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八卦爆料 > 可米TOP10 > 正文

若非夹带价值观私货,《长城》其实是个不错的类型片

橙山网(www.csnd.net)2016-12-20

[摘要] 文/成长 大片《长城》上映,我头天就去看了,没着急发评论,是想在刚过去的这个周末,看看舆情的反应,以及看看票房的走势。 两个不出意外:一,票房节节攀升,三天破四亿,院

文/成长

大片《长城》上映,我头天就去看了,没着急发评论,是想在刚过去的这个周末,看看舆情的反应,以及看看票房的走势。

两个不出意外:一,票房节节攀升,三天破四亿,院线排片一度占到了将近50%的比例,独居半壁江山,让其他影片黯然失色。二、骂声很多,尤以各种微博大V、微信大号为甚,骂大片骂名人能带来超乎日常的点击率流量,玩自媒体的对此早已熟谙在手,尤其那些在评论中打出“影评已死,别人都被公关了,只有我在讲真话”旗帜的人,更是老司机了。

我讲几点感想,个人意见,仅供参考。没看片的也可放心往下看,因为本片不存在所谓的剧透。




《长城》这是一部很张艺谋的影片,也是一部很不张艺谋的影片。

说它很张艺谋,是因为张艺谋此前在大片中所惯用的元素,在《长城》中几乎一个没少,比如长城守军将士身上那大红大黄大蓝的色块,显然不是中国任何一个朝代军人甲胄的真实展现,而是导演在鲜艳色彩上痴迷的延续,你能清晰看到《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些张艺谋古装片的影子。

又比如,片中如大型团体操般的人海战术,这早已成为张艺谋式大片的标配,而且“密集恐惧症”已经从人类发展到了兽类,这也极易让人联想到张导演那至今还备受争议的大作——北京奥运开幕式。

说它很不张艺谋,则主要是对《英雄》之前的张艺谋而言。世纪之交将一个张艺谋切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前者,拍文艺片,出国拿奖,被人骂,说你怎么拿国家的丑陋去讨外国人欢心?!后者,拍商业片,国内圈钱,又被人骂,说你一个拍过《活着》的大导演,怎么能拍这种烂片?!



如果你依旧要与前一种张艺谋相比,《长城》仍将让你失望,这部电影既不深刻也不尖锐,甚至有些演员演技都不在线,以这些标准来看,它难说是一部好电影。

可是后一种张艺谋已经存在了15年,《英雄》至今依然是国产电影在美国票房冠军。这些年中国国内影市蓬勃,但就像局域网一样自娱自乐,还没有一部能够“冲出国门”。《长城》的目的也很明确,做一部能打入国际主流市场的商业大片。人家自己都跟过去的自己切割的很明白了,你却用文艺片的标准去审视商业片,未免显得有些不厚道。

但此情也可以理解,我不久前的一位采访对象,常年以来是一位小众范围的歌手,今年突然登上了大众属性的电视综艺,招致了不少粉丝的非议。张艺谋在文艺片上的成绩太过耀眼,因此商业片走了15年依然被不少观众耿耿于怀,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个挺骄傲的事。

《长城》是不是合格的商业片?我觉得是。出品方里面,既有代表国企的中影,也有私企中的佼佼者乐视,还有美国巨擘环球、传奇。演员阵容上,兼顾中美两国,兼顾实力派与小鲜肉,兼顾各种粉丝人群,包括身份成谜的主角景甜,其背后的选角奥秘虽然不为人知,但想必也涉及到某种兼顾。视觉特效上,自然不用多说,工业光魔与维塔工作室的品质有保障,天上地下,打得很刺激,看的很带感,贺岁片不就是进电影院看个不用带脑子的热闹吗?而对于美国主流电影受众,则更为直接,票房前几名不都是超级英雄打打打的片子么。


不少观众执着于电影是讲故事的艺术,期待看到剑走偏锋、出人意料的风骚叙事,但这种属于作者电影的思路对于商业片来说很可能是个灾难。商业片的要义在于,它一定是一个一两句话就能概括清楚的故事,在发达电影国家多年的实践中,也形成了许多百试不爽的套路。

张艺谋的老乡、老搭档、也是对其多年的批评者编剧芦苇,曾在其作品《电影编剧的秘密》中讲到美国西部片的经典模式,这亦是他在2008年西安曲江编剧高研班上授课内容的一部分,本人有幸当时在台下听课,所以记忆深刻,照搬如下:

1. 英雄来到小镇

2. 小镇被恶势力控制,小镇人民无法抵抗

3. 英雄初露本色,有超强本领,打破小镇平静

4.英雄与恶势力发生冲突

5.小镇人民不理解英雄

6.英雄与恶势力冲突升级,因为得不到支持,英雄受到磨难

7.英雄在濒临绝境时,凭个人智勇杀出重围,消灭恶势力

8.小镇人民挽留英雄,为英雄所拒绝

9.英雄离开小镇

可以看到,《长城》的故事结构与这个经典模式出奇的契合,你可以检索一下脑海中能想到的美国超级英雄影片,与这一模式也基本一致,所差只是细微之间,在大套路中搞点小创新。

芦苇


拍商业大片就非要用这个套路不可?很不幸,答案依然是,是的。这样的片子,在影史上不可能留名,今年过去也很难被人再次提及,但它就是卖座,就是有市场,就是能吸引更多的人看。芦苇也说过,中国最缺的就是扎扎实实拍类型片的人。

这正是张艺谋单纯的想法,影史留名的作品他已经拍过了,未来自己也很难超越,如今的他想挑战的是另一种留名,就是一个中国导演,能否拍出一部合格的商业片,打入国际主流市场。


但《长城》不是没有败笔,它糟糕就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商业片,还被披上了代表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征服世界的期许,而正是这一层不应有的担子,让主创者对上述经典模式动了刀子,形成了全片的槽点。

我们不妨再回看一下那个经典模式,然后与《长城》的剧情相对比,可以发现明显的差异在于第7条,英雄(马特·达蒙)并非凭借个人智勇以消灭恶势力(饕餮),而是在中国女将军(景tian)的调教之下实现了境界的升华,最终两人一同击败了恶势力,而主导权已悄然转化到中国女将军手中。

毫无疑问,这是政治正确的表现,就像《长城》是中美合拍片,但必须由中国占主导一样。说过界一点,未来的国际局势一旦形成中美两国的双头格局,那么该谁为主导,是不是我们就要在电影中先表达出这层态度?

我们已经厌倦了美国英雄拯救世界的超级大片,但一时半会我们又拍不出来中国英雄拯救世界的片子,那么在我们征战美国市场的这部大片中,中美合作、中方占主导的态度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了影片中。

可正是这,破坏了原本完美的经典模式,它让剧情结构在最为高潮的第7条中交换了主角,何况还是一位演技有硬伤、身世如迷雾的女同学,这就不得不使人出戏了。(诚然,该同学在片中的演技其实已经有了很大提升,且讲英文台词比中文台词要舒服得多)

再加上所谓的东方式价值观,其实就是集体主义胜于个人主义,互相信任胜过自私贪婪,这对编剧显然是个从天而降的政治任务,美国编剧没办法将其润物细无声地化入情节,只能用最笨的方法,即简单粗暴地由女将军说教,而让美国英雄一个180度大转弯觉得她说的对,硬生生地把情节拽了下去。

我不知道当《长城》在美国上映的时候,美国观众是否能接受这一套价值观,或者是否能领会到片中隐藏着的“我们说的中国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的野心。只是我个人觉得,价值观是中国式大片不能承受之重,我国想传播价值观的急迫感可以理解,但对于一个成熟的商业片市场,这种刻意的夹带私货,非但不能让自己的价值观去说服别人,还会适得其反,让影片露出瑕疵。

《长城》在国内上映才是开始,下一步它将试图进入美国市场,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只是我想说的是,商业电影本该是年轻人的乐园,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电影想走出国门,依然需要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来扛这面大旗,这可能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里是《北京晚报》文娱记者成长独立运营的自媒体平台,拒绝营销,执着原创,常年追踪关注文化娱乐界的热点话题和冷门好物,以与众不同为荣。

按住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橙山网csnd.net)
热 门
明 星
毛宁 文森特·德桑奈特 欧内斯特·莱曼 斯蒂芬·艾德勒 胡国华 克里斯·伊万斯(V) 曲伟 钟淑慧 王小宝 克里斯-安德森 阿斯哈·法哈蒂 派特·奥布莱恩(III) 阿托姆·伊格扬 彼特·奥图尔 山崎树范 嘉莉·维亚特 尼古尔·埃格特 黄薪 卡拉迪瓦伊 184CM 1962-08-04 李长华 罗伯特·赫顿 1974-10-20 卡尔·布莱席尔 李恩倩 公羊 迟易鸿 唇妆 莉莉·柯林斯 赌王何鸿燊 黄征 请辞 爽娶阿娇 茶叶 1918-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