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山网 > 星闻 > 港台明星 > 正文

十个公司和一个影展:“晋商”贾樟柯的经营之道,,金钱诚可贵,自由价更

橙山网(www.csnd.net)2018-10-26 09:10:53

[摘要] 传说贾樟柯有两副面孔,一面是艺术家的温文尔雅,一面是管理者的严词厉色。前几天的平遥国际电影展上,贾樟柯常将双手背在身后,手里攥着一张画满标记符号的日程表。他不动声

  传说贾樟柯有两副面孔,一面是艺术家的温文尔雅,一面是管理者的严词厉色。前几天的平遥国际电影展上,贾樟柯常将双手背在身后,手里攥着一张画满标记符号的日程表。他不动声色地巡视着工作团队忙前忙后,不时压低嗓音敦促几句,等来宾走过来,就换上满面春风上前寒暄。

  很少有哪个国际影展是以一名导演的个人影响力来为影展成败背书的。他不仅要把这件事从无到有张罗起来,还得负责让它不出差池地运转下去。而如此庞大的一个项目,才只是贾樟柯商业王国里十分之一的版图。

  大众所知的贾樟柯是一名电影创作者、文学家、艺术家,但别忘了,他同时也是一名成功商人,骨子里传承了晋商的勤勉克己和聪明伶俐。他在年轻潮人的交友软件上直播,他拉来杨超越为《江湖儿女》站台,他不停地接拍各个大众品牌广告,他一次一次跟商业跨次元激情碰撞,却能保持二十年独立作者姿态,不为资本裹挟,令人称奇。

  金钱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贾樟柯到底怎么赚的钱?他又是怎么运作这些钱,把他自己打造成一个炙手可热的文化品牌的?比起怎么拍电影,或许下次科长可以向青年导演们讲讲他的独门生意经。

杨超越为《江湖儿女》站台杨超越为《江湖儿女》站台

  一名“广告导演”的朋友圈

  平遥之夜开始前,有网友抓拍到躲在后台的贾樟柯。他正举着一根自拍杆,向外面的红毯悄悄探出半个身子,一脸兴奋地向网友直播平遥国际电影展的盛况。网友纷纷评价这张照片:“哈哈哈哈哈科长好可爱!”

  整个影展期间,贾樟柯不时在塞得满满当当的日程表里抽出一点时间,打开某知名社交APP自拍直播。他甚至逮住老朋友、国际知名影评人汤尼·雷恩,让他在网友面前用中文念出这款软件的slogan。

  科长当然不是在童心泛滥,该APP是平遥影展的三大赞助商之一。

  “贾导很认真,我们跟他说帮我们直播直播呗,差不多播半个小时就行,结果贾导一播就播一小时。”何宽是该社交软件的市场部负责人,他们公司正在力推直播新业务,提起贾樟柯的主动“服务”意识,他赞不绝口。“当然,我们也会动用平台资源去推广影展,这其实是一次双赢的合作。”

平遥国际影展上的贾樟柯平遥国际影展上的贾樟柯

  早在2015年,贾樟柯就应该公司的COO在微博上公开邀请,前去为该APP执导了一支广告。2017年贾樟柯刚创办平遥国际电影展时,两大元老级赞助商里就有这个APP。“2015年我们的短片合作就很顺利,理念等各方面都是磨合过的,所以不再需要互相说服的过程。决定赞助第一届平遥影展是因为我们正好成立了影业,而现在再大规模地打广告效益偏低,我们更多想尝试内容化的营销方式。像贾导这样优秀的内容生产者,是我们非常理想的合作伙伴。”市场部负责人何宽说。

  今年,双方在内容上的合作更进一步,新创WIP(发展中电影计划)单元,还冠名了大师班系列活动。当然,该APP也有自己的“私心”:他们刚刚成立的影业部门急需储备新锐电影人才;借助平遥影展的机会,还跟参展的某国际知名导演开始了合作洽谈。

  像这样既和贾樟柯个人是“铁关系”,又能为影展提供资金+资源的,还有另一大赞助商,某汽车品牌。

  从平遥古城火车站到平遥古城有近10公里的距离,每天的嘉宾接送车辆成为举办大型活动的一项刚需。前不久已经举办到第18届的平遥国际摄影展仍在花钱租车,而贾樟柯的电影展从第一届起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赞助商里有汽车厂家。

  据了解,今年该汽车品牌为影展开出大手笔,提供了30辆小型轿车、20辆SUV、10辆商务车,一共60辆崭新的专车每天无限往返于各个嘉宾媒体下榻的酒店、电影宫及火车站、机场等,让平遥成为出行最便利的电影节。

  之前该汽车同样请贾樟柯拍过广告。那则在天漠拍的“为征服而来”的汽车广告,在前两年一度到处刷屏。

  贾樟柯对今年第二届影展新入局的大赞助商、来自贾樟柯老家汾阳的某知名白酒品牌同样表达出十足诚意:影展某一天,贾樟柯曾率领一众国内外嘉宾乘车前往汾阳观光考察,“顺路”也参观了酒厂。

  贾樟柯自豪地透露,今年来自赞助商的资金支持占到了影展全部开销的五分之四。再过两年,平遥影展有望全部通过市场筹资来完成影展运营,不再需要依靠政府拨款。像上文提到的那款社交APP,敲定新一届影展的赞助,贾樟柯只需“打一个一分钟的电话”。

  在很多艺术家仍对参与商业态度忸怩、甚至觉得“掉节操”的时代,贾樟柯已经一直在积极对商业投怀送抱,很多关系的建立都是源于拍广告。像贾樟柯这样卖力吆喝的合作伙伴,许多金主都愿意做回头客。

  “2010年以前文化圈对商业是有一些抵触情绪的,10年以后随着大家对商业化态度的开放,商业对艺术的愈发尊重,这种对立的状态有所好转。比如06年、07年‘XX城’在深圳做地产,他们很早就想到用文化创意产业来给地产进行溢价,别的房子可能卖一万一平,他们能卖到三万一平,为什么?因为他们请了全球十大知名艺术家,用文化包装奠定了价值。现在,国内越来越多公司开始意识到用文化为品牌增值的重要性了。”何宽表示。听说现在那家地产集团又开始找贾樟柯商量起新的合作了。

  搜寻贾樟柯的履历能够惊讶地发现,原来他竟然为中国移动、中国银行、京东等十余家行业顶级品牌拍摄过广告。假如平遥影展需要十个赞助商,可能都只是贾樟柯挥一挥手的事情。

  贾樟柯对拍广告这件事心平气淡:“我从大学就开始接拍广告了,我本来就是个广告导演啊!”

  他玩过更大的:《语路》本来只是某酒类品牌赞助的广告,最后被贾樟柯搞成了联合6位青年导演、拍摄了12部短片、还出版了图书的大型公益项目。对品牌方来说,这样的广告导演简直惊喜不断有没有?

拍摄《海上传奇》时的贾樟柯拍摄《海上传奇》时的贾樟柯

  贾樟柯的品牌嗅觉,早在看似是艺术片的电影里就显露出来了——拍《二十四城记》的时候,贾樟柯打听到他看中的工厂地皮被卖给了一家房地产集团,于是说服了该集团参与投资,最后把电影拍成了在戛纳电影节首映的巨型房地产广告;《海上传奇》一开始拍了一个某银行的长镜头,拍完贾樟柯团队就用这个镜头要到了银行的投资。

  贾樟柯非常擅长的一件事是,跟每个品牌方找出一个双方共同的理念,然后以故事化、艺术化的影像手法表达出来,达到为品牌增添文化价值的目的。品牌需要贾樟柯这样的多面手导演,贾樟柯也通过多年来与品牌的合作积累了丰厚的金钱回报和强大的商业资源。

  靠版权,他赚得不比商业片导演少

  尽管跟商业走得如此之近,但在本职工作上,贾樟柯从始至终都是一个艺术片导演。二十年的创作生涯里他始终保持着两个原则:一个是保持作品的独立性,坚持只拍自己开发的项目,而不是为某个资本开发的项目打工;第二个是分摊作品的投资渠道,不追求投资规模,而是更看重资方能带来的长久资源。

  当然,贾樟柯本来就有“独善其身”的资本——他从不是一个缺钱的导演。

  2006年,贾樟柯的《三峡好人》选择和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同天上映。贾樟柯对媒体道出一句金句:“我想看看在这个崇拜黄金的年代,谁还关心好人。”背水一战的姿态并未给局面带来任何转机,“黄金”票房过了两亿,“好人”票房相比之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样的新闻很容易让人想起独立导演卖房拍片啦、血本无归啦之类的悲惨故事,可事实上,贾樟柯并不比任何一个商业片导演赚得少。早在他28岁《小武》在柏林上映过后,他的个人存折里就有了500万——那可是1998年的500万!虽然贾樟柯早年的电影几乎都没法在国内上映,海外版权收益却十分可观。

拍摄《小武》时的贾樟柯拍摄《小武》时的贾樟柯

  当年《小武》被柏林电影节的选片人偶然看到,籍籍无名的新人贾樟柯称得上是惊为天人,这部电影也被欧洲评论界比作“亚洲电影的希望之光”。再拍《站台》的时候,贾樟柯身后就已经跟了好多抢着要投资的人。等到《三峡好人》,贾樟柯已经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西河星汇,还投资起别人的电影了。

  拍出一部被国际认可的艺术片就像做出一笔长线投资,可以源源不断获得分红——直到现在,贾樟柯每年都还在靠《小武》等片赚钱,许多电视台的版权每隔几年就会续费一次,而贾樟柯自己就是自己每部电影的版权所有者和受益者。

  有人算过,像贾樟柯这样的导演,拍一部1000万成本的艺术片,只要在大约8个国家卖出版权就能回本。而《三峡好人》的版权卖到了75个国家,《山河故人》还没上映就已经通过海外版权售卖收回了全部成本。

  贾樟柯很明白自己坚持的创作路线根基在哪:“这样的电影类型本身是有观众群的,你拍一个再好的纪录片,也不会有太多人看。想坚持拍这样的电影,在中国的环境里,就要做到财务独立。”

  围绕电影建立商业王国

  为了实现财务独立、继续坚持拍艺术片,贾樟柯借鉴欧美独立导演的经验,早早便成立了个人公司,做自己电影的出品人、版权所有者,也方便在公司层面进行投资和被投资。

  查询可知,贾樟柯名下的公司简直不要太多,而且是以电影为核心,一步步有规划地拓展商业版图:

西河星汇西河星汇

  前面提到的西河星汇是贾樟柯于2006年联合周强、余力为等共同创立的电影投资制作公司,分为北京和香港分部,打了通内地和香港市场,既让贾樟柯自己的作品有了落脚点,又开创了贾樟柯做监制的平台。到2009年的时候,西河星汇已有6000万年收入,除了电影业务,还有贾樟柯接拍广告、参加商业活动的酬劳,为公司提供现金流。

  2012年贾樟柯成立意汇传媒并担任第二大股东,投资了他的艺术基金“添翼计划”的五部青年导演作品,进一步巩固了监制地位——从《Hello,树先生》《记忆望着我》《忘了去懂你》等片开始,迄今贾樟柯基本都保持着每年监制2-3部青年导演作品的高产率,这些作品有的带来了名,有的带来了利,有的还带来了关系。据知情人透露,今年贾樟柯帮忙做监制的一位新导演,其父亲是某商界大咖,近期还刚刚投资了国内知名电影公司。

  从2006年到2016年这十年时间里,中国掀起互联网大潮,贾樟柯有两位山西同乡李彦宏和贾跃亭,都一跃成为一代互联网大亨。2006年的时候,也有人找贾樟柯商量过互联网投资,当时贾樟柯没在意,结果错过了一波机遇。于是在2016年,贾樟柯终于决定进军互联网了——他选择的是新媒体板块,他表示自己“对新媒体没兴趣,但对在新媒体平台上做电影很有兴趣”。

贾樟柯的“柯首映”贾樟柯的“柯首映”

  他入股了好友李径宇创办的以上传媒,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互联网投资和新媒体运营。同年贾樟柯也推出了自己的新媒体平台“柯首映”,精选全球优秀短片,定期做线上首映。柯首映还买下了所有短片的版权,如果有好的IP苗子,未来开发成大电影也在情理之中。

  2015年,贾樟柯更进一步,成立了主做商业电影开发的暖流文化,次年完成了3000万融资。每三个月暖流的几大股东就开一次会,一起敲定选题,然后公司人员去推进版权采购和剧本开发。也就是说,如果未来突然出现一部明星云集的商业巨制,片头写着“贾樟柯监制”几个大字,千万不要觉得穿越。

贾樟柯通过暖流文化进入商业电影领域贾樟柯通过暖流文化进入商业电影领域

  贾樟柯的步伐越来越快,2016年他以法定代表人身份一口气在自己老家注册了三个公司:贾樟柯艺术中心有限公司、汾阳种子影院有限公司、山河故人餐饮有限公司。目前餐馆已经顺利营业了两年,贾家庄有望被打造成一个集大型艺术园区、影院、餐饮、购物于一体的主题文化乡镇。

  就连去年创办的平遥国际电影展,贾樟柯想到的第一件事情也是专门成立个“平遥电影展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化运营。因而平遥才能不被其他机构和资本力量左右,成为中国艺术“纯度”最高的影展。

  贾樟柯的经营之道:放手+自律

  经营一家公司都很难,同时经营十家公司是什么概念?况且这个人的本职工作还是个艺术家,经商只是他的副业,有时还得留出时间去做做人大代表什么的……这是怎么做到的?

  “核心秘诀就是制度化”,贾樟柯神秘地对小浪说,“让事情变得简单。”

  “一个企业的管理,除了管理思路之外,最主要的就是人财物的管理。要学会信任团队,如果你不撒手,那肯定很累。”

  目前贾樟柯名下的公司都是独立运营状态,各自核算和管理。除了担任CEO的电影投资制作公司他会多参与业务梳理之外,贾樟柯对其他公司的管理办法就是找到相应领域经验最丰富的人,然后放手交给他的团队去做,每年汇报运营状况便可。

平遥“大师班”上的贾樟柯、李沧东平遥“大师班”上的贾樟柯、李沧东

  比如平遥影展常年有运营团队、设计团队及马可·穆勒率领的全球选片团队,贾樟柯本人在影展开始前一周抵达平遥,为影展留出的集中工作时段总共只有三周时间;平遥电影宫工程获得了中国年度的建筑设计大奖,贾樟柯自称他所做的不过是“在餐巾纸上画出想要什么功能,然后交给最有才华的设计师去做就好”;“柯首映”平台已运营三年,贾樟柯透露自己已经有一年半没去过柯首映的办公室,“他们已经做得很好了”。

  当然,能平衡多重身份的人还要做到节制和自律。贾樟柯上午处理公司业务,那么下午就要看书、写剧本,保持一名导演的创作状态;他的剧本大多是在山西老家写的,这样可以安静一些,远离喧嚣浮躁的大城市。科长笑称,他其实有20年没去过卡拉OK和迪斯科了,过去这两个场所都是他喜欢的,“只要你不去玩,都用在电影上,其实时间蛮多的。”

  “本质上这个世界就是用商业规则运行的,所以得用商业逻辑去解决问题。你给嘉宾订个酒店,跟片方谈一场放映,盖一座艺术影院,其实都是商业问题。”贾樟柯说。他从来都不规避跟商业亲密接触,电影自诞生之初起就有艺术和商业双重属性,再纯粹的艺术片导演,归根结底也得考虑钱的问题;只有消灭掉没钱了的顾虑,才能真正实现创作自由。

  贾樟柯曾在《贾想》中写道:“‘营生’在我家乡的方言中,指人赖以生存的职业,我一直喜欢这个词,因为有‘经营’‘劳作’‘活下去’的意义。这个词莫名有一种人生负累的戏剧感,我喜欢这种味道。”

  对于传承着晋商血脉的贾樟柯来说,导演和商人都是他的“营生”,两种身份互为支撑,给他带去同样的充实和满足。

  (何小沁/文)

(责编:小万)

橙山网(csnd.net)简评:金钱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贾樟柯到底怎么赚的钱?他又是怎么运作这些钱,把他自己打造成一个炙手可热的文化品牌的?

热 门
明 星