的人都有一种“恋物癖”。有一次,她曾带着一帮朋友,从一个陶瓷厂仓库里淘出了半卡车的陶瓷器件,价格不贵但却很好看。她指着桌子上的各种陶瓷说:“这个大笔筒是从那边买的,这个画筒也是,还有这个……”胡宁娜生性豪爽大方,买这半卡车陶瓷的时候,胡宁娜对她的朋友们说:“不要分开算了,一起算,我付钱。”但结算的时候,她心里也没底,毕竟这是半卡车的东西啊!幸好,最后计算下来,半卡车的东西不过两三千块钱。[9] 

喻慧画室:静谧,令人忘俗

如果不是明确知悉,可能没有任何人会觉得位于江宁郊区偏僻废弃的练马场会是一位女画家的工作室。

走进喻慧的院落,安静得连脚步的声音都听得见。院子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石雕佛像,形态各异,像一个风水阵,散发出神秘的气息,仿佛让人看到了佛教盛行的六朝烟雨;风吹过,朦胧中似乎听到风铃的叮当叮当声。

白房子是喻慧的工作室,旁边有玻璃小间,环境非常好。一进门,闯入眼帘的是几张拼在一起的明清样式大画案,上面摆满了画笔和颜料,草图。平日里,喻慧和助手便在这工作。[9] 

主室四周摆放着一个个纸箱,装着艺术家收藏的各种东西,工作室还同时也发挥着仓库的职能。喻慧喜欢把生活与艺术融合,随时在生活中发现美的东西。

“我觉得做艺术家的好处是,能够随时随地发现美。”她说。即便在银行排队等待喊号,如果手里拿到一本杂志,也能够被里面的设计感所吸引,甚至不希望下面被叫到的人是自己。[10] 

靳卫红画室:丰富随性、中西融合

江宁方山艺术营是众多南京画家的集聚地,靳卫红的工作室就在这里。来到她家门外,两扇黑黢黢的大铁门映入眼帘,上面贴着一对大红手书对联:花青石青春意,猪肉羊肉滋味。

甫一进门,便闻到了空气中弥漫的咖啡和食物香气。古旧的柜子上两个冰裂纹瓷的超级大碗一下子吸引了我们的注意。碗里的图案是靳卫红亲手画上去的。

长长的画案上摆满了画笔,墨水,散落的书卷和画稿。透过画室的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风景:两三处小池塘,塘内的芦苇丛随风摇曳。和画室相比,餐厅的布置更西式一些,深紫色的桌布上面摆放着几类果盘,看起来完全是一幅静物油画。[10] 

靳卫红给我们展示了一组照片,上面有她自己做的面包、意大利面和咸肉。她笑称自己是一个“吃货”,不仅爱吃美食,还爱做美食。用她的话来说,制作美食也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她的厨房,各种烹制炊具一应俱全,燃气灶、烤箱、咖啡机,丰富多彩。

靳卫红的丈夫阿克曼评价她是“一个很会享受的人,而且会付出努力追求享受。”靳卫红自己也说,她不喜欢坐享其成,而是喜欢为自己的享受付出努力。

倪蓓蓓画室:朴素率性、色彩浓烈

画家倪蓓蓓的画室陈设不多,朴素简化。书案上摆着各色油彩、画板,还有一张尚未完成的画,看起来色彩浓烈,有马蒂斯的味道。倪蓓蓓的画在大胆缤纷之外还透露出一种活泼天真烂漫的气息,而这种天真某种程度上受到女儿的影响。[10] 

她说,自从生了孩子后,突然觉得生命中的颜色丰富起来。孩子给了她创作的灵感和情绪。“我是画画的,我先生(画家吴静一)也画画,我公公(画家吴元奎)也搞绘画,所以小孩子一出生,画画就是她眼中在正常不过的一件事。”小孩子的天真烂漫给了倪蓓蓓源源不断的灵感,正如她的《春天》表达出一种初为人母的喜悦。“虽然生孩子时会经历很多痛苦,但是对一个女人来说,你经历过多大的痛苦,当了妈妈后,你就会获得比这痛苦更多的快乐。”倪蓓蓓说。[10] 

黄岑画室:一草一叶皆为美

黄岑的工作室看起来柔和、素雅,正如她的画一样。书籍和物件被摆放的整整齐齐,一片树叶,一段树枝,一朵残藕,一小块砚滴和印泥盒都能成为她的收藏之物。“看着这些小物件,心情也是美好的。”[10] 

黄岑对于生活中的艺术,也有自己的看法:“中国教育很少关注美学,但是中国古人是极其讲究美感的,古人用的壶、瓶、杯、盏,每一个曲线、色泽、手感都是极其讲究,这种美感需要寻回,并且注入新的活力。我很推崇古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以及调动所有感官去感知自然,还有花费大量的时间甚至是毕生精力去做一件事。”[10] 

光明日报刊载青年教师倪蓓蓓文章--《让日记灿烂》[11] 

我喜欢用绘画的形式写日记,色彩里是生活中动心动情的记忆。[12] 

2011年3月间的南京,正是冬去春来的时候,我成为一名母亲。裹着厚厚的毛毯,从医院回家的途中,我怀里抱着襁褓从车窗往外望,惊讶地发现,从进医院到出院,也就短短一周的时间,冬天的景象就全变了,好像一幅单色素描被染上了彩色。东郊燕雀湖的水面转暖,河边的一排柳树刚刚抽出新枝,东南风微微,树枝伴随着轻轻摇摆,我的心情,也开始荡漾。[12] 

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快乐如同春日暖阳般渗透到颜料中。自然而然地,丰富的颜色在绘画中产生,我开始确定用一些更饱和的颜色来控制绘画节奏和表达内心情感。我用颜色比较主观,随心而发,有的时候,更像是用自己的绘画经验进行色彩游戏。我用多种强烈冲撞的颜色同时出现在画面的局部,用不同面积、形状、明度、色彩倾向的强弱互相挤压形成多种对比。[12] 

绘画是我记录生活的方式,某种颜色、某些气味、某样打动我心但可能会细小到一闪而过的情绪,都倾洒在笔端。我把点点滴滴呈现在画面里,并不执意赋予它多么高大的意义。《什么时候去吃哈根达斯呢?》是“蔷薇虹”系列的作品。说来贻笑大方,因为很久没吃冰淇淋之类的高热量“垃圾食品”了,逛街的时候有点发馋劲,十分怀念少女时候广告中大肆宣传“爱我就请我吃哈根达斯”的热火劲头。可惜身体不好吃不着,当天晚上就画了这张画,彩色的冰淇淋香甜诱人,奶油多得都能滴淌下来,幻想着如果可以吃上一口,在当时是多么美的事!时隔几年后,每次看见这张画,会情不自禁地嘴角上扬,如同时空转换般回到当时情景。这就是我画“蔷薇虹”色彩日记的意义。[12] 

回忆过去和畅想未来是两件同样奇妙的事,它们的共通点就是滤去繁缛的流程,留下值得纪念的细节和生命的闪光点。这两件如此美妙的事,无须消费金钱,人人都能拥有。只是,我用自己的方式保存下来,而观画的你,是否也可以感受得到?因此,我更愿意在画面中营造出类似“真空”的氛围。用干净饱和的颜色和柔软的线条去制造,营造出属于我的回忆与未来,写一本彩色的生活笔记,而这里面也许会有你的共鸣……[12] 

这些画面的尺寸并不是都很大,有些和书籍大小差不多,乍看下会觉得抽象,实则暗藏许多形状和物体,其实都是我的心思体会,各种情绪的色彩在方寸间产生出丰富的对撞,如夏花般灿烂。[12] 

[责任编辑:kemi]
  • 分享到:
标签

相关阅读

暂无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热 门
明 星
邱淑珍 龙刚 李芳雯 谢伟才 胡军 景冈山 许亚军 蔡珩 徳井义実 张献民 朴春 雅克·拉兰德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阿伊·阿什顿 史蒂夫·福里斯特 阿诺德·科派尔森 高耀太 布鲁思·麦勒 深田恭子 1954-01-01 寺田农 1979-09-07 数百航班 陈研希 阿克塞尔·米尔伯格 亚当 宫崎骏 乔纳森·金 剧雪 1978-03-25 小S做饭 圣莱安德罗 体罚 大地真央 婕开 193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